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数学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蒋洁琼
让课前预习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效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圆柱的认识》 这一课 , 在课前布
置 了预 习任 务 ( 部分) :
1 . 你认 识 圆柱吗?请 在生活 中找到圆柱的物体 。
些基础的 、 简单 的、 易 懂 的和 自 己感 兴 趣 的 内容 进 行 自
我消化 , 同时 在 这个 过 程 中 肯定 会 产 生对 新 知 的 困惑 和 疑 问 ,在 课堂 上学 生可 以提 出相 关 问题 ,由师 生共 同探 讨 解 决 。这样 既能 使 学生 的学 习有针 对性 ,做 好 学 习新知 的准
一
备, 同时也 能激 发学 生 学 习的兴趣 、 解决 问题 的欲 望 。 因此 , 教 师有 必要 指导 学生 进行 课 前预 习 ,培 养学 生课 前预 习的 习惯 , 以达 到 事半 功倍 的效 果 。
一
、
适 合 的就是 最好 的 课前预 习
从学 生 是否 爱学 习 的角度 出发 ,只 有觉 得数 学有 “ 嚼
O 1 2 3 4
单。 ” 第 三步 , 根 据购 物 清单 领取 材 料后 , 动 手 搭一 个长 方体
模型( 学 生在 搭 的过 程 中 , 如果 发现 问题 可 以重 新 修改 购 物 清单) 。第 四 步 , 研 究 自己搭 好 的长 方体 模 型框 架 , 填写“ 长 方 体 的认 识 ” 研 究报 告单 。 通 过学 生 自主 探索 、 动 手操 作 、 合 作 交 流 等活 动 ,运用 所 领 取 的 1 2根 小 棒和 8个 棱 长 连接 器, 正好 说 明长 方 体 有 1 2条 棱 , 8个顶 点 , 而三 种 不 同 颜 色 的 棱正 好把 1 2条 棱 分成 三组 , 每组 相对 的 四条 棱 的长 度相 等。 而 有 的学生 只领 了两种 颜 色的 小棒 , 搭 出有 8条相 等 的 棱 长 的长方 体 ,正 好是 特殊 情 况下 的 两个相 对 的面 是 正方
“预习案”助力后的课堂更精彩
“预习案”助力后的课堂更精彩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进行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数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
”而以“预习案”为载体的课前预习,正好可以弥补课堂上学生因独立思考时间的不足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一短板。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解决学生在预习时无法解决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这样的課堂教学更高效,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使“预习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助力器”,从而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标签:“预习案”;以学定教;双主体互动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进行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数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
”试想:一节课短短40分钟,如果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思考、交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也是为“作秀”而进行的“假思考”和“假交流”。
而以“预习案”为载体的课前预习,正好可以弥补课堂上学生因独立思考时间的不足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一短板。
为此,2017年秋我们红旗小学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决定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各选取三个班先期开展“小学数学‘预习案’有效操作的策略研究”。
这一课题旨在以“预习案”为载体,“为学生设计教学”。
在实验中,我们感受到了“预习案”有效操作后课堂的生成更精彩,并摸索出了“预习案”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五种课堂交流模式。
一、基于重点进行交流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关键,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不再是一无所知,而是有备而来,所以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互动交流,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完成“预习案”对长方体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首先交流“预习案”,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将通过预习收集到的长方体的特征逐一交流汇报,并进行展示验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逐步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三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让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让数学学习生活化-模板
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让数学学习生活化作者/史湘琼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卫同学在语文课上常常是一只“百灵鸟。
”老师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当讲到乌鸦喝不到水急得直跳的时候,他竟然跳起来说:“可以用吸管吸啊。
”童真里透着灵性。
可是一上数学课他就没精打采,一看到应用题就头疼。
妈妈急着给他请家教亡羊补牢,可他一做题就成了“迷途的小羊羔”。
一次,他到任建筑设计师的舅舅办公室玩,看到建筑图纸上雄伟的高楼大厦都出自舅舅之手,他被笔下这些神奇的数字迷住了。
一回到家就把一个多月前丢到角落里的数学作业本找出来,要顶着烈日去找老师教他做拉下的作业。
从此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一事例印证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内在需要产生浓厚的兴趣、不竭的动力。
数学源于现实,用于现实。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近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需要激发学习的内在潜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用生活之水浇开数学之花。
一、找准知识与生活的交汇点,让探究的切入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因而,教师要找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交汇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能激趣导学的问题情境,化抽象为具体,融知识于活动。
班上拍下一张大合唱集体彩照,同学们都很喜欢。
在教学“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时,教师说:“这张照片展示了每一个同学可爱的笑脸,也展示了我们这个班团结向上的集体形象,大家都说要把它放大挂在教室里,可是,要放大到长多少宽多少的画面才看得清呢?怎样保护它,使它不退色、不沾灰呢?”同学们趣味盎然,个个设计出不同的长度和宽度,画在黑板上进行比较,还提出给照片配框架和玻璃的办法,并计算出要多少木条和多大面积的玻璃。
学生在思维共振、合作互动、学用结合中完成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增强了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亲和力。
数学一课多研总结
“一课多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伊宁市第一小学开展数学“一课多研”活动简讯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提高,给我校的年轻数学教师们一个学习提高、交流展示的平台,我校数学组于2011年11月1日在三楼多功能厅进行了“一课多研”数学组内研讨课活动。
本次授课的六位教师,都是每个组刚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一年级的张彬老师三年级的闫海燕老师都是本学期才从事数学教学的年轻教师,二年级的佐拉和四年级的屈双双、六年级的徐震寰老师也都从事数学教学时间不长,通过“一课多上、一课多研”的形式,让年轻教师在在备课、上课、反思、研讨、重新备课、再上课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同时在交流互动中整合他人的思路,发挥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在反复教、改、研中不断成长。
此次活动,我们邀请了市2小、9小、16小、24小等各兄弟学校的老师参与本次活动,我们还特邀了市教研中心的顾恺老师亲临我校指导教学工作。
课后,与会老师们都留下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顾恺老师就6节课进行了精彩、细致、全面、到位的点评。
参加活动的老师普遍认为,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执教者是一次不断提升的过程,对其他教师也是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此项活动不但能使教师钻研教材、撰写教案、把握课堂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能让每一位参与教师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值得提倡。
“一课多研”给我们带来了精彩,它不仅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坚定了我们继续深化教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决心!有专家的亲临
指导,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相信,今后,我校的数学教学工作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伊宁市一小数学教研组
2011年11月1日。
基于学生能力提升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微探_蒋霞萍
基于学生能力提升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微探江苏省泰兴市溪桥初级中学225400蒋霞萍有学者研究表明,一章或一节课文中的知识,有20%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有60% 70%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学会,真正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分析、讲解、训练等学生才能弄懂、学会的知识只有10% 20%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习得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材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已经大幅度降低,学生能够自我习得的知识比例更大.由此可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真正认真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作用,正确定位.但是,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想想简单,说说容易,其实做到很难.从笔者的观察看,保守地讲,有超过一半的教师不能做到.有的教师不是不想做,而是控制不了自己,上课时总是不放心,总想把知识都教给学生,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又被教师“讲”完.这样的教学必然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给学生教授知识,更多地还应该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那么,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内在驱动力,不过不同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学习动机也各不相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学习动机上,不同性格、基础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动机也很不一样,基础好的学生往往有着更为强烈的获取新知的欲望,这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抱有更多的热情;基础水平一般且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往往十分低下,不仅不喜欢数学学习,有时候对于数学学习甚至会存在畏惧心理.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情感维度的学生进行分析,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要透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获取的成就感.具体而言,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实现数学知识的导入和应用,要将问题的难度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唯有如此,才能让大部分学生都易于接受,而且都能参与到探究中来,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为后续的知识教学形成良好铺垫.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复习“圆心角”的知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并提出问题:“当其它条件不变时,角的顶点移到了圆上,还是圆心角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角?”借助于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科学协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因素:“谁是教学的主体?”对于教学主体的讨论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传统的教育教学一直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而新课程的要求是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师生关系做了严格的界限,使得教师与学生未形成和谐的沟通关系,使得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较大的限制.特别是,数学学科存在较多的理论知识,是导致“一言堂”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推行之后,教育界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思,渐渐将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改进成以学生为中心,加强理论建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要对学生现今的学习程度有一定的了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还要将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转化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将学生、教师、教学设备、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化教学资源结构,实现教学改革的深化.与主客体相比,教学内容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开放性教学应运而生,这是社会教育学界关注的另一重点问题,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理论.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活动中,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共通关系,并加强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运用到实处.为实现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是必要的,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是实现课堂开放性的实施依据和理论基础.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问题,在三角形ABC的边AB和AC上分别有一点D和点E,如果要使三角形ADE与三角形ABC相似,应该再加一个什么条件?然后合理地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当然,小组讨论的时间教师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掌握,然后让一个小组派代表跟全班同学分享,再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方式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又营造了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三、明确多元化的学习发展目标学习发展目标是学习的起点亦是归宿.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的内容设定多元化的学习发展目标,其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的能力延展.具体而言如何实施呢?(1)对于教程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确保给学生呈现的学习内容能够“突出重点,分散安排”.(2)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提升都是循序渐进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必要的引导,确保其能一步一个脚印.当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也要进行必要的疏导,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不懈,知识和能力必然会螺旋上升,所以我们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也应该是逐步深化的.(3)对新教材中内容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确保给学生呈现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并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模型的有效构建,藉此培养学生建模和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同心圆的定义为圆心相同,但是半径不同的两个圆.或者可以定义为两个不同半径的圆共有一个圆心.如果这样定义,学生间会很自然地生成疑问:“如何笔尖不离开纸面画出两个同心圆?”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如果从理论知识来分析,几乎不可能实现,为什么?原因有两个:(1)同心圆必须有一个圆心;(2)两个圆的半径不同,所以不能相交.这个问题能解决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侧向思维出发:“将纸的一角折叠,折叠后从折叠点为起始点画一个小圆,然后到终点后笔尖顺势滑到折叠的反面,然后把折叠复原,继续画一个大圆.”通过该案例,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感受到学习是活的,思维需要发散.·51·2015年9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数学版。
让有效预习成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支点
让 有 效 预 习 成 为 效 高 教 学课 堂 酌 支 点
江 苏 海 门 实验 学校 小 学 部 唐 春 艳
一
提 起 预 习 .很 多 学 生 只想 到
新 知 不 要 急 于 看 教 材 例 题 的 解 答
或 提 示 , 自己 尝 试 , 般 数 学 知 先 一
用于思维含量 较高 . 自学 难 度 较 大
(
) 。
b列 出方 程 。 . c解 方 程 。 .
掌 握 了打 开 知 识 宝 库 的 “ 钥 匙 ” 金 .
( ) 面整体 预 习新 知 型。 即把 2全 第 二 天所 学 的 内容 让 学生 课 前 都 进 j 行 自主预 习。 用于 计算教 学和所 教 适
一
h 习方 法的 辅 导 预 方 法 是 解 决 问题 的 重 要 策 略 . 个 人 掌握 了 学 习 的方 法 , 如 同 就
的是 为 新 课 的 教 学 作 好 知 识 上 和 能 力 上 的铺 垫 . 为新 知 的 学 习 扫 清 障 碍 . 利 切 人 到新 知 的 学 习 。适 顺
一
小 学 阶 段 . 生 自学 能 力 的 培 学
养 还 处 于 初 期 . 习 效 果 的 好 坏 大 预 多取决于教师 的引导 , 决于预 习 取 作 业 的布 置 。好 的预 习 作 业设 计 可 帮 助 学 生 有 效 地 预 习 . 高 预 习 质 提 量 。 根 据 数 学 课 型 的 不 同 . 习 作 预 业 的设 计 一般 有 如 下 几 种 类 型 :
语文预习 , 到读课文 、 生字 、 想 查 标
} 单 “是 。位1 ( '
( ) ( ×1
小结 、 画重 点 句 段 , 把 这 预 习 的方 而 法 用 到 数 学 预 习 中 却 往 往 无 从 人
引入沉浸式学习,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引入沉浸式学习,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作者:刘建娟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24年第07期沉浸式学习是一种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引入沉浸式学习,能够有效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改变原本枯燥、乏味、单一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听讲、做题,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乐于参与数学课堂中的各类探究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的教学水平。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沉浸式模态,需要引入信息技术,借助各类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此帮助学生走入数学学习中,构建深度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媒体情境,具备生动、具象的特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类数学概念,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更愿意探索数学问题和学习数学知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为例。
首先,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准备好的课件,课件内容以校园的平面俯视图为主,教师需要在平面俯视图的基础上,加设坐标单位、坐标点,并标记好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然后,教师以PPT的形式,在画面中设置一个可以自由行动的卡通形象,取名“小万同学”,并对学生说明:“小万同学是第一次来到我们校园观光,下面请各位同学作为导游,带领‘小万同学’游览我们的校园。
”接着,教师将“小万同学”移动到校园的操场位置,并询问学生:“哪位同学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告知‘小万同学’,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呢?”通过适宜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与教师形成互动。
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指出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并以正确的方式描述“小万同学”当前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形成方位概念。
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构建媒体情境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创设以学生兴趣为核心导向的媒体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主动走入情境,完成沉浸式学习。
精心预设,生成精彩数学课堂
***************.com投稿邮箱:***************.com数学教学通讯>2020年5月(中旬)作者简介:蒋金花(1979-),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精心预设,生成精彩数学课堂蒋金花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214405走进新课程,其核心理念就是“以生为本”,打造精彩课堂.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唯有精心预设,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预设”即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对课堂进行预测与设计,进而有针对性地去安排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和理解教材,并做好弹性预设,才能使课堂教学“临危不乱”,生成更多课堂精彩,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那么,究竟如何精心预设生成课堂精彩?本文以“合并同类项”一课为例给予说明,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合并同类项”的教学片段(一)情境导入,提炼概念环节1引出课题师:大家看,老师的手里有一沓人民币,谁能帮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多少钱?(不少学生兴致勃勃地举起手来)生1:(仔细数了一遍)280元.师:还有谁想试一试呢?生2:是280元.(按照金额从大到小迅速整理一遍后,数了一遍)师:非常好,经过刚才的演示,大家发现了什么?生3:分类后将同类放在一起数起来更快.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旨在为学生构造思考平台,实现“传授”与“求知”的融合.在教材中,运用了“学校校园总体规划图”这样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获取与新知相关的学习体验.而以上片段中,执教者别出心裁地预设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内心驱动力,在开展了“数一数”这一活动中,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引出了“合并同类项”这一课题[1].环节2 理解“同类项”概念师:有8只小鸽子各自身上标记一个“单项式”的符号,有8n ,-7a 2b ,3ab 2,2a 2b ,6xy ,5n ,-3xy ,-ab 2,它们住在3个不同的鸽笼中,请你根据这些单项式特征,将这8只小鸽子送回它们的家.(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各个争先恐后要帮助小鸽子回家)生4:鸽笼①:8n ,5n ;鸽笼②:6xy ,-3xy ;鸽笼③:-7a 2b ,3ab 2,2a 2b ,-ab 2.师:能和大家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吗?生5:鸽笼①的单项式均含字母n ,鸽笼②均含字母x ,y ,鸽笼③均含字母a ,b.师:有理有据,不错.那现在将它们再分到4个鸽笼,又该如何分呢?生5:鸽笼①:8n ,5n ;鸽笼②:6xy ,-3xy ;鸽笼③:-7a 2b ,2a 2b ;鸽笼④:3ab 2,-ab 2.师:可否解说一下分类的标准呢?生5:鸽笼①和②与生4相同,鸽笼③与④含有字母相同,但相同字母的次数不同,按照相同字母次数相同的标准分类,则有了以上分类.设计意图以上环节中,教师从新知出发灵活地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落实“同类项”这一新知.这一过程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行新知认知,使学生对“同类项”有所感悟,自然架构知识,同时锻炼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需要预设的,精彩也离不开预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立足实际,结合具体学情,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预设,创设有趣且有效的情境导入课堂,巧妙设问驱动学生学习动机,从而打造精彩数学课堂.[关键词]数学课堂;精心预设;打造;精彩44***************.com投稿邮箱:***************.com 数学教学通讯2020年5月(中旬)<(二)巧设问题,揭示概念本质环节3生成“同类项”概念师:从以上“送小鸽子回家”的问题出发,大家能否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定义“同类项”呢?生6:单项式的字母相同.生7:单项式的次数相同.生8:字母相同且次数之和相同的单项式.生9:字母相同且次数一样的单项式.生10:包含字母相同且字母次数也相同的单项式.师:非常好!在五名学生的协同努力之下,大家对“同类项”的特征越来越清楚,从而定义得越来越准确.设计意图以上环节中,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中不断完善“同类项”的概念,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从表象到本质的螺旋上升,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和归纳等关键性能力[2].环节4 板展中巩固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想必大家对同类项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单项式,并请你的同桌对应写出同类项,比一比哪组搭档写得又快又准.(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同时师生共同检查板展是否有错误)师:-2xy=3xy ,这一组写法正确吗?生11:不正确.这两个单项式是同类项,但不相等.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知识更加完整,实现知识的建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真正做到深度学习.同时,挑战性的板展让数学课富含乐趣和生机,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出错也是一种资源,自然树立信心.(三)典例解决,发展思维环节5应用中深化(1)试判断以下各题中两个单项式是否为同类项,在括号写出是同类项的序号()①-ab 与-12ab ;②2xy 与2xyz ;③-0.3与4;④35与a 5;⑤4x 2y 与4xy 2;⑥0.2x 2y 与-0.2yx 2.(2)请一名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单项式,这名学生再指定人选说出这个单项式的同类项;(3)将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合并为一项,同时总结并阐述合并同类项的方法.①7a -3a=______;②4x 2+2x 2=______;③-9x 2y 3+5x 2y 3=______;④5ab 2+3ab 2-12ab 2=______.(4)口答(看谁答得快):①5x+3x=______;②-3x -8x=______;③ab+ba=______;④6xy -7xy=______.(5)试辨析以下各题合并同类项的结果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①2x 2+3x 2=5x 4;()②3x+2y=5xy ;( )③7x 2-3x 2=4;()④9a 2b -9ba 2=0.(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学生通过问题(1)的解决直观得到同类项的概念,并学会辨析;问题(2)旨在深化学生的理解,通过这种提问方式特别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枯燥答题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通过问题(3)的解决,引发学生思考并总结归纳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如此,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自主发现了知识的本质,自主总结出了知识规律,学习的结果自然是高效的;问题(4)是在学生明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之后,对合并同类项基本技能的考查;问题(5)再次引导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辨析,促进学生对“合并同类项”的认知有螺旋式的提升与发展,使学生娴熟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和提炼.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环环相扣地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和验证中获得规律,锻炼思维,将数学发现引向深入.一方面,揭示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本质,使知识更完整,实现新知的建构,让数学课富含“数学味”,让学生体验探究之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深度学习,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学反思1.课堂导入需有趣且有效多次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选择合理素材,设计“自然”思路,创设有趣且有效的情境,无疑是生成精彩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概念的产生过程往往会被“轻描淡写”,而是花大篇幅的时间去进行概念的应用,这样无疑是“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与新的学习观是背道而驰的[3].为此,本节课执教者在课上首先以生活情境快速将学生引入课堂,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为课堂教学的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巧妙设问驱动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要义.本节课以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设计,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问,强调思维风暴,通过互出问题、积极板展、快速口答、深入辨析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探究学习的动机,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幸福感.综上所述,作为一门艺术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构建出精彩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深谙与运用教学艺术.从课堂引导者这个角度而言,对教学中的可生成性资源,教师一方面需要精心预设,另一方面需要善于挖掘发现和利用,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融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精心地进行教学预设,才能使预设与生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参考文献:[1]罗琳.合理“预设”激活“生成”———两个教学案例给予的启示[J ].中国数学教育,2013(17).[2]崔维春.精心预设有效生成———一堂精彩的数学活动课教学实录与反思[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0).[3]任宏章.预设促思对话启智生成发展———“从问题到放方程(1)”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J ].中学数学月刊,2017(2).45。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桂林--沈江琴出自:学科专家发布时间:2010-11-26作者:桂林市初中数学四班沈江琴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
因此,学生进入初中学习,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摘抄讲义,讲义太精辟了!1 .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粗略地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看: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二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注意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三做:在对预习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外参考书做一定数量的练习(要求是有答案的练习).数量是 3到 5道题,要求包括至少三种不同的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证明题、作图题等).学生通过不同的题型的练习来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材要求掌握的程度,同时通过练习来发现自己真正存在的知识疑惑.在每节上课前的十到十五分钟,可以安排“答学生问—知识发布会”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也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一问多答,其实就是原来教学环节中的“新课讲授”.通过一段时间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后,教师可以把“答学生问—知识发布会”这个教学环节完全改成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一问多答,当答案出现争议的时候,许多学生都已经会从教材中寻求答案的依据.教材的使用程度大大提高了,学生也因此越来越会从教材中挖掘知识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好比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源源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汲取新的营养.2 .明确数学学习要求.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大量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怎样才算真正地掌握了它们,老师应该明确指出需要怎样的一个过程,应达到什么要求,一般应从哪些方面去理解掌握.( 1)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定义方式有描述性的,有指明外延的.一个数学概念需要记住名称,叙述出本质属性,体会出所涉及的范围,并应用概念准确进行判断.这些问题老师没有要求,不给出学习方法,学生将很难有规律地进行学习.下面我们归纳出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①读概论,记住名称或符号.②阅背诵定义,掌握特性.③举出正反实例,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④进行练习,准确地判断.⑤与其它概念进行比较,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2)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公式具有抽象性,公式中的字母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有的学生在学习公式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要翻来覆去地体会,才能跳出千变万化的数字关系里.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学习公式过程需要的步骤,使学生能够迅速顺利地掌握公式.我们介绍的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是:①正确书写公式,记住公式中字母间的关系.②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推导过程.③用数字验算公式,在公式具体化过程中体会公式中反映的规律.④将公式进行各种变换,了解其不同的变化形式.⑤变化公式中的字母所蕴含的内容,达到自如地应用公式.( 3)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一个定理包含条件和结论两部分,定理必须进行证明,证明过程是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而学习定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解决各种问题.下面我们归纳出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①背诵定理.②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③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④应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⑤体会定理与有关定理和概念的内在关系.有的定理包含公式,它们的学习还应该同公式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三)《初中生课上数学学习方法指导》课上数学学习主要是“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看”、“听”、“思”、“记”的关系.1 .“看”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教师的板书的过程、内容、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2 .“听”是学生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 1)听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 2)听新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3)理解教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问).( 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要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如:本节课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讲?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4)树立辩证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层次掌握,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考才会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蒋军晶教学实施智慧探微
蒋军晶教学实施智慧探微作者:吴清桂刘汉波来源:《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20年第11期教学是一项极富智慧的实践活动,因此其需要实践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显现出来的、仅靠理论知识学习无法形成的实践素养,它隐含于教学过程中,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积淀、在实践中发展并促进实践[1],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掌握、对课堂的组织、对教学问题的敏锐反应与灵活应对等综合能力[2]。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可从教学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四个层面来理解。
教学解读、设计和评价都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合宜的教学内容又必须借助真实的课堂将其演绎出来,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便是教学实施。
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不再满足于教学预设的实现,而是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这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当下高校师范生与新入职的语文教师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教学解读意识,能够较为深入细致地进行文本解读,做出相对富有创意的设计,但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其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特级教师蒋军晶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路上的探索者,孜孜追求远大的教育境界和开阔的课程视野。
其深谙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对教学有独到的见解,运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得心应手地驾驭着语文课堂,诸法皆备,运用自如,教学实施能力颇为突出。
因此,纵观其富含智慧的教学实践,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聚焦矛盾,挑起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新情境之间无法相容的矛盾。
认知冲突发生在个体图式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概念的转变就是认知冲突形成与解决的过程[3]。
教育心理学认为,将学习者置于一个两难的情境中,使其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借此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其求知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蒋军晶善于审时度势,通过捕捉或制造矛盾来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更新知识图式,深化认知结构。
聚焦课堂提质增效,共促教师专业成长
聚焦课堂提质增效,共促教师专业成长作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01期本报综合消息 12月10日-12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线举行了“第十二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课例展示活动”。
来自全国的117名选手进行课例展示,其中,东莞外国语学校的尹佩芬、中山市西区初级中学的邢海秋、深圳市南山区园丁学校的曹婧、深圳市坪山区东部湾区实验学校的蒋晓丽等四位教师作为广东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优秀课例展示活动,获得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肯定。
并且,东莞外国语学校的尹佩芬表现突出,荣获大会“最优秀选手”称号(全国一共16位)。
此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研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与方法;鼓励初中青年数学教师树立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初中青年数学教师的师德水平、数学素养和育人能力,造就一批数学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这次活动的筹备工作,得到中国教育学会及各有关教研室、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广东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徐勇与相关地市教研员、骨干教师一道,多次组织线上和线下交流培训会议,与四位参展教师集体备课、研讨打磨、反复优化,引领教师们提升教学技能与综合素養。
半年来,经过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流、实践的展示,四位青年教师受益匪浅、迅速成长,在相应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效益,受到当地教研部门和相关学校的一致好评。
立足于课堂教学常规,减负增效,共促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学研究永无止境。
广东教育学会将继续引领青年教师坚定地担当育人使命,朝着目标奋进,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数学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广东教育学会供稿)。
用好“六性”,让数学预习魅力无限
用好“六性”,让数学预习魅力无限作者:周小燕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6年第3期浙江衢州市江山实验小学(324100)周小燕[摘要]数学课前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预习后的教学又该如何进行组织,是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从抓好课前预习的“三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以及做实展示交流的“三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个方面来论述小学数学预习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预习先行有效性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8-046一直以来,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一直被教师广泛运用。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预习后的教学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组织?本人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一、抓好课前预习作业的“三性”,有效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1.预习设计要有“实效性”我首先给学生设计了预习卡片,这样,指导学生预习就有了方向。
从反馈的情况来看,预习卡的内容过于形式化,于是我对预习卡进行了合理地改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每一课的具体内容进行灵活变通。
如:从这几个方面去预习,预习量大,虽然比较全面,但也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深入性研究。
于是我又进行了相应调整:1.阅读书本P53~55的“认识分数”,请根据你的理解,制作一个图形的。
(提示:图形尽量大些、漂亮些,争取明天能到讲台进行展示。
)2.预习这些知识之后,你有什么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学生预习的成果,这样的预习设计可操作性强。
又如,“数字的作用”预习作业。
1.查一查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想一想身份证里每个数字都有哪些含义?2.写一写:关于身份证号,你还了解了哪些知识?请写下来吧!3.提一提:观察这些身份证号码,你有什么不明白的?看谁思考得深,提的问题多。
4.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的排列与组合?它们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预习作业经过层层改进,逐渐从形式走向实质,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预习能力。
对数学语言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数学语言教学的一点思考发表时间:2015-12-30T10:29:25.7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5期供稿作者:江素琼[导读] 四川省简阳市综合实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江素琼四川省简阳市综合实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641400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像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
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它常称为数学教学的难点。
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是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于学生不能准确、熟练的驾驭数学语言。
因此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数学语言的功能按照数学符号和图形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学语言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某些字母或几何图形的符号具有确定的符号意义的功能。
例如:在代数中,用“a”“b”“c”……表示已知数,“x”“y”“z”……表示未知数,几何中用“∠”表示角,用“△”表示三角形,等等,这些都是数学中的象形符号。
2.数学符号具有形成数与数、数与式、式与式之间关系的功能。
如:符号“=”表示数或式相等,“>”“<”分别表示大于和小于,“∽”“≌”分别表示几何图形的相似和全等关系。
3.数学符号具有按照某种规定进行运算的功能。
如:符号“+”“-”“×”“÷”分别表示数或式的加、减、乘、除,“an”表示乘方,符号“sin”“cos”“tan”分别表示三角函数中的正弦,余弦,正切。
“s2”表示方差等。
4.数学符号具有约定辅助功能。
如符号“△”表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数学中起辅助功能的作用。
数学符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内涵深刻、丰富简明的数学语言。
利用课后习题,走出数学教学误区
利用课后习题,走出数学教学误区
钱琼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17(000)018
【摘要】高效教学的基础是对初中数学的准确认知.然而,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的意识里,始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引发了师生们在数学教学当中的一些错误处理,导致整个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程度.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了存在于初中师生之间的典型认知误区,特将之加以提炼,呈现于本文,希望能够对广大初中师生们有所警示.
【总页数】1页(P20-20)
【作者】钱琼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江苏南京21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利用课后习题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J], 许云霞
2.利用课后习题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J], 许云霞
3.巧用课后习题,打破教学误区 [J], 沈轶群
4.巧用课后习题,打破教学误区 [J], 沈轶群;
5.小学数学课后练习题有效利用的策略探究 [J], 沈小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表时间:2021-01-06T11:05:37.7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8期作者:蒋道琼[导读] 进入新时代,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更为强调课堂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率的增强蒋道琼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小学湖北十堰 442000摘要:进入新时代,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更为强调课堂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率的增强,而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性,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鼓励学生更积极地进入教学水平,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对策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策略的知识掌握不到位,无法形成适合的学习策略,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这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此,应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他们的学习困难,为确保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给予保证。
一、小学数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塑造的意义小学数学能够为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作出良好铺垫,也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类的创造性人格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人格又称创造性人格,主体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促进人的才能,促进创造、信念、意志、精神的生成的引导和决定性作用情感是指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创造性人格可以维持个体的才能、诱导作用、行动的内在力量,以及达到最终的成功,创造活动行为达成新事物的成就。
创造性的人格可以在一个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像一个高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创造一个人物的本质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实现创作者的力量。
加强预习指导提高预习效率
加强预习指导提高预习效率
陆勇
【期刊名称】《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年(卷),期】2010(0)2X
【摘要】@@ 2009年8月26日,南京市教研室芮琼老师在<大家语文网>上发布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把"培养预习习惯,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芮老师把"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升到了重要的高度,并于9月3日在南京小西湖小学举办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讨,9月17日在江宁百家湖小学进行教学研讨现场会.
【总页数】1页(P60-60)
【作者】陆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余东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加强预习指导提高预习质量 [J], 薛秋玲
2.加强预习指导提高预习效率 [J], 陆勇
3.浅谈加强语文预习指导提高课堂效率 [J], 胡军光
4.强化预习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J], 覃水莲
5.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指导下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J], 陈玉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数学活动走进数学课堂--“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实录与反思
让数学活动走进数学课堂--“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实录与反思蒋惠丽【期刊名称】《中学数学月刊》【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40-42)【作者】蒋惠丽【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学府中学校 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能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笔者所在学校生源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看数学如同看天书,渐渐地他们好像被课堂所遗忘.其实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并不像他们所表现的那样无所谓,他们在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次点名回答,他们希望自己有机会参与,而不是窝在角落里沉默不语,或者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如何让这部分学生愿意抬起头,听听数学,做做数学,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一直是笔者努力的方向.2015年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研室举办的江苏省初中数学实验手册的培训活动,获益良多.数学也有活动课?学生会喜欢这样的课?不试试怎么知道呢?笔者选择了课题“丰富的图形世界”,尝试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希望这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整体地认识几何对象,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几何性质,为后续演绎推理证明打下基础.1.1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2]第五章第1节“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带领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并在具体情境中认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和球.1.2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看,本节课虽然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立体几何,但是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能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和圆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有些孩子虽然数学基础扎实,成绩优异,但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只需要算算的学科;还有一部分孩子认为数学太难了,学了6年都没有学好,现在又更困难了,还不如放弃.因此在进入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根据其内容的独特性,设计了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的数学小游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热爱数学,感受成功的快乐.1.3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认识基本的几何体;(2)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的联系和区别;(3)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多姿多彩,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情境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何体的特征.教学难点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眼光来评价它们;借助所了解的图形,归纳出几何体的分类.2.1 回忆老朋友在桌子上呈现一组几何教具(数学实验室提供):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师:你还认识这些几何体吗?你能依次说出它们的几何名称吗?生1:认识,它们依次是正方体、圆柱、球、圆锥、长方体、棱柱.师:欢迎大家来到一个图形的世界(教师板书课题,课件展示图片,带着学生“旅游”,让学生感受每幅图,找到与自己熟悉的老朋友,让学生上台说明,看谁找得最多最准).师:你能从下列图片中抽象出哪些几何体?我们的第一站——北京天坛.生2:(上来指出)这部分可以看成一个圆锥.师: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大都市——上海.生3:(上来指出)这部分可以看成一个长方体,还有球体.师:我们走了这么多地方,想必大家也累了,停下来吃一点东西,聊聊天.生齐答:(蛋糕是)长方体;(橙子是)球体;(易拉罐是)圆柱.师:在我们生活周围你还能不能发现这些几何体,比如哪些可以看成球体?生4: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师:你说了这么多的球类,我也想到了一个球——羽毛球.生抢答:不是!是圆锥!师:那你能找到生活中圆锥的其他例子吗?生5:冰淇淋下面那个脆脆的地方.生6:铅笔尖尖的部分.师:非常好!我们再想想还有没有物体能抽象出圆柱的?生7:教室里的日光灯管、喝水的杯子……师:长方体的例子呢?生8:冰箱、空调、洗衣机.师:正方体的例子呢?生9:魔方.生10:骰子.2.2 认识新朋友师:休息好了,继续我们的寻找几何体之旅!我们到了美国,看到了五角大楼,又飞到埃及,看到了金字塔,你能说出它们的几何名称吗?(学生沉默)师:看来是时候我们该停下脚步学习新知识啦!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121页到第122页的内容,时间3分钟.(学生自学,并标注重点,3分钟后)师:现在你能说出它们的几何名称吗?生(齐):棱柱和棱锥.师:除了它们的名称,你还学到了什么?生11:任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柱的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棱柱的侧棱,棱与棱的交点叫做棱柱的顶点;任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锥的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棱锥的侧棱,各侧棱的公共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生12:我还知道了棱柱和棱锥的底面、侧面.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指一指棱柱(锥)的底面、侧面、棱、侧棱和顶点.生13、14对照几何模型指出各个名称.练一练:(1)如果底面是三角形的棱柱叫做三棱柱,那么底面是四边形的棱柱叫做,六棱柱的底面是.(2)如果底面是三角形的棱锥叫做三棱锥,那么底面是四边形的棱锥叫做,八棱锥的底面是.(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 正方体、长方体不是棱柱;② 棱柱的各条棱都相等;③ 直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解释:什么叫斜棱柱?);④ 棱柱的上、下两个底面可以大小不一样;⑤ 棱锥的每个面都是三角形.(4)你能从下列图片中抽象出棱柱或者棱锥吗?学生在屏幕上指出部分建筑物对应的几何体.设计意图练习(1)(2)帮助学生建立n棱柱(锥)的概念;(3)是判断题,通过5个命题,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棱柱和棱锥有更深的认识;第(4)题学生还是很准确地发现了大部分建筑物中的几何体,但是屋顶学生容易看成三棱锥.2.3 合作游戏1——摸一摸师:刚才我们是在用双眼观察这些几何体,接下来我们用手来摸一摸这些几何体,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游戏规则:A同学摸出两个指定的几何体,体会摸几何体的感觉,通过观察,说出几何体的特征;B同学指出这两者的相同点;C同学指出这两者的不同点;D同学做好记录,完成活动单.(学生开始进行分组游戏,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游戏和活动单,展台展示一组的活动单.)活动单部分: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从触觉上感受几何体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在活动单的引导下,复习几何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异同.2.4 合作游戏2——分一分几何体的分类,请学生15、16合作在黑板上尝试分类.师:你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生15:因为圆锥和棱锥中都有个“锥”字,它们是一类;圆柱和棱柱中都有个“柱”字是一类;球自己是一类.师: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生17:棱柱和棱锥是一类,球体、圆锥和圆柱是一类.师: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生17:球体、圆锥和圆柱中都含有圆,棱柱和棱锥中不含圆.师: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都很有道理,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柱、锥、球把它们分成三类,还可以按照是否含有曲面把它们分成两类.2.5 合作游戏3——大比拼(1)游戏规则:A同学抽出几何体名称;B同学描述,描述时必须用数学语言(面、底面、侧面、棱、侧棱或者顶点,但不能出现“柱”、“锥”、“球”三个字);C同学根据描述答出几何体名称,只有一次说出名称的机会;D同学记录答对的个数,时间60秒(启动计时器).(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比一比哪组最厉害;(3)请最厉害的一组学生代表生18、19、20展示他们的合作过程.(4)生18分享心得:老师给了三次机会,我们组第一次成绩很烂,我们以为是没有默契,所以我们四个人一起沟通,解决了语言障碍;第二次的成绩依然不好,我们这才意识到问题在于对知识的不熟练,强化记忆后第三次的成绩进步非常明显!设计意图这个游戏模仿猜词语游戏,旨在让学生对几何体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非常感兴趣,每个人都在争取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在为了赢得游戏而努力.2.6 小结与作业(1)你还有什么疑问?(2)面与面相交得到什么?线与线相交呢?(3)我们常见的几何图形就是由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构成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还要深入了解这些基本元素.(4)游戏升级:规则2中B同学描述时不能使用几何体名称中的字,和你的小伙伴们去挑战吧!(5)教师寄语:同学们,今天是你们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节关于几何的数学课,我带着大家一起叩开了这扇门,愿做一盏明灯,照亮你们继续前行的探索之路!孩子们,加油!本节课设计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的数学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从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度来看,效果是非常好的,课后不少孩子问我,是不是以后数学课都这么有趣?还有一个平时只知道玩游戏,从来不写作业的学生主动找到我,讨教一分钟计时器是怎么做的.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例如作为80后的我很自然地想到漏斗可以抽象成圆锥,忽视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多都没有见过漏斗,以致遭遇尴尬的局面.后来的课堂在这一处进行了改进,让学生自己举例,课堂气氛既热烈又民主,这也是以后我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地方,情境引入时举例当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再有就是活动单的特征填写设计得比较开放,学生要么不填,要么写错或写不全面,后来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把特征设计成填空,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思考方向.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设问要具体,范围不要太大,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合作游戏1“摸一摸”预估大概10分钟左右,在具体操作时,由于是第一个游戏,小组成员之间、学生和我之间都没有形成默契,一时场面有些乱糟糟的,整个游戏最终耗时16分钟,导致合作游戏3“大比拼”的游戏没有时间升级,只能留作课后实践.这就提醒我,以后要多设计这样的活动课,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当然如果我给学生先示范一次,也许效果会好很多.其次学校数学实验室现成的教具虽然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但是也让学生丧失了自己动手制作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牙签和橡皮泥一起制作棱柱和棱锥,加深他们对这两种几何体的认识,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这个活动放在本课时完成不太现实,可以再增设一节制作数学模型的课时,相信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样的数学活动.再次就是数学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会出现一些与数学无关,或者与课堂无关的语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有时为了讲解的需要,语言需要生动些,但是最终总结的时候还是应当注重数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最后感觉这节课的习题量不够,课堂气氛活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这毕竟是一节数学课,学到的知识应当得到及时的巩固,最终让学生牢牢地掌握新知识,并学会应用这些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让每位学生的数学学习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相关文献】[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杨裕前,董林伟.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让小学数学学习更加有趣、有益、有效
让小学数学学习更加有趣、有益、有效
蒋惠琴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4(000)035
【摘要】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打造高
效课堂最为重要的因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改善课堂的质态,教师就得精心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善于吸纳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让课堂变成学堂。
让学习变成活动,从而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有益。
【总页数】1页(P81-81)
【作者】蒋惠琴
【作者单位】江苏扬中市八桥中心小学 21221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如何让计算更加有趣、有效、有用
2.让语文教学更加有趣有效:试谈多媒体在小语课堂上的运用
3.种植活动怎样才能更加有趣和有效?
4.如何让计算更加有趣、有效、有用
5.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趣、有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注重精讲巧练,助力小学数学教学更有效_1
注重精讲巧练,助力小学数学教学更有效发布时间:2021-05-06T06:42:08.733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0期作者:陈赵悦[导读] 对于数学的教学策略上,很多教师采用题海战术。
但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题海战术显然不适合学生,精讲巧练才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素质教育要从小学阶段抓起,所以小学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小学数学,要注重精讲巧练,助力小学数学教学更有效。
陈赵悦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湖小学 226300摘要:对于数学的教学策略上,很多教师采用题海战术。
但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题海战术显然不适合学生,精讲巧练才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素质教育要从小学阶段抓起,所以小学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小学数学,要注重精讲巧练,助力小学数学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精讲巧练;小学数学;有效引言:精讲巧练是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提高“讲”的质量,关注“练”的有效性。
数学的教学要尽量的灵活,教师授课时不要长篇大论,要用简洁的语言将重点内容表达出来并且让学生理解,这样才能够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尤为关键,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
一、注重精讲巧练,明确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果要做到“精讲”就要提前做好准备。
教师的备课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做充足的准备,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授课前要将教学内容整理好,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巧妙地设计,并且能够预测到课堂上会发生的情况,这样对“精讲”都是有利的。
教师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练习的内容,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或者对教学有利的内容,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不浪费时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讲解“数一数”这部分内容之前要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教师延伸的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数一数教材图片上的内容,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对数数运用的更加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数学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蒋洁琼[摘要]: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学习的有效方式。
但有部分老师认为预习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
如何走出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一、走出“预习的方式----阅读数学文本”的误区;二、走出“预习的效果——学生都知道了,没什么可探究”的误区;三、走出“预习评价——学生会做,就不用教了”的误区。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想学习也是如此。
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到来,有人认为课前预习背后隐藏的是学生充分享用现成结论,用不着探索思考、是无从“发现”的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这与课标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相违背。
于是,课前预习退出了他们教学的课堂。
如果是这样,我要说这部分老师没有真正懂得“课前预习”,没有认识到预习是课堂学习的有效方式。
如何走出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我经过两年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感悟。
误区一:预习的方式----阅读数学文本现象:“今天请同学回去预习例×或第几页”。
简单的一句话,使学生常常“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完成所谓的预习任务。
而在实际学习中,阅读并不是预习的唯一方式。
对策: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各不相同,有的是前人在多次探索后形成的结论,如《商不变性质》,有的则是人文的规定,如“自然数”的概念。
因此,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预习。
1、动手操作如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时,我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布置了三个层次的预习作业:A找一个形状是长方体(立方体)的物体,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各条边(棱)B 用土豆或萝卜切一个长方体(立方体)C用纸制作一个长方体(立方体)。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长方体(立方体)的特征有了较深的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再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用硬纸条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借助自制的平行四边形学具操作,体验到它的不稳定性。
2、收集信息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体验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我要求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找或到现实生活中调查哪些地方见到分数,收集几个分数的实例并向他人请教这些分数在生活中表示什么意思,为课堂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3、联想探究很多老师认为“联想”是语文写作常用的手段,其实数学学习也离不开“联想”。
通过“联想”,能够使学生对所预习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例如:在预习“分数大小比较” 3/4○5/6时,“你能想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有一部分同学看了例题的解答,知道可以通过“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有的则联想起“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还有的把它化成“小数”进行比较,还有的联想到“分数的意义”,取了3/4剩下1/4,取了5/6剩下1/6,剩下多了,取得就少了。
通过不同解法的联想,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解题方法则各不相同,但结果是完全一样的。
通过这样的预习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误区二:预习的效果——学生都知道了,没什么可探究的。
现象:“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
有的老师以为,学生预习了应该都知道了,课堂内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
“内容太多,起步太快”,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知识结论化倾向。
对策:实际上学生在预习中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必然造成不同的预习体验,有的人可能是囫囵吞枣式的一知半解,有的人可能是循规蹈矩式的死搬硬套,而有的人则可能喜欢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勇于提出疑惑的问题。
学生们是不可能在经历相同的学习活动之后达到相同的学习状态,不同的体验、收获成为课堂丰富的学习材料。
因此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相互启发,使学生对课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知其一又能举一反三,知其中而又能优越之于外。
1、找准新知的支点,燃烧再探究的热情预习后,老师最怕的是学生在课堂内毫无探究的兴趣。
因为课堂学习时,“结论”早已知晓,他们根本没有耐心退到思维的“零”起点,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站点。
怎样能够呈现师生、生生之间精彩的交流以及探究方法多样化的局面,使预习后的探究活动更精彩?实践中,我感受到“课前谈话,了解学情,找准探究的支点”是激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关键。
如学习“年、月、日”一课师:通过课前预习,有关“年、月、日”你知道多少?还有哪些疑惑?生1:我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生2: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生3:我知道1年有12个月,有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特殊的二月。
师:二月有什么特殊?生:它只有28天。
生:老师,我有补充。
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
生:我还知道怎么来记“大小月”……生:平年、闰年怎么来的?……学生纷纷汇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我将有价值的或学生自己没解决的问题简单地记录在黑板上,让课前不知道的学生讲述,让知道的同学给予评价补充或是纠正,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底细一清二楚。
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得多,体验得多,个性发挥得充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成了大家共同探讨的学习素材。
2、抓住知识的本质,让探究学习成为共同需求。
如学习《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从书本得到结论:分母含有分解质因数2或5,这个分数可以化成小数。
但为什么呢?分母还可以有别的质因数吗?围绕着“规律”的本质,探究就成为此时必需的学习手段。
通过举例验证,相互交流补充,学生发现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的分数能化成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就能化成小数。
学生还发现不是最简分数化小数,分母可以含有除了2、5以外的质因数,而分子也含有同样的质因数,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5的分数可以化成小数。
误区三:预习的评价——学生会做,就不用教了。
现象:通过预习,学生模仿例题可以正确地解题。
部分老师就认为不用讲了,让学生多尝试练习,交流做法,重点放在练习的提升上。
对策:会做就表示理解了吗?当然不是!学生通过预习,获得了新知的朦胧感(大部分是一种结果,而具体的过程解释则存在较大的探究空间),多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表面的。
这些都有待于在课堂内展示验证、交流讨论、尝试修正等数学探究活动达到解疑释疑,该讲的还是要讲。
1、举例理解数学概念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来的。
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区别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加深对它的理解。
如对“约数和倍数”的解释,书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那么就a叫做b的倍数, b叫做a的约数。
”这是一句高度概括的数学语言,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了。
因此,就引导学生采用举例的方式来说说自己对“约数与倍数”理解。
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
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实践感受一位特级教师曾说:“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将静态的数学知识(思维结果)激活为动感的数学知识(思维过程),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载体。
”学生在预习后,也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来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了“元、角、分”,学生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我设计了实践活动“小小商店”的,让学生在买卖过程“付钱与找钱”中理解人民币的进率。
3、提升应用预习之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表面的、模糊的、零碎的。
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预习之后的已知加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如“互质数”的概念,书本的解释是“只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师:谁能举几组互质数?生1:1和9、7和2、21和25生2:100和101,37和29,1和2生3:4和9,8和21……师:谁能把它们进行分类?(略)师:谁来说说怎样的两个数一定是互质数?生1:1和其他非0自然数一定是一对互质数。
师:有反例吗?生:没有。
生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是一对互质数。
生3:两个素数一定是一对互质数。
生4:一个素数一个合数也是一对互质数。
生5:不对!比如3和9,所以说不一定。
师:那怎样的一个素数一个合数是一对互质数呢?为什么?生6:这个素数不是合数的约数时,这个素数和这个合数是一对互质数。
因为素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
如果它本身不是合数的约数,它们只有公约数1。
在这个课堂学习片断中,学生对互质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全面,把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理解,能灵活、快速地解决具体问题。
走出误区,预习后的数学课堂将更呈非线性、不定性和开放性。
正如罗杰斯所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
预习后的数学课堂,将会在学生“情投意合”中变得更加热情洋溢、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番“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喜人景象。
论文标题:走出数学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作者姓名:蒋洁琼陆琴琴作者单位: 沈家门第四小学摘要: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学习的有效方式。
但有部分老师认为预习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
如何走出预习的误区,展示异彩纷的课堂?一、走出“预习的方式----阅读数学文本”的误区;1、动手操作2、收集信息3、联想探究二、走出“预习的效果——学生都知道了,没什么可探究”的误区;1、找准新知的支点,燃烧再探究的热情2、抓住知识的本质,让探究学习成为共同需求。
三、走出“预习评价——学生会做,就不用教了”的误区。
1、举例理解2、实践感受3、提升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