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t-课题1-4-溶液.-溶解度

合集下载

第三节溶解度

第三节溶解度

课题二溶解度(学案)―、课前须知(一)学习目标: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溶解度曲线的点、线、交点的含义通过观察、作图、分析、比较,学习数据处理的两种方法(二)重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从溶解度曲线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二、自主预习:溶解度的概念: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三、合作学习【合作讨论】设计实验比较氯化钠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简述实验方案。

【组内互助】1.用不同颜色笔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

根据表9-1 , 在直角坐标系上描点并用圆滑的曲线联结起来。

1、2、3组画氯化钠、氯化钾,4、5、6组画氯化俊、硝酸钾。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

1002.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NaCl和KNO25C和85 C的溶解度,把数据记录【思考交流】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2)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 :(3) 曲线越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图9-12和图9-13,找出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1) 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如(2) 少数物质溶解度,如;(3)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如。

四、学以致用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 晒盐,通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过对溶解度曲线的探究,这是为什么?五、中考链接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1) 在C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等.(2) t3C时,分别将甲、乙、丙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至,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3) t2C时,向70g甲物质中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 (填"是”或“不是” 饱和溶液,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溶液与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溶液与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溶液与溶解度的相关知识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一种均匀混合物。

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指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的粒子被溶剂的分子包围,形成一个由溶质和溶剂混合的体系。

溶液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经常出现在日常现象和实验室实践中。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质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溶质和溶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得溶质更容易溶解在溶剂中。

但对于某些溶质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可能会减小,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某些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反应会发生,导致溶质析出。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一般情况下,增加压力不会对溶解度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对于一些气溶解于液体中的溶质来说,增加压力会使得气体分子更容易溶解于溶剂中,从而提高了溶解度。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子架构或化学性质,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质更容易溶解在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相反,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则溶质的溶解度较低。

除了溶解度,还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是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

此时,溶质以固体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同时与溶剂之间发生逆反应的速度与溶质溶解的速度相等。

饱和溶液是溶质与溶剂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除了饱和溶液,我们还可以有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了超过饱和度的溶质。

这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理论溶解度,形成了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稍有扰动就会导致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不饱和溶液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未达到饱和度,此时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

总之,溶液与溶解度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概念。

了解溶液的组成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溶液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第一章: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1.1 溶解度的定义1. 引入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1.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 讲解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 举例说明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第二章:溶解度曲线2.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1.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2. 指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

2.2 溶解度曲线的分析1.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方法。

2. 举例分析溶解度曲线。

第三章:溶液的组成和转化3.1 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1. 讲解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2. 举例说明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3.2 溶液的转化1. 讲解溶液的转化方法。

2. 举例说明溶液的转化方法。

第四章: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1 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4.2 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1. 讲解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五章:溶解度实验5.1 实验一:测定某物质的溶解度1. 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5.2 实验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1. 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第六章:溶解度与温度关系6.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 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举例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溶液部分知识点总结

溶液部分知识点总结

溶液部分知识点总结1.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溶质在给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最大溶质量来表示,单位是mol/L。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质种类等因素影响。

在溶解度与温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减小。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情况多见于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当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并达到一定的饱和值时,再升温不会再增大溶解度,而会出现饱和溶液变成过饱和溶液的现象。

溶解度曲线是描绘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通常在温度和溶解度坐标系中绘制。

溶解度曲线的形状通常与该溶质的性质有关,常见的有对称型、不对称型和温度不变型等。

对称型的溶解度曲线常见于一些晶型变化规则性较好的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研究物质晶型结构的变化。

不对称型的溶解度曲线则多见于各种不同晶型形成菱形相图的化合物。

温度不变型溶解度曲线则见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中,特别是在溶解度曲线的中间部分温度范围内。

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溶液的稀释是指在保持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更多的溶剂以减少溶质的浓度。

溶质的质量不变,但是溶液的体积增大,浓度减小。

稀释常用于化学实验中,通过稀释可以调整溶液的浓度,使实验过程更好地进行。

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溶液的浓缩是指在不加溶剂的情况下,增加溶质质量以增大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增大时,溶质的质量也增加。

浓缩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蒸发法、结晶法等。

浓缩是化学工业制备一些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也是溶液处理和回收的重要手段。

3.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

吸热现象是指溶解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进行的现象,这样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使溶液温度下降。

而放热现象则是指溶解过程中放出热量的现象,这样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吸热和放热现象对于控制溶解过程和预测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溶液的溶解度和溶解热

溶液的溶解度和溶解热

溶液的溶解度和溶解热溶液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均匀透明的体系。

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单位压强下固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所达到的最大浓度,通常用溶质在溶剂中质量比或体积比表示。

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质量溶解在溶剂中所吸收或者释放的热量。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 压强: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增大,即亨利定律。

而对于固体或液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溶质,压强的变化对其溶解度产生的影响较小。

3. 溶剂的性质:不同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有所差异。

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就越大。

二、溶解热的影响因素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会释放出热量,即溶解热为负值。

相反,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会吸收热量,即溶解热为正值。

三、溶解度和溶解热的应用1. 溶解度的应用:a. 控制饮食中的糖分摄入量:利用不同温度下糖的溶解度差异,可以控制饮料中的糖分含量,达到减少糖分摄入的目的。

b. 调节化妆品的质地:根据不同温度下各种成分的溶解度,可以调节化妆品的质地,使其更适合不同季节的使用。

c. 工业生产中的结晶过程:通过控制条件,可以使物质在溶液中达到过饱和状态,然后通过降温、搅拌等方式,促使产生结晶,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晶体。

2. 溶解热的应用:a. 制冷系统:利用溶解热为负的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吸收热量,可以用于制冷系统中,实现制冷效果。

b. 热仿生学研究:通过研究生物体内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热变化,了解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能量转化机制。

c. 化学反应的控制:溶解热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位置,通过控制溶解热的大小,可以达到控制反应过程的目的。

综上所述,溶液的溶解度和溶解热是相互关联的。

初中化学《溶解度》PPT课件

初中化学《溶解度》PPT课件

初中化学《溶解度》PPT课件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如果将大量的糖放入一杯水中,会产生什么现象?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1、什么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呢?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

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增加溶剂、升高温度3、浓溶液与稀溶液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浓溶液;含溶质较少的溶液——稀溶液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4、结晶(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热溶液结晶后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小结: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它是受到温度、物质本身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等条件的影响。

讨论: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何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在同一条件下,(相同温度,一定量的水),它们在水中溶解的最多量接近相同,但是随着温度的上升,水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比氯化钠的质量要大得多。

二、溶解度1、固体溶解度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状态:饱和单位:克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200c31.6g100g131.6g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200c/g)>10>1<1<0.01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溶解度温度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高中化学溶液溶解度教案

高中化学溶液溶解度教案

高中化学溶液溶解度教案
主题:溶液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利用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和示范实验相结合;
2. 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流程:
1. 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度的定义,引入今天的主题。

2. 学习:
(1)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2)讨论溶解度受何种因素影响,并引出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3)介绍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实例。

3. 巩固: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4. 总结:
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六、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研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写出实验报告;
3. 阅读相关文献,自主探究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

七、板书设计:
1. 溶解度的定义;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溶解度计算方法;
4.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活跃,能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后续教学可以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溶解度》-完整版PPT课件

《溶解度》-完整版PPT课件
氯__化__铵__、__氯___化__钾__、__氯___化__钠__、硼酸
由此,请归纳溶解度曲 线能提供什么信息?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 /
溶 200 解 度 190
g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2、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同种溶剂中溶 解能力不同
内因: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
不同物质在同 一溶剂中溶解
能力也不同
外因:温度
注意:物质的溶解性只能
粗略的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 大小,不能确切表示一种物 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从生活走进化学
例如:我们知道蔗糖、食盐都易溶解 在水中,那么你能利用溶解性比较出 它们溶解能力的大小吗?
18g
68g
3?6g
200g 饱和
72g
272g
?36g
②当温度改变时,如在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8.4g
可见: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外因只有温度,不会 随着溶剂、溶质的量的改变而改变。温度不同 溶解度不同。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溶 200
5、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表示方法:
溶解度
从生活走进化学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 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 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实验探究
等量的植物油
较多的 较少的熟石
蔗糖

10ml水 10ml汽油 10ml水
10ml水

溶解度 优秀教学设计

溶解度 优秀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课题 2 溶解度
课型
新授课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3、进一步熟练加热试管、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
4、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
能力
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
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
导入
在室温下,在一定量的水 小组实验
中是不是能无限制地溶解
氯化钠呢?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知识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 中总结规律,获得 知识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一、饱和溶液
分组讨论,共同研 结合实验,使学生
【讲解】

在强烈的求知欲作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
用下,深切感受到
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
实验的重要性。培
质不能在溶解时,所得到
溶解度涵义的几个变式练习由于学生回答不全面,学生课上记笔记用的时 间长,后面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没讲透,只能复习时再作补充。实验准备不很 充分,讲桌没准备氯化钠固体。
让学生真正了解
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
“从生活走进化
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
学,从化学走向社
丽多彩。
会”的内涵,树立
学好化学,造福人
类的远大理想。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 学生总结
结合化学学科特

点,在学习方法和
2、固体的溶解度
学习要求上,给予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指导。
教后反思:本节课内容上理论性较强,但与实践结合紧密。概念的理解和突破 借助一个演示实验一个分组实验,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观察与分析自然地形成 了概念,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去除了课本实验对溶质和溶剂具体量 (5g)的要求,便于学生操作,得到同样的要求。

溶解度PPT课件4 人教版优质课件

溶解度PPT课件4 人教版优质课件

二、气体: ①气体本身的性质 例如氢气难溶于水,二氧化碳易溶于水。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得越少。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得越多。 ④接触面积。
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
适量水
混合物
KNO3
热 降温 结晶 过滤
加热 饱和溶液
降温结晶法提纯硝酸钾 (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滤纸上: KNO3固体
溶解度
(克) 80
KNO3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oc)
溶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解 200
度 190
( 克
180 170
160
) 150
.d .b
对点于:硝表酸示钾某来物说, C质点在和该D温点度代下表 含的义溶是解?度。
130 120
110 100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2
一、固体溶解度
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 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说明: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A物质和100克 水最多溶解30克B物质哪一个溶解度大?
g
0.10
3 、升温结晶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温度/℃
给熟石灰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
变浑浊,因为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升温后会有熟石灰固体析出
•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溶液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溶液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溶液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高中化学备课教案:溶液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引言:溶解度是指溶质在单位溶剂中溶解形成的稳定溶液的最大量。

溶解度曲线是通过改变温度或溶质浓度,测定在平衡状态下的溶解度随条件变化的曲线。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化学教师准备课堂教学,重点讲解溶液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及相关实验方法,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一、溶解度的概念与计量单位(200字左右)1. 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饱和溶液的最大量。

通常以溶质溶解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之比来表示。

2. 溶解度的计量单位:溶解度的计量单位通常有质量分数(g/100g溶剂)、摩尔分数(mol/100mol溶剂)、摩尔浓度(mol/L)、体积分数等。

不同的计量单位可以根据实验需求互相转换,其中体积分数常用于液体溶液。

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解读(400字左右)1. 实验方法:绘制溶解度曲线需要进行一系列溶解度实验,通过改变温度或溶质浓度,以测定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中可选用重量法或体积法测定溶解度。

重量法是指在已知温度下,向溶剂中加入溶质,使之溶解并饱和,然后将溶液破开,沉淀中的溶质称重,由此计算溶解度。

体积法是指用溶剂对溶质进行可逆溶解与析出,不断变更溶质浓度,记录溶液体积变化,以此绘制溶解度曲线。

2. 曲线解读:溶解度曲线的斜率可反映溶解热的大小,斜率越大,溶解热越大。

曲线的上升段表明溶解度随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达到饱和。

曲线的下降段表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即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三、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相关实验演示(600字左右)1.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与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有关。

一般情况下,溶解热为正值,即溶解过程为吸热过程。

温度升高时,溶解热的增大使溶解过程更易进行,从而增加了溶解度。

通过实验演示可以观察到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

2. 压强的影响: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压强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大。

溶解度化学教案设计

溶解度化学教案设计

溶解度化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溶解度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溶解度的定义1.2 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溶剂、温度、压力1.3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质量溶解度、体积溶解度1.4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第二章:溶解度规律与分类2.1 溶解度规律:Henry定律、Raoult定律2.2 溶解度分类: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2.3 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碱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第三章:溶解度与溶剂的选择3.1 溶剂的极性分类: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3.2 “相似相溶”原理: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极性选择合适的溶剂3.3 常用溶剂的溶解度特性及选择原则第四章:溶解度实验设计与操作4.1 溶解度实验原理与方法4.2 实验操作步骤:称量、溶解、冷却、过滤、洗涤、干燥4.3 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第五章: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5.1 溶解度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药物制备、药物delivery 5.2 溶解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制备纳米材料、复合材料5.3 溶解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污染物去除、水处理第六章:溶解度与化学平衡6.1 溶解度与溶解平衡的概念6.2 溶度积常数Ksp的定义与计算6.3 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力6.4 溶解度与化学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第七章:溶解度与溶出速率7.1 溶出速率的定义与表示方法7.2 溶解度对溶出速率的影响:溶解度与溶出速率的关系7.3 影响溶出速率的因素:溶剂、温度、固体粒度7.4 溶出速率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第八章:溶解度与溶液的配制8.1 溶液的配制原则:均匀性、稳定性、准确性8.2 溶解度在溶液配制中的应用:确定溶剂量、调整浓度8.3 常见溶液的配制方法与技巧8.4 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问题处理第九章:溶解度与物质的分离与提纯9.1 溶解度在物质分离与提纯中的应用:重结晶、溶剂萃取9.2 影响重结晶效果的因素:溶解度、温度、溶剂选择9.3 溶剂萃取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步骤9.4 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实际案例分析第十章:溶解度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10.1 溶解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药物递送、生物材料10.2 溶解度在能源领域的应用:锂电池、太阳能电池10.3 溶解度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10.4 溶解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污染物降解、水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1. 溶解度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溶解度表示方法,如质量溶解度和体积溶解度。

化学课的教案标题溶液与溶解度的关系

化学课的教案标题溶液与溶解度的关系

化学课的教案标题溶液与溶解度的关系化学课的教案标题:溶液与溶解度的关系一、引入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物质状态。

你们都知道什么是溶液吗?请尝试给出自己的定义。

二、探究1. 现象观察借助几种普通溶液,例如食盐水和糖水,观察它们与纯水之间的区别。

通过观察是否能辨别出哪些是溶质,哪些是溶剂。

2. 实验设计设计一组实验,探究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的量、温度和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可以使用食盐和水作为溶质和溶剂。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相关数据图表,并通过图表分析溶解度与溶质量、温度和搅拌速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理论解释1. 分子间作用力引入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解释分子间作用力对溶解度的影响。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并解释其原理。

四、应用拓展1. 溶液的浓度问题探讨溶液的浓度概念及测量方法,介绍摩尔浓度、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等浓度单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溶液制备与饮料配制介绍如何准确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以及如何根据需要进行饮料的配制调节。

五、拓展思考1. 溶解度与溶解平衡探究溶解过程中的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平衡关系,引入溶质溶解度的概念,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性。

2. 溶剂的选择与应用探讨在不同情况下选择适合的溶剂,以及溶剂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与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掌握了溶液与溶解度的关系,理解了溶解度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和搅拌速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请思考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评价自己对该主题的学习效果。

七、课后拓展同学们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进一步发现和探究溶液的特性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可以借助文献资料或互联网资源,学习更多与溶液相关的知识,并进行相关的研究报告的撰写。

八、展示与分享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自己对溶液与溶解度关系的理解和实验结果的展示,并进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中考化学复习-4.溶液(溶解度曲线)

中考化学复习-4.溶液(溶解度曲线)

溶液(溶解度曲线)知识集结知识元溶液的形成知识讲解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的特征:(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分层或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3)组成溶液是由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和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两部分组成的。

常见的溶剂有水、汽油、酒精等。

2、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会分层。

(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会分层。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1)悬浊液中的小颗粒和乳浊液中的小液滴都是由许多分子的集合而成的分子集合体,远远大于溶剂中的单个分子或离子,不能共同运动;宏观表现为分层,即形成的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中的溶质则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着的,与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大小级别相同,能共同运动;宏观表现为不分层,即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放出热量。

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吸收热量。

如:硝酸铵。

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时即不明显放热也不明显吸热。

如:氯化钠。

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

注意:(1)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

溶液的状态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和溶解度[知识要点]第一部分1、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直径小于1nm);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某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种类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在初中阶段讨论的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种类一般是一种。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注意:SO3、Na2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Na2O,而是H2SO4、NaOH。

④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溶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

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

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注意: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

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

3、物质的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4. 溶液的用途①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②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③天然水一般都是溶液。

第二部分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内因)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外因)有关系。

许多实验证明:①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如常温下食盐容易溶解在水中,而碘几乎不溶于水。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溶解性)不同。

如常温下食盐容易溶解在水中,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碘微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

③同一种固态物质在同一溶剂中(通常为液态)的溶解能力(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如硝酸钾在20℃,100 g水中只能溶解31.6 g。

而60℃时,100 g水中能溶解110 g。

温度升高时,大多数固态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所能溶解的量也越多。

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同一气态物质在同一液态溶剂中的溶解性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压强有关。

通常是温度升高,溶解性减小;压强增大,溶解性增大。

注:液态物质互相溶解的情况比较复杂,中学不讨论。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这两个概念: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

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

②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7、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但是,由于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8、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9、浓溶液、稀溶液的概念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浓溶掖,含溶质的量较少的是稀溶液。

10、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要素:①一定温度。

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②100g溶剂。

此处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③饱和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④单位:g[严格地说应该是g/100g(溶剂)]。

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11、溶解度曲线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这种函数关系既可用表格法表示,也可以用图象法(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既能定性地反映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而变化的趋势(溶解度曲线的伸展方向),也能表示某固态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还能用于比较同一温度不同溶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应用:①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②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③判断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④如何通过改变温度和增加溶质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⑤如何通过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质结晶析出。

⑥确定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12、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种气体在一定压强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

影响因素:内因:气体和水本身的性质。

外因:①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13、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但在同一条件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例如,20℃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1.6gKNO3,此时所得的溶液是饱和溶液,也是浓溶液,但若将30 g KNO3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虽然是浓溶液,但仍为不饱和溶液。

20℃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0.00024 gBaSO4,此时所得的溶液显然很稀,但它却是饱和溶液,若取0.00020g BaSO4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 g水中,所得溶液既是不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

[典例引路]例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均一的、稳定的、无色透明的液体B.凡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就叫溶液C.mg食盐放入ng水中,充分振荡,形成的食盐水的质量一定等于(m+n)gD.凡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而洁净、澄清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分析:上面的说法应从概念的关键词中进行剖析。

A选项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其一,溶液虽然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例如碘酒溶液、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都是有色的。

其二,溶液是混合物,而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

根据溶液的定义的表述,液体包括液态混合物和液态纯净物,而溶液是混合物。

均一、稳定的蒸馏水是液体,但不是溶液。

B选项应考虑到的是泥浆、牛奶等都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液体,由于它们不均一、不稳定,因此它们不是溶液而是浊液。

C选项应明白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但这里的溶质是指已溶解的溶质质量,没有溶解的部分不能计入溶质质量。

若m g食盐全部溶解于n g水中,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m+n) g;若m g食盐只有一部分溶解于n g水中,则所得溶液质量小于(m+n) g。

D选项从溶液的特征看溶液必须均一、稳定,从类别看必须是混合物,这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答案:D例2、某一杯长期放置的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 g·cm-3,则下部的密度为()A.大于a g·cm-3B.等于a g·cm-3C.小于a g·cm-3D.无法判断分析: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征,溶液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所以溶液中各部分的密度必然相同。

答案:B例3、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A. 活性炭B. 生石灰C. 硝酸铵D. 苛性钠分析:U型管中红墨水呈左边高,右边低的状况,说明广口瓶内气体的压强变得比大气压强小,原因是在试管中的水里加入某种物质因溶解吸热,使温度降低而引起气体压强减小,应选择C选项,因为硝酸铵在溶解的过程中吸热。

B、D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热,会引起U型管中红墨水呈左边低,右边高的状况。

活性炭加入水中不能溶解,无明显热量变化。

答案:C例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B.饱和溶液肯定是较浓的溶液C.饱和溶液肯定要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些D.在一定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分析:改变温度或加水均可使某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A正确;某些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很小,所以它形成饱和溶液后,溶质质量分数仍很小,B不正确;C也不正确,因为:①没有指明是不是同一种溶质②没有指明是不是在同一温度下;D不正确,没有指明温度。

答案:A例5、在厨房、体积相同且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蒸馏水各一杯,如何区分?请设计三种合理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