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押题专练

合集下载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徐、连、宿苏北三市高三三模)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

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得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供应了一条上升通路。

——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材料二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情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

——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

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商鞅实行这一措施的干脆目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答案(1)特点:军功拜爵;打破宗法;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

目的:增加军队战斗力。

(2)基础: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平民的热情响应。

影响:统一天下。

2.(2019·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三次调研)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沟通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非常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

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

”同时孝文帝明确地相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孝文帝的珍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主动、主动的。

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2018届二轮:第一部分 第1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卷)

2018届二轮:第一部分 第13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卷)

2018届二轮:第一部分第13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卷)针对性专练1.(预测押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

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

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

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

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

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

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克堂《子产评传》等(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得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得出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由“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可得出大大提高了郑国地位,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题从其内外政策分析,对内礼法结合,宽猛相济;“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

”答案:(1)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8年福建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与答案

2018年福建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与答案

2018年福建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与答案(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2. 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

这说明()A. 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B. 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C. 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D. 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3.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

”这说明明代() A.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 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C.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 D.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4.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这种见解()A.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B.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C.夸大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D.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5.清末,英国照会清政府履行与列强签订的诸条约,时任驻英公使曾纪泽表示赞同,但要求列强也守约,并据条约及国际法明细了列强在华的活动。

【配套K12】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押题专练

【配套K12】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押题专练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知其特点为与征税制度密切相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可知其原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土地兼并加剧导致财政危机和统治者改革。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任答三点)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最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冲刺试题历史(二)参考答案 精品

最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冲刺试题历史(二)参考答案 精品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题历史(二)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D解析:本题的错选主要集中在C项,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2. B解析:解题时应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方面去分析。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奴隶制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商朝青铜制造业发达。

通过分析,可知本题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3. A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明确,“鼎”是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段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周王对不同阶层用鼎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这一规定说明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周王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本题所给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没有反映材料的本质问题,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4. C解析:解题应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它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也随之动摇,到了周朝后期,分封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形成了分裂割据势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题所给A、B、D三项都不是造成分裂割据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

5. B解析:根据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地丁银的内容及其中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来看。

6. A解析:从整个材料看,商贾与小民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包买商与雇佣工人的关系,所以,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7. C解析:此题为历史结论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理解和对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认识。

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发展资本主义和民族独立。

A项说得过于笼统,语焉不详。

B项不符合实际,美国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只要求对清政府进行改良,企图实行君主立宪制。

衡水万卷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衡水万卷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

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

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

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3.【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2017-2018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7-2018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7-2018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末年,蔡京下令仿“当五大钱”在全国范围内铸行“当十大钱”,并在官铸小平钱中加入锡;同时,下令全国范围内禁止私铸货币,一年之内废黜此前所有非官方货币……靠铸大钱敛财的朝代并不鲜见,蔡京“当十大钱”的奇特之处在于,同样一种货币,在不同地区却规定了不同的标准。

……两年后,蔡京非常郁闷,因为,“当十大钱”并没有带来多少收益,无论皇帝、官家豪强还是升斗小民,对蔡京的货币改革都极为不满。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材料二1935年11月……在孔祥熙控制下的中央银行相对来说不那么活跃。

但是……公私利益都错综复杂的纠缠在一起。

例如,孔祥熙和宋子文都是一家私人企业的主要股东……这些公司能得到财政津贴,享有垄断权和其他特权,常常挤垮与之竞争的私营企业。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指出孔祥熙的金融改革与蔡京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蔡京、孔祥熙金融改革的时代背景。

【答案】(1)不同:改革程度相对温和;公私利益错综复杂(或官私勾结);取得了一定效果,国家资本迅速发展(或私功的本党党员填补这些空位。

乙党上台后,亦如法炮制。

这些官员们在任职期间,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无所不为。

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

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彭德尔顿法”与“分赃制”在官员选用上的主要区别。

2018届二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专题卷

2018届二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专题卷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的户籍什伍制度已大大松弛,个体小农大量减少,征兵制难于继续推行,军队的兵源除了战时临时性征兵之外,主要靠募兵维持。

东汉各地屯兵多来自招募。

东汉政府招募士兵的费用,称为“赏募钱”或“赏直”,实际上相当于雇佣士卒的工资。

东汉对少数民族往往也采用招募的办法。

东汉少数民族兵称“夷兵”,是军队中的常员,战事结束后也不遣散,编在军队中领受“牢直”“廪赐”,成为一种常备的雇佣兵。

……东汉末,刺史、牧、守不仅可以私自募兵,而且其募领之兵往往变成私人部曲(军队编制及家兵之称),士卒父子相袭,成为世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兵制改革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募兵制的影响。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的考课制度是考核在职官吏的一种制度。

《周礼》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曰廉善(廉洁而又善于行事),二曰廉能(廉洁而又能推行政令),三曰廉敬(廉洁而又勤勉努力),四曰廉正(廉洁而又处事公正),五曰廉法(廉洁而又执法无误),六曰廉辨(廉洁而又明辨是非)。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材料二唐朝制定的考课法规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和“四等法”。

“四善二十七最”是对流内官(九品以上的官员)考课的法定标准。

《旧唐书》记载:“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

”“四善”专指品德操行,“二十七最”主要是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责规定的具体能力标准。

唐朝对流外官则按“四等法”进行考课。

但到了唐朝后期,考课制度逐渐被破坏,唐朝吏治趋向腐败。

考课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起到整顿吏治的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考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习题: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习题含解析

习题: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习题含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非选择题(共50分)1.(2018江苏南京三模)整顿吏治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材料:材料一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

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商君书》材料二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於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及(秦国)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为整顿吏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不得摘抄原文)(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是如何解决官员违法问题的。

(2分)(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吏治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吏治建设的看法。

(5分)2.(2018江苏无锡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

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

……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习题(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习题(含解析)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非选择题(共50分)
1.(2018江苏南京三模)整顿吏治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

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商君书》材料二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於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及(秦国)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为整顿吏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不得摘抄原文)(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是如何解决官员违法问题的。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吏治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吏治建设的看法。

(5分)。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项训练一、材料分析题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拳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

……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乂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

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

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

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

……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 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一一摘口【西音】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C一一摘自昊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i,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018高考仿真卷(二轮)历史(二)(附答案)

2018高考仿真卷(二轮)历史(二)(附答案)

2018高考仿真卷·历史(二)(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A.秦朝设立郡的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25.隋唐时期,在都城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

这一现象反映了()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26.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对知识分子政策。

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

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27.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28.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29.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孙中山先生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该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三民主义30.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你预备买什么?”乙想了一下,反问:“你要买什么?”甲告诉他:“有什么买什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测试卷(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选项变法措施评价A 梭伦改革: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B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C 孝文帝改革:租调制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D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2.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这两次改革()A.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B.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C.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D.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3.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A.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B.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C.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D.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4.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士兵往往不戴头盔和不穿沉重的铠甲,甚至他们使用的剑也是比较落后的青铜短剑。

战场上,这些士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进攻力,割去对方的人头并以这些人头堆积成山是秦国人的本能,可以说秦朝是建立在一座座万人坑基础之上。

这反映了()A.秦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对其他国来说比较落后B.商鞅变法确立和发展了秦国上下尚武的传统C.奖励军功政策极大地改变了普通秦国人价值观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战争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选考题增分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1.(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检)(15分)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峻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

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

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

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9分)解析:第(1)问,从车兵、步兵地位的变化,兵员主体的变化,兵种的变化等方面概括军事变革的表现。

第(2)问,军事变革的影响,一是要分析对战争的影响,二是要分析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答案:(1)表现: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和弩兵出现;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

(每点2分,共6分)(2)影响: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

(每点3分,共9分)2.(2017·珠海质检)(15分)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

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14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14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7·天津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则国亡。

即不尔,而币制缘此不能整理,国库所入,岁岁告不足,则政府破产而国亡。

货币购买力日落,百物腾涌,民穷财尽,救死不赡,铤而走险,盗贼蜂起,乱党乘之,则国亡。

即不尔,而全国食力之小民,皆转死于沟壑,则国亡。

即不尔,而全国人皆匍匐于外国资本家金融家之下以求一饱,则国亦终亡。

……是乎亡征万千,而无一不与币制相缘。

然则,今日当举之政虽万千,而颁定币制,实为其最重要之一端,可断言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材料二1914年,币制局总裁梁启超提出了完整的币制改革理论和设想:首先是中国的货币宜采取金本位,但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新的货币宜铸一种主币、九种辅币,主辅之间互相统属,实行十进制;主币允许自由铸造,但要收取高额铸费;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钞票的发行量,应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

——摘编自戎新会、侯瑞《浅论梁启超币制改革主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主张币制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币制改革的特点。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可以归纳为统一币制,维护金融主权;根据材料一“国库所入,岁岁告不足,则政府破产”可以归纳为增加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一“货币购买力日落,百物腾涌,民穷财尽”可以归纳为改善民生;根据材料一“亡征万千,而无一不与币制相缘”可以归纳为挽救国家危亡。

(2)根据材料二“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可以归纳为循序渐进;根据材料二“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可以归纳为重视民生;根据材料二“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可以归纳为从现实需要出发;结合所学,可以从借鉴西方金融理论的角度归纳。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提升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卷-精选文档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提升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卷-精选文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卷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石。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梭伦试图保护所有公民和他们的财产。

他取消了公民的债务,废止了债务奴隶制,他还通过继承法保护小户人家,使之避免破产的命运。

材料二根据农业收入把公民分为4个等级,根据公民所属的等级决定其所要承担的义务。

梭伦还鼓励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最后决策,新设立的民众法庭也对全体公民开放。

这种将公民划分等级,根据等级的高下,承担一定义务的做法,很好地确立了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每个公民都是城邦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拥有一定的权利,享有尊严,承担相应的义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梭伦“废止债务奴隶制”的目的和手段。

(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别简析其“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石”产生的作用。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目的:保护公民及其财产;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手段:立法。

(2)措施:实行财产等级制;恢复公民大会;建立民众法庭。

作用:明确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提升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培养了公民的法律(司法)观念。

2.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

”则屋不成而病不已。

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检测 选考部分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检测 选考部分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完整版)2018年高考历史选考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1

(完整版)2018年高考历史选考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1

2018年高考历史选考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1 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清朝中叶以后,八旗和绿营兵的战斗力日趋衰落。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清政府大力招募和利用地方“团练”与“勇营”,以协助正规军,军事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曾国藩在湖南创建湘军,之后淮军也应时而生。

湘军、淮军与八旗和绿营兵相比有很大不同。

以淮军为例,其在制度和训练方法上效法洋制,并引进和制造了新式火器,且始终紧跟世界军事技术发展潮流,部分新式火器甚至先于西方国家。

但是,与西方不同的是,淮军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他们之间大多具有乡党、姻亲、友朋的裙带关系,士兵对于将领的人身依赖非常严重,军队正常运转实所依靠的正是这种私人感情,淮军的指挥体系也是标准的个人指挥体系。

随着淮军的日益强盛,其创建者和统领李鸿章的政治权力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

——摘编自黄凯《火器引进与淮军军事改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淮军军事改革的时代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淮军军事改革。

(9分)【答案】(1)列强大规模入侵中国;八旗制度的弊端日显;农民起义严重威胁清朝统治;清王朝统治日趋衰落;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招募利用“团练”与“勇营”,后发展为湘军、淮军等武装集团,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朝统治;这些武装集团引进了西方的制度、训练方法和新式火器,推动了清朝军队的近代化;但这些武装集团对将领的依赖严重,容易造成将领的拥兵自重、不利于统一指挥,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9分)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8—946年在位)在得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后,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他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

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讲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讲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讲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8·南通调研)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

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

……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秩序建立的措施。

(2)如何划分社会等级,往往表达了一个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

试概括两场改革划分等级的标准分别是什么?(3)对于创建公平公正社会,你从上述材料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2.(2018·滨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全集》请回答:(1)孝文帝为“变夷俗”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一对此举持何观点?(2)运用材料二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孝文帝改革进行评价。

3.(2018·东北三校二模)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得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刘秀在公元39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是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意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知其特点为与征税制度密切相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可知其原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土地兼并加剧导致财政危机和统治者改革。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任答三点)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

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法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同时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

(答对两点即可)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

3. “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政策”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概念,它对于研究北朝隋唐社会政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

”“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系统之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

”“宇文苟欲抗衡高氏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政策外,必应有精神上独立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固团体。

此种文化本位政策,范围颇广,包括甚重,要言之,既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0年)材料二武则天破坏集团的工作首推科举制,大倡文辞之科破格用人,而文辞之科的进士科地位远胜明经科,这与关陇集团推崇的华夏正统经学治国理念也是大相径庭的。

她开设武举科,也对军功贵族世袭在观念及实践上给予巨大冲击。

武则天还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到洛阳,改变关中本位政策下以长安为信仰中心的格局。

她还以婚姻为纽带,缔结“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以武氏寒族介入关陇集团,在文化层面把已经不占优势的关陇集团进一步拖下来,原来的胡汉精英集团堕落的速度加快了。

——曹印双《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1)据材料一概括“关中本位政策”的特征。

(2)材料二中武则天打击关陇集团的措施有何特点?其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层流动、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征:关陇区域是“关中本位政策”生成的空间;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垄断把持政权;围绕整军务农富国强兵实施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政策成为“关中本位政策”实行的物质基础;融合胡汉民族精神。

(2)特点:通过国家制度的改革进行打击;多种措施并用,重在从精神文化价值层面进行打击。

影响:加速了关陇集团和魏晋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给胡汉中下层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促进了胡汉融合。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点之一。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①废除科举制,大办各类新式学校(当时称为学堂)。

1905年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取士,再加上鼓励兴办新式学堂的政策一一落实,我国出现近代以来兴办新式学校的热潮。

到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的数量已达5 000多所。

在校学生超过160万人。

新式学校取代旧式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②提出新的办学宗旨。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

”1906年清政府又提出“忠诚、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崇尚科学技术等实用知识)”的五项办学原则,清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又宣称,学堂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智、德、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

③制定全国统一的新式学校学制。

仿照日本将普通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幼儿园、小学)、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大学)。

并规定各级学校的学习年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师范和工程技术职业教育。

部分开放女子教育,允许兴办女子小学和师范学校。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提出的办学宗旨和传统旧式学校办学宗旨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

史作用,从推动教育的转型、以及教育的近代化方面分析。

【答案】(1)同:都以儒家纲常礼教(或忠君尊孔思想)为办学根本原则。

异:旧式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儒家的文化知识传授,忽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新政教育改革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

旧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只突出德育、智育,新政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旧式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封建官僚(或读书做官),新政教育改革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实用人才。

(2)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资本主义新式教育转变,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也产生深远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

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

“抗战是长期的,各种人才都不可缺少,而战后的建国事业,更需要大量人才,因此教育不能中断,是中国可以薪火相传的根本”,这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基本判断。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

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 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 575人(99%)。

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国民政府也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

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

时任驻华参赞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30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还选拔了66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黄纬禄等8人,超过了“两弹一星”元勋总数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1)根据材料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李约瑟的观点。

所(31%),教员增加了3 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 575人(99%)”得出教育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中“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得出政府重视科研,“抗【答案】(1)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部的高校遭受破坏,被迫内迁;国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2)论证:李约瑟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教育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

学校数量增加、高校规模扩大;重视科学研究;科技专利数量增加;培养出一批杰出科学家。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

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

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