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方案项目建议书

合集下载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渝协同发展是指成渝两大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成渝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成渝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成渝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1. 发展不平衡:成都市作为成渝两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重庆市。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成渝两大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影响了协同发展的进程。

2. 交通瓶颈: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连接不畅,影响了跨城市的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

3. 产业结构单一: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成渝地区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4. 生态环境问题: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成渝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1. 加强政策协同: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考虑成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政策协同,推动成渝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要形成一致性和协调性。

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力度。

发挥成都和重庆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布局。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 加强文化交流:加强成渝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人民的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会议,增进成渝两地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成渝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采纳有效的建议,才能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发展定位:将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联合起来,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群,推动形成国内一流的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

二、产业布局:在双城经济圈内,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际大型企业总部基地、高端制造业研发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等。

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成渝双城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的交通网、能源供应体系和信息网络,提高交通流动性,提升城市运营效率。

四、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布局双城经济圈内的城市和产业发展,建设高效便捷的城市运输系统,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生活质量。

五、生态保护:重点保护双城经济圈内的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态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形成共享绿色发展的双城经济圈。

六、人才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成渝双城发展。

七、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合作交流,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开放发展,吸引国内外资本的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球金融、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总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旨在促进成都和重庆两地城市的融合发展,在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协同效应,共同打造一个繁荣富强、宜居宜业的双城经济圈。

这不仅对于成渝地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示范效应。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加速建 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加速建 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加速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其产业协作、政策协同与项目共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地区的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深化产业协作1. 推动产业协同规划: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 加强产业链协同:加强区域内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3. 推进企业合作:鼓励区域内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政策协同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区域内政策信息的共享机制,避免政策冲突和信息不对称。

2. 统一监管标准:制定区域内统一的监管标准,确保公平竞争,提高市场效率。

3. 优化税收政策:结合区域特点,优化税收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三、项目共建1.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2. 推动产业园区共建:鼓励区域内产业园区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

3.共同打造品牌活动:联合区域内城市,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提升区域知名度。

四、具体实施建议1. 加强组织协调: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推动产业协作、政策协同和项目共建工作。

2. 加大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内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研发。

3. 优化人才政策:加强区域内人才流动和培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4.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为了加速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我们需要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与项目共建。

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绥江县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绥江县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绥江县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彭淑斌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25期摘要:绥江县与成渝经济区山水相连,风俗相同,互为近邻,是云南面向成渝的北大门,必然成为成渝经济区“沿江发展带”的辐射区域。

绥江必须抢抓机遇,积极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带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战略定位;发展一、绥江县融入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一)战略定位绥江县域经济还相当薄弱,要想又快又好发展,融入成渝经济区,必须科学定位。

绥江县的定位是紧邻成渝经济区的沿江发展带,依托宜宾,先融宜宾。

再融重庆,坚决发展“配角经济”,实现与成渝经济区资源优化配置。

加速推进“北大门、后花园、花果山”建设。

1.建设云南面向成渝经济区的北大门。

利用便捷的交通优势,充分发挥对成渝等辐射地区的门户优势作用,从文旅产业链、消费链、旅游线路等角度进行整合,形成区域化、联盟化合作机制,打造川滇渝文旅联盟,实现川滇渝区域联动。

2.建设成渝康体养身、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应加快推进大沙健康产业园、千年渔村、长江东转景区、罗汉坪森林公园、钓鱼赛基地、龙舟赛基地等景区项目;加快推进峰顶山、夫人坝、大团岩、天宝山、罗汉坪等乡村旅游示范点。

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特色集镇、特色乡村为辅的区域旅游带。

把绥江打造成为集山水旅游、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养身度假为一体的后花园。

3.建设以半边红李为主的花果山。

全县半边红李种植面积达6.23万亩,产值1.5亿元。

在此基础上,强化“六山”基地建设,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大力推进以半边红李子为主的水果产业发展,打造集水果种植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花果山。

(二)路径选择1.明确自身定位,积极配套发展。

在融入成渝经济区中,绥江的定位是依托宜宾,先融宜宾。

再融重庆,坚决发展“配角经济”。

2.以旅游发展作为绥江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切入点。

在融入成渝经济区中,能够以旅游发展为切入点,实现与宜宾、泸州、重庆沿江旅游开发,不仅可以快速提高绥江旅游发展,还能推动农业、工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从而拉动绥江经济发展。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加速建 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加速建 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加速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更快速、更高效地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

以下是一些建议:要加强产业协作。

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产业,但是目前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还比较松散,缺乏协同发展。

建议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或者平台,推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

可以加大对产业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跨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壮大。

要加强政策协同。

目前成渝地区各城市政策体系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情况,这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政策环境,也不利于企业跨区域发展。

建议成渝地区各城市政府加强协商,统一政策方向,制定统一的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

要加速项目共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大量的项目支持,只有通过项目的共建,才能真正实现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目标。

建议各城市政府加强沟通合作,共同规划和推动重点项目的建设,特别是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等方式加快推进。

第四,要加强人才合作。

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加强人才合作对于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至关重要。

建议成渝地区各城市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设立人才交流项目,共享人才资源,促进双城经济圈的人才互补和共同发展。

要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等方面的合作。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实现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成渝地区各城市政府和企业能够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各界普遍认为,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是推动该经济圈发展的关键。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及城市定位资料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及城市定位资料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及城市定位重庆市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协调推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

建立健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高端产业集聚的创新型城市。

积极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建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提升两江新区综合功能,打造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的内陆新区。

完善城区外围组团集聚功能,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

成都市合理划分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县功能,拓展发展空间。

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文化影响力,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集中、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

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重庆的万州、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和四川的成都、广安、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南充、泸州、内江、宜宾、达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城市环境,适当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支持重庆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和四川省绵阳、德阳、乐山、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发展成为1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区),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7城市定位绵阳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

南充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德阳全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眉山机车制造、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组成。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广阔的市场潜力,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圈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标设定1.构建高效率的交通网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成渝双城之间的交通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缩小两地之间的距离。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增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促进市场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消除非技术性壁垒,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5.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

三、具体工作项目1.交通建设(1)加快成渝双城铁路建设进度,提高铁路运输能力。

(2)拓宽成渝双城高速公路,增加快速通行通道。

(3)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覆盖面。

2.人才培养和引进(1)设立科研机构和创新中心,培育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

(2)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才储备和培养水平。

(3)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领军者。

3.产业升级和转型(1)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2)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创业,加快转型步伐。

(3)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

4.市场一体化(1)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消除地区性和行业性壁垒。

(2)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3)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管机制,保护消费者权益。

5.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1)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品质。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1. 前言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以中国西部的成都市和重庆市为核心,以双城为龙头,覆盖川渝地区的一个经济发展区域。

该经济圈区域地处中国内地腹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为了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以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和目标。

2. 发展目标本工作方案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

具体的发展目标如下:1.提高经济总量:到2025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总量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

2.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创新创业等措施,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升级。

3.加强城市间协同发展:通过深化合作,加强双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双城共同发展。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等措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 主要任务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本工作方案提出以下主要任务:3.1 优化政策环境1.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和项目落户。

2.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竞争的环境。

3.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3.2 改善基础设施1.加快高速铁路建设,实现双城快速连接,缩短交通时间。

2.完善公路网、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效率。

3.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

3.3 促进产业升级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3.4 加强城市间协同发展1.加强双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

2.推进城市规划的一体化,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形象。

3.加强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合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关于推动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动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尊敬的领导:我针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1.政府应加大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建立统一的政策框架,为跨区域产业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健全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区域间产业合作交流评台,促进信息对接和资源共享。

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1.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推动成渝地区城市协同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协调发展的城市裙。

2.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成渝地区交通网络建设,打通交通瓶颈,提高物流效率。

三、加强产业协同创新1.重点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基地,鼓励企业间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提高成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

2.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加大资金支持1.加强跨区域产业合作的资金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融资支持力度。

2.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发展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财政补贴。

五、强化人才支撑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搭建成渝地区人才交流合作评台,促进人才共享和流动。

2.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适应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以上是我针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希望领导能够采纳和支持。

我坚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成渝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尊敬的领导:针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我进一步扩充并补充以下内容:六、促进农业现代化1. 实施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政策,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优化整合。

2. 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农业现代化技术和设施引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七、优化金融支持政策1. 为跨区域产业合作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满足不同产业合作发展的需求。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工作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工作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工作方案为深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两地融合、多元化立体发展,特制定工作方案一、主要目标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东开放的门户枢纽。

全力打造交界地区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提速长江大桥隧道建设。

加快铁路、高速、隧道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推动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启动码头、长江水上绿化服务区等14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全力实现固定资产增长10%。

二、重点工作(一)聚焦基础互联,强化区域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完善港口、高速、铁路等交通枢纽集散功能,并依托长江水道,努力建成水、铁、陆联运新干线,在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东开放的门户枢纽上实现新突破。

1.完善铁路通道体系。

积极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将沿江铁路纳入国家和市级规划,推动前期工作,开工高铁站配套客运站项目。

2.加速高速网络建设。

加速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快速推进奉建高速建设。

3.推动港口水运通道建设。

加快推进长江大桥及隧道建设,开工客运码头、货运码头、长江水上绿色服务区等项目。

4.推进水利设施建设。

加速2座中型水库建设,续建3座小型水库,完成2座水库前期工作。

5.升级通信设施建设。

推进普遍服务基站建设。

(二)聚焦战略储备,提升物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条件优势,切实强化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功能,系统谋划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对接,努力将我市作为渝能源、粮食、粮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推动建设,在打造渝东北战略性物资储备承载地上实现新突破。

1.推进能源项目建设。

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完成总体工程进度的50%。

开工清洁能源项目,力争新增并网装机容量达40万千瓦。

2.构建粮食保障体系。

加快粮食储备库建设,完成储备粮征迁工作,积极争取粮食储备库二期项目,力争建成10万吨级储备库。

坚守耕地红线,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在500万吨以上,提升川渝粮食生产及保障能力。

(三)聚焦文旅协同,加快文旅价值转换充分发挥人文优势,深入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高水平建设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旅游带,深化“成渝六绝十城旅游联盟”合作,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辐射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上实现新突破。

成渝双城经济圈具体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具体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具体方案1. 简介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之间,由周边的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

成渝双城经济圈具有地理位置优势和人口规模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充分发挥两座城市的优势,加强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制定具体方案。

本文将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具体方案,以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合作。

2. 资源整合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资源整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具体方案如下:2.1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两座城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的互联互通。

同时,加大对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2.2 人才流动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流动。

设立高校科研合作基地和创新创业中心,吸引优秀人才来到该区域工作和创业。

2.3 产业协同促进两座城市之间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鼓励跨市场合作,加强产业链的衔接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3. 产业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

具体方案如下:3.1 先进制造业加强两座城市之间先进制造业的合作,打造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

3.2 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创新型企业。

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园区,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和人才。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3 文化旅游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挖掘两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旅游名片,吸引国内外游客到该区域旅游观光。

开展文化活动,增加文化交流与合作。

4. 政策支持为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具体方案如下:4.1 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贷款、信贷、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为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4.2 税收优惠对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投资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投资吸引力。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案概述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案是指在中国西部地区,将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进行联动发展,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该方案的目标是加快“两城一区”建设步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背景成都和重庆都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两座城市之间距离不远,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成渝地区各级政府决定联手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

建设目标1.提升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双城联动,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的经济实力和优势产业,推动成渝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2.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通过经济圈的建设,促进人员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案将促进成都和重庆的协同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具体措施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优化交通网络1.加快成渝高铁建设。

推进成渝高铁的规划和建设,提高成渝之间的交通便利性,缩短城市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2.完善高速公路网络。

加强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提高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便利商品和人员的流动。

3.发展航空运输。

建设更多的机场和航线,加强成渝双城与国内外的联系,提升物流效率和便利度。

优化产业结构1.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将推动成都和重庆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2.鼓励创新创业。

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推动成渝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能力。

3.加强效能提升。

推动建设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城市功能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的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条件。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城市更新和土地整理,优化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龙泉驿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思考

龙泉驿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思考

成渝经济圈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成渝经济圈是以成都和重庆两市为核 心,涵盖周边城市的经济区域。
特点
成渝经济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 力资源,产业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 大,是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 济增长极之一。
成渝经济圈的重要性
1 2 3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成渝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对促进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具有重要意 义。
提升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生态环境保护
02
成渝经济圈的建设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龙泉驿区需要采取
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03
成渝经济圈的发展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龙泉驿区需要与周
边地区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
04
龙泉驿融入成渝经济圈的策略 与建议
历史沿革
龙泉驿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 重要驿站之一。
文化特色
龙泉驿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龙泉驿区的历史 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等。
龙泉驿区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
龙泉驿区经济总量较大,是成都市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
产业结构
龙泉驿区的产业结构以汽车、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为主导产业 。
投资环境
对成渝经济圈的影响
强化核心地位
龙泉驿区的融入将进一步强化成渝经济圈的核心地位,提升整个 圈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龙泉驿区的产业特色与成渝经济圈其他地区形成互补,有助于促进 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创新能力
龙泉驿区的创新资源和科技产业将为成渝经济圈注入新的活力,提 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成渝地区实施方案

成渝地区实施方案

成渝地区实施方案成渝地区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成渝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成渝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并实施一揽子的成渝地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发展定位。

成渝地区实施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发展定位。

成渝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当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形成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经济圈。

同时,要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成渝地区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

成渝地区应当发挥其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转型,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成渝地区实施方案的重点之一。

成渝地区应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交通、能源和信息通信等领域。

要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城际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部和外部的互联互通水平。

四、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是成渝地区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成渝地区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空气质量、水质量和土壤质量,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成渝地区实施方案的重要任务之一。

成渝地区应当加强城市规划和乡村振兴的统筹推进,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和均衡配置。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六、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培养和引进是成渝地区实施方案的关键环节之一。

成渝地区应当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要构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集聚和流动。

七、政策支持和保障。

政策支持和保障是成渝地区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之一。

成渝地区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1. 引言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部的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本文提出了一份工作方案,旨在促进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和共赢。

2. 背景成渝双城经济圈地处中国内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目前,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协同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本工作方案将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交流合作的机制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物流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和吸引力。

3. 工作目标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具体目标如下:1.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外的高效连接,加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建立以成渝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3.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人才竞争力;4.提高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 工作内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工作方案提出以下具体工作内容:4.1 加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连接,提升两地的交通运输能力;•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区,提高货物运输效率;•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提升市民出行便利度。

4.2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继续发展和支持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加大投资力度,吸引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进驻双城经济圈;•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培养和扶持新兴企业。

4.3 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技术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吸引人才留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

4.4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举办国际性经济论坛和展览,提高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贸易便利化。

成渝双城实施方案

成渝双城实施方案

成渝双城实施方案成渝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地区的双子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

为了促进成渝地区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成渝双城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首先,成渝双城实施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加强成都和重庆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两座城市都拥有独特的经济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互补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整个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促进两城市在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成渝双城实施方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互联互通。

成都和重庆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但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两城市之间的联系并不便利。

因此,实施方案需要重点加强成渝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两城市之间的交通要道,实现便捷的交通互联互通,为经济合作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条件。

此外,成渝双城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

成都和重庆都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人才聚集地,两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能力。

实施方案应该鼓励两城市之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促进人才资源的共享和流动,为两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最后,成渝双城实施方案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实施方案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两城市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为成渝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成渝双城实施方案是促进成都和重庆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方案的成功将有力推动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整个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全力支持成渝双城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为成渝地区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

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方案一. 背景介绍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重要增长极,是指重庆市和成都市两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为了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制定一份针对该区域的工作方案是必要的。

本文将结合该经济圈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一套可行的工作方案。

二. 产业布局优化1. 促进制造业升级: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引入更多的科技创新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

同时,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2. 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技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建设更多的金融中心和物流枢纽,提供便捷的金融和物流服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落户。

3. 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繁荣农村经济。

三. 基础设施建设1.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修建更多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同时,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2.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 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互联网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覆盖进度,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应用。

四. 人才引进和培养1. 加强高等教育机构建设:引入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经济圈培养优秀的人才,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2. 改善人才生活条件: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住房和医疗福利,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到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作和生活。

五.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1.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大气、水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舒适度。

2.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六. 区域协作与合作1. 政府合作:加强成渝两地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进重大项目的落地和推进。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充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充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充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充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2.09.08
•【字号】南府函〔2022〕95号
•【施行日期】2022.09.0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充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南府函〔2022〕9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南充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七届市委常委会第35次会议、七届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充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8日。

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方案项目建议书

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方案项目建议书

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实施方案项目建议书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东西部经济研究院成都院二〇一二年二月目录一、方案编制背景及意义 (3)二、方案关注的重点 (3)三、方案编制的总体思路 (5)四、方案编制的要求 (7)五、方案主要框架内容 (8)六、项目组织实施 (10)七、联系方式 (11)附件:东西部经济研究院简介 (12)一、方案编制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全国及各省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内容。

2011年3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这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意义重大。

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将打造西部最重要、全国第一层次的增长极。

预计到2015年,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规划》的实施将不仅带动成都和重庆两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更为川渝中间的二级城市以及相关区县改变发展滞后现象、加快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而如何借助《规划》机遇和政策优势,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即成为《规划》区域内各市、区(县)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

站在“十二五”发展新的历史起点,抢抓《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编制一份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区域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经济区所辖各市、区(县)紧跟发展步伐的必然需求,也是各市、区(县)用好用活政策,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

《方案》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科学的筹划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指导地方政府更好地搭载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快车、快速融入经济区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案关注的重点(一)解读《规划》,挖掘区域融入发展的机遇通过深入分析《规划》内容,明确《规划》对所辖市、区(县)的具体要求、定位,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条件,充分挖掘《规划》实施为具体区域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从而为区域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路径,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实施方案项目建议书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东西部经济研究院成都院二〇一二年二月目录一、方案编制背景及意义 (3)二、方案关注的重点 (3)三、方案编制的总体思路 (5)四、方案编制的要求 (7)五、方案主要框架内容 (8)六、项目组织实施 (10)七、联系方式 (11)附件:东西部经济研究院简介 (12)一、方案编制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全国及各省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内容。

2011年3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这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意义重大。

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将打造西部最重要、全国第一层次的增长极。

预计到2015年,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规划》的实施将不仅带动成都和重庆两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更为川渝中间的二级城市以及相关区县改变发展滞后现象、加快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而如何借助《规划》机遇和政策优势,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即成为《规划》区域内各市、区(县)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

站在“十二五”发展新的历史起点,抢抓《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编制一份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区域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经济区所辖各市、区(县)紧跟发展步伐的必然需求,也是各市、区(县)用好用活政策,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

《方案》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科学的筹划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指导地方政府更好地搭载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快车、快速融入经济区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案关注的重点(一)解读《规划》,挖掘区域融入发展的机遇通过深入分析《规划》内容,明确《规划》对所辖市、区(县)的具体要求、定位,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条件,充分挖掘《规划》实施为具体区域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从而为区域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路径,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规划区域发展布局及在经济区中的合理定位依据《规划》战略定位相关内容,《方案》将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分析为基础,结合周边地区发展情况和定位,尊重自身规律,强化特色,对规划区域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在成渝经济区中凸显其比较优势。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发展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分区,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三)明确区域支柱产业并与经济区产业体系相融合结合《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布局,《方案》将明确区域支柱产业选择并构建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

根据规划区域的比较优势与成渝产业的对比分析,明确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扶持该类产业,开发拳头产品,填补市场空缺,拓展成渝市场;二是大力发展周边市区的配套产业。

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加强重点产业的区域合作,主动与成渝两地和经济区内市区间产业对接合作,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四)构建区域发展基础环境并与中心城市无缝对接《方案》着力研究如何使规划区域在道路交通、城乡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基础环境方面融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发展。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新的城市框架,按照城市标准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活力。

构建规划区域城镇体系,实现中小城镇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推进以道路配套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区域道路建设,构建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确保道路设施与城市发展相配套,与城市标准相适应,突出城市轴线,实现与中心城市的无缝对接。

(五)区域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成渝经济区在我国具有独特的生态区位,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三峡库区生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能否可持续发展,因而规划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至关重要。

编制《方案》应在继续坚持实施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政策的前提下,优化产业结构,对传统产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大力倡导和推动绿色工业、绿色交通、绿色城市、绿色建筑、绿色农业和绿色生活的发展。

(六)区域发展相关政策的把握伴随着《规划》的出台,国家在统筹城乡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为成渝经济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既对成渝地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区域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因此,制定《方案》必须与区域政策环境相融合,并在如何用足、用活上提出想法和建议,为规划区域在政策运用以及政策和资金争取方面提供指导。

三、方案编制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中央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部署,以《规划》为总纲,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理念,以构建“经济开放、产业协调、城乡一体、生态优美的经济社会形态”为总体目标,以《规划》对各地区发展确定的重点为指导,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现状和潜力,明确区域发展在成渝经济区中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从基础设施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开放合作等方面落实《规划》,以《规划》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以区域发展支撑整个成渝经济区发展目标和定位的实现。

最终体现方案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二)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

《方案》编制应与本地区情和发展实际相结合,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明确定位、目标、战略、任务、保障措施等重点内容。

——坚持市场导向。

面向经济区乃至国内外市场的长期需求,不断完善本地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府推动,鼓励公众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坚持循环发展。

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延长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环境保护最优和经济效益最佳。

——坚持科技引领。

加强技术引进和创新,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改善民生,搞好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推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

推进体制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域分工,寻求合作机遇,拓宽合作领域,在合作中谋求更大发展。

四、方案编制的要求(一)方案的研究路径《方案》的编制应在深入分析研究规划区域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资源、产业发展以及为中心城市产业协作配套等方面明确未来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以突出区域发展特色为要点,找准突破发展的切入点,然后进行方案的编制。

具体研究路径如下:一是通过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资源情况及劳动力状况,结合《规划》相关内容,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进而进行功能区划。

二是提出区域三次产业发展方向,并确定重点项目规模,对重点产业构建循环产业链。

三是在分析现有区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规划新的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完善的能源、交通、信息和现代服务体系,满足城镇发展需求。

四是充分借鉴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结合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从制度、产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方案的研究特色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确定区域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和步骤。

2、严格遵循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节能减排目标,重点研究产业链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明确区域发展的产业链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最终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层面。

3、统筹规划,把区域经济转型和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结合起来,把区域发展融入到整个成渝经济区发展之中。

4、着眼于推进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5、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6、紧抓《规划》的政策机遇,研究相关政策配套,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相融合,为规划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五、方案主要框架内容(一)《规划》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1、《规划》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2、《规划》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挑战(二)区域发展基础分析1、发展基础2、发展环境分析(1)国内外发展环境(2)成渝经济区发展环境(3)与周边地区比较分析(三)区域发展战略及目标1、指导思想2、发展原则3、战略定位4、发展目标(四)空间布局1、空间结构2、功能分区3、城镇体系4、产业布局(五)区域发展重点1、完善基础设施(1)交通设施(2)信息设施(3)水利设施(4)城乡生活设施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产业发展基础分析(2)支柱产业和配套产业的选择(3)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4)产业发展平台建设3、推进城乡一体4、健全城市体系5、生态环境保护(1)环境保护(2)资源节约6、实施开放合作(六)保障措施1、创新科技支撑体系2、加快人力资源开发3、深化体制机制创新4、提高招商引资水平5、加大财税支持力度6、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六、项目组织实施(一)组织运作方式《方案》编制工作以项目组的方式运作。

我院组织有关领域专家及相关人员成立“方案研究小组”,并由专人负责,专业分工互补,具体组织项目调研、分析和方案编制。

(二)项目研究期限及工作计划整个项目研究期限为3个月,共分三阶段:其中,实地考察调研阶段15天;项目成果形成阶段60天;讨论分析修订、论证阶段15天。

具体工作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实地考察调研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现场踏勘和访谈调研。

其中:现场踏勘主要是赴规划地区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访谈调研主要是与相关部门和龙头企业进行座谈,了解发展需求。

第二阶段:项目成果形成阶段该阶段主要由我院组成项目组并分工,进行比较分析、充分论证,形成咨询成果比较方案。

必要时进行补充调研、访谈。

第三阶段:讨论修订、论证项目成果该阶段主要是讨论修订咨询成果并论证,项目文本最终定稿。

(三)项目成果及验收《方案》是为指导区域更好地落实《规划》的各项工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从而实现规划区域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因此,规划成果应注重前瞻性、指导性、全面性、严谨性、可操作性。

成果的验收,以甲方组织专家评审论证通过为准。

评审通过后的项目成果文本,即为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据。

七、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银岛商务楼545电话:(010)68515339 68514009传真:(010)68515379 邮编:100045网址:信箱:criicbj@附件:东西部经济研究院简介东西部经济研究院起步于1996年,是我国最早从事政府咨询服务的专业研究咨询机构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