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德育内容和德育规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在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1.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根据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调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只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能力的培养。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3.能力方面(1)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2)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理论第一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涵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法制、心理等教育。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要求。
它是德育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的依据。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它由几方面组成。
1.政治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纪律性。
2.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包括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等。
3.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明礼貌的言行习惯等。
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联系。
在不同学段, 各有侧重。
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它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内涵又有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第九章 德育内容和德育规律
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概念(主导作用)1.广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施加道德、思想与政治影响的教育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2.狭义: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思想与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感受、认识、判断、体验,以培养他们待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任务1.概念:德育任务是指德育要实现的目标,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期望;2.任务:德育任务有三个层次,即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内容是指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来培养学生。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思想观念的教育。
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加强法制、民主、竞争、主体、责任、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三)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教育。
如爱国、爱党、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志向等。
(四)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在法律、法律程序、法律制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掌握以其为基础的法治原则与法治精神的教育。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年龄特征和时代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三、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在德育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客体和主体的双重性质,当作为教育对象时,是德育客体;当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是德育主体;3.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是教育主体影响、作用受教育者的中介或手段。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教育学笔记 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笔记第九章德育核心提示:第九章第九章德育$1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4.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a。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b。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c。
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a。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b。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九章德育知识细点
第九章德育知识细点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3、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格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5、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6、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7、(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8、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与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9、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0、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可以将其归纳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14、涂尔干的德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论》一书中。
15、(“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
16、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九章)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越 来越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作 用,并且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 和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我, 和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我,主张个性 释放,追求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奋斗, 释放,追求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奋斗,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当今的学校德育应该结合学生的时代特 定因时因地进行. 定因时因地进行.
德育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现状与问题脉络,把握他们的生活心路, 现状与问题脉络,把握他们的生活心路, 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 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 同时又需要更多地把握时代要求和社会 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有开阔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理 念,更好地对学生未来生活需要予以必 要的,恰当的引导! 要的,恰当的引导!
4,德育过程的矛盾 ,
教育者-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德育内容, 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 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盾
5,德育过程的规律 ,
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2,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学校德育
2、德育所依据的规律不同 (二)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联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区别:德育过程是师生双方的活动,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并不完 全受学校德育的制约,还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对德育本质的理解 本质: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需要,构成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 积极的矛盾运动。
生存: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赋予每一个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 为规范。 发展:体现在德育的超越性本质方面。 享用: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 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 三、德育目标与内容 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的规格要 求,即预期的结果 内容: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 理论、思想、观点等 (一)德育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协调功能 4、参照功能
1、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控制 (二)指导教育法 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评价法 6、生活指导法 7、心理咨询法
第二节 学校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一)德育过程和其它个育过程 德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要探索其区别于智育过程以及其它各育 国策和功能的特殊性。 1、教育目标上的区别 德育过程的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 自主地解决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矛 盾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与受教育者应具备的思想品德要求 之间的矛盾。 智育过程的目标: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 能力等。 体育过程的目标: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通过 反复的筋肉活动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美育过程的目标:培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受教育 者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9 10 德育与班级管理
6.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从联系上说,德育只有遵循人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对象的有限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0.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认可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对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是班级的____、____和____,是学校办学思想的____,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____,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____。(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贯彻者,纽带,桥梁)
教育学-第9章
第九章:德育
【考核要求】
1.了解:新时期国家有关文件政策关于德育的重要指示精神。
2.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途径的定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主要的德
育原则和德育途径。
3.理解:德育的意义、人物和内容;教学和实践活活动是德育的主要途径;柯尔伯格的道
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观点。
4.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主要原则和常用方法的要求。
5.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德育工作关于德育原则与规律的循守或违背问题。
一、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德育的概念
德语的重要意义
2.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德育任务
德育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定义、要素与主要矛盾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1.德育原则概述
德育原则的定义
德育原则的意义
2.主要的德育原则
方向性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
四、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的定义
德育的基本途径
2.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
榜样师范
指导实践
陶冶教育
品的评价。
第9-10章 德育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 原则 1、含义 ——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 培养学生集体,并通过集体的活动、 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影响 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同时抓好个 别学生的教育以影响集体的形成与 发展,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 起来。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教育、培养好学生集体。 (2)善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抓好个别教育工作,把集体教育 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含义 ——是指影响学生的各方面要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同时,教育内容和要求应循 序渐进,前后连贯,有目的,有计划, 有系统地进行。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家庭、 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 (3)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 连贯和一致。
说教式、灌输式、专制式、唯我独尊式的教育 方式已经落伍。 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 生、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班主任或教师在教育学生或处理师生关系 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热爱学生 2、尊重学生 3、了解学生 4、赏识学生 5、让学生当主人 6、改变自身的观念:学生观、教育观;公正 地对待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学科教学的德育机制
间接的道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各 个层面的道德影响。 1.教学内容中的德育
(1)教材明显的思想内容 (2)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 (3)教师的课程价值观
2.教学过程中的德育
(1)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 (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道德表率作用 (3)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九章 德育内容
第九章德育内容我国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的均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国家陆续颁布的德育大纲或纳要中,如《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 1988 年 7 月)、《中学德育大纲(试行草案)》( 1988 年8 月)、《小学德育纲要》( 1993 年 3 月)《中学德育大纲》( 1995 年 2 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此外,一些大学在联手制订“研究生德育大纲”,一些地方甚至制订了幼儿园德育纲要。
这些文件对我国现时期各级学校德育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继续讨论我国学校德育包括哪些内容,似嫌多余。
但是,我国教育界是在“大德育”的概念框架下制定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按照“德育”本义,有必要把其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相对地区分开来。
现行德育大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惟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本章的讨论将为这种分析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一)以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德育德育的内容因时代而异,也因地域而有所不同。
古希腊的习俗重视虔敬、好客、勇敢、节欲、自制之类的美德,尤以虔敬为重,强调孝敬父母。
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机构都致力于灌输和强化这些美德。
古罗马人教导年轻人刚毅、坚贞、勇敢、虔敬、忍耐、好客、自制,并要求他们把这些美德落在实在行动上。
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摩西十诫”上。
显然,古代德育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的行为规范。
这些私人生活的道德规范,又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和核心。
这一特征在东方尤为明显。
以我国为例,古代习俗道德强调的是上慈下孝、敬史友弟、朋友有信、忠君等,慈、孝、悌、信、忠也就成了基本的德目。
其中多系家庭伦理,少数属于朋友关系和君臣关系的规范。
这是因为,一方面古人的生活虽有一小部分属于国家生活,但以家庭生活为主。
因此,家庭伦理相对发达,而且成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家庭是私人生活和国家生活的道德基础,“家”是一个小“国”,“国”是一个大“家”,因此,家庭伦理可以直接衍生出私德和国民公德规范,“内圣”之道可以直接推出“外王”之道。
第九章德育方法
(三)类型
1.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伟大人物 2.现实中公认的先进模范人物 3.学生家长和教师 4.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四)运用榜样示范法的要求
1.注意榜样的广泛性和层次性; 2.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内在品质和精神
世界,而不是单纯模仿榜样的行为; 3.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内在动机; 4.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以力服人的特点:
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权威、恐吓、暴力、威胁 时间短 身服
(二)功能
1.使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道德要求和道德 准则;
2.消除学生的思想认识障碍,促进思想 认识的提升;
3.增强学生品德言行的理智性。
(三)方式
1.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
讲述或讲解
报告或讲演
谈话或讨论
指导阅读
2.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
通过各种道德实践的锻炼,以巩固学生道德 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发展实际道德能力, 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二)实际训练法的基本方式
1.模拟活动 在学校中通过模拟的道德生活去体验 道德价值和道德实践的教育活动。
模拟法庭——提供真实或虚拟的法律事件,以 体验的方式请学生对案件及审理过程进行评判, 提高其法律辨析能力。
五、品德评价法
(一)概念 品德评价法是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 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控制其品德发 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具体包括:奖励法、惩 罚法、评比、操行评定等方式。
(二)奖励法
1.概念 奖励法是对学生良好品德作出的肯定评价, 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断巩固和发展。 奖励法包括赞许、表扬、奖赏三种具体方式。
1.概念 对学生不良品德作出的否定评价, 使其克服和改正不良品德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德育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主导作用)
1.广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施加道德、思想与政治影响的教育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2.狭义: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思想与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感受、认识、判断、体验,以培养他们待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任务
1.概念:德育任务是指德育要实现的目标,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期望;
2.任务:德育任务有三个层次,即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来培养学生。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思想观念的教育。
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加强法制、民主、竞争、主体、责任、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三)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教育。
如爱国、爱党、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志向等。
(四)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在法律、法律程序、法律制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掌握以其为基础的法治原则与法治精神的教育。
(五)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年龄特征和时代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三、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在德育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客体和主体的双重性质,当作为教育对象时,是德育客体;当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是德育主体;
3.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是教育主体影响、作用受教育者的中介或手段。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道德活动是外部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品德的基础;
(2)品德的发展是在学生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3)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道德的活动。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1)注重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2)注重多开端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注重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1)自我教育能力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道德主体;
(2)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
其中自我期望能力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
(3)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又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再从“自律”走向“自由”。
4.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德育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矛盾,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者要认识到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而促进矛盾的积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