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书禁

合集下载

6第五章 宋辽金元史学:

6第五章 宋辽金元史学:
理学家讨论天人问题,以“理”作为对宇宙自 然和历史社会的最高概括,把人类社会历史作为 宇宙总过程的组成部分。
2、对史观的影响: 理学家认为对历史起作用的是天理,“理”即封建纲常
名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二程遗书》卷五)。
– 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仿《春秋》“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 别是非,明善恶。”(《欧阳修全集·居士集·春秋论中》)
租佃制)
• 在北宋和南宋的统治下,前一历史时期的 门阀地主阶层,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瓦解 了,代替它的是品官地主。品官地主有政 治身份和特权,但所拥有的世袭特权很有 限。品官地主外,有豪富地主和兼营商业 的地主。寺院地主,在元代比较突出。
(4)矛盾与改革
• 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发展,农民起义不断 爆发,社会危机严重。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庆历新 政、王安石变法等改革运动,以缓和社会矛盾。 这些变法、改革没有达到目的,没有收到应有的 成效,但对促进人们思考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 日历所:
– 日历编修起于唐顺宗时,顺宗永贞元年(805, 《唐会要》误为贞元元年)监修国史韦执谊奏 曰:“令修撰官各撰日历,凡至月终,即于馆 中都会,详定是非。”(《唐会要·修国史》)
– 至迟在北宋中期设日历所,著作郎和著作佐郎 掌编修日历,“以宰执时政记、左右史起居注 所书会集修撰,为一代之典。”(《宋史·职 官志四》)
• 文献记载:元世祖忽必列时翰林学士姚枢劝其徒 杨古用“沈括”活字;王祯(盛年期1290-1333) 《农书》之末附《造活字印书法》一文,谈到将 陶制活字与陶土框及填充材料一起培烧,以制成 整版。
(三)理学的兴起:(史学观念)
• 北宋中期,理学兴起。理学,又称道学,有的称之 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宋辽大事纪年

宋辽大事纪年
·四月﹐辽圣宗诏诸道民户应历以来胁从为部曲者﹐仍籍州县
996年------辽统和十四年
·改诸部族令稳为节度使
1002年------宋咸平五年
·李继迁攻陷灵州
1004年------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
·契丹大举攻宋﹐交战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1029年------辽太平九年
·金军攻破开封
1127年------宋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
·金军俘宋徽﹑钦二帝北还﹐北宋灭亡。宋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是为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
1128年------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
·二月﹐金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大举攻宋。宋东京留守宗泽联合各地义军﹐击退金军进攻﹐旋卒
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
·钱俶纳土朝宋﹐吴越亡。陈洪进以泉﹑漳二州降于宋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辽干亨元年
·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北汉亡
·宋进军辽南京。辽军击败宋军于高梁河
983年------辽统和元年
·改国号大契丹
986年------宋雍熙三年
·宋军分路攻辽﹐于歧沟关等地大败
990年------辽统和八年
1061年------西夏奲都五年
·西夏毅宗杀没藏讹庞﹐废党项蕃礼﹐改用汉仪
1063年------辽清宁九年
·契丹皇太叔耶律重元叛乱﹐败死
1066年------辽咸雍二年
·复号大辽
1069年------宋熙宁二年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实行变法
1071年------宋熙宁四年
1120年------宋宣和二年,辽天庆十年,金天辅四年
·宋两浙﹑江东爆发方腊起义

通用新版三字经38 辽与金,帝号纷

通用新版三字经38 辽与金,帝号纷

辽liáo与yǔ 金jīn ,帝d号ì h纷ào。fēn 迨dcúàni灭miè辽liáo,宋sòn犹ɡ y存óu 。 至zxihēì元yuán兴xī,nɡ 金绪jīn 歇xù , 有yǒu宋sònɡ世sh,ì 一同yì t灭ónɡ。miè 并bdìínɡ 中zhōn国ɡ ɡ,uó 兼 ji戎ān 狄rón,ɡ
yǒu sò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hì yì tónɡ
m有iè宋 世,一同 灭。
【启示】
蒙古人曾联合宋朝的兵力合攻金国,把金国消灭后,铁木真也就是 成吉思汗,他自行称帝建立元朝,直到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便起兵 把宋灭掉,宋朝就此结束。
并bdìínɡ中zhōn国ɡ ɡ,uó兼 j戎iān 狄rón,ɡ 九jiǔ 十shí年niá,n 国ɡu祚ó 废zuò。fèi
国学经典
三字经
全文注音 | 故事插画 | 生动有趣
第五部分
历史
辽liáo与yǔ 金jīn ,帝d号ì h纷ào。fēn 迨dcúàni灭miè辽liáo,宋sòn犹ɡ y存óu 。 至zxihēì元yuán兴xī,nɡ 金绪jīn 歇xù , 有yǒu宋sònɡ世sh,ì 一同yì t灭ónɡ。miè 并bdìínɡ 中zhōn国ɡ ɡ,uó 兼 ji戎ān 狄rón,ɡ
岳飞精忠报国
北宋末年,少数民族建立的金国灭亡了北宋。康王赵构率众南逃,建立南宋。 在国家危亡之际,年轻的岳飞参了军。在他离开家的前夜,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 大字。岳飞屡建战功,被提拔成了大将军。岳飞几次上书皇帝宋高宗,让他坚持抗金,收复失地。1140 年,金国撕毁和约,再次率兵南下。岳飞奉命率军迎敌,把金兵打得大败,并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离 汴京只有 40 里的朱仙镇。可是这时候,胆小的宋高宗害怕惹恼了金人,连下 12 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 岳飞仰天长叹:“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了!” 岳飞回到京城,就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中华文明的繁荣——辽宋夏金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繁荣——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四阶段: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概况:一、辽宋夏金元时间:916—1368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文化:理学兴起,儒学哲学化、思辨化;文化平民化、世俗化民族: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三、政权更迭(一)北宋的建立(960—1127)1、概况: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2、北宋与辽的对峙(1)辽的建立(916—1125):契丹族,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建立,1125年为金所灭(2)宋辽和战:战——澶州大战(1004)和——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意义:促进双方百年和平稳定发展;边境贸易繁荣;民族融合3、北宋与西夏的对峙(1)西夏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被蒙古所灭(2)宋夏和战战:北宋屡战屡败和:宋夏和议——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灭北宋后迁都燕京(中都,今北京),1234年被蒙古所灭(2)金灭辽、北宋①1125年,金灭辽②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宋灭亡(二)南宋的建立(1127—1279)1、概况: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2、南宋与金的对峙:战——岳飞抗金和一一绍兴和议(1141):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3、南宋的灭亡:1276年,蒙古灭南宋(三)元朝的建立(1271—1368)1、背景: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2、概况: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先后灭西夏、金,1279年灭南宋,一统天下。

3、灭亡: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同年灭元。

辽代外交中的书籍流通

辽代外交中的书籍流通
21 旬 I9 C6 01 刊 S— N1 1 月 ) N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 o 1I 年 下 l7 — O1 4
辽 代 外 交 中 的书籍 流 通
张儒 婷
对 州
( 辽宁社会 科 学院历 史所 辽 宁 沈 阳 10 0 ) 1 0 0
作 者简 介 : 张儒 婷 ( 9 2 , , 宁社 会科 学院助 理研 究 员, 1 8 一) 女 辽 专业 方 向 : 宋辽金 元 史。 【 要】 摘 书籍 作为 文化 的承 载 品和 传播 媒介 , 流通 种 类和方 向能够客 观 的反 映 当时文 化 的发 源地 、 其 集散 地和 流传 情况 。辽 朝
【 文章 编号] 0 9 0 1 2 l ) 1 0 9 2 1 o —5 7 ( O 1 1 —0 2 —0
越 多 。单 就见 于史 籍 的少 数 民族 上 层 人 士而 言 , 慕并 积 极 学 仰 习 中原文 化的 也不 乏其 人 。辽太 宗 的长 子“ 皇王性 好读 书 , 人 不 喜 射 猎, “ 阴 阳 , 音律 , 医药 、 , 通 [ , 知 精 砭炳 之术 。工 辽 、 文章 , 汉 尝译 《 符 经 》 , ] 使 出 逃 , “ 书 数 千 卷 ” 可 谓 嗜 书 如 阴 。[ 即 J 6 也 载 , 命 。] [ 辽兴 宗虽 不 至如 此 , 也 “ 骑 射 , 儒术 , 音 律 。 [ 皇 7 但 善 好 通 ” 日
书籍 是 以文字 的方 式记 录 和 传播 文 化 的 载体 , 是文 化 传 也 播 的一种 重要 方式 , 文即 欲通 过 对 辽代 外 交 往 来 中 书籍 的多 本
向 流通来 探 寻辽代 对于 文化 的 吸收与传 播 的相 关 问题 。 1 佛教 典籍 的流通

辽代外交中书籍流通论文

辽代外交中书籍流通论文

辽代外交中的书籍流通作者简介:张儒婷(1982-),女,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专业方向:宋辽金元史。

【摘要】书籍作为文化的承载品和传播媒介,其流通种类和方向能够客观的反映当时文化的发源地、集散地和流传情况。

辽朝作为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政权,外交活动中的书籍流通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出辽代文化的发展程度和传播方向。

本文即通过对典籍的种类和流通情况的考察,分析辽代文化散播与吸收的种类和特点,并探讨宋辽之间典籍流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书籍流通;北宋;辽朝;佛经【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1-0029-02辽朝作为十到十二世纪前叶活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不但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军事和外交格局,也对加强东北亚及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少贡献。

虽然遍布史籍的材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大多以探讨政治往来和战争为主,但穿插其间的文化传播内容依然不容忽视。

书籍是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即欲通过对辽代外交往来中书籍的多向流通来探寻辽代对于文化的吸收与传播的相关问题。

1 佛教典籍的流通十到十二世纪前叶,佛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非常广泛,当时的北宋、辽和西夏等政权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佛教的态度都非常宽容,信奉者颇多。

宋太宗设译经院[1]和宋真宗至兴国寺传法院观新译佛经[2]都是佛教被时人所接受的写照。

佛教的兴盛不仅表现在其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甚至受到重视,还表现在佛教典籍的交流已经成为当时政权交流中文化流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仁宗景祐元年(1034),北宋曾赐予西平王赵元昊佛经;嘉祐七年(1062),西夏国主李谅祚向北宋进贡马匹并求赐书,仁宗下诏赐予九经,并还其马。

[3]当时的辽朝对于佛教也非常推崇,信奉程度与周边政权和民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中国历史上也颇为有名。

各代皇帝或小或大规模的“饭僧”活动时有发生,史料之中不乏记载,后世甚至有“辽以释废”的说法,足可见佛教对辽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之大。

论宋代的出版管制

论宋代的出版管制

论宋代的出版管制宋代出版业兴盛,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思想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的出版管制措施,主要表现在被管制书籍的类型与出版管制的方式两个方面。

其一,被管制书籍的类型主要有:禁止刻印、销售议论时政、军事边机的书籍;禁止刻印、销售宗教异端等书籍;禁止刻印、销售违背儒家经义的书籍;在派别斗争中禁止刻印、流传反对派的书籍;国家垄断《历日》的印刷权。

其二,出版管制的方式是:采取书稿审查制度;普遍实行违禁刻书告赏法;对违禁雕印、销售、传播图书者予以惩罚。

[关键词]宋代;出版管制;书稿审查方宝璋(1951-),男,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史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财经监督史;高月梅(1985-),女,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变迁与历史经验。

(江西南昌330013)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宋代政府治理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70971057)的阶段性成果。

一、宋代出版管制的历史背景(一)宋代造纸技术和印刷业的进步宋代造纸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有较大的改进:一是能把各种造纸原料,如楮皮、麻、竹、桑皮、藤、苔、麦茎、稻秆等捣碎,沤成纸浆;二是纸浆沤成之后,以纸模(抄纸器)抄纸浆,并把纸浆从抄到墙壁上晾干改到在熏笼中焙干。

这种技术上的改进,使宋代所生产的纸韧性强,厚薄均匀,纸幅比前代增加了很多,而且产量也很大,为书籍的印刷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纸张。

与此同时,宋代的印刷业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庆历年间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广泛使用木版雕刻的同时,还出现了铜版雕刻。

宋代印刷的书,刻印精致,墨香纸润,校勘严谨,为后世藏书家、版本学家所重。

(二)宋代右文重儒政策宋代历朝皇帝都实行右文重儒的政策。

如:宋太宗以“锐意文史”而见著于史册,面对“丧乱以来,经籍散失,周孔之教将坠于地”,“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写购募,今方及数万卷,千古治乱之道,并在其中矣”。

宋真宗即位后,“道遵先志,肇振斯文”,继续把右文重儒作为宋朝的基本国策。

宋辽时期——精选推荐

宋辽时期——精选推荐

概述宋辽时期,女真人在哈尔滨地区建立了村落。

随着女真人的生产、祭祀等活动,出现了歌舞。

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都上京会宁府(阿城白城子)之后,以海陵王完颜亮为代表的诗词,宗翰的散文、杂剧百戏、书法绘画等,都受到中原影响,达到一定繁荣程度。

到了明清,哈尔滨地区的民间歌谣、萨满歌舞音乐、古典诗词、书画创作等在各县志中都有表述。

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哈尔滨市文学艺术创作便具有进步的倾向,成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殖民主义统治的锐利武器。

很多文学艺术家及进步青年相继来到哈尔滨,积极倡导新文学,《晨光报》和《国际协报》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园地。

这一时期,由于中东铁路的营运,众多国家侨民涌入哈尔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欧洲音乐同步发展,出现了综合歌舞游园会、俱乐部,音乐学校也相继设立,文化交流频繁。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广大爱国音乐工作者创作了许多抗日歌曲,表达了收复祖国河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此期间,哈尔滨音乐表演团体经常举行音乐会,在社会上很有影响,还多次赴日本及华北等地演出,是时,省报刊盛赞哈尔滨为“国际音乐之都”。

中共满洲省委迁至哈尔滨后,哈尔滨则成为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哈尔滨的作家与一些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纷纷拿起笔,以文艺作武器,进行“反满抗日”斗争,形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抗日作家群,他们团结一致,不仅为哈尔滨的文学艺术创作铭刻下一片片爱国主义的辉煌,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曲永垂不朽的英雄篇章。

罗烽的《说什么胜似天堂》,一针见血;达秋的《归途》,意味深长;革命烈士金剑啸的《兴安岭的风雪》,更是字字力透纸背,动人心魄。

萧军是中共地下组织“星星剧团”的成员和“夜哨”、“文艺”报纸周刊的撰稿人,其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抗日斗争,影响国内外,成为文学界抵抗日本侵略的一面旗帜。

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描写了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生活和斗争,名闻遐迩;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更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世界文库的瑰宝。

21_世纪以来宋辽关系史研究述评

21_世纪以来宋辽关系史研究述评

Vol.45No.3Mar.2024第45卷第3期2024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公元916年,辽王朝建立。

对于中原政权来说,辽政权不再是周边附属性少数民族政权,而是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能与之长期抗衡的北方民族王朝,北宋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宋辽关系是宋史与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21世纪以前,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宋辽交聘的补考,重大战役的考察,以及宋辽经济、文化交往交流等方面。

21世纪以来,宋辽关系史的研究走向深入和具体,取得了新的成就。

本文将对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宋辽关系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宋辽和战研究宋辽和战是宋辽关系总的发展脉络,是宋辽关系史研究的基本问题。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宋辽战争与战略调整、“澶渊之盟”、边界交涉与边防等问题上。

(一)宋辽战争与战略调整研究“澶渊之盟”缔结前,宋辽矛盾和冲突正处于爆发期,以战争为主要表现形式。

顾宏义、郑明对高梁河作战经过加以关注,认为宋太宗重伤夜遁是宋方由胜转败的关键原因[1]。

王晓波对宋辽之间的大小战事进行全面考述,重点论述了战役过程和战略战术,将宋辽战争定性为两个兄弟民族政权间的纷争[2]。

曾瑞龙突破了传统战争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从战略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北宋经略幽燕的失败进行全新总结,认为北宋在战略、战役和战法等几个层面都出现了失误[3]。

战争的胜利与否和王朝整体发展方略往往影响着宋辽双方的战略抉择。

陈峰、王战扬对北宋前期的战略构想进行考察,认为宋太宗两次北伐的失败导致对辽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向保守防御,进而演变为“守内虚外”[4]。

汪圣铎、胡坤指出,辽朝统治者面对瀛州之战的失利,更加坚定地选择“以战促和”的策略[5]。

杨小敏视高梁河之战、岐沟关之战为辽朝的震慑性外交,认为北宋经此产生了畏惧和防范心理,这种心理促使北宋奉行屈辱外交[6]。

李鹏对辽穆宗时期的对外政策进行评析,认为辽穆宗放弃了南侵战略,推行草原本位政策,处理对外关系十分守成[7]。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宋辽夏金元史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灭亡、明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宋史(960——1276年)一、北宋(960年,陈桥驿兵变——1127年靖康之变)的建立和统一之路宋太祖、太宗两朝是北宋初期。

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2、平定李筠、李重进(二人为后周大将)的叛乱;↓3、963年,平定荆南(南平);↓4、965年,消灭后蜀;↓5、971年,后汉降宋;↓6、975年,灭南唐;↓7、978年,吴越献地,降。

至此北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8、979年,太宗亲征,灭北汉,之后发动征辽战争。

986年,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1、“杯酒释兵权”,把全国武装的最高统帅权收到皇帝手中;2、撤销殿前都检点,设“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和殿前司统领禁军;集军权 3、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将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4、确立养兵募兵制度;集权措施 1、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为付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集行政权 2、削弱郡县长官权力,设通判监督知州;3、官、职、差遣分离;4、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选拔人才;集财政权:中央“制钱谷”,各地设转运使把财政收入运到指定地点;集司法权:设提点刑狱一职,主管地方司法;评价:1、对于解除藩镇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随着时间推演,造成“三冗二积”的不良局面;三、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重点】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

1、土地问题严重。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大量农民失去田产;2、北宋人民负担沉重。

北宋实行五种版籍户口制,低等户民倍受盘剥;3、土地赋税实行两税法,又有各色杂税、杂役;A、社会矛盾 4、徭役和差役负担重;5、由于冗官、冗兵以及奢侈浪费,财政入不敷出;6、对外战争失利,军事危机加深;B、农民起义起义(一)、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四川茶农王小波率众起义,首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王小波牺牲后,妻弟李顺被推为首领。

宋辽雁门之战的介绍

宋辽雁门之战的介绍

宋辽雁门之战的介绍雁门关大捷是宋辽战争中宋朝为数不多的胜仗,宋辽雁门之战是如何打响的?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宋辽雁门之战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宋辽雁门之战的介绍“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雁门关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此关两侧双峰夹峙,高耸入云,鸿雁南飞之时,也须从双峰之间通过而得名,以喻双峰之高、地势之险。

如果说金庸作品终究是小说家言,发生在雁门关下的那段故事不可信,那么北宋初年“杨家将”的故事却是真实存在的了。

公元980年3月。

辽国一面命令河北地区辽军开始佯攻,另一方面任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为统帅,率10万铁甲骑兵南下进攻雁门关。

辽军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宋军一触即溃。

不久辽军前锋抵达北方咽喉雁门关。

关系到北宋存亡的雁门关保卫战拉开序目。

强敌来袭,担负雁门关防御重任的杨业立即向正驻守太原的北方防务主管潘美紧急求援。

作为久经战阵的开国名将,潘美对杨业的危局比谁都清楚。

但问题是他虽身兼要职,管辖着北方驻军。

但是,作为北方前线最高军事长官的潘美面对强敌来犯,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而无能为力。

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最重要而又是最起码的,对属下军队的临阵指挥和调动权!作为宋朝一系列压制武将的政策的“创始人”。

宋太宗赵光义为达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创造性的发明”了“阵图”这种被后世当作笑柄的东西。

大凡领兵作战的将领,赵光义都会事先煞有介事的授予其一份已经画好的“阵图”。

大到出征后该如何行军、布阵、出击,小到军队该如何扎帐篷。

皇帝陛下在“阵图”中都有明文规定,统兵将领们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样按主人意愿行事。

不管前线有什么变化,甚至于即便是明知道按“阵图”作战必死无疑,将领们也必须一丝不苟的去执行。

这种做法让后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但确实是史实。

而且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

想调动兵力必须请示皇帝批准。

否则就是“抗旨谋反”的灭族之罪。

而且在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身边,都伴随有一位皇帝亲自任命的文官“监军”。

五代辽宋夏金文学常识

五代辽宋夏金文学常识

五代辽宋夏金文学常识词和诗1、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作为代表。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辛弃疾,字幼安,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情。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2、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又称柳七,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主要作品有《乐章集》、《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等。

3、王安石,字介甫,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诗作有《元日》、《登飞来峰》、《泊船瓜洲》等。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是现知道的留下诗歌最多的诗人。

代表作有《示儿》、《游山西村》、《书愤》等。

5、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

6、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在诗词、书画方面都很有造诣。

著名作品有《虞美人》、《相见欢》等。

散文1、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以禁书求秩序:中国古代对民间文献活动的控制史论(上)

以禁书求秩序:中国古代对民间文献活动的控制史论(上)

以禁书求秩序:中国古代对民间文献活动的控制史论(上)蒋永福;赵莹【摘要】禁书是对民间文献活动的一种控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禁书史,中国古代的禁书始于先秦的战国时期.先秦至五代的禁书,其重点是禁谶纬、天文之书;明清两代的禁书,其共同的重点在三个方面,即禁违碍书籍、科举时文和剧本小说.中国古代对民间文献活动的控制,既有"良性控制"表现,也有"恶性控制"表现.无论是"良性控制"表现还是"恶性控制"表现,都对现今社会的文献控制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以史为镜"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禁书;文献控制;中国古代【作者】蒋永福;赵莹【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1中国古代官方用行政手段对民间的文献活动(文献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进行控制,就是人们常说的“禁书”。

“禁书”一词,最早见于宋人苏辙的《栾城集》中,他针对当时国人与高丽国的交往中买进一些违禁物品的情况,写了一份题为《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的奏折,在此奏折中他建议皇帝说:“不许买禁物、禁书及诸毒药。

”[1]苏辙这里所说的“禁书”显然是指“应禁之书”,而没有说明何谓“禁书”。

关于“禁书”的定义,本文采用王彬先生的说法:“禁书就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而禁止刊印、流布、阅读的书籍。

”[2]中国古代的禁书,在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在禁止范围上表现为前窄后宽;在禁止程度上表现为前松后严。

据此,本文把中国古代禁书划分为先秦至五代和宋元明清两大阶段。

国内关于古代禁书的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栋,本文当然不想进行重复性研究。

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各时期禁书的重点领域,用控制论原理概括禁书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禁书所追求的文化秩序(有时涉及国家安全秩序)的建构用意。

明清时期的禁书与文化审查制度

明清时期的禁书与文化审查制度

明清时期的禁书与文化审查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经历了伟大的疆域扩展,还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变革。

然而,在这一时期,禁书与文化审查制度也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禁书是指被禁止出版、流传和阅读的书籍,它往往与一定的政治、经济、道德或宗教观念有关。

明清时期的禁书制度可以追溯到宋朝,但在明代达到了极致。

清代沿袭了明代的禁书制度,并进一步加强了对禁书的审查力度。

禁书制度首先源自政治的考量。

在明清时期,朝廷希望通过禁书来掌控文化和思想,从而巩固统治地位。

被禁书籍往往包括批判当权者的言论、抨击社会现象的作品以及具有异端思想的内容。

通过禁止这些书籍的流传,朝廷设法遏制批评和抵抗的声音,保持社会稳定。

其次,禁书也与宗教观念有关。

明代儒家学说兴盛,对佛教和道教持有排斥态度。

因此,一些佛教和道教经典以及其他宗教著作也成为禁书的对象。

朝廷试图以此推行经史儒家教育,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

在审查禁书方面,朝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

明代设有“都察院”和“宫观检讨”的官员,他们负责审查和宣布禁令。

清代则设立“图书馆”和“各省御史台”等机构,以更严格的标准审查书籍,并追查违反禁令者。

同时,朝廷通过设置法律和规定惩罚违法者,如禁止阅读禁书者将受重罚,包括罚金、监禁甚至死刑。

然而,禁书与文化审查制度的存在也对社会和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禁书限制了人们获取广泛知识的渠道,阻碍了思想的自由流动。

这对于学术研究和知识的传播造成了阻碍,限制了社会的进步与创新。

其次,禁书也使人们对受限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进而催生了地下出版和走私书籍的现象。

一些人士不顾法律的约束,以秘密方式印刷和传播被禁书籍,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知识的多元性和自由,成为文化的一种逃避和抵抗。

此外,禁书也为文人提供了讨论和批评的机会。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才子佳人,他们通过私下交流和写作来探讨社会问题和政治观点。

这些作品表达了他们对禁书和文化审查制度的不满,对于时代的进步和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唐末以后一种重 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 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
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
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
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取鉴。
一、书院的产生
(一)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1、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军阀割据 的局面,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萌 芽的直接原因。 2、宋初官学低迷而科举取士规模扩大, 书院应运而生填补了官学的空白。
三、教育阶段和教育内容
(二)大学教育
1、教育任务: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 饰”,即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内容:在小学“教事”的基础上 “教理”,主要就是“四书”、“五经” 3、教育方法:重视自学(书用你自去读, 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 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 已);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两汉之后,儒家经学学术旨趣越来越 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 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尽管韩
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
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这
一发展在宋朝实现,即理学的产生。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一)理学之发展
1、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理学本体论) 2、张载、程颢、程颐:理与气、道与器、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宋朝文化教育政策
2.了解金、辽、元民族学校的 设立及推行“汉化”的政策 3.掌握宋朝的兴学运动 4.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辽史-志-卷十二》

《辽史-志-卷十二》

《辽史-志-卷十二》◎历象志上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余年。

今奉诏修辽史,体与宋、金似,其《大明历》不可少也。

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得祖冲之法于外史。

冲之之法,辽历之所从出也欤?国朝亦尝因之。

以冲之法算,而至于辽更历之年,以起元数,是盖辽《大明历》。

辽历因是固可补,然弗之补,史贵阙文也。

外史纪其法,司天存其职,《辽史》志是足矣。

作《历象志》。

历大同元年,太宗皇帝自晋汴京收百司僚属伎术历象,迁于中京,辽始有历。

先是,梁、唐仍用景福《崇玄历》。

晋天福四年,司天监马重绩奏上《乙未元历》,号《调元历》,太宗所收天汴是也。

穆宗应历十一年,司天王白、李正等进历,盖《乙未元历》也。

圣宗统和十二年,可汗州刺史贾俊进新历,则《大明历》是也。

高丽所志《大辽古今录》称统和十二年始颁正朔改历,验矣。

《大明历》本宋祖冲之法,具见沈约《宋书》。

具如左。

宋武帝大明六年,祖冲之上《甲子元历》法,未及施用,因名《大明历》。

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算外。

元法:五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五。

纪法: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

章岁:三百九十一。

章月:四千八百三十六。

章闰:一百四十四。

闰法:十二。

月法: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余数:二十万七千四十四。

岁余:九千五百八十九。

没分:三百六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一。

没法:五万一千七百六十一。

周天: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四。

虚分:万四百四十九。

行分法:二十三。

小分法:一千七百一十七。

通周:七十二万六千八百一十。

会周:七十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七。

通法: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七。

差率:三十九。

推朔术:置入上元年数算外,以章月乘之,满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余。

闰余二百四十七以上,其年有闰。

以月法乘积月,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余。

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

大余命以甲子,算外,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也。

小余千八百四十九以上,其月大。

求次月:加大余二十九,小余二千九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辽书禁政策之浅析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07历史 070103028 林伟指导教师曹显征副教授【摘要】宋代与辽代既是敌对之国,而又称兄弟之邦。

书是宋、辽两朝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领域的传承的重要工具;同时宋、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的政策也影响着书禁政策的发展。

两朝统治者为防止军机要事、山川险要通过书籍外传,又兼经济、文化、民族心态的影响,故彼此实行了书禁政策。

书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统治者始料未及的,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宋辽书禁政策公元一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少数民族相继的兴起,政权分立,纷争不断。

相伴165年之久的宋辽两代在各领域相较异常激烈,宋辽书禁政策就在这环境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

本文将通过以下三条线索对宋、辽书禁政策做出浅要的评析:一、宋实行书禁政策的背景、书禁政策的发展过程及特点、书禁政策的原因;二、辽实行书禁政策的背景、书禁政策的原因及具体措施;三、宋、辽书禁政策的实行对两朝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章:宋代实行书禁政策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原因。

一、宋代书禁政策的背景、发展过程及特点、书禁政策的原因。

自936年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

石敬瑭称帝后,立即兑现之前向契丹所许下的承诺,将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割让给契丹。

“燕云”对宋人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心结。

一个让骄傲的宋人感到自卑,就如同时时刻刻扎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心中的一根刺那样的解不掉的心结。

这个心结会给宋人带来什么?一个忍气吞声一百年,在与外族战争屡屡受挫一百年,却有着光荣历史与荣誉感的民族,要怎么样面对这种心结?宋朝开国之后,面对辽人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

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

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两年后疮发去世。

之后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

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4年)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维护了此后122年的和平.据统计在北宋历史165年中,宋辽和平期共122年,而失和则仅有43年。

澶渊之盟后两国关系也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平等,即平等的外交礼节。

自此宋真宗与辽圣宗两人约为兄弟,真宗为兄,圣宗为弟,两朝即为兄弟之邦,这与石敬瑭自称儿皇帝不同,相反恰是为了更好的表明了两国兄弟之邦的平等关系。

时,两国帝后去世时,对方皆发哀,辍朝,或禁音乐。

如辽圣宗去世时,宋仁宗亲发诏书云:“宜特辍视朝七日,兼禁在京音乐七日,以辍朝日为始……礼官具仪,帝成服於内东门幕殿”①[1]宋初,在军事上的接连失利,由此,宋庭逐渐将重心由对外攻取转向对内防范,书禁政策也随之摆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在澶渊之盟后,出现了一种相对“和平喜庆”的社会氛围,为何宋朝要接连发起“书禁’政策呢,而且越发走向高潮?宋代存在了165年之久,更换了九代君主。

书禁政策的发展从960年陈桥驿兵变至“靖康之变”、一步步迈向高潮,其主要历经了这么一个过程:㈠、书禁的初期主要是在太祖朝和太宗朝,即960—997年。

这一时期,政权初建,皇权未稳,边境尚未安宁,契丹虎视眈眈。

此时此刻,两位久经战乱的宋朝皇帝自知民生疾苦,稳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于是定下了一系列“祖宗之法”。

其时的“书禁政策”也基本是沿袭唐五代的“书禁”政策,书禁范围不广,书禁政策也没有多大的革新。

据统计:这一时期的“书禁”不少于6次,2次在太祖朝,4次在太宗朝,其中五次在禁天文,经纬。

占卜类。

[2]如在开宝五年(972)九月,太祖下诏:“禁玄象器物、天文、图。

不懂啥字、七曜历、《太乙》、《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私藏于家,有者并宋官。

[3]同年十一月癸亥诏:“禁释道私习天文地理”[4]。

开宝九年(976)十一月,太宗即位两旬,就下诏曰:“令诸州大索明知天文术数者,传送阙下,敢藏匿者弃市、幕告者赏钱三十万。

[5]太平兴国二年(977)十月,太宗诏令:两京诸道阴阳卜筮人等,向令传送至阙,询其所习,皆懵味无所取。

盖娇言福祸,诳耀流俗,以取赀耳。

自令除二宅及易筮外,其天文、相术、六壬遁甲、三命及其阴阳书,限诏到一月送官”。

[6]在这么一种高压政策下,知巧天文术数的人陆续被送到开封。

十二月,太宗组织了一次考核,考试合格的被留在了当时的国家天文机构——司天台,不合格的被当做犯人处置了。

[7]㈡、“书禁”中期“书禁”中期主要集中在宋真宗、仁宗、宋英宗在位期间,即1023—1085年。

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前,宋政府一直面临着辽国的军事威胁。

澶渊之盟后,宋代出现了相对的和平安宁的时期,社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社会文化生活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开国之初定下的“祖宗之法”,在有效防止五代藩镇割据、朝代频繁更替的同时,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造成了北宋“冗兵、冗兵、冗费”的弊病,加之每年的“岁币”负担,由此形成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有识的士大夫阶层有感于社会现状,要求进行变革,从而有了之后的“庆历新政”。

在这一时期禁书政策,建立在重申禁“经纬、天文图书的基础上。

在雕版印刷术进步,榷场贸易活跃的情况下,一些事关国家机密的图书也流入了辽国,因此,真宗景德三年(1006)诏:“非九经书疏、不得赴榷场博易。

景德三年九月壬子,诏:“民以书籍赴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违者按罪,其书没官⒆——《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六十四,景德三年九日壬子条仁宗天圣五年(1027)“今后如合有掉印文集,仰于逐处投纳附通闻奏,候差官看详别无妨碍,许令开板方得雕印,如敢违犯,必行朝典,仍候断造讫收索断造讫收索印板,随处当官毁弃。

”[8]景祐三年(1036)秋七月丁亥,禁民间私写编赦、刑书及毋得镂版,[9]庆历二年(1042)正月,诏毁《金科正义》。

[10]——杭州知府言:知仁和县太子中舍翟昭应将刑统正本改为《金科正义》,镂版印卖。

“诏转运使司鞠罪、毁其板。

——《宋会要辑高。

刑法》二之二六治平三年(1066)七月辛巳,禁私印新修经义据统计[11]:这一时期的书禁数量比初期有所增加书禁数量应不少于22次,其中真宗朝9次,仁宗朝约12次,英宗朝月1次。

较前代,书禁的数量类型也有所增加,除天文、经纬、兵书外,还有禁法律、词语体制不合规宜之图书,对输入境外的图书业有规定,并对私家出版文集进行规范,对私家印官府新修经义进行禁止。

在书禁同时,还有多起因蓄书禁而获罪的例子,如天禧元年(1017)袁象藏书案[12]天禧三年(1019)谯之易书禁案[13]、㈢、书禁高潮在宋真宗景德二年(1004年)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至“靖康之变”的122年里,宋辽总体保持的相对的和平局势,但“内疾不解”,积贫积弱的局势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

财政困难,军事疲弱,内忧外患迫使宋统治者不得不采取相当的措施,其中自然不少是为加强思想控制,达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由此,随“书禁”政策走向高潮,大宋朝却步入没落,这或许也是宋人悲哀的一面.书禁高潮主要集中在神宗朝、哲宗朝、徽宗朝、钦宗朝,乃至南宋高宗朝后才有所平缓。

本文旨在浅析宋与辽的书禁政策、因此南宋朝书禁政策暂不做论述,即1067—1127年.这是宋代书禁的高潮期之一,宋朝的主要书禁政策也主要产生在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书禁应不少于44次,其中神宗朝约6次、哲宗朝10次、徽宗朝27次、钦宗朝1次[14]。

随北方金朝的崛起,社会越发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书禁政策出现了较为极端的做法。

二、宋代实行如此严酷的书禁政策究竟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性呢?究其原因,本文做如下论述:㈠、政治层面宋代的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达,自宋太祖、太宗立下“祖宗家法”,而祖宗家法的核心则是皇权的集中与政权的巩固,结合当时异族的政权的兴起,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势。

因此,对于那些被统治阶层认为威胁到自身统治,威胁到国家时政军事机密时,这些图书自然而然被列入了“书禁”范畴。

元祐五年(1090年)七月二十五日诏:“凡议时政得失,边机军事文字,不得写录传布。

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告者緡钱十万。

内国史、实录仍不得传写;即其他书籍雕印者,选官详定,有益于学者,方许镂版。

候印讫,送秘书省。

如详定不当,取勘施行。

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杖一百。

委州县监司、国子监觉察。

[15]臣子的党争:臣子的党争以神宗熙宁年间,实行的著名“王安石变法”为代表,这场变法功过是非暂且不论,但这一场变革使源于仁宗朝的宋代党争越演越烈,各派别之间的斗争异常尖锐,当权派为打压异己,反对对方学说,而进行书禁,出现了因政见不同而大肆禁止异党人士图书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许多文字狱。

如松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以及稍晚期的“车盖亭诗案”。

㈡、文化、心态层面首先,在《宋史。

艺文志序》[16]说:当时“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制作、讲说、纪述、赋咏,动成卷帙,累而数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

”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知识分子群体的扩大,加之内忧外患,宋朝知识分子普遍具有较高的忧患意思,使统治者较难驾驭宋人思想。

有思想,有技术,宋人思想著作也随之百花争艳,这也史宋统治者不断拓大书禁范围,加大书禁力度的原因之一。

其次,在自认文化“纯正”的宋人眼中,向来以“正统观”自居,存在浓厚的“夷夏观”。

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年),汉人刘辉上书称:“宋欧阳修编五代史,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贬訾。

且宋人赖我朝宽大,许通和好,得尽兄弟之礼。

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经意。

臣请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

”[17]因宋人修史时把辽朝列入“四夷”而不满。

政和八年(1118年),宋廷积极准备北上攻辽,以收复幽云地区,安尧臣上书劝阻曰:“臣闻中国,内也;四夷,外也。

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

夫天下有外惧,无内忧,盖自古夷狄之于中国,有道未必来服,无道未必不来,……安危之机,不在于夷狄之服叛去来也。

”这里宋以外邦国统统称为“四夷”,认为是天下之“末”而非“中国”,明确地表达出了视契丹人为“番夷”的态度。

在军事领域的不得志,为保持那脆弱的文化、民族优越性,宋人自是不愿将先进的文化轻而易举的流传入辽国么?㈢、国防层面早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亲征幽云之时,宋廷就下诏云:“北燕之地,中国旧封。

晋汉以来,戎夷窃据,迨今不复,垂五十年。

……爰兴师律,以正封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