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院士谈自己的高分子研究生涯

合集下载

高分子职业生涯规划书

高分子职业生涯规划书

高分子职业生涯规划书一、职业定位与目标设定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我的职业定位是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领域。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专业工程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参与高分子材料的创新研发和工艺改进。

二、个人优势与劣势分析优势:1. 扎实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对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加工工艺有深入理解。

2. 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3. 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共同推进项目进展。

劣势:1.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高分子材料在工业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了解不足。

2. 专业领域知识更新迅速,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方法。

三、职业发展路径规划1. 短期目标(1-3年):在高分子材料企业或研究机构担任技术助理或研发助理,积累实践经验,熟悉行业动态和企业运作模式。

2. 中期目标(3-5年):成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主导或参与重要研发项目,提升项目管理和团队领导能力。

3. 长期目标(5年以上):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专家或高级管理者,具备行业影响力,为公司或机构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四、能力提升与知识更新1. 持续学习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等方式提升专业能力。

2. 学习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提高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五、职业发展策略1. 建立良好的职业网络,与同行和行业专家保持联系,获取行业信息和职业发展机会。

2. 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和合作项目,拓宽视野,提升个人影响力。

3. 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适时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六、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1. 行业竞争加剧:通过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市场敏感度,保持竞争力。

2. 技术更新快速: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新技术,保持知识更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一、引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当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专业人才。

在这个信息社会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本文将介绍我对于这一专业的认识以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二、专业背景介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设计、加工工艺、性能调控和应用开发的学科。

它涉及到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加工工程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应用性。

三、兴趣与天赋从初中时期接触到化学课程开始,我对化学的热情就被完全点燃。

在高中时,我选择了理科方向,并参加了有关化学的科技竞赛和实验室实践。

这些经历让我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具备一定的天赋。

我对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改性、材料性能测试以及工程实践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四、职业目标基于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热爱与理解,我制定了以下职业目标:1. 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一名在高分子材料制造和应用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才。

2. 从事高分子材料研发与创新: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高分子材料的研发与创新工作,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提升我国材料产业的竞争力。

3. 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解决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推动学科的前沿和创新。

4. 建立自己的高分子材料企业:在职业生涯的后期,我计划创办自己的高分子材料企业,整合各类资源,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学术与实践准备为了实现职业目标,我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与实践准备:1. 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加工工程等课程,夯实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提升实验技能:积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科研项目,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测试等实验技术。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
27
第二部分 国内高分子领域 两院院士介绍
序号 1 姓名 冯新德 性别 出生年份 男 1915 当选年份 院别 1980 中科院
2
3 4
徐 禧
林尚安 程镕时

男 男
1921
1924 1927
19911993 1991中来自院中科院 中科院5
6
沈家骢
沈之荃


1931
1931
1991
1995
中科院
中科院
9
纳塔,G.(Giulio Natta 1903~1979 )
10
基本信息
] 1903年2月26日生于意大利因佩里亚 ] 1924年获米兰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罗马大学、 都灵大学等校任教 ] 1938年任米兰工业大学教授,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 ] 1952年, 在德 Frankford 参加Ziegler的报告会,被其 研究工作深深打动 ] 50年代以前,从事甲醇、甲醛、丁醛等应用化学研 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 1954年,发现丙烯聚合催化剂1963年,获Nobel化学奖 ] 1979年5月2日卒于意大 利贝加莫。
17
主要贡献
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世界性人才、当代之牛 顿 ”的他是一位敢于探索新领域的非凡科学研究者: 首先是中子散射与磁力,然后是超导体,液晶,聚合 物,胶体,化学以及生物(记忆和嗅觉)等方面进行 过研究。德热纳发现,为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而 创造的方法能推广至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能 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由于在对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 中获得重大突破,荣获了199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0 Alan J. Heeger
白川英树
艾伦-J-黑格
1936~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贡献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贡献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贡献的认识高分子科学是由「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重要的分支组成的。

其中,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一个较年轻的学科。

然而,人类对天然高分子物质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的生活就已和天然高分子物质结成了息息相关的关系。

高分子物质支撑着人们的吃穿住各方面,在我国古代时,人们就已学会利用蚕丝来纺织丝绸;汉代,人们又利用天然高分子物质麻纤维和竹材纤维发明了对世界文明有巨大失去作用的造纸术。

在那时,中国人已学会利用油漆,后来传至周边国家乃至世界。

欧洲工业革命之以后,许多天然的高分子物质日益成为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促使人们去研究和开发高分子物质。

这时,人们首先遇到了对天然橡胶以及天然纤维的利用和改进。

以后的年间高分子化学及工业达到飞速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了高分子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德国首先合成了橡胶,美国也加速发展高分子工业。

战后由于消费品的需求量增加,高分子化学的系统研究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而另一个重要分支——高分子物理,在过去的近一百年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今高分子材料已经不再是金属、木、棉、麻、天然橡胶等传统材料的代用品,而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基础材料之一。

国际上,随着「高分子化学」研究于19世纪后半页渐渐走上舞台,对这些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研究,结构研究,也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早在1882年,一些学者开始用沸点升高,冰点降低以及半渗透膜方法来测定硝酸纤维素酯,天然橡胶,淀粉等高分子的分子量。

当时认为这些分子是分子量为1,000左右的大分子,是小分子结构单元彼此用次价键结合堆积而成。

19世纪20年代初,有人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纤维素纤维的结构,认为纤维素晶胞含4个基元,从而更进一步支持了《大分子是小分子结构单元间因次价键堆积而成》的学说。

H.Staudinger发表了《聚合反应》的论文,提出了高分子是由小分子经聚合反应而生成,并非因次价键堆积而致。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考研学校选择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考研学校选择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考研学校选择在全国高校中在高分子领域领先工科偏合成的浙江大学国内高分子鼻祖尤其在合成方面、华东理工、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偏加工和应用的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理科偏合成的北京大学好像北大遥遥领先其他象南开、南京大学明显差一些偏性能形态研究的中科院北化所明显领先、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述为网上摘录不一定全面简单评述下浙江大学是出高分子院士最多的学校。

北京大学合成做的好特别是高分子液晶。

复旦大学的研究偏向理论研究有杨玉良和江明两位院士实力不凡。

华南理工和北京化工大学研究领域较广在橡胶、塑料、纤维方面做的都不错。

华南理工大学有3 位中科院院士程镕时、姜中宏生、曹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 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 人、博士生导师43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67 人高分子加工实力很强的。

在全国排前3 名。

四川大学有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是做塑料的加工改性实力虽有下滑但仍然很强毕竟其根基很厚。

东华大学的研究重点在纤维方面建有纤维素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共同建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春应化所在一直是在做合成方面比较强。

化学所在前两年还有个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不过现在降格为中科院的重点实验室了。

所以化学所的合成和加工做的都还不错。

青岛科技大学在高分子方面主要的特色是其橡胶2003 年建成了教育部橡塑工程重点实验室也是多年来对青岛科技大学研究工作的肯定。

研究生的方向很多大的方面大概一下几个树脂合成环氧丙烯酸聚苯聚酯等每个方向都很多塑料/纤维加工加工工艺川大最强的模具和机械华南理工及北化都不错生物医用高分子华东理工等高分子理论及表征中科院化学所及南京大学最强液晶高分子吉大北大北科大等导电高分子化学所等纳米高分子化学所碳纤维/碳纳米北化清华有机硅化学所等等而在珠三角这一带华南理工中山大学都是不错选择有志在高分子领域深入了解的同学可以报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引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作为一门前沿技术和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以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讨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应对挑战和提高能力的方法。

1. 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中,可以选择从事研究、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教学科研等多个方向的职业发展。

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可以选择以下几个职业发展目标:1.1 研究员/科学家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员或科学家,可以深入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应用等方面。

通过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该领域的创新和进步做出贡献。

1.2 工程师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工程师,可以参与产品设计、工艺开发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高分子材料的工业化应用。

1.3 教师/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或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通过培养和指导学生,传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知识和技术,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2. 应对挑战和提高能力的方法为了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中取得成功,应该有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来应对挑战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2.1 继续学习和深造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持续学习和深造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可以参加行业培训、研究生课程和进修班等,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2.2 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和参观企业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了解实际工程和生产管理的要求。

实践经验不仅可以提高专业能力,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 建立人脉和交流建立广泛的职业人脉和交流平台,可以与同行业专家、企业家和同学们建立联系,分享经验和资源。

参加行业会议、论坛和社团等,积极参与交流和合作,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机会。

2.4 提升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高分子材料] 如何做科研?来听江雷院士的演讲

[高分子材料] 如何做科研?来听江雷院士的演讲

2018-05-20以下文章来源于X一MOL资讯,作者小希本文转自X-mol,作者:小希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于5月5日到5月8日在杭州召开,本届年会以“构建化学新时代”为主题,参会人数达到1万3千余人,可谓规模空前,大师云集。

中国化学会第31届年会开幕式。

图片为现场拍摄会议中有多场高质量报告,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演讲者的即兴发挥,都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要推选最别开生面、最妙趣横生的演讲,小希窃以为非江雷院士“学习自然的科研和生活”的主题报告莫属。

顺便提一句,就在本届年会开幕式上,江雷院士还因为利用仿生原理建立和发展超浸润界面科学体系,为胶体与界面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获颁“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

姚建年院士(左)和谢在库院士(右)共同为江雷院士(中)颁奖。

图片来源:中科院理化所先不说报告内容,只看现场的气氛就能清楚感受到江雷院士的吸引力。

“座无虚席”四个字已经不足以描述当时的场景,连过道里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粉丝”。

江雷院士报告现场。

图片为现场拍摄下面,小希从听众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收获,为大家回顾一下江雷院士这场“特别”的报告。

“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不长草”——江雷院士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选择课题方向时“原创”二字的重要性。

江雷老师PPT。

图片为现场拍摄江雷院士总结的“原创科研选题的八条原则”分别是:1、教科书和文献上的东西不一定总是对的2、以往的科学研究遗留的挑战3、总结前人或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普适规律4、研制新功能仪器5、解决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国防建设重大需求的关键技术6、科学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7、探索新理论方法,即现有实验无法探测的物理化学过程的理论解释方法8、学习自然是原创科研的必由之路江雷院士报告现场(手机拍照清晰度有限,各位勿怪)。

图片为现场拍摄那么如何能够做到“原创”呢?答案很简单——怀疑精神。

柏拉图曾说过,“怀疑和质问我们所确信的一切事物过程,并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揭示真理”。

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作为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探讨。

一、行业前景及就业方向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材料,在各个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

未来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高分子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因此,选择高分子材料专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

在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可以选择从事科研方向或者工程实践方向。

科研方向主要包括对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学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院所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新材料合成、表征与改性等工作。

而工程实践方向主要是应用高分子材料进行工程设计与制造,学生可以进入各个行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担任工程师、技术人员等职务。

二、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首先,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通过深入学习高分子材料科学、材料力学、材料加工等专业课程,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丰富自身的科研或实践经验。

其次,学生还应该注重全面发展。

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也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加强英语口语与写作能力,提升沟通与表达能力;主动参与社团活动或学术交流,增加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关注时事热点,拓宽自己的见识与思维。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实习或出国交流等方式拓宽视野,增加实践经验,提升专业竞争力。

因为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会更具竞争力。

三、职业规划与发展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规划与发展中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

首先,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并在相关研究机构或高校从事科研工作。

通过不断积累研究成果,提升学术水平,成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2010四川大学复试笔试题

2010四川大学复试笔试题

1.高分子三大材料是什么?2.为什么顺式丁二烯与反式丁二烯一种可以做橡胶一种不可以。

3.高分子材料发展趋势4.高分子材料中哪些是透明的(非晶型)5.做过的高分子方面的测试(拉伸强度,冲击性能,DSC,TG, 红外,紫外,导热系数,GPC、核磁、维卡变形温度,结晶度等)6.导电高分子的结构和简单性能(共轭双键,自由电子,聚苯胺,聚乙炔,聚噻吩)7.与传统无机材料和金属材料相比,高分子材料有哪些特殊性能8.高分子方面的院士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明高分子化学家。

复旦大学教授。

1938年生于江苏扬州。

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主要从事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多尺度相结构研究。

发现嵌段共聚物/相应均聚物相容性的链构造效应,得到高分子共混物的密度梯度模型;在高分子间的可控氢键相互作用导致的增容和络合方面,提出高分子共混物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可实现“不相容-相容-络合转变”的概念,并发现通过对荧光探针芘的化学改性可使其成为碳氟微区的靶向探针,可用于多种碳氟微区的研究。

提出和证实了基于氢键相互作用的聚合物胶束化的新途径,获得了核-壳间由非共价键连接的聚合物胶束并进而获得空心纳米球,形成了非嵌段共聚物路线。

颜德岳高分子化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

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

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

与高分子有关的国内外重要期刊

与高分子有关的国内外重要期刊

1、期刊名称: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聚合物降解与稳定化2、出版机构:ELSEVIER-sciencedirect3、刊发周期:月刊4、每期刊发论文数:20-25篇5、期刊检索:SCI,影响因子2.0736、推荐理由:该期刊历史久远,为老牌的聚合物材料类期刊,主要涉及聚合物材料的降解和稳定性问题,如降解反应与控制,包括聚合物的热降解、光降解、生物降解、环境降解等。

还包括各类阻燃材料的设计研究与应用,特种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聚合物在各类条件下的老化和分解研究,聚合物对环境的影响等。

该期刊发刊速度快,如果顺利,基本上一个月内就可得到回改通知,提交回改后2个星期内即可从网上检索下载。

该期刊很受国内外从事聚合物降解与老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喜爱,因此大量优秀论文得以在该期刊上发表。

7、给出推荐星级:5星vagrantyang2009-02-13 22:261、期刊名称: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2、出版机构:ELSEVIER-sciencedirect3、刊发周期:月刊4、每期刊发论文数:8篇以内5、期刊检索:SCI,影响因子12.8696、推荐理由:从影响因子看,就知道它的分量了吧。

本刊专门接受综述文章,一般是主编约稿,论文的作者均是某领域的绝对牛人,我所知道的有复旦大学的江明院士发表过关于自组装的文章。

论述的内容基本上包括高分子相关的所有领域,可以作为了解某一领域研究进展的经典文献。

话不多说,是高分子学科的地球人应该都知道它。

7、给出推荐星级:5星,超5星都不为过吧。

llwang2009-02-17 15:361、期刊名称:高分子学报Acta Polymerica Sinica2、出版机构: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3、刊发周期:月刊4、每期刊发论文数:18篇以内5、期刊检索:SCI,影响因子0.541 ;CA;6、推荐理由:从影响因子看,不是很高,但它是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主要刊登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化学、高分子应用和高分子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研究简报、快报和重要专论文章。

从高分子化学与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发展

从高分子化学与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发展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殧殧殧殧进展评述从高分子化学与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发展*董建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北京100085)*作者应本刊“国际化学年在中国”专栏之邀撰写的论文2011-04-27收稿,2011-05-03接受摘要本文围绕国际化学年的主题,介绍高分子科学与人类衣食住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密切关系,结合高分子发展历程、高分子产业现状和高分子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概述了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高分子与衣食住行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功能高分子高性能高分子The Role of Polymers in Our Life and High Technologies Dong Jianhua (Department of Chemical Scienc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85)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theme of International Year of Chemistry ,the paper introduce how polymer chemistry brough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patterns of materials ,how polymer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life and how important to our future especially to the demanding appl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ies.The history of polymer science and well recognized polymer scientists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in China were briefly highlighted.The industry output and scales of individual polymer in China were outlined.The frontiers and challenge topics in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polymer science were summarized.Keywords Polymers and our life ,Synthetic fibers ,Synthetic rubber ,Plastics ,Functional polymers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国际化学年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院士专家建议加强低维材料研究与应用

院士专家建议加强低维材料研究与应用

院士专家建议加强低维材料研究与应用
作者:暂无
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6年第8期
日前,江明、颜德岳等7位院士与60多名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高层的专家学者以“低维材料体系基本科学问题和应用探讨”为题,在沪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并建议加
强低维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从基于纳米纤维膜的水净化技术到用于液晶显示的光学补偿薄膜,从可穿戴的纤维状能源
器件到面向智能服装的低维功能材料……这些高精尖材料背后,都有同一个关键词:低维材料。

美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程正迪介绍说,在实体空
间中,材料总是表现出长、宽、高3个维度,因此人们日常所见的材料一般都是拥有相当大维
度的条、面、块。

然而,当这些材料逐渐地变薄、变细、变小,在长、宽、高等某些维度或全
部维度上的尺寸足够小时,就会成为“低维材料”。

例如零维材料(量子点、原子簇等)、一
维材料(高性能纤维、纳米线等)、二维材料(功能膜材料等)。

事实上,当材料在某一维度的尺寸足够小时,比如达到一个分子乃至一个原子的尺度范围时,就会展现出不同于日常材料的特性,在力学、光学、磁学等领域具备神奇性能,变身为传
说中的“智能材料”。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低维材料体系研究和应用亟待各方密切合作,努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寻求突破,为科技创新作贡献。

(中国科学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者:综合
来源:《科学导报》2021年第58期
“什么是高分子?不知道大家看见过没有?”在华南理工大学“世纪木棉”学术讲座上,八十多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程镕时向前来听讲的同学提问,大家纷纷摇头。

他从桌上拿起一节分子模型,举在手里:“我这个就是一个高分子!”
他把模型一会儿拉直,一会儿揉成一团,向学生解释着“链”、“塌缩”、“构象”等专业知识。

带着好奇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年轻的学子就这样走进了高分子世界……
像上面这样的授课或讲座,程镕时已经记不起来讲了多少次,但每次走上讲台,他都是一样的认真。

对他教学的这种认真劲儿,周围的老师和学生深有体会。

他的一个博士生,有篇研究论文涉及到一个光学的新发现,对于仅有化学背景的学生来说,光学并不十分熟悉。

于是,程镕时就要求该学生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研究在试验中出现的现象和原理怎样结合等问题,并强调要有充分的证据。

就这样,为了保证这个理论无懈可击,这位博士生把论文的这一部分足足修改了二十多遍。

有人认为,搞化学研究的,只需要在本专业做精做深就足矣,但程镕时却视野开阔,不断探索借鉴新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程镕时经常会用到一些电脑软件,这些新生事物更新特别快,就连年轻师生也很难完全掌握它们的“脾气”,可程镕时知道这些软件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极大便利,总会把这些新东西的版本、功能摸得一清二楚,有時候还会指导其他人使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看到程老这样认真,身边的师生在感动与钦佩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刻苦研究、做出成绩的决心。

我经历的高分子学科五十年

我经历的高分子学科五十年

我经历的高分子学科五十年
江明
【期刊名称】《科学(上海)》
【年(卷),期】2009(061)006
【摘要】@@ 高分子是由小分子结构单元通过化学键联结而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长链的结构,这使其获得了与小分子化合物不同的特性.人类使用天然高分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高分子学科的建立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1920-1930年代化学家研究的对象大都还是小分子.
【总页数】6页(P11-16)
【作者】江明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2005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胜利召开 [J],
2.小学科学:“探求意义的经历”——基于科学学科特质的小学研究性课堂实践与思考 [J], 张晨;浦小红;
3.我国高分子学科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对策--“高分子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纪要 [J],
4.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高分子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出版委员会 [J],
5.跟踪高分子学科发展前沿,建设高分子物理国家精品课程 [J], 吴其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高分子相容性到大分子自组装——一个科研攀登者的感言

从高分子相容性到大分子自组装——一个科研攀登者的感言

从高分子相容性到大分子自组装——一个科研攀登者的感言江明
【期刊名称】《科学(上海)》
【年(卷),期】2007(059)001
【摘要】非常高兴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的博士论坛上与大家做一些交流,说说我近30年来的科研历程。

有关的科学内容这里不想展开得很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我们的相关论文。

这里主要谈一谈“论文背后的故事”,即做研究时我是怎样想的,思路如何形成的和自己做研究的一些切身体会。

【总页数】5页(P5-9)
【作者】江明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3
【相关文献】
1.树状大分子的自组装表面修饰与荧光客体分子的相转移 [J], 韩巧荣;丁马太;夏海平
2.树状大分子的自组装表面修饰与荧光客体分子的相转移 [J], 韩巧荣;丁马太;夏海平
3.大分子自组装体系及自组装功能膜结构的研究 [J], 林贤福;何琳;吕德水;陈志春;刘清
4.用于大分子定向自组装的新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J], 李冰;李海波;Mark
Neisser;Caleb L.Breaux;Clifford L.Henderson
5.生命大分子自组装 [J], 张燕;陈建;甘喜武;王正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受体与肿瘤研究专家

核受体与肿瘤研究专家

核受体与肿瘤研究专家江明的母校南通医学院(现为南通大学医学院)1912年由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创办,当年张謇手书“祈通中西,力求精进”鞭策学子,今天已是南通大学的校训。

苍劲有力的八个字人们会用赞叹、欣赏的眼光去看,而江明和他的校友们却从第一次走进这里开始,就决心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

中西名师言传身教带高徒1981年,江明走进南通医学院开始了五年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后又继续了三年的肿瘤病理学专业学习,1991年获得南通医学院/苏州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

1994年,江明考上他仰慕已久的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沈镇宙教授的博士生,进入肿瘤外科学专业学习。

在江明眼中,沈镇宙教授是一位精诚典范的“大医”,也是一位明德传道的“大师”。

无论在学习研究中、还是在生活上,他都亲身感受着恩师身上体现出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备要千金方·大医精诚》中提到的专业熟练、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博爱众生的高尚精神。

“作为一名学者,他孜孜以求,著书立说,硕果累累;作为一名导师,他传道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科室主任,他严于律己,打造了乳腺外科这支完美的学术队伍;作为一名长者,他更是常常在细微之处体现出对晚辈的关爱”。

在如此名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江明读博期间成绩优异。

他在国际乳腺癌专业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并获优秀论文奖,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系列论文,还获得上海医科大学优秀学生“光华奖学金”和上海市发明协会“三枪杯”科技发明奖。

博士毕业后,江明带着恩师沈镇宙教授的推荐信,来到“中国肝胆之父”、“中国侨界十杰”、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和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吴孟超教授处,随吴老及肿瘤分子生物学专家王红阳院士做博士后研究。

吴老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上个世纪80年代即创立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哑铃模式”,打造了一支在肝胆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赫赫有名的“吴家军”。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出贡献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出贡献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出贡献的认识
徐僖,1921年1月16日生于江苏南京。

1940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在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1948年获美国里亥大学(LehighUniversity)科学硕士学位。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

现任四川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和高分子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在高分子超声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氢键复合、高分子复合共混体系相容性等方面做出多项成果。

采用超声波、振荡磨、气流粉碎等多种手段制得了一系列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发明了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品度,提高材料导电率,这一见解对推动快离子导体研究有很大意义:抑制了聚烯烃材料在电子束、Y-射线、紫外线和微波辐照过程中交联反应,在聚烯烃分子链上引入含氧极性基团,改蕾了聚烯烃/工程塑料、聚烯烃/无机材料体系相容性,制得高强高韧聚烯烃共混材料,为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增容提供了一项新途径。

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
本,申请专利20余项。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化学有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明院士谈自己的高分子研究生涯从相容到络合,到组装----论文背后的故事(江明教授在高分子科学系博士论坛的演讲)1979年的春天,我到了英国Liverpool大学,那个时候已经四十岁过了。

二十岁我就从大学毕业,可到了四十多岁我才开始我的研究生涯。

.攀登之旅到了Liverpool以后我就面临着第一次科研课题的选择。

当时因为我们是公派出去的,所以那边的教授还是欢迎我们和他们一道工作,至少是一个劳动力。

Liverpool大学有很好的高分子的传统,在历史上是很优秀的。

当时有两位老师都希望我跟他做,一个叫Bamford,他是FRS,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非常知名的一位教授,在我去以前我就知道他的大名。

因为他有一本书,“The Kinetics of Vinyl Polymerization by Radical Mechanisms”,我在出国以前就读过的。

他在自由基聚合方面是权威的,他的文章在不断的发。

还有另外一位,名气要比他低的多,就是Eastmond,他也是做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以前是Bamford的学生,后来他有了自己的课题组。

但他的重点转到multicomponent polymers, 就是多组分聚合物,当时这个是一个新兴的方向。

就是把多种聚合物放在一起,看它的物性,看它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我做了一些比较,如果跟Bamford,发文章是没问题的。

但从学科上讲,当时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基本的一些东西已经确立,很难有比较大的发展。

从将来回国后的工作来讲,也难有大的贡献,国内已有很多人在这个领域工作。

而多组分聚合物,虽然很不成熟,导师的名气也不是很响,但是我觉得可能会学到一些很实际、很有用的新东西,有助于回来开展工作。

所以我选择了Eastmond。

今天回想这件事,我觉得还是做了一次很正确的课题选择。

大家知道,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离开大学的学习,作为一个大学教师,过了二十多年我才有机会,真正安下心来从事一点学习和研究,所以我是多么珍惜这个机会,这是可以想象的。

在国外的两年我真是“如饥似渴”,学理论,打基础,做实验。

然后到了1981年的春天,也就正好是我出国两周年的那一天,我就回来了。

回到复旦,我就面临着自主的选题。

我当然希望继续研究“多组份聚合物的物理化学”。

很巧,当时遗传所刚进口了一台非常好的 Hitachi 电子显微镜,这对我研究多组分聚合物的形态非常有利。

同时我们教研室有几位老师,在HIPS, SBS等方面都在做工作,有一个比较好的做多组分聚合物的氛围。

所以我就决定以多组分聚合物的物理化学作为主要的方向来做。

那么具体做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国外已经考虑过,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我有了一些想法。

就是关于block polymer和homopolymer,嵌段共聚物和均聚物的相容性的问题,我对它很有兴趣。

block polymer含有A和B两种嵌段,它和均聚物的A或者B 放在一起,是不是相容,这个问题非常有高分子特色。

因为你想,均聚物的A和block A,它们化学上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从我们传统化学的观点来看,它们不存在相容不相容的问题。

同样的东西当然无限相容。

在高分子中就不一样了。

嵌段共聚物本身形成微相分离,那么你再将一个homopolymer加进去的时候,就牵涉到熵的变化,它就不会是无限相容。

这里大家看到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日本京都大学的Hashimoto和Inoue,发表在1970年,当时他们还是学生或博后,现在早已是日本科学界的领军人物。

他们发现这个相容性不是无限的。

但是只要homopolymer的分子量比block要低的话,它就会相容,溶解度非常非常大。

但与此同时,我的老板在英国做的工作,用的聚合物叫ABCP,比较复杂结构的高分子。

它里面最简单的部分,是H型的。

两个A链,当中一个B链把它们连接起来。

他用这个ABCP再加均聚物A进去,发现溶解度非常小。

所以他认为通常情况,homopolymer与block polymer由于不利的熵的效应是不相容的。

这两个观点实际上是对立的。

不过很有趣的是他们在文章里并不辩论,而是各讲各的。

这在科学文献上是常见到的,如果我做的结果和别人不符合,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办法来说服别人,那么我就先把我的结果发表了再说。

但是我仔细的看了两方面的文献,我觉得这里面是有很清楚的分歧,原因虽并不清楚,但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他们用的copolymer的architecture不太一样,所以可能会有影响。

今天我体会到,文献上的分歧很可能就是一个新的生长点。

当时我下决心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利用我们合成上的长处,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architecture的高分子,我们可以做比较。

所以首先我们就做了很简单的接枝共聚物, poly(butadiene)为主链,带1-2根polystyrene支链的接枝共聚物,它的architecture很简单。

我们发现,当加入均聚物的分子量很小的时候,溶解度非常大,所以基本上支持了日本学者的结论。

但是不能就此满足,我们还可以做更加复杂的,所以我又做了和Eastmond 一样的ABCP。

他用的ABCP加上和主链一样的均聚物A,而我加入和支链一样的均聚物B,就发觉它的溶解度也是非常非常小。

接着我们做multibranch graft,就是主链上带了很多支链的,然后再加和支链相同的均聚物进去,结果溶解度也很小。

综合分析这些结果,就会发现,凡是溶解度大的,都是共聚物的architecture,就是构筑很简单的。

凡是溶解度小的,都是共聚物构筑很复杂的。

所以实际上就存在一个block copolymer的“architectural effect”。

到这时,这个问题的基本结论已经有了。

但是要使它更有说服力,必须要拿出更过硬的证据。

那么我们就想到了用阴离子聚合的方法,因为阴离子聚合可以得到结构确定的共聚物。

我们合成了两嵌段共聚物,三嵌段共聚物,和四臂星型共聚物。

它们的化学组成完全一样,只是architecture不一样,看它们和均聚物的相容性。

这工作是我的第一个硕士生曹宪一做的,他非常非常的勤奋,真是个拼命三郎,。

他在硕士期间就做了这样好的工作。

他比较了这三种共聚物和均聚物的相容性。

对于两嵌段的,溶解度非常大;三嵌段就低得多,到了四臂星型,溶解度就更小了,非常的有规律性。

所以,综合了所有这些结果,我们就提出了相容性的共聚物architectural effect效应,也就是说,共聚物的构筑architecture越是复杂,它们形成微区的时候构象限制就越大,因此和均聚物的相容性就越小。

后来还做了一些统计力学理论工作,使实验结论得到理论支持。

这样,我在91年的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上发表了一篇评述文章,综合报道了这些结果。

在87年得到了中国化学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还有89年国家教委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个王葆仁奖只有300元奖金,但是我还是很珍惜的。

这是用高分子界的老前辈,也是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王葆仁先生生前捐献的1万元建立的。

大家也许觉得可笑,1万元可以建一个奖?但是这在当时还是很不容易的,王先生是用他的稿费捐献的,这是一个义举。

不过很有趣的是,我想我对王先生的这个奖还是有“回报”的。

怎么这么说呢?王先生和我是同乡,我们还是校友,都是扬州人。

他的墓地,非常巧,和我的父母亲墓地是毗邻的,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做邻居了。

我每次回去给我父母亲扫墓的时候,我从来不会忘记给王先生三鞠躬。

这也算是“回报”吧(笑声)。

这项研究工作做完以后的这些年来,你们查文献就知道了,还是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比如像美国的Texas大学做Blend的权威Paul 教授,在89年的工作里就大段的引用我们的工作,并且指出他们关于PPO和SBS的实验结果完全支持我们的结论。

应该说回国以来的第一炮打的还是比较响的,初战告捷。

这也促使了我的研究风格的逐步形成,怎样一个风格呢?我想就是要在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两者之间的结合上下功夫。

我不是真正高分子合成化学家,但是为了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自己合成我们所需要的高分子,用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好,谈谈下面进一步做些什么事情。

在80年代中后期,有关嵌段共聚物相容性和结构的研究,国际上有非常好的工作出现,如日本的Hashimoto教授等等,主要用中子散射和X散射的方法,把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到定量的高度上。

这对我们说就有困难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先进的仪器,理论上的准备上也是不足的。

所以这时候硬要和这样的强手去拼搏,也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

与此同时,我注意文献的调查,我发觉在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新兴方向,就是在高分子共混物中通过引进特殊相互作用,特别是氢键作用提高相容性,是一个诱人的方向。

当时看到了美国Brookly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的T.K.Kwei等人做出的工作,他们把聚苯乙烯里面引进了一些含羟基的单元,只要1~2%的含羟基单元引进去以后,它就和PMMA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类形成氢键,就可以使两者由不相容转变到相容。

我觉得就我们的水平来讲,做这类工作是很实际的。

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高分子,通过改变它的组分把氢键引进去,改变引进的氢键的浓度。

同时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特点,因为他们只用了一个DSC来表征,很不全面的。

而我们的透射电镜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所以完全可以发展。

另外我们也开始做荧光标记光谱法,所以就可能通过几个方法的综合,把这个问题做得更深入一点。

所以选了这个课题。

这课题的总的思想,应该说还是从外面文献上借鉴来的。

这个课题开展得也是比较顺利的,对多种体系,用多种方法证实了同一个结论,即很少量氢键基团的引入就可以把不相容变成相容。

但是,这样也只是对文献已有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没有太多创新的东西。

真正创新的东西源于后来荧光光谱方法研究的结果。

在两个不相容高分子共混物A和B里面,我们分别引进荧光的给体和受体,donor和acceptor。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它们不相容的话,donor 和acceptor不能接触到一起,那么它们之间荧光能量转移非常的小。

如果共混物从不相容转变到相容的话,这能量转移就会有一个跳跃,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

我们确实发现,只要成氢键的基团达到1~2%的时候,就会有个突跃性的增长。

如果我们到此为止,说荧光光谱的结论跟TEM,DSC是一致的,那也可以“交差”,也可以发文章了,但这样我们就会失去下面的更精彩的文章了。

当时我的硕士生陈文杰做了很好的贡献,我们不满足于看到当羟基含量到2%时达到完全相容,而是要问,如果再增大羟基含量会怎么样?我们就继续做下去,做到含量8%,10%,20%….就发现,到了5~8%这个范围,另一个新的突跃产生了,也就是说这个能量转移,比相容体系还要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