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西方经济学说综述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早期经济思想综述周彩彩201121050030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一)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9世纪40年代,德国产生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它是在德国资本主义较为落后,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已经尖锐化的时期出现的。
因此,德国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是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而是作为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对立面出现的。
历史学派虽然继承了李斯特的一些观点,但又与李斯特有明显区别。
李在当时代表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历史学派则适应大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反对无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要求。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雪儿,希尔德布兰德以及克尼斯等。
1. 罗雪儿: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
2. 希尔德布兰德:统计学3. 克尼斯:对历史学派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做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阐述。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定义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只承认具体国家的具体发展特点。
研究方法:历史方法。
它强调各个民族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把经济发展看做是一种历史过程,具有一定和理性。
但由于他们摒弃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法,因而他们的著作只能成为杂乱堆积的历史经济资料,在必要时还要借用英法经济学家的理论概念。
二.国内学者对历史学派的研究杨祖义在《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史学分析》中认为,德国历史学派从大量的经济史料中抽象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 是第一个基于经济史的经济学流派。
我们应超越纯经济学视野, 对历史学派予以经济史学解读, 充分肯定它独特的历史地位。
历史学派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史学观, 它对经济史学发展的贡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推进经济学方法论的变化; 2. 树立了经济学与经济史结合的典范; 3. 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历史资料。
贾根良,黄阳华在《德国历史学派再认识与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创新》中提出,德国历史学派的宗旨与中国经济学自主创新战略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不仅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重要先驱,而且在19 世纪下半叶对推动德国崛起并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学说史教学活动大纲
《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码:04000127制定单位:经济学教研室执笔者:翁媛媛审定时间:2012年3月7日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经济学说史是一门年轻的社会科学,它是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在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后产生的。
它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和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产生了多种经济学说,他们支间的相互矛盾与斗争,推动了经济学说的发展。
经济学说史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及其各种规律和范畴产生发展的历史来解释历史上各种经济学说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思想渊源和发展规律,并探讨各种经济学说的产生、发展演变同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阶级斗争的发展关系。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前人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考察,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培养一种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
通过对前人的理论思维足迹的追踪,寻求现代经济问题的理论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准确掌握各个时期代表学说的基本思想、代表人物的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其历史演进。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分析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指出其科学和庸俗成份,不断提高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在学习《经济学说史》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该课程是学习《经济学说史》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之后才能开展《经济学说史》课程的学习,学完本课程后将进一步学习经济类课程。
4、教学时数分配5、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参考书目:(1)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7.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
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德国历史学派
1、兴起
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 英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 义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在下列问题上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英法传 统经济学: ①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 ②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存在; ③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 ④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 ⑤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初期受英国古典学派影响,主张自由主义,以后参加了 社会政策学会,支持O.von俾斯麦(1815~1898)的
政策,并组织基督教社会党,既反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
主义,又反对马克思主义,提倡J.K.洛贝尔图斯-亚格 措夫(1805~1875)和F.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读本》(1876),
《财政学》(1877~1901),
①原始未开化状态; ②畜牧状态; ③农业状态; ④农工业状态; ⑤农、工、商业状态。
发展阶段理论
李斯特的历史主义的方法,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 方法论。这种历史的方法是“历史·理论·政策”
统一体系下的历史方法,是历史的实用主义。
他认为19世纪40年代只有英国是处于第五状态, 而普鲁士德国则处于第四状态,必须向“正常国 民经济秩序”的第五状态发展。
他主张国民生活和动植物一样,要经过四个发展时 期:幼年期、青年期(开花期)、成年期(成熟期) 和老年期(衰老期),每个国家的发展要受三个主 要经济要素即自然、劳动和资本所决定。
他认为资本这一要素最占优势的时代是各国国民最 幸福的时代。但不久它将进入衰老期,要采取国家 干预的人工治疗。
他认为人类的经济动机,既有利己心,也有公德心。 他尊重国民经济的自然法则,这和后来的克尼斯以
第九章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2、除“价值理论”外,还有“生产力理 论”
前者从个人劳动分析入手,后者分析一国总体生产 力; 前者以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 为主要内容,后者一政治与经济、物质与精神、个 人与社会、民族与世界等关系及它们的综合为考察 对象; 前者主张自由放任,后者认为国家应干预经济
关税保护与生产力理论
16
经济发展阶段论
强调国民经济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他认为, 经济发展的阶段为:①狩猎部落时期;②畜牧业公 社时期;③农业共同体时期;④农工业国家时期; ⑤农工商业国家时期。(书p.180) 他认为19世纪40年代只有英国是处于第五时期, 而普鲁士德国和美国则处于第四时期,必须向“正 常国民经济秩序”的第五时期发展。
第三节 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历史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 1.形成
历史学派是德国资产阶级向贵族地主阶级的妥协在 经济理论上的产物。历史学派经历了两个阶段,19 世纪40—70年代称为旧历史学派,70年代以后称为 新历史学派。 创始人:威廉· 罗雪尔 主要代表人物:布鲁诺· 希尔德布兰德、卡尔· 克尼 斯等人。
第二节 李斯特与德国历史学派
一、时代背景 二、李斯特与《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三、德国历史学派 四、小结
一、时代背景 英国:日不落帝国 世界工厂、垄断航海业 德国:封建割据势力仍然很强 资本主义工业刚刚起步 英国廉价工业品如潮水般涌入德国市场,使 德国幼稚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古典经济学派把当时国际分工模式看成是合 理的、永远不变的(书p.179)
李斯特
李斯特(G. F. List, 1789~1846) 出身于一皮革匠家庭,主张自由主义的政治改革, 屡遭封建势力迫害。1825年被迫亡命美国,1832 年作为美国政府驻莱比锡领事返回德国,参加了 1834年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活动。1840年完成 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 1841 ),成为保护关税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 1846年因贫病交迫而自杀。
第15章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15章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派,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德国和美国兴起。
这两种经济学说在方法论和理论上存在很大差异,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强调历史和制度的重要性,认为经济是一种历史特殊性和制度特殊性的现象。
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关注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不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他们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假设,如理性经济人行为、市场完全竞争等。
他们认为,经济活动受到制度和制度环境的制约,经济行为者的行为受到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研究经济现象,他们使用了较为宏观的研究方法,如历史比较分析和制度分析等。
这种方法注重对经济发展的演变和经济制度的变迁的研究,尤其关注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
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们认为经济学研究应该担负社会的任务。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提出要通过调整经济制度和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认为政府应该在市场中发挥积极的角色,通过干预和规制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相比之下,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强调个体决策和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通过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可以实现整体福利的最大化。
他们认为,市场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创新、动态调整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因此,政府的干预应该是最小化的。
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他们更加注重经济制度对市场有效性和竞争性的保障。
他们主张保护产权、维护垄断的竞争性和发展金融体系等,以保证市场的顺利运行。
此外,他们也批判了政府干预过度和不当干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阻碍市场的创新和动态调整等。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都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新老制度学派
美国经济学新老制度学派美国经济学的新老制度学派美国制度经济学是德国“历史主义经济学”在美国的变种,在美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决策作用。
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重要经济学派。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就出现了一个以“制度经济学”命名的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康芒斯、米契尔等人。
其中,康芒斯的一本名著就以《制度经济学》命名。
包括《制度经济学》在内的”批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性著作,在20世纪60年代时就已经翻译到我国。
现在,人们把他们的理论统称为老制度经济学,以区别于现在的新制度经济学。
”、老制度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对“经济人”概念持批评态度老制度学派反对把人从社会和历史中抽象出来,用孤立的个人经济行为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抽象演绎法,他们强调整体的方法。
他们认为,经济学应该把注意力从个人、家庭、企业的研究转向作为演进过程的社会整体系统。
他们认为,在经济系统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的整体分析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总量分析(凯恩斯的总量等于个量相加之和,是一个数量概念),系统整体的经济理念在方法论上可以被转化为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包括权力结构、利益结构、企业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凡勃伦认为,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体系,连同其洁白无暇的“经济人”,当然是科学想象的功绩,但不是对事实的有力表现。
它是科学推理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且只能用到一些抽象原理和基本的科学法则上,而这些原理和法则仅存在于抽象领域内。
可是,一旦这样做了,这些原本不是实际上的东西却被理解为真实的而被接受,成为研究思想习惯的一种有效成份,形成关于事实的知识。
新古典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解释现代社会,反而有害于人们对社会真象的探讨。
新古典经济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那种非历史的、简化的“经济人”人性观。
这种“经济人”以享乐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把人视为“纯粹的一束欲望”,是完全错误的。
制度经济学派
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并发展的经济学流派。
其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加尔布雷思、博尔丁、缪达尔、科斯等。
作为非主流经济学,制度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
它以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批判者自居,相信经济学将朝着制度主义的方向发展。
在分析方法上,它强调制度—结构分析,在政策主张上强调社会结构改革,并自称是“左派”或“社会”改革派。
尽管它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端”,但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三)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一)制度经济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
作为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以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切尔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的形成时期,或称旧制度经济学时期。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1899年)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经济学体系。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着重从社会制度发展的角度论述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反对像边际效用学派那样把个人从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中抽象出来,分析个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的途径,也反对像马歇尔那样用均衡的原则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
20世纪30、40年代,是伯利、米恩斯和加尔布雷斯等为代表的从旧制度经济学向新制度经济学过渡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是,加尔布雷斯在70、80年代被称为新制度学派,现在被一些学者称为后制度学派,以区别于今天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时期的理论特点还是强调制度分析,但更强调技术的发展对制度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更加重视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情和提出比较具体的处方。
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以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张五常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时期。
制度经济学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理论上陷入持久的危机,自19世纪70年代兴起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自发平衡的市场理论与经济现实严重脱节,正统经济学日益丧失解释力。
造成这种脱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两大缺陷,一是孤立的个人主义假设,一是完美的市场假设。
在这样的假设之下,新古典经济学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有机的经济过程加以处理,随机和偶然因素被排除在分析体系之外,使得经济理论发展为一门类似于数学、物理学的学科。
凯恩斯主义革命引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思想,然而其后的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形式化处理凯恩斯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思想,却丢弃了凯恩斯关于风险、不确定性与预期等革命性的思想。
并且,新古典综合的这种理论范式在后来很长时间里都作为经济学的主流得以保持与巩固,使得整个经济理论的根基并未有根本性的触动。
(注:参阅贝尔和克里斯托尔主编《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制度经济学就是在批判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创始人凡勃仑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早期实用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生物学等多种视角漫谈经济和社会问题,将经济分析的核心转向制度,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制度主义方法。
20世纪初,凡勃仑的制度分析曾在美国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
凡勃仑所开创的制度分析学派,在康芒斯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光大。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制度经济学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一大学派,不仅成为经济学界的主要力量,也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思想史上这一时期发生的这一事件被称为“制度主义运动”。
20世纪4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制度学派及其他一些非主流学派被忽视,直到60年代,制度主义重新兴起。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新”制度经济学,分别是以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Neo-institutional EC onomics”,及以科斯、诺斯等为代表的“New-institutional EC conomics”。
9.第十五章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_经济学_高等教育_
“国民经济学”: 是从某一个国家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特有的国际关系出发, 研究国家如何发展经济, 达到繁荣富强。
3.自由贸易和古典经济学的批判(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 李斯特的经济理论体系与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对立: 集中体现在实行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的争论上。 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 以分工和价值理论为基础, 主张自由贸易使国家之间合理分配劳动和资源, 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旧历史学派: 把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框架为基础, 对抗斯密为首的英国古典派经济学, 注重方法论(历史的方法)的精致化, 但是在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政策主张。 新历史学派: 基本上继承和发展旧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 而且关于当时德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对策, 即社会政策和保护关税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政策主张。
2.制度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自己看)
李斯特: 从当时德国的现实出发, 反对普遍的自由贸易, 主张在德国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实现统一的世界市场还为时尚早, 要实现完全自由贸易的主张, 就完全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利益。 两个工业发展水平大体相等的国家之间, 实行自由贸易对双方都有利。 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的国家, 必须首先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 然后才能和先进的各国进行自由竞争。
第二节 德国的经济发展与李斯特 : 历史学派的开端
1.德国资本主义的展开
19世纪前半期, 德国由经济结构完全不同的三个地区组成。
第一、在法国革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被解体, 工业化开始得到发展的地区。 第二、零散土地所有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所支配的地区。
第三、大规模贵族农场和大量雇佣劳动为基础的 半封建的贵族经营为主的地区。
第十五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的经济学说
教学目的和要求: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 罗雪尔的研究方法; 新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凡勃伦、康芒斯、密契尔的经济学说。 教学重点: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教学难点: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奉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政策,突出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对货币的起源和性质缺乏深刻认识,也片面夸大了货币的作用。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体系的出现和数学方法的兴起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
3、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完成于19世纪30年代初。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它对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4、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主义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所得以生产的那些条件、当作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
5、古典经济学派:17世纪中叶产生,19世纪初完成,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6、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占主流的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抽象法和对经济的孤立研究,代表当时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7、新历史学派: 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观点:继续宣扬经济发展阶段论、强调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有重大的制约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其主要观点和旧历史学派基本一致,不过在运用历史归纳法上更趋于极端,同时更加强调论理道德和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更加鼓吹阶级调和与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
8经史第十五章
新历史学派的学说特点
1、不再否认经济规律,而以揭示经济规律为研究目的
2、以历史统计法代替历史生理法 3、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为攻击对象
4、追捧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超阶级的“理想王国”
5、强调心理、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在经济中的作用
新历史学派的经济观点
1、认为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罗雪尔的经济学说
罗雪尔(1817~1894)19世 纪中叶德国政治经济学重要 代表人物。旧历史学派创始 人。 主要著作:《国民经济学体 系》
威廉· 罗雪尔出生于汉诺威的一个高级法官家庭,在哥廷根大 学和柏林大学专攻历史学和政治学。他的学位论文就是《伟大诡 辩家们的历史学说》(1838年)。 1840年他任哥廷根大学历史学 及国家科学的讲师,最初的讲义是《修昔底德的历史方法》。罗 雪尔崇拜修昔底德,后来他称自己是经济学领域的修昔底德。 1842年他将这本“讲稿”出版,书名就叫做《修昔底德的生平、 著作和时代》。从1841年开始他担任政治经济学的讲座,同时兼 讲政治理论史。《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1843年), 就是他在这时期的讲稿。在《大纲》出版那年,他升任副教授, 第二年即升为教授。
第五节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制度学派
制度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派在 美国的变种。主要代表:T.凡勃伦、J.R.康蒙斯、 W.米切尔等。他们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 演进的研究,否认经济理论的意义,以批判的姿态 出现,提倡改良主义政策。
*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
*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极力美化封建制度及其残余,鼓吹阶级和谐, 反对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学说
*鼓吹大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鼓吹民族沙文主义
从德国历史学派看经济学
从德国历史学派看经济学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是英美的普世经济学。
而在19世纪的德国,出现了以李斯特为代表的“非主流”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提倡贸易保护主义,以捍卫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并对抗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由此,德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德国历史学派将经济理论的国度性和特殊性上升到了最高的高度。
而对于中国现在出现的“依附型经济学”,我们应学习德国历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 德国历史学派简介德国历史学派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出现在德国的庸俗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反对自由主义,代表德国产业资本阶级的利益,把过渡性和特殊性上升到最高的高度,并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其先驱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此后威廉·罗雪尔将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
1.1 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背景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而19世纪初的德国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其国内市场竞争机制不发达,民族工业脆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19世纪3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起来,但同英、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为发展本国的工业,对抗来自英国的工业品,19世纪40年代,德国产生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即历史学派。
他们指出,当本民族处于落后的情况下,想不甘落后,必须通过国家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工业,与强势力进行抗争,因而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综上,德国历史学派是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抽象演绎法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批评中兴起的,反映了贫困落后的德国要求追赶先进邻国的历史使命感。
1.2 德国历史学派的哲学基础德国历史学派受德国哲学传统中广泛注重历史方法的深远影响。
20第十五章 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第二节 德国新历史学派
3.主要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说
2.新历史学派经济学说的特点
(4)新历史学派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 和作用。 (5)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6)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宣传国家的超阶级性。
第二节 德国新历史学派
3.主要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说
(1)瓦格纳的经济学说
阿道夫·瓦格纳出生于德国的埃尔朗根。
主要著作:
第二节 德国新历史学派
1.新历史学派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统一后的德国思想领域较为活跃。 一批大学教授在爱森纳赫会议上展开了新的论战。 论战主要反映当时德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社会改良 主义思想之间的斗争。 属于“讲坛社会主义”的教授们大多是罗雪尔、希尔 德布兰德、克尼斯的弟子或接班人。施穆勒把罗雪尔 等三人的理论体系称为旧历史学派,而把自己的理论 体系称为新历史学派。
知识小结与关键词
知识小结:
本章介绍了德国新历史学 派和美国制度学派产生的背 景。
本章还介绍了德国新历史 学派经济学说的特点。
本章最后介绍凡勃伦的制 度经济学说。
扩展知识
瓦格纳法则
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成长间,也就是政府职能的 扩大与国家所得的增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 国家职能的扩 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 这些国家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日益充裕。事实正 是这样,“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情况“可由中央及地 方政府经费增加的统计上,雄辩地说明这一点。”瓦格 纳还认为,只要符合国家职能的要求,即使出现暂时的 财政不均衡也无妨。
西方经济学说史 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学派
(5)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这一点成为新历史学派主张利用立法手 段进行社会改良的依据。
(6)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家的“超阶级 性”。新历史学派认为,人们之间有比个人间和阶级间更基本的一种道义 结合,国家就是这种道义结合的具体机构。
2.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
托尔斯坦·凡勃伦(1857—1929)出生于美国 威斯康星州农村中一个挪威移民家庭,17岁进入 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曾受教于克拉克。1880 年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继而入霍普金斯、耶 鲁、康奈尔等大学,1884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他曾先后在芝加哥、斯坦福、密苏里等大 学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曾任《政治经济 学杂志》主编。
1.对制度的定义
凡勃伦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 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产方式所由构成的是, 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 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 种流行的精神制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如果就其一 般特征来说,则这种精神制度或生活理论,说到底,可 以归纳为性格上的一种流行的类型。
凡勃伦学习、研究涉猎很广,包括哲学、心理学、 自然、历史、考古学、生物学等。1899年出版的 《有闲阶级论》是他的成名作。他的主要经济学 著作还有:《企业论》(1904)、《德意志帝国 和工业革命》(1915)、《美国的高级学术研究》 (1919)、《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191 9)、《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21)、《不在 所有权和近代企业》(1923)等。
他反对政府的强制保险,主张工人自己管理失业保险。在农业和商业 政策方面,他主张自由主义,土地可以自由处理。他和瓦格纳不同, 他主张由下而上地推动社会改良。
德国历史学派与美国制度学派
而且也威胁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德 国资产阶级便与封建贵族相勾结,并把希望寄托 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国家身上,力图依靠它来同工 人运动作斗争。
③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既反对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由放任思想,又反对空想社 会主义。
在最初,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作为一 门外来的科学,从英、法两国输入的。那时从事 政治经济学著述活动的,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 “那些耍笔杆的投机家、商人、学究和官僚的
•
• 改良主义可以通过法律的制定而得到实现; • ④主要目标不是自由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 试图以否定一切经济规律来否定马克思主义。
•
⑤反对对经济进行“隔离分析”,强调法律、 意识形态、心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重要 性,以此为基本观念解释各种经济范畴,认为伦 理道德应该成为经济学的基础。生产、分配、分 工、交换等不仅是技术范畴,也是伦理道德范畴。 强调经济组织是被伦理道德规范所制约的一种秩 序,经济问题也只有和伦理道德问题联系在一起
•
④俾斯麦政府开始推行社会改良。
•
• •
(2)新历史学派的特点:
①继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继而提出 历史统计法; ②比旧历史学派更极端,旧历史学派主要是 补充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历史学派希望用历史研 究和政策研究来完全替代古典经济学; ③旧历史学派用保护政策来反对自由主义, 新历史学派用社会政策反对自由主义。新历史学 派主张政府以第三方身份来调和阶级斗争,认为 一个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不可分割的,
杂凑班”。他们抓住了输入的资料,用自己的社 会条件去解释。因此,这个时期的德国经济学著 作,是一种包罗着旧论点的残余和没有很好领会 的新论点的杂烩。
• 根据当时的传统,它被称为“官房学”。如 恩格斯所指出,这种著作的特点就是乏味、肤浅、 空洞、冗长和东拼西凑。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 产阶级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这就是所谓历 史学派。因为在40年代的德国,民主运动和社会 主义运动正在大大地加强,所以历史学派从它产
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导读:本文是关于制度经济学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制度经济学】制度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科斯(RonaldCoase)《企业之性质》,科斯的贡献在于的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中并指出企业和市场在经济交往中的不同作用。
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等人对于这门新兴学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近30年,新制度经济学是蓬勃发展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
一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可分为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发端,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形成了古典经济学体系(Classical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主流经济学又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形成了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本理论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NewclassicalEconomics)。
尽管主流经济学枝繁叶茂,备受青睐,但非主流经济学一直在努力抗争,不断创新,仍获得相当的发展空间。
非主流经济学流派很多,制度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
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的理论思想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从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二、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 古典学派主张自由贸易,李斯特从德国具体 条件出发,反对这种普遍的自由贸易,主张实行 关税保护。流行学派倡导的自由贸易是建立在这 样一个假设之上:它认为统一的世界联盟和持久 的和平已经存在。在李斯特看来,这种统一的世 界市场尚未实现,自由贸易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 低的国家的利益,两个同样发展水平国家实行自 由贸易,才会对双方有利。而德国当时工业发展 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因而要实行关税保护,等 实现了工业化,再实行自由贸易。李斯特提出贸 易保护,但是又强调新式机器和现代化生产资料 的进口应当尽可能地不因关税而受到阻碍。李斯 特关税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德国的工业化, 使德国的工业品占领国内市场,以便将来在国际 范围内实行自由贸易。
• •
二、美国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与德国一样,资本主义发展水平 落后于英法。直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才得以在美国确立,19世纪中叶以 后发展很快,到19世纪末已赶上英法,在 美国也没有出现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19 世纪中叶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凯里为 代表的阶级利益调和论和保护关税理论, 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 义过渡,出现了制度学派经济学(该学派 也受到历史学派的影响)。
• • •
第四节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新历史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了新历史 学派阶段。19世纪 70年代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使国内市场 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普法战争以后,德国从法 国获得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本主义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到80年代它的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三位,90年代已赶上英国 。 农村中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发展迅速。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 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对于工人运动,一方 面进行镇压,另一方面进行所谓社会改革,以小恩小惠笼 络工人阶级。新历史学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 生的。新历史学派承袭旧历史学派的传统,在经济学方法 上与古典经济学相对立,否认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 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社会利益调和论和社会改良主义, 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它的创始人是古 斯塔夫· 施穆勒(1838——1917),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卢 约· 布伦坦诺 (1844——1931)、阿道夫· 瓦格纳(1835— —1917)、阿伯特· 艾伯哈特· 谢夫莱(1831——1903)、 卡尔· 毕歇尔(1847——1930)、韦纳· 桑巴特(1963—— 1841)等人。
• • •
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历史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 19世纪40年代德国产生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即历史 学派。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开始逐渐走向统一,资本主 义在德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与封建残余进行 斗争,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开始尖锐。历史学派正是德国 资产阶级向贵族地主阶级的妥协在经济理论上的产物。旧 历史学派受到李斯特国家主义经济学的影响,但与李斯特 的经济学说也存在一些差异。它的特点:(1)反对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主张用所谓的历史方法代替所 谓的科学抽象法。(2)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倡导的自由 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极力美化封建制度 及其残余,在理论上为普鲁士式的资本主义道路辩护。鼓 吹阶级利益调和,反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4)宣扬大 日尔曼民族的优越性,鼓吹民族沙文主义,从理论上证明 德国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合理性。威廉· 罗雪尔是旧历史 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此外它的代表人物还有: 布鲁诺· 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卡尔· 克尼斯 (1821——1898)等人。
二、罗雪尔的经济学说 • 威廉· 罗雪尔(1817 ——1894)是19世纪中叶 德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旧历史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主要著作:《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 义大纲》(1843)、《国民经济学体系》(共5卷, 1854——1894)、《16——17世纪英国国民经济学 说史》(1851——1852)、《德国经济学说史》 (1874)等。 罗雪尔作为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主要 在于他最早提出了“国民经济学的生理方法”,即 历史方法,这种历史方法与古典经济学方法不同。 古典经济学是一种哲学方法,抽象掉了时间和空间 的规定性,抽象地寻求概念或理论体系,它所关注 的是怎样增进国民财富。国民经济学应该采用历史 的方法,忠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寻找与人类进化有 关的记述,特别是与古代历史有关的记述。
•
李斯特还对生产力进行了具体考察,归纳为以下几个 方面:1、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一个社会的生产力 不仅是物质财富积累的结果,而且也是科学和艺术、国家 与社会制度、智力培养、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累积的 结果,甚至把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奴隶制与封建领地的 取消、王位的继承、警察制度等都看作是生产力增长的丰 富源泉。2、强调生产力中的教育因素。他认为下一代的 教育是对现有价值的消耗,但目的是为未来生产力的增长。 他认为教师、音乐家、医师、法官等人的劳动也是生产性 劳动,而且他们的生产性比单纯的物质生产者还要高,因 为他们生产的是生产力。3、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 产业之间分工协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李斯特接受 斯密认为分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观点,分工的原理不仅适 应某一行业,而且适应整个国家。(1)一个国家最重要 的 分工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的划分,两者是相互依存 的。(2)在物质生产中最重要的分工和协作是工业和农 业的划分和协作,两者也是相互依存的。(3)各国之间 也存在着分工和生产力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对生产力的 增进也起着积极作用。 李斯特认为一国应首先提高国内 生产力,然后才是加强国际分工。(强调组织管理和教育 的重要性。但任意扩大生产力概念)。
第十五章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 • • •
第十五 章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德国经济学的产生 德国经济发展落后英、法,直到19世纪,德国仍然是 一个宗法式的农业为主体的封建国家,(1789年法国资 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初拿破伦对德国的战争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德国封建农奴关系的解体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1848年以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与此相适应,它的经济理论也较为贫乏。18世纪下半叶以 前,德国经济思想主要是“官房学派”(重商主义在德国 的变种),着重于国家财政管理方面。19世纪初期以后, 英法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为一种外来品输入德国,德国人对 英法经济学实质并不理解,往往把它拼凑成一个大杂烩。 而李斯特等人的经济学与此不同,代表德国国家经济学的 产生,比较注重实际。19世纪40年代以后,在德国随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自己的经济学——历史学派。它 经历两个阶段,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
•
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具有以下特点:(1)新历 史学派不再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认为经济科 学就是要探索经济规律。但是它否认古典学派的抽 象演绎法,主张历史研究中必须应用历史归纳法。 (2)用历史统计方法代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生 理学” 方法,用历史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考察现实经 济问题。新的历史方法不是急于得到普遍的结论, 而是从对历史的综合出发,循序渐进,达到对不同 时代不同民族具体的经济状态进行专门的研究。 (3)新历史学派主要攻击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以 社会改良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4)新历 史学派 极力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美化德国容克资 产阶级专制政权。(5)新历史学派特别强调心理、 道德和法律等意识形态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并且 以此来解释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它的主要经济观点 也是从这一点派生出来的。
• •
四、关税保护与经济发展阶段论 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采取的贸易政策应以该国不同发 展阶段来确定。一国经济一般经过5个发展阶段,即原始 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 业时期。不同时期应该实行不同的政策。在原始未开化时 期向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和农工业时期过渡时,实行自由 贸易政策,打破原有的封闭和愚昧状态,促进工业发展, 促进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当一国经济进入农工业阶段, 这时国内工业已有发展,但较弱小,为避免其他发达国家 的竞争,必须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工业强大了,再实行 自由贸易政策。具体到德国,当时正处于发展的第四阶段, 即农工业时期向农工商业时期发展,总体看,工业是幼小 的,必须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免遭英国等先进发达国家的 竞争损失。等德国强大了,再实行自由竞争政策。(他的 社会历史阶段划分以部门演进为标准,抛开了生产关系。 他的学说对于后来历史学派的影响,反对抽象的研究方法, 从历史的民族的特点出发建立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否 认普遍的经济规律,强调经济发展的民族性;强调国家在 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罗雪尔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因而整个发展过程具有上升和 下降的不同趋势。国民经济在其发展的所有阶段都要受三 种主要经济因素的支配,即自然、劳动和资本。在较低的 文化阶段,自然要素占支配地位,到了中等文化阶段,劳 动的地位逐渐增强,发展到高级文化阶段,资本开始占优 势地位。罗雪尔的经济方法论是不科学的。他只注重收集 历史资料,否定科学抽象法,实质上是否定经济学作为一 门科学存在的意义。 他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是错 误的,在他的四阶段论中看不到社会经济形式的变化。 罗雪尔竭力反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 利益服务。 他认为利己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它与社会 主义是不相容的,他反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宣扬阶级利 益调和,鼓吹阶级利益协调一致是一国繁荣的基础。他主 张政治上德国资产阶级应该与容克地主协调,在经济上各 个阶级利益应当协调一致,以保证德国的持久繁荣。他的 理论在德语国家影响较大,对后来的新历史学派和美国的 制度学派具有直接的影响。
• • •
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 一、李斯特的生平、著作和学说特点 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1789——1846)是18世纪末 19世纪初德国重要的经济思想家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倡导 者。他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有《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 (1827)、《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1837年写成, 1861年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等,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是他的主要代表作。 • 李斯特 时代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双重任务,为了发 展资本主义,在国内要消除封建割据,实行自由贸易, 在国际上,要实行关税保护主义。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 族性,反对英法古典学派的抽象自由贸易理论。 • 李斯特把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统称为“流行学 派”,“流行学派”的理论是一种抽象的“世界主义经 济学”,它以整个人类社会利益为研究对象,没有顾及 到德国具体的国家利益,因此它对于德国不具有任何实 践意义。德国所需要的是国家经济学,它不是建立在空 洞的世界主义之上的,而是以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 家需要为依据的,由于非常强调国家利益,因此他把自 己的主要经济学著作称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