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矫正方法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矫正方法探究
作者:周华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04期
【内容摘要】弱势群体子女身上一般都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直接的关系。

研究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对预防、疏导、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倾向,改善他们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弱势群体子女成因分析方法探究
弱势群体子女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或因为家庭残缺、或由于情感长期得不到宣泄,故而长期生活比较压抑,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自身条件的反差使其心理失衡,被尊重的渴求和得不到承认的矛盾使其产生偏执和过重的心理防卫,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

深入了解其心理问题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其健康成长。

一、弱势群体子女心里问题成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原因
1.缺乏必要家庭教育
不少弱势群体家庭由于忙于生计,早出晚归根本无暇孩子教育问题。

尤其是留守家庭子女,常年在外的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更遑论对孩子的教育。

还会因觉得对孩子亏欠而最大限度满足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对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最大限度宽容。

无原则的教育使子女不能正常建立责任感和道德感,缺乏必要的责任心。

2.家庭教育粗暴简单
弱势群体一般因生活压力大、经济基础差,普遍存在压抑、孤独、自卑、易怒等心理问题。

平时对子女关心教育不够,遇到子女犯错或成绩低下就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耐心細致的教育。

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使子女逐渐从内心上产生一种自卑感。

3.家庭期望过高或过低
部分弱势群体家长在与子女交流中时常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悲观和无奈,而把过高的期望寄托到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迫切,不管过程,只求结果,给孩子成长施加很大压力,这样不但会使孩子因家庭原因产生自卑感,而且会因不堪承受压力产生反抗、抵触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

相反,也有部分弱势群体家长在面对孩子不良成绩和不良行为时,除粗暴的责罚外,更是流露出深深的失望。

(二)社会方面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社会上一些金钱至上、江湖义气、读书无用等歪风邪气的影响下,不少弱势群体子女不满自己的家庭现状,幻想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

于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动力,而对一些虚无缥缈的目标狂热追求,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2.周围人群的另眼相待
人们往往对弱势群体学生有意或无意的另眼相待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单亲、残疾家庭子女。

对弱势群体子女而言,周围人们异样的目光让他们感到自卑暴怒,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就会造成程度不一的行为障碍,出现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三)学校方面原因
1.缺乏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把握
不少教师缺少对弱势群体子女生活环境的了解,对弱势群体子女关爱不够,加之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动辄对常犯错误、成绩低下的学生训斥羞辱、讽刺挖苦等,使其中的弱势群体子女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产生紧张、焦虑、厌学的情绪。

2.不恰当的帮助
不少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和子女进行帮扶时,或举行隆重的仪式,或对帮扶对象及家庭情况进行公示,这种大造关爱声势的帮扶,深深的伤害了弱势群体子女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自卑感,以至于会出现有帮扶资金却无人申请领取的尴尬现象。

二、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方法探究
1.深入了解弱势群体子女生活环境,加强情感教育
大多数弱势群体子女不愿跟老师和同学主动谈起自己的家庭情况,有的甚至还会编织谎言蒙骗别人。

要想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况进行摸底了
解。

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帮助,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家教知识宣传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QQ 等即时通讯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学校不仅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还可以通过各班级组建班级微信群或QQ群,在群内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校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得到延伸。

3.利用主题德育活动,加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辅导
要充分利用学校主题德育活动和班级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身边优秀的事迹,引导弱势群体子女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社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利用丰富的社团活动,增强弱势群体子女的自信心
对弱势群体子女的评价,不能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为主,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参加学校社团,通过社团丰富的活动,展现出自己的才能。

对他们在社团活动和其他活动中的优异表现要充分肯定,大嘉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并由此及彼,进行迁延教育,增强弱势群体子女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冯忠良等. 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关文信主编. 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雷雳主编.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