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卓越)专业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国家通用标准 行业标准 学校标准
一定时代国家对工程师 这一职业的普适性要求
创新能力培养 工程能力培养Βιβλιοθήκη 国际化视野社会服务工作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知识结构
卓越计划
原计划
课程类型
学分数
% 学时数 %
公共基础课 35.5
20.9
782
29
必修 课
学科基础课
29.5
17.4
576 21.4
专业必修课
22
12.9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校内: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
企业: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 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通识教育 学科基础
实
专
践
业
环
教
节
育
必修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法律基础、体 育、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 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选修课程:任选通识课程
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 图、大学物理及实验、电工学与电子技术
4、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卓越计划”要求夯实理论功底
要求学生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 理论功底。
1)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厚基础”,在课程设置时 要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能力。
能在政府环保与规划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环境工程公司、设计院、学校等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2.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社科素养;3.系统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环境工程技术知识,受到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程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具备环境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技术推广的基本能力;4.具有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6.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水平,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7.学习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本专业的特色:本专业培养环境保护领域高级应用性复合人才,注重实践,突出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运行管理、设备调试维护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三、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四、主干学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五、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等。
六、学时与学分学时学分构成表注: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不变,考核方式依照授课老师的安排可以不同于必修学生。
七、教学进程计划表表一:通识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注:1.“形势与政策”分散在第一至第六学期内进行,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统一安排,学分计入第六学期。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培养方案
技术、干燥技术、洁净煤燃烧技术、能源经济与管理、核动力装置与设备、太阳能技术、电厂化学及水处理、数
值计算与建模、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燃烧及其污染防止、供热工程、制冷技术发展前沿、新能源及新发电技
术等
十. 毕业学分要求及学士学位学分绩点要求
参照东南大学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例,修满本专业最低计划学分要求150学分,即
门类:
东南大学2012级 环境工程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工学
专业代码:
081001
授予学位:
学制: 四年
制定日期: 2012年6月
工学学士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城市和村镇水、气、固体废
弃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 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 技术人才。 二. 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热物理、核工程、核技术的基础理论,受到核工程、核技术方面的实践 训练,具有从事核工程、核技术的实验研究、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 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机械学、工程热物 理、流体力学、核技术与核工程等基础知识; 3.获得核技术、核工程方面的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5.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查阅相关专业的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料;了解化学学科的理论前沿,以及新技术与新设备 的发展动态; 6. 具有敬业与开拓进取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能在各方面协调发展 四. 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1.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电气工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掌握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
3.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4.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学科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热能工程基础、动力机械及传动基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基础、能源与环境工程、能源系统分析与优化、动力工程热力学与传热、能源与环境建模与仿真等。
3.专业选修课程电力系统优化与调度、电力市场运行与规划、供热供燃气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经济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实验、能源与环境管理等。
三、实践教学设计1.实习安排学生到能源与动力工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2.实验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和工程设计。
四、培养要求1.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以及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
2.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独立设计、运行和管理能源与动力系统。
3.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4.团队合作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各类工程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就业方向及前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能源公司、电力公司、工程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随着国家对能源和动力工程领域的高度重视,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薪资待遇优厚。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创办于2010年,是基于对能源与环境最新认识开办的战略性新兴专业,集中体现了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洁净煤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环保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集成与应用。
该专业依托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能源动力学科,能源动力学科是南京师范大学工科优先发展方向,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热能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能源系统过程转化与利用技术工程实验室”、“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研究机构和“低碳技术与能源清洁利用”、“人工环境与新能源利用技术”两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能源动力类专业已累计培养出万余名高素质人才,主要分布在热电、化工、环保、暖通等多个行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确立了“稳数量、提质量、重实践、强特色、求创新”精英人才培养理念,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使得本专业的办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毕业生质量等达到江苏省品牌专业的要求,在国内同行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基础理论,掌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知识,能从事能源清洁生产、新能源开发、能源环境保护、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设备制造、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具备绿色能源、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素质,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跨学科高级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能源与环境事业发展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同时具有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和热爱事业、遵纪守法、谦虚好学、团结合作的优良道德品质;(2)具有能动类专业的宽厚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力学、材料、电工电子、机械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等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以及燃烧学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4)掌握以能源转换原理、热力环境污染控制、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固体废能源化与资源化、能环测试技术、碳减排与低碳管理以及热力系统工程与仿真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掌握能源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开展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与设备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交流沟通以及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
浙江大学能源环境与工程培养方案
2013级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掌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知识,能从事清洁能源生产、火力发电及其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制冷与低温、空调与人工环境等专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与生产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与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及设备的设计、优化运行、研究创新与生产管理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分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
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力学、机械设计及系统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以能源转化、涡轮机械原理、热力环境控制、热工信号处理技术、热力系统工程、能源生产过程自动化、新能源等为主要内容或者以低温、制冷、暖通、空调、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4.具有熟练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工程技术能力;5.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专业核心课程透平机械原理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制冷原理低温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理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教学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传热学制冷原理低温原理燃烧基本原理和建模研究型课程: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 CFD软件应用低温工程材料讨论型课程:热能工程试验技术基于循环经济的能源环境系统制冷与人工环境英语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计划学制4年最低毕业学分160+5+4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科专业类别能源动力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说明辅修专业:在专业课程中选修34学分,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必修。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80503T专业名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二、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备物理学、电子学、材料学、化学、能源科学、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学科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事新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环境保护工程与生产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培养规格1。
德育方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专业思想素质。
2. 智育方面(1)具有扎实的物理、电子、材料、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掌握以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相关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相近专业的基本工作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体育、美育及其它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
三、专业特色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适应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要求,并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而设立的本科专业,是应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于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工程技术类学科。
本专业设置充分依托现有的我校省级重点新型功能材料、低维材料与清洁能源创新型科技团队、先进微纳功能材料实验室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构建以新能源材料基础课程为平台、以新能源工程应用为目标、以新能源利用为方向的宽口径培养模式。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80503T专业名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二、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备物理学、电子学、材料学、化学、能源科学、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学科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事新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环境保护工程与生产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培养规格1. 德育方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专业思想素质。
2. 智育方面(1)具有扎实的物理、电子、材料、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掌握以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相关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相近专业的基本工作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体育、美育及其它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
三、专业特色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适应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要求,并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而设立的本科专业,是应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于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工程技术类学科。
本专业设置充分依托现有的我校省级重点新型功能材料、低维材料与清洁能源创新型科技团队、先进微纳功能材料实验室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构建以新能源材料基础课程为平台、以新能源工程应用为目标、以新能源利用为方向的宽口径培养模式。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能源与环境)培养方案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源利用及其相关的环境问题是世界政治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和热点。
能源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基于对能源与环境的最新认识开办的战略性新兴专业,集中体现了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洁净煤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环保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集成与应用,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重大需求。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创办于2010年。
本专业依托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并在能源、环境和系统工程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和拓展。
我校能动学科相关专业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突创新、育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已培养万余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电力、热电、化工、石化、制冷、暖通、空调、橡胶、医药等行业,毕业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近3年来,能动类专业一致保持1/3以上的升研率,为用人单位和高校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基础理论,掌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知识,能从事清洁能源生产、新能源开发、能源环境保护、制冷工程、空调与人工环境、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设备制造、运行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具备绿色能源、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素质,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毕业生通过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各类实践课程学习,能够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各种能量转换与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进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及设备的研究创新、设计、制造、优化运行、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查阅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具有初步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适应各项工作的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1)一、专业介绍简介:本专业培养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能源动力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从事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办学定位: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科研和“大工程观”特色,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适应能源动力和石油石化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动力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基本训练,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事热工设备、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2.毕业要求要求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要求2:掌握与能源动力专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要求3: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要求4:获得能源与动力工程方向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要求5:获得工程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及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解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开发过程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能源、环境、法律、安全、健康等因素;要求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求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研发、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要求8: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求9: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够应用能源与热工常用软件模拟或分析计算流体、传热、燃烧等热工问题;要求10: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2.02.14
•【文号】教高厅函[2012]7号
•【施行日期】2012.02.1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
(教高厅函〔2012〕7号)
有关高等学校: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我部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33所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高校提交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
根据专家组的论证意见,现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等362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等95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加入卓越计划(名单详见附件)。
请各高校在本校网站上公开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按照卓越计划相关文件要求和本校培养方案,精心筹划,周密安排,狠抓落实,不断改进相关专业、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
加入卓越计划的各专业、学科、领域在招生、收费等方面需执行我部的统一政策。
各卓越计划学校可按照我部各司局工
作职责和分工,申请有关支持政策。
我部将有计划地对各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情况进行年度检查。
特此通知。
附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十四日附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64
64
秋
3
流体力学及流体机械 ※
410902025 Fluid Dynamics and Fluid
4.5 72 48 16 8
春
4
必
Mechanics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
修 410902011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2 32 24 8
春
4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
程
410803003
程序设计基础(C 语言) Computer Programming (C Language)
16 256 192 64
春、秋 1-4
16 256 192 64
春、秋 1-4
3 48 32
16
春、秋 1
3 48 32
16
春、秋 2
410803007
程序设计基础(VF) Computer Programming (Visual FoxPro)
410801002 Higher Mathematics I ②
6
业 基
必
大学物理Ⅰ① 410701001 College Physics I①
4
础 课
修
大学物理Ⅰ② 410701002 College Physics I②
3
程
大学物理实验Ⅰ①
410701003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I ①
16
80
96
64
48
32
32
32
32
48
64 48 16
≥58 春、秋 秋
专业引导及
1-6
2012版中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上册)1
中南大学概况>>>中南大学概况中南大学坐落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2000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学科齐全、工学和医学见长、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
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
现任校党委书记为高文兵同志,校长为张尧学院士。
学科门类齐全学科涵盖工学、理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艺术学等十二大门类,辐射军事学;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基地5个。
学校现设30个二级教学学院,有92个本科专业。
设立了研究生院,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19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
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和国家级教学名师为核心、博士生导师为中坚、正副教授为骨干的雄厚师资队伍。
现有两院院士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教授及相应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500人;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3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3人,受聘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49人。
科研成果斐然学校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
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还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61项。
其中,“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理论与技术”、“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等奖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教育部推出“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以来,学校有8项成果入选。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电厂方向)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厂方向)专业(本科)燧养方案一、专业说明专业代码:080501工学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开展需要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热能与动力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能源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的具体目标是依托电力行业,进行具有电力特色的动力工程师培养。
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切实将课堂能源动力相关理论教学与电力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电力企业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热能工程、环境保护以及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学生还可以报考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三、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比拟系统的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热工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方法、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及热力发电厂系统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力生产运行、检修等方面的知识。
2.具有熟练正确的计算机应用和热工试验仪器仪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3.具有进行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工程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初步能力,具备一定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综合实践经验与能力。
4.掌握与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的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能源方面的主要法规。
5.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国内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科学和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开展动态。
6.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终生学习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7.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和服务意识。
系统工程培养方案
系统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要求系统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工程设计、管理、实施及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要求:1. 具备广博的理工科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具备系统工程学科核心理论和知识;2. 具备系统工程设计、管理、实施的能力,能够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3.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环境中开展协作;4. 具备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系统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5. 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能够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学、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控制论等;2. 专业课程:系统工程导论、系统方法学、系统工程建模、系统优化、系统仿真、系统工程管理、系统规划与设计等;3. 技术课程:人机工程学、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等;4. 实践课程:系统工程实验、工程实习、系统工程案例分析等。
三、实践教学1. 系统工程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工程实验,培养学生模拟和实际操作的能力;2.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系统工程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实施项目的能力;3. 工程实习: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或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程应用场景,培养学生工程实施的能力。
四、科研训练1. 科研导师制:为学生设置个人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2. 研究生培养:鼓励优秀学生进行研究生培养,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3. 科研项目参与: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实践经验。
五、课外拓展1. 学术讲座:组织系统工程领域专家学者讲座,拓展学生学术视野;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实践,开拓学生实践经验;3. 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评估与改进1. 课程评估:定期对相关课程进行评估,根据反馈调整课程设置;2. 培养计划评估:定期对培养计划进行评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3. 学生评估: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0805011.2.1.A 1.A 2.A 3.A 4.2.B 1.B 2.B 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能源与动力工程一、培养目标二、基本要求基本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结构合理,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力学、机械和电气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具备能源生产、转化、输送、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能在国民经济相关部门(水力发电、泵站供水及流体输送、水力机械及动力设备等)从事能源动力的开发利用、工程设计、装备配置、自动控制、运行管理、节能减排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在其专业领域工作五年后,成为能担当重任的业务骨干。
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接受现代科学与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能源及动力系统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及控制技术等现代工具,具备从事节能、环保、动力和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系统设计、设备研发和运行管理所必需的工程技术知识,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分析及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通用知识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化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具备较好的外语综合水平。
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必需的力学、材料、机械、电工、电子、控制等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较好的制图、运算、实验、计算机应用和机电设备操作水平。
专业知识掌握能源生产、转化、输送和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新产品和新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及运行的基本环节和步骤,能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分析及解决能源动力系统的工程技术问题。
综合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前沿、应用背景、发展趋势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因素,正确认识能源动力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新能源专业素养培养
力学类 机械类 仪器类 化工与制药类 材料类 电气类 测绘类 计算机类 建筑类 电子信息类 自动化类
纺织类
生物医学工程类
轻工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交通运输类
生物工程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兵器类
海洋工程类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能源动力类
矿业类
林业工程类
公共技术类
核工程类
航空航天类
农业工程类
地质类
土木类
水利类
2014年部分国家工科在校生数比较
要有能让这种机制蓬勃发展的正 确观念。
在涉及复杂问题的领域,要解 决问题,只有不断地尝试、失 败、再尝试。
经历45代改进和449次失败的设计后,最终形成了 任何数学家都不可能预见到的喷嘴形状
2. 工程教育
2.2 工程专业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学习能力
能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力
创新意识与开发设计能力
要
2. 工程教育
2.1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 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 的角色;
2. 工程教育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
创造 评价
分析 应用 理解 记忆
程序性和策略性知 高阶认知 识:如何做、如何
学、如何思维
陈述性知识:关于 低阶认知 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的知识
2. 工程教育
信息化时代的学习
2. 工程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级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卓越)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本专业以能源与环境这两大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背景,以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新型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等为知识落脚点,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树立较为扎实的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观念,具有清洁能源生产、火力发电及其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制冷与低温、空调与人工环境等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力,具备在能源与环境及相关领域进行技术设计、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
造就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宽广的专业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与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及设备的工程设计、优化运行、研究创新与生产管理的综合能力,能承担起相应工程师岗位的职责。
本专业分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任选其一修读。
毕业生在业务培养方面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认识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3.掌握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力学、机械设计及系统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4.掌握以能源转化、涡轮机械原理、热力环境控制、热工信号处理技术、热力系统工程、能源生产过程自动化、新能源等为主要内容,或者以制冷与低温、暖通空调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5.具有较强的能源与环境系统技术设计、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技术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6.了解本领域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具有进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工程技术能力;7.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自动控制理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传热学教学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传热学制冷原理低温原理燃烧基本原理和建模低温制冷机研究型课程: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低温工程材料讨论型课程:热能工程试验技术基于循环经济的能源环境系统制冷与人工环境英语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超导技术及其应用校企联合培养课程: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燃烧污染与控制、热力系统工程、能源生产过程控制、强化传热技术、制冷与低温测试技术、制冷与低温设备、暖通与空调、流体输送及控制、新型制冷与除湿技术、制冷与人工环境课程设计计划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60+5+4 授予学位说明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通识课程 47.5+5学分(1)思政类 必修 11.5+2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2.0-1.0 一秋冬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2.0-1.0 一秋冬371E0010 形势与政策Ⅰ +1.0 0.0-2.0 一秋冬,春夏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2.0-1.0 二秋冬,春夏031E00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0 3.0-2.0 三秋冬,春夏371E0020 形势与政策Ⅱ +1.0 0.0-2.0 四春夏(2)军体类 必修 5.5+3学分第1、2学年,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每门课程1学分;高年级的体育课程为选修。
学生每年的体育达标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三、四年级合计+1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03110021 军训 +2.0 +2 短031E0020 体育Ⅰ 1.0 0.0-2.0 一秋冬031E0030 体育Ⅱ 1.0 0.0-2.0 一春夏031E0040 体育Ⅲ 1.0 0.0-2.0 二秋冬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1.0-1.0 二秋冬,春夏031E0050 体育Ⅳ 1.0 0.0-2.0 二春夏03110080 体质测试Ⅰ +0.5 0.0-1.0 三秋冬,春夏03110090 体质测试Ⅱ +0.5 0.0-1.0 四秋冬,春夏(3)外语类 9学分(A)必修课程 3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051F0030 大学英语Ⅳ 3.0 2.0-2.0 二秋冬(B)选修课程 6学分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
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可以以考代修。
新生入学须参加英语分级考试以确定“大学英语”课程修读的起点级别,建议按由低到高顺序修读“大学英语”各级别,但允许优秀学生跳级修读。
学生应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建议学生通过“大学英语Ⅳ”考试后,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051F0010 大学英语Ⅱ 3.0 2.0-2.0 一秋冬051F0020 大学英语Ⅲ 3.0 2.0-2.0 一春夏(4)计算机类 选修 5学分分为A、B两组,由学生选一组修读(允许以考代修)A)A组 5学分(Ⅰ)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 3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2.0-2.0 一春夏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2.0-2.0 一春夏211G0030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0 2.0-2.0 一春夏(Ⅱ)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 2学分以及其他课程号带“G”的课程(不含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课程)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0 2.0-0.0 一秋冬211G0090 计算机技术创新与社会文明 2.0 2.0-0.0 一秋冬B)B组 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21186020 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 4.0 3.0-2.0 一秋冬21120420 程序设计综合实验 1.0 0.5-1.0 一春夏(5)其他通识课程 选修 16.5学分通识选修课程包括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带“H”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带“I”的课程)、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带“J”的课程)、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带“L”的课程)、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带“K”的课程)、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带“M”的课程),以及通识核心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和学科导论。
工学类学生的通识选修要求:1)在“通识核心课程”中至少修读一门;2)在“人文社科组”中至少修读6学分。
该组包括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带“H”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带“I”的课程)、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带“J”的课程)、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带“L”的课程)。
3)在通识选修课程中自行选择修读其余学分。
A)通识核心课程 2学分B)人文社科组 6学分2.大类课程 47学分(1)大类必修课程 必修 25学分见工学类培养方案中的大类必修课程。
要求修读“大学物理(甲)”组和“工程图学”。
A)以下“微积分”与“数学分析”课程组二选一 8学分(Ⅰ)“微积分”课程组 8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061B0170 微积分Ⅰ 4.5 4.0-1.0 一秋冬061B0180 微积分Ⅱ 2.0 1.5-1.0 一春061B0190 微积分Ⅲ 1.5 1.0-1.0 一夏(Ⅱ)“数学分析”课程组 9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061Z0010 数学分析Ⅰ 4.5 4.0-1.0 一秋冬061Z0020 数学分析Ⅱ 4.5 4.0-1.0 一春夏B)以下“线性代数”与“线性代数Ⅰ”课程二选一 2.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061B0200 线性代数 2.5 2.0-1.0 一秋冬061Z0040 线性代数Ⅰ 3.5 3.0-1.0 一秋冬C)以下“大学物理(甲)”与“大学物理(乙)”课程组二选一 6学分(Ⅰ)“大学物理(甲)”课程组 8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 4.0 4.0-0.0 一春夏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0 4.0-0.0 二秋冬 (Ⅱ)“大学物理(乙)”课程组 6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61B0212 大学物理(乙)Ⅰ 3.0 3.0-0.0 一春夏 061B0222 大学物理(乙)Ⅱ 3.0 3.0-0.0 二秋冬 D)以下“工程图学”与“画法几何”课程二选一 2.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81C0130 工程图学 2.5 2.0-1.0 一秋冬 121C0090 画法几何 2.5 2.0-1.0 一秋冬 E)必修课程 4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0 1.0-0.0 一春,夏 081C0251 工程训练 1.5 0.0-3.0 一春夏 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0.0-3.0 二秋冬 (2)大类课程的专业选修部分 必修 22学分以下课程必修。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81C0170 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1.5 1.0-1.0 一春 061B0423 化学实验(丙) 0.5 0.0-1.0 二秋061B0410 工程化学 2.0 2.0-0.0 二秋冬 061B909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2.0-1.0 二秋冬 261C0070 工程力学 3.5 3.5-0.0 二秋冬 261C0080 材料力学实验 0.5 0.0-1.0 二冬061B0070 计算方法 2.5 2.0-1.0 二春夏 081C0191 机械设计基础(甲) 3.0 3.0-0.0 二春夏 101C0010 电工电子学 4.5 4.5-0.0 二春夏 101C0020 电工电子学实验 1.5 0.0-3.0 二春夏 3.专业课程 65.5学分(1)专业课程 必修 17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81C0100 工程流体力学(甲)Ⅰ 2.0 2.0-0.0 二秋081C0110 工程流体力学(甲)Ⅱ 1.5 1.5-0.0 二冬08121380 工程热力学(甲)Ⅰ 2.0 2.0-0.0 二春08120600 热工实验Ⅰ 0.5 0.0-1.0 二夏08121392 工程热力学(甲)Ⅱ 1.5 1.5-0.0 二夏0812030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乙) 1.5 0.0-3.0 三秋08121050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 2.0 2.0-0.0 三秋08121321 传热学(甲)Ⅰ 2.0 2.0-0.0 三秋08123580 自动控制理论 2.0 2.0-0.0 三秋08120610 热工实验Ⅱ 0.5 0.0-1.0 三冬08121331 传热学(甲)Ⅱ 1.5 1.5-0.0 三冬(2)专业方向课程 28.5学分1)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 25.5学分(A)必修课程 18.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8195460 透平机械原理 2.0 2.0-0.0 三秋08121060 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 2.0 2.0-0.0 三冬08121290 热工信号处理技术及实验 2.5 2.0-1.0 三冬08195520 透平机械调节与强度 1.5 1.5-0.0 三冬08121070 热交换器计算及设计 1.5 1.5-0.0 三春08195310 热力环境控制 2.0 2.0-0.0 三春08195320 热力系统工程 2.0 2.0-0.0 三春08121160 能源生产过程控制 2.0 2.0-0.0 三夏08195230 流体机械 1.5 1.5-0.0 三夏08195330 热能工程试验技术 1.5 1.5-0.0 三夏 (B)选修课程 7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8183780 微机原理及应用 2.0 1.5-1.0 二春08124010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概论 1.0 1.0-0.0 三冬08193220 能源工程管理 1.5 1.5-0.0 三冬08195480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1.5 1.5-0.0 三冬08195580 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 1.5 1.5-0.0 三夏08195300 燃烧污染与控制 1.5 1.5-0.0 三春60188010 科研实践 2.0 +2 三短08121171 能源与环境实验Ⅰ 0.5 0.0-1.0 四秋08121172 能源与环境实验Ⅱ 0.5 0.0-1.0 四秋08193330 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 1.0 1.0-0.0 四秋08195120 化石燃料清洁应用 1.5 1.5-0.0 四秋08195290 强化传热技术 1.0 1.0-0.0 四秋08195590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5 1.5-0.0 四秋08195690 燃气轮机基础 1.0 1.0-0.0 四秋08590030 燃烧基本原理和建模 1.5 1.5-0.0 四秋08590020 CFD软件应用 1.5 1.5-0.0 四春2)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 28.5学分(A)必修课程 21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8195570 制冷原理 2.0 2.0-0.0 三秋08120820 制冷与低温测试技术 2.0 2.0-0.0 三冬08195110 低温原理 2.0 2.0-0.0 三冬08120480 暖通与空调 2.5 2.5-0.0 三春08120830 制冷与低温设备 2.0 2.0-0.0 三春08120470 流体输送及控制 2.5 2.5-0.0 三夏08121150 人工环境概论 1.5 1.5-0.0 三夏08120850 制冷装置自动化 2.0 2.0-0.0 四秋08123970 制冷与低温实验 1.0 0.0-2.0 四秋08123980 制冷与人工环境课程设计 2.0 0.0-4.0 四秋08195511 新型制冷与除湿技术 1.5 1.5-0.0 四秋 (B)选修课程 7.5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8183780 微机原理及应用 2.0 1.5-1.0 二春08193201 建筑结构概论 1.5 1.5-0.0 三秋08195091 低温生物技术 1.5 1.5-0.0 三冬08193361 制冷与人工环境英语 1.5 1.5-0.0 三春08121140 食品冷冻及保鲜技术 1.5 1.5-0.0 三夏08193381 低温工程材料 1.5 1.5-0.0 三夏08193180 科研实践 2.0 +2 三短08193191 低温制冷机 1.5 1.5-0.0 四秋08195290 强化传热技术 1.0 1.0-0.0 四秋08590020 CFD软件应用 1.5 1.5-0.0 四春 (3)实践教学环节 10学分1)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 13学分(A)必修课程 13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8188140 认识实习 3.0 +3 二短08188120 汽轮机课程设计 1.5 +2 三短08188170 锅炉课程设计 1.5 +2 三短08188280 生产实习 3.0 +4 三短08188340 生产实践 4.0 +8 四冬2)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 10学分(A)必修课程 10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8188160 虚拟制冷教学实践 3.0 +3 二短08188280 生产实习 3.0 +4 三短08188340 生产实践 4.0 +8 四冬 (4)毕业论文(设计) 必修 10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 08189030 毕业设计(论文) 10.0 +12 四春夏 4.第二课堂 +4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