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性别探析
谈《西洲曲》中的“变”与“不变”
谈《西洲曲》中的“变”与“不变”《西洲曲》作为南朝民歌艺术最高成就,是一种对恋人情感的抒情向往,情感思想深切,内涵丰富,极大地推动了南朝乐府民歌发展。
从诗歌整体体裁来看,作为一首优秀成熟的五言情诗,拥有言情之绝唱的美名,但尽管如此,《西洲曲》也成为了备受历代学者争议的诗歌。
不同学者对《西洲曲》的观点差异明显,卓说纷纭,很多学者将其称之为有些朦胧的诗,也有人称《西洲曲》为哥德巴赫猜想,令人难以琢磨。
一、《西洲曲》的结构特点《西洲曲》属于抒情诗,通读全诗可以从中了解到一定的故事情节,抒发了对爱情的情感思想。
从《西洲曲》的章法结构来看,四句一组,每组都像是一首独立的绝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
全诗总体像是糅合了多首五言绝句诗一样,内涵十分丰富。
四句一换韵者,当属《西洲曲》为宗,从中不难看出《西洲曲》的结构特点。
《西洲曲》整篇构思巧妙,可谓是首屈一指,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
《西洲曲》将“变”与“不变”有机整合在一起,“变”中含有“不变”,“不变”中又有“变”,通过鬼斧神工来勾勒出情思深刻的生动画面。
有的学者对《西洲曲》表达了高度的赞扬,将其评论为“段段绾合,具有变态,”通过多种持续变化的元素整合与利用,促使作品持续衔接、难以把握,带给人们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赋予作品别样的动态美和情感思想。
通过总结和归纳,了解到《西洲曲》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其中时间的变化表现为季节变换和一日的推移,空间变化则是随着女主人公的活动内容变化空间随之变化。
作品中关于季节内容的描写,有一点则是“采莲南塘秋”,其中包含了秋季,通过秋季的景色引入,促使整篇诗歌更具感伤、忧愁。
秋季是历代文人笔下代表悲凉、感伤的季节,但是缺少了寒冷的冬季,与当地长江流域天气偏暖相契合。
另外,为了更加生动的表现季节变化,描写了不要季节景物和场景,并将其作为女主人公活动场景。
二、《西洲曲》的时间变化早春的到来,从“折梅寄江北”可以了解到,早春是梅花盛开的季节,寄托相似的一枝梅花代表着春天。
【《西洲曲》的认知分析】西洲曲全文赏析
【《西洲曲》的认知分析】西洲曲全文赏析南朝乐府民歌,大多抒发男女爱恋之情。
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堪称其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作品。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可见其艺术魅力不容置疑。
近几年来,国内对其研究不乏其人:戚良德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尤其是否定了称该诗为“四季相思”之歌的观点;武雪慧认为诗中存在抒情主人公的转换;刘贵生则认为该诗是采用了南朝民歌惯用的男女对歌的特点来互诉衷情。
但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中尚未有人触及,本文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剖析《西洲曲》,尝试为古代诗歌的分析和欣赏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自古希腊开始,隐喻一直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转喻则隶属于隐喻。
Lakoff Johnson以“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途径,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概念系统。
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体”。
Sweetser也指出,隐喻可使人们将一件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
因此,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跨越两个不同概念领域间的映像关系,人们能够运用始源域里的知识结构来彰显目标域里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体”的目的。
转喻一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一些认知语言学家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已对转喻达成以下共识:转喻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一种认知方式,在相邻近或相关联的不同的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三《西洲曲》的认知分析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现实―认知―语言”,其根本的含义是:对现实的感知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又是语言的基础,即客观现实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了语言。
西洲曲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
内容依季节的转换写一采莲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执着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情思宛转缠绵。
诗作以景物描写为重点,以相思之情为线索,情因景生,景因情动,表现了女主人公极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风格明丽自然,婉媚多情,清新活泼,玲珑剔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每当回忆起那次西洲梅林下相遇的时刻啊,于是就想先折下一支梅花,寄送给身在大江北岸的情人,让他与自己一起回忆西州梅下相遇的情景。
“单衫杏子红,双鬓鸭雏色。
”女子她身穿单薄的衣衫,像红杏那么鲜艳啊,一头乌黑的鬓发,就像小乌鸦的羽毛那么黑亮黑亮的。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你要问西洲到底在哪里啊,摇上小船,划上两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天黑了,伯劳还在那儿孤独的飞啊,只有徐徐的清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树下就是我家的大门前啊,门里面的我啊戴着翠绿的钗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打开大门迎接却没有看到情人来啊,只好出门摇上小船去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怀着满腹心事到南塘采摘莲子,这是个天高气爽的秋天啊,朵朵莲花长得高高的,超出了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女子低下头来若有所思地拨弄着水中的莲子啊,莲子是那么地清香啊,我们感情也纯洁得就像一泓清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看到清香的莲子就想起了自己的情人,不由珍惜地将莲子放在怀里藏在袖中啊,里面的莲心熟透了,一直红到底。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思念情人,情人也不来啊,只好仰起头来看着天上自由往来的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鸿雁双飞啊,飞满了西洲的天空,盼望情人,情人也不来啊,我就登上高高的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楼台虽高,可还是望不见我的情人啊,整整一天时间,我的手没有离开过栏杆头。
《西洲曲》鉴赏、赏析和解读
《西洲曲》鉴赏、赏析和解读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西洲曲》最早见于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
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作古辞。
沈德潜的《古诗源》,又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民歌,后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
这首民歌抒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怀念。
设想的巧妙和手法的独特,使诗写得感情深挚,格调缠绵,音韵谐婉,曾被人誉为“言情之绝唱”(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
此诗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换韵处往往辞意亦作变化推进。
全诗顺序构成折梅寄远、采莲怀人、登楼望郎三个主要情节。
开头“忆梅下西洲”四句,交待地点、季节、人物和行为。
“西洲”大约是男女主人公幽会的地方,从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的句子看,很可能在武昌附近。
“梅”在这里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许这一对男女就是在西洲的梅树下定情的,梅花成了他们纯洁爱情的见证。
所以当过了一年梅花重又开放的时候,女子要忆梅而往西洲,折梅而寄江北,用以寄托对远方情人的怀念,并表达渴望他早日归来的心情。
“单衫”两句是说女子身穿杏红色单衫、双鬓像小乌鸦的颜色那样乌黑发亮,表面上只写其衣服发饰,实际把女子活泼秀美的神态音容都极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由“折梅”和“单衫”看,其时当在春天。
“春女善怀”,美好的春光触发起女子对情人的相思,十分自然。
这几句写得言近旨远,蕴藉委曲。
“西洲在何处”两句,进一步点明西洲的方位,并引出女子的住处。
《西洲曲》原文、诗意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诗意及赏析【原诗】: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意】:记忆中,梅花飘落时,我们在西洲相会,现在梅花又开了,折一枝寄给江北的你。
我穿着一件杏红色的单薄衣服,双鬓的头发像小乌鸦羽毛那样油黑发亮。
西洲在什么地方?拨划两下桨就可以至桥头渡口。
黄昏时候,伯劳鸟低低飞过,风儿轻吹,乌臼树沙沙作响。
树下就是家门口,屋门半掩,露出头上美丽的翠钿。
打开门情郎却没有来,于是出门去采红色的莲花。
到了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开得很艳,枝茎都超过了人头。
低头轻轻拨弄着莲子,莲子青青,我的爱纯洁如水。
把莲子放在怀里袖中,莲心都红透了,正如我爱你的炽热的心。
思念情郎,情郎却不来,仰起头,眺望那飞翔的大雁,盼望大雁能把书信捎来。
西洲上空,满是飞翔的大雁,盼望情郎,登上高高的青色阁楼眺望。
阁楼虽然很高,却仍然望不见,我只能整天都倚在栏杆上。
栏杆回环曲折,我低垂的手颜色像玉一样明净。
掀开珠帘,天空自然显得很高,江水空自摇动绿波。
梦思像江水一样悠悠不边,你满腹忧愁,我也满怀忧愁。
希望南风知道我的心思,把我吹到西洲,在梦中同情人相会。
【点评】:《西洲曲》在乐府诗集中属于杂曲歌辞,题为古辞。
关于这首诗的时代和作者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从其格调及词句的工巧来看,它应是经过文人加工修润的南朝后期的民歌。
《西洲曲》”声情摇曳而纤回”(《古诗归》),有些诗句不很联贯,意思不够明显,所以对其内容历来都有不同的解释。
大致来说,这是一首作者的侧面描绘与人物的自我抒情相互结合的情歌。
它表现一个居住在西洲附近的女子当爱人到江北去后,她思念和等待爱人回来的思想感情。
西洲曲疑义解析乔磊
语文学刊
2012 年第 5 期
《西洲曲》疑义解析
○ 乔磊
(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2)
[摘 要] 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其难解,因为历史几乎没有留下有关这首诗的确切
的背景资料。我们只能从诗歌本身出发,通过深入研究诗文中的某些关键句子,得出初步的结论,使之能得到一个 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而本文也正是以此为目的,仅就诗中叙述角度、男女主人公方位、西洲的意涵和方位以及 “梅”的意象等问题作一探讨。
[作者简介]乔磊,男,河北石家庄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学。
— 34 —
古文观止
乔磊 / 《西洲曲》疑义解析
情”来圆说,也是有些牵强了。 那么,《西洲曲》到底是以谁为叙述视角呢? 钱锺书对
《周南· 卷 耳 》的 解 说 给 我 颇 多 启 发,他 在《管 锥 篇 》中 说: “作诗之人不必即诗中所咏之人,夫与妇皆诗中人,诗人代言 其情事,故各曰‘我’,如《卷耳》首章托为思夫之词,‘嗟我’ 之‘我’,思 妇 自 称 也 …… 二、三、四 章 托 为 劳 人 之 词,‘我 马’、‘我仆’、‘我酌’之‘我’,劳人自称也。”[9] 结合钱先生 的高见,对照《西洲曲》,我们不难从钱锺书的观点中得到启 示: 《西洲曲》是写相恋男女之间女子对男子的离别相思之 情,其叙述的角度应该是站在第三人的视角所写,以第三者 的角度歌唱代 言。因 此,全 曲 整 体 是 以 旁 观 者、第 三 者 的 口 吻来写,其中的不少诗句则运用拟代的手法,拟代女子的口 气行文。这样理解,可以使整首诗的诗意得到一个贯通全篇 的畅达的解释,正所谓歌者未必曲中人。
西洲曲的赏析
西洲曲的赏析《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南朝民歌多为男女情歌。
本诗抒写了一个姑娘对情郎的漫长相思。
从折梅的早春到鸿飞的深秋,下西洲寄梅,门中探望,南塘秋采莲和仰首望飞鸿等一系列的在春、夏、秋不同季节里的典型细节,表现了姑娘的痴情思念用景物自然地点明了季节;春有梅花,夏有伯劳、乌臼,秋有莲花、飞鸿。
将景物描写与动作结合起来,表达女子的一腔深情。
“采莲”六句以惹人怜爱、亭亭玉立的莲花和低头弄莲,置莲怀袖的温情脉脉的动作,透露出“怜子”的温柔的情怀。
“仰首”七句以姑娘一系列的动作细节和令人迷乱的无数飞鸿,表现了尽了尽日凝神眺望的痴情。
而“卷帘”六句又将姑娘的所见所感表现得如梦似幻,令人陶醉,使人遐想,余味无穷。
在民歌手法的动用上,本诗可谓集大志者。
诗中多用重字(如梅、门、莲)、顶针(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钩句(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细”)、双关(如“莲子”意即“怜子”),形成与情意绵绵相吻合的回环往复一气呵成的不尽情韵。
在叙述上,不是自述,而是转述,是民歌手在演唱他人之事。
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抒写了一个姑娘对情郎的漫长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相思。
”六朝人早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而这里的“梅”是女子与情郎幽会时所见之“梅”。
因而含义特殊,意蕴深长,诗文开篇以一“梅”牵出浓浓的情,将女主人公对情郎的思念表现的淋漓尽致。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更是透过衣着打扮透露出痴心女子对情郎的思念。
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主人公穿“红杏衫”梳“鸦雏鬓”为的是让情郎看到自己最娇艳美丽的一面,也只有热恋中的女人心中充溢着对情人无尽的爱恋,才会如此在意自己的装扮。
这一细节似无意实有意。
在不经意之间把女主人公的心意表现的细致入微。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既交代了时间已到仲夏,同时又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女主人公的孤单。
情郎不至,唯有“伯劳”相伴而鸣,“乌臼”相伴而开。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崔钿。
”一“露”字表露出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
主人公因盼望情郎而“开门”看。
“门中露翠钿”把女子欲看有羞于看,不看还想看,不小心“露”出“翠钿”的情境描写的惟妙惟肖。
女主人公对情郎的爱也在一个“露”中表现出来。
诗文的第五至第九句,通过“莲子”与“怜子”,“莲心”与了“怜心”的谐音表达出女主人公与情郎之间坦诚真挚的爱恋。
莲心的“彻底红”喻爱情的赤城坚贞。
而莲子“清如水”,更是通过对情郎品格的赞美表达对他的爱恋。
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主人公对情郎的品格溢于言表。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一语“忆郎”把女主人公对情郎牵挂表达的通彻透底。
看不到情郎,只能看飞雁,寄希望于飞雁把情郎的书信带到身边。
女主人公心怀系哦王亦是怀着牵挂。
诗文的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更是将思郎,望郎不见郎展现的生动形象。
“尽日栏杆头”中“尽日”以夸张手法表现主人公长时间扶栏眺望。
望不到郎则“垂手如明玉。
”一“垂”字将女主人公不见情郎的失落,孤寂,惆怅表现的准确而细腻。
“卷帘天白高,海水空自摇。
”女主人公卷起帘子远望,眼前所见唯有高高的天。
西洲曲解析
西洲曲解析西洲曲(Rhapsody in the West)是中国音乐剧《牡丹亭》中的一支曲目,由赵孟頫作曲。
这首曲子是整个音乐剧的重要部分,它展现出了西洲幽梦的风貌,同时也展现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西洲曲是中国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西洲曲的节奏轻快活泼,旋律优美动听。
整首曲子以黄鸟山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幻境中的仙境。
曲子一开始就给人以轻盈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于仙境中。
曲子中的乐器运用也很精妙,以西洲为主题的曲子,使用了丝弦乐器,使整个曲子更加富有神秘和唯美的感觉。
西洲曲由交响乐队演奏,曲子开始时由木管乐器吹奏引子,给人一种优雅曼妙的感觉。
然后弦乐器加入,增添了一分温柔。
随着曲子的进行,乐队增加了鼓点和定音鼓,使节奏更加明快。
整首曲子的编曲跌宕起伏,旋律动听,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
西洲曲所展现的是一个风光秀丽的西洲幻境,同时也揭示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西洲曲中,主角杜丽娘走出春梦,来到西洲幻境。
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她感到陶醉。
她在这里观赏着美丽的四季变化,与仙女共舞。
整个曲子中充满了欢快的气氛,表达了杜丽娘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西洲曲还通过音乐来描绘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剧中,杜世忠为了挽回杜丽娘的生命,不惜四处寻找仙丹。
在西洲曲中,他看到了仙人和仙女共舞的景象,感受到了仙境中的神秘与美好,让他对自己的愿望更加坚定。
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杜世忠通过与仙女的舞蹈对话,表达了他对杜丽娘的爱意和决心。
西洲曲的演奏需要乐队演奏技巧和音乐功底的支撑,同时演唱者的情感表达也非常重要。
曲子中的每一个音符都需要恰到好处的把握,才能完美地表达出西洲幻境的美丽和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总的来说,西洲曲是中国音乐剧《牡丹亭》中的一支重要曲目,通过音乐的力量展现了西洲幻境的美丽和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快活泼,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于仙境当中。
它不仅在中国音乐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南朝乐府与《西洲曲》一、关于“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
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
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
“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
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
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
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
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
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
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
如《子夜歌》其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五言三十二句,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西洲曲》堪称千古情诗绝唱,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对情郎一别之后的刻骨铭心的想思,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叙说了一场平凡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前句的“梅”字不必实指梅花的,很可能就是那位少女的名或姓。
首二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
“下”者,到也。
“忆梅下西洲”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
“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
但有人却觉得“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实不然。
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
《西洲曲》所涉时节决不用“猜”,“采莲南塘秋”已作了明确说明;至于采莲时节又有“莲花过人头”亦并不奇怪,故亦不必再分初秋、中秋和深秋。
所以,秋天便是《西洲曲》的季节背景。
正是在秋日怀人时节,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从而有所盼望。
先说“忆梅下西洲”,而后补充自己曾经“折梅寄江北”,正表明心情的迫切和思念之深重,极为切合此时女子的心态。
实际上,忆及折梅、寄梅之事,只是一个“引子”,是绵绵之思的开始。
诗篇在写了女子想到西洲以后,插叙了一下女子的打扮及其美丽的容貌,即“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
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
南朝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西洲曲[南北朝] 南朝民歌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分类标签: 描写梅花思念诗作品赏析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
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
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
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
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
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
“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
“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西洲一曲相思梦——读南朝民歌《西洲曲》
门 中露翠 铂
,
”
到西 洲重温 旧 梦
,
美好 的 回忆
成 为她精 神的 寄托 ;
, , ,
情郎
“
思 念之 情 更 为 迫 切
,
由
。
“
忆” 到
} 汾望 情
是 她们 爱 情 的 象 征
希 望 情 人看 到 梅 花 能 勾 早 日 归
“
待”
回 到 家 中等待情 郎的 到 来
、
起茱好 的 联 想 来 梅 思
“
单 衫杏
子红 双 鬓 乌雏 色
这 里 没 有直 接 写 她 的 美 发式上 着笔
,
陈
辛 年
,
愁
貌
,
而 仅 仅从衣 着
,
,
让 人去 想
象 她的外 在 关
爱 情 是 人 类 社会 生 活 中 极 重 要 的 一 个 方 面
,
同 时 又 暗 示 季 节 已 由冬 末 转
,
到春 初
。
这 春 暖花开
、
燕 侣官 铸 之 时又将 引
:
这 里 先以一个 又以
“
秋
”
字暗 示
”
冬
;
从 白 日到 黑 夜
,
由 现 实转 入 梦 境
:
“
海
,
季节 已 由 夏 转到秋 所
(
,
莲花 过 人 头
“
为
水梦 悠 悠
君 愁 我夺 忿
,
’
州工水 不 停地 流
一 般同愁
;
。
她 展 示 隐密 的 心 理 活 动 提 供 一 个 僻 静 的 场
幽梦 不断 地 傲
简述《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简述《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1)《西洲曲》这首民歌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2)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馀味无穷。
所以沈德潜说此诗:“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3)作为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作品,《西洲曲》的语言清新浅近,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风格清丽缠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朝民歌的语言特色。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出自南朝诗人民歌的《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1]《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
西洲曲2——精选推荐
南朝民歌《西洲曲》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一、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的分类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
清商曲辞外的杂曲歌辞和杂歌歌谣,也保留有少量的南朝民歌。
清商曲辞可分为三类:(一)吴声歌曲,凡326首;(三)西曲歌,凡142首。
(二)神弦歌18首。
1、吴歌吴歌,主要产生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建业为中心。
《乐府诗集》说:‚《晋书〃乐志》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建业是从东晋到南朝各朝的首都,乐府机关就近采集这一带民歌,加工整理,配上音乐,就是吴声歌曲。
吴声歌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村,但更多的可能来自城市小市民之中,因而部分地具有市民文学的特色。
吴歌曲目,《古今乐录》载有十种,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又补其所见九种。
《古今乐录》所载曲调,不少曲调的歌词已经失传。
现在保存在《乐府诗集》中的吴声歌曲歌词共计二十六种。
其中篇数最多的是《子夜》、《读曲》。
《子夜歌》共四十二首,《读曲歌》八十九首。
2、西曲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地区,以江陵为中心。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湖北宜昌)、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因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古今乐录》说西曲之曲调有《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襄阳乐》等三十四曲。
其中有些是舞曲,有些是倚歌。
今存于《乐府诗集》的《西曲歌》中,不少出自梁简文帝、刘孝绰、庾信、徐陵等文人之手,相当一部分属无名氏所作。
在无名氏所作的作品中,可能有一些民歌。
3、《神弦歌》《神弦歌》可能是巫师祠神的乐章,与《楚辞〃九歌》相类似。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南朝民歌的基本内容是表现爱情。
大多是清丽婉转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风光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直接关系。
在吴声歌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写情极为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 楼 和 念 远 怀 人 , 系 列 情 景 的 点 染 都 来 自男 子 虚 一
幻 的 遥 想 。而 叙 事 者 的 角 度 在 此 处 发 生 了 圆 滑 的
转 换 。最 后 四 句 为 第 三 部 分 , 男 子 从 梦 境 回 到 现 写
实 , 现 了 一 种 相 思 的 绵 长 和 无 奈 。显 而 易 见 , 表 对 女 子 服 饰 、 动 及 情 感 变 化 描 写 的 第 二 部 分 为 全 诗 劳 的 主 体 , 主人 公 为 采 莲 、 远 的 女 子 , 她 连 同 她 其 念 但 所 处 的环 境 都 被 前 后 两 部 分 所 笼 罩 , 抒 情 的 对 是 象 。 而前 后 两 部 分 实 乃 抒 情 主 体 。 全 诗 如 同 一篇 叙 事 精 美 的散 文 , 高 妙 的 起 笔 , 美 好 、 幻 的 想 有 有 虚 象 , 顿 挫起伏 的收笔 。 有 “ 梅 下 西 洲 , 梅 寄 江 北 ”, 诗 以 两 个 动 词 忆 折 全 起 笔 , 且 直 奔 抒 情 中 心 , 有 鲜 明 的语 体 色彩 。 并 具 但 “ ” “ ”的 动 作 发 出 者 为 谁 , 者 却 有 意 省 忆 与 折 作 去 了 , 许 是 作 者 很 难 在 这 样 的 五 吉抒 情 诗 巾 道 或 出 。假定 其 为 女子 , 主人公 在 这 里 以梅 起 兴 、 女 折 梅 寄远 , 乎 也 无不 可 。但在 与下文 的顺 接 上 , 似 却 存 在 着 令 人 困 惑 的 问 题 。 下 面 的 两 句 是 对 女 子 赏
南 朝 民歌 《 洲 曲 》 中 国 古 典 抒 情 诗 中 的 名 西 是 篇 , 诗 共 三 十 二 句 , 本 上 四句 一 换 韵 , 过 季 节 全 基 通 的 点 染 、 饰 的描 写 和 女 主 人 公 采 莲 、 远 的 活 动 , 服 念 深 刻 地 表 现 了人 物 内 心 无 尽 的 情 思 其 优 美 的语 言 、 离 的 意 境 和 两 地 相 思 的 深 情 婉 转 令 后 世 无 数 迷 读者 为 之 欣 服 。 但 关 于 此 诗 抒 情 主 人 公 性 别 的 争 讼 , 历 久 不 息 。 或 认 为 此 篇 为 男 辞 , 为 男 子 思 却 即 念 女 子 之 诗 ; 认 为 此 篇 为 女 辞 , 一 个 女 子 对 男 或 写 子 的 思 念 之 意 。 两 者 之 间 争 论 莫 衷 一 是 。 近 代 以 来 , 体 结 论 已 趋 向 一 致 , 女 辞 说 ” 学 术 界 已 占 主 “ 在 了 上 风 , 行 霈 先 生 主 编 的 《中 国 文 学 史 》认 为 这 袁 首 诗 是 写 “ 个 青 年 女 子 的 相 思 之 情 ” , 东 润 一 朱 先 生 的 《 代 文 学 作 品 选 》也 认 为 该 诗 “ 篇 通 过 历 全 季 节 变 换 的 描 写 , 达 一 个 女 子 对 所 爱 男 子 的 深 长 表
国传 统含 蓄蕴藉 的审 美特质 的 ; 地点 的位移 和季节
的变换很难达到叙事上 白和谐统一 ; 语言称谓上 , 从 “ ” 君 ” 变 化 也识 难用 “ 个青 年 女 子 相 郎 至“ 的 一 思之情” 来圆说。所 以, 合 全诗, 嚣 通过对文 本的 细 微体察 , 我们 不难 发现‘ 西 洲 曲》 j 《 的抒情 主人 公
作者简介 : 高政锐(9 7一 ) 男 , 17 , 黑龙江木兰人, 大庆师范学院 中文系教 师, 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 0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10 2 6 (0 6 0 — 0 9— 3 收稿 日期 :05— 5— 9 I 72 2 A 06— l5 20 ) 1 0 7 0 20 0 0
维普资讯
2 6巷
206生 0
—
第1 期
师 皑 学 阮 学报
J I AI 一IA NG NOR OLRN UI ) UI ’ MAI UN1 R I 、 VE S . r
V I2 N . o 6 o1 J n aT. ( 6 a u t 2= J o
心 悦 目的 描 写 : 单 衫 杏 子 红 , 鬓 鸭 雏 色 ” 中 国 “ 双
思 念 ” 。 吴 小 如 、 培 恒 编 撰 的 《 魏 六 朝 诗 鉴 章 汉 赏辞 典》 和余 冠 英 的《 魏 六 朝 诗 选 》 持 此 观 点 。 汉 也
但 是 , 照 此 说 阅 读 全 诗 , 存 在 着 颇 多 问 题 : 性 按 却 女 视 角 下 的 “ 衫 杏 子 红 , 鬓 鸭 雏 色 ” 不 符 合 中 单 双 是
口古代 文学研 究
《 西洲 曲》 抒情主人公性别探析
高 政 锐
( 大庆 师范学 院 中文系, 黑龙江 大庆 乃男子思念女子之诗 。从 全诗 的叙 事结构 , 抒情 手法 的文学传承 , 点的变 化 以及 称谓 的考证 地
上. 能够证明上述 结论 的成立。 关键词 : 西洲 曲; 男辞 ; 女辞
桑 》 与 之 相 媲 美 。 清 代 沈 德 潜 认 为 该 诗 是 “ 句 能 绝 数 首 攒 簇 而 成 ”, 说 也 欠 妥 当 。 以 绝 句 的 角 度 来 此
分 割 《 洲 曲 》, 使 一 些 情 感 和 环 境 产 生 某 种 断 西 会
痕 , 而 失 去 了 全 涛 的 整 体 美 和音 乐 美 。正 确 分 析 从
《 洲 曲》 内部 结 构 将 有 助 于 对 其 抒 情 主 体 性 别 西 的 的 辨 析 。从 宏 观 上 看 , 者 认 为 《 洲 曲 》大 体 可 笔 西
分 为 三 部 分 。前 两 句 为 第 一 部 分 , 男 子 的 折 梅 寄 写 远 。接下 来 的二 十 六句 为 第二 部 分 , 女 子 采莲 、 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