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生活在一起》教案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大家生活在一起》教案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大家生活在一起》教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大家生活在一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们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感人事迹,懂得危难之中人们的互助是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2、体会人们再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人们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感人事迹,懂得危难之中人们的互助是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学难点:体会人们再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老师用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讲灾难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1、学生看图,看看人们在灾难面前是如何做的?2、再仔细读书,看看还有什么感人的事迹发生?3、过渡:像这样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场面,这种先人后己,把危险留给自己的情景还有很多。
看到这些场景,听到这些故事,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想,请同学们在空白处填写出来。
二、学生主动探索1、在灾难面前,灾区人民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国家和社会给予灾区什么样的帮助?2、指导学生看图。
3、我们能为灾区的人民做点什么吗?三、升华主题:1、请同学们看图,灾后,在各方人们的努力下,灾区变成了什么模样?2、学生汇报。
3、揭示主题:这就教灾害无情人有情四、举办“灾害无情人有情”的图片、照片展。
五、给灾区的小朋友写一封信,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并和他们交上“手拉手”的好朋友。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大家生活在一起》教案「篇二」教学重点热爱家乡,热爱勤劳智慧的家乡人教学难点了解家乡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和美好前景教学准备学生利用休息时间,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搜集一些典型的陋习事例。
搜集家乡的历史名人的图片资料;第二小组采访城建局相关人士,搜集家乡不同时期的图片录像资料,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第三小组走访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了解他们的成就和创业故事;第四小组走访生产一线(建筑工地、学校、医院等),与父母对话,同时可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家居照片,制成采访录像片。
大家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
《大家生活在一起》教学方案射洪县映祥实验学校蒲朝霞【活动目的】1、认识守秩序、讲公德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懂得守秩序、讲公德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
2、激发学生守秩序、讲公德的愿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守秩序、讲公德的自觉性。
3、知道在公共场所要守秩序、讲公德,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活动重难点】知道守秩序、讲公德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自觉守秩序、讲公德。
【活动准备】开展调查活动:p59“活动”【活动过程】主题一:请排队,莫拥挤一、守秩序<一>实验引入,激兴趣。
1、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生活在一起》。
能为你们上课,我非常高兴。
初次见面,也没带什么礼物。
就送大家一幅画吧!(PPT 出示图)看!这是一位教育家正在让三个小学生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2、师:同学们,你们也想做做这个实验吗?A、请三个学生上台,每人拿一个拴绳子的小球。
B、师:老师有一个要求,5秒钟之内把小球从瓶子里取出来,你们想一想,该怎样做?C、好,按你们说的那样做,争取最在5秒之内把小球取出来。
好,准备……开始!1……2……3……4……5……D、好,这次实验非常成功!请问:你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3、师小结:这次实验能成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排队守秩序。
(板书:守秩序)<二>联系生活,辨是非。
1、师:可是生活中有很多人却不愿意排队。
老师昨天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想听一听吗?昨天,我感冒了,坐公共汽车去人民医院看病,来到公共汽车站,等车的人很多,不一会儿,车来了,还没停稳,车上的人还没下来,他们便蜂拥而上,差点把我撞倒在地上。
有几个人挤在门口互不相让,等了好一会儿,才挤上去。
到了医院,看完病,去取药的时候,好多人都伸长了手把药单子往里递,我挤不进去,只好站在外边等,谁知刚走一个又挤进去一个,我等了好久才拿到药,脚都站软了。
当时,我非常生气。
多么希望他们能排队取药啊!2、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也遇到过别人插队、甚至不排队的现象吗?A、指名说,师追问:当时,你是什么心情?为什么?B、师:看来,我们的生活中不排队的人还真多!他们不排队,让我们生气,恼火,还影响了我们做事情。
上海科教版品社四上《主题2 大家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1
上海科教版品社四上《主题2 大家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主题2 大家生活在一起》是上海科教版品社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不同的民居特点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听、说、读、写与主题相关的话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词汇和句型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民居特点的描述和更深入的文化交流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听、说、读、写与民居特点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听、说、读、写与民居特点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
2.难点:对于民居特点的描述和文化交流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听、说、读、写与民居特点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
同时,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的民居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并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如起床、吃早餐等,同时展示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境,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交流。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表达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完成小测验,巩固所学知识和句型。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民居特点和文化背景,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上3.1《我们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上3.1《我们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教材从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入手,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但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能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处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中,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2.让学生能够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中,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2.让学生能够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的情景,用于模拟和实践。
3.准备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意义,引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呈现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场景,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各种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他们通过操练中学到的知识,巩固他们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5.拓展(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社会中,更好的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他们学习到的知识。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课《我们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课《我们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要遵守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规则和准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环境以及社会规则。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心。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理解和接受。
2.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看法,增强对规则和准则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教学内容,图片,视频等。
2.教学道具:用于情景模拟的道具。
3.案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的典型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引发学生对生活规则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感受和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例如,模拟公共汽车上的排队上车,让学生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看法,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4.巩固(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分析典型案例,讨论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在学校和家庭,我们还在哪里需要遵守规则,如何在生活中做到遵守规则。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1《我们生活在一起》(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1《我们生活在一起》(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道德和法治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1的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和法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
但在道德和法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治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和法律。
2.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理解道德和法治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道德和法治知识。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情境和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生活在一起》。
情境可以是两个小朋友在公园里玩耍,由于没有遵守公园的规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遵守规则?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和法律,如交通规则、校规、法律等。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规则和法律,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则和法律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通过分析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道德和法治知识。
案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中的人物是否遵守了规则和法律,以及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1《我们生活在一起》说课稿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3.1《我们生活在一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和判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概念,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社会公德的概念,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呈现几个与社会公德相关的小案例,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案例中的人物是否遵守了社会公德。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社会公德的概念,让他们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5.情景模拟:设计一个与社会公德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表演,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社会公德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们生活在一起1.社会公德的概念2.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3.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019年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们生活在一起》教案
2019年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们生活在一起》教案课题一、邻里之间(共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并且认识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2、形成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1、感受并且认识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2、形成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1、了解一些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要求。
2、乐于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
通过提问引入本课的内容。
请学生阅读课本第58—59页。
提问:书中乐乐和小文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邻居,还有他们邻里之间是怎样相处的。
实际上,每个同学也都有自己的邻居,不知道与书本上介绍的是不是一样。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了解自己家的邻居吗?在你和你的邻居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在你居住的地方,邻里们互相来往吗?发生过什么样的联系?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介绍自己的邻居。
2、故事会。
将学生分成小组,讲一讲“邻里之间的故事”。
3、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讲故事。
4、肯定学生的故事和发言。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并且认识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2、形成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1、感受并且认识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2、形成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1、了解一些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要求。
2、乐于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
教学过程:1、引导。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邻里,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邻里间的故事,大家对于这些故事发表了很好的看法。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邻里之间,邻里之间相处得怎么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邻里之间应当怎样相处。
”2、小组讨论。
邻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邻里之间互相不交往行吗?邻里之间在交流或交往中应当注意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3、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鼓励其它同学补充。
鼓励和肯定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彼此谦让等。
4、小组制作。
《我们生活在一起》教案2
《我们生活在一起》教案教学目标1、懂得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2、学会和邻居友好相处。
3、学会感谢为创建美好家居环境贡献的人。
4、学会落实行动。
教学重难点1、学会改正自己不友好的行为。
2、学会如何与邻居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老师:同学们,大家都有自己的邻居,大家和邻居关系怎么样呢?大家喜欢自己的邻居吗?谁来说一说。
2、学生交流与邻居相处的二三事,选出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
3、老师:同学们听过“远亲不如近邻”这个词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大家觉得有道理吗?4、学生举例证实这个说法。
二、探究活动。
1、老师:与邻居相处过程中有愉快,也有矛盾。
大家遇到过矛盾吗?此时又是怎么处理的呢?想一想,与同学讨论。
2、讲故事。
老师:大家听过“六尺巷”的故事吗?老师来给大家说一说。
同学们听完了思考一下,故事中的人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的呢?我们听过后有什么启示?三、模拟表演。
1、老师:人们的家居环境,还要靠自己来爱护。
可是就像教科书上所呈现的,邻里之间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遇到这种情况该怎样办?下面我们要开始一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来寻找爱护家居环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的活动就是模拟表演。
(1)选择情景。
可以是教科书上呈现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事例。
(2)小组讨论。
提出解决的方法,并通过表演告诉大家这个办法是什么?(3)各个小组表演给全班同学看。
将学生分成小组,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活动。
2、小组讨论。
(1)老师:同学们的做法正确吗?如果不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做?(2)阅读书上P61-P63的内容,说一说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与同学讨论。
(3)请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
(4)评分:每一位同学对代表同学的做法进行评分,选出最正确的做法,判断哪些做法是不够正确的。
四、教师总结。
老师: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邻里间的故事,大家对于这些故事发表了很好的看法。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邻里之间,邻里之间相处得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大家生活在一起》教案
《大家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农垦直属第一小学黄洁玲教材分析:《大家生活在一起》这一教学主题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是一个以“公共生活讲道德”为主题的教育单元,包含了“无声的朋友”、“大家生活在一起”、“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是邻居” 、“文明从我做起”五个活动主题。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用的公用设施,调查其现状及使用、维护情况,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维持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在公共场所要自学遵守秩序,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知道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不做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保护公共安全设施和标志。
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以礼待人,并为维护家庭的周边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细绳”,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发学生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愿望和积极性以及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2.行为与习惯通过了解生活中文明与不文明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公共秩序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在公共场所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要多为别人着想,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3.知识与技能(1)在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细绳,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教学体验,增强学生自律方面认识和能力的提升,学会关爱他人。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重难点: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细绳”,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发学生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愿望和积极性以及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和学校里度过,除此之外,你们还经常去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从你们的回答中,我可以想象你们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大家生活在一起,多快乐,多幸福呀!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大家生活在一起”。
二、快乐“启程”,引发体验1、教师:(课件展示“快乐大巴”)同学们,看!我们的快乐大巴开过来了,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坐上“快乐大巴”来一次开心的旅行,好吗?2、学生上台。
大家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
《大家生活在一起》教学方案射洪县映祥实验学校蒲朝霞【活动目的】1、认识守秩序、讲公德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懂得守秩序、讲公德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
2、激发学生守秩序、讲公德的愿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守秩序、讲公德的自觉性。
3、知道在公共场所要守秩序、讲公德,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活动重难点】知道守秩序、讲公德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自觉守秩序、讲公德。
【活动准备】开展调查活动:p59 “活动”【活动过程】主题一:请排队,莫拥挤一、守秩序〈一〉实验引入,激兴趣。
1、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生活在一起》。
能为你们上课,我非常高兴。
初次见面,也没带什么礼物。
就送大家一幅画吧!(PPT出示图)看!这是一位教育家正在让三个小学生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2、师:同学们,你们也想做做这个实验吗?A、请三个学生上台,每人拿一个拴绳子的小球。
B、师:老师有一个要求,5秒钟之内把小球从瓶子里取出来,你们想一想,该怎样做?C、好,按你们说的那样做,争取最在5秒之内把小球取岀来。
好,准备...开始! 1 .. 2 ... 3 ... 4 ... 5 ...D、好,这次实验非常成功!请问:你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3、师小结:这次实验能成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排队守秩序。
(板书:守秩序)<二 > 联系生活,辨是非。
1、师:可是生活中有很多人却不愿意排队。
老师昨天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想听一听吗?昨天,我感冒了,坐公共汽车去人民医院看病,来到公共汽车站,等车的人很多,不一会儿,车来了,还没停稳,车上的人还没下来,他们便蜂拥而上,差点把我撞倒在地上。
有几个人挤在门口互不相让,等了好一会儿,才挤上去。
到了医院,看完病,去取药的时候,好多人都伸长了手把药单子往里递,我挤不进去,只好站在外边等,谁知刚走一个又挤进去一个,我等了好久才拿到药,脚都站软了。
当时,我非常生气。
多么希望他们能排队取药啊!2、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也遇到过别人插队、甚至不排队的现象吗?A、指名说,师追问:当时,你是什么心情?为什么?B、师:看来,我们的生活中不排队的人还真多!他们不排队,让我们生气,恼火,还影响了我们做事情。
1 我们生活在一起 教学设计 (4)
1 我们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情景故事和不同时段邻里关系的对比,感受并且认识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2、通过小组合作谈论问题、情景表演,形成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了解一些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要求,并乐于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
3、通过自制卡片,完善“邻里树”,了解更多邻里友好相处的好方法。
形成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
2学情分析中段学生喜欢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群体游戏等方式学习知识,针对这一特点,本课将设计参与体验、合作交流、制作发表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提升生活经验。
3重点难点1、通过观看情景故事和不同时段邻里关系的对比,感受并且认识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2、通过小组合作谈论问题、情景表演,形成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了解一些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要求,并乐于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
4教学过程环节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一发命令,耳就能听,究其原因,居住挨近。
师:谁能给“邻”字组个词?从这些词里我们都能看出,它有挨得近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与挨得近的一群人有关板书课题:邻里之间学生猜谜语学生给“邻”组词积极参与师生对话,尽快融入课堂情境。
环节二:情景对比畅谈感受师:以前的邻里关系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
1、出示图片,指导观察图画。
2、谈图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如何?3、采访4、出示调查统计表(现在的邻里关系)1、观察图片,描述图上内容,谈感受。
2、观察调查统计表3、对比以前和现在的邻里关系,谈感受针对情境故事积极发表见解,主动谈感受,能认真观察对比材料,认识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评价目标一)环节三:合作探究情境表演师:良好邻里关系的构建不只是大人的事,我们小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是邻里关系更和谐。
出示三个讨论问题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出示汇报要求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评价别人的发言和表演能主动参与小组合作谈论问题、情境表演,了解一些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要求,并乐于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
教案1:大家生活在一起
大家生活在一起教材分析《大家生活在一起》这一教学主题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教材主要是从生活片段入手,让学生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维持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明白在公共场所要自学遵守秩序,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学情分析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都是农村人,由于文化素养的差异,生活的环境不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讲公共道德,学生认识不到遵守公共秩序是维持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只是片面的认为方便自己即可,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可塑性、模仿性强,如果从生活片段入手,让学生明白社会文明靠大家。
学生还是能达到基本的文明行为的。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公共秩序和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从而懂得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2、激发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愿望和积极性。
学时重点以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遵守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当进行的需要。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课题导入:出示课题:大家生活在一起(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大家生活在一起,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比如:在下面的生活场景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应该怎样生活?活动2【活动】(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1、生活场景感悟观察教科书第56页的两组图两组图各反映了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场景)(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可以说一说、演一演在不同的情况下,故事可能的结局。
)师:不排队的场面是混乱的,无秩序的。
排队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所以,请大家记住,生活中,请排队莫拥挤(板书)2、读诗歌加深理解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请走天桥和地下通道!” 可他却要翻越界栏横穿过街。
问他为什么? 他满不在乎:“这样方便快捷。
” 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不准乱扔垃圾!” 可他却把果皮往长椅上一搁。
问他为什么? 他不好意思:“没人看见是我” 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请按顺序排队!” 可他却要插队抢座。
2022年精品 《我们生活在一起》参考优秀教案
我们生活在一起课题一、邻里之间〔共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并且认识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2、了解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根本要求,并乐于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与讨论,会和邻居最根本的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邻里之间需要和睦相处,它不仅使大家都感到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2、形成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1、感受并且认识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2、形成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1、了解一些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根本要求。
2、乐于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
通过提问引入本课的内容。
请学生阅读课本第58—59页。
提问:书中乐乐和小文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邻居,还有他们邻里之间是怎样相处的。
实际上,每个同学也都有自己的邻居,不知道与书本上介绍的是不是一样。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了解自己家的邻居吗?在你和你的邻居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在你居住的地方,邻里们互相来往吗?发生过什么样的联系?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介绍自己的邻居。
2、故事会。
将学生分成小组,讲一讲“邻里之间的故事〞。
3、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讲故事。
4、肯定学生的故事和发言。
第二课时1、引导。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邻里,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邻里间的故事,大家对于这些故事发表了很好的看法。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邻里之间,邻里之间相处得怎么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邻里之间应当怎样相处。
〞2、小组讨论。
邻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邻里之间互相不交往行吗?邻里之间在交流或交往中应当注意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3、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鼓励其它同学补充。
鼓励和肯定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彼此谦让等。
4、小组制作。
在讨论的根底上,各小组合作制订一份“邻里文明公约〞,写完后贴在教室的板报上。
课题二、保护我们的家居环境〔第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家庭周围的环境,知道哪些属于公益类设施和公用设施,哪些属于个人或他人财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生活在一起》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细绳,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教学体验,增强学生自律方面认识和能力的提升,学会关爱他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生活中文明与不文明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公共秩序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在公共场所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要多为别人着想,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细绳”,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发学生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愿望和积极性以及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活动重难点: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细绳”,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发学生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愿望和积极性以及共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和学校里度过,除此之外,你们还经常去什么地方?我可以想象你们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大家生活在一起,多快乐,多幸福呀!今天,有4位导游要带着同学们坐上“快乐大巴”来一次开心的旅行。
二、快乐“启程”,引发体验
1、4名“导游”上台。
(1)出示课本P56上车的情形。
(2)小组交流。
判断这两种上车方法有什么不同?你们认为哪样上车更快更安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排队?如果不排队会有什么后果?
(3)“导游1”指名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4)“导游1”小结。
三、主题故事,认识细绳
1、“导游2”:同学们,我们开心之旅的第一站是——博物馆。
现在,离博物馆还有一段路程,我们请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2、教师讲故事:《在一根细绳面前》
3、交流探讨: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任弼时爷爷最了不起的是什么?故事中的“一根细绳”告诉我们什么?
4、导游3组织小组和全班交流。
5、导游4:如果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细绳会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公园/影院去看一看吧!
6、(课件展示:公园/影院不遵守规定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7、小结:同学们,此时,在你们心中已经有了一根细绳,那是一根无形的细绳。
因为心中有细绳,心中有规定,我们的举止才会更文明。
四、关注社会,共创文明
1、针对我们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你想提出哪些建议呢?
2、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文明标语。
3、学生上台展示文明标语。
4、小结:老师特别高兴,跟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开心之旅,更是一次文明之旅。
可爱的文明使者们,带着心中的细绳,让我们在生活中播撒文明的种子,让我们大家在一起生活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5、模拟下车。
感谢4位“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