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史学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言: 第一个基于经济史的经济学流派
德国的经济学理论远远走在英法之后, 19 世纪30 年代之后,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才在德国引起注意, 萨伊与夏巴特等人的经济思想输入德国,40 年代, 德国才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即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的诞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针对当时德国的封建割据和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摧残的状况, 德国民族的历史课题主要在于如何促进德国的统一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决定了其经济学理论不可能经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段, 使其一开始就强调政治经济学要以历史为依据, 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浓厚的对抗亚当·斯密理论的色彩。在详细考察各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历史学派提出了许多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德国民族的历史课题规定了德国经济学的性质和特征, 从而使德国历史学派成为第一个基于经济史的经济学流派。自亚当·斯密开始的传统经济学都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为普遍适用的、唯一符合自然秩序的理性的社会, 这一社会历史观使古典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历史的观点, 而德国历史学派始终强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历史学派和古典学派产生争论与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法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长期以来, 西方经济学界一直有学者在研究德国的历史学派, 尤其是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但人们往往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去评价历史学派, 由于历史学派强调国家干预, 反对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学说, 故经济学界对它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分歧。我个人以为, 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评价历史学派是不够的, 我们应超越纯经济学视野, 重新予以经济史学的解读, 才能准确、全面的评价它。无论是在经济理论层面, 还是在经济政策实践方面, 历史学派都应该有它独特的历史地位。首先, 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 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 在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这在方法论上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是有相当的影响和突破的。19 世纪末, 经济学界对方法论上的争论, 其实质是应该怎么处理抽象演绎与历史方法的关系。其次, 作为第一个基于经济史的经济学流派, 历史学派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史学的发展。最后, 历史学派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各国的民族经济, 这对于落后国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20 世纪50 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次“李斯特的复兴”研究高潮。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学界又有不少学

者发表文章, 对李斯特的某些经济思想给予肯定的评价。这充分说明历史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于当今不发达国家制定本国经济发展战略,仍具有参考价值。
二、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强调历史特殊性, 反对抽象理论分析
19 世纪初, 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 德国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国家统一, 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工业, 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他们的思想成为历史学派的先导, 主要代表者是亚当·缪勒尔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而对历史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李斯特。到19 世纪40年代, 德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即历史学派开始产生。历史学派经历了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发展阶段,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雪尔、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卡尔·克尼斯、古斯塔夫·施莫勒等经济学家。其基本观点就是强调历史的特殊性, 反对抽象的理论分析。他们认为抽象法是单纯推理的方法, 不能解决问题, 应当使用历史方法, 大量收集各国与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 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他们都强调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有各自特殊的发展道路,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无论是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分析法”与“历史生理法”, 还是新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与“历史统计方法”, 都一致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和“历史的方法”, 从根本上否定用演绎法抽象出理论, 否认存在着普遍的规律。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 李斯特从德国的情况出发, 强调研究各国的历史特点, 反对抽象的理论分析, 否定古典经济学派所探讨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他认为各个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同, 经济水平差异性很大, 因此各国不存在共同的普遍规律, 各国应该有各自的发展道路。历史学派的奠基人罗雪尔所著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一书, 被称为“历史学派宣言”。象李斯特一样, 罗雪尔也反对古典学派探讨经济发展中的客观规律, 他断言利用抽象法在理论上阐明政治经济学的普遍规律是完全不可能的。罗雪尔强调政治经济学的目的不是指出事物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 而是记述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旧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卡尔·克尼斯在其所著的《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也极力否定理论, 他认为, 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没有什么规律, 最多只能说不同国家的发展有某些相似之处。由于经济生活不断变化, 人们的认识不断改变, 所以, 经济规律只是暂时的。由此, 他把政治经济学归结为只是简单地记述经济现象的科学, 经济学家主要通过统计学、历史研究著作来认识经济现象。旧历史学派另一个主要代表

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写道:“国民经济学这门科学不象动物有机体的生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部门必须研究自然规律, 它并不需要在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探讨不变的、到处如一的经济规律, 而应该在国民经济的经验更换中去指出进步所在, 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指出人类在日臻完善”。19 世纪70 年代以后, 德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历史学派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应运而生, 其理论特征就是更加强调经济理论的相对性和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施莫勒认为新历史学派不应该急于去寻找普遍适用的结论, 更加需要从历史综合出发, 对特定的各个时代民族和经济状况作专项研究。
三、历史学派基于经济史抽象经济理论的方法
1. 历史学派强调从历史中抽象理论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要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支配物质生活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 通过研究每一发展阶段上的特殊规律, 揭示出适合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规律。虽然我们不能将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等同于科学, 但是我们应充分肯定历史学派强调从历史中抽象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强调政治经济学要以历史为依据, 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国家经济学, 而不是世界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应该正确地了解各个国家当前的利益和特有环境, 教导怎样使各个国家上升到工业
发展阶段。
历史学派的奠基人罗雪尔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应该只限于研究现代的经济制度, 而应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 特别是各个国家古代的历史资料。历史方法同哲学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哲学家尽量抽象地、脱离一切时间和地点的偶然性去寻找概念或判断的体系, 历史学家则尽量地描绘现实生活, 寻求人类的发展及其相关的记述。前者着重运用现有的成果下定义, 后者则注重于记述历史发展。因此, 不可能有符合一切国家的经济学, 经济学的课题是“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新历史学派对归纳法有更极端的看法。施莫勒认为经济问题的分析必须运用历史方法, 抽象演绎方法是不能取得任何成果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崭新时代是从历史和统计材料的研究中出现, 而绝不是从已经经过一百次蒸馏的旧教条中再行蒸馏而产生的”。因此, 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于努力收集大量的历史和当前的资料。只有在大量收集资料后, 经济学家才有可能应用归纳的方法得出若干结论。这些资料所能说明的, 与其说是一国国民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一般生产过程, 不如说是各个不同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民族经济形态的特殊情况。
2. 历史学派从历史中抽象理论的典

型例证分析
李斯特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归纳, 所取得的最一般的范畴就是所谓“生产力”。他的“国民生产力”理论体系是他的学说的核心部分, 他通过对生产力的研究, 建立起了“国家经济学”。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是与他的历史主义方法紧密相系的。李斯特在研究经济问题时, 完全丢开了古典经济学数百年的理论研究方式和范式, 他以历史研究为先导, 通过对西欧各国和美国经济发展历史的研究, 试图客观地再现历史, 从他们的兴衰成败中探求历史教训, 把经验教训上升为理论与政策, 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国家经济学理论体系。他的理论体系不是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 没有重视概念的作用, 其理论观点是在对历史的考察中分散地加以论述的。
旧历史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在大量收集各个民族古代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交换形式发展变化的历史, 将整个经济划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三个阶段。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施莫勒用他的历史归纳法, 以社会集团为标准, 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 种族和马克公社经济; (2) 村落经济; (3) 庄园经济; (4) 城市经济; (5)领域经济; (6) 国民经济。
上述几例仅仅是历史学派从历史中抽象经济理论的几个典型例证, 可以这样说, 历史学派的每一个基本理论观点, 每一项基本政策主张, 都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归纳, 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分析。
四、历史学派的经济史观
1. 李斯特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分别考察了意大利、汉萨同盟、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意志各邦、俄国、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然后总结出历史的经验。意大利的历史表明, 自由与生产事业是分不开的。哪里工商业发展, 自由的获得就为期不远了。有自由,
生产也会发展。但生产的发展又有赖于国家的统一, 意大利缺乏这一点, 因此最终还是衰落了;汉萨同盟曾垄断英国对外贸易, 在13 世纪对英国的发展影响相当大。后来一败涂地, 原因在于, 英国是与汉撒商人的贸易中才脱离未开化状态, 后来英国实行了保护政策才使工业得到优势。而汉萨城市商业不是国家性质, 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支持而归于失败; 荷兰人刻苦耐劳冒险进取珍惜土地长于航运。但在对外贸易中被对手打败。如果荷兰与比利时、莱茵地区和德国北部联合构成一个完整国家, 英国就不易使用战争和商业政策来削弱它; 英国的历史表明, 国家的一般政策与经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禁止输入它自己能够生产的棉纺织品、丝织品, 从而在经济上彻底征服印度

这类国家。这与斯密的自由贸易主张是不同的, 英国必须对幼稚产业进行保护;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发现新大陆中发了财, 但是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国家政策, 工商业并没有随之得到发展; 法国的兴衰始于柯尔培尔的保护政策; 德国则还非常落后, 各个方面还处于未开化状态, 国内缺乏统一力量, 工业的最初发展得益于南特赦令的废除;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将德法工业带进了新纪元; 俄国的发展得益于彼得大帝, 国民的团结与政治的环境这两者对于一国的经济生活有莫大影响, 俄国近140 年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明; 美国也没有遵循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强调建立自己的工业, 假如没有对外国工业品的输入限制, 美国的工业建设也是不能完成的。李斯特认为历史的经验在于, 首先, 一国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政治上的自由, 适当的公共制度和法律、国家行政和对外政策, 尤其是国家的团结和权利等方面的支持, 就不会有成就。个人生产力、个人财富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完善成比例增长, 反之, 自由与社会政治制度又从个人物质财富和生产力中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其次, 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是由于利益,而不是出于凭空的理想。第三, 各个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改进其制度。第一阶段, 对比较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 以使自己摆脱未开化状态, 第二阶段, 实行限制政策, 促进本国工商业发展, 最后阶段, 当财富和力量达到很高程度以后, 再逐步恢复自由原则。李斯特认为德国处于第二阶段, 要实行保护政策。
2. 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分析方法”和“历史的生理学的方法”
旧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罗雪尔在《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一书中所强调的历史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国民经济学不单纯是致富术, 而是企图分析人类、判断和控制人类的一种政治科学。其目的是记述各国国民在经济上想什么, 要求什么, 感受什么, 做了些什么努力, 获得了什么。这种记述只有和法律史、国家史以及文化史相结合才有可能。(2) 所谓国民绝不只是现在活着的许多个人的单纯集合, 因此, 凡是研究国民经济学的人, 不能只满足于观察现在的经济关系, 对于以前的各个文化阶段也必须作同样的研究。(3) 从许多复杂的现象中找出本质的合乎规律的东西是困难的。因此, 只能将所知道的各国国民从经济上进行比较, 而且近代的各国国民在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不观察各国国民而单纯考察一国国民, 那将是不可能的。(4) 历史的方法不轻率地赞赏或非难某一特定的制度, 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制度对一切国民, 在所有文化阶段上都是有效的或有害的。(5) 国

民经济的生活和动植物界一样, 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即幼年、青年、成年和老年时期, 而每个国民的进化都受三种主要经济因素支配, 即自然、劳动和资本。虽然资本在人类社会的幼年时期就已存在, 但并不占主要地位, 只是到了老年时期, 资本最占优势, 国民就进入了最幸福的时代。罗雪尔同时也承认, 好景是不会长的, 他主张国家采取所谓“人工治疗”进行干预, 从国民保健学的观点看, 成熟期会很快恢复, 以后可以保持一个平静的状态。这就是所谓“历史的生理学的方法”。
3. 新历史学派的“历史统计方法”
新历史学派在方法论上继承旧历史学派, 但有所不同, 首先, 对归纳方法有更极端的看法,历史方法与演绎方法繁荣对立达到极点。施莫勒指出他们大量利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方法, 用数量的表达形式阐述他们所研究的经济历史问题, 因此, 新历史学派称自己的方法是“历史统计方法”。
五、历史学派对经济史学和经济学的贡献
历史学派对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 方法论的影响。在经济史的研究中, 一切经济理论都视为方法论。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 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自亚当·斯密开始的传统经济学都视资本主义社会为唯一符合自然秩序的理性社会, 这一社会历史观使其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历史的观点。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德国历史学派, 以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对立面而出现, 强调历史方法,从而形成了经济思想史上的“德国风格”。无论是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分析法”与“历史生理法”,还是新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与“历史统计方法”, 都使得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促进了经济史学本身的大发展。
2. 德国历史学派树立了经济史与经济学结合的典范。作为一门跨学科的交叉学科, 经济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只有很好地与经济学、历史学结合, 经济史自身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历史学派就是第一个基于经济史建立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学流派, 本身就是经济理论与历史结合的典型。
3. 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资料。例如,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意大利、汉撒同盟、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意志各邦、俄国、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为后来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历史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又如, 施莫勒运用他的历史归纳法, 对德国历史上某些具体的经济问题作了专题研究, 发表了《十八世纪普鲁士的丝织业》、《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斯特拉斯堡呢绒行会》等著作,

这些专题研究对进一步研究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经济史学价值。另外罗雪尔在《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一书中, 还列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这对我们研究欧洲经济发展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德国模式还是中国模式?
(2010-08-19)
● 薛 涌
2010年8月13日,德国政府公布,德国最近一个季度经济增长为2.2%。这是德国自1990年统一以来最好的经济表现;也使德国人民和政府一下子扬眉吐气。自这次世界经济大衰退以来,德国政府一直拒绝跟从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受到来自美国和欧盟内部的重重压力。现在德国人终于可以说:我们的模式更优越。
当然,一个季度的经济增长数字,如同股票市场一样跌宕不安,很难拿这么一个暂时的数字判断一国经济的竞争力。但是,“德国模式”的显山露水并不在这一个季度。在这一季度数据出来之前,美国的著名劳工律师托马斯?盖根(Thomas Geoghegan)已经出版了一本新书:《你是否出生在一个错误的大陆?》。他认为美英所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已经被“德国模式”所代表的“莱茵兰(Rheinland)资本主义”所击败。这几十年来西方媒体上到处在谈论“旧欧洲”的衰落,近些年也高唱“中国崛起”。特别是在美国,在1970年开始就一直在谈论欧洲福利国家的崩溃。但事实上,这种“欧洲崩溃论”甚嚣尘上了40年,欧洲却越来越好,美国则在走下坡路。这也是为什么盖根为美国人感叹:我们生在一个错误的大陆!
我们不妨看看几个简单的数据。2009年世界银行所公布的人均GDP,挪威为7万9090美元,瑞士为6万4708美元,丹麦为5万5995美元,荷兰为4万7918美元,美国为4万6436美元,法国为4万2312美元,德国为4万874美元。如果退回40年,算算1969年的GDP,按当时的美元面值,美国高于所有欧洲国家,为4802美元,瑞士为3260美元,丹麦3068美元,挪威2878美元,法国2827美元,荷兰2553美元。比较一下就知道,欧陆这些福利国家,在美国人的“崩溃论”中纷纷赶超美国。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这些数字论高低。但是,面对这些数据再没完没了地讲欧洲福利国家病入膏肓、难以持久等等,恐怕已经讲不通了。
福利主义不一定造成高失业率
以美英那种“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的尺子来衡量,欧陆“福利国家”税收太高、政府管制太严、劳动力市场太不灵活,造成了高失业率。人口和经济规模最大的德国,自然成了美国人攻击的首要目标。2000年,美国的失业率仅4%,德国则高达10.7%。到2005年,美国失业率为5.1%,德国则高达11.7%。德国模式崩溃之说自然越叫

越响。但是,到了2009年,美国的失业率为9.3%,德国则降到了8.2%。最近的数据是2010年6月,美国失业率为9.5%,德国为7.3%。高福利带来高失业的理论,到这里又说不通了。
不错,美国的人均GDP虽然已经被许多欧洲福利国家赶超,但还是高出德国5000多美元。不过,我们必须看看这GDP背后的名堂。美国人均一年开车的距离为1万3400多英里,开车的人均年度消费接近7000美元。也就是创造了人均将近7000美元的GDP。德国人则大部分使用公共交通,这方面的开支要小得多。另外,德国人花在医疗上的钱仅为GDP的11%,也就是人均不足4500美元;美国则用去了GDP的17%,即人均将近7900美元,比德国人多花3400美元,但人均寿命则比德国人短一岁多。还有,以每10万人中的监狱人口计,美国高达756,德国仅95。美国关押一个犯人的费用高达2万2000多美元。如果以这个费用换算,美国通过大量的监狱人口,人均又比德国多创出将近150美元的GDP。如果把这些垃圾GDP去掉,美国人能像德国人那样少制造些污染,少点通勤时间,少点监狱的犯人,少生点病,那么美国的人均GDP恐怕要跌到德国的水平之下。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看这些人均GDP是怎么干出来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数据,2006年,美国人均年工作时间是1777小时,德国为1362小时,比美国人少工作400多小时!人均GDP已经高于美国的荷兰,人均年工作时间则仅为1309小时。这种差距,在此次大衰退中更是变本加厉。《纽约时报》早就注意到经济危机中美德两国职工不同的命运:美国人纷纷被解雇,或失去固定的工作后干两三个临时工作,收入减半;德国的职工则带薪到海外度假!
“中国制造”打不过“德国制造”
当然,德国的人均GDP是低一些。不过,这里很大的一个原因是1990年东西德的合并。社会主义的东德,在经济上一穷二白,必须依靠来自西部发达地区的大量补贴,把德国拖得精疲力竭。美国人到德国调查逢人便问:“全球化对你们有什么影响?”德国人总是说;“全球化对我们不构成挑战,最大的问题是东德。”而这一回答,也揭示的德国奇迹“奇”在哪里。在美国,制造业大量外包,蓝领纷纷失业,理由是中国、印度的崛起,把大量廉价劳工带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美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太高,不外包就会灭亡。但是,德国的劳动力成本比美国更高。这主要归功于其超高的福利和非常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但是,德国人似乎并没有美国人那种压力,仍然把制造业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钱,而且在今年以前一直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如今这第一把交椅虽然被中国抢走,但是,德

国8100万的人口,几乎和13亿的中国创造了差不多的出口额。况且,双方侧重于不同的领域,合作多于竞争。中国越是扩大出口,就越需要德国造的精密车床和仪器。日后全球经济回暖,需求上升,最先得益的也是拥有先进制造业的德国。“中国制造”无法取代“德国制造”,也打不过“德国制造”。

德国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这要归结于其独特的“莱茵兰资本主义”模式。“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强调的是自由竞争,企业要为股东负责,工人只是完成这一责任的工具。“莱茵兰资本主义”则强调企业对职工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这种企业伦理已经完全被制度化了。比如,企业董事会中,一般席位是工人代表。这些代表要自己在工友中竞选产生。他们和资方代表一起,决定工作时间、休假、雇佣、裁员、甚至技术投资等等关键性问题。这种职工董事,在德国大概要有50万左右。
想想看,一个8100万人口的国家,5000多万劳动人口,每100多个职工中,就有一个职工代表进入公司的董事会。他或她像奥巴马、希拉莉一样,不仅要参加选举,而且当选后有着真正的权力。无怪盖根评论说,美国的政治是名人政治,大家看的是布什、克林顿、奥巴马在电视里热闹,但老百姓并不把握自己的命运。在德国,政治可以完全不涉及这类知名人士,老百姓在基层决定自己应该休多少天的假、拿多少工资。当然,这些职工代表的根本利益,还是要保证其“选民”的工作。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是削弱了德国的竞争力吗?恰恰相反。在这种制度下,工厂不敢轻易关闭,也无法随意解雇工人,只能培养工人。这样,制造业被保留下来;德国的工人在这种稳定的工作环境中,得以精益求精地深化自己的技艺。这也是德国的产品工艺先进、能够维持高昂价格的原因。按照德国的规矩,工资要集体协商。这不仅是工会一头是集体,资方一边也形成集体,即同类企业结成联盟统一工资。也就是说,在同一地区,你干同一种工作,到哪家工厂或公司都拿同样的工资。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在经营、技术、工艺水平,根本没有空间靠压低工价来提高效益。这和“中国模式”正好相反。也难怪,在美国制造业纷纷被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吓破了胆时,“德国制造”岿然不动。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化,这种能够珍重人力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的“德国模式”,自然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茅于轼所谓“工人农民都不算数”的“中国模式”,则迟早要撞墙。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模式”是老故事。“德国模式”才是新故事。
作者是美国波士顿萨

福克(Suffolk)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一、实现社会市场经济目标的基本途径
“全民繁荣”的目标来自于经济竞争,换言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经济繁荣的基本途径。但是,艾哈德认为,市场经济理论所主张的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不同于亚当?斯密时代的毫无控制的自由放任政策,而是一种辅之以必要的国家调节的市场机制。西德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把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的矛盾予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出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因此,艾哈德主张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思想的基本要义是如何以自由经济为主,以国家干预为辅。这是实现自由市场机制,达到经济繁荣所必须予以遵循的原则。
艾哈德认为,经济自由包括消费自由和生产自由。消费自由指的是消费者可以自由的选择他所需要的产品;就生产自由权力而言。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每个厂商有生产的自由、销售的自由、管理企业的自由、竞争的自由,其中自由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主要文校,是不断解放新才能,开辟新道路的一种工具。只有企业间的自由竞争,才能降低商品成本,改进企业技术。增进企业活力。从而才能保证社会经济体系协调顺利地进行。战后,西德经济的发展充分证实了自由竞争所产生的强大威力。因为西德人正是在经济自由主义原则下,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艾哈德强调自由竞争机制的重要性,并没有否认国家干预的辅助作用。为了说明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之间的关系,他援引了西德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伯姆?罗布凯所作的足球比赛的比喻。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政府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其职能是使比赛有规则的进行而不是亲自去踢球。政府的责任是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私人企业家以指导和支援,而不在于直接干预经济事务。私人企业家就象足球比赛中的运动员,他们必须对自己的事业负责任,政府作为裁判员只能运用一切为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所允许使用的手段,为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和适宜的环境。政府的这种辅助作用恰治是自由竞争机制所不具备的。
政府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辅助作用不仅表现在国内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反映在国际经济领域。例如,欧洲经济一体化完全靠自由贸易是很难实现的。它需要有各国政府采取统一的政策和步骤,也就是说国际问的自由贸易离不开各国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预。

二、反对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垄断
在艾哈德看来,自由竞争的优越性驱使人们必须集中全力反对垄断的存在。垄断之所以应当反对

,原因就在于它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回顾人类历史,人们不难看到人类进步史中的巨大进展,应当归功于自由经济时代的最文明的那一个阶段。在19世纪初,由于生产者有同等机会自由活动、自由竞争,市场成为决定经济利益的焦点。而19世纪末垄断的产生,限制了市场经济的有残性,同时,引起了社会与政治的紧张局面。艾哈德强调,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的制度。
社会市场经济要求产品的生产者自由竞争,要求商品的生产者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动自由地决定价格。通过这二者使市场调节过程随时随地地进行,并使供求双方,使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二者,既在数量上又在质量上不断地趋于均衡。而垄断组织恰好是排斥自由竞争,排斥自由定价,同时,每一种垄断形式都隐藏着欺骗消费者的可能性,而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为了保护消费者,两者的目标是不相容的。再者,垄断绝织吞食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使经济停滞不前。如果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政策有意识地鼓励私人垄断,那么这种不良后果就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反映出来。因此,坚持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必须反别垄断制度。

三、西德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一体化思想
艾哈德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一体化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思想已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国际自由经济政策是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整个经济自由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经济一体化则是自由经济政策的具体表现。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要实现经济自由,要坚持自由贸易。基于这种思想,他坚决反对“双边协定”,认为经济一体化无论对内对外,都应该贯彻经济自由主义,建立欧洲共同体,只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经济自由主义的第一步。为了实现欧洲经济的普通繁荣,不仅要在内部实行经济自由,在对其它经济区域的关系上也应坚持经济自由的原则。
实现欧洲经济一体化,应该把重心放在自由的区域经济秩序的建立方面,不应当把欧洲一体化看成一个组织,而应视它为自由经济合作的“功能”。首先应致力于发展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应该不分轻重缓急让政治一体化走在经济一体化前面。否则,欧洲共同体将会变成一个超国家的中央经济管制组织。为了做到这一点,艾哈德提出了建立一个自由的区域经济体制的具体措施(包括商品和劳动交换自由以及资本和就业自由等等)。
艾哈德在批评社会一体化的错误观点时,指出欧洲共同体的性质永远是一个经济合作的组织,它决不是各个成员国家在数量上的机械组合,而

是立足于广泛的自由和竞争基础上的更高一级水平的经济合作。社会一体化只能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通过各国生活方式逐渐同化的途径而实现。
综上所述,可见艾哈德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完整体系,这是对西德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并且,对当今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德政府自由主义的经济实践,只经过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六千万德国人就全面振兴了经济,使西德再次成为欧洲各国员强盛和最有活力的“经济超级大国”。西德的经济复兴奇迹的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社会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经济自由主义。《来自竞争的繁荣》恰恰是西德走向经济繁荣的真实生动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