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身.教案
必修五第10课《论修身》学案2
《论修身》学案二制作人:高亚飞校审: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第二课时一、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找同学将第一节5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二、学习第二节的内容1、 第二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还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其,这里可译为“”。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于予与何诛:与,;诛,。
内省不疚:疚(jiù),。
2、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
孔子十分强调自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
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
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对每段话的理解:①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
这段话表明,。
②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
③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
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④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
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⑤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
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
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论修身教学案语文版必修5
第10课论修身第_10_课论_修_身本课话题——宽容一、从课本中积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宽恕、包容,这是孔子仁的内在精神实质。
与人相处,能够容忍别人,宽容他的过错,容纳他的想法,是智慧,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个人的高贵品格。
二、从现实中积累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出版了自传《鲜活的历史》,一版印数100万册。
许多人不看好这本书,因为政治回忆录类的书籍吸引力不是太大。
美国有线新闻网络脱口秀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卡尔森曾对希拉里的这部自传做出过极为辛辣的评价:“她不可能卖得好,我敢打赌,这本书如果能卖出50万册,我就将鞋子吃下去。
”可是,没过几个星期,这100万册书竟然销售一空,以至出版商不得不迅速加印。
这时,卡尔森别提有多尴尬了。
希拉里为了惩罚他,特意找人做了一双“鞋子”让他吃。
为了兑现诺言,卡尔森不得不硬着头皮吃下了这双“鞋子”,而当他吃完之后,竟然说:“味道棒极了!”正当人们为此感到纳闷的时候,卡尔森激动地说:“因为我深知,它里面藏有一种特殊的佐料。
”原来,卡尔森吃下的这双鞋子是希拉里精心定做的一块鞋子形状的蛋糕。
希拉里用幽默的方式不仅巧妙地化解了这场尴尬,赢得了曾经嘲笑过她的节目主持人卡尔森的尊重,而且也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宽容能使人生更加精彩和不同凡响,恐怕这也是希拉里能够被奥巴马总统选做国务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从历史中积累1.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
”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2.唐代魏征为太子李建成的属官时,曾多次劝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但当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但没有杀他,还给了魏征很高的官做,而且非常倚重魏征。
最终实现了唐初的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盛世”。
3.晋文公重耳在逃亡时曾被手下头须偷走了财物,登上王位后以前没有随他逃亡的大臣。
《论修身》教案
《论修身》教学设计设计者:王杏利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特殊句式,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情感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具体做法,深切感受孔子崇高的人格魅力,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字词兴、穷、固、患、其、诸、诛、过等。
2、特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不患人之不己知/夫何忧何惧/何谓也/何以报德3、对文中片段的个性解读及践行。
教学难点:对文中片段的个性解读及践行。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诵读、自主批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启发诱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我准备以颜回输冠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二、诵读感悟(5分钟)教师先给学生范读,然后学生自读,通过读,对选段有个大概的把握。
三、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12分钟)1、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归纳总结重要文言知识,疏通文章要点,教师巡视点拨。
(7分钟)2、分组展示预习及探讨成果,教师适当补充。
(5分钟)(1)文言字词:兴、穷、固、患、其、诸、诛、过(2)宾语前置句:不患人之不己知/夫何忧何惧/何谓也/何以报德(提示学生分清宾语前置的两种基本类型)(3)修身的原则、方法:坚持、坚贞、内省、忠、恕、信、直君子的特质:固穷、求诸己、不忧不惧、文质彬彬、泰而不骄、坦荡荡四、重难点个性解读(15分钟)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君子固穷”问题一、还有什么和松柏有同样的品性?问题二、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问题三、孔子在这里仅仅是为了赞美松柏耐寒的本性吗?文人骚客为什么喜欢这些耐寒的植物?岁寒三友:松竹梅。
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
松和竹在严寒中不落叶,梅在寒冬里开花,有“清廉洁白”节操的意思,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
语文版语文高三年级《论修身》教学设计
《论修身》教案1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大学语文修身教案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修身养性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掌握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思想。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经典文献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修身思想指导自身行为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修身养性的兴趣和热情。
-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修身养性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思想概述。
3. 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4. 经典文献选读与分析。
三、教学设计思路1. 导入环节- 以一个与修身养性相关的故事或名言开场,激发学生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修身养性的意义和重要性。
2. 理论讲解- 详细讲解修身养性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3. 经典文献选读-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修身养性经典文献,如《大学》、《论语》等。
- 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分析其中的修身思想和方法。
4. 方法与途径探讨- 讨论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静心、自律、修身等。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修身方法。
5. 案例分析- 分析现实生活中修身养性的成功案例,如名人轶事、身边故事等。
- 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修身养性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与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修身养性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促进相互学习和成长。
7.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修身养性的意义。
-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将修身养性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8. 课后作业- 布置与修身养性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读书笔记、反思日记等。
-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必修5 第10课论修身 学案
《论修身》学案高二语文教研组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孔子的思想,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激发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及虚词,达到逐字逐句理解并翻译文章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1.正字音逾.矩(yú)朝.闻道(zhāo)松柏.(bǎi)胫.(jìnɡ)宰予.(yú)杇.(wū)曾参.(shēn)匿.怨(nì)輗.(ní)軏.(yuè)夷狄.(dí)俨.然(yǎn)文质彬.彬(bīn)2.通假字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
弟(tì),通“悌”,尊敬兄长。
)3.词语积累君子亦有穷.乎(困窘,走投无路)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不得志,不显达)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用尽,用完)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边际)穷.居而野处(穷困)过.而不改(有过错)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不过.三十日(超过)面刺寡人之过.(错误)无乃尔是过.与(责备)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拜访)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游览)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往……去)祸患.常积于忽微(灾祸,祸害)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担心,忧虑)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忌讳)从者病,莫能兴.(起来)大楚兴.,陈胜王(复兴)遂发命,遽兴.姜戎(征发)过患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于”是介词)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相当于“之乎”,“之”代词,“乎”是疑问语气助词)4.词类活用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朝,在早晨;夕,在晚上)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5.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倒装句:不患人之不己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己知”的正常语序是“不知己”)三、问题探究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2题。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4.13论修身
论修身认知·探索课文探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为第一要素。
认真学习课文,想想孔子是如何阐述修身的?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领悟导析《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及其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一)第一节主要谈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第二节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
孔子十分强调自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
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
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第三节主要讲忠恕之道。
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第四节主要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也需“文质彬彬”,《论语》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但语言往往通俗明白,平易畅达,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既富哲理,又很形象。
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是中华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篇章。
演练·评估一、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三十而立(立身于世)·六十而耳顺(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B莫能兴(站起来)·君子亦有穷乎?(贫穷)·C患其不能也(担心,忧虑)·内省不疚(反省)·D文胜质则史(文采)·即之也温(接触)·二、下面各组加点的虚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二:论语中的“修身”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二:论语中的“修身”教育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的“修身”教育。
2.理解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3.深入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修身”。
二、教学重点1.概括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2.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修身”。
三、教学难点1.从实际出发,探讨如何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实现“修身”。
2.让学生意识到“修身”与个人的气质与品德息息相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
2.分组讨论法。
3.案例学习法。
五、教具和设备1.电子屏幕。
2.投影仪。
3.网络。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视频或文字展示儒家文化和“修身”思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2.讲授(25分钟)(1)概括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2)解析论语中“修身”与个人的气质与品德的关系。
3.案例学习(20分钟)(1)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论语中的“修身”故事进行讨论。
(2)讨论中,学生就如何将“修身”理念应用到自身生活中进行探讨。
(3)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4.分组讨论(20分钟)(1)学生分组,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及家庭等方面的选择,探讨如何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实现“修身”。
(2)讨论中,围绕着“修身”的主题进行探讨,并记录下来。
5.总结(5分钟)对“修身”的作用及实现进行简要总结。
七、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修身”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习和理解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能够使其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重要的收获。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充分领悟“修身”的内涵,想方设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仅能够提高个人品德素养,更是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感受自己、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目标。
高三语文必修5论修身教案(2)
高三语文必修5论修身教案(2)对每段话的理解:1?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
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3?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
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4?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
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5?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
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
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三)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
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对每段话的理解:1?第一段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
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
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
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2?第二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
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
论修身教案
德育渗透课《论修身》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和“之”的用法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之前学过的《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教师强调:“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
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论修身》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论修身》教案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共5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修身》的主要观点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将修身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论修身》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 第二课时:解析《论修身》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
3. 第三课时:分析《论修身》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
4. 第四课时:探讨《论修身》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拓展阅读推荐。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修身》的背景、作者及主要观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内涵。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修身案例。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修身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论修身》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论修身》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二、第一课时:介绍《论修身》的背景及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修身》的创作背景。
2. 使学生掌握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及主要成就。
【教学内容】1. 讲解《论修身》创作的historical background。
2. 介绍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修身》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 展示法:利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论修身》的及课程安排。
2. 讲解《论修身》创作的historical background。
3. 介绍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4. 分析《论修身》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性。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第二课时:解析《论修身》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及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语文版高二语文必修五《论修身》说课稿
语文版高二语文必修五《论修身》说课稿一、说教材《论修身》是高中二年级语文必修五中的一篇文章,也是《四书五经》中的一篇经典名篇。
本文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之一,《论修身》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修身境界的深入思考和阐述,给我们指明了实现个人修身的道路和方向。
本文以一个对儿子的规劝和教育展开,作者以亲情为切入点,通过教育子女来探讨修身之道。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篇儒学主张”、“第二篇一体两面”和“第三篇成己达人”。
每一篇都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和观点,通过理论的论述和实践的案例,让读者深入了解修身的内涵和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修身》,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修身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修身之路有一定的思考和表达。
三、说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挖掘学生对修身一词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修身话题的兴趣。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激发学生对修身话题的思考。
2.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2.1 教师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王阳明的背景和心学的基本概念,为学生理解《论修身》创造必要的背景知识。
然后,教师可以逐段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重点解读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王阳明的观点和立场。
2.2 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可以先默读一遍,然后再分段落、分篇章进行阅读,通过标注关键句子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流并互相讨论自己的阅读感悟和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思考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修身的意义。
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下内容: -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 -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修身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 如何通过修身来改变自己的人生?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论修身.教案
《论修身》教案豫海中学语文组马旭[教学目标]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论修身》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论修身》教案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修身》的主要观点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读古代文化经典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论修身》的主要观点。
2.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1. 对《论修身》中一些深奥观点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二、教学准备教材:《论语》辅助材料:有关《论修身》的注解、解析等参考资料。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论修身》的地位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3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论修身》原文,边读边解析文字。
2. 对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语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出与《论修身》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深入理解儒家思想。
四、课堂小结(10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论修身》的理解。
二、深入学习《论修身》(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论修身》中的观点,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三、儒家思想探讨(20分钟)1. 教师提出与儒家思想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阐述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和认识。
四、课堂小结(10分钟)四、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选取《论修身》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增强学生对文中观点的理解。
2.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如诚信、礼仪等。
七、教学资源1. 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其他篇章,加深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讲好“道德”故事,树立正确价值观——论修身教案案例分享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源远流长,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道德的教育方面,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道德的表率,学习和领会道德的内涵,同时也应该努力做到落实到行动中去。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让道德之光在社会中发挥更加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修身教案案例,希望能够引领更多人走向正确的道德之路。
案例一:《吸溺救人》在很多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更加注重的是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而忽略了身边有人的需要和困难,也就是常说的人情冷暖。
这其中就有一位叫做张晶的女子,她在去年的一个周末下午,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游泳。
张晶是一个非常喜欢水的人,所以在游泳的时候很是放松,甚至有些沉迷其中。
然而,这时候,她的另一个朋友突然被海水吸进去了,而其他人也没有注意到,毫无察觉。
张晶在意识到之后,立刻用尽全力去救她的朋友,最终成功营救,而她自己也因此被吸溺,但是幸运的是,张晶也被其他朋友及时救起来了。
这件事情传开后,深受大家的敬佩和赞许。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关注他人需要和情况是一种能力和习惯,也是良好行为的关键。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及时发现身边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勇于承担责任,帮助他人,这正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所需要有的品质。
案例二:《谦虚让利》有一位中学老师,叫做刘明,他不仅教育出了很多学生,也对面试同行很是支持和鼓励,以致于他在教学界中拥有很高的威望。
不过,当他有机会和同行合作时,刘明就会表现出非常谦虚和寻求合作的态度,并且非常勤劳,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尽管他身上拥有着很高的威望和能力,但是他让同行在合作过程中也觉得很尊重。
这个例子表明,一位成功人士拥有的品质之一就是谦虚和让利。
当我们谦虚和尊重他人时,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友好和敬意,这也非常重要。
案例三:《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独立和自主性,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
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陈青,他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每个月的工资都不是很高,但是他仍旧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不浪费时间和金钱。
孟子中的修身养性教案
孟子中的修身养性教案修身养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修身养性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
2. 掌握孟子的思想核心,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处世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孟子修身养性的核心概念。
2. 理解孟子的思想对于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3. 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平台:教室、黑板、投影仪。
2. 教学材料:孟子的相关经典文献、案例材料。
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概述孟子修身养性思想(10分钟)1. 引入:以一个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修身养性的意义。
2. 介绍孟子:简要介绍孟子的背景和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修身养性的含义与核心观念(20分钟)1. 定义:解释修身养性的基本概念,强调其对于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培养作用。
2. 核心观念:分析孟子思想中的“仁”、“义”、“礼”等核心观念,并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相结合。
3.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修身养性的含义和价值。
第三部分:修身养性与个体发展(15分钟)1. 修身:通过学习孟子关于修身的思想,引导学生重视个人修养、提高道德自觉和素养。
2. 养性:分析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强调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四部分:修身养性与社会发展(15分钟)1. 关系的延伸:探讨个体修身养性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内涵。
2. 实践案例: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成功事例,说明个体修身养性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应用与延伸(20分钟)1. 孟子思想的应用:讨论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社会和个体面临的道德困境。
2. 艺术欣赏:通过欣赏与孟子思想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和谐。
五、课堂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就孟子修身养性的含义和应用,展开讨论和分享。
大学语文修身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修身养性的重要意义。
2. 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
3. 文学作品中体现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
2. 如何将修身之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教材、PPT、视频等。
2. 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修身养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修身养性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1. 讲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 儒家:仁、义、礼、智、信-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佛家:慈悲为怀、因果报应2. 分析文学作品中体现的道德品质,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修身之道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 问题:你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修身养性?-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历史上的修身典范、现实生活中的感人故事等。
2. 学生分析案例,总结案例中体现的修身之道。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修身之道?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修身养性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 学生将修身之道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情况。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
2.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修身之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论修身》学案
《论修身》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疏通课文,初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难点: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汉代以来,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孔子尊为“圣人”。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3.“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
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4.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论语》是语录体的典范,其简明深刻、语约意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格言。
5.孔子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自主预习】1.请阅读教材及该导学案有关介绍,也可查阅资料,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并识记。
2.反复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停顿、节奏等问题;熟读成诵。
3.识记重点字字音、字形、意义。
高中语文 《论修身》导学案 语文版必修5
《论修身》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学习方法]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修身》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
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二、阅读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第一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
莫能兴:兴,起来。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
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
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tì)”,尊敬兄长。
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2第二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还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
内省不疚:疚(jiù)忧苦,内心痛苦。
3第三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4第四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
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二、五、六题,并思考第三题,准备第二课时讨论发言。
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
学习辨析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可找多名同学朗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对每段话的理解:1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
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
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
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
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
3第三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
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4第四段话(“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
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5第五段话(“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
应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
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二)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
孔子十分强调自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
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
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对每段话的理解:1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
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3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
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4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
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5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
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
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三)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
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对每段话的理解:1第一段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
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
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
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2第二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
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
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第三段话(“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
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4第四段话(“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
“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
“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第五段话(“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
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
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
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四)第四节主要内容: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对每段话的理解:1第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
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第二段话(“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
“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
“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