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伪驳非 厘清事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伪驳非厘清事理
作者:周道琴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2年第10期
写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自己对人生世相中某一问题的观点态度,方式大致可分两种,一是证明,一是反驳。“证明”,就是从正面确立一个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这种方法也叫立论;“反驳”,就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观点,这种方法又叫驳论。无论是正面直接证明,还是通过反面批驳来证明,都是常见的论证方法。当我们要表明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时,可以写一篇立论文章,也可以写一篇驳论文章,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立论,有时又需要从反面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另外,作为一种论辩技巧,反驳在常见的辩论赛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会反驳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反驳呢?可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1. 反驳论点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然后针对这个论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指出其错误和荒谬。
例如初中课文《“友邦惊诧”论》,鲁迅先生针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直接反驳:“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作者摆出确凿事实,在对比之中证明“友邦”并非友邦,而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随后,作者指出其险恶用心:“…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杀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就残酷镇压。”
反驳论点还可以间接反驳,比如用归谬法。即根据对方的错误观点进行合理的引申、推理,暴露出它的荒谬,从而驳倒对方。例如:
一次,一个美国外交官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对一位中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中国外交官反击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无须向别人做出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做出什么保证吗?”这位中国外交官的最后一问就是用了归谬的方法,让那位美国外交官无言以对。
2. 反驳论据
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论点是论据的集中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揭穿了对方论据的虚假性、片面性,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
如鲁迅在《文学和出汗》里批驳对方的观点“文学要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长久”时,就用到这种方法。对方的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先生抓住对方论据的漏洞反驳道:“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是啊,既然都消灭了,后人应该都看不见了,后人看不见了,怎么就断定它们的消灭是因为不是写的永久不变的人性呢?可见,作为支撑对方论点的这个论据是有问题的,论点也理所当然地不能成立。
3. 反驳论证
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论证不合逻辑,由这样的论据推不出这一论点来,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例如:
多年前一个英国记者曾对周总理说:“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一定会向外国扩张。”总理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国外领土,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是决定于人口的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总理的话就指出了英国记者推论的荒谬,其观点的错误也就清晰明白了。
驳论文的写作,一般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树立靶子——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或论据或论证,放“矢”先要有“的”;第二步,分析批驳——选用确凿的事实和正确的道理直接批驳,或用归谬法、反证法间接批驳,分析对方的错误所在,揭示其本质;第三步,得出结论——破是为了立,经过层层批驳,在总结中立出自己正确的观点。
立论和驳论,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说理方式,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阐明正确的主张,驳论其实也是为立论服务的。在批驳时要抓住对方言论的要害作为“突破口”,针锋相对,使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篇驳论文进行简要的点评。
中国人该不该抵制《功夫熊猫》
秦淮川
28日零时,熊猫“阿宝”重出江湖,《功夫熊猫2》的零时场人满为患。同时,《功夫熊猫2》的上映也遭遇了其他声音,比如行为艺术家赵半狄公开要求抵制观看《功夫熊猫2》,表示该片是老美对中国的一种“文化侵略”,这一说法还得到了学者、北大教授孔庆东的支持。
把《功夫熊猫2》上升到文化侵略,是不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好莱坞确实在赚我们的钱,但是不是文化侵略?好莱坞也确实把中国符号拿去了,但是不是为了征服你?又是不是在洗脑和征服我们的心?这自然大可商榷。
如果好莱坞确实征服了我们的心,最该探讨的是,为什么好莱坞这么容易征服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为何这么容易征服?国产电影每年不知道有多少部,但为何就不能像《功夫熊猫》《功夫熊猫2》一样征服国人的心?不少电影迷当然希望国产电影雄起,希望国产电影争气,更希望国产电影走出国门。不反思自己,却一味指责对方,这显然是狭隘的。
其实,无论《功夫熊猫》还是《功夫熊猫2》,之所以备受国人喜欢,不仅仅是熊猫这个符号,还有深刻的电影哲学和朴素的价值观传达出的励志、乐观等奋斗精神,以及影片本身的叙事方式、拍摄技术,如果说好莱坞刻意迎合国人的话,那么我们的艺术从业者能不能也导出几部这样的电影?当前,最不该的是抵制,而应该是学习,是“拿来主义”。
说白了,好莱坞推出《功夫熊猫》《功夫熊猫2》,只是再次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我国每年进口影片数以千部计,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正如前国新办主任赵启正所言,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这一席话一语中的。
“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正式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立足于自信与相互借鉴,应是坚持不懈、潜移默化的提升过程,是从国家到国民素质的提升与展示。基于此,还是少一些浮躁的抵制,多一些老实的学习和沉静的内功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