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

合集下载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2.农村题材 A. 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 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 B.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短篇小说 :李准《不能走 那条路》 、 秦兆阳《农村散记》 、 康濯《春种 秋收》 ; 长篇 小说: 柳青《创业史》、赵树理 《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C.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李准《李双双小 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 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
三、《创业史》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梁生宝: 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
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 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粱生宝 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的 道路。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 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 理想化色彩。
二、重点分析作品
农村题材小说:《创业史》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林海雪原》 突破“禁区”的小说:干预生活《组织 部 新来的青年人》、人性人情《红豆》
三、《创业史》分析
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 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青年时代参加 革命活动, 1938 年赴延安,解放后担任 过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3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53 年,柳青离开北京,举家迁到陕西长安县 皇甫村,安家落户达 14 年之久。在皇甫村的岁 月,柳青创作了《创业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的部分章节。 主要作品: 《创业史》 《种谷 记》《铜墙铁壁》《狠透铁》。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 个“小资”的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

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杨沫 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 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 《保卫延安》:杜鹏程多写重大题材,这 部小说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 战。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

创作特色: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 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 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把党在农村各方面的变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忽 视了,因此,纸上的软英是脱离现实的软英, 纸上的封建地主是脱离现实的封建地主,于是 看了这篇小说就好象看了一篇《今古奇观》差 不:记得当时就有人说过,赵树理在作 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描绘了有此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 是化装的地主恶霸。这是赵树理深入生活 的发现,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和勇敢。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 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 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 特殊的韵味。

《邪不压正》

小说描写的是中农王聚财一家及其闺女软英在 婚事上的四次波折。



小说发表后《人民日报》同时刊登了两篇读后 感: 这部小说不论从政治上艺术上都是相当成熟的, 它把解放区近三四年来的农民翻身运动绘出了 生动的画面,从面体现了党的政策出现了怎样 的偏差,又怎样得到了纠正…… ——韩北生
(刘少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赵树理的缺陷, 认为光知道一点老百姓的东西不够,还要学 习一些外国的东西。)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 2、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新、短、通。
《三里湾》
• 1.作品性质 《三里湾》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 的长篇小说。
2、主要内容
• 小说讲述了三里湾这个华北老解放区模范 村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遇到的各种阻力与思 想障碍,通过对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 王宝全四户人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的描 写,其间还穿插了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 姻情节,揭示出农业合作化对于农村经济、 农民思想诸方面的巨大影响,描绘了一幅 农业合作化初期农村生活的生动场景。 •
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然而残酷
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最后只能以死
抗战。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写 照。
• 二是追求探索阶段。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启 发教育下,通过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实际斗 争的锻炼,她克服了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彻 底决裂,走上了 革命的人生里程。 • 三是锻炼成长阶段。在近乎严酷的革命暴风 雨中,她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 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新的灵魂,成为 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 《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 《洼地上的“战役”》、王愿坚《党费》。
2.农村题材
A.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 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
B.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小说:李准《不能走 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 收》;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 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计地从中阻扰。
4、赵树理的创作特色
• 1. 擅长以人物的外号来突出人物的个性。 • 2. 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明显,从而使作品 明了易懂。 • 3.强调故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 4.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是作品的另一特色。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

《山地回忆》
• 小说叙述了关于“一双袜子”的故事,表 达一种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八路军与 人民群众的雨水关系。 • 这样的故事现在看起来,孙犁是将个人情 感意识形态化。或者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完全压抑了个人情感。
《铁木前传》
• 主要人物:山东铁匠傅老刚、河北木匠黎 老东、六儿、九儿 • 作品明显按照当时意识形态的标准把人物 分为先进与落后。 • 作品运用了童年视角开始和结尾,使小说 增加了不少韵味。 • 满儿的形象。
描写古代历史生活的小说作品不多,影响不大
比较成功的是:姚雪垠的《李自成》 革命历史题材
后来被狭隘理解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斗争题材,故被称为 “革命历史 题材”
内容:描写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产生、发展、胜利 时间:1921.7.1—1949年的革命历史斗争
主要作品 建国初:柳青《铜墙铁壁》(1951)孙犁 《 风云初记》(1951-1963)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点
赵树理是一位擅长写农村题材,且有独创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把传统 的古典文学、民间说唱和现代小说艺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为中国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艺术化相统一的新型小说—— 评书体小说。
具有评述体结构
赵树理更多的借鉴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结构,用吸收章回体小说的 特点的评书体创作,讲究情节结构的连贯性、完整性,在小说开头设 法介绍清楚人物,故事也一直连贯到底,最后要交待人物人的结局、 下落,做到故事有来龙去脉,有头有尾。 在叙述过程中,借鉴传统说书艺术中的“扣子”手法,设置悬念,吸 引读者。
第三节 赵树理
一、作家简介、主要作品 二、《登记》 三、《锻炼锻炼》 四、长篇小说《三里湾》 五、赵树理小说结构特点 六、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

概述十七年小说

概述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是一本以十七年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十七年的生活,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

本文将概述《十七年》的情节,并探讨小说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从十七岁起到三十四岁,他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和早期成年期。

小说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他在这十七年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挑战。

这些事件包括他的学业、工作、家庭关系和爱情等方面的经历。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十七年中所经历的成长和发展。

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在小说中被描绘得非常真实和生动。

他在学业上面临挑战,努力学习,取得了一些成绩。

他在工作上也经历了起伏,成功和失败。

他的家庭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他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在爱情方面,他经历了爱情的起伏,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情纠葛。

这些经历使他逐渐成熟起来,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十七年生活,探讨了成长和变化的主题。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成长和变化。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人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成长过程。

小说中也展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人们可以逐渐成长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除了成长和变化的主题之外,小说还涉及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主题,比如时间、人际关系和爱情。

时间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象征着人们的成长和变化。

人际关系也很重要,人们的情感和关系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人们对爱的追求和渴望,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十七年》是一部以十七年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十七年的生活,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

小说涉及了成长、变化、时间、人际关系和爱情等多个重要主题,通过这些主题的探讨,读者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五、《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
3.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 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 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 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 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 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 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 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四、《林海雪原》分析
2.故事情节具有传奇色彩。 “奇袭奶头 山”、“智破威虎山”和“调虎离山捣匪 巢”三次大战的描写。
五、《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题思想 小说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 制下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小说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 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 者。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 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 的官僚主义主义者。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 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 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二、重点分析作品
农村题材小说:《创业史》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林海雪原》 突破“禁区”的小说:干预生活《组织 部 新来的青年人》、人性人情《红豆》

十七年小说课件

十七年小说课件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受到人们的普 遍好评的作品是八个长篇。 “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 《红 岩》《创业史》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这部小 说自1961年出版以来,印数已超过352万 册。江姐、许云峰等英烈坚贞不屈的事 迹代代பைடு நூலகம்传。 《红日》: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消灭了蒋 介石的74师及其师长张灵甫,吴强的小 说《红日》写的就是这段“战史”,是 一部纪实与虚构兼备的不可多得的战争小说。
二、重点分析作品
农村题材小说:《创业史》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林海雪原》 突破“禁区”的小说:干预生活《组织 部 新来的青年人》、人性人情《红豆》
三、《创业史》分析
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 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青年时代参加 革命活动, 1938 年赴延安,解放后担任 过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3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53 年,柳青离开北京,举家迁到陕西长安县 皇甫村,安家落户达 14 年之久。在皇甫村的岁 月,柳青创作了《创业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的部分章节。 主要作品: 《创业史》 《种谷 记》《铜墙铁壁》《狠透铁》。
三、《创业史》分析
艺术特点: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2. 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 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3.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 人物性格。 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 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 展示不够。
四、《林海雪原》分析
四、《林海雪原》分析
《林海雪原》的艺术特色 1. 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群像。如足智多谋的指挥员 少剑波、孤胆英雄杨子荣、卫生员小白鸽等形 象。在整个英雄的群像中,杨子荣这个人物塑 造得尤为成功。作者通过他智识小炉匠、只身 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等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 分地表现了他刚毅的意志和惊人的胆魄,能说 善辩的雄才大略和机智灵活的斗争艺术和崇高 的精神世界。

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经典解说--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经典解说--小说

三、《创业史》分析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 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是改造的对 象。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 诈,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是专 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 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三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以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和 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 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 原》、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杜鹏 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 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地上的 “战役”》、王愿坚《党费》。
四、《林海雪原》分析
《林海雪原》的艺术特色 1.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群像。如足智多谋的指挥员 少剑波、孤胆英雄杨子荣、卫生员小白鸽等形 象。在整个英雄的群像中,杨子荣这个人物塑 造得尤为成功。作者通过他智识小炉匠、只身 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等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 分地表现了他刚毅的意志和惊人的胆魄,能说 善辩的雄才大略和机智灵活的斗争艺术和崇高 的精神世界。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 萧也牧《 B. 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 : 萧也牧 《 我们夫妇之 邓友梅《在悬崖上》 宗璞《红豆》 间 》 , 邓友梅 《 在悬崖上 》 , 宗璞 《 红豆 》 , 丰村《美丽》 陆文夫《小巷深处》 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 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 这些小说写 “ 家务事 、 儿女情 ” , 写悲欢 离合,借以拨动人们的“情弦” 离合 , 借以拨动人们的 “ 情弦 ” , 歌颂高尚的 情操,歌颂新社会; 情操 , 歌颂新社会 ; 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 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容 , 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 大胆探索人物 内心的隐秘;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 内心的隐秘 ; 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 , 批判旧 世界,发人深思, 50年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 世界 , 发人深思 , 对 50 年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 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三、《创业史》分析 、《创业史》 创业史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梁生宝: 梁生宝 : 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
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 村新人形象 , 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 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 。 粱生宝 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 性格顽强坚毅 , 忠厚善良 , 坚持走集体致富的 道路。 道路 。 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 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 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 。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 、 理想化色彩。 理想化色彩。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 青春之歌》 小资” 个“小资”的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 的 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杨沫 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 用革命、爱情、 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 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 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 保卫延安》 杜鹏程多写重大题材, 《保卫延安》:杜鹏程多写重大题材,这 部小说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 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战。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
动的进行。 • (2)政治时代的需求。 • (3)文学指导方针的支配。
2.代表作品
• 短篇代表作品: • 赵树理的《登记》 • 谷 峪的《新事新办》 • 马 烽的《结婚》 • 高晓声的《解约》 • 李 準 ,《李双双小传》等
长篇代表作品
• 赵树理,《三里湾》 • 周立波:《山乡巨变》 • 柳 青,《创业史》 • 浩 然,《艳阳天》; • 陈登科:《风雷》
(二)、代表作品简析
• “农民的贫穷在我幼小时的头脑里就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
• 1. 《不能走那条路》 • 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在《河南日报》上发表,这是最早反映 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作品。 • 宋老定 东山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新的性格 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
• 2.《李双双小传》 • 《李双双小传》所选取的是一九五八年公社
•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四)、长篇小说《三里湾》
• 1.作品性质及主要内容 • 《三里湾》是建国后赵树理的代表作品,
也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的长篇 小说。
2.创作背景:
• 马多寿是一个封建落后保守的富裕中农 典型。他的老婆绰号“常有理”
• 袁天成是个处于两条道路中间摇摆的人。 • 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为代表的先进农民
集体
(五)、赵树理的创作特色
• 1.擅长以人物的外号来突出人物的个性。 • 2.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明显,从而使作品
明了易懂。 • 3.强调故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 4.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 1.《创业史》的作品定位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李准 《李双双小传》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异样的孤独 整个中国文坛在“文革” 前夜最凄美的“天鹅绝唱”
一、民间立场: 赵树理VS张爱玲
二、书写农民:
赵树理VS鲁迅
三、“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因孙犁 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 《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 初记》《铁木前传》、 刘绍棠 的《运河的桨声》《蒲 柳人家》《瓜棚记》、 从维熙 的《鸡鸭委员》、韩映 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 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 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 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 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四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

锻炼锻炼(节选)
赵树理
小腿疼一进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伸开两条胳 膊去扑杨小四。杨小四料定是大字报引起来的 事,就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政府 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 ,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请 得到法院!”小腿疼一听说要罚款要坐牢,手就 软下来,不过嘴还不软。她说:“我不是要打 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 ?”“我什么时候骂过你?”“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 还昧得了?”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 来没有?”小腿疼马上顶回来说:“只要不提名 就该骂是不是?要可以骂我就天天骂哩!”
第四节 柳青《创业史》
一、作家简介、作品
二、《创业史》
作家简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1945年 开始创作小说解放后到北京工作,参与编辑《中国青年 报》,1952年到陕西体验农村生活,1960年创作 长篇小说,《创业史》 作品 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 中篇小说:《恨透铁》 散文特写集:《黄甫村的三年》 赵树理与柳青写作的不同点 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柳青吸收外国文学尤其是苏 俄文学传统,讲究宏大的结构和思想的深度,深沉严肃。
《山地回忆》
• 小说叙述了关于“一双袜子”的故事,表 达一种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八路军与 人民群众的雨水关系。 • 这样的故事现在看起来,孙犁是将个人情 感意识形态化。或者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完全压抑了个人情感。
《铁木前传》
• 主要人物:山东铁匠傅老刚、河北木匠黎 老东、六儿、九儿 • 作品明显按照当时意识形态的标准把人物 分为先进与落后。 • 作品运用了童年视角开始和结尾,使小说 增加了不少韵味。 • 满儿的形象。
荷花淀派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创业史》 “青山保林”: 《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 《林海雪原》
二、两重大题材小说创作 1 2
农村题材的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小说
——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
重构历史:对“历史”的
规范化叙述,为新社会的
真理性提供证明。
为什么革命——怎样革
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十七年文学创造英雄人物的范例
《保卫延安》塑造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 — — 从惨烈战争、残酷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 锻造出来,体现英雄主义典型塑造原则。
《红日》中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英雄主义的典 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
4、揭示战争决定因素,强化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 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 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2、战争叙事的差异

《红日》以宏大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小说中 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

叙事中心: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 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描绘。
3
革命历史中的家族构建: 欧阳山《三家巷》。讲述上世纪20年代广州 发生的故事,反映家庭与邻里的传统关系 在大革命动荡年代经历的冲击与变故。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 • • 梁 斌,《红旗谱》 杨 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短)
• 抗美援朝类: 抗美援朝类:
• 杨 朔,《三千里江山》 • 陆柱国,《上甘岭》; • 巴 金,《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 女》。
• 3、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 (1)、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 (2)、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2.十七年小说的代表作品
• • • • • • 抗日战争类: 抗日战争类: 孙 犁,《风云初记》 知 侠,《铁道游击队》 冯 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 《苦菜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 • • • • •
解放战争类: 解放战争类: 杜鹏程, 保卫延安》 杜鹏程,《保卫延安》 红日》 吴 强,《红日》 林海雪原》 曲 波,《林海雪原》 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黎明的河边》 峻 青,《黎明的河边》
(二)、代表作品简析 )、代表作品简析
• “农民的贫穷在我幼小时的头脑里就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 • 1. 《不能走那条路》 • 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在《河南日报》上发表,这是最早反映 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作品。 • 宋老定 东山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新的性格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 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 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
2.创作背景:
•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 悉的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 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 作,在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 材。《三里湾》就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 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中 汲取题材的。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1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创作概述

1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创作概述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 • • 梁 斌,《红旗谱》 杨 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短)
• 抗美援朝类: 抗美援朝类:
• 杨 朔,《三千里江山》 • 陆柱国,《上甘岭》; • 巴 金,《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 女》。
• 3、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 (1)、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2)、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三).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 • • • • • • •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丰村《美丽》 李威伦《爱情》 阿章《寒夜别离》 高晓声《不幸》 刘绍棠《西苑草》
(四).干预生活的小说。
• • • • • • • • •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 李易《办公厅主任》 荔青《马端的堕落》 林斤谰的《家信》 耿龙祥的《入党》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篷》 南丁《科长》。
二、十七年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
• • • • • • 1:以歌颂为主调。 :以歌颂为主调。 2:现实主义一元的创作道路 : 3.十七年小说特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十七年小说特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剥夺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 )剥夺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 (2)影响了一批作家的创作心态。 )影响了一批作家的创作心态。 (3)助长了文艺批评中左的倾向发展。 )助长了文艺批评中左的倾向发展。
四、十七年小说的不足。 十七年小说的不足。
• 1.艺术手法相对显的稚嫩,过术手法相对显的稚嫩 乃至俗白。 乃至俗白。 • 2.思想内容在某一作品中相对单调和欠 思想内容在某一作品中相对单调和欠 从而作品显得内涵不足。 缺,从而作品显得内涵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表现手法单一化 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 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注意通过人物的 言行、外貌,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塑造形象,忽 视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技巧,作家的创作个性也没 有得到更好地体现。 6、作家队伍非专业化 作家往往借助自己熟悉的历史和生活写作, 具有历史再现性质,文学创作的修养不够,许多 成为了“一本书作家”,如杜鹏程、杨益言等, 作家的文学素养不能够支持长期的创作。

作品举隅: 严志和跟朱老忠说了会子话,有些累了,头晕晕的。懵里懵懂地又睡着了。恍恍惚 惚听得门响,睁开眼一看,是江涛回来了。江涛说:“明天就上济南去,忠大伯嫌坐火 车花钱多,要脚下走着。忠大娘正在蒸干粮。” 严志和试着抬了抬身子,说:“咳!我还是想站起来。你们明天要走,扶我去看看 咱的‘宝地’吧!” “‘宝地’卖了?”江涛才问这么一句,又停住。他想:“卖了就卖了吧!”他又 想起“宝地”,那是四平八稳的一块地,在滹沱河南岸上,土色好,旱涝保收。严志和 说:“这是你爷爷流下的血汗,咱们一家人依靠它吃穿了多少年,象喝爷爷的血一样呀! 老人家走的时候,说:‘只许种着吃穿,不许去卖。’如今,我成了不孝的子孙,把它 卖了,我把它卖了!今天不是平常日子,我再去看看它!”涛他娘说:“天黑了,还去 干吗?你身子骨儿又不结实。”
• 故事发生时间:清末民初 • 故事发生地点:冀中平原锁井镇 • 主体线索: • 朱老巩、朱老忠及严志和两家农民三代 人与冯兰池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斗争。
主要人物: 大贵
朱老巩
朱老忠
二贵 运涛
春兰
严萍
严老祥 冯兰池
严志和 江涛 冯贵堂
• 情节提要: • 冯兰池砸钟、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 朱老巩含恨离世 • 小虎子(朱老忠)远走他乡 • 朱老明状告冯兰池,惨败而终 • 若干年后,朱老忠携妻儿归乡 • 孩子们与冯兰池的斗争 • 冯兰池派人捉大贵去当兵 • 运涛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被捕 • 江涛走上革命道路,参与反割头税斗争 • 朱老忠等人入党 • 二师学潮,江涛被捕,朱老忠等人逃出魔掌
家族复仇: 第一代: • 清末,朱老巩为捍卫锁井镇的48亩公田而与 冯兰池发生冲突,吐血身亡。 第二代: 朱老忠,20多年后回故乡等待时机为父报仇。 第三代:朱严两家的新一辈江涛、运涛、大 贵等走上革命道路。
阶级斗争: 地主与农民之间的斗争,主要在两家三代农民与 一家两代地主之间展开。 人物谱系: 地 主: 冯兰池 冯贵堂
• 长篇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历史题材之五:近代历史与古代历史
• 长篇 《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 短篇 《鸡肋》(徐懋庸)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战争小说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史诗风格: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某 一时期、某一事件的社会场景,通过宏阔的时空 跨度与规模,完成对历史的演绎和对英雄的塑造。 但是由于时代氛围和文学观念的局限,作者不能 深入历史、反思历史的悲剧性因素。 (2)纪实品格:常常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 有自传色彩。作者多是战争的参与者,多为客观 叙事,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但也由于这个原 因,作者不能将自身生命沉潜于历史,有损于作 品思想内蕴的深化。 (3)政治色彩:体现政治的要求和导向,进 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2、严志和
严志和也是作品中刻画得很成功的艺术典型。与朱老 忠不同,他阅历浅,朴实、善良,又软弱、狭隘,在他的 身上,反抗性和软弱性,斗争精神和动摇态度,常常发生 矛盾,显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严志和的形象反映出很大 一部分农民在革命大动荡年代里的思想状态和行动轨迹, 有着相当普遍而深刻的典型意义。


历史题材之三: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长篇:
《小城春秋》(高云览),30年代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广州 和香港)省港大罢工 广州起义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 短篇: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

历史题材之四:抗美援朝战争

朱老忠形象的时代意义:
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 替时期的农民英雄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 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义重如山的传统 美德、浓厚的人情味与革命者的崇高追求不可分割的结 合在一起。 这种塑造英雄人物的观念,十分切合那一时期的创 作观念,现在看来,显然是有些过于完美化、理想化了。
• 一、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 二、创作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1、历史题材 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以 反映民主革命为主。 2、现实题材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问题、展现人民生活的新面 貌,以反映农村生活为主。 • 三、小说形式: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1、长篇:有利于全面、具体、深刻地书写历史 2、短篇:有利于对现实生活作出快速反应

(二)形式方面:
1、擅用白描手法。主要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性 格,工笔细描与粗线条勾勒相结合。 2、结构上扬弃了章回体,但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可 分可合,疏密相间,似断实联的表现形式。 3、语言来自农民群众,又进行必要的加工提炼,尽 可能通俗易懂,具有个性化、生活化和口语化的特点,充 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四、艺术特色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的作品。作者 努力寻求阶级斗争这一时代主题与民族心理、乡村风俗和传 统文化的联结。 (一)在内容方面: 1、从主题上来看,作品把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的历史传统与阶级斗争的时代性结合起来; 2、从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来看,着重在吸收丰厚民族心理 积淀的基础上,去挖掘人物性格的内涵特质,并吸收了中国 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长处。

另一类是勇于打破人性人情的禁区,细腻的 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 情味的作品。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 《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高缨的《达 吉和她的父亲》等。 这两类作品在反右派斗争中均受到批判。
• 三、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成就 •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 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 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 四、本阶段文学创作的缺陷 • 1、文艺观念政治化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 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 接服务于政治。 • 2、文学创作概念化 • 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 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 于是形成了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公式化、 概念化的倾向。
现实题材之三:大跃进
• 短篇 《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 《李双双小传》(李准) 《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 《“老坚决”外传》(张庆田) 《赖大嫂》(西戎)
现实题材之四:工业建设
• 长篇: 《铁水奔流》(周立波) 《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 《百炼成钢》(艾芜)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乘风破浪》(草明) • 中篇: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农 民: 朱老巩 严老祥 朱老忠 严志和 大 贵 运 涛 二 贵 江 涛
三、人物形象分析:

1、朱老忠: 《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础 上,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 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 雄的传统要质。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这种反抗性贯穿其一生,铸成了他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性 格。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 友两肋插刀”的狭义性。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经历,使他逐 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 沉着镇定,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现实题材之一:土改后农民观念的变化
• 短篇 《一架弹花机》(马烽) 《登记》(赵树理) 《新事新办》(谷峪)
现实题材之二:农业合作化
• 短篇 • 长篇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三里湾》(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 为 《农村散记》(秦兆阳) 题材的长篇小说。 《春种秋收》(康濯) 《山乡巨变》(周立波) 《三年早知道》(马烽) 《创业史》(柳青) 《宋老大进城》(西戎) 《艳阳天》(浩然) 《风雷》(陈登科)
历史题材之一:解放战争
• 长篇: 《保卫延安》(杜鹏程) 《红日》(吴强) 《林海雪原》(曲波)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 短篇: 《百合花》(茹志鹃) 《黎明的河边》(峻青)

历史题材之二:抗日战争
• 长篇 《风云初记》(孙犁),滹陀河畔抗日 风云(山西) 《铁道游击队》(知侠),鲁南 《敌后武工队》(冯志),冀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定 《苦菜花》(冯德英),胶东


第二节
梁斌《红旗谱》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 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参加了家乡的反割 头税运动。次年考入河北保定二师,曾参加二师以 争取民主和抗日为目标的“七六”学潮。1932年震 惊全国的“高蠡暴动”失败后,他流浪北平,开始 了文学生涯。抗战时期,在冀中地区从事文化宣传 工作。1947年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次年南下,先 后担任襄阳地委宣传部长和武汉日报社社长。50年 代中期到河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出版有长篇小 说《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翻身 纪事》,散文集《春朝集》、《笔耕余录》,回忆 录《一个小说家的自述》等。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第二章 十七年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 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 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 文苑中成长着。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和了 解,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 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 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总体说,长 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 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 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