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镜中女人——一个影像》结尾的合理性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伍尔夫的《自己的一间屋》
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
《 自己的一间屋》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
伍 尔 夫是 2 0 世 纪 英 国著 名 的 意 识 流 小 说 家 ,文 学 评 论 家 ,女权主义者 。自女性 主义诞生 以来 ,不 同国家 不同 民族 或不 同的年代 ,人们对女 性主义 的理解 也不尽相 同,总 的说 来 , 女 性 主 义 是 一 种 为 妇 女 争 取 与 男性 各 方 面 平 等 权 利 的社 会 、文化理论 ,女性主义 建立在性别差 异的基础之 上,最初 由妇 女运动发展 而来 ,女性 主义代表着 一种理念 ,它包含着 不 同的声音和 意义 。伍尔 夫被誉为 是女权主义批评 先驱者 , 她 从 作 家 的 角度 分 析 了 当 时 女 性 处 于 失 语 状 态 的 无 奈 ,她 指 出在 父 权 制 社 会 中 , 男权 话 语 占主 导地 位 ,而 女性 作 为 人 类 另 一半的话语权 则被生生 剥夺 。伍 尔夫认为 ,即使 是在文艺 在 这 部 作 品 中 , 伍 尔 夫 虚 构 了 一 个 人 物 形 象 , 即 莎 士 比亚 的妹妹 ,她 同哥哥莎士 比亚一样拥有惊人 的天赋,一样 充满活 力 ,渴望 了解 世界 ,但 是她 却没有机会学 习语 法和逻 辑 ,也没有机会 阅读 维吉尔或是 贺拉斯, 即便她偶 尔能偷偷 地读 几页书 ,也会很 快被父母打 断,因为作为女孩 ,她要去 补 袜子 ,或是要 去厨房帮母亲 忙做菜做饭 。当她长 到十几岁 时,就会被父母 许配给某人 ,如果她不屈从 ,就会 被父亲揍 顿 , 谁 也 不 会 理 会 她 的伤 心 。 于 是 ,她 怀 揣 着 对 文 学 和 戏 剧 的 热 爱 , 离 家 出 走 , 想 要 寻 找 适 合 于 自 己 的 文 学 成 功 之 路 。虽然她和哥 哥一样狂热地 喜爱戏剧 ,也拥有超 凡的言词 能 力 , 在 文 学方 面 的 想 象 力 也 十 分 出 众 ,但 是 她 的 梦 想 却 接 二 连 三 地 被 打 碎 , 最 终 被 好 色 的 伪 君 子 毁 掉 ,怀 了 孕 ,她 痛 苦 不 堪 ,在 一 个 冬 夜 自杀 了 。 这 就 是 伍 尔 夫 所 设 想 的 莎 士 比 亚 时代 一 个 女 天 才 的 遭 遇 ,伍 尔 夫 认 为 这 些 拥 有 才 华 的 女 人 们 是迷 了路 ,受 到了压制 ,所 以才 默默无 闻,她认 为, 出生 于1 6 世 纪 的 女 人 ,如 果 她 有超 凡 的 文 学 天 赋 , 那 么 她 的结 局 不 是成为一个作 家 ,而是走 向失败,灭亡 。或 者就只能在僻 静 的荒野 茅舍 里寂 寞度 日,就 像一 个女 巫 ,令人 畏惧 ,又 遭 人嘲笑 。这和 当时 的社会环 境密不可分 ,在 莎士 比亚 的时 代 , 没 有 一 个 女 人 能 够 成 为 像 莎 士 比亚 那 样 的 天才 ,因 为 莎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从跨文化角度看电影标题汉译英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H.G.威尔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措辞研究《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关于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应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On Translation of Humorous Languag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冲破人生的枷锁——试析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七个枷锁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浅谈涉外英语合同的特征及翻译技巧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冰与火具有毁灭生命的同等威力——《呼啸山庄》主题探讨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浅析“Warming-up”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功能Mother Tongue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论《德伯家苔丝》中安吉尔行为的合理性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对比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浅谈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研究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唯美主义与心理失衡的关系——以《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人物分析为例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追风筝的人》作为成长小说的的体裁分析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谈美剧《生活大爆炸》双关翻译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浅析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的多重身份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Family Values in Desperate Housewives《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小女孩所承受的三重歧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霍桑的矛盾心理及其体现在《红字》中的对比描写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On Elizabeth’s Rebellious Spir it in Pride and Prejudice探讨发现式学习理论在高中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重复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Heathcliff’s Pilgrim’s Passage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格莱斯合作原则及其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紫颜色》对女性主义概念的延伸及新阐述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荒原》隐喻探析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自然与自由之子--新女性戴茜米勒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以基本颜色词为例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汽车品牌文化内涵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的运用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商务合同中的语篇衔接分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用文化批评看《雾都孤儿》里的反犹主义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小说《占卜者》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论妇女解放历程在《紫色》中的体现——以主人公西丽为例《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论地理位置对中美民族性格的影响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
意识与镜像——读伍尔夫《镜中女士》
镀 金的镜框截 去 了。她大概是 … …” 于读 者来 说伊 莎贝拉 做 对 了什么是 个 谜 , 们 只 能 随 着 作 者 意识 的 流动 去 猜 测 、 想 我 遐
… …
同样道理 , 在认 识 领域 , 个体 现 有 的认识 必 然局 限人 的视
和形式 完美 地融合在 一起 。更为 奇妙 的是 , 种机 制赋 予作 品 此
一
消了不 同空 间物体间 的距 离 , 为下文所说 的“ 也 遮蔽 ” 提供 了条 件 。而意识则通 过联 想 、 象 等方 式 构筑 印象 , 不 囿于 时 间 想 能 地 点将所见 、 闻、 感 、 识 之 印象 随意 组 合 拼接 , 造 出新 所 所 所 创 的心理 图景 。意识是创造性 的再 现活 动 , 它能将 原本 毫不关 涉 的思维元素 聚拢 到 同一思 维空间 中 , 与镜像 压缩 距离 的作用 异
然 凝虑 , 思接千载 ; 焉动 容 , 悄 视通 万里 ” 。因而 “ 面 之像 ” 镜 和 “ 意识之 流” 空间延展性上 给人 的直觉 观感是类似 的。 在
其次, 意识 同镜子 一 样 , 有压 缩距 离 的功 能。作 品 中有 具
“ 我们之所 以需要 镜子和艺术 , 因为需要认识 自己 。 ” 苏格 拉底
文 学评论
意识 与镜 像
读伍 尔 夫《 中女士》 镜
张超 然
( 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南 江苏南京 2 0 2 ) 1 0 4
摘要 : 作品《 中女 士》 镜 表现 了弗 吉妮 亚 ・伍 尔夫 对“ 客观 真 实” “ 和 内在真 实” 存在与认识 的思考 , 、 用意识流 的方 法探讨 “ 意识 流” 的关 学价值 , 一 定程 度 上反 映 了作 者对 他 者 的考 在 问, 一部能够带给我 们长久 审 美享受 的作 品。伍 尔夫 以神 来 是
历史趣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 伍尔夫是什么样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伍尔夫是什么样的人导语: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奉献杰出,成为20世纪初期伦敦文学核心人物。
后投河自杀离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奉献杰出,成为20世纪初期伦敦文学核心人物。
后投河自杀离世,享年59岁。
伍尔夫年幼悲惨,父母离世,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性侵犯,留下了童年悲惨的回忆,造成经常精神崩溃,多次自杀未遂。
1895年无意在报刊发表一份书评,获得一致好评,在学校任教。
常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Supplement》)写书评。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体现于丰富多累,精致经典的作品:1907到1913年第一篇创作《远航》成功问世。
期间伍尔夫夫人也收获了伦纳德的爱情,两人结婚。
1917年,伦纳德夫妻两用一个二手的印刷机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
出版过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192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墙上的斑点》、《邱园记事》等作品。
次年10月,出版小说《雅各的房间》。
1925年5月出版小说《到灯塔去》。
连续获得了两届法国年度费米娜奖。
1931年10月,出版《海浪》后陆续出版了小说剧本散文多部经典作品。
两次拒绝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幕间》是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她把艺术看作高于一切,才有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
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体系中,她终生致力于女权思想,倡导女性勇敢做自己,勇敢的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做一名有价值观的女性。
此外,创建了意识流小说被世界文学界所公认。
生活常识分享。
弗吉尼亚·伍尔芙:论现代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芙:论现代小说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小说家、评论家、散文家。
其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英国著名学者和作家,藏书宏富,且与同代大家哈代、亨利·詹姆斯等过从甚密,伍尔鞭从中获益匪浅,卓成大家。
伍尔芙的创作以小说为主,此外当属散文。
她曾为《泰晤士文学副刊》、《耶鲁评论》等英美报特约撰稿,发表的随笔、书评、人物特写、游记百余万字。
相较来说,散文似乎更适合于她的思想、秉性、风格,写来优雅高贵而又汪洋恣肆,因而有“传统散文大师、新散文首创者”之称,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
对于现代小说所作的任何考察,即便是最为自由和最为随便的,也难免不让人认为:这门艺术的现代实践,不知怎地只是基于旧时小说的一种改进。
可以这样说,以他们那简陋的工具和原始的材料,菲尔丁就干得不坏,而简·奥斯丁则更为出色,但是他们的机会哪堪与我们的相比较呵!他们的杰作确实具有一种奇特的简洁格调。
然而,在文学和某种过程——比如说,汽车制造的过程——之间的类比,除了初次目睹之时,几乎不可能是适用的。
在以往的数世纪中,虽然我们在机器制造方面长进了不少,但在文学创造上是否也有所收获,则是大可怀疑之事了。
我们并没有逐渐写得更好,据说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保持时而在这个方向上,时而在那个方向上稍有进展,而且,如果从足够的高处观察,这整个的轨迹还具有一种循环的倾向。
毋庸赘述,我们并没要求立于——即使是短暂的——那有利的地位上。
站在平地上、立于人群中、尘封双眼的我们怀着妒嫉回顾那些快乐幸福的战士。
他们的战斗已经获胜,他们的战果是如此的清晰可睹,令人难忘,以致我们禁不住要窃窃私语:他们的战斗并没有我们的那样激烈。
当然这些得由文学史家来决定,由他来判说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伟大的散文小说时期的开端或结尾呢,还是处于它的中间。
因为置身于平地,所视毕竟有限。
我们只知道某种谢忱和敌意会赋予我们以灵感;某些道路似乎通向肥土沃原,而另一些则通向垃圾堆和沙漠。
镜子里的女人是谁——《女祭司》中的镜像主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个统 一 的 自我 感 . 由于 自我是建 立 在虚幻 的镜像 但
玛格丽特 . 阿特 伍 德 的小 说 多 以 女 性 为 关 注 对
基 础上 的 , 因此统 一 的 自我 感 是虚幻 的 . 不存 在 的 象 . 品 中的女性 都 或 多或 少地 经 历着 自我感 缺 失 的 作
实我 ” 像 理 想 我” 虚 幻 性 和 它 与 “ 实我 ” 影 “ 的 现 的距 离导 致 了琼 自我 的 异化 . 她 因 分 不 清哪 个是 真 实的 自我 而挣 扎 于 让
多重 的 自我 之 中
关 键 词 :女 祭 司 》 琼 ; 理 想我 ” “ 实我 ” 《 ; “ ;现
中 图 分 类 号 :1 64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9 2 1 )7 1 0 0 1 7 —1 9 ( 0 1 1 —0 1 — 3
是 在通 过认 同于 某个 完整形 象 而产 生 的 . 而这 个 形象
度, 但她 并不 知道 。 实在 她 的潜 意识 中 , 其 她是 想 要像
母 亲希 望 的那样 成 为苗条 而美 丽 的女 人 学校 的文 在
艺演 出 中 . 她讨厌 自己圆滚滚 的樟 脑球 形象 虽 然 穿 着 肥大 臃肿 的泰迪 熊套装 . 她感 觉 自己“ 裸露 着 身体 . 暴 露在 外 ” 她喜 欢 的其 实 是那 漂亮 的蝴 蝶. 而漂 亮 的 蝴蝶是 苗 条 的 这 次文 艺表 演就是 一 面镜 子 . 琼看 让
作 者 简 介 : 义(9 5 ) 女 , 丁 17 - , 四川 青 神 人 , 士 , 庆 邮 电 大 学 ( 庆 4 0 6 ) 国语 学 院教 师 。 硕 重 重 00 5 外
弗吉尼·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
弗吉尼·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摘要]“雌雄同体”概念是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文学观点,它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点概念,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
文章探讨了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概念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在伍尔夫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她常用的“雌雄同体”文学意象以及该观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雌雄同体”;小说创作;文学意象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女性主义名篇《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借用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的名言指出:“如果一个人是男性,他头脑中那部分女性因素必定仍然在发挥作用;如果是个女性,她也必须和头脑中的男性因素沟通对话。
柯勒律治曾说,伟大的心灵总是雌雄同体(androgyny)的,他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也许与单性的脑子相比,雌雄同体的双性心灵更不倾向于显示这些特征。
”该着作中,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是一对青年男女坐进出租车的意象。
伍尔夫希望,两性之间能够合作,并且认为其合作程度就是社会文明的程度。
只要个人学会培养大脑的阳刚(maculinity)与阴柔(feminili-ty)的两个方面,他/她就会越来越接近整体性(wholeness)。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认识的加深,她的这一观点遂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长久论题。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进行探讨:学术界关于“雌雄同体”的研究与争议、“雌雄同体”观在伍尔夫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运用、她常用的文学意象以及该观点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
一关于“雌雄同体”许多中外作家和女性主义者都曾探讨过伍尔夫“雌雄同体”概念,而且,他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
概括地说,以英美法为主的西方学者,大多以女性主义立场,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主要在肯定伍尔夫“雌雄同体”观(也有少数学者持否定态度)的基础上,或对英语文学史中的“雌雄同体”女作家进行宏观考察,如卡罗琳·赫尔布伦(Carolyn Heilbrun)的《走向雌雄同体》(Towards Androgyny:Aspects of Male and Female in Literature,1973),或从伍尔夫的性格和特殊经历出发研究她提出此观点的原因,如南希·贝茨(Nancy Bazin)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与雌雄同体幻想》(Virginia Woolf and the Androgynous Vi-sion,1973)、艾利斯·凡·克立(Alice van Kelly)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事实与幻想》(The Nov—els of Virginia Woolf:Fact and Vision,1973)以及简·诺瓦克(Jane Novak)的《平衡的刀刃》(The Ra—zor Edge of Balance:a Study of Virginia Woolf,1974)、林顿·戈登(Lyndall Gordon)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家生涯》(Virginia Woolf:a Writer‘sLife,1984)等,或结合其它理论来解读这一观点,如托利·莫伊(TorilMoi)的《性/文本政治》(Sexual/Textual Politics,1985)、马吉科·米诺一品可奈(Makiko Minow-Pinkney)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主体问题》(Virginia Woolf and the Problem of the Subject,1987)等都借用了解构主义的观点对“雌雄同体”观进行了分析。
伍尔芙《一个人的房间》读书报告——女性主义
个人收集整理-ZQ蒋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英班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地先锋,在《一间自己地房间》中表达出了对虽有改善但男性地位依然更高地社会地抱怨,并阐述了自己地观点.本文即在女性主义地基础上,从《一间自己地房间》地内容出发,联系实际,去发现分析不平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关键词:女性主义权利平等、社会中地女性地定位“女人一直被用作镜子,把男人地外形以自然大小两倍地方式给照出来地似魔术而又令人愉快地力量.”男人,把女人当做是反应场,按女人地反应给自己打分,所以在男人看来,女人是附属品.女人,“为男人所赡养,又为男人所支配”,失去自主权和经济独立地女人与宠物在一定程度上并无差别,伍尔芙也认为强大地男权社会氛围使女性地自我自动地从女性身上消失了,潜移默化地被男性地价值标准异化了.就如同当今社会大众不愿意给农民工祖国地空间来施展拳脚一样,而大多数农民工自己也不会去争取.而没有地位地女人,在十九世纪没有机会写作是一定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当时社会定位中所受到地不平等女性主义者争取女性选举权、受教育地权利和就业权等等,这些正是当时社会女性所需要地,虽然一部分人并不知道她们需要.从作者杜撰地朱迪斯地故事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受教育权利和就业权利地缺失,而当一个人地想往被判决死刑,活下去地意义就变得虚无.在作者地自述中,我们也能看出女性在就业方面职位地限制,报酬地不公.作者尝试着把其原因归结于祖母、母亲没有足够地遗产给女儿,但社会也并没有给母系祖辈们挣到钱地能力和权利,甚至连拥有财富地权利都没有.而女作家们使用假名(男子名)发表文章也充分地体现了女人们所受到地不平等待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女性在不公中地反抗力量简·奥斯丁被别人看到在写作确实会被耻笑,但她依旧反抗,用笔反抗;会有作者通过写作来愉悦自己,即使没有读者也会让思想飞;工作环境不理想,但女人们依然去工作,也会通过写作来挣钱,以示尊严;男性作家是主流,伍尔芙会从小说,意识流少人涉及地角度去开拓属于女人地天地……这些都是女人地反抗.她们想得到教育、法律、就业等方面地平等,她们也许并没想要挑战公众地价值观,但她们内心与男人共同地对知识、权利、金钱地渴望让她们一点一点地反抗不公.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间自己地房间》与女权主义地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我依然认为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地父权体系之上,虽然在教育上地公平已经十分到位.但是在就业广告中男女地不平等显而易见.不能否认男人和女人在身体和心里上所存在地不同,但对于权利平等地追求是不能止步地.《非诚勿扰》地成功在新颖,而新就新在男权社会中少见地女性主导,这既是女性主义地可颂亦是可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参考文献:、一间属于自己地房间——谈弗吉尼亚·伍尔夫地女性观杨晓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浅析《非诚勿扰》中地女性形象及女性主义、浅谈女权主义1 / 1。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深度而著称。
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双性同体”理论。
这一理论涵盖了伍尔夫对写作、文学和性别的深刻思考,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双性同体”这个概念。
伍尔夫提出“双性同体”不是指男女之间存在着同样的身体或者性格特质,而是指每个人都具备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伍尔夫看来,男性的作品也可以包含女性的特质,女性的作品也可以包含男性的特质。
她认为,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性别的限制,展现出更加细腻、多样的人性。
“双性同体”理论在伍尔夫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她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具备男性和女性的特质,他们不拘一格,既有“阴柔”的一面,又有“阳刚”的一面。
在《到灯塔去》中,主人公拉姆鼎是一个非常有女人情怀的男人,而他的妻子坎布里尔则是一个充满男性气质的女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伍尔夫对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以及对“双性同体”理论的深刻理解。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对性别的重新思考,引发了当时文学界对性别角色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她的作品中的性别角色破格的塑造,启发了后来一大批女性作家,她们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大胆地表现出女性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加细腻和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通过将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融合在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作品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伍尔夫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强烈的情感冲突和人性挣扎,这些都得益于她对“双性同体”这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还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提出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文学批评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被广泛地引用和解读。
她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批评家,成为了20世纪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伍尔芙——精选推荐
伍尔芙发布时间:2017-12-17编辑:互联⽹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的⼥性。
她是[[英国]]著名学者莱斯利斯蒂芬爵⼠的⼥⼉。
其代表作品包括《达洛维夫⼈》、《海浪》和《到灯塔去》。
伍尔芙与其他男性意识流作家不同之处在于,她的⼩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上更像诗体散⽂,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
但其⼩说内容的晦涩难懂却和其他意识流作家的作品别⽆⼆致。
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没有设计贯串全⽂的主要情节,⽽是时刻强调“瞬间”感觉的重要性,认为⽣命的本质在于感觉。
⼩说具有显著的存在主义⾊彩。
弗吉尼亚伍尔芙对现代主义⽂学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这个时代的⽂学中没有⼤师,只有试验者。
现代派⼩说不过是两个⾼峰之间的峡⾕⽽已。
1941年,伍尔芙在伦敦投河⾃尽。
艾略特认为伍尔芙是当时英国⽂学的中⼼,是⼀种⽂明模式的代表。
她的逝世意味着⼀个时代的结束。
出⽣于书⾹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说。
她的《达罗卫夫⼈》(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法运⽤得出神⼊化,还体现出⼥作家对于⼥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
1882年1⽉25⽇,弗吉尼亚伍尔芙出⽣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门22号。
其⽗是⽂学家兼评论家。
⾃幼受其⽗影响很深,她的许多作品与早年经历有关。
由于她的母亲⽣有3个孩⼦,继母⽣有4个孩⼦,这个9⼝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经常发⽣⼀些⽭盾与冲突。
⽽伍尔芙同⽗异母的两位兄长对她倾注了太多的热情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她⼀⽣中多次精神失常,母亲、⽗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
她的⼩说《达罗威夫⼈》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动的描绘。
她和伦纳德的结合,使她的婚姻⽣活与⽂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起,没有其夫的帮助与⽀持,她也许成不了伟⼤的作家之⼀。
她少⼥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她成⼈后⾮常厌恶甚⾄弃绝性⽣活,更不愿⽣⼉育⼥。
试析《一间自己的房子》中闻奇尔西夫人的女性意识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目录成果声明 (II)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Key words (3)绪论 (4)1闻奇尔西夫人的写作困境 (4)1.1 艰难的写作历程 (4)1.1.1 他人的不理解 (4)1.1.2 内心的忧郁和痛苦 (5)1.2独立意识被摧残 (5)1.2.1 独立意识的觉醒 (5)1.2.2 自我解放的焦虑 (6)1.3女性作家话语权的缺失 (7)1.3.1 男性话语的压制 (7)1.3.2 女性的自我异化 (7)2 建立女性的写作空间 (8)2.1拥有独立物质基础和正确精神空间 (8)2.1.1独立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 (8)2.1.2构建女性创作的正确精神空间 (9)2.2追求女性的解放和独立意义 (9)2.3建立女性话语系统 (10)结语与展望 (11)参考文献 (1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其作品《一间自己的房子》带有明显女性主义色彩。
本文主要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从艰难的写作历程、独立意识被摧残与女性作家话语权的缺失这三个方面详细叙述闻奇尔西夫人的写作困境,并提出拥有独立物质基础与正确精神空间、追求女性解放和建立女性话语系统这三点建议来解决她的写作困境。
同时本文以闻奇尔西夫人为例,倡导更多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
关键词:女性主义独立的写作条件女性话语权两性平等Abstract:Virginia Woolf is a pioneer of modernism and feminism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from a difficult writing cours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nd battered women writers say the lack of these three aspects detailed WenJiEr west lady writing predicament, and put forward independent material basis and spiritual space right discourse system, the pursuit of women liber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her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takes Mrs. Wenchilsi as an example to advocate more women's pursui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Key words:Feminist Independent writing conditions Female discourse power Gender equality绪论19世纪末的英国,妇女解放运动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两性平等和获得应有的选举权。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拉康式解读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拉康式解读作者:钟瑛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05期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
《到灯塔去》创作于1927年,是一篇准自传体的意识流小说。
拉康在“镜像阶段”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三元组的概念: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
基于此,尝试运用此理论对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读,依照拉康理论,在“前镜像时期”里,主人公莉莉快乐地享受本性生活;在“想象界”里,她沉浸在拉姆齐夫人逝去的痛苦中;在“象征界”里,莉莉终于明白爱有一千种形态;最后,她与“实在界”不期而遇,她已看到了最美好的景象,进入了另一个境界。
从这个视角上审视《到灯塔去》,将哲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从而得到全新的见解。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镜像;三界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5011303一、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到灯塔去》1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思维快捷,虽然饱受病魔煎熬,但是精神的失控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弗吉尼亚大胆地在小说上进行创新。
她不拘惯例和俗套,用轻松的笔调和平实的文字微微诉说自己对文学和人生的感受。
弗吉尼亚兴趣广泛、学识渊博、见解独到,非常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印象。
弗吉尼亚的小说透露着激烈的女权主义观点,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在个人身上显示出来的独特性。
2《到灯塔去》及其文本研究小说中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是到灯塔去。
小说描述了一次大战后拉姆齐先生一家和几个亲密的朋友在苏格兰的某个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写实。
詹姆斯想要到灯塔去,但是由于天气不允许,很是惆怅。
拉姆齐夫人对儿子说,“要是明天天气好,一定去。
”拉姆齐先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家庭中拥有着绝对的权力和地位。
拉姆齐夫人美丽,注重感性,竭力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
伍尔夫小说《奥兰多》的美学特色解读
伍尔夫小说《奥兰多》的美学特色解读《奥兰多》是英国作家伍尔夫的一部小说,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以奥兰多这个角色为线索,穿越时间和空间,揭示了人类对于自我认同和性别认同的追寻和变化。
下面将以1000字论述《奥兰多》的美学特色。
《奥兰多》的美学特色之一是自由的创作形式。
小说以伪传记的形式呈现,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
伍尔夫巧妙地引用了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将现实与虚构相混合。
小说中使用了多种文体和文学语言,有时呈现出戏剧性的对白,有时使用象征化的形式。
这种自由的创作形式使得小说融入了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感。
《奥兰多》的美学特色在于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超越。
小说中的奥兰多以一个男子的身份开始,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最终变成一个女性。
奥兰多的变化象征着人类对于自我认同和性别认同的不断变化和追寻。
小说中穿插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跨越了各个时代和地域。
伍尔夫通过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手法,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历史的变化。
《奥兰多》的美学特色还在于对于性别的探讨。
小说中的奥兰多经历了性别的转变,从男性变成女性,但他(或她)的内在特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伍尔夫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性别的虚构性,强调了人类的共同性和内在的自由意志。
小说中的性别转变也是对于社会对于性别规范的挑战,是对于传统观念的反叛和解构,体现了伍尔夫对于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奥兰多》还突出了文学性和艺术性。
小说中的语言优美精炼,文笔流畅,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性。
伍尔夫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展示了她卓越的写作才华。
小说中还穿插了多首诗歌和插图,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诗意和视觉冲击力。
这种文学性和艺术性使得《奥兰多》成为一部值得欣赏和艺术鉴赏的作品。
《奥兰多》的美学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由的创作形式、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性别的思考以及文学性和艺术性。
伍尔夫通过这些特点,呈现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引发了读者对于自我认同、性别规范和艺术创作的思考。
苏塞克斯的恍惚——解读伍尔芙和她的《一间自己的小屋》
苏塞克斯的恍惚——解读伍尔芙和她的《一间自己的小屋》第一篇范文《苏塞克斯的恍惚——解读伍尔芙和她的《一间自己的小屋》”弗吉尼亚·伍尔芙,这位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间自己的小屋》是她的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通过描绘自己在苏塞克斯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女性在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困境与追求。
书中,伍尔芙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苏塞克斯的景色:“这片土地是那么宁静,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
”这种恍若隔世的氛围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对女性的地位、文学创作以及生活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伍尔芙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
她写道:“女人必须有她自己的一间小屋,否则她会死。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寻求独立空间的渴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往往被束缚于家庭,缺乏自主权。
伍尔芙通过这部作品,呼吁女性勇敢地追求独立,为自己争取一片创作和思考的天地。
此外,书中还体现了伍尔芙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
她认为,文学创作不应受限于传统形式,而应追求内心的真实。
她写道:“我要写出我心中的真实,哪怕这意味着我要打破所有的规则。
”这种观点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主张,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作品。
在《一间自己的小屋》中,伍尔芙还关注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
她认为,女性与自然紧密相连,能够从自然中汲取力量。
这种观点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她描绘苏塞克斯的景色时,写道:“这片土地与我心灵相通,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与尊重,也体现了伍尔芙对女性力量的认同。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学创作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伍尔芙的文字犀利、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令人叹为观止。
她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对文学创作的执着,都让我为之敬佩。
在我看来,《一间自己的小屋》是一部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的作品。
伍尔芙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2019年第3期(总第183期)No. 3. 2019General.No.183伍尔芙作品中 的经典女,I 生形象王淼,马文佳(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作为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对女性餉生存现状尤为关注。
她提倡以女性视角重新审视 人类历史;提倡消除父权制传统文化对女性飽束缚;提倡消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提倡做经济和精 神独佥的女性;提倡打破男女二元对立局面,建殳男女和谐共处局面。
其作品多关注女性意识、女权思想和女 性历史地位。
伍尔芙在其作晶中塑造了四类经典女性形象:顺从型女性、叛逆型女性、迷失自我型女性、独立 自主型女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形象;弗吉尼亚•伍尔芙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 (2019) 03-0087-02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杰出的女性主义作家、 文学批评家和意识流小说家,发表了十部中长篇小 说。
伍尔芙生活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女性因 被剥夺受教育权利,没有谋生手段和能力,只能依 附于男性生存,因而没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伍 尔芙从小就体会和经历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歧 视和压迫,因而尤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现状。
她提倡 以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男权社会和人类历史;提 倡消除父权制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提倡消除男 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提倡做经济和精神独 立的女性;提倡打破男女二元对立局面、建立男女 和谐共处局面。
伍尔芙在其作品中也塑造了很多经 典的女性形象,归纳起来说,可分为四类经典女性 形象。
一、顺从型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女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受男性价值标准影响极深。
很多女性失去了自我意 识,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是理所当然的, 自愿接受男性强加于女性的很多观念,如顺从观 念。
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将顺从的女性 称为“房间里的天使”。
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生平简介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
在某种程度上说,弗吉尼亚是上帝的弃儿,母亲、父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
她的小说《达洛威夫人》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可以说是她的精神写照。
弗吉尼亚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
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性格多变的她经常在脸上折射出内心的痛苦。
唯一值得庆幸的只是她的每一场发病,都有丈夫伦纳德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料,这无疑带给弗吉尼亚极大的鼓励和感动,“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当疯癫和幻听等精神分裂的症状重复来袭,最终不堪忍受时,她还是想到了自杀,在给伦纳德的遗言中她这样写到:“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
我想,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一向更开心了。
”写作于一九四一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芙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
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这真是一个不详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伍尔芙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以悲剧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尽管她有敏感的外表,她却写出了清晰富于洞察力的文章。
她的主要著作有:风格独特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等。
生平经历伍尔夫1882.1.25 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
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创作的哲理光辉
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创作的哲理光辉
刘林楷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018)002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语意识流小说的一位重要代表作家.她对西方现代社会各种问题有着哲学性的思考,对小说创作的时空观念、心理流程的体验也充满着哲学睿智.她的放射着哲理光辉的小说创作,将现代英国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刘林楷
【作者单位】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麦琪·吉《弗吉尼亚·伍尔芙在曼哈顿》中的生命叙事 [J], 杨晓霖;陈璇
2.存在主义解读《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 [J], 农郁
3.论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J], 袁佳
4.浅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人生哲学在《海浪》中的体现 [J], 刘英波
5.存在主义解读《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 [J], 农郁[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识流文学
《追忆似水年华》
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 第五部《女囚》 第二部《在少女们身边》 第六部《女逃亡者》 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 第 七 部 《 重 现 的 时 光 》 第四部《索多姆和戈摩尔》
多重交叉主题
再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社会生活、 人情世态,温和地讽刺了法国的贵族和 资产阶级; 这是一份自我的心灵成长史诗,是“我” 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内心 经历的记录; 回忆主题。
艺术特色
独特的叙事视角; 内容跨越了巨大的时空; 遵循心理真实的原则; 文体风格精致优雅。
2、詹姆斯· 乔伊斯
詹姆斯· 乔 伊 斯 ( 1882— 1942 )代表作品 《都柏 林 人》( 1914 )、《青年 艺 术家的 肖像 》 ( 1916 ); 《尤利 西斯 》 ( 1922 ); 《为芬尼根守灵》( 1939 ) 等。
什么是意识流 p123
意识流是一种现代心理描写技巧。它抛 弃传统小说结构,以时间、意识作为小 说中心,将飘忽不定、流动不已的心理 活动作为基本内容,刻意表现个人精神 生活和内心隐秘的意识活动。
意识流小说在英美盛行起来,并波及全 欧一致拉美、日本诸国,尤以英美的作 家作品最多,影响最大。 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40年代 后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已经不复存在,但 常用的表现手法被其他现实主义流派, 特别是现代流派广泛采用。
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
马赛尔•普鲁斯特 (1871—1922)。 长篇小说《追忆似 水年华》 “不世出”的小说家 “不世出”的小说
法国作家莫洛亚为《追忆似水年华》作序:“对于 一九○○年到一九五○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 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 作了。 ”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者,她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
有人说:伍尔芙的回忆有着隐祕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 ... ;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著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2003年,好莱坞女影星妮可·基德曼因主演《时时刻刻》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影片的原型就是伍尔芙。
某种程度上说,伍尔芙是上帝的弃儿。
她生活在一个9口之家,父亲虽然是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却严重地重男轻女,伍尔芙终其一生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而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性骚扰,更是带给她永久的精神创伤。
伍尔芙又是幸运的,从童年开始,她就每日在父亲的书房里进进出出,用收割机一样的速度阅读文学作品,连父亲都不禁惊叹她很像是在「吞噬书籍」。
而大名鼎鼎的作家托马斯·哈代、乔治·梅瑞狄斯,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更是家中的座上宾,使伍尔芙得以在超凡智慧的薰陶中成长。
伍尔芙最大的幸运,是与政治学家伦纳德的结合,岁月证明,嫁给伦纳德是伍尔芙一生中做过最正确的事。
伍尔芙绝非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她会在做饭时把婚戒丢在猪油里;在参加舞会时把衬裙穿反;她每一部作品完成后,都会陷入短暂的疯癫;她甚至对异性之间的亲密有本能的牴触,却对同性的情感极为依恋。
但这个被伍尔芙绝世才华倾倒的男人丝毫没有被世俗的眼光吓倒,他坦然接受了妻子性冷淡的现实,心甘情愿地度过了29年的无性婚姻生活,放弃了自个的生育权,忍受着伍尔芙与一系列男女恋人的暧昧绯闻,细心地照料著时刻处于疯癫阴影下的妻子。
在伦纳德的精心照料下,伍尔芙迎来了文学生命的全面绽放,她所有的小说都是在婚后写成的。
她还试图找到女性问题的关键,她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出航》、《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等,犹如一部「女性的心灵史」。
更多的时候伍尔芙都是一个自卑而敏感的孩子,伦纳德永远是她作品的第一位读者,除此以外她怕给别人看,怕别人嘲笑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 简介 ]张新 勇 (9 8一) 男 , 17 , 山东金 乡人 , 东北农业大学 文法 学院讲师 ; 研究方 向: 美文学 英
・
8 0・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第 1 0卷
察 和体悟 。讲 述 生活不 仅要 把生 活 中的形 形色 色 升 华成 故事 , 且要 通 过 洞 察 来挑 战这 些 故 事 的 而
战 , 的创 作 理 念 得 到 了坚 定 的 捍 卫 。“ 国哲 她 法 学 家 雅克 ・ 瑞 达 认 为语 言 的 意 义 是 发 展 变 化 德
的 , 个过 程无 穷无 尽 。因此 , 这 任何对 一个 根本 的
这个 模 式里 , 子并 非一 个独 立 的 中心视 角 , 只 镜 而
是 中心 视角 功 能 的 主 观 外 现 。因 而 , 说 结 尾 认 小
第 0 第 卷
2012年 6月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0 . O No 6 11 .
J n 2 2 u e 01
伍 尔芙《 中女人 一个 影像》 镜 结 尾 的 合 理 性
张 新 勇 马 丽
( 北 农 业 大 学 , 龙 江 哈 尔滨 10 3 ) 东 黑 50 0
[ 摘 要 ] 伍 尔芙 在创 作 中致 力 于讲 述 生活 , 崇一 种全 新 的 阅读 策 略 , 创 立 了情 景再 现 推 并
的模 式。她 在 讲 故事 的必 要性和 限 制性 之 间探 索 小说 的张 力 , 图探 索思 维 的轨 迹 。伍 尔芙 试 在 小说 创作 中对于 主题 、 生活和 美 学意识 的定 位 , 其 结尾 合理 化。 使
的视角 被洞 察 出 一 个 三 角模 式 : 观察 者 、客 观 事 实 、“ 质 ” 本 。观察者 是 中心人 物 , 于 “ 质 ” 对 本 的 探 求和 认识 被 观察 者 内化并 完整 地再 现 出来 。在
2 .雅克 ・ 瑞 达 的哲 学 理 论 捍 卫 了伍 尔 芙 德 的文 学创 作理 念 。在这 一点上 伍 尔芙并 非孤 军作
永 恒 不变 的意义 的探 索 必 定是 形 而上 学 的 行径 。
没 有一 个绝 对 的元素 , 一个 基本 的单 位 , 个恒 定 一 的能指 本身 意义 非 凡 , 因此 而得 以避 免 语 言 的无
定镜 中的影像 就 是 事 实 , 根 本 上 削 弱 甚 至 打 破 从
了视 角模 式 的和 谐性 以及 视角 和声 音 的统 一 。这
[ 关键 词 ] 伍 尔芙 ; 合理 性 ; 讲述 生 活 ; 思维轨 迹 [ 中图分 类号 ]164 I0 .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号 ]6230 (02 0 "09 3 17 -85 2 1 )307 " 0
义。
文学批 评家把《 中女人——一个影像》 镜 当 做 一个 纯粹 的故 事 来 审 视 。 以此 为 出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说 小
极限。
在 5月 2 日的一篇 日记 中写 道 : 每 天 早 上 我都 8 “ 写一 小段 以愉 悦我 自己 ” 。伍 尔 芙还 写 道 : 我得 “ 说, 或许 , 这些 片 段 之 间并 不存 在任 何 联 系 , 不 我 是 试 图在讲 故事 。尽 管可 能 以故 事 的方式 呈现 出
种不 和谐 让 小说 结尾 情非 合理 、匪夷所 思 。
一
穷 尽 的发展 与演 变 。所指 的 自由组合 永远 不会 产
生 一个绝 对 恒定 的意 义 , 不会 反 过 来 定 位并 诠 也
、
对伍 尔 芙 作 品 固化 的理 解 是 形 而 上 学 的
行径
释 其他 所 指 ” 。为 了拓 展 作 品 的 张力 , 尔 芙 为 伍 她 的作 品蒙上 了神 秘 的面纱 。伍 尔芙 的作 品绝不
一
= 、 说 结尾不 合理 观点 的立 足点 是荒谬 的 小 1伍 尔 芙 在创 作 中 致 力 于 “ 述 生 活 ” . 讲 。这
批评 之立 足点 理应 被重新 审视 。这 一批 评立 足
于把这 部 神 秘 的作 品 当做 一 个 纯 粹 的故 事 来 审
视 , 而 , 尔 芙一 直 致 力 于故 事 的研 究 与批 评 。 然 伍
密 融合 , 说 会 更 好 ” 小 。这 一 文 学 理 论 可 作 如 下
的详细诠释:小说 的诗化使其 晦涩难懂 ; “ 高层次 文 学骨 子里 的晦涩使 其 不可 能用 语 言来 阐释 。我
们无 法 确切 地 了解 其 中之 意 , 为其 阐释 的方 式 因
是 意义 不 可 分 割 的一 部 分 。 伍 尔 芙 认 为 任 何 著 ”
会被 诠 释成一 个 固定 的 版本 , 作 品的 审视 角 度 其 也应 是多 变 的 , 因此 , 于文 章结尾 不 和谐之评 论 关 的立 足点 是站 不住 脚 的。
1 .伍 尔 芙 小 说 创作 中 的迷 惑 意 图。这 一 批
评很难成立 , 因为其忽视 了伍尔芙小说创作技巧 中 的迷 惑 意 图 。伍 尔 芙认 为 “ 与 诗 歌 和哲 学 紧 如
名 的小 说 的整体 框 架 都 是 极 其 错 综 复 杂 的 , 因为
它是林林总总的理性和感性的融合 。伍尔芙在创 作中探索着使语言无 法被解释成 一个具体 的含
[ 收稿 日期】2 1 1 0 1— 2—1 O
在她 的小说 中 , 尔 芙努 力 地 “ 述 生活 ” 伍 讲 。对 于
伍尔芙而言,生活” “ 尤其意味着对周遭生活的洞
来 。我 要探 索 的是 思 绪 的轨 迹 。 伍 尔 芙 试 图 探 ”
2 伍 尔芙推 崇 一 种 全新 的 阅读 策 略 , 创 立 . 并
了“ 景 再 现 ” 情 的模 式 。深 知 叙 述 故 事 本 身 存 在
限制 , 尔芙 鼓励 读 者 克 制 读 故 事 的 习惯 。正 如 伍 弗斯 特所 说故 事 便 是 以 时 间为 标 杆来 陈述 事 件 。 伍 尔芙 极力 推 崇 一 种全 新 的阅 读 策 略 。为此 , 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