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

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按照部编版教材目录整理了全册的古诗文,文档中有原诗、翻译、选择题、简答题,后边附有答案。

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赏析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观沧海》答案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题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 析。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 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 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 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 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 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 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 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掩卷 深思。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 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 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 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 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 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 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注释
【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强qiǎng:勉强。 【3】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 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4】无人送酒:据《南史· 隐逸 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 ,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 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 ,于是醉饮而归。 【5】 怜lián:可怜。 【6】傍bàng:靠近、接近。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 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 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 庐山瀑布》、《行路难》、《蜀 道难》、《将进酒》、《梁甫 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 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 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 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 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 古今的伟大诗人。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原诗、翻译、主题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原诗、翻译、主题

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期中课外古诗词:一、峨眉山月歌/李白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原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说明:自己给学生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期中课外古诗词:一、峨眉山月歌/李白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一、《峨眉山月歌》李白【习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分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问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问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选择、简答及答案)课内古诗词: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背景赏析注释译文【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便是故宅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抵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反照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何等思念你啊!【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彻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相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赏析】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抵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显,音韵娴熟。

《唐诗笺注》:“‘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干系颠倒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遐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相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稳定位置观水中月影,听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理解诗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 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 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 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 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 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 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 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理解诗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勉强 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 遥 怜 故 园 菊, 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应 傍 战 场 开。
2、请写出对“落花时节”的三中理解。
(1)明写相逢的季节。 (2)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 (3)作为人生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 节的暮年。
3、赏析后两句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时世和沉沦身 世,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 度表现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 哀愁之情。
【练习题】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 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沙似雪”和“月如霜”两个生动 的比喻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 点。
2、“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 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 园”来看,这里流露出诗人浓郁的 思乡情绪。
3.“无人送酒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 如何?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 意,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 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 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 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4.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 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 渝州),构思精巧,不着痕迹,造成空间迅速转换 之感,使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了诗人江行的 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平羌 渝州 岐王
cén shēn lú 岑参 芦管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 “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 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 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 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 故园菊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 的渴望。
5.描述诗歌最后一句所描写的画面。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 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地 开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__遥__怜___ _故_园__菊__,_应__傍__战__场__开_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 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 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强__欲__登__高__去___,无__人__送__酒__来___。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鉴赏答案版

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鉴赏答案版

课外古诗四首鉴赏题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高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指什么,本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影”指月影。

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5.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6.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中考语文复习—七年级全册课外古诗词默写(含解析)

中考语文复习—七年级全册课外古诗词默写(含解析)

中考语文复习—七年级全册课外古诗词默写(含解析)上册主要内容:《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一、直接性默写1.,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半轮秋,。

3. ,崔九堂前几度闻。

4.强欲登高去,。

5.回乐烽前沙似雪,。

6.不知何处吹芦管,。

7.晴空一鹤排云上,。

8.君问归期未有期,。

9.僵卧孤村不自哀,。

10.终古高云簇此城,。

【答案】1.夜发清溪向三峡 2.影入平羌江水流 3.岐王宅里寻常见 4.无人送酒来5.受降城外月如霜6.一夜征人尽望乡7.便引诗情到碧霄8.巴山夜雨涨秋池9.尚思为国戍轮台 10.秋风吹散马蹄声【解析】注意错别字二、理解性默写1.《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写诗人离友人愈远愈加思念的诗句是: ,。

2.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慨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诗句是: ,。

3.《江南逢李龟年》中的“,。

”两句,虽然是诗人杜甫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所见所闻的情景,但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4.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5.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

”两句,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6.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登城所见到的月下景色的句子是: ,。

7.古诗词中,诗人们往往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两句中,借大雁抒发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两句中,借夕阳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两句中,借芦笛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

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赏析】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唐诗笺注》:“‘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选择题】【简答题】期中课外古诗词:一、峨眉山月歌/李白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习题】一、选择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上)《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上)《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 (安史之乱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 ,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 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析文本)
1.追忆昔日情谊。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 2.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三、解读园(析文本)
1.述今相逢感慨。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 慨。
2.“正是江南好风景”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 世事和沉沦身世。
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 寻味的抒情佳作。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五、赏文亭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 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 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 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 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 思精巧,情韵无限。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训练池】
1.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 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的诗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表现强烈的无可奈何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无菊 无赏,暗寓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 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 ,后人多并称“高岑”。

部编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部编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 慨之情。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 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 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岑参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
1.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 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 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 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 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 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zhēng
峨眉山月歌
李白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 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 《蜀道难》等。
整体感知
qiāng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yú 思君/不见/下/渝州。
整体感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dù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féng 落花时节/又逢君。
整体感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cén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lián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背景、赏析、注释、译文【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确实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往常。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动身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想念你啊!【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动身。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邻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赏析】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往常。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唐诗笺注》:“‘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邻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如何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习题及答案XXX《峨眉山月歌》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班级:姓名:《峨眉山月歌》XXX【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题】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XXX”)。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XXX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阐发:C作者XXX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情景毛病。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情景。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了解不精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XXX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XXX”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XXX与人万里相随,XXX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课外古诗词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中课外古诗词: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习题】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分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分析:C 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错误。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习题】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分析:C后两句直抒胸臆,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非直抒胸臆,对照反衬手法。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

B 、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

C 、“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

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

分析: D 这首诗是借诗人与李龟年的二次相见来抒发当时的世事凋敝丧乱和人生的凄凉飘零之情的。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习题】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分析:C 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

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分析:C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借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所以C最接近。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习题】
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分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分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分析:B 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