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土地财政”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改良途径
新型城镇化下的财政政策论文
新型城镇化下的财政政策论文论文报告:新型城镇化下的财政政策一、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步伐不断推进,城乡差距的问题逐渐显现,各级政府开始加大对新型城镇化的投入和支持。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型城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下的财政政策,为实现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借鉴。
二、新型城镇化下的财政政策概述新型城镇化是由经济发展推动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而财政政策是政府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手段之一。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财政政策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城市功能与生活品质相适应的城市环境;(2)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就业与经济增长;(3)支持农村地区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4)加强财政监管,防范财政风险;(5)优化税收政策,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总体提升。
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合理安排资金运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监管,保证建设项目能够真正实现效益,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中小企业扶持的财政政策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就业压力逐渐加大。
为了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政府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扶持其发展,如提供税收减免、信贷支持、资金补贴等等。
此外,政府也需要加大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创新精神的人士,使他们能够成为中小企业的脊梁支撑。
五、农村地区发展的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要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必须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民务工就业、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等等,支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乡村振兴视域下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
46 农村·农业·农民2023.07A乡村振兴视域下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摘 要:就地城镇化是我国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能够破解以往传统城镇化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城镇化问题的研究热点。
当前,我国就地城镇化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制度不够完善、权责不够匹配、利益多元化、产业失衡等。
因此,应从加快土地与户籍制度改革、优化权责配置、统筹多元利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入手探索实践路径,推进就地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就地城镇化;战略意义;路径选择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7.92%跃升至65.22%,城镇人口从17245万人增加到92071万人。
城镇化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促使我国产业升级与结构变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但是,传统的异地城镇化为主的城镇化方式导致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城镇化战略下,城乡土地的二元分治与户籍制度的不够完善增加了推进城镇化的难度;乡镇政府权责不够匹配延缓了城镇化的进度;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不够协调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失衡造成就地城镇化推进乏力。
因此,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城镇化的核心转向居民,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2016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农民就近城镇化”。
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指出,要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就地城镇化是以小城镇或中心村为主要依托,在乡村“就地发展”,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农民就地实现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
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x
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x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关键词:财事权失衡;土地财政;政府职能转变:税制改革一、引言(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土地财政,指地方政府出于增加财政收入、增长经济、偿还债务等目的,通过出让土地的使用权而获取的资金等收入,也称第二财政。
根据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出现了第二财政收入大幅超过第一财政的情况。
20xx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达65096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25%,占当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91.21%,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66.49%。
土地财政的广泛应用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短期内的高速增长,但对中国金融、社会长远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挤占制造业投资资金、社会贷款坏账增加等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因此全面分析中国土地财政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解决我国亟需改变的土地财政现状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土地财政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项金融财政政策,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在此方面开展过相关研究,包括分析土地财政发展起源,政策可持续性问题、政策分析等,却也缺乏更深入性研究。
土地财政涉及的内外部关系复杂,有学者试图寻求调解关系,例如章和杰、金辉(20xx)等学者强调减少全口径财政支出以抑制土地财政,这忽略了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在研究土地财政的政策影响时,王晓燕(20xx)结合了国外的土地房产管理经验提出差别化征税体系,但也不能很好解决高地价高房价的螺旋上升。
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将企业所得税或房产税培养为地方主体税种,如王森(20xx),但这却与国家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相悖。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土地财政问题不够深入和不足之处包括:土地财政现状分析和主要问题;扩增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与“减税降费”的矛盾: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投资影响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探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探讨1. 引言1.1 介绍新型城镇化进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旨在推动城市化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民生水平。
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进程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互通有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通过新型城镇化,可以实现城市规模适度扩大,城乡发展协调,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目标。
新型城镇化也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问题至关重要。
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仅关系到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性,也关系到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2 重要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逐渐凸显。
如果不能有效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将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不仅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加剧土地资源的短缺。
其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平衡,加剧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健康。
因此,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充分认识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才能引起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重视,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土地资源面临的挑战,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1.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意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意义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本文从城市经济学 的角度入手 , 明确 了“ 人”、 “ 地”、 “ 钱” 是新型城 镇化 的三大核 心要素 , 提 出加 快土 地制度 改革是 当前 中国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 并从法律 的角度对 中国农村集体土地 流转 的法律 障碍及实现途 径
进 行 了系 统 分 析 并 提 出建 议 。 关 键 词 新 型 城 镇 化 土 地 制 度 改 革 法律 障碍
新型城镇化 与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核心 问题
王妍蕾
内容提 要 当前 , 推进新型城镇化 已被提到 了中国决策 层各个层 面的议事 日程 , 新型城镇 化战 略将 成为 中国
当前 和 今 后 一 个 时期 最 重 大 的 系 统 工 程 , 如 何 系 统 推 进 新 型城 镇 化 战 略 是 当 前 决 策 层 和 学 术 界 共 同 关 注 的 问 题 。
收 稿 日期 : 2 O l 3—1 O一2 5
作者简介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讲师 , 博士 , 北京 , 1 0 0 0 9 4 。
4 8
公 共 经 济 与 管理
主要 在于人 口城镇化 , 在于人 口集聚效应带来 的服务业 等相关产业 的发展 。2 0 1 2年 , 中国城镇 化率为5 2 . 5 7 %, 实 际的人 口城镇化率仅为 3 5 %, 远低 于 2 0 1 1 年世界 5 2 % 的平均水平 。如果能打破政 策与体制掣 肘 , 每年就 有可能
一
、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素分析
从城 市经济学 的角度来看 , 在经 济增 长 的背 景下产 业 转换 与发 展必 然 引起生 产 力地 域空 间 布局 的变化 ,
并通 过生产力 要素在不 同地理空 间的转移 与整合来实 现 , 这种地 理空 间 的转 移 主要是在 农村 与城 市之 间 的转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
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 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 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 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 均水平。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
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 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 涵式发展道路。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 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 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 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 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 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 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 平的提高。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 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 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 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 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 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 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 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 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 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土地财政与城市化
土地财政与城市化:影响和挑战城市化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各国政府着力推进的重大战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财政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土地财政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和挑战不容忽视。
一、土地财政的定义和作用土地财政,是指政府运用土地资源实现财政目标的行为。
土地财政的职能是解决政府财政预算的收支平衡问题,以保障政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的支出。
土地财政在促进城市建设和促进城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土地财政的体制与模式土地财政主要由国土资源管理、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用途变更、土地增值收益和城市土地租金等方面组成。
在我国土地财政体制中,政府是主导者,通过土地供应、收储、出售等方式获得土地财政收入。
土地财政模式则包括“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直接型即政府直接收取土地出让金,间接型则是通过土地增值收益方式获得财政收入。
三、土地财政的影响土地财政的实行对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
首先,土地财政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收储等手段获得土地增值收益,再投入到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设施、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其次,土地财政刺激了城市投资活力。
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解决了企业或机构获得土地的问题,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提高了城市投资的经济效益和回报率。
最后,土地财政带动了城市社会稳定。
土地财政收入不仅可以支持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也可以支持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发展,从而增强了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
四、土地财政的挑战与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相对应的是,土地财政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财政收益的依赖度过高,容易导致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收入而缺乏其他财政收入来源,使得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运作过度干预。
其次,土地财政运作的不透明性和不公正性之间的矛盾存在,影响了市场的公信力与市场预期,加剧了城市土地的紧张局势。
五、土地财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应对土地财政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地财政的监管,建立更加透明的土地财政信息公开制度。
新型城镇化与财政改革
新型城镇化与财政改革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编撰摘要:今年以来,“新型城镇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个涉及未来十年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的问题事实上仍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其中公共财政作为政府调控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
本文撷取部分学者与权威人士的观点,对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其背后财政改革的必要性作出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财政改革,土地财政一、传统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1.传统城镇化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果。
随着GDP的迅速攀升,城镇化脚步也逐步加快。
特别在过去十年,我国城镇化率由2003年的40.53%升至2012年的52.57%。
尽管这一指标的统计分子为城市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但仍可看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输入增长十分迅速。
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数字背后,由于缺乏长期、可持续的城乡发展目标,传统城镇化模式带来的弊端正逐步显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当前,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正逐步显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失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小城镇相对萎缩,人居环境退化、管理粗放、投入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中西部一些地区盲目照搬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模式、一味攀比城镇化速度和城市规模的“空城”现象正在涌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海波过去10年,按常住人口指标来衡量,是中国城镇化空前快速发展的10年。
也正是在这1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从10年前的45%下降到35%。
过去10年的经历似乎说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伴随的是内需不断萎缩、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
在传统城镇化模式的推动下,土地已成为地方政府炙手可热的资源甚至是“摇钱树”。
事实上,尽管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已备受诟病,但在现有土地制度下却依然普遍并合法的存在着。
因此,我们认为土地制度的改革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人地分割现象,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考试重点(含解答)
1、请简述为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
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快速城镇化,正在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摆脱贫困。
现在,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不是否定城镇化道路,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
衡量城镇化水平,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
如果只让农民进城而不让农民转变为市民,这样的城镇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城镇化。
由于建设的需要,一些农民已经失去土地,但是仍然未能成为市民,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问题突出。
人口城镇化滞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影响极其深远。
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能市民化,无论对农村,还是对城市,都会带来后遗症。
农民工只能进城就业,无法举家在城镇生活,出现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和农村比较陌生,但是真正融入城镇还比较困难。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会抑制消费,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困难。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可能将农业作副业,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妨碍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也会使民工荒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逢年过节农民工回乡所带来的城市服务业缺工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居民家庭生活。
我国很多城镇建设比较粗放,占用土地过多,集约化程度不高。
很多城镇建设,比较注重征地造城,卖地搞房地产开发,土地财政富裕了城镇政府,而对于居民必需的菜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既没有投入,也不给合法的建设用地。
一些城镇注重引进工业项目,搞工业园,而对于公共绿地建设严重不足,城镇生态系统缺陷大、环境差。
目前,我国形成的城镇化体系极不合理。
越来越多的大型城市和一线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甚至过分拥挤、交通堵塞、污染严重,房价过高,居民生活负担重、质量差,“城市病”越来越突出。
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经济发展乏力,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对转移人口的吸引能力不强。
很多农村城镇化地区已经聚集了大量人口,但是城镇功能十分不健全。
关于土地财政发展特点、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
关于土地财政发展特点、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土地财政发展特点、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土地财政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财政现象,通常指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高度倚重土地出让及土地相关产业产生的租税费等收入的一种财政模式。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作为国家战略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加强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的影响新型城镇化政策针对的是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如城市建设不规范、城市功能分化不均、城市负面影响与城市管理滞后等等。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关系的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城市设施的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城乡差距逐渐减小。
同时,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和绿色服务业,以及加强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助于实现城乡牵合的发展。
2.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城镇化政策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环保等。
这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3.推动城市经济和产业升级通过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城市产业从“城市服务型”向“创新型”、“知识型”、“智能型”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4.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进新型城镇化,利用现代化手段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发展,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同时,提供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和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生态城市的建设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趋势是建设生态城市,通过生态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减少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论文报告: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提高城市化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的机制设计和效果评估等角度,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其应对策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指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人口在城镇间更加自由、平等地流动,以期实现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有序推进。
鉴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达到57.4%,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70%左右,这预示着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将呈现世界罕见的规模和速度。
因此,新型城镇化是适应中国城市化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逐渐浮现。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财力的支持要求巨大。
城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公共服务设施等,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其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保护问题。
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保障农民的权益,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土地转移、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的机制设计为了有效地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财政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这些政策应该围绕着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这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主要的手段包括:(一)建立投融资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以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协调推进,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的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建立统一的投资和财政支持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投资等方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
市场机制可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率。
(二)健全土地制度。
要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必须在土地制度和管理方面进行改革。
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
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新型城镇化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李克军新型城镇化要破解诸多难题,其中,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紧迫性与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
1980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仅为19.4%;2000年,提高到36.2%,年均提高0.84 个百分点;到2012年,达到52.6%,年均提高 1.37 个百分点。
这一骄人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土地财政的支撑。
土地财政,也叫卖地财政、第二财政,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财政运转的状态。
实行分税制以后,财力向上集中,地方财政拮据,一些地方提出“经营城市”的口号,建立了土地储备与交易制度,后来被中央认可。
由于我国土地交易完全由政府垄断,所以,政府从中获取了巨额收益。
近年来,很多地方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及其带来的税收已经占据政府收入的半壁河山。
不可否认,土地财政对缓解地方财力不足、改善公共产品供给、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化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城市建设方面,土地出让金已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融资渠道。
但是,土地财政的弊端与城镇化进程相伴随,日益凸显出来。
首先,土地财政扩大了政府财富的积累,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十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
有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2.5万亿元,政府总收入也约为12.5万亿元,基本上是1:1。
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达到15.5万亿元,占GDP的29.8%,如果再加上很多地方没有纳入预算的各种收费,比重更高。
这样的分配格局,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弱化,内需难以扩大,社会投资渠道难以拓宽,内涵城镇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其次,土地财政拉大了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土地交易是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发展起来的,政府的土地收益也主要来自于城市和城郊,再加上“形象工程”的导向难以扭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直在向城市倾斜。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管理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管理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出现了一场城市化的浪潮,这场浪潮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对以往的农业经济模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
但是,这个城市化浪潮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管理的转型,也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问题。
新型城镇化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更加注重城市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以及保障城市居民的住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提升。
在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以及如何优化城市开发的空间结构。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使用权长期由政府占有,这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财政”的现象,即靠地产开发来吸引财政资金的流动。
由此,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度投机和价格波动的问题。
因此,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城市用地的开发,还要加强土地管理,实现公平公正的土地流转,在土地使用上要更加规范和科学。
此外,新型城镇化需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环保能力,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城市环境的污染。
要追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保障未来城市可维护性和生态平衡性。
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城市规划,并监管城市建设的实施。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监察力度,强化了对于地方政府,开发商的监督以及审批流程。
然而,由于这个领域动态变化非常迅速,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故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以及优化管理。
首先,对于城市规划,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于公众的参与和知情权的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民主性。
土地财政转型对开发区土地利用影响的博弈分析
2015年第05期作者简介:宫田辉(1981-),女,山东省乳山市人,威海市国土资源局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经济师,中国海洋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开发与规划。
土地财政转型对开发区土地利用影响的博弈分析□宫田辉摘要:本文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分为征地、土地出让两个层次,分层次构建土地财政转型前后不同阶段博弈模型,比较不同层次中政府分别与被征地农民、土地使用者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博弈策略优劣,分析土地财政转型对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得出具有正面促进效应的结论,对开发区政府谋求土地财政主动转型、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财政转型;博弈分析;正面促进效应文章编号:1004-7026(2015)05-0009-03中国图书分类号:F224.32;F301文献标志码:A(威海市国土资源局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山东威海264211)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和以土地抵押为主的融资规模日益增加,逐步成为其财力的重要来源。
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的开发区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政绩考核和区域竞争等因素影响,在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巨大资金缺口的情况下,追求土地财政利益最大化,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土地财政运行机制:对工业性用地采取低价或零地价出让,以期在制造业招商引资中胜出,取得未来稳定的税收、GDP 和就业增长;对经营性用地则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获得较高的土地出让收益,并利用土地大量融资,用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土地价值,增加土地财政收入。
在此机制下,开发区得以廉价快速地提供工业用地、大量扩充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有效推进了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但同时也形成了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产生了土地利用粗放、征地矛盾突出、土地违规抵押、偿债风险大等问题。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从长期看土地出让收入不具有可持续性,且随着征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将会呈现土地出让成本持续上升、土地出让收益不断下降的趋势,也将加剧累积规模日益扩大的以土地预期收益为偿债来源的政府融资风险。
土地政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土地政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土地是衡量一个国家自然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土地政策是国家在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政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地政策的影响1. 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土地是农村地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业生产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过去的土地政策中,农民的土地产权往往是不稳定的,他们无法安心种田,降低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和生产效率。
而如今的土地政策中出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土地产权,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土地政策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过去,资源整合不够,土地利用率偏低,在城市化进程中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而现在的土地政策中出现了“土地储备制度”,通过规划规模化地储备土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土地利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政策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城市化进程。
3.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土地是自然资源之一,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
土地政策的实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发生过挖山填海、毁林开荒等大规模破坏自然资源的事件。
但随着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如今的土地政策中注重保护生态资源,例如《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的出台,有效保障了土地的环境可持续性,保障了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平衡。
二、应对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法制建设土地政策的推行离不开法律、法规等的保障。
应当加强土地政策领域的法律法规法制建设,促进土地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
在制定土地政策的同时,应当规范土地利用的行为,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促进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的利用效率是评价土地政策实施成效的重要指标。
土地财政规模效应、成因分析及其规范路径
土地财政规模效应、成因分析及其规范路径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土地财政是全国政府盈余财政收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土地财政收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公共政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伴随着土地市场的全面和深入开放,土地财政规模效应和财政绩效出现了问题,财政收入变得不稳定,政府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探究土地财政规模效应的成因,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财政规范路径,以使其在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最大效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财政规模效应的成因分析土地财政规模效应成因分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1)市场机制有弊端。
由于土地市场机制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土地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从而导致土地出让收益的起伏较大,土地财政收入的可控能力极弱,严重影响了土地财政的稳定性。
(2)税费政策不完善。
由于几十年来,土地税和土地使用税政策一直保持着相对落后和缺乏灵活性,政府税收的落实和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进。
(3)财政定位不清晰。
目前,土地财政的定位尚不清晰,功能定位不同的土地财政收入,尤其是新形成的土地低价收入,多数地方政府未能把该税纳入财政预算,对财政的支出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指导规范,它们的支出往往集中在基础建设项目上,很难形成有效的投资绩效。
二、土地财政规范路径探索针对土地财政规模效应,政府要采取激进而积极的改革措施,以实现全面有效的土地财政规范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市场机制。
完善土地市场机制是抑制土地财政规模效应的根本,因此要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提高土地市场价格的可控性,建立多层次的财政税收机制,加强土地市场的估价制度,以及完善一系列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法规措施。
(2)针对性地完善税费政策。
完善土地税和土地使用税,应从调整税率、改革征收方式、优化税收落实和管理等方面入手,以促使土地财政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控制土地财政的规模效应。
(3)准确定位土地财政收入。
后土地财政时代新型城镇化融资代偿机制再思考
作者: 李祺[1]
作者机构: [1]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出版物刊名: 理论学刊
页码: 55-6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 新型城镇化;土地财政;代偿机制
摘要:土地财政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所特有的历史现象,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长期来看,土地财政引发的风险及消极影响日益凸显,扭曲了城镇化进程,导致土地资源代际不公平,这使得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随着后土地财政时代的真正到来,为保障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应通过改革现有土地财政制度,优化土地财政内部结构,探索外部替代途径,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等推动土地财政模式的转型,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融资代偿机制。
新型城镇化任重而道远
新型城镇化任重而道远
胡志刚
【期刊名称】《城市开发》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当下,新型城镇化的决策仅有三个多月,除了反思和创新的热议外,各种奇谈怪论也充斥媒体,且各种流派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之路将荆棘丛生,重峦叠嶂,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的政府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出征之前要先理清思想,敢于拨乱反正,扶正祛邪.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胡志刚
【作者单位】中国房地产研究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土地财政——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关系及目前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情况
2.努力走出有重庆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黄奇帆市长在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大会上所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若干意见的说明”摘要
3.新型城镇化中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满意度实证研究
——基于5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下1151名被征地农民的调查4.以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思想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赣州市章贡区为例5.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科学探索——评杨佩卿博士的《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财政”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改良途径杨柳【摘要】十八大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略之一,并指出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所在。
但面对新的发展道路,过去所依赖的“土地财政”发展模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在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后,现行“土地财政”似乎走到了尽头,一边倒的批判让土地财政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退出历史的舞台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然而现行“土地财政”的终结,并不代表“土地财政”制度整体的失败,不可否认的是土地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有其积极的一面,土地财政是否存在未来在于它能否做出改变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作者在解读土地财政的本质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内涵基础上,分析现行土地财政对新型城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土地财政的改良途径,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土地财政”。
【关键词】土地财政;新型城镇化;改良途径前言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把优良税种向上收拢,把不稳定和收益较少的财政收入划拨给了地方政府(这其中包括当时只占财政收入很小一部分的土地出让收益),中央重新获得了财政收入上的优势地位,而地方政府却面临着巨大压力。
为了在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情况下寻求平衡,地方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在收入与支出的双重压力下,“土地财政”的脱颖似乎为改革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在过去20年内,“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1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例为16.6%,到2010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例已经增长到了76.6%,而且有的城市的这一比例更高①。
可以说,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的出让金,为早期的城市发展建设积累了原始资本,而这种资本积累在计划经济年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过去20年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可否认与“土地财政”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但发展在不断向前推进,初始的某种积极因素,最后可能演变成了阻碍,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土地财政”也逃避不了历史的宿命。
在过去20年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土地财政”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房价”、“腐败”等社会敏感问题一起将矛头指向了它。
在面对社会整体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在自我解剖的基础上做出改变,从而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是本文接下来主要探索的重点。
1.“土地财政”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内涵1.1“土地财政”的本质及“土地财政收入”概念界定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孕育了土地财政的萌芽,但土地财政真正被人们所认识或者说开始对我国的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是在分税制改革以后。
面对改革后日益枯竭的财政收入和不断增长的支出需要,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来弥补收支间的鸿差,是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预算约束的条件下,选择预算外的土地财政似乎是一种必然。
那么,这一背景下的土地财政其内在的本质也就被明确了,就是满足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来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实现地方不断的发展诉求,而成为充实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关于土地财政收入的概念,许多学者都有相关的论述。
根据对国内相关文献的分析,土地财政收入是指与土地有关的财政收入,我国土地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将土地作为资产进行出让所获得的资产性收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地出让金,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约占整个土地财政收入的70%;另一部分是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收入,如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房地产产业等相关建筑产业营业税等。
通常我们所说的土地财政主要指第一部分的收入,也就是通过出售土地获得的土地出让金的这部分,对比于一般意义上的土地财政,或者我们可以把这种土地财政称之为狭义上的土地财政。
1.2“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内涵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表明我国由传统的农业人口为主走向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发展道路,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传统城镇化走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重要节点。
相对于传统城市化,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由过去偏重对数量的追求,转向重视对质量内涵的提升。
对质量内涵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把实现人口城镇化摆在了城镇化的核心位置。
过去对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够重视,把物的城镇化看成是城镇化的全部,而现在要实现由“物”到“人”的回归;二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谐的发展,重视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协调。
过去对GDP盲目崇拜,造成了社会矛盾的严重激化,只有实现社会和谐,才能创造经济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三是实现集约高效的发展,实现资源投入与产出的高效转化。
过去粗犷式的发展模式,导致土地利用率的低下,只有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才能支撑我过未来的高效发展;四是实现统筹兼顾的发展,实现城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间的协调发展。
过去走的是一条“城市化”道路,而且是一条“大城市化”道路,各种发展资源向大城市聚集,严重制约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只有城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间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②2.“土地财政”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2.1诱导城镇外延式扩张,造成耕地萎缩和土地的粗放式利用我国城镇扩张是典型的外延式扩张,而且是远远超过实际发展需求的外延式扩张,这主要表现为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
1990-2000年,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71倍;2001~2010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 83%,但城镇人口仅仅增加45%,两者间的比例扩大到1.85倍③。
图1 1990-2011年度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对比注: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网络在线数据,其中由于缺乏90-95年间的全国建成区面积统计,在这一年度区间土地城镇化增长速率采用虚拟表示。
这种脱离现实发展的外延式扩张,主要产生了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造成了耕地面积的萎缩。
土地财政每增加1个百分点,耕地数量将减少0.01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已逼近18亿亩的耕地红线,如不对盲目扩展加以约束,突破耕地红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二是造成了土地的粗放式利用。
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例,我国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33平方米,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的1/3。
我国城市的平均容积率在0.33左右,而国外一般城市都在2.0以上。
如果以单位土地GDP产值做比较的话,产值最高的深圳也仅仅是东京的1/10和新加坡的1/5,土地利用率的低下无疑使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更加紧张④。
2.2阻碍“城市化”向“城镇化”的转变,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从城市化到城镇化,虽然一字之差,内涵却截然不同。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平衡发展的新格局。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基本还是“城市化”的程度,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往往较快,而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相对而言就要慢的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在现行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地方城市对土地财政的角逐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在划拨建设用地指标时,大部分建设用地指标往往被大城市拿走,而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在建设用地指标上往往捉襟见肘,拿不到建设用地指标就意味着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被抑制,区域间的发展就不可能平衡。
2.3对农民与市民的双重剥削,拉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和谐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的低价征用,再在土地二级市场高价出让,通过一低一高的剪刀差方式,实行了土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而这种收益最大化的获取实际上就是对农民利益的剥削。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统计,在土地征地后的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农民获得的补偿款只占增值收益的5%~10%⑤,而农民获得这为数不多的补偿款后,却面临着因失地而造成的生计困难。
在二级市场,政府高价卖地后直接导致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房价的高企。
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要在其工作所在地买一套房产,可能需要穷其一生的积蓄才能够实现。
参照联合国人居中心统计的结果,一般房价收入比在3-6是比较合理的,即合理房价的水平相当于一个普通居民3-6年的平均收入,而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基本在10左右,远超国际的平均水平。
在这种变相剥削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必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4吸引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房价高企时代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虚高,即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畸形增长,比重过大。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过于追求土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
工业用地与服务业用地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贡献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工业用地的投资回报周期比起服务业要长的多,即使在一些较为成功的工业园区,要取得回报也需要8-10年的时间,而服务业的经营性用地则通过现卖现收的方式,在当期就能取得收益。
在这一情况下,地方政府当然更有意愿去发展服务性的相关产业,尤其是回报率更高的房地产相关产业就更受青睐,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房地产产业也就不可避免。
在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下,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大了以房地产为首的相关服务产业的金融风险;二是挤压了城镇实体产业发展的空间,导致实体产业发展的空洞化和产业发展结构的不平衡。
2.5“寅吃牟粮”的发展模式,透支未来的发展能力土地财政的实质是靠透支未来的发展能力,来谋求眼前的发展。
经济学者吴敬琏通过对土地征购价与土地批租价差的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出让所获得的收益最少在30万亿以上⑥,而我国2012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还不到5.3万亿,可想而知,在过去的二十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达到了何种疯狂程度。
然而这种疯狂的行为,给当代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的同时,更给未来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得的是对出让土地若干年使用权的一次性出让收益,虽然短期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实际上却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收益,而且我国大规划城镇化一旦结束,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未来的政府财政收入状况将会陷入更加严峻的困境。
3.“土地财政”的改良途径3.1由“重视经济为主”向“重视民生为主”的政绩考核体制转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追求的欲望,根源于现阶段我国对于官员的政绩考核主要与经济发展数量指标挂钩,地方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官员的政绩评定。
改变以经济发展数量指标为主的政绩考核,更多的加入以民生相关的考核指标,如居民幸福感、满意度等,促使政绩考核由“重视经济为主”向“重视民生为主”转变,将更多政府的本职职能从体制内能释放出来。
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更多的让位于市场,而不再做城市的主导投资者,转而更多的考虑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逐渐由投资性政府转向服务性政府。
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减少,谋求更多财政收入的欲望就会降低,土地出让的冲动自然被抑制。
3.2由“出让收入为主”向“税收收入为主”的土地财政收入转变现阶段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占土地财政收入比重已接近或超过70%,这一比例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的极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