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杯获奖教案
东芝杯数学高中教案
东芝杯数学高中教案
教学内容:代数方程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代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2. 能够利用代数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2. 代数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复杂代数方程的解法。
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求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教学PPT、代数方程相关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代数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代数方程的意义及应用。
二、讲解代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5分钟)
教师通过PPT讲解代数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常见的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教师设计一系列代数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四、应用实例(15分钟)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进行解答。
五、总结与反馈(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
六、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代数方程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结束。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做更多的代数方程练习题,加深对代数方程的理解和掌握。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代数方程的定义与性质,能够熟练解决代数方程问题,并能够将代数方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摩擦力教学设计(东芝杯参赛教案)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节课所有实验均源于生活现象,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学会用物理的眼光观察世界。
运用探究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和数据图象的能力。
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
在探究中得到科学的熏陶,对学生在人际交往和个人情感方面均有促进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为滑动摩擦力的自主学习做了重要性的铺垫。
这节课与重力、弹力均是力学的概念课教学,我们力求通过对这几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收获深刻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与传统教学相比,本节摩擦力教学内容顺序有所调整,首先是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再介绍滑动摩擦力。
之所以要这样处理,是因为可更好的体现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的先后顺序。
本书教参将摩擦力的教学安排了三个课时,本节课是摩擦力的教学起始课,主要研究静摩擦力。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还有,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存在有如下问题:不能正确理解静摩擦力中的“静”字;不会根据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误认为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设计理念本节是一节科学探究课,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然后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安排学生进行猜想、还有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同学们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参加第六届东芝杯教学比赛教案
第六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教材:人教版必修二化学第41页-43页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下)学生
参赛选手: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娅萍
选手专业:化学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
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讲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 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对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进行铺垫。
知识内容: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讲解原电池原理及化学能直接转化电能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锌与稀硫酸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举电池在日常生活、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讨论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 教学流程设计
【板书设计】。
东芝杯物理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郭文杰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第一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内容标准中这节有关的条目是:(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要体现实验在认识自由落体规律中的作用,并通过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
物体的下落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这可以成为教学的起点,通过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重要实例,通过自由落体直线运动规律的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是方法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教学过程还应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教案。
东芝杯-教学设计 (1)
Al2(SO4)3+6NH3·H2O=2Al(OH)3↓
+3(NH4)2SO4
Al(OH)3+3 = +2H2O
Al(OH)3+ = + 2H2O
三个版本教材的知识线都是用氨水制备Al(OH)3,并且通过Al(OH)3和强酸强碱的反应来探究Al(OH)3的两性,人教版和鲁科版均直接通过实验探究来Al(OH)3实验现象,苏教版则是先提出现象,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
所以,本教学设计主要从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中体现化学科学的三重表征,即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用微观的理论分析解释,用化学符号语言表达的科学方法。设计重点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为主,说明铝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两性,帮助学生建构铝的化合物性质知识网络。
3教学对象分析
3.1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通过初中化学对金属的初步认识以及化学1(必修)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进一步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此外,学生对蓝宝石、红宝石、氧化铝以及其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设备操作简单,方便易得,利于中学课堂教师演示实验的推广和学生自主实验活动的开展。
5.1教学理论创新
情景教学,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实验探究。
由亚铁盐和铁盐的鉴别,过渡至二价铁盐的还原性和三价铁盐的氧化性,再以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保存的创新实验为例进行说明。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主线,贯穿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铁盐和铁的氢氧化物,深刻理解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关系,建构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盐
和三价铁盐的转化
【过渡】在上一章我们一起学习了氧化还原的知识,从铁的价态分析,正二价的铁和正三价的铁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第六届东芝杯大赛数学一等奖对数
会议纪要:工商联春节前工作会议会议时间:XXXX年XX月XX日会议地点:工商联会议室参会人员:工商联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会议主持:XXX会议记录:XXX会议纪要如下:一、会议背景为确保工商联在春节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门负责人于XXXX年XX 月XX日在工商联会议室召开了春节前工作会议。
二、会议内容1. 各部门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本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各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解决。
2. 工商联领导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了点评,指出了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同时,也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3. 会议还讨论了春节前各项工作的具体安排,包括对员工的关怀、福利发放、安全保障等事项。
各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按照会议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春节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会议决定1. 各部门负责人要加强对员工的关怀,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节日期间的值班安排,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2. 各部门要按照会议要求,做好春节前的各项工作,包括福利发放、安全保障等,确保员工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3. 工商联领导将定期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会议结语会议最后,工商联领导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全体员工表示感谢和祝福。
他表示,工商联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全体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同时,也希望全体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共同为工商联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会议的圆满成功,为工商联春节前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体员工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工商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录人:XXX签名:XXXX年XX月XX日。
教案(东芝杯)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选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 (人教A版)第29-31页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参赛选手:***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指导教师:***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主题】二项式定理的发现【教材内容】1.3.1二项式定理【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二项式定理,能够正确写出简单情况下的二项式的展开式;掌握二项展开式的特征(项数,结构,系数等);了解二项展开式系数的几何排列规律(杨辉三角);理解二项式定理是乘法公式的推广。
✧过程与方法:经历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特殊化的分析方法,发展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二项式展开的基本方法,领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数学表达的学习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欣赏二项式定理内在的结构之美,体验杨辉三角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32)(,)(baba++的展开式,归纳得出二项式定理。
了解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以及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展开式32)(,)(baba++的特征,得出nba)(+展开式猜想。
【教学过程设计】一、设计理念理念之一:基于情境的数学认知。
情境是认知的基础,一个“好”的情境能够引致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在情境中认知,对情理念之二:关注过程的教学策略。
形式化是数学的重要特征。
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在理念之三: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也要让学生掌握、领会数二、教学过程4.师生交流,议一议(50秒)如图2,从O出发走到N(只能向上走或向右走),则具体的走法路线以及相应的走法数分别是:表2引导学生寻找具体的行走路线计算相应的走法数汇报表格完成的情况PPT展示具体的行走路线及相应的走法数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交流,加深对所得结果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数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东芝杯获奖教案化学
东芝杯获奖教案化学
教案标题:探索化学世界——东芝杯获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常用操作技能。
3.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实验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常
用操作技能。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气体生成等,让学
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4. 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和结论。
五、教学资源:
1. 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化学实验视频或图片资料。
3. 课件和教学PPT。
六、教学评估:
1. 实验操作的实际表现评估。
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书面报告评估。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认识得到了提高,实验操作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东芝杯乙醇教案设计
《走近乙醇》教学设计授课教师:09级化学师范一班马青设计理念:先行组织者,认知同化。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乙醇》选自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性质的影响;(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二、学情分析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
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法分析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首先精心准备富有动态的题目《走近乙醇》,让学生有亲切感。
主要应用讲授法,实验探究发,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是学生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李程远教案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李程远教材分析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十三章《电场》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器的电容出现在电学第一章的最后一节,一方面,这是学生掌握电学最基本知识之后的第一次分析电学元件,本节授课中,需要学生知道电势差的概念,能在分析电势差的基础上弄清楚电容器储电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此课的知识在第十七章《交变电流》和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本节的专门学习,交变电流的学习将不完整,而电磁振荡的相关学习则完全无法展开。
由此可见,电容器的电容一节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才有可能将整个高中阶段电磁学的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设计思路电容器在日常电器中随处存在,但又不为人们所熟悉,这主要是因为其主要结构往往被密封。
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就需要将内部结构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将拆开的电容器中具有典型结构的部分展示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电容器的共同内部结构,并设想这样的结构是否正是实现电容器储电的原因,从而加以实验证明。
同时,这种观察、设问、实验验证的过程正是从生活中探究真理的科学方法。
而进一步对电容器的充放电探究则蕴含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精神,因此,严谨细致地分析整个过程,不仅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将有提高,还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
在引入电容这一新的概念的教学上,学生很容易先入为主的认为储电量大的电容器储电本领也就大,此时就需要好的类比方式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利用列表的方式,将水容器的底面积和电容器的电容作类比,逐个进行比较,才能条分缕析地为学生解释清楚电容器电容的比值定义。
同时,要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回忆曾掌握的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加强学生对物理学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平行板电容器的演示实验牵涉到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包含着重要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 天津师大《力》教案
参赛教案对应课程:上科版八年级物理70-72页5.1力参赛选手: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许潇5、1力学科:物理授课年级:高二教师姓名:许潇【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用具】模拟火箭装置,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两个带挂钩的弹簧,多媒体教学软件【课时安排】一课时(20分钟)一、素质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养分析和归纳能力,会物理就在身边。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物理的基础,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里所困扰而无法自由飞翔。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些结论需要在一定的观察、是有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得出。
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生活、自然中的现象,可以深化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力、力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词,对学生来说一点多不陌生,但学生对力不只是“不知其所以然”,连“知其然”的也不多。
学生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力?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反作用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学生很难说清楚,对学生来说,他们见到的是“力可以打碎一只玻璃杯”,“力可以让汽车动起来”,“力可以把物体举高”等力的作用的具体事例,而并没有形成力的概念。
高中数学函数东芝杯教案
高中数学函数东芝杯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函数
教学目标:学习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函数的求值、图像、性质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教学难点:函数的复合、反函数的概念与应用
教学工具:教材、黑板、彩色粉笔、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引入函数的概念,简单介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回顾前几节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对函数的理解。
二、讲解(20分钟)
1. 通过例题引入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讲解函数的求值、图像和性质。
3. 讲解函数的复合和反函数的概念与应用。
三、练习(15分钟)
1. 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进行函数的求值、图像、性质等方面的练习。
四、展示(10分钟)
1. 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方法和答案。
2. 学生互相讨论、碰撞思维,提高解题效率。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作业(5分钟)
1.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注:本教案仅为参考范本,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策划书
"东芝杯"教师技能大赛策划书“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数学与统计学院选拔赛策划书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学术实践部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会学习部二〇一三年九月一、活动目的为全面深刻地阐释我校师范院校的人文特色,在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目标的同时达到培养我院学生从教技能,并全面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为在我院选拔代表我院前往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的选手,现举办“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数学与统计学院选拔赛。
二、活动对象:2019、2019级师范生三、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学术实践部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四、活动时间:2019年9月24日14:30—17:30(预赛)2019年9月27日(决赛)五、活动地点:田家炳606(预赛)待定(决赛)六、活动内容及形式:(一)预赛:采用模拟授课的形式,时间为每人六分钟,内容范围为高中数学课题(课题由参赛选手自定)。
评委组将对选手表现评分,根据比赛成绩从中选出优胜者参加院级决赛。
(二)决赛:决赛内容包括教案设计、即席演讲、模拟授课及现场提问四个单项比赛。
比赛总分数为200分,其中教案设计项目比赛满分30分,即席演讲项目比赛满分40分,模拟授课项目比赛满分100分,现场提问项目比赛满分30分。
具体如下,1.教案设计:内容选择范围为高中数学课题,具体课题自定。
参赛学生提交2000字左右教案。
教案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性,可以附其他图片、照片或独特的教材作为具体说明材料。
2.即席演讲:学生在决赛会场抽题后进行即席演讲,每位学生准备时间为3分钟,演讲时间为3分钟;3.模拟授课:学生在决赛会场抽题后进行模拟授课,每位学生规定时间为15分钟;4.现场提问:评委根据学生教案设计、即兴演讲及模拟授课情况进行提问,每位学生规定时间为2分钟。
东芝杯获奖教案【范本模板】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参赛教案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
【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
【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²–△²”。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纠正片面观点: “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1。
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
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flash。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设计二、教学过程设计还有人说,学了数学没有用!果真如此吗?请看2。
问题解决宏业住宅小区的花园,起初被设计为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后因道路的原因,设计修改为:北边往南平移2.5米,而东边往东平移2。
5米。
试问修改后的花园面积和原先设计的花园面积相差多少?解:如图(1),原花园的面积2S a=.(1) (2)修改后的花园如图(2)所示,其面积( 2.5)( 2.5) S a a=+⨯-后222.5 a=-.所以,2222( 2.5) 2.5 6.25S S a a-=--==后(m²)。
第四届东芝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物理三等奖动量定理版
动量定理
受力分析
F
作用力变小 作用时间变长
探究一:恒力作用
木块m在恒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 (忽略地面与木块间的摩擦力)
F
探究一:恒力作用
木块m在恒力F 的作用下,以初速度v1运动。
经时间t,速度变为v2:
v1
v2
F
F
结论:物体受恒力作用时, 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探究二:变力冲量与动量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v-t 图像求位移:v
v
v0 v0
0
t0 t
0
t0 t
类比
面积法求变力冲量:
F
0
t
结论:物体受变力作用时, 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理论推导:物体受恒力作用 实验探究:物体受变力作用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
表达式:
(质量相同、初速度相同)
力与时 间关系
得出 结论
谢谢!
第二届东芝杯教案浙江师大——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高月月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高月月一、教学设计思路以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3-3 第十章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激疑、自主探究,对话互动,过程评价”的教学方略:通过创设能量守恒与能源危机悖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领悟宏观过程的方向性;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合作,归纳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通过交流评价,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节课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融合不同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生活情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假设,构建探究实验的模型,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部分,分小组引导学生按照“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馈和反思” 的思路自主地进行探究。
在课堂中进行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采用鼓励的方式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设计,从知识序来看,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和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经典表述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从认知序来看,则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教学起点,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达到在最近发展区建立新的认知;从教学序来看,则以实验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依托,体现了师生对话互动的教学特点。
在设计过程中,知识序、认知序和教学序融合统一。
二、前期分析高三的学生已部分地学习了热力学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且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比较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对学生的自主探究造成障碍。
因此,如何把握课堂主线,从常见的生活常识出发,引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是本节课的关键。
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人们任何热力学过程中能量不会无中生有或消失,但是对于自然过程没有任何限制,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任何过程都可以发生?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要解决怎么样的过程才能发生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
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参赛教案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授课对象:八年级(上)的学生
参赛选手: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佳佳选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课题】15.2.1 平方差公式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1页至153页.【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林佳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2)达到正用公式的水平,形成正向产生式:
“﹙□+△﹚﹙□–△﹚”→“□² –△²”.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独立建构过程,构建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空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体会数学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运用于实际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1.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的理解与运用;2.数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计算机、PPT、flash。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设计
速算王的设计意图: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中的“准备律”,运用该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动机上做好准备,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产
二、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平方差公式
一、引入三、例题五、数学是什么
几何解释:
问题解决:
二、公式四、练习
六、小结与作业
附录1:
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1. 目标创新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即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这也是数学公式的本质,初步化解了今后大量数学公式学习的难点;
(2)培养“以数的眼光看式子的整体观念”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
(3)纠正片面观点:“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规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了数学没有用!”.
2. 教法创新
从低认知水平的模仿套公式转向高认知水平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发现,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形成正向产生式:“﹙□+△﹚﹙□–△﹚”→“□² –△²”.
3. 数学创新
设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例子, 为学生提供运用平方差公式来研究等周问题的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体现了现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附录2:本小节教材内容复印件(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