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笔下女性的痛苦书写研究

合集下载

透过具体作品看张洁对女性自身的审视

透过具体作品看张洁对女性自身的审视

之中的想 法 ,是的张洁的作 品呈 现出一种 对传统的女性 以及 社会的藩篱之中 , 因为这种世俗和偏 见 , 其实 说到底也是一种 现代 的女性相互结合 的特点 。
不过 张沽在提 出这种女性观点 的时候 ,其 实是有一个 前 男权 主义主宰的社会 。
这 三个 《 方舟》 中的女性 , 走 进社会 当中 , 不仅仅没有 获得
程, 从一 开始的恋父意识 , 走 向 了 对 父 权 的 审视 以 及 反 思 , 并 分别是梁倩 、 柳泉以及 曹荆华 , 这三个 女性都从没有爱情 的婚
且最终从男性的膜拜之中走出来 ,进而对男性主导 的社会秩 姻之 中坚定地走 了出来 ,并 且在光 甲广阔的社会环境 当中去
序与社会价值观提出质疑 , 并且强调男性和女性之 间的对 等 , 寻找 自我的价值 ,进而希望 能够在事业 至上把 自我 的价值进
渐的返璞归真 , 这种女性角色 的返 回, 并不是重新 回到母权 的 倩和柳泉 , 可以说她们都有着很高的文化水平 以及个人修养 , 社会秩序当中 ,而是一种让 女性 重新 回归到 已经经过社会拣 从工作能力 技术到她们 自身的各种价值 观都有一定 的水平 , 选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这种回归到现代的文明和人道逻辑 可是她们从丧失了爱情的婚姻藩篱 中走 出来 ,又再次坠落到
考 ,张 洁的女性主义思想发 生了很 大转 变,而对 于女性 的关
注, 以及对于 男权和封建主义的反诘讽 刺 , 则是她 重要 的文学
贡献。
的想 象 , 虽然是 十分美好 的 , 但是 实际上我们 可以发现 , 这样
的一种理想的男性 , 与其说是丈夫或者情人 , 还不如说这是一 个慈祥 的父亲 , 这 样的一种要求 , 无疑是 对男性 的苛 求 , 同时 也是张洁对于女性的思考和审视不够深入 。 因此 , 张洁笔下的 女性 主人 公 , 往往会 因为这一点而呈现出对现实失望 的情绪 , 因为那 么完美 的男性几乎是不存在 的。这一点在 张洁的作品 《 方舟》 的当中就体 现得 比较 明显 。

张洁新女性文学主义研究

张洁新女性文学主义研究

张洁新女性文学主义研究张洁被认为是新时期以来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先启者,她的小说创作也由于显示了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而别具一格。

这注定了张洁不是一个写实型的作家,而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主观倾诉型作家,将自己的情绪在小说中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这样其小说中无形就有了“自传〞的成分。

凭借着艺术想象实现着个人理念中的希冀和追求,体会着经验的或超验的感觉并由此来完成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诗性传达,在凸现对女性命运关心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爱〞“恨〞交织的张洁。

一、“要是怎样。

又会怎样〞的小说创作主旨张洁的小说创作从文学精神到创作手法根本上是属于现实主义,其小说更多地是承继了“五四〞启蒙文学传统,“文学对我日益不是一种消愁解闷的爱好而是对种种尚未实现的理想的渴求:愿生活更加像人们所向往的那个样子。

〞她的小说创作可谓是“用心良苦〞——“故事表达往往是关于‘生命战胜劫掠’的故事——地老天荒、满目疮痍中仍有鲜艳的爱情之花不屈地开放,一如夏瑜坟上那新献的花圈喻示了生命的坚贞和获救的必然〞,这样就使得小说在一开始的架构中就留下了鲜明的作家观念的痕迹。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完全是一个孩子误了高考报名时间的故事。

“不过新的时代终究不会埋没人才〞最终“电波传送了党中央的声音……增加招生名额……等待着他们的是一个美丽而晴朗的早晨——一个让他们一生也不会忘记的早晨!〞从这个起点可以看出,她的故事并不吸引人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春天复苏〞的主题,再加之其柔美又带点伤感的情绪表达,?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就成了张洁小说创作的一个定向姿态——倾向于主观型。

?方舟?、?七巧板?、?祖母绿?几部中篇里那么更明显地倾向于主观化。

小说中每一块的开展线索根本上不是事件的变化或人物的性格轨迹,而只是中心人物的情感流动和情绪飘移。

这里呈现出的外在世界已不再是逼真的纯客观的世界描述,而是人物心灵感受过的世界。

事件和行为,完全随着作家思绪的变化而变幻,更实现了作品的意念性。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
张洁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富有才情,内心细腻,是爱的书写者,从《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一直到《无字》,爱是张洁不变的主题,除了男女之间爱情的探索,张洁也不忘描绘对亲人,对国家的爱,只是,张洁笔下的爱,都显得深沉,这源于她爱的深沉。

张洁对女性的关注,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除了展示出新时期以来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问题,更通过对现象的描写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揭示构成这种境遇的深层历史原因。

从初期的充满理想的探索到之后在痛苦和犹疑中的挣扎,再到最后显示出来的超脱和平静,展示了张洁不同时期写作风格和女性意识的的转变。

本文从张洁小说女性形象的塑造、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变以及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把握作者的创作轨迹,梳理出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变。

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以来妇女对自身解放的探索,以及她们对仍旧具有强大效力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妥协,具有启蒙的性质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女性的觉醒与局限——论张洁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女性的觉醒与局限——论张洁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文精神,所以在阅读含有暴力书写的文本时,对社会是有要求的,“它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必须是:具备商业伦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后现代社会,高度法制化社会,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6]。

可以这样认为:若社会达不到要求,阅读这部作品时就会存在争论。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莫言的暴力书写就认为他是一位非正常的作家,更不能因为文本对社会和读者有要求,就忽略了它本身的价值意义。

再者,近年来,以“暴力美学”为出发点的各种艺术创作,在所谓前卫思想和科技的陪衬下,使现代艺术似乎弥漫着一种夸大描述暴力实施过程的病态,也引起一些学者的谴责。

而如何借由暴力阐述来展现美学的意义,从而转化读者认知,使美感在作者体会客观事件后更深、更广的思维下生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檀香刑》中暗含的暴力美学因素的研究意义所在。

(本文系宁夏社科项目“新时期以来宁夏女性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5NXBZW01)注释:[2]莫言:《檀香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页。

[3]赵先锋:《狂欢化的酷刑与变异的权力——<檀香刑>的主题意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62页。

[4]李建军:《是大象,还是甲虫?——评<檀香刑>》,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40页。

[5]张坤,李云莉:《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暴力现象探析——在当代审美文化的理论视域中探索“暴力”》,阴山学刊,2008年,第1期,第22页。

[6]吴娟:《大众文化冷思考:“暴力美学”真的那么美?》/GB/wenhua/27296/2292269.html2004-1-12.参考文献:[1]李海彬.酷刑“戏”的背后——论莫言《檀香刑》[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4):10.[2]黄瑛,李艳.男权文化屏风上的翠鸟——析《檀香刑》中女性人物的生存状态[J].安徽文学,2013,(6):28.(王红丽,吕颖 宁夏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 750021)女性的觉醒与局限○李 艳摘 要:在张洁的小说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女性,她们大都缺少美丽的外表,婀娜的身姿,但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希望爱情婚姻幸福美满,在工作上能有所作为。

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一、对历代社会女性意识的解读
(一)封建社会女性意识概论
诗人拜伦曾说过: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命的全部。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的规范像紧箍咒一样紧紧束缚在中国广大女性的头上,“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女子成为纯粹的生育工具,完全从属于男人。关于爱情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宗法女儿面对无法选择的空间,可供选择的对象有限,并几乎完全由父兄主宰。女性爱的权利、爱的欲望完全被剥夺、被抹杀,女性只是供男性选择与摆布的客体。男人可以“三妻六妾”,女人却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并且从一而终,在爱情的角色里,女性从来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权利,不知爱为何物,也不知怎样去爱。一直被排除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权力结构和主流话语之外。“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女人永远处在最底层,即使她们为此争取过、努力过、斗争过,然而在这么强大的父权制的封建社会,理想终归为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裹挟下,她们最终又回到了现实,继续卑躬屈膝、妄自菲薄、自我萎缩,直到几乎成了完全丧失自主意识的被物化了的奴隶为止。她们的抗争只能被看作是一种“无望的救赎”。张洁所言:“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短短几个字,则道出了封建女性的辛酸与悲怨。
(三)二十世纪70、80年代女性意识概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虽然实行一夫一妻制 ,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女性依然处于爱的盲区,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爱情也被洗劫一空,爱情长时间被埋没、被扭曲、被压抑,爱情婚姻差不多成了写作的禁区。20世纪70年代末,“女人”在“人”的裹挟下又回到了文学中。在“伤痕文学”崛起的新时期,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率先亮出了女性爱情宣言,深入女性这一性别的内心情感深处,书写了女性爱的权利与欲望,写到了女性爱情的伤痕与执着,突出了女性对爱的反思与爱的召唤,并颠覆了长期以来女性被历史遮盖的传统。张洁笔下女性的爱情,绝不是轻描淡写、说忘就忘的:她们或爱得深沉,或爱的糊涂,或爱的痛苦,或爱的执着,或爱的执迷不悟、遍体鳞伤,或爱的千古绝唱、九死一生,都是“刻骨铭心”、“不能忘记的”。这种不能忘记的爱情突出了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她也常说:“如果是个自立的女人,就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我取的成功是我的能力,不是因为我是女人……所以有人如果总是意识到自己是女人,那么这个人也有点问题。”在《方舟》中,张洁第一次鲜明的亮出了妇女解放的旗帜。她借梁倩之口,针对社会将女人仅仅看作“性”而不是人的处境,发出了“女人不是性,而是人!”的抗争,并提出了“女人要面对的是两个世界”的主张,表现了女人不是“性”,而是一个有独立尊严和完整人格的人女性意识,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探讨当今社会中女性的情感、工作、生活等女性生存现状,是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纵观张洁关于婚姻爱情题材的四部代表作品,她塑造了一批二十世纪女性的形象,探讨了中国妇女的婚姻爱情问题,揭示了妇女思想解放的艰苦历程。

浅谈张洁《方舟》

浅谈张洁《方舟》

你将格外的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浅谈张洁《方舟》《方舟》是张洁最富个人特色的作品,小说描写三个中学时代的同窗好友,经过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之后,为了摆脱现实的痛苦,又各自离开丈夫相聚在一个住宅的单元里,以求得暂时的庇护。

她们如同乘住在一叶“方舟”上,经受着生活海洋里风浪的打击和颠簸,同时通过现实主义表现了现代知识女性人生道路和精神追求上的焦灼、孤独和悲凉。

小说塑造了荆华、梁倩、柳泉三个个性刚硬、独立自强的知识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同时三个独身女人在事业和个人生活上都非常不幸。

她们都真诚地爱过,但最后无一不感到彻底的幻灭。

她们不能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于是同丈夫分居或离婚,这种举动使她们受尽了世人的嘲弄、冷眼和侮辱。

这三个人各有特点,但却殊途同归.荆华是一位思想与学识都很突出的理论工作者,让很多男子汉也佩服的女性,能够写出真正揭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论文,却被“凡是派”视为异端,最后还是过着清贫而孤独的生活;梁倩是电影学院的高材生,是极有抱负的才华出众的导演,吃苦耐劳,为了导演一部片子,四处奔波,但仍免不了周围人们的讥讽、嘲弄,最后还是被审查部门枪毙了;柳泉是大学英语系的优等生,是一位热爱工作、精明能干的翻译, 为找一份工作,历尽劫难,在男女纠葛中伤痕累累。

正如文章题记所写:“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张洁在《方舟》中所极力展示的是这三位知识女性在人生道路的追求上无助悲凉的困境。

小说的三位主人公曹荆华、柳泉、梁倩分别是三位不同背景的知识女性。

荆华与柳泉曾先后离开,荆华是不愿成为生孩子的机器,而柳泉则是不愿成为别人的工具,于是两人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成了独身女人。

经过一段严峻的生活磨难后,终于靠当年同宿舍住过的老同学梁倩的帮忙,两人搞到了一套房子。

然而一个坎子还没有过完,另一个坎子已经等在那里。

离异的女子要无端地受到多少“文雅的侵略者"的来犯,白复山的纠缠,居委会贾主任的“关怀”,魏经理的无耻,以及形形色色陌生的,却又自以为有权干预你的种种-—关于婚姻,关于爱情、工作的设想,生活方式甚至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表情以及许许多多不值一提的个人私事。

苦难的历程_浅析张洁作品中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心理踪迹

苦难的历程_浅析张洁作品中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心理踪迹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0No.4张洁是中国新时期拥有众多读者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有意识地描写了女性的生活境况和心灵历程,深入细腻地剖析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女性心理,以女性的亲身体验去描写女性的气质、命运、追求、烦恼以及痛苦,体现了新时期知识女性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她们的心灵历程。

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个性鲜明、风采各异。

《爱,是不能忘记的》(以下简称《爱》)写了男女相爱而由于婚姻和道义的约束使他们的爱情愿望无法得以实现的故事。

继《爱》之后,张洁又发表了一部探讨恋爱婚姻问题的小说《方舟》。

其中塑造了梁倩、荆华、柳泉三个知识女性形象。

这三个女性的命运较之《爱》中的主人公更为悲惨。

她们都曾真诚地爱过,但她们不能接收那种没有爱情的婚姻,因而到最后无一不感到彻底的幻灭。

1984年,张洁的又一篇力作《祖母绿》问世,在作品中,她塑造了又一类知识分子曾令儿的形象。

同张洁以前作品中的许多女性主人公一样,曾令儿也经历了追求爱情之路上的风霜雨雪,她为了青年时所钟爱的男子牺牲了一切———“政治前途、功名事业、平等自由、人的尊严。

”她忍受住她所挚爱的男子的无义和薄情,承受住爱子夭亡的沉重打击,度过了二十多年风雨如磐的艰辛岁月。

这三部作品是张洁探索爱情婚姻问题、研讨妇女解放道路的力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们是知识女性形象的代表。

她在这些篇章中,倾心关注妇女所承受的爱情、婚姻、家庭、社会,以及传统道德、习惯势力、腐朽偏见等层层重压,笔力遒劲地描写她们不屈不挠的奋斗和抗争,这是张洁笔下女性形象的特点。

在她的这一类作品中,你也许会感到偏执、乖戾,但你不能不为她们的真诚和激情所感动,你将更真切地体味到女性的情绪和脉搏,人生的况味和真谛。

本文以这三部小说为代表,对张洁作品中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做一比较,以此来探索张洁作品中知识女性的心理踪迹。

一在《爱》、《方舟》、《祖母绿》这三部作品中,张洁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一个普遍而突出的心理特征:孤独。

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砧板上——张洁创作批评反思

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砧板上——张洁创作批评反思
,


之 相应

的是

,
在 张洁 的 作 品 中
真 正优 秀 性
,
强 大 的 女性 都 极像
在 《方 舟 》中 的 三 位 独 身

文化 深层 的 精 神 复 杂 性
,

女 性 主 义批 评 所 无 法 穷 尽 的 深厚 中

,Hale Waihona Puke 。投向当代 中 国 改 革 的 风 云人物
、 ,
对 于 一 个 具 有 鲜 明 个 性特 色 与 文化 积 淀的 女性 作 仅 仅 将其 放 笠 在 女性 主 义
,

翻检
对 张 沽 创 作 的 批评 更能 明 确 地 意 识到 这种批 评 意 向 的 倾 抖 《 一
、 。
局 限在偏狭 的 女 性 主义视 阅 内 只 能 反 映 出 批 评 的 怪 化和 贫血 状 态
, 。
反观张
洁作 品 中 的女性

,
上了 张 洁 反映 的 是 女 人 要 变 成 男人 的愿望 这 种 失去 女人 的 自我价值 的 女 性 意 识 其实
、 、
批 评 正是 美 艳使 然
意 义 上说
,





政 治 受 迫害的 艰难境遇 中 仅 金 自我 强 大 的 精 神 力 成长 为 优 秀 的 计 算 机 软件 专 家
, , 。
,

所 以 张 洁 往 往被 定 位 为 中 国 女性 主 义 作 家 的 代 表 其作

批评 不 是作 为 一 种 简单的还原 职能 而存在的 当
推 进 的 艰 难 权 力 关 系 的 争夺 对 于 特定 历 史 时 期 社 会 现 实 的 关注

从《方舟》看张洁女性小说创作

从《方舟》看张洁女性小说创作

从《⽅⾈》看张洁⼥性⼩说创作从《⽅⾈》看张洁⼥性⼩说创作张洁以对社会⽣活的⼴泛关注,成为新时期⽂学发展进程中最具影响⼒的作家之⼀。

作为⼥性的张洁,对⼥性⽂学的贡献在于创作了⼀系列以⼥性问题为主题的⼩说,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对今⽇⼥性爱情观的表述,⼜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今仍阻碍妇⼥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有对妇⼥本⾝品格⽓质的厚望,……可以被看作新时期妇⼥解放的宣⾔书与沉思录”。

张洁正是以对⼥性爱情与婚姻?事业与尊严的执著关注,奏响了关于⼥性解放痛苦理想的绚丽⽽悲壮的乐章。

《⽅⾈》预⽰着张洁创作的转向,从痛苦浪漫的理想爱情,⾛⼊了⼥性严峻的⽣存现实,致⼒于爱情婚姻视野下的⼥性命运思考。

这是⼀篇愤世之作,它通过三位离婚寡居的中年⼥性知识分⼦在⽣活中遭受的各种冷遇、侮辱与打击,沉痛地揭⽰了传统伦理观念对于离婚⼥性的或显或隐的迫害与歧视,有⼒的呼唤着⼥性尊严的重新树⽴与观念道德的进步。

单纯的爱情并不能满⾜⼥性全部⽣活的需要,张洁在经过⼥性“寻找爱情”后,从爱情、婚姻这⼀起点跨出了新的⼀步,直切⼥性⾃⾝价值的探求,将⾃我价值的实现放在⾸位。

“⼥⼈,⼥⼈,这依旧懦弱的姐妹,要争取妇⼥的解放,绝不仅仅是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它要靠妇⼥⾃强不息,靠对⾃⾝存在价值的认识和实现”。

这⼀宣⾔似乎是张洁有意对前⼀时期⼥性定位的矫正。

《⽅⾈》中三位⼥⼈公梁倩、荆华、柳泉在追求独⽴⼈格、个⼈事业和理想之中付出了许多艰⾟,招来许多冷眼,正如⽂章开头的⼀句话:“因为你是⼥⼈,你将格外地不幸!”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认为⼥⼈是男⼈的附属物,只应当是贤妻良母,在社会上没有经济和政治的独⽴。

⽽《⽅⾈》中三⼥性则是被男性离弃、侮辱、⾮议的离婚⼥⼈。

如果她们默默地承担这⼀切,那么她们也可能家庭幸福,但她们清楚地看到要实现真正解放,实现⾃⾝价值,不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要求独⽴,⽽且还应该包括妇⼥本⼈以及社会对她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

浅谈张洁作品 无字 的创作轨迹

浅谈张洁作品 无字 的创作轨迹

浅谈张洁作品无字的创作轨迹摘要:张洁的作品是她用自身的生命体验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素材,而《无字》却向世人呈现了她的世界里更为绝望的情感,苦难太深,便只有呼号。

于是写作已完全成了宣泄、她哀诉着、仇恨着,绝望着,在那些几近苛毒的冷嘲里,生命的光泽也似乎消失了。

关键词:生命;倾诉;宿命文革后,张洁像许多人(特别是她那一代人),甚至像我们这个国家,已不太年轻。

但是,渡尽“文革”劫波后受尽创伤的心,并没有妨碍她像清纯少女一样用诗情和音乐编织希冀和童话。

她早期的作品中作者像个青春的少女一样用诗情编织着希冀和梦想,作品中时刻张扬一种“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的信奉,以美的灵魂对美的灵魂的培养昭示一种弥散着宗教情绪的永恒。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她的作品并未否定人所必经的年轻与幼稚,也没有否定对浪漫爱情的追求。

这之后,张洁的思想和情感有一个过渡阶段,此时的张洁,虽然还不能完全地、毅然而然地昭显与传统文化的规定和期待相悖的个人本色,但已逐渐对爱情和家庭生活尤其是对男人及其“事业”,产生了诸多疑问。

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太深重的苦难恐怕难以表述,太饱满的感情恐怕无法言说,是曰《无字》。

故事的开端从离婚后进入精神病院的吴为的惨状与胡秉宸白帆的新婚燕尔形成鲜明对比,展开故事情节,追诉吴为胡秉宸白帆三人的复杂关系。

白帆是胡秉宸的战友,后两人结婚,吴为清纯得如同大二学生,对胡秉宸死心塌地,并在文革时期义无返顾与落难的胡在一起,经过长期的拉锯战终于结合,但是后来他们并不合,胡秉宸背叛了吴,与白帆重修就好,与吴为恩断义绝,而最后吴为也病亡。

同时展开的是另一条线索。

吴为祖上的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外祖母墨盒出身于小康家庭,却嫁入一个粗鄙的农村家庭,惨遭虐待最后竟被残忍致死;母亲叶莲子也历尽沧桑含辛茹苦才把吴为抚养长大。

这种心酸痛苦的历程在吴为心理投射了极大的阴影,她的思想一直很独立,敢爱敢恨,敢作敢为。

爱的皈依——简析张洁笔下母女之情的升华

爱的皈依——简析张洁笔下母女之情的升华

爱的皈依——简析张洁笔下母女之情的升华作者:张晓旭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在20世纪末期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张洁身上,女权主义思想表现得颇为明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使她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

张洁的小说主题“爱”和“美”与冰心相似,从其笔下母女关系逐步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与高扬。

母女关系话题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张洁另辟蹊径,以母女之间爱的皈依来展现女性成长过程中的现实处境和文化内涵。

本文从张洁的几部作品入手,通过分析文本内涵,力图层层揭示出张洁笔下母女之情的升华过程及背后的意蕴。

关键词:女权主义;母女关系;爱的皈依;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I20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06-02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在女性写作方面,对于母女之情的重新书写饱受作家亲睐而成为一大突出特色。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五四时期以冰心为代表所刻画的慈爱宽容的一类母亲形象刻画,对母女之间爱的深情歌颂离我们愈来愈远,遭到解构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母爱。

残雪《山上的小屋》等作品将母亲的形象扭曲变形,甚至成为恶母——或像豺狼虎豹一般凶狠,或全然置女儿于不顾,在肉体和精神上摧残女儿。

除残雪外,陈染、徐小斌也在传统母女关系的解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张洁成为“异端”,众人都矢志不渝地想打破常规,书写有违伦理的母女之情,只有张洁发出了一声声对母爱的诚挚呼唤。

一、张洁笔下母女之情的逐渐升华及类型分析父爱的缺失容易导致儿女对母爱的过分依赖,张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所熟知的张洁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北京人①,虽然自己的父亲祖籍是辽宁省,真正能得到张洁深刻认同的是来自母亲的这层血缘关系。

张洁的人生字典中很少出现“男性”这种字眼,意味着男权中心文化在张洁这里是遭到排斥的,张洁的单亲家庭生活使得“父亲”实际上成为局外人,在她作品中俯拾即是的是光辉且博大的母亲形象。

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_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_李海燕

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_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_李海燕

2005年3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 ar,2005第2期(总第114期)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 o.2M ar.N o.114一场女性救赎失落的悲剧张洁小说女性形象论析李海燕(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张洁小说中塑造了两种女性形象:母性的牺牲;负重的长女。

这两种人物形象体现出女性自我认同感与女性困惑的缠绕,凸现了女性命运的坎坷和女性走上真正解放道路的艰难。

关键词:张洁;女性命运;母性牺牲;负重长女中图分类号:I20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5)02-0127-03 Abstract:T 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w omen s self-identity and their puzzlement,throug h two kinds of w omen imag es built in Zhang Jie s nover:one i s t he sacrifice of mather nit y and the other i s t he burdened first-born daughter,w hich shows the variance of female s fate and the hardship of the road which they are liberatedKey words:Zhang Jie;Fate of F emale;T he sacr ifice of mathernity;T he burdened first-bo rn daughter一直信奉着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的张洁,以一种宗教般的永恒情结执着于对爱的追求。

特别是早期的婚恋叙事中用唯美的膜拜精神深切地呼唤着在她笔下女性的心中所认定的那个不死的上帝 爱情。

从《方舟》看张洁女性小说创作

从《方舟》看张洁女性小说创作

从《方舟》看张洁女性小说创作张洁以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关注,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作为女性的张洁,对女性文学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一系列以女性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对今日女性爱情观的表述,又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至今仍阻碍妇女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又有对妇女本身品格气质的厚望,……可以被看作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

张洁正是以对女性爱情与婚姻、事业与尊严的执著关注,奏响了关于女性解放痛苦理想的绚丽而悲壮的乐章。

《方舟》预示着张洁创作的转向,从痛苦浪漫的理想爱情,走入了女性严峻的生存现实,致力于爱情婚姻视野下的女性命运思考。

这是一篇愤世之作,它通过三位离婚寡居的中年女性知识分子在生活中遭受的各种冷遇、侮辱与打击,沉痛地揭示了传统伦理观念对于离婚女性的或显或隐的迫害与歧视,有力的呼唤着女性尊严的重新树立与观念道德的进步。

单纯的爱情并不能满足女性全部生活的需要,张洁在经过女性“寻找爱情”后,从爱情、婚姻这一起点跨出了新的一步,直切女性自身价值的探求,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

“女人,女人,这依旧懦弱的姐妹,要争取妇女的解放,绝不仅仅是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它要靠妇女自强不息,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和实现”。

这一宣言似乎是张洁有意对前一时期女性定位的矫正。

《方舟》中三位女人公梁倩、荆华、柳泉在追求独立人格、个人事业和理想之中付出了许多艰辛,招来许多冷眼,正如文章开头的一句话:“因为你是女人,你将格外地不幸!”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只应当是贤妻良母,在社会上没有经济和政治的独立。

而《方舟》中三女性则是被男性离弃、侮辱、非议的离婚女人。

如果她们默默地承担这一切,那么她们也可能家庭幸福,但她们清楚地看到要实现真正解放,实现自身价值,不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要求独立,而且还应该包括妇女本人以及社会对她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

妇女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她们敢于冲破旧的樊篱,追求人格的独立。

无言控诉背后的凄凉[权威资料]

无言控诉背后的凄凉[权威资料]

无言控诉背后的凄凉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无字》是女作家张洁久炼之作。

在长达12年的创作时间里,作者呕心沥血构筑起这部凄凉悲怆的女性心灵史和命运史。

本文将从女性命运和爱情悲剧和人性剖析与反思两个角度论述这部小说蕴含的深意。

关键词:爱情悲剧《无字》悲剧命运“这本就是一个起始于雪天雪地的故事,对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原不该抱有不能融化的奢望。

”女作家张洁就是以这样看似绝望,实际仍憧憬希望与美好的口吻展开了整部反映中国几代女性悲惨命运作品的叙述。

从一开始,作者便落入自己为自己设下的圈套,结局只有两种,并且都很悲惨。

要么在无声控诉中跌入苦情戏的窠臼;要么在一片梦幻似的女性幻想中,呼吁真正独立自由的新女性。

无疑,这两种设计都让人深感凄凉,因为一切醒来后,不过是一场梦。

自作者至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命运,本文将从爱情理想破灭与人性剖析两方面分析这部作品,以期走进女作家创作深处,解读其女性意识及创作理念。

张洁的文学创作是从新时期之初开始的。

早期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波西米亚花瓶》、《祖母绿》均为爱情婚姻小说,写出了超脱世俗生活、浪漫飘渺的爱。

作品中亦不乏对美好爱情诗意的描绘与向往:“哪怕千百年过去,只要有一朵白云追逐着另一朵白云;一棵青草傍依着另一棵青草;一层浪花拍打着另一层浪花;一阵清风紧跟着另一阵清风……相信我,那一定就是他们。

”(《爱,是不能忘记的》)可见张洁内心对完美爱情的渴望。

不过,像许多女作家一样,爱情理想总是与残酷现实互为矛盾的情志不免渗透在作品中。

在张洁这里,从《方舟》、《她吸的是带薄荷味儿的烟》、《红蘑菇》、《他什么病》等作品方能见出这种情致,突出表现为文学想象与审美意境的变化,爱情理想遭受解构,理想的男子形象化为丑陋、病态形象。

到长篇小说《无字》,张洁在百年历史长河中,进一步构架出女主人公精神追求的失落与爱情理想的破灭。

作品以长篇史诗的形式,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从清朝末年,经由民国再到抗战,最终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建立起新中国,风雨沧桑中,一直延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时代,一个小家族叶家女子墨荷——秀春(叶莲子)——吴为——禅月四代女性的悲苦凄惨命运,在深刻地批判中国封建体制的腐朽封闭与非人礼教对中国女性自古以来的压迫束缚的同时,小说也传达了隐匿在女性心底的声音,渴望自由,渴望平等,渴望摆脱悲惨命运。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摘要:张洁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女作家,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者的关注,本文列举并简要分析了研究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经典性论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张洁作品女性意识研究两性声音自1978年凭借《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张洁的作品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仅1978到1987十年间国内对张洁的评论文章就达到了160多篇。

这一时期的批评关注点是其作品风格、主题等方面。

随着9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输入,更多研究者尝试着以这种新的理论来解读女性作家的创作。

此时,作为新时期女作家旗手的张洁再次受到了研究界的关注,她的创作也在更大程度上被纳入到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考察其作品中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成为了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

一、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研究现状评述张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显现程度不尽相同,在《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这类作品中,女性意识呈现隐匿状态,因此女性批评的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选取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相对凸显的作品进行研究。

著名批评家荒林认为张洁前期代表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入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喧寓的,是一个关于理想爱情与理想男性的神话,那么《方舟》则称得上是一篇预示着理想破灭的“愤世之作”。

80年代中期,张洁作品风格转型之巨,不禁让人哗然,此时的张洁以老辣、尖酸的形象极尽讽刺,理想的爱情神话破灭了,理想的男性偶像倒塌了,对此王绯认为,“张洁的审丑意识有着很强烈的性别色彩,在男/女二项对立中,她故意让他们原形毕露,让他们丑态百出。

”度过这段偏激、锋利的创作时期,张洁的以其特有的女性姿态书写了两部现实主义作品《红蘑菇》和《她吸的是薄荷味儿的烟》,这两部作品既不同于早期的纯情之作,又有别于她前一阶段的狂怒与怨愤,蕴涵深刻的女性觉悟。

张洁小说的女性历史研究

张洁小说的女性历史研究

张洁小说的女性历史研究
文学创作作为张洁把握世界的方式,透露着她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和理解。

首先,为早期时代所拒绝的情爱,成为小说中女性自醒的一个契机。

她们凭借自强的精神向外奔突,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境遇,
最终只能以癫狂的方式来实现对真实价值的追求。

其次,女性作为历史的受害者,遭受着来自男性群体的伤害,却也拥有着来自“母亲”的关怀。

但是这伤害和关怀的相互抵消,并不能让张洁与现实达成和解。

独有女性通过自我救赎,成为“大写的人”,才能够软化张洁心中的宿怨。

最后,知晓与存在的隔绝,导致女性历史的消亡。

灵魂的无归无宿,让晚年的张洁平和接纳了事物的对立。

本文将具体从上述三个方面来阐述张洁小说的女性历史书写,以求阐明小说对情爱、性别、伤害、自我等的历史表现意义。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张洁小说《无字》的艺术价值-模板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张洁小说《无字》的艺术价值-模板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张洁小说《无字》的艺术价值关键词:无字女性主义视角《无字》是作家张洁的长篇小说代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家族中的四位女性——祖母、母亲、女儿和孙女。

这四个女性的生命体验和婚姻历程分别展示了不同程度的悲剧命运。

通过对四位女性的生活、情感、婚姻的构建和解析,揭示出了中国20世纪女性婚姻的悲哀。

而这种悲哀事实上不是单纯的外部因素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女性本身所具备的劣根性和自我弱点所导致的。

由此,通过《无字》,作者也打破了男权的神话,解构了传统意义中男性至上的理念。

通过对《无字》的了解和对女性主义的进一步界定,有利于我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小说《无字》,对进一步理解整部小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无字》中的女性形象小说《无字》围绕四个家族中的女性展开故事。

祖母墨荷的出身较好,是旧时代的名门望族,有着天生的优越感,但是在家族中地位低下,被自己的父亲低嫁给了当时家门已经衰败但是礼数规矩繁多的叶家,受尽了叶家的虐待。

墨荷在叶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单纯地成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直到最后难产死去。

叶莲子是墨荷的女儿,墨荷因为难产死去也使得叶莲子从幼年就处于丧母的境遇,不幸的是,叶莲子后来又被自己的丈夫抛弃,独自带着女儿漂泊。

吴为是叶莲子的女儿,到吴为这里,她已经成为了一个职业女性,吴为作为有着独立经济能力的职业女性,其身份是令人尊敬的。

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同时和自己的母亲叶莲子相比,吴为已经具备了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经济收入。

但是在心理上,她认为一个女人的一生终究是要依赖男人才能得以延续的。

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使得吴为最终还是走向了感情生活的悲剧。

禅月是这四个女性中的最后一辈,也就是吴为的女儿,墨荷的孙女。

她可以说逐渐剥离了前三代女性的桎梏和固有的劣根性,达到了作者所期望的真正女人的一种理想。

但是禅月的婚姻幸福实际上还是存在着遗憾和悲情的,虽然得到了幸福,但是却要远走他乡。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实际上这四代女性前三代是自身切实的悲剧婚姻,而禅月则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造就的另一种悲哀。

从圣洁的理想到痛苦的失望

从圣洁的理想到痛苦的失望

从圣洁的理想到痛苦的失望张洁小说婚恋主题所显示的情爱观走向及其创作风格的嬗变,已成为张洁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也是特别耐人寻味的现象。

当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关于这种现象,近十年来,已有学者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研究,成果也很多。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婚恋主题入手,以解读张洁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为线索,对张洁不同时期的婚恋主题的展示进行比较,从而在整体上分析其情爱观的变化,并力图挖掘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情爱观:由爱到恨的走向”。

这部分采取解读文本的方法,按照作品出现的先后顺序,重点分析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无字》、《知在》等作品的婚恋主题与男性形象,概括了张洁小说婚恋主题三个阶段的特征与变化。

第二部分:“风格嬗变:自我的迷失”。

随着爱情理想的丧失,张洁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从纯情到肆虐,由唯美到审丑的变化。

张洁风格的迷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高与浪漫的迷失,二是真诚与简洁的消逝,三是优美与宁静的丧失。

第三部分:“张洁现象与女性文学:无望的救赎”。

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坛,在爱情秋千架下迷失了自我的女作家,并非只有张洁,但张洁无疑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总体说来,女性文学经婚恋主题显示的情爱观,最终都是落脚到对理想、崇高的消解,对爱情的怀疑和否定,从而走向世俗。

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社会转型后,文学处于浮躁状态和日渐世俗化的现实生活,都有密切关系。

从而也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

结语:新时代的女性文学,脱离了泛政治意识形态而走向多元化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它毕竟还有一份社会责任。

从这个层面说,批评张洁现象也意在呼唤女性文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新的崛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
张洁笔下女性的痛苦书写研究
文/张婷
摘要:张洁笔下的作品中通常出现“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的人物形象,这之中以女性人物居多,她们往往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痛苦成为她们人生体验的代名词。

“痛苦的理想主义者”是张洁书写笔下人物的定位。

而所谓痛苦,既是悲剧的象征,也是一种创伤的记忆,包含心灵、身体、思想等多重折磨。

关键词:张洁;女性主义;痛苦书写
一、心灵之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呼唤人性的时代,思想再度解放,人文精神的探寻,使女作家笔下人物大胆对爱情进行追逐,“在表现自己对人权、自由、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等等问题的思考时,女性作家最先也是最多的采用的表达手段是爱情”。


《爱,是不能忘记的》以珊珊和乔林的故事展开,书写珊珊母亲钟雨与老干部之间的柏拉图式爱情。

钟雨作为老一辈知识女性,她有自己的婚姻和孩子,可是无爱的婚姻早早分离。

作为一位“痛苦的理想主义者”,钟雨的内心却是有想爱却不能爱之人,她把爱寄托在老干部送给她的二十七本一套的《契诃夫小说选集》中。

他们的灵魂是相爱的,可迫于现实却躲避对方相约忘记。

钟雨爱得辛苦,爱也带来了痛,发自心灵的痛苦。

在老干部去世后,她写道“你去了,似乎我灵性里的一部分也随你而去了”②,她无数次地徘徊在此生唯一与他一同走过的柏油小路,刻骨铭心的思念带来无法忘却的痛苦,她回忆“我们多么珍惜这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散步’,可我们分明害怕,怕我们把持不住自己,会说出那可怕的、折磨了我们许多年的三个字‘我爱你’”③。

钟雨的情感压抑带来巨大的心灵之痛,爱恋囿于心中无法诉说的痛苦,爱人不能厮守只能遥远思念的苦闷。

老干部是爱她的,而她的内心之爱太过强烈而热忱,却不能表现出来,巨大的反差带来心灵的痛楚。

钟雨代表了张洁笔下的一类女性的痛苦,压抑的性格与现实的残酷带来精神困境和灵魂痛苦。

二、身体之痛
女性在男权思想压迫下,带来身体之痛,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或女性自身的悲剧性格。

不同于灵魂的苦闷,身体之痛是实际的疼痛,从生理的角度诠释女性的痛苦,书写女性的不平等待遇,呼唤自由的生活。

《他有什么病》是张洁在20世纪80年代的转型作品,她开始进行审丑书写,描绘男性丑陋面目,同情女性的遭遇。

王绯在《爱,是不能轻信的》的评论中认为《他有什么病》中“丑学的变形滤镜,达成的是哈哈镜或放大镜效果下对社会人生负面的透视,由此构成现代荒诞型式的文学游戏经营”④。

丁小丽承受身体之痛,来自丈夫对她贞洁的质疑使她非常痛苦,甚至陷入恐慌。

仿佛拥有处女膜的丁小丽就由淫妇变成了节妇烈女,就得到了丈夫的重新认可。

医院的检测对丁小丽宛若梦魇,她甚至在梦中梦到自己“变大、变薄,变成一张很大很大的处女膜。

应该拿把手术刀来,把它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卖给那些丈夫不中用的女人,保证一吹就破”⑤。

这是她的身体之痛,来自于丈夫的质问,来源于男权压迫下的反抗。

女性承受这种切肤之痛,对其精神也存在深刻地摧残。

丁小丽作为一类典型的女性出现在张洁的小说中,表现作家对于男女关系及地位的思考。

三、思想之痛
心灵之痛、身体之痛带给女性痛苦体验,而更加深刻的思想之痛在女性的感情、生活、行为等各个方面带来痛苦。

思想之痛源于生活经历,女性在经历心灵、身体等痛苦后,她的思想中会渗透痛苦的因素,约束或压抑感情,带来个体存在的迷茫。

《祖母绿》中的两位女性卢北河和曾令儿都是痛苦的,卢北河看似和丈夫左葳举案齐眉、琴瑟和睦的生活,其实早是演戏的状态,连她自己也是怎么想的“就这样,他们演了几十年的戏,演到现在,连他们自己也相信,或是也习惯了:这大概是真的”⑥。

而曾令儿这位女性承受的痛苦更多,毫无疑问她非常爱左葳,宁愿替他接受批判,代他受过,并且生下唯一的与左葳有牵挂的儿子,成为了未婚母亲。

曾令儿承受思想之痛,她执着自己的信念,就如同生辰石祖母绿“无穷思爱”一般,她陷入自我世界的痛苦中,这种思想缠绕压抑她,“她已明白,令她心潮激荡、无穷眷恋的,已非左葳,而是她度过如许年华的大地,以及她慷慨献出自己所有的,那颗无愧的心”。


女性的思想之痛贯穿她全部的经历中让她们反思生活与情感,从而成长为坚强并且内心强大的女性。

张洁笔下的思想之痛,没有完全否认女性的生活经历,而是将她们的人生完整呈现,带给读者深刻思考。

思想痛苦之后才会反思自身的荒唐与荒谬,进行灵魂的洗礼,从而告别痛苦选择成长。

注释:
①寿静心.女性文学的革命.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4.
②张洁.中国国外作家获奖作品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07.
③张洁.中国国外作家获奖作品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08.
④张洁.中国国外作家获奖作品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2.
⑤张洁.张洁文集.中短篇小说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04.
⑥张洁.张洁文集.中短篇小说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70.
⑦张洁.张洁文集.中短篇小说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06-207.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