最新【人教版】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Lesson 14 "autumn" teaching plan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秋天范本(通用版)2、篇章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3、篇章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章4:秋天范文(通用版)篇章1:秋天范本(通用版)【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1.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

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

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人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与他人合集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并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战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校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秋天》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我们学习这首诗,一定会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横线标出关键句。

在此过程中理解积累词语:(1)丁丁:伐木声。

(2)幽谷:幽深的山谷。

(3)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4)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5)归泊:船靠岸回家。

(6)寥阔:高远空旷。

(7)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8)清洌:水清。

(9)梦寐:睡梦。

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每节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表现了既流动而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乡村秋景图。

新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教材分析]《秋天》选自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乡村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画面清静,悠远,朦胧。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进行语言积累;过程方法目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引导学生学会用诗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美。

(机动)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境,学会用诗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美。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音乐美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图画美,领悟情感美,努力实现表达美。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让学生围坐成5个方正)一、开门导入,引发兴趣(课间板书课题)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

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感受秋别样的风情。

二、把握韵律,读出音乐美1、听范读录音。

2、1——3位同学,朗读。

请其余同学比较点评。

刚才,同学们专注的眼神已经告诉老师,你们被这深情的朗诵打动了,那就请我们班最优秀的同学将这份深情传递下去。

3. 学生齐读。

同学们,他们读得那么好,不仅是因为他们朗诵基础好,课前准备充分,还因为何其芳写诗十分讲究运用整齐的形式、三唱一叹的结构,朗诵时注意语速、节奏、语调及重音使诗富有音乐美。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美读出来。

老师起个头。

三、视觉再现,读出图画美(一).启发想象。

大家的朗读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还富有图画美。

如果没有题目《秋天》,你们能确定这是写秋天的诗歌吗?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划找秋天特有的景物。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4 秋天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学习写景诗文。

品味优美诗文要求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内容大意,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体会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3.中招考点“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得4分的居多。

七年级的学生,对阅读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学会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诗歌,能总结出品读诗歌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诗歌,反复朗读,概括诗歌主要内容,能体会诗歌某某,娴静的意境美。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圈点勾画出经典的句子做批注。

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评论家。

生于某某某某。

原名何永芳。

主要诗集有《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等。

另有多种诗学论著。

新月派诗人。

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汉园集》,史称“汉园三诗人”。

红色字的读音肥硕()枯涸()丁丁()清洌()寥()阔青鳊()鱼梦寐()乌桕()背篓()栖()息3.解释下列词语。

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七年级语文上册《14 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14 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方式贯穿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描绘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某某、闲静的意境美。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课前准备:《课课精练》53页“一预习与自学”,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一)预备铃打响,全班进行课文的认知朗读。

(二)提问学生,导入新课导语:步出朱自清笔下活泼生动的春天,跨过老舍文中温晴秀丽的冬天,告别梁衡眼里热烈急促的夏天,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季节。

大家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呢?(用“秋天是”来表达)请看古代诗人是这样描写秋天的。

(课件展示两首古诗并朗读),多么美的秋天!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现代诗人何其芳心中同样满流着诗意的秋天。

(三)检查预习,整理字词。

组织各组同学同时上台板书课文中的多音字与形似字,除此以外,多音字还要写出另外读音的拼音及组词,形似字还要写出另外字词的组词。

各组写一个,老师评价并补充,全班齐读板书的词语。

(四)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与感情基调。

1、全班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一组乡村秋景图: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乡村的哪些景物,有哪几个场景,组成了哪几幅画面(在文中找到依据)。

2、分组回答前三个问题,抢答最后一个问题。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感情基调:对乡村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五)引导学生进行涵泳朗读,深入意境。

1、指导学生探究第一节诗的朗读节奏、重音以及表现的人物情感及其语句,全班朗读。

2、分别组织第一、二组同学展示:朗诵诗歌第二节、第三节,明确诗歌的节奏、重音,分析本节表现的人物情感及其提示语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秋天》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秋天》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板书: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陶醉、渴盼“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写出了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C、第三节:少女思恋图。

学生可能喜欢:第一句写出了秋季天高气爽,田野收获后显得更空旷,在入秋的蟋蟀叫声中,草野显得更加“寥阔”的感觉。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放牛郎在夏夜吹响笛声,洋溢着芳香和热情。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秋天人格化。

秋景在牧羊女眼中如梦幻一般的美,但牧羊女却在盼望着听到放牛郎热情的笛声,而“梦寐”一词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五)总说秋天1.生小结2.师小结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人赋予了“秋天”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跟读录音,再次感受秋之美(六)作业1、尝试合上课本当堂背诵。

2、预习《古代诗歌四首》,借助课文注释以及参考书,查出课文里面不懂的字词,还要对作者有个大概的了解。

3、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如: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

战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唐,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毛泽东诗《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陈毅《秋菊诗》——“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天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

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希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铺平道路。

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设计时以把握情感、体会意境、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是以“诗——画——歌”为学习线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希望在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流水线作业,创造出一种既有语言美,又有图画、音乐美的氛围,使整堂课具有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之下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之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实现以诗意解读诗意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仿写歌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三、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6)(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6)(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秋天》一、教学目标(一)学科教学目标:1.巩固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那么”、“熟了”、“黄澄澄”等词,了解“金子、运动场、电报”所比喻的事物。

2.按从上到下,由远到近顺序,仔细观察秋天图画及录像,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听读训练,想象画面,体会秋天的美景。

(二)、美育目标:1.初步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秋天及大自然的美。

2.初步能通过听再用语言展现图画,并进行初步审美想象。

3.初步感受课文描写出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视点:知识点:秋天的一些特征。

审美点:秋天美关键词:高、蓝、黄澄澄、金子、黄叶、落三、教学重、难点:1.要让学生通过听的训练看图、学文,掌握秋天的特征。

2.金子、伞、运动场、电报指的是什么?四、教学材料:(一)典型材料:欣赏、感知《秋天》课文录像。

(二)延伸练习材料:观察秋天景色的图片和录像,体验秋天的美。

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做“传话兵游戏”)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征。

春天草长莺飞,夏天枝繁叶茂,而秋天的特征呢,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了解的。

秋天到了,让我们一起进入秋季,领略一下秋天的风采。

(读课题:秋天)(二)听朗读,初步进行审美感知、欣赏1.请闭上双眼,用你们的乖耳朵听一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放录音) (仿佛看到蓝蓝的天、白云、黄澄澄的稻子、落叶、鱼儿、蚂蚁、燕子)(觉得天很美,丰收了)2.让我们一起去看录像,看看你脑中的图画是否同画面上一样,听听你讲述的是否同教师说的一样再放录像,抽生回答。

(天、树叶、稻子、池塘……)(过渡)课文又是用怎样的词语来描写这迷人的秋色呢?(三)进行审美理解1.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2.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习典型材料)(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2)听师读,看师的表情,想,写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天)你听出了秋天的天怎么样?你对天空有什么感觉?(高、蓝)(看图片帮助体会秋天天高云淡)(3)你能够读一读这美妙的语言吗?(教师指导)(过渡):多么好看的蓝天和白云啊!蓝天下怎样呢?3.同法学习第二自然段(进行审美延伸)(1)、请一、二组的同学读,其余的小朋友比赛谁的耳朵最灵敏,最先听出第二自然段写了秋天的什么?(稻田)读后提问,什么地方的稻田?(蓝天下)稻田怎么样?(一眼望不到边)这个词什么意思?(广、多)说明了什么?(丰收了)指导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秋》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三、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通读课文
四、课时教学内容
1、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第14课《秋天》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秋天》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秋天》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秋天»的教学案例温州实验中学戈月素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画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渔民满载而归和女孩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欢乐的氛围。

整首诗确实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颂扬秋天的情怀。

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期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诗歌学习的差不多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铺平道路。

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差不多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表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表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差不多理念。

«秋天»本身确实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迸发,再加上诗人在创作上讲究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秋天»的教学第一个环节确实是品味秋天——借朗读诗歌来品味语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制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在朗读的过程还能够品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炼、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那个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画秋天,让学生依照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画诗中出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表达〝诗中有画〞的特点。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秋天》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秋天》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引秋)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何其芳的《秋天》到底是悲秋的呢?还是喜秋的呢?二、整体感知(读秋)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

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2.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三、自主赏析: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

学生畅谈,教师归纳:(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

《秋天》教案设计建南民中陈瑜玲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积累“栖息、寥廓、枯涸、清冽、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3.结合具体语意和全诗的意境、品位诗歌的诗意诗风。

4.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位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延伸拓展,培养审美情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呤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同学们,经过炎炎的夏日,走进凉爽的秋天,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总结。

)是的,秋天里的收获,秋风里的落叶,都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因为秋天的成熟,因为秋天的萧瑟。

而现代诗人何其芳,用他那颗细腻的心,为我们描绘了秋天里最美丽的画面。

2.整体感知①.生字词疏解:丁丁(zhēng zhēng)肥硕(shuò)栖(qī)息鳊(biān)鱼乌桕(jiù)寥(liáo)廓枯涸(hé)梦寐(mèi)清冽(liè)②.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注意音准、节奏以及停顿。

③.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内容研讨①.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找出出诗歌中的秋天在哪里?②.朗读诗歌第一节,思考:你认为在这节诗中,有哪些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③.作者在第二节诗歌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秋天?④.诗人在第三节诗中写到了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意义?⑤.请大家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并讨论:诗歌体现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品析诗歌意境美震落、满披→触觉↘第一节:农家丰收丁丁、飘出→听觉→贴切传神饱食、肥硕→视觉↗冷雾、撒下→撒网↘第二节:秋晨归渔白霜、满载→收渔→形象生动轻摇、归泊→摇桨↗第三节:少女思恋景→人→情→入景融情6.实践运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秋天。

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明白得、积存〝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洁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课前预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秋天»文章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咨询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课前3分钟:检查上节课的作业〔二〕、导入新课前面我们领会了朱自清先生那朝气蓬勃、充满期望的春天,感受了老舍先生那温晴的冬日,体验了梁衡先生那充满张力的夏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悟秋天的气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2、教师范读,学生完成以下工作:A、字音挑错B、用〝/〞画出每句诗的朗读节奏。

C、何其芳的«秋天»给我们描画了那几幅画面?3、导读提示上讲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你们能从诗中找出作者都描画了乡村秋天哪些特有的景物吗?4、作者抓住了最能表达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和颂扬〕5、品读探究:A、什么缘故讲只〝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依旧乌桕叶?B、诗的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是谁在游戏?什么缘故讲是〝游戏〞?请你谈谈〝游戏〞写出了如何样的情形〔〝游戏〞的能够是渔民,能够是小船,也能够讲是秋天在和人和船在游戏。

写出了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

〕C、〝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那个地点什么缘故写夏天呢?〔点出那是夏天特有的景物。

而笛声的不知踪影,却暗含着秋天差不多来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秋天
14秋天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重点)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难点)
3.培养学生热爱大 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何其芳,原名何永芳,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评论家。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9年他与卞芝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丁丁(zhēnɡzhēnɡ)鳊鱼(biān)寥廓(liáo)梦寐(mèi)肥硕(shuò)
栖息(qī)乌桕(jiù)清冽(liè)枯涸(hé)蟋蟀(xī)(shuài )
(2)按照意思写出词 语
①丁丁:伐木声。②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③寥阔:高远空旷。④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小结: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同的,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霜晨归鱼图淡 雅朦胧,牧女思恋图辽阔空远,诗人用喜悦的情感将三幅画面有机地贯穿起了起来。
2.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例句:伐木声飘出幽谷。
“飘”从听觉的角度,突出伐木声的悠扬,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4)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将秋天拟人化,睡梦朦胧,写出了少女的情感体验,羞涩朦胧,似喜似羞。
3.全诗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创造了一种清静、柔和的氛围和意境,抒发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及热爱生活的感情。
4.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⑤枯涸 :干涸,没有水了。⑥清冽:水清。⑦梦寐:睡梦。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其中,表示秋天特征的词有:露珠、冷雾、白霜等;表示农家秋天的词语有:镰刀、稻香。除此之外,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等,都暗示了这是秋天。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2预习15课。
【课堂探究】
1.根据范例,想像其它两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中一幅。
(课后练习一)
(1)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 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 图画。
(2)秋天栖息 在农家里。
“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生动形象。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 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轻松、活泼、高兴的情调。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
(2)霜晨归渔图(渔夫晨归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网
(3)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 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