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象-五脏-心
中医学基础第三节脏象学说心
中医学基础第三节脏象学说心
心、肝、脾、肺、肾合为五脏,本文将重点介绍——心。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有着非常复杂的内涵。心为心脏;心用以表示思想、情感、意识乃至态度、性格和意志;心为思维器官;心为主观意识;心为道之本原......——————血肉之心
【心主血脉】心主持全身的血液和脉管,推动血液循环于脉管中。心、血和脉切者构成血液循行的系统结构, 这一系统结构可称之为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环周不休的循环总统于心,肺朝百脉而助心行血。饮食水谷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而化为水谷精微,赖脾的升清散精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
从肺静脉流回较多氧气的动脉血,进入左心房经过二尖瓣进入左心室,左心室收缩将动脉血泵入主动脉,流向全身的动脉血管,血液经过组织的毛细血管代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由静脉回流,从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经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静脉血泵入肺动脉,在肺内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最后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样反复循环。
——————神明之心
气、形、神为生命的三要素,人受气而成形,形具而神生。神分五个方面,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心藏神志与五脏藏神的关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
心藏神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脑为髓海肾藏精,精生髓,故脑与肾密切相关,而肾藏之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所以,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中医的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核心理论,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象学说将人体内的器官分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并将五脏与五行相对应。五脏六腑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五脏:
肝:对应木,主要负责疏泄、调节血量、储藏血液、调节情志等功能。
心:对应火,主要负责血液循环、神志清明、调节情志等功能。
脾:对应土,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运化水湿、调节血脉等功能。
肺:对应金,主要负责呼吸、气血循环、调节水道等功能。
肾:对应水,主要负责生殖、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等功能。
六腑:
胆:主要负责疏泄胆汁、辅助肝脏疏泄等功能。
胃:主要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等功能。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形成粪便、排泄废物等功能。
小肠:主要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排泄废物等功能。
三焦:是一个复合功能的系统,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主要负责气血循环、水液代谢、脏腑功能的调节等。
膀胱:主要负责储存尿液、排泄尿液等功能。
脏象学说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病因、发展和脏腑受累的程度。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脏腑功能失衡情况,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包
第13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第13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我们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科学思维的形式,讲了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称之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气、阴阳、五行的科学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中医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脏象学说
我们下面讲第二章,脏象学说,脏象。我们在讲前面科学思维的时候,已经初步涉及到脏象理论的方法论。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3.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4.掌握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5.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6.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我们首先讲脏象的基本概念。一、藏与臓、脏。藏,在汉字里面读[cáng]和读[zàng],两种读音。读[cáng],它的义项(一)为隐藏、藏匿的意思;二、是深的意思,这个“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在我们脏象学说里面,当读[cáng]的时候,有这么两种含义。比较一下,读[zàng](藏),其义项:一、是储存东西的地方;二、是指内脏。有草字头这个“臓”([cáng])字,日后汉字演化为月肉这个“脏”,体现了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这个脏。汉字演化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我们脏象,历代书籍里面表述脏象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用的语言符号可以用这个“藏”,也可以用这个“脏”,月肉这个“脏”是由它(臓)演变而来的,它还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形式。那么它的含义,在脏腑的脏的时候,它的含义取其义项之一,它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深,专指中医脏腑的脏。月肉这个“臓”是我们现代简化字“脏”的繁体字。《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语言文字委员会所规定的,现在都使用这个简体的“脏”。它,原来的就是繁体的“臓”。现行我们国家立法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血非气不运 肺主百脉
功能正常 肺气虚弱
医学课件
呼吸均匀,心跳正常 胸闷、心悸 唇舌青紫等
41
4.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又称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 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 作用。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 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所以 说“肺为水之上源”。
医学课件 42
肺气宣发 全身、皮毛 充养、润泽和护卫 向上向外 皮肤汗孔 排出体外(汗) 水 液 肺气肃降 体内脏腑组织器官 充养、滋润 向下向内 下输于肾 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排出体外(尿)
医学课件 17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阳脏— 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 之阳,又称之为“火脏”。
心主阳气— 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有推 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 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医学课件 18
2.心主通明
心主通明— 心脉以畅通为本,神明以 清明为要。
心 心阳 (温煦、推动) 脉 畅 通 心阴 (凉润、宁静)
“心者,五脏六腑 之大主也,精神之 所舍也。” 医学课件
14
* 心主神志的功能是否正常,可表现在 精神、意识、思维和睡眠等方面。
心主神志 功能正常 精神振奋 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睡眠安稳
医学课件
精神 意识 思维 睡眠
心主神志 功能异常 精神萎靡 神志不宁 反应迟钝 健忘失眠多梦 甚至谵狂、昏迷
心-中医五脏
心-中医五脏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第四章 脏象学说
三焦的基本功能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
三焦部位:
上焦----胸腔、心肺部分 中焦----膈至脐(腹部、脾胃) 下焦----下腹部(肝、肾、膀胱、
大小肠)
三焦生理功能
上焦主宣发--指心、肺对营养物质
的输布功能 中焦主运化-- 脾胃腐熟运化水谷功能
下焦主分清泌浊--肾、膀胱、大小肠的
管理水液代谢功能
运化水谷
统血
脾
运化
运化水湿
四肢肌肉
肺的功能
主气、司呼吸
功能 肺 外候 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主皮毛
开窍于鼻
外应胸膺
肺的生理功能
(开窍于鼻)
鼻 司呼吸 主气 肺 主皮毛 固表 卫外
通调水道
肾的功能
藏精---主人体生长、发育和生育
藏命门之火---生命的原动力
功能
主水液---调节维持水液的正常平衡 主纳气---助肺呼吸 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
外候
开窍于耳及二阴 外应于腰---“腰为肾之腑”
肾的生理功能
(外应于腰)(开窍于耳) 腰 耳 五脏六腑之精 温养 全身 命门火 肾 藏精 肾精 生长 发育 生殖 助脾 气化 运化 生髓 通脑 纳气 主水 养骨 助肺 吸气 水液 调控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组 成 大肠、小肠、胃、 膀胱、胆、三焦 功 能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
心脏 heart 位于 胸腔中的纵隔内, 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间。2/3偏 在身体正中线的左 侧,1/3在右。外应 虚里。 (脉宗气盛衰) 虚里:左乳下心尖
搏动处, 又名胃 之大络
心的形态结构
心脏尖圆,形似未开的 倒垂莲蕊,色红,中有 孔窍,外有心包围护, 稍大于本人的拳头。 《难经》:心重十二两,
1、主通明:心为火脏,以阳气为用。 喜动主明,为阳脏。以阳气鼓动 为本,以心神清明为要。
2、心气下降:心位于人体的上部, 其气宜下降。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 体,不仅体内脏腑关系密切,相互依 存,相互为用;而五脏分别与人体的 形体(五体)、官窍(五官)、情志 (五志)、体液(五液)、 季节(五 时)有特殊的关系,是中医整体观念 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临床意义:
①重视失血与发汗的临床禁忌: 夺血者无汗:大出血或素体血虚津亏
者忌汗,以防进一步伤津耗血。 夺汗者无血:汗出过多,耗伤津血,
忌用耗血药。如破血药,辛散温燥药。 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
汗,夺汗者无血”。
②强调心与汗的病理联系:
А.发汗过多,导致心之气血亏损。
伤津耗血—心血不足—面色无
《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 血行于诸经”。
《灵枢·经脉篇》说“手少阴气 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 不流则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这是出自《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心藏神:
《类经·脏象类》“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炁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
“神”,人的神志、精神思维与心的关系最大。心被病邪所扰而见神志不清,或精神失常,称为邪闭心窍。
肝藏魂:
魂,《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魄”;“肝藏血,血舍魂”。《类经·脏象类》““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黄帝内经·灵枢》。
五藏者,肝藏血,血舍魄;心藏脉,脉舍神;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3.脏象-五脏-心
脉之营养和动力来自于心之气血阴阳的充盛协 调。血液之所以能在脉中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循 行,是与脉对血的约束和促进有密切关系的.。
《灵枢.决气篇》:“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西医“HEART”与中医“心”在解剖上有一一 对应的关系。则: 自律性、节 律性、与血 管组成一个 系统、内分 泌功能等。
HEART
心
循环器官
随着现代医学在全世界范围取得 统治地位,相应地,“心”之概 念作用,也深入国人之心。
10
而心之本义——其原来的中医内涵逐渐不为人知,又 注 意 同 名 概 念 之 间 的 岐 义
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在理解中医“心”的功能涵义时,不
要把它和西医“HEART”的概念的含义相混淆。
11
由于中医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注 意 同 名 概 念 之 间 的 岐 义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外,
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
故中医学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 之心),而且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会心理而形 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
脏象学说
②表现
:
肺吸入之清气。
参与气的生成
参与宗气的生成。 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的一呼一 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重 要的调节作用。使气机调畅,运动不 息。
③临床意义:
呼吸有力
肺司呼吸正常 宗气旺盛 声音宏亮 脏腑功能正常 呼吸无力
肺司呼吸失常 宗气亏虚 语声低微 少气懒言
④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 关系: 二者皆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而 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 的呼吸功能,反之,肺主一身之气 的作用又能促进肺的呼吸运动。
心前 区憋 闷刺痛。
现代研究认为: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等是 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 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 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
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
冠心病、肺心病,心气虚证患者的 血液流变学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 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 增高和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并随 心气虚损的程度而加重。以上病症, 在治疗上气血不足者应补气养血。
《孟子· 告子上》:“心之官则思” 老子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 孔子曰:“七十从心而欲不逾矩” 可见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 范畴。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 传统文化中,心性哲学的鲜明特点。
(5)生理,病理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一、脏腑(脏象)学说
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前人称脏腑为“脏象”。
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同时包括起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二、脏腑功能及关系
心与小肠:(实证用药:清瘟败毒散、整肠安;虚证用药:倍利乐、脾胃健)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例:心火亢盛,机体不但有心病,还有小肠病变,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可以用诺达清瘟败毒散加整肠安,清热泻火,调理肠道湿热病。
肺与大肠:(实证用药:感克康、整肠安;虚证用药:心肺健、脾胃健)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主皮毛,开窍与鼻;与大肠相表里,传送糟粕,排泄粪便。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实证用药:毒特威、整肠安;虚证用药:脾胃健)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与口,外应于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异常”,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呕吐。
两者的关系: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输布津液的全部过程。
肝与胆:(实证用药:木梳清、整肠安;虚证用药:肝肾健、脾胃健)
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精华在爪、开窍于目;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食物。
中医的心是什么概念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脏象学说
三、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似腑而功似脏。 女子胞。形似腑而功似脏。 (一)脑:主思维活动。 主思维活动。 (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第三节
气血津液
基本概念: 一、气 (一)基本概念: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 一种朴素认识,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一种朴素认识,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可见气既 是宇宙的本原,又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动力。 是宇宙的本原,又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动力。 引进医学领域, 引进医学领域,气是活动力很强不断运动着的精微 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气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气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气的分类: (二) 气的分类: 1、从生成来源分:肾中精气;脾胃运化来的水谷 、从生成来源分:肾中精气; 精微之气;肺来自百度文库入的清气。 精微之气;肺吸入的清气。 2、从分布部位和功能分 、
二、六腑
共同生理:受盛、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宜通降不宜滞塞。 共同生理:受盛、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宜通降不宜滞塞。 “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降为顺”。 六腑以通为用” 六腑以降为顺” (一)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二)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四)大肠:传化糟粕,吸收水分、形成粪便。 大肠:传化糟粕,吸收水分、形成粪便。 (五)膀胱:贮尿和排尿。 膀胱:贮尿和排尿。
五脏---心(附:心包络)
五脏---心(附:心包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五脏和五脏主要负责的器官,以及五脏受损会引发的症状
中医中将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
1、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的大主、生命的主宰。心与四季的夏季相通应。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2、肺,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肾的协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肺呼吸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若肺部出现疾病,影响它的呼吸功能,就会出现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
3、脾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因此夏天闷热的时候人的脾气会比较大)。
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中医中的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运输食物中的营养。
脾有生血统血的功能: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统血,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肺阴肺阳
肺阴根于肾阴-促进肺的滋润、宁静、内守,制约阳热 肺阴根于肾阳-促进肺的温煦、运动、升散 肺阴虚-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干咳少痰等 肺阳不足-畏寒肢冷,呼吸无力,咳痰清稀,自汗易感冒
(三)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详见《形体和官窍 ·皮》 2.肺开窍鼻:详见:《形体和官窍 ·鼻》 3.肺在志为悲:悲忧不良情绪最易耗伤肺气,故将悲 忧归为肺志。 4.肺在液为涕:涕为鼻粘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腔的
脏-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
(一)脏象 形象-体内脏腑的形态
象 现象-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
(二)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 中
心、结合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以 及三、中医学研究脏腑的主要方法
脏腑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由表知里 活体观察法
以象测脏
一、肾
第一节 五脏
运化水谷 ②吸收-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 ③运输-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往全身
脾运途径
①上输于肺 ②直接输往全身(经络)
(2)运化水液:
脾气健运
上输于肺,肺宣发,肃降水液 下输于肾,肾气化水液
升清降浊,水液环流
下面将脾的整个运化功能综合阐述如下:
脾 谷化
气 精生
健 运
水行
精、气、血津液化生有源,水液代谢正常 人体营养充分,生命力 强盛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有一些心源性晕厥病人也有相同的表现
正是观察到这些心与神志的密切关系,古人把人的思 维功能归属于心。并且这种认识居于主流的地位,并渗透 到文化之中。如:人们常说“祝你心想事成”、“心领神 会”、“心有灵犀”、“心怀叵测”、“心烦意乱”……, 就连专门研究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学科也称为“心理 29 学”。
心气充沛是推动心脏搏动和血行的基本动力。 心之阴阳协调平衡是调控心脏搏动的快慢和血 行迟速的基础。
15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
1.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 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2.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6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3)生理病理表现(临床意义)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32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而实际上“脑主神 志”。那么如果出现了神志病变,是治心还是治脑? 中医 心 菖蒲 远志
神究现 经作代 系用药 统在理 中学 33 枢研
心主神志
神志症状:狂躁、 谵妄、昏迷等 西医
实践经验
脑主神志
脑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关于“五脏藏神”与“心主藏神”
30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医学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医还有 “心主神志”的提法?
(1)为了保持理论的延续性、完整性。因为中医对人 体的认识重整体,轻局部,注重脏腑之间的功能联系,不 受解剖形态的局限,所以心主神志说不影响中医对人体生 理、病理的认识。 (2)现代科学关于人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产生仍未 完全明了,近期的研究反而有一些现象表明,思维可能不 单和脑功能有联系。
调控各种生理活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率、调节 脏腑形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此功能是以心主宰精神思维活动 为基础,“神乃形之主”,人体各脏腑活动都受神的支配。 正由于心有藏神、主神明的作用,所以才能主宰生命活动。
25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生理,病理表现: ①生理: 心血充足—心神得养 精神振奋 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 记忆力强 精神不振 思维反应迟钝 失眠多梦健忘 心烦不寐 甚则神昏 谵语发狂
22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4)机理:
①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则精 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 协调统一。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质的活动,离不开氧气,供脑组织活动 的氧气主要依赖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人的大脑活动离不开血液,和 中医观点相吻合。临床上,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症状, 用滋养心血的方法治之获效。
《素问》:“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 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 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 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与五 脏相应。人体的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 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 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心 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
的发源地。
31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现代生理学一般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是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近代有人从马的心脏中,提取出记忆软件——“肽” 类物质,从而认为心是记忆软件的发源地。 临床上心脏病及心移植患者常见神志精神异常;此外 心律对外界的刺激相当敏感,均支持心主神志的作用。
19
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捷,记忆力强。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心血亏虚 面色无华 脉道空虚 脉细弱无力
心气不足 失眠 舌青紫、有瘀点 血脉受阻
舌淡白 心悸、怔忡、 面色灰暗、唇
20 脉律不齐,结、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2、心主神志(心藏神)
(1)神的涵义: 广义之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眼神、面色、 呼吸语言,姿态等)。 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性格倾向。 (2)心主神志的涵义: 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 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神分属于五脏,故曰“五神 脏”,但主要作用归属于心,心有接受外界信息反映的能力, 喜、怒、忧、思、恐等都是发于心而应于他脏。
由于人们已经先入为主地掌握了现代“西医之心
(HEART)”的含义,现在反过来再看心(来自百度文库医之心)的 概念时,反而觉得难于理解了。实际上中医之心几千年来
一直是“主血脉”、“主神志”,本来就与西医HEART的
功能不一样。 也就是说,虽然中西医理论中都有“心”这一名词, 但实际上,其内涵本来就不是完全相同的。这是由于翻译
21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3)作用表现: ①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不仅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协 调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故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如《灵枢· 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素问· 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②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能力:心具有 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如《灵枢· 本神》: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关于“脑主藏神”与“心主藏神”
1.文献记载: 《内经》:头为精明之府
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 汪昂:人之记性皆在脑中
2. “脑主藏神”与“心主藏神”的关系:
将神志活动归属于心,反应出中医脏象 学的特点即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的脏腑更重要的是指一系列有密切联 系的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
28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神志活动
17
18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 • •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面色——面色红润光泽。 舌——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
•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血盈脉充——养神,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主血脉
心主神志(心藏神)
11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1、心主血脉: (1)涵义:即指心 与脉相连,心气与脉 气相通,心具有推动 和化生血液,使之在 脉中运行,以营养全 身的作用。
12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 心行血。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 主血
心生血。心阳温煦脾阳,使水谷精微化赤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又名胃之大络
9
中医对心的描述
心居于胸腔,横膈之上。形象尖圆, 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医学入门》:“形如未开莲蕊,居 肺下膈上是也。”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 气,与小肠相表里。
心为阳中之阳,为生之本,神之居, 血之主,脉之宗。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 之大主。
10
心的生理功能: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是中国,西方的先人也有同样 如 何 理 解 心 主 神 志 的认识。如:
by heart/强记、熟记
an appeal from the heart/ 来自内心深处的恳求 The girl won my heart/那女孩赢得了我的心。 从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明显地看出“心主神志” 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中也有“脑主神志说”,从 《内经》的“头为精明之府”,到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 府”,再到王清任的“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明确提 出了大脑是思维器官。
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在理解中医“心”的功能涵义时,不
要把它和西医“HEART”的概念的含义相混淆。
5
由于中医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注 意 同 名 概 念 之 间 的 岐 义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外,
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
故中医学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 之心),而且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会心理而形 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
2
注 意 同 名 概 念 之 间 的 岐 义
中西医概念同名的原因是因为:在西 医传入中国的时候,其理论名词必然要翻 译为中文。因为翻译的指导原则是“信、 达、雅”,因此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具有某 种对应关系,那么在翻译时必然是采取意 译,而不采用音译的方式。如:table; fish
3
例如:
注 意 同 名 概 念 之 间 的 岐 义
为血。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13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2)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 ①心气充沛: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率 心气的温煦推动,阴阳协调
②血液充盈:血液之充盈,则血脉旺盛;
③脉道通利:脉道通利,则血液不致壅滞。
14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 一物质,称之为心气(心之精气,包括心阴、心 阳。)。心气充沛,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心 力、心率和心律。
36
心 主 通 明
心阴凉润宁静 心阳鼓动兴奋使人精神振奋神采奕奕思维敏捷
心的生理特性:1.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火性光明,烛照万物
推动心脏搏动 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 温通全身血脉 生机不息 兴奋精神 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 心的阳气不足 精神萎顿,神识恍惚 血行加速 心阴不足 精神虚性亢奋
西医“HEART”与中医“心”在解剖上有一一 对应的关系。则: 自律性、节 律性、与血 管组成一个 系统、内分 泌功能等。
HEART
心
循环器官
随着现代医学在全世界范围取得 统治地位,相应地,“心”之概 念作用,也深入国人之心。
4
而心之本义——其原来的中医内涵逐渐不为人知,又 注 意 同 名 概 念 之 间 的 岐 义
五
脏
1
怎样理解中医脏腑理论之一:
注 意 同 在中、西医两大医学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的 名 概 名词都是相同的,如:心、肝、脾、肺、肾,但 念 之 其所代表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异。给我们的理解造 间 的 成很大的困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现代 岐 义
注意同名概念之间的岐义。
医学名词“冒名顶替”了中医学名词。使很多人 把西医概念和中医概念混为一谈。
传统认识: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 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 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灵枢· 本神》
24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综合以上认识,得出心主藏神的认识:
心能任物:心有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思维,并作 出反应的功能。此功能与心主血脉息息相关,血液是神志思 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神有所养,思维 敏捷。
②病理: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邪扰心神—神无所主
26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关系: ①生理关系:相互为用 心血养心神 心神调节血脉活动 血液运行受心神支配
②病理关系: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相互影响 心悸 思虑伤神——暗耗心血 脉细无力
27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34
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2.心与夏气相通应
35
心的生理特性:1.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脏 而主通明
心脉 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 阳脏,又称为火脏。 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阳温煦推动 需 畅通 心神 需 清明 心阴宁静抑制能制约和防止精神躁动
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理解其他脏腑功能时亦是如此。
6
心
7
内 容 提 要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生理特性:主通明。 心的生理联系。
附:心包。
8
心的解剖位臵(血肉之心)
心脏 (heart)位于胸 腔的中纵隔内,第 2-6肋软骨或第5-8 胸椎之间。2/3偏在 身体正中线的左侧, 1/3在右。外应虚里。
②受古代哲学“心性论”影响: 老子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孔子曰:“七 十从心而欲不逾矩”;《孟子· 告子上》:“心之官则思”
23
心的生理功能:2.心主神志(心藏神) 临床验证:
病理:各种心脏疾患,有不同程度的神志异常。 治疗:通过治疗心脏病,神志异常可随之改变。 药物:治疗神志异常的药物,大多归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