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研究:历史编纂学与史学的致用传统——早期史官的制度形态与中国历史编纂致用传统的生成
中国文化概论第章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章中国古代史学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学说等方面。
古代史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等。
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它的成系统的学科体系是在西方学者的启发下建立的。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史书、编撰史记,到明清时期的正史与编纂学,再到近代历史学的兴起,中国古代史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方法。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是史学。
史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历史事件的描述、记录和论证等。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学主要由两种类型的史书组成,一种是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等,它们主要以年代为单位对历史事件进行纪录;另一种是纪传体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它们主要以人物为单位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录和评价。
这些史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史学还包括编纂学。
编纂学是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辑佚和编纂等。
在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编纂工作,如明代的《四库全书》、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这些工作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
近代历史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代历史学主要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它在研究方法、理论和学说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近代历史学家主要关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研究命题和观点,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性质、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等。
这些观点和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创作了《史记》一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人。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论证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题库
1.1中国古代史绪论(上)1 [单选题]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
A.理论研究B.辞章研究C.义理研究D.清朝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正确答案:D2 [单选题] 考据学派要求()本身要符合忠于历史原始的相貌。
A.官方记载B.历史小说C.文献D.历史著作正确答案:C3 [单选题] 西方社会科学强调()。
A.考据B.理论C.辞章D.义理正确答案:B4 [单选题] 经学是()思想流派的代表作品。
A.儒家B.法家C.道家D.程朱理学正确答案:A5 [单选题] 到了()的时候,朱熹的理学成为一种新的儒学的代表。
A.元朝B.唐朝C.清朝D.宋朝正确答案:D6 [单选题] 关于乾嘉考据学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考据学派是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
B.考据学也称之为“朴学”。
C.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文献本身进行整理。
D.考据学派不要求文献本身得重视符合原先最初的相貌。
正确答案:D7 [单选题] 人及动物之间的区别表现在:()A.人能说话。
B.人能直立行走。
C.人有自我的精神和理性的追求。
D.人能书写。
正确答案:C8 [单选题]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史书由官方进行编修:()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正确答案:A9 [单选题] 中国古人在研究历史是不重视下列哪一项:()A.义理B.理论C.辞章D.考据正确答案:B10 [单选题] 历史的主体是()。
A.自然B.时间C.人D.事件正确答案:C11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历史科学是需要验证的,要么证实,要么证伪。
B.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认识人类历史的最有效工具和手段。
C.现代社会科学建立的前提是现代社会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它是一种反思和批判。
D.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根据客观的现象来总结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基本法则,同时它又是辩证的、发展的、变化的。
正确答案:C12 [判断题] 动物和人不同,是没有思想的。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目
中国史学史1、在先秦时期,“史官”就是“史”字最初的含义2、“史”字第二个含义是“史书”,在三国时期开始的,在三国之前用“史记”来表示“史书”的含义。
3、盛唐时期出现“史”的含义是“史事”之义。
4、“史”含义真正的丰富起来是在明清时期。
5、我国史学史意识的产生从比较明确的意识上看班彪是第一人。
6、我国史学史的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由梁启超提出来的。
7、史学概念比较早的明确提出开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8、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中国史学史应该把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趋势作为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9、史学史研究的任务:A、清理史学遗产,这是史学史的基本工作。
B、阐明史学的演进过程。
C、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这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10、史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历史观、史学思潮、史学评论、历史编纂学、官方的修史制度、史家的史学活动。
11、史学史学科的独特特点:A、史学史是紧密联系于历史学而又独立于历史学之上。
B、认识体系的完整性。
1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人?答: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率先提出“史学史是一科文化专史”并概括的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两千年经过的大致情况,成为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并就怎样研究和撰写中国史学史的问题发表了具体的创造性见解。
在《史学史的作法》这篇文章中,他提出把史学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研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内容应该包括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趋势等内容,从而为中国史学史额研究和撰述写下了开创性的一页,成为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人。
13、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标准A、以史学质的变化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陈光荣、吕美泉。
B、单纯以史学思想为标准,以史书体裁为标志,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彭中德。
C、以史学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仓修良、瞿林东、王树民。
史学概论 第七章 历史编撰
※充分利用网络
要充分了解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电 子资源强大的检索功能为史学研究带来了巨大便 利,但基本材料必须全文阅读,不能把找材料完 全等同于鼠标加键盘的检索。
※逐书(文)搜索 参考他人论著,根据征引找到其引用的 材料和论著,再根据找到的论著去查找更多的材 料和论著,如此反复,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无重大缺陷
如果某些重要材料无法获取,则要另外选题。 例如,要研究明清时期天主教在江南传播的历史, 如果没有条件看到外文材料,则不能做。要做一 篇关于清代蒙古的博士论文,如果看不懂蒙古文 材料,也不能做。
※不要破坏材料的语境
○切忌断章取义
要注意材料的上下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 能只摘取有利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史学概论 第七章 历史编撰
第七章 历史编撰
第一节 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 一、什么是史料 二、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 第二节 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 一、历史编撰的旨趣
二、历史编撰的形式
第三节 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论 一、历史编撰中的叙事传统 二、史书的议论与历史解释 三、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
※通过田野工作搜集史料 ○文献材料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同当地人建立友好关 系,可能搜集到许多族谱、碑刻、契约等文献。
○非文字材料
自然、人文环境,各种风俗、仪式、口碑等 必须通过实地调查,别人已有的形成文字的调查 绝不能代替自己实地的了解与体验。
3.充分占有材料
※≥前人 如果前人也做过相同专题,前人看过的 史料,自己必须也读过,而且还要争取读前人没 读过的,发现前人没有注意到的材料。 ※类型齐全 不同类型的材料往往表达了不同层面或 不同角度的历史,如果材料单一(例如只用档案、 只用报纸)是无法全面、立体地展现历史的。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㈠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历代统治者皆重视史书的编撰,史官建置沿革自成体系,官修史书是传统史籍的主流,私人编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史学家辈出,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史学理论先进。
1、历代统治者重视史学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教训,以古鉴今,加强文化思想控制,改善、巩固自己的统治,是史籍编撰的主旨。
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史学,首先表现在重视史书的编撰,其次表现在重视史学家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这是由于史书的性质所决定的。
史书的基本内容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所作的全面记载以及撰史者对之评判、解释、说明,其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巩固当时王朝的统治服务。
在我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就非常重视史学,朝廷中设立了史官,专掌记载历史,当时史官的地位很高。
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秦汉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之后,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加强了对文化思想的统治。
销毁或者篡改史书记载,打击与本朝政见不合的撰史者和文人,对史书的编撰权严加控制,其措施即禁止私撰史书,开创并逐步完善官修史书制度。
官修史书制度从东汉朝廷编撰本朝史《东观汉纪》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与私修的并行,至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禁止私撰史书。
唐代政府设立史馆,负责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并由重臣或宰相监修,正式确立了史馆修史的制度,政府对史籍编撰工作的控制大为加强,从此官修史书成为我国古代史书的主体。
该制度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史籍数量迅速增加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官修史书的有关内容取舍必须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评价也必须体现统治者的意图,史书的编撰实际就是当时实施统治的重要内容,因此,其思想性受到了很大局限。
特别是有的王朝对撰史者及有关文士的打击镇压,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代的“文字狱”等及编纂《四库全书》时对不利于请代统治史籍的禁毁,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统治者对史学严密控制的消极性。
中国古代的史学体系与文献整理
中国古代的史学体系与文献整理中国古代的史学体系与文献整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为我们了解先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古代,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括了历史学、地理学、人物传记学、政治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古代的文献整理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到了文字、考据、翻译等诸多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史学体系与文献整理的发展历程及其贡献。
一、史学体系的发展早在周朝,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历史的记载,但是这些记载更多的是为了纪念祖先、记述祭祀程序等目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记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国家的分裂和战乱,许多政治家和学者开始将历史当做研究的对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史学思想。
比如,“史记”作者司马迁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主张用谨慎的态度对待历史。
“春秋公羊传”和“左传”则强调从政治、法律、社会等多个角度全面细致地了解历史。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中国史学走向了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东汉时期,《史记》之后,陆续出现了《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北史》等一系列史书,形成了我国史学体系的初步框架。
这些史书在客观地记录历史的基础上,也为后来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唐代是我国史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史学家和历史学家,如魏徵、杜佑、韩愈、刘知几等。
他们以全面精准的史书和史论,推动了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地理志和方志,对于地理、经济、民俗的了解提供了很多资料。
到了宋朝,史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产生了许多开创性的思想和成果。
如宋恭帝年间编定的《资治通鉴》,整理了我国自夏至南宋前425年的历史,基本上奠定了我国历史整理的标准。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太祖实录》、《太宗实录》等重要的史书,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反映了宋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中国的史学研究进入了巅峰时期。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提纲要点《史学引论》 王学典 手打校订版
史学引论王学典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编纂缘起“史学概论”应该明确,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的历史学,它比史学内部各分支学科应高出一个层次,因而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概括性。
而“史学概论”的内容结构,应紧紧围绕历史本身的理论和方法而展开,既有对历史学的理论预设及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又有对历史学全局的鸟瞰和描述,内外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编历史与历史学导论“历史”是“往事本身”,也指“对往事的记录”一、“史”之本义及其双重内涵“历史的记录”和“历史本身”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是用同一个“史”字来表达的,这注定了二者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
在中国史学界,较早将“历史”一词的双重内涵作出明确而又充分的界说的,可能是李大钊。
二、实在的历史1.从纯粹时间的角度看,凡是过去的都是历史“历史”的本质是“变迁”和发展,“时间”所昭示的则是事物所呈现的先后顺序。
“时间”是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和某种特殊的考虑而设定的,它是度量历史变迁的一种手段;“历史”与“时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某一“时间”点之前的一切是否都是历史,这要看你如何定义“历史”。
2.从与现实相对的意义上看,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或者说,“历史是稳定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流动变化着的历史”。
3.从内容构成的角度看,若下个宽泛的定义,只能是李大钊说的:“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
”历史无所不包。
但历史又是生活的镜子:现实中的人们主要在做什么、希望什么,史书中当然就会多记什么、强调什么,什么就自然构成“历史”的主要内容。
4.从与自然史的比较来看,通常所说的“历史”指的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的总体特征又有与盲目的无意识的自然界相似之处。
(1)这一意义上的历史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
(2)人们自觉地、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特征(3)历史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但人的意志总的来说又是受制约的、被动的、非自由的。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
20、梁启超与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学术前沿》2004年第五期
21、略论中国古代史书的体裁和体例 《 中国当代教育》2004年第三期
22、刘勰历史编纂学思想刍论——《文心雕龙·史传》读后
《红河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23、梁启超史学思想研究回望 《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三期
三 历史思想──关于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的理论
16、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研究 《求实》2003年第6期
17、从偏激到理性: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 《华文精颉》2003年第五期
18、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编撰三题 《天府新论》2003年第四期
19、论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
28、杨绪敏主编《中国历史要籍研究资料辑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29、周文玖著《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周文玖著《史学史导论》,学苑出版社2006年
31、罗炳良著《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2、罗炳良著《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一 史学史的性质
二 史学史的任务
三 史学史的内容
第三节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 意义
二 方法
三 参考书
上 编 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发展
第一章 史学的初创时期──先秦史学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
一 反映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传说
28、明清史学史研究的力作——读《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
《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第三期
史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1、试述《春秋》一书的撰写特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春秋》的局限性。
【1】写作特点:(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在内容上:《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上,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2】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局限性:首先是记事太简单;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
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2、《左传》的写作特点和成就【1】《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记述春秋时期史实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左传》记事比《春秋》祥瞻,比《国语》连贯,写出了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
【2】《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他在编年记事的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活动。
【3】(1)《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2)《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左传》善于描写战争(4)《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5)《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4】《左传》在内容上比较鲜明的特点是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进程。
史学“致用”思想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
大 连 大 学
荔
摘
要: 传统 史学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重视 “ 用” 它是 传统 史学发 展的 动力所在 。传 统 史学丰 富的“ 致 , 致
用” 惠想 主要体现在 以史为鉴、 以史资政 、 彰善 瘅恶、 功颂德和 以 史蓄德 等方 面。传 统史 学丰 富的“ 歌 致
用” 思想 , 对于传 统历 史编纂 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 它具体表现在 对 于史书体 裁的创立 、 发展 和对 于史
书直书、 褒贬 书法的运用两个方面。 关键词 :传统史学 ;“ 致用” 思想 ; 历史编纂学
中 图分 类 号 :0 K9 20 )4~ 0 5— 3 10 2 9 (0 9 0 0 0 0
收 稿 日期 :09— 2— 8 20 0 2
传统史 学 最 为显 著 的特 点是 重 视 “ 用 ” 致 , 它是传 统史 学 发展 的动 力所在 。在传 统 史学 发 展 过程 中 , 们 通 过对 史 学 “ 用 ” 能 的认 识 人 致 功 和阐发, 形成 了非 常丰富 的史学 “ 致用 ” 思想。 而传统史学的“ 致用” 思想 , 于传统历史编纂 对 学的发展有着重要 的影 响, 传统史书体裁 的产 生和发展 , 以及史书笔法的运用等等 , 都和这些 “ 用” 致 思想 密不 可分 。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和稽其成败兴坏之理10司马迁传为宗旨即是要通过对古往今来历史盛衰之变的考察从中找寻出成败兴坏之理这便是史记之所以要采用通史体裁叙述自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历史的思想根源
0
史 学 “ 用 ” 想 与传 统 历 史 编 纂 学 的发 展 致 思
汪 高鑫
( 北京师 范大学 历史学院 史学研 究所 ,北京 10 7 ) 0 85
史学理论的研究范畴
史学理论的研究范畴●在中国史方面 , 如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法制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宗教史、中国地方史或区域史、中国边疆史、中国城市史、中外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等 , 均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领域。
在中国古代史领域 , 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西夏史、元史、明史、清史等断代史学科 , 研究领域都有新的开拓。
在世界史方面 ,则有美国史、西欧史、英国史、东欧史、苏联史、亚洲史、日本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国际共运史、西方史学史等。
●史学理论研究深入的重要表征之一是中国史学理论发展史的专题研究的开拓和深入。
西方一些史学家认为 , 过去中国在历史编纂学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 但却缺乏历史理论思维。
朱本源提出 , 这是一种偏见。
为此 , 他撰《诗亡然后 (春秋》作》等文 , ①探讨了孟子的中国史学起源论和孔子的史学思想。
除孔、孟外 , 近些年来 , 对韩非、司马迁、欧阳修、程颐、程颧、邵雍、司马光、郑樵、朱熹、吕祖谦、王应麟、黄震、胡三省、马端临、间若球、章学诚、张岱等史家、思想家的史观、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也进行了开掘和探索。
一些论著还概述了中国古代史官文化、古代史传编修理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中国传统考据方法的发展等。
对中国史学理论发展史的专题研究 , 更突出地表现在近代史学理论的开掘和深入 , 以往人们较为熟悉的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侯外庐、邓拓等的史学理论贡献 , 续有论著外 ,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还探究了诸如王辐、黄道宽、陈介石、夏曾佑、陈寅格、胡适、顾领刚、陈垣、钱穆、傅斯年、何炳松、常乃德、杨鸿烈、雷海宗等的史学理论和方法 , 以及学衡派、古史辨派、战国策派的史学理论主张 , 还有全面阐述近代史学思想的论著问世。
结合以往的研究成就 , 人们看到 ,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发展的全貌正被逐渐揭示出来(一 ) 历史学。
(完整版)中国史学史题库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内容,总括239件史事,分别列目,各自成篇,并于各篇之间略按时间先后编次创立了以记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三国志》西晋陈寿,65卷,上起东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
以魏主为帝纪,总揽三国全局史事,以吴蜀二主传名而记实,既与全书协调,又显示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这种编撰手法在正史的撰述中为新创造。
《资治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根据《资治通鉴》的材料,撰成《资治通鉴纲目》59卷,采用编年纪事,前面立纲,是史事的提纲;后面设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00卷,“商榷”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这里包含史书文字方面的考订和史书所记典制事迹方面的铨解与审核。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之一的赵翼所著。
共36卷。
此书的特点是于考史中重视历史评论,书中所提出的论题,对后人多有启发,是古代史的入门指导。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钱大晰所著。
共100卷。
“考异”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
他对所涉及的史籍及其注释进行了去全面详细的文字校勘,使许多矛盾地方进行了疏通辨析,为后世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正式本书价值所在崔述《考信录》考信录的作者是崔述,它是先秦故事做系统考证的第一人。
对于先秦古史的解释,其程序是辨“伪书”进而辨“伪史”史才三长才:写史的表达能力,体裁体例的运用能力;学: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材料;识:对史事是非曲直的鉴别,认识和判断能力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
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
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史识,还要求了解“史德”。
“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思考题精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思考题精1、何谓史学史.史学史就是叙述史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历时性地研究历史学本身。
2、谈谈中国史学史的任务1、清理中国史学遗产。
2、阐明中国史学演进的过程。
3、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3、试述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1、史家的史学活动及其成果。
2、历史观:即人们对客观历史的根本本看法和观点(历史是否变,变的方向、动力、规律等)。
3、史学思想:即人们对史学自身的认识(撰史目的、历史的作用、史家的修养、官修及私修的利弊、求真求用的关系等)4、历史编纂学:关于如何编撰史著的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涉及到编写形式、内容和技巧,有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选择、体例安排、史书语言修饰等问题。
5、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包括关于史观建置、史馆机构、官方修史制度、官方修史活动等。
同时,私家修史也历代盛行,写出了不少优秀史著,那么,也需要官私修史的利弊利弊得失的比较研究。
6、史学评论:对客观历史和史学自身的评论。
前者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后者包括对史料真伪、史书体例、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的判断,还有对史家素养、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论说。
7、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史学史研究必当汲取哲学史、思想史以及历史学各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时也将自己的成果至于置于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系统中检验与定位8、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越是在古代,史学活动越是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交织一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1、远古的传说有怎样的史学意义?一是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保存了一些历史真实。
二是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加工整理记载下来,成为揭示氏族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三是传说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史家观点和史学风貌。
2、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基本情况及其职能。
历史编纂学
历史编纂学
历史编纂,历史学术语,是研究历史编纂理论、风格和方法的学科。
历史编纂以历史经典为对象,主要任务是揭示经典内容与形式的综合征分化关系,解释一定的历史和发展社会因素和学术因素,描述不同历史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和评价不同的历史编纂理论或历史思想、演变和学术价值。
历史编纂在历史中的地位属于历史理论和方法论的优秀学术工作。
历史文献是历史的基础学科,在水平上有很大的不同。
但两者也有密切的联系。
因为历史编纂的基本技能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丢失、编辑书籍、汇集系列书籍等编辑工作属于文献整理工作,也属于历史编辑研究的范围。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古代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石,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中国历史研究起源于古代社会本身,而史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则在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逐渐成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史学体系。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
原始史学阶段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最早可以回溯到商代。
当时,人们普遍流传和讲述鬼神传说、史实、口头传统等,这些都是古代史学的发端。
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史书《史记》,大量收录了商周时期的历史记载,因而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第一部正史。
《史记》中也提出了“不记不成言,不言不成书”的史学理念,即历史应该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后人的研究和利用。
传统内圣外王理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唐儒李贽提出了著名的“内圣外王”理论。
所谓“内圣”,是指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外王”则是国家的治理和文化影响。
该理论是最早清晰表达出“思想与政治相统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把人文主义融入到中国史学中,强调人性和气质的作用,主张研究历史应该立足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循环轮回理论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不断演变和经历,许多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历史循环轮回的观念。
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一个由衰落到强盛再到衰落的轮回过程,它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发展和修正来实现长久稳固。
这一观念影响深远,贯穿中国史学史的始终,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辩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入中国,史学理论和方法也随之得到深刻改变。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有意义的,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关系的进步和演进。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成为中国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也强调了整体性思考和多方位考虑问题的重要性,使得中国史学研究更加深入和专业。
中国史学史知识整理
中国史学史知识整理中国史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旨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中国史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悠久和细致的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史学的起源、演变以及传统派别等方面进行整理和探讨。
一、中国史学的起源中国史学可追溯至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事件的搜集和记载。
《左传》等史书是先秦时期较为著名的作品,为后世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史学的演变1. 儒家史学儒家史学是中国史学的主流派别,儒家经典中积累的大量历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儒家史学强调礼、乐、政治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对于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支持。
2. 民族史学民族史学强调了对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研究。
在民族史学的指导下,历史学家开始研究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历史,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
3. 文化史学文化史学强调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例如宗教、艺术、科学等方面。
文化史学的兴起拓宽了中国史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史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
4. 社会史学社会史学注重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变迁的研究。
它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提供了深入的探讨。
三、中国史学的传统派别1. 实证派实证派注重对历史事实的收集和归纳,并通过数据的分析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实证派在探索中国史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理论派理论派强调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因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潮流和历史进程的理解。
理论派在历史理论的建构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对理解历史的本质及其意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评价派评价派注重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并深入研究历史人物的意志和个性。
评价派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史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学科的发展,中国史学逐渐从传统的研究方法和主题转变为更加综合和多元的学科。
史官制度论文选题模板
题目: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影响摘要: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史官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史官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一、引言史官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专门负责修史、编纂史书、记录历史事件的官员制度。
史官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政治权力的重要支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从史官制度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史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史官制度的起源史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时期。
据《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已有史官的存在,负责记录黄帝的言行和政绩。
夏商时期,史官制度逐渐成型,出现了专门的史官职位,如《尚书》中的“史官”、“太史”等。
2. 史官制度的发展西周时期,史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王室设立了专门的史官机构,负责记录王室的活动和政绩,同时也负责编纂史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史官制度在各诸侯国得到广泛推行。
这一时期的史官不仅负责记录政治事件,还参与议论国家大事,对后世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史官制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太史令、太史丞等职位,负责国家的历史记录和编纂工作。
汉武帝时期,史官制度进一步完善,设立了专门的史官机构——兰台,负责修史和保管史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官制度逐渐呈现出地方化、多元化趋势。
这一时期的史官不仅负责修史,还参与政治决策和文化创作,成为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力量。
隋唐时期,史官制度达到了高峰。
唐朝设立了史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史官体系,史官修史工作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同时,唐朝的史官还参与了《隋书》、《旧唐书》等史书的编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宋元明清时期,史官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宋朝设立了史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史官选拔和管理制度。
元朝时期,史官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但仍然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0 K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3 5 2 0 )4—00 0 10 2 9 ( 09 0 0 1— 4 收稿 日期 :09— 2— 8 20 0 2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重点项 目( 7J 7 0 9 ) 0 J 7 0 2 “中国历 史编纂 学的历 史、 D 理论和 方法研 究” 阶
文 明的史 学发 展 中得 到印证 的。其 中最 明显 的
例子 , 过于 中华 文 明早 期 史 官 制 度 及 其 文 化 莫
形态 , 对于中国古典历史编纂学 中致用传统形 成 所构 成 的积极 影 响 。 般来说 , 人们在 比较 中西史学 中, 在对待 史 学之用 的不 同态度时 , 多 的是 从 中西古典 时 更 期不 同的史学 观念 方 面 进 行 分析 。认 为 以古希 腊为 代 表 的 西 方 古 典 文 明, “ 质 主义 ” 受 实 (us nii 知 识论 的影 响 , 有 普遍 性 的实 sbt tlm) a as 具 质是 不变 的 , 因此 以变 化 为其 特 质 的历 史 , 既不 如诗 歌 , 不 如哲 学 , 更 具有 给 人们 提 供 普遍 性 判
达 默尔 的观 点虽 然 明显 带 有西方 人 的 文化 傲 慢 与偏 见 , 但是 他 所 谓 思 想 开端 的 选 择 决定 后 来 思想 发 展 道 路 的 观 点 , 是 不 无 道 理 的 , 一 还 这 点 , 可 以 在 世 界 中 最 具 史 学 传 统 的两 大 文 是 明—— 以古希 腊史 学 为代表 的西 方 文 明和 中华
史学理论研究 : 历 史 编 纂 学 与史 学 的 致 用 传 统
编者按 : 由于文化观念 的差异 , 对知识 问题认识 的不同 , 或 中国传 统的历 史编纂 学 , 直 坚守着经世 一
大 连 大 学
致用的传统。正是在这一传统 支配下, 中国传 统的史学 家, 始终把 历史编纂 的在世 价值作 为最高的 学术 追求 , 并在 学术 实践 中生成历史编纂 学的致用理论和传统 。鉴 于发掘 、 整理、 扬弃和继承 中国传统历史编 纂 学之致用传统对于发展今 天社会主 义新 史学的重要意义 , 编辑部约请 了承担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 点研 究基 地“ 中国历史编纂 学的历史、 理论和方法研 究” 目的部 分 学者 , 传统 的历史编纂 学与 史学 项 就“ 的致用传 统” 问题 , 的 分别从 中国历史编纂 学传 统的生成、 传统历 史编纂 学致 用传 统的特点 , 以及具体 时
代 这 一 传 统 的发 展 不 同 角度 进 行 了一 些 论 述 , 以期 引起 人 们 对 于这 个 问题 的 重 视 。
早 期 史 官 的 制 度 形态 与 中 国历 史 编 纂 致 用传 统 的 生成
向 燕 南
( 北京师 范大 学 历史 学院 ,北京 10 7 ) 0 8 5
摘
段 性 成 果
作者简 介: 向燕南(9 5一) 男, 15 , 北京师范大 学历 史学 院史学研 究所教授 , 博士研 究生导 师, 主要从 事 中
国思想文化 史、 史学理论 与史学史研 究。
格尔 时 , 阐述 开 端 的思 想 史 意 义 时说 : 接 近 曾 “ 从 文 化的发 展 和衍化 看 , 早期 文 明的起 步 , 开端 , 意味 着在 回归 过去 之途 中保 持不 同 的 、 总
总是对后来的发展起着极 大的规定性 , 不仅规 定 着该 文 明后来 文 化 发展 的基 本 方 向 , 规 定 也 着该文明之文化的特点, 当然 , 其中也必然地包 括着 该 文 明的历 史 观念 , 以及 在 这 些 历 史 观 念 指导下形成的史 学观念 、 史学表现形态等等史 学 的学术 特点 。 现代 解释 哲 学家伽 达 默尔在 评 论 乃师 海 德
2 大连大学
二 o 年 四 o九第 期
括所 谓 的近 东 地 区 的古 代 埃 及 、 比伦 、 述 、 巴 亚 腓 尼基 和伊 朗 , 包 括所 谓 远 东 的 中 国①, 早 也 很 就 由职 司 国家宗 教 、 化 职能 的祭 司、 祝等 负 文 巫 责 国家 的年代 记 、 室 的纪 念 性 文 献 等 历 史 内 王 容 的书 写 , 将 这 些 历 史 性 文 献 的书 写 与 国家 并 的其 它一 些政 治 、 经济 、 律及 军事 等 文献 作 为 法 国家 的档 案 予 以保 存 , 将 历 史 的记 录 和 国家 并
要: 与西方史学的发展历程不 同, 中国史学在其 生成的早期 , 有一 个史官制度的 源头。中华文 明早期
史官制度及 其文化 形态, 对于 中国古典历 史编纂 学的后 来发展 , 具有极其深刻的影 响, 中对于传统历史 其
编纂学 中的致用传 统的构成 , 就是积极影 响的一个方面。早期 史官与 国家军政、 宗教 事务 的天然联 系, 使
开放的可能性。谁完全位 于开端 , 谁就必须选 择其道路 , 并且 当他返回到开端时 , 他将置身于 开 端之 中 , 至于他 从起 点 出发 , 有 可 能走 不 以 也 同的路 —— 比如东 方思 想 已经走 上 了不 同 的道 路 。也 许 , 在东 方 , 此类 事 的发生 很 少 是 出于 自 由的选择 , 就好像西方 的( 思维) 道路之方 向是 发 端 于这 样 一 种 自由 的 选 择 一 样 。 _ 这 里 伽 ”l
一
档案的保存纳入于早期 的国家职能之 中。而这 在 中 国就 是早 期 的史官 。 这一 早 期 文 明 的特 点 , 于文 明 的发 育 具 对 有双重 意 义。第 一 , 力 地推 进 了官僚 体 制 有 (ueurc ) 生 成 与 发 展 。因 为 , 照 官 僚 bracay 的 按 制学 说理 论 的奠 定 人 马 克 斯 -韦伯 的说 法 , 严 格 遵 循法 律法 规 和 充 分 利 用 文 书档 案 , 官 僚 是 体 制 构成 的重 要 的基 础 条件 。正 是 文 书和 法 律 的充分利用 , 才使得确定 的官员执法领域处 于 条 文 , 就是 在 法律 和行 政法 规 的支 配 之下 , 也 进 而使得官僚体制这种组织得以高效率地运转起 来 。 第二 , ② 这种文明特点, 将历史的记 注和包 括文书档案在 内的历史文献 的保存 , 直接纳入 国家 的管理 职能 之 内 , 使这 一 职能 制度 化 , 并 在 养成高度历史意识的 同时 , 也直接促成 了后来 不断得到强化的官修史学的传统 , 而且构成 了 传统历史编纂学致用传统的制度及思想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