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切入点

合集下载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网络集合众人的力量来寻找特定人的信息或行踪,并进行公开曝光的行为。

虽然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公正和犯罪打击,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如侵犯他人隐私、误导舆论、个人权益等。

因此,在法律上,人肉搜索应该受到严格的规制。

首先,人肉搜索中的信息获取涉及到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问题。

由于相关信息可能来源于地震局、银行、警方等相关机构,调取、分享这些信息可能需要个人或机构授权。

如果人肉搜索者或调查人员不具备合法权限,则违反了相关法律和规定。

在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等文件规定了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必须经过本人同意和授权,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人肉搜索的过程中极易导致误导舆论、扰乱社会秩序。

人肉搜索往往是由群众行动带动的,没有严密的法律途径进行调查,可能导致过度猜测、误判事实。

例如,2014年广东王某强奸案,当时被指认的是一名叫做“王喵”的男子,但事实上该男子无任何奸罪行为。

这种现象在2013年天津女大学生陈某事件、2016年武汉女孩举报毒贩事件和2018年河北张家口迷途男孩事件等案件中均有表现。

最后,人肉搜索容易给被搜索者造成难以承受的社会压力、恶意攻击和人身危险。

在人肉搜索过程中,一旦遇到错误引导,可能会导致被搜索者的名誉受损、隐私泄露,甚至引发更大的安全风险。

例如,2016年湖南超市女子洪女士因被网友冤枉偷东西而被攻击致死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2019年苏州小学生被谣言污名化,甚至面临生命威胁等。

因此,在刑法上,人肉搜索应受到相应的规制,以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和社会安全。

具体来说,应该加强对人肉搜索者的监管,完善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提高公众遵守合法途径进行调查的意识和法律素养。

案例一:湖南超市女子洪女士被人肉搜索冤枉偷东西而被攻击致死2016年5月14日,湖南益阳超市女子洪女士被指窃取超市内一名男子的手提包,引发了热议。

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洪女士罪名越来越重,被指窃取包内3000元用于购物,但事实上洪女士没有偷盗嫌疑。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人肉搜索,俗称“肉搜”,指的是通过网络、信息检索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利用大量个人信息追踪、侵入他人隐私,甚至实施人身攻击的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肉搜索行为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中的问题之一,对于涉及个人隐私和人身攻击的行为需严格遵守法律界限,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人肉搜索行为应当尊重他人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篇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个人的姓名、肖像、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特别是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获取、传播他人的隐私信息。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应当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得搜集、传播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

违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人肉搜索行为应当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任何方式在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人肉搜索行为中,可能涉及到转载、传播他人原创作品的情况,如果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就擅自传播他人作品,将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应当尊重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得未经许可传播他人的作品。

人肉搜索行为应当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范信息泄露、滥用和非法获取等行为。

而人肉搜索行为往往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信息搜集和传播,如果未经授权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将违反网络安全法规,可能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需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规,不得非法获取、传播他人的个人信息。

人肉搜索行为中的人身攻击应当受到法律的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侮辱他人、诽谤他人等行为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而在人肉搜索中,如果借助搜集他人的个人信息,进行人身攻击、诽谤他人等行为,将受到刑法的限制,可能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通过大量网友协作搜集并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甚至对其进行一系列骚扰、谩骂等行为。

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他人的隐私权,可能导致被搜索对象面临严重的侵害和伤害。

对于人肉搜索的行为,需要有相应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对于人肉搜索的行为,可以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角度进行法律规制。

根据我国《刑法》第253条规定,以侵犯个人信息为目的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将被处以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这一条款可以适用于人肉搜索的情形,因为人肉搜索行为实际上也是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一种表现。

可以对人肉搜索行为提起刑事诉讼,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可以立法明确规定对于参与人肉搜索的个人或组织,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组织或个人发起人肉搜索的行为设定明确的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人肉搜索现象,提高人们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

对于人肉搜索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进行治理。

被人肉搜索的个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因人肉搜索行为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这可以有效地保护被搜索对象的合法权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肉搜索现象的发生。

针对人肉搜索的行为,还需要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加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提高大众对于个人隐私权的重视程度,是治理人肉搜索现象的长久之计。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发布相关资讯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人肉搜索的危害,自觉维护他人的隐私权和合法权益。

人肉搜索行为违反了他人的隐私权,需要有刑法规制与治理。

通过加强法律规定、明确相关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人肉搜索现象的发生,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也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从根本上预防人肉搜索的发生。

09公考申论热点: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09公考申论热点: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09公考申论热点: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

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

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

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

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然而,网络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人肉搜索现象。

人肉搜索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信息搜集和传播,获取并公开个人信息及事件的过程。

人肉搜索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在网络上发布个人信息、持续骚扰、辱骂等,对被搜索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困扰。

为此,我国需要对人肉搜索问题进行规制。

首先,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5条规定,禁止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搜索一定的个人信息。

在网络时代,人肉搜索可以视为一种非法侵入他人信息的行为。

如果搜集和传播的信息是非法和虚假的,我们应该依靠法律规定,依法惩处犯罪行为。

如果搜集和传播的信息是合法的,我们也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避免过度搜索和传播。

其次,我国的《网络安全法》第四章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窃取、泄露、非法收集或使用个人信息。

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人肉搜索行为,也应该属于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之一。

我们应该对此类行为进行处罚,保护受害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最后,通过案例来证明准确判断人肉搜索行为的重要性,以给予依法治理该问题提供案例支持。

案例一:2017年,一则看似情侣吵架的视频引爆网络,视频中一男子殴打女子,视频中被打女子的身份被广泛搜索到,但现实中,女子并非自愿接受曝光,并呼吁大家停止搜索。

此事件的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社会、道德问题,但不管什么样的角度看待,都不能否认这种人肉搜索行为的负面影响。

案例二:2018年4月,山东籍公民王思聪因海外买壳公司被炒作,在网上成为了大热搜索,并被众多网民人肉搜索。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人,不论身份高低,都应该遵守道德和法律。

向王思聪人肉搜索的人群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为王思聪提供了炒作机会。

案例三:2020年,一名青年学生在一个为空旷场地上假扮病患,后被当地警方拘捕,其在网上被“人肉搜索”,曝光真实姓名和过往记录,对该学生造成了极大的侵害。

人肉搜索的法益侵犯问题探讨

人肉搜索的法益侵犯问题探讨

人肉搜索的法益侵犯问题探讨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方式,集合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调查、追踪、公开信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近年来,人肉搜索现象在网络上愈发猖獗,甚至演变为一种社会运动,对被搜索对象的隐私权、人身安全等法益造成了严重侵犯。

本文将探讨人肉搜索现象与法益侵犯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办法。

一、人肉搜索存在的问题人肉搜索的目的在于通过集众人之力来获取和公开某特定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等隐私信息。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被搜索对象的隐私权,还有可能导致他们遭受到人身安全威胁。

人肉搜索给被搜索对象的隐私权造成了侵犯。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公民的人身、姓名、肖像、声音、名誉、荣誉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人肉搜索行为往往会收集到被搜索对象的个人信息,对其隐私权造成侵犯,甚至会直接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给其带来不良后果。

人肉搜索可能导致被搜索对象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一旦被搜索对象的个人信息被公开,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对其实施恶意攻击、骚扰甚至犯罪行为。

一些名人、网络红人等经常会成为人肉搜索的目标,他们的个人信息一旦被公开,就有可能遭受到粉丝或者不法分子的侵害。

二、人肉搜索与法益侵犯问题的关系人肉搜索行为对被搜索对象的隐私权和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侵犯,直接损害了其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而《网络安全法》则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窃取、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

可见,人肉搜索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构成了法益侵犯。

人肉搜索行为也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不利影响。

在一些涉及到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事件中,人肉搜索常常会成为煽动者和助长者。

被搜索对象可能会面临谣言传播、人格诽谤等风险,甚至会对其家庭、工作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这种情况下,人肉搜索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更为明显。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人肉搜索指的是一种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等途径,针对某个人或事件展开的大规模搜索行动。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缘由,例如网络谣言的陷害、诈骗案件的调查等,但在一些情形下,却被滥用为个人报复、侵犯他人隐私等不正当手段。

因此,其是否合法存在争议,其法律界限也需要被明确。

从人肉搜索的行为本身来看,其并不违法。

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人民有权利自由表达、新闻报道、监督权利等权利。

而人肉搜索行动,如果仅仅是调查事实真相,搜集资料,传播声音,捍卫公正正义,从法义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人肉搜索往往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由此产生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

对于搜集的信息,如果是他人有意公开的,其使用则不算是侵犯隐私;但如果是个人信息,如个人资料、生活习惯、身份证号等则需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权衡是否合法。

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公开他人私人信息,可能给当事人带来不良后果,甚至涉及到个人隐私泄露,进而引发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

因此,人肉搜索假如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或人格尊严,就会触犯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法律人身攻击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规。

针对此类侵害公民隐私权利的行为,法律可以采取行政处罚、刑事处罚、民事赔偿等方式予以惩处。

综上所述,人肉搜索本身并不违法,如果是公正、透明、依靠法律规范开展的,对于事实查明有一定推动作用,有助于扩大舆论监督的范围,但过程中需要注重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

作为网络公民,我们应了解法律规定,遵守法律法规,不乱用搜寻信息、曝光信息的方式,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利。

人肉搜索的法律分析

人肉搜索的法律分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搜索方式,是依托数万网民而不再仅仅依靠网络数据库,是一种网民自发性的、集体完成的行动。

网民们可以利用Google、百度等超强的搜索引擎,输入不同的关键词;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询目标对象及朋友的博客、播客、论坛、QQ空间等,寻找蛛丝马迹;同时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如淘宝、天涯、猫扑、百度贴吧、新浪论坛等,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ID或邮件地址,查其IP号,锁定目标对象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二)“人肉搜索”的特点:1、“人肉搜索”是双刃剑人肉搜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表言论、伸张正义、监督政府的平台,举例少写。

但是与此同时,“人肉搜索”随便公布他人的私人信息,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问题。

1、“人肉搜索“主体较多2、“人肉搜索”传播快当信息搜索者提出的搜索要求引起网友们热议的时候,论坛的坛主就会把这一帖子置顶,然后各大网站对此进行转载,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起事件就会众所皆知。

被搜索者的私人信息也不再是秘密,私人信息变成了公开信息。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全党作出的战略抉择,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这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

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

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解决“人肉搜索”中的违法行为关键在于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Microsoft Word 文档

解决“人肉搜索”中的违法行为关键在于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Microsoft Word 文档

解决“人肉搜索”中的违法行为关键在于依法规范网络行为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本文认为“人肉搜索”是一种形式和技术,其本身并不违法,“人肉搜索”中的侵权行为侵害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权,直接责任人要对其侵权行为承担责任,发起人和网络媒体的侵权责任要区分情况进行认定,对于预见到或明知自己的搜索行为会侵害他人权利的发起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没有尽到事后跟踪审查义务,没有及时删除侵权内容的网络媒体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解决“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的关键在于依照法律对于网络行为进行规范。

一、“人肉搜索”在各国都存在其本身并不违法我们可以看到,“人肉搜索”的网络行为确实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这是网络社会出现的新问题。

可以这样说,只要有网络存在,就会有人肉搜索发生的可能。

例如,在美国,一名驻伊拉克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微笑着把一只小狗扔下峭壁,该视频在网络上载后,受到众多网民的强烈谴责,有人确认其叫莫塔里,并将其有关私人资料公布,其中还有莫塔里的电话号码等个人详细信息,甚至登出了他的轿车的照片。

[1]与此相似的,纽约州的莫贝里为了寻找一个在地铁一见钟情的女孩,建立网站,贴上自己画的该女孩画像,请网友帮助他找到自己梦中的女孩,网友积极帮忙进行搜索,最终如愿以偿,莫贝里成功联系上了该女孩海顿,成就了一段姻缘。

[2]同样,在麦凯恩宣布让阿拉斯加州州长佩林作为自己的竞选伙伴之后,网民开始进行搜索,挖出了佩林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信息,甚至还有她的裸照。

[3]这些案例都说明,在网络上,“人肉搜索”较为普遍存在,这是网络发达的一个证明。

可以说,在网络社会中,不论是否存在法律上的规制,“人肉搜索”都是会有发生的,其中的违法行为也就会有发生。

就像有侵权行为法的存在,有刑法的存在,但是总还是有侵权行为的发生和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样,不会因为有法律规制就不再出现一样。

我认为,“人肉搜索”只是一个形式,一种方法,一种技术,是在网络普及的当今时代网络技术与传统人工调查结合的产物,并不是说这种搜索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或者就是侵权行为。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途径,对某个具体的个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搜索,以获取其个人信息、行踪轨迹等相关信息。

这种社会现象通常出现在网络上涉及到公共利益、社会热点、犯罪事件等方面,人肉搜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违反隐私权和法律的风险。

对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和法律界限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法律领域,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和界限主要涉及到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和侵权责任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法律的角度,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一、隐私权保护在人肉搜索中,最重要的法律界限之一就是隐私权的保护。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任何公民的个人信息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不得随意泄露、传播或使用。

进行人肉搜索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对于公共人物而言,他们的个人信息同样受到隐私权的保护。

虽然公共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隐私权的权利,但在进行人肉搜索时,也必须尊重其基本的人格尊严,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二、信息真实性在进行人肉搜索时,所获取的信息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获取虚假信息、散布谣言、恶意造谣等行为都将涉及到侵权责任和违法责任。

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必须慎重对待所获得的信息,不得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三、合法权益保护在进行人肉搜索时,必须杜绝对其他人的人身、名誉、财产等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行为。

任何对他人进行人肉搜索的行为,都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和侵犯他人的权益。

四、法律监管和责任追究对于违法的人肉搜索行为,相关法律部门有权对其进行监管和追究责任。

在互联网时代,法律监管的难度增加了,但对于违法行为,法律仍然会依法予以追究和惩处。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摘要】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网络现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揭露一些不法行为,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隐私侵犯和社会混乱。

本文旨在探讨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问题。

在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危害性、定义和研究目的。

在对现行法律对人肉搜索的规定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举报机制等措施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对违法行为的严厉处罚。

结论部分指出,加强对人肉搜索的治理是当务之急,法律应明确规定其边界,发展应与法治相适应。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未来的立法和治理提供参考,有效防范人肉搜索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人肉搜索、刑法规制、治理、危害性、监管、法律法规、举报机制、违法行为处罚、边界、发展、法治适应。

1. 引言1.1 人肉搜索的危害性人肉搜索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肉搜索往往伴随着隐私泄露的问题。

当个人信息被大规模地曝光和传播时,个人隐私权往往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引发一系列纠纷和矛盾。

人肉搜索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当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被人肉搜索放大传播后,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情绪和舆论激荡,进而演变成具有破坏性的社会事件。

人肉搜索还存在着极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风险。

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参与者往往会受到舆论的强大压力,甚至受到道德和法律的责问。

人肉搜索所带来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必须加强法律规制与治理。

1.2 人肉搜索的定义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利用个人信息追踪、搜集、公开他人隐私信息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是由一些网民或群体在网络上发起,通过搜索引擎、社交网络、论坛等平台搜集相关信息,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追踪、曝光和攻击,甚至造成被搜索对象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在人肉搜索中,参与者往往会利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照片、视频等追踪特定对象的行踪和个人隐私,甚至通过暴力言论和行为对其进行攻击和威胁。

人肉搜索的定义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一种对个人隐私权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行为。

人肉搜索(l立论稿)

人肉搜索(l立论稿)

前雅虎知识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天涯问答、奇虎问答等被认为是广义的人肉搜索引擎,与谷歌、百度等技术搜索引擎不同的是,它是通过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防点 1.方便信息查询,提高办事效率。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变小。

借助“人肉搜索”,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集体智慧,通过人碰人、人挤人、“一呼多应”的方式,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查询,迅速找到想要的结果。

2、利用净化社会风气,方便草根监督。

肉搜索可以揭露社会丑闻,还原事实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宗教、道德、法律是传统社会维护良好秩序的主要手段,在对社会秩序的调整方面,宗教礼节和清规戒律形成的传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我们不属于传统的宗教国家。

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严峻挑战。

尽管我们提倡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最低标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能仅靠法律来调节,况且法律总是滞后的,总是在社会关系的某个方面、环节出现问题,然后国家才制定出相关的法律规定。

3.种种已经发生“人肉搜索”事件表明,人肉搜索在有些事件中被作为积极工具来使用,它是一场倡维护正义良知、揭露罪恶、坚守诚实信用的“道德审判”。

4.在我国目前缺乏合理权利监控的市场调整和接力阶段,在民意诉讼还十分微弱的此时此刻,如此“人肉搜索”的强大平台无疑是无形的助力,既安全又有力,又解气又高效。

可见,此作用不可或缺。

5.不能以小个例来掩盖整体的巨大利益,且“人肉搜索”具有监督、纠正等作用,进一步强调利大于弊。

攻点1、“人肉搜索”容易侵犯公民权利。

“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游走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网民在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难免会侵犯事件当事人合法权利,也许大部分的“人肉搜索”出自善良的初衷,然而“网络通缉令”一旦发出,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没有相应的约束,很容易成为“多数人的暴政”。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

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人肉搜索是指一种网络现象和行为,通过互联网途径获取某人的信息和资料,进而对其进行非正式的调查、批判、袭击等一系列活动的行为。

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出一些不公正行为和事实,但也频繁出现人身攻击、隐私泄露等问题,对被搜索者带来极大的伤害和不良后果。

因此,对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与治理迫在眉睫。

一、刑法规制在刑法层面对人肉搜索行为进行规制,主要涉及对人身、财产等方面的保护以及隐私权的保护。

首先,针对人身伤害的情形,如被搜索者遭到人身攻击、诽谤等,人肉搜索行为构成侵权和犯罪行为。

侵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如散布谣言、搜集信息、骚扰等,可通过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二百四十四条规定来惩处,依据侵犯他人名誉、尊严、荣誉罪、寻衅滋事罪等予以处罚。

其次,对于财产方面的损害,如人肉搜索行为导致被搜索者财产上的损失,应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二百三十九条规定对侵权者进行惩治,以侵犯财产罪、敲诈勒索罪等罪名进行追究。

最后,针对人肉搜索行为造成的隐私泄露及其伤害,也需要进行规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7年颁布的《关于审查逮捕、批准逮捕和羁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五)》第三十二条规定,“网络社会公众人物或有知名度的人,因承担公共职责或者公共事务而产生公开的私人信息,不适用侵犯隐私罪的定罪标准”。

因此,人肉搜索行为需要在合法途径和适当的认定范畴内进行,违反法律规定的应依据刑法、相关行政法规予以处罚。

二、治理方案除了刑法的规制之外,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对人肉搜索行为进行治理,包括法律、自律、技术等多种手段。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应加大对人肉搜索行为的法律规制力度,明确其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

此外,对于涉及到隐私泄露等问题,需要通过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的规定来进行治理。

其次,强化网络自律机制的建设。

网络企业应加强自律,积极落实网络舆情治理责任。

发现有人在其平台上进行有害信息、人肉搜索等的行为,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制止和删除,并配合公安机关等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人肉搜索的法律案例(3篇)

人肉搜索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人为了满足好奇心、报复心理或者其他目的,开始进行人肉搜索,这种行为往往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本文将通过对一系列人肉搜索的法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人肉搜索的法律责任及其应对措施。

二、案例一:某网民人肉搜索他人个人信息案【案情简介】2018年,网民甲在网络上散布某网民乙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

甲的行为导致乙遭受网络暴力,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乙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甲的行为构成对乙个人信息的侵犯,侵犯了乙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判决甲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乙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

【案例分析】本案中,甲未经乙同意,在网络上公开乙的个人信息,侵犯了乙的隐私权。

同时,甲的行为还可能损害乙的名誉,导致乙遭受网络暴力。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甲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例二:某网民人肉搜索他人照片案【案情简介】2019年,网民丙在网络上发布了一组某网民丁的照片,并附上丁的真实姓名、职业等信息。

丁发现后,认为丙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肖像权和隐私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丙的行为构成对丁肖像权和隐私权的侵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判决丙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丁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3万元。

【案例分析】本案中,丙未经丁同意,在网络上公开丁的照片及其个人信息,侵犯了丁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我国法律规定,未经他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也不得未经他人同意公开他人隐私。

因此,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案例三:某网民人肉搜索他人违法犯罪信息案【案情简介】2020年,网民戊在网络上散布某网民己的违法犯罪信息,包括犯罪事实、判决结果等。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人肉搜索是指通过公众网络或其他方式,利用群体性行动进行的信息采集、整合、筛选和公开的行为。

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较量的新现象,其所能产生的信息和影响不可小视,但是与此同时,人肉搜索也存在一些隐患和法律风险。

在法律上,人肉搜索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侵犯隐私权、诽谤、侵权等等。

对于人肉搜索的界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一、侵犯他人隐私权对于人肉搜索的第一个风险就是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在搜索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收集到他人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电话号码、地址、工作单位、账号等等,这些信息一旦被公开,将会对被搜索的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公民的人身尊严和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人肉搜索如果突破了个人隐私和尊严的底线,就已经涉及到了违法行为。

二、侵犯知识产权人肉搜索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侵犯到被搜索对象的知识产权。

比如,参与搜索的人可能会搜到某个作家的小说,然后将其转载在网络上,这就侵犯了作家的著作权,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诽谤人肉搜索中还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诽谤。

比如,搜索的人可能听取到某个人的不实言论,然后在网络上扩散这个谣言,从而影响到该人的名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恶意诋毁他人名誉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如果人肉搜索造成了对他人的名誉、荣誉等的侵犯,那么搜索者将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违反网络管理规定人肉搜索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可能违反网络管理规定。

目前网络空间已经有了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对于恶意抹黑、违反道德、危害社会安定等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

如果人肉搜索的行为与这些规定相违背,搜索者将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结论: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是比较模糊的。

我们既不能因为其社会价值低而将之禁止,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其产生的不良后果而让其盲目运作。

因此,在人肉搜索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人隐私的前提下,明确并遵守网络管理规定;同时,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权益和尊严也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

浅议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人肉搜索是指网民通过公开渠道寻找他人真实身份、个人信息并公开曝光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网络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可能造成严重的侵权和违法行为。

我们有必要对人肉搜索的法律界限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人肉搜索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

在处理与人肉搜索相关的法律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是否构成侵权或违法行为。

从侵权的角度来看,人肉搜索可能对被搜索者的个人权益造成严重侵害。

通过人肉搜索获取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并将其公开发布,这就构成了对被搜索者的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根据我国的《民法通则》第111条规定,公开他人的个人隐私,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人肉搜索的行为导致了被搜索者的个人隐私信息被公开并损害了其合法权益,那么搜索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违法的角度来看,人肉搜索的行为也可能触犯我国的法律法规。

人肉搜索可能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恶意造谣、诽谤他人等行为,这些行为在我国的《刑法》中都有相应的规定,是属于违法行为。

人肉搜索中如果涉及到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行为,也可能触犯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惩治和解决人肉搜索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依法保护被搜索者的合法权益,还需要依法对人肉搜索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理。

我们应当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肉搜索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我们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明确人肉搜索行为的界限和政府部门处理的责任。

对于人肉搜索行为,公安机关可以加大打击力度,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保护被搜索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平台也应当积极落实网络管理责任,设立相应的举报制度和投诉渠道,及时处理人肉搜索事件并对相关用户进行处理,以减少人肉搜索的发生。

人肉搜索是一种有潜在风险的行为,其涉及的法律界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我们应当加强法律宣传,加大对人肉搜索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以保护个人隐私和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秩序。

从人肉搜索看侵权行为法的程序之维

从人肉搜索看侵权行为法的程序之维

从人肉搜索看侵权行为法的程序之维人肉搜索是指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通过人们自愿或非自愿地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公开在网络上,通过搜索引擎等手段获取某些人的个人信息,甚至进行跟踪和调查的行为。

它是一种违反他人隐私权、侵犯个人权益的行为,也是一种违反侵权行为法的行为。

本文将从人肉搜索行为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角度,探讨侵权行为法对人肉搜索行为的规制和保护。

一、人肉搜索行为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人肉搜索行为,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往往会收集到他人的私人信息,如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甚至个人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一旦被公开或滥用,将严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精神伤害。

在人肉搜索行为中,很多人往往出于好奇心或者其他目的,公开或传播他人的私人信息,这就涉及到了他人隐私权的侵犯。

根据侵权行为法,侵犯他人隐私权包括了以下行为:1. 侵犯他人的姓名、肖像权。

在人肉搜索行为中,很多人会擅自公开他人的姓名和照片,这就侵犯了他人的姓名、肖像权。

2. 侵犯他人的住址、电话号码等通讯秘密。

在人肉搜索行为中,很多人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他人的住址、电话号码等通讯信息,并将其公开,这就侵犯了他人的通讯秘密。

由此可见,人肉搜索行为的确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属于侵权行为法所规制的范围。

二、侵权行为法对人肉搜索行为的规制和保护侵权行为法是我国对侵权行为进行规制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它对人肉搜索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规制和保护。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侵权行为法规定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范围。

侵权行为法对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侵犯姓名、肖像权、侵犯通讯秘密、侵犯个人生活、工作隐私等方面的规定。

2. 侵权行为法规定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责任和赔偿。

侵权行为法规定了对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责任和赔偿,对于人肉搜索行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对受害人进行赔偿。

3. 侵权行为法规定了隐私权的保护和救济措施。

侵权行为法对于受害人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和救济措施,受害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并获得一定的赔偿和救济。

法律人肉搜索案例(3篇)

法律人肉搜索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行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然而,这种行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和道德问题。

本文将以一起法律人肉搜索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法律与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碰撞。

二、案例简介2016年,某知名网络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名为《实名曝光某地恶霸》的帖子,帖子中列举了某地恶霸的种种恶行,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后,网友纷纷加入人肉搜索,搜集恶霸的个人信息,并在网络上公开曝光。

在舆论的压力下,恶霸最终被警方抓获,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层面(1)侵犯隐私权人肉搜索过程中,网友搜集、传播恶霸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涉嫌侵犯恶霸的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未经他人同意,擅自搜集、传播他人个人信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侵犯名誉权人肉搜索过程中,网友对恶霸进行恶意攻击、侮辱,损害了恶霸的名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捏造事实、散布谣言,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道德层面(1)正义感人肉搜索起源于正义感,旨在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部分网友丧失了道德底线,采取过激行为,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2)道德风险人肉搜索过程中,网友搜集、传播的个人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给当事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此外,人肉搜索可能导致网络暴力,损害社会和谐稳定。

四、结论法律人肉搜索案例反映了法律与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碰撞。

一方面,人肉搜索具有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也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法律风险,以及道德风险。

因此,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避免过激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

五、建议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使大家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人肉搜索的法律边界在哪里

人肉搜索的法律边界在哪里

人肉搜索的法律边界在哪里近期,发生在四川成都的一起捡狗人“摔死柯基”事件席卷了网络,引发评论狂潮。

有人在微博话题中评论、谩骂当事人,有人在丢狗人微博下安慰,有人在事件发生地的警务微博下质疑警方能力。

一时间,微博变成了平民舆论的“狂欢场”。

在这些嘈杂舆论声音中,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非正义的?谁在滥用网络赋予的发言权?网络言论的边界在哪里?对此,相关专家认为,网上发言不能逾越法律边界。

微博求助有“套路”正在读研的小汤和其他的“90后”一样,没事儿的时候就爱打开微博看热搜。

最近,她和其他网民一起围观了捡狗人“摔死柯基”事件。

四川成都吴女士的柯基犬走丢后被门卫捡到送给了何女士,但何女士没有将狗归还给吴女士,而是不断以买狗粮狗窝等为借口向吴女士索要钱财。

吴女士多次与何女士协商未果。

最终,柯基犬被何女士摔死。

事情发生后,吴女士将相关内容发布到了微博,被大量网友关注。

不少网友对捡狗人何女士进行了人肉搜索,并在网上公开了其个人信息、电话号码等隐私,甚至有网友根据披露的地址在淘宝下单邮寄丧葬品给何女士。

“都是套路。

”这是小汤围观了这起网络事件后给出的评价。

在小汤的印象中,此类事件的过程都是先由网友、大V等微博披露事件始末,引发围观群众关注讨论,网民发动人肉搜索,过度曝光当事人信息,并在当事人的微博下评论、谩骂,一些网友甚至会根据他人披露的当事人个人信息,线下进行骚扰。

“大概是微博求助真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解决问题,并且很多事件曝光后忽略了对信息过度披露者的惩罚,让一些网友习惯并接受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小汤说。

但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代表正义吗?“通过以网络对个体事件曝光引起公众关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如果用一个可能有更大法益损害的方式来实现对一个个体法益的维护,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方法是有问题的。

”人肉搜索易引发网络暴力通过微博曝光求助引发人肉搜索,这种维权模式现已进入了一个怪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肉搜索”的合法性的切入点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知识的共享也将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共享人类知识和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相一致,也与互联网的开明思想相一致,互联网最完美地体现了知识共享的前景。

首先“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机制,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是一场充分发动群众互联网的革命,是草根阶层获得自我表达权利的方式,也是这个时代言论和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它也促进并带动了中国民主的建设。

其次“人肉搜索”中网友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特别是在地震发生后,人肉搜索同样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协助很多灾区人民亲友团聚。

在这无形中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动了人际网络的力量,把互联网团结互助的美德发扬光大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最后作为一种工具,它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还可延伸到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但是就像所有群体性活动一样,人肉搜索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使交换知识和信息、承载道德监督。

例如,成立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采集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的信息,应当通过合法途径,并依法合理利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网络与信息系统擅自发布、传播、删除、修改信息权利人的相关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等。

只有在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尤其是作为人肉搜索的载体,相关网站无疑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去提炼和萃取人肉搜索获得的资源,用可行的方法约束不当言论和行为,加强内容的管理和正面的引导,维护网络搜索平台的秩序。

让人肉搜索能够通过互联网健康、规范地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