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声声慢学案教师版

声声慢学案教师版

《声声慢》学案旬邑中学郭昭君【学习目标】⒈品鉴意象,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朗读吟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⒊品鉴意象,感受意境美,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重难点】重点:鉴赏诗歌,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的美。

难点:结合诗作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方法指导】1、结合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查。

2、合作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

教师点评,补充。

3、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案★一、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憔悴损有谁堪摘2.《声声慢》一词所写景物的季节特征是(B )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二、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以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三、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案★一、课堂展示㈠诵读·感悟㈡探究·赏析1.《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何特点?抒发了几种不同层次的感情?一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声声慢》导学案 老师用

《声声慢》导学案 老师用

《声声慢》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课时安排:2课时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诗词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

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

“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

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

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

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研读课文,结合意象、背景、词人际遇体会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合作探究1、怎样入愁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2、缘愁选景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3、为何生愁结合词人的身世来看一看她到底有哪些愁苦呢?(三)总结我通过这首词学会了什么?三、巩固练习怨王孙(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全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课外知识拓展1、李清照写愁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点绛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诗句积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完整word版)《声声慢》导学案

(完整word版)《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作品散失很多。

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预习检测】1 .找出词眼和直接抒情的句子。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新知探究】1、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加以分析,并举出古诗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深入解读诗歌。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

(2)诗歌的韵律特点。

(3)诗歌的情感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字词释义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典故及意境。

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内涵的理解。

5. 课后作业:(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内涵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的表现,检验其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声声慢(寻寻觅觅) 》原文。

2. 媒体资源:与诗歌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3. 参考书籍:有关李清照及《声声慢(寻寻觅觅) 》的解析、评论书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情感。

3. 利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了解同类诗歌的风格特点。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初步感知: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 深入学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解读典故。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其忧国忧民之情。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教学目标】1、品味《声声慢》的美感。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的“愁”。

3、从以愁入词的诗词中理解愁情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的别样“愁”情。

2、通过本文扩展联系别样愁情的表达。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一、助读资料(一)正文注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天气变化无常,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8)怎生:怎么、怎样。

生:语助词。

(9)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10)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译:我苦苦地寻觅着,只见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

这忽冷忽暖的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

虽然喝了几杯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秋风的寒气。

看到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菊堆积着,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时正黄昏,一点一滴的落着。

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长于诗、文、词,兼书法、绘画,且通音律。

诗文笔力雄健,情辞慷慨。

词则继承婉约派风格,南渡前以造语新丽见称,南渡后以情调悲凉为主。

所著《词论》,多有独立见解,主张协律,崇尚典雅、情致。

《声声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声声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声慢》的写作背景,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

3、理解词作的叠词的用法和效果。

4、理解词作的意象。

5、理解李清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鉴赏《声声慢》的意境2、理解《声声慢》情感的表达三、知人论世,复习李清照的生平李清照大事记:(详见学生版)四、预习《声声慢》1、为下列字注音觅(mì )戚(qī )还(huán)盏(zhăn )乍(zhà)2、解释重点字词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将息:调养,保养。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怎生:怎么,怎样。

次第:光景,状况。

五、讨论交流1、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的?(一)直接写愁(直接抒情)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间接写愁(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意象)2、分析开头七组叠字的用法及作用用法:“寻寻觅觅”是动作描写,体现词人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的心情;“冷冷清清”是环境描写,词人眼前景是肃杀、凄清的;“凄凄惨惨戚戚”写愁情,词人的心情是凄然寡欢、惨然不乐。

作用:1、结构上,呈现音乐美、音韵美。

2、内容上,巧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

增强感情,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七组叠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3、全词都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表达了什么情感?意象:淡酒(愁情)、秋风(渲染愁情)、秋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黄花(憔悴的容颜)、梧桐(牵愁惹恨)、细雨(哀伤,愁丝)。

4、请概述本词愁的内涵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六、拓展探究《醉花阴》与《声声慢》中都浸透着一个“愁”字,试比较两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1、《醉花阴》之愁是孤寂之感和幽怨之情,是闺中少妇相思和自怜的意绪,是一份美丽的感伤。

语文组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案)

语文组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案)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案)【学习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

声声慢教学设计《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学设计《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

声声慢教学设计《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可爱的小编阿青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6篇声声慢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学情分析】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初次接触,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本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

相对于前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绪比较低沉,但在痛苦的低吟中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本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形象丰富的意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宣泄。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叠词、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配乐引领学生回忆朗读)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少�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四、整体感知读罢此词,你感受较深的是什么?——愁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一)直接写愁李清照起笔就哭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清照《声声慢》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学习重难点: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走近词人――古今第一才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时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然后金兵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

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

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氛围。

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2、写作背景本文是李清照晚期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仇家恨,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

这首词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声声慢教案(精选12篇)

声声慢教案(精选12篇)

声声慢教案(精选12篇)声声慢教案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声声慢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声慢教案(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声声慢教案1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导学案。声声慢.doc

导学案。声声慢.doc

导学案。

声声慢高一年级导学案教师寄语:咀嚼着那些凄美婉约的词句,穿越历史的烟尘,再一次凝视李清照,令我们深深折服的已不仅仅是她绝世的才情,还有她高觉的品格。

学科:语文主笔人:李中闪审定人:陈平洲课题:《声声慢》【学习目标】1、理解该词的层次大意2、体会词中流露出的孤寂、伤感之情3、、把握该词的艺术技巧【课时重点】体会词中流露出的孤寂、伤感之情【课时难点】把握该词的艺术技巧【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背景简介《声声慢》是作者后期的作品。

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对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2、解释词义戚戚:乍暖还寒:将息:憔悴损:次第:了得:怎生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1、听录音,读准节奏2、朗读全词,分别找出词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情感?3、为了写“愁”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三、合作探究《醉花阴》和《声声慢》这两首词,同是抒写愁绪,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

试比较其异同。

词名节令意象意境情感写法《醉花阴》《声声慢》四、当堂训练1、《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主要通过来渲染愁情,其中“,,”连用 14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面纱(sh&)薄雾(boo)凄惨(qi)B、白昼(zhiu)透露(liu)悲戚(qi)C、祥瑞(rui)篱笆(II)憔悴(zu)D、重阳(ching)丰盈(ying)兼职(jian)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对付,抵御)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接一个)五、学后反思。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
深入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
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二、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xx是xx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
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作品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期:
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金石书画丢失。

作品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
1.析愁景
A.请同学们写出本词意象。

B.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愁情的?(注意:
画面内容、景物特点、氛围营造)
C.谈一谈画面中词人的形象。

2.悟愁情
作者为何生愁呢?(注意结合背景,体会词人愁思之深广)
3.品手法
全词除借景间接抒情外,还用哪些手法表现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苦?
五、拓展延伸
仿照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意境与例句保持一致。

原来愁绪也可以写得如此xx,
它是李煜的一xx,xx不尽;
它是xx的,;
它是xx的,。

六、课后练习
同为婉约词人李煜也有许多抒发愁绪的作品,试选取一首分析和本词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体会词人生平际遇对作品的影响。

<p align=right>张继全</p>。

声声慢学案(教师用)

声声慢学案(教师用)

___年度语文必修四学案(教师用)课题:《声声慢》第周第课时班组:姓名:【学习目标】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3、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知识链接】一、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

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

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她的作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到南宋时期,她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

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

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

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声声慢李清照导学案引导语: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

下面是这首词的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学习总目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感悟《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愁”情及其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老师用)【学习目标】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学习】一、巩固旧课1. 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乐” 。

二、进入新课1.诵读《声声慢》。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答: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

“愁” 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 知人论世)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

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听读思考】1. 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2. 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二:【解读愁情】1. 找出直接表现词人别样愁情的句子并做赏析------------------------------------------------------------------------------------------------------------------------------------------------------------------------------------------------------------------------------------------------------------------------------------------------------------------------------------------------------------------------------------------------------------------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主选了哪些意象?------------------------------------3.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举出本首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并分析词人是怎样借助这一意象表达愁情的。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

紫琅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声声慢【备课组】:高一语文【主备人】:钟海英【审核人】:顾美娟【备课时间】:2010-5-23【教学目标】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教学重点】:1、背诵全词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课时】:1课时【知识积累】李清照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

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

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活动一】听读、自读、齐读这首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用恰当的语言重新描述这首词所写的内容,(分上下两片,准备好的小组分别抢答,教师给予评定)交流之后,根据两个小组概括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句式为:上片主要描绘了****之景,衬托作者****的情感。

(看哪组概括的更接近)明确:上片是说,词人自起床后就漫无目的地四处寻觅,若有所失,但却什么也把握不住,四围一片冷冷清清,使人的心境也变得凄凉惨淡。

这时候,又正逢刚觉得暖和又冷起来的天气,让人的身体最难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词作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2、方法与过程:赏析词中运用的叠词、意象,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经历,理解她的国破家亡之愁,漂泊零落之苦,感受她词作化愁为美的独特境界。

【教学重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味词作体现的“愁”之内涵。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课下注解和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从整体上理解引用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志处出来,并填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见《考一本》)
二、了解背景(见《考一本》)
三、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词语的解释等),认真巩固落实。

四、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愁情。

(情中景)下片:写愁景、愁情。

(景中情)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欣赏这两首诗,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戚戚______________ 乍暖还寒____________ 将息__________________
怎生_________________ 次第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探究点1】精句赏析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逐句分析
①寻寻觅觅
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想要找寻什么呢?⑴找回昔日的快乐生活;⑵找回那个年少时在藕花深处迷路的日暮,那里面藏着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忧无虑的笑声;⑶找回那些与丈夫鸿雁传书的日日夜夜;⑷找回一个家,有人能理解她,支持她的家;
⑸找回国家的前途;⑹找到作为女子的尊严、人格、自身的价值。

板书:动作——茫然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②冷冷清清:
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归纳要点:叠词①增强音乐美;②曲尽思妇之情。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

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探究点2】提炼概括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①淡酒(三杯两盏淡酒)
有关“酒”诗句: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②秋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③大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④黄花(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有关“黄花”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⑤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有关“雨”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

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探究点3】鉴赏评价
1、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两种不同愁情。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检测案】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分)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

(2分)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2分)
答案: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有错必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