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五项解读

合集下载

解读临床检查项目之——凝血五项

解读临床检查项目之——凝血五项

解读临床检查项目之——凝血五项凝血五项属于检验科临床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

检查目的:凝血五项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

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5项检查,凝血五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凝血途径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

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

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正常参考值:11-13秒。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临床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正常参考值:1.0±0.1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简洁版)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简洁版)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含量(FIB)2—4g/L增加:1、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2、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3、糖尿病酸中毒4、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疗5、妇女经期、妊娠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6、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减少:1、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2、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3、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4、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5、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6、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

D-二聚体(D-D)0-0.5mg/L1、DVT和PE的排除D-二聚体检测最主要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除静脉血栓性疾病(如DVT和PE等)。

目前临床结合验前概率同时监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来排除DVT和PE。

当PTP评估为低、中风险,D-二聚体监测正常,即可排除DVT和PE,无需在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PTP评估为高风险,D-二聚体检测阳性,提示有发展DVT、PE、DIC等的可能,需做进一步的检查。

D-二聚体检测结合PTP可使30—35%怀疑有DVT/PE的病人免受进一步检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费用。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检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比FDP更灵敏,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

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

3、溶栓治疗的监测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的特异性监测指标。

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一般有以下特点:①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身,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②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上升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③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

规培笔记凝血功能怎么看

规培笔记凝血功能怎么看

规培笔记凝血功能怎么看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

这篇笔记将记录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及生理机制。

1常见凝血功能种类与解读临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抗凝血酶Ⅲ。

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 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

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心梗)、血栓性疾病(如脑血形成)等。

2.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 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

缩短:高纤维蛋白血症、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等五个指标,是常见的肿瘤患者诊断中的重要检查项目。

本文将阐述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一、PT和APTTPT和APTT是评价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

PT主要反映凝血因子Ⅶ、Ⅹ、Ⅴ、Ⅱ、Ⅰ等的活动状态,而APTT则反映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Ⅶ、Ⅵ、Ⅴ、Ⅳ、Ⅱ等的活动状态。

在肿瘤患者中,由于癌症细胞分泌血栓形成和纤溶系统激活的分子,酚红负荷测试(PHPT)可以显示出PT和APTT异常的比例。

PT和APTT延长在一些肿瘤患者身上被广泛发现,其中肝癌和胃癌患者是两种最常见的情况。

因此,PT和APTT是肿瘤患者血凝五项测试中最重要的两项。

二、FIBFIB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测量指标,反映了肝功能的状况,也是体内凝血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在许多肿瘤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通常升高,表明体内存在某些疾病因素,例如肝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抗磷脂综合症和恶性肿瘤等。

慢性疾病肿瘤患者FIB浓度通常升高,而急性疾病肿瘤患者FIB浓度通常下降,如严重出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凝血作用性药物的使用会导致FIB降低。

因此,肿瘤患者FIB的测量重要是治疗及恢复等方面。

三、D-DD-D在血液中表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组合物,是血栓形成标志的重要指标。

在肿瘤患者中,肿瘤细胞分泌的废物和分解产物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使肿瘤患者的D-D水平升高。

因此,肿瘤患者D-D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在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D-D值均显著升高,可以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四、PLTPLT是血小板的测量指标,是评价血液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肿瘤患者往往存在血小板减少的状况,这可能是由于某些治疗方法引起的。

对于化疗及手术等治疗过程中,因溶菌效应,凋亡和缺氧而导致的血小板下降常常是常见的现象。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用于评估机体凝血状态和判断凝血相关疾病风险的重要检查。

凝血是机体为了控制出血而进行的复杂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多个方面。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来评估这些凝血因素的活性和功能,从而了解机体的凝血能力是否正常。

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种:1.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主要评估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APTT则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Ⅻ、Ⅻa、暴露血小板磷脂表面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

这两项检测是评估机体外源和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指标。

2.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测定:血小板是重要的凝血因子,主要通过聚集和粘附在损伤部位,形成止血栓。

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机体血小板的数量,而血小板功能测定则评估机体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是否正常。

3.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浆凝血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来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

例如,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可以评估凝血因子Ⅷ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活性。

4. 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在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imer)的前体,它的测定可以反映机体的纤维蛋白原合成水平和开启纤维蛋白降解的情况。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这些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凝血功能正常:如果上述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说明机体的凝血功能正常,没有凝血异常的风险。

2.凝血功能异常:如果一些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结果超出正常范围,那么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

例如,PT和AP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可能提示凝血因子活性缺乏等。

3.凝血功能疾病风险估计: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以进一步评估机体是否存在凝血相关疾病的风险。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凝血检查报告单是指一份血液检查报告,用于查看血液凝固的状况。

这个检查被用来帮助诊断一些血液疾病或其他身体状况,例如深静脉血栓、出血性疾病或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凝血检查中一些常见的指标、它们的正常范围以及异常结果可能表示的问题。

指标简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些小而薄的细胞,它们在血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在出血时凝结血液。

检测血小板计数的目的在于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血小板来进行正常的凝血反应。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30,000至400,000/mm3。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血液检测项目,通常用于评估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形成的速度。

这个检测涉及到一些凝血因子,例如凝血酶原,以及一些辅助因子。

这个检测通常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使用。

正常的PT测量值一般在10至14秒之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通过检测血液中一些特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来评估凝血过程中的速度。

这个测试通常被用来帮助确认下列疾病: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尿毒症血管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的APTT数值一般在26至39秒之间。

血纤维蛋白原(Fib)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它参与到止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中。

这个测试可以检查到一个人是否缺乏足够的血纤维蛋白原来正常地进行凝血。

正常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一般在200至400 mg/dL之间。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血浆中一种蛋白质分子,它在血液凝固时被释放。

如果一个人的D-二聚体水平过高,则可能暗示他们正在经历一种血栓形成的情况,例如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

正常值通常较低,而一个高于正常值的结果可能需要被进一步诊断,以确认一个人是否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结果解读正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这对于需要准备手术或担心有凝血疾病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异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异常,通常会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来确认问题的存在和可能的来源。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ppt课件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ppt课件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2、PT缩短: ①DIC早期(高凝状态); ②先天 性FⅤ增多; ③口服避孕药; ④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活性增高、血管损伤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 增多。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INR: 口服抗凝剂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INR。一 般值为2 ~4时作为 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抗凝浓度的 适用范围。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正常情况下,组织损伤后形成的止血栓在 完成止血使命后将逐步溶解,从而保证血管的 畅通,也利于受损组织再生和修复。止血栓的 溶解主要依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 解。简称纤溶。
P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纤溶系统亢进。 增高或阳性主要见于: ①运动和紧张; ②血 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形成、肺栓塞; ③原发性纤溶亢进或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但不能鉴别; ④恶性疾病、感染、妊娠高血 压综合症、器官移植; ⑤溶栓治疗。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PT---凝血酶原时间:
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 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 否异常。
PT的测定原理:
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 液 之 外 的 组 织 因 子 TF 暴 露 ,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 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 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 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 ①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 乏(﹤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K缺乏、血循环抗凝物质增 多等。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等指标的检测。

在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血凝五项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PT、APTT和INRPT和APTT是凝血功能检测中常见的指标,它们反映了血浆内外凝血系统的活动状态。

INR则是根据PT值计算出来的一个国际标准化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

在肿瘤患者中,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意味着凝血功能的异常,容易导致出血或血栓的风险增加。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PT、APTT和INR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特别是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中,肝脏功能受损或癌症本身就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因此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二、FIBFIB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是凝血功能检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肿瘤患者中,FIB 的测定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FIB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浆凝血活性,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特别是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化疗过程中,FIB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化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D-DD-D是纤溶产物D-二聚体的缩写,是纤溶系统活化的标志物。

在肿瘤患者中,D-D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纤溶状态,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D-D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和纤溶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功能分析(platelet function analysis,PFA)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破裂释放功能。

正常的PFA结果为闭塞时间小于170秒。

若PFA结果异常,可能表明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

纤维蛋白原是评估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

正常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在
2-4g/L之间。

纤维蛋白原水平过低可能表明患者存在纤维蛋白原缺乏,而纤维蛋白原水平过高则可能表明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使用、年龄、性别、孕期等。

因此,在解读检查结果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相关疾病的特点,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出血或凝血异常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相关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出血的原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做好凝血功能检查的解读,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降低不必要的医疗风险。

凝血五项ppt课件

凝血五项ppt课件
解读:BT主要用于检测毛细血管的结构和
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两者之间相互 作用和影响。 BT 延长 :血小板数量异常;血小板功能 缺陷;血管性血友病(VWD);血管壁及 结构异常 ;纤溶亢进症等。 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 和血栓形成时。
精选课件
3
凝血时间(CT)测定
目的和意义: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
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 间。
解读:
1、凝血时间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 ;如继 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 抗凝药物肝素治疗时等 。
2、凝血时间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及血栓性疾 病。
精选课件
4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目的和意义:TT检测主要反映凝血 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 现象。 解读: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血浆纤
解读: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
意义。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 凝血因子缺乏。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 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PT用于口服抗凝药的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 2~4时为抗凝治疗合适范围。
精选课件
11
血浆D-二聚体检测
目的和意义:D-二聚体是纤维蛋
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 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 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 物。 对继发性纤溶的诊断有特异性。
精选课件
12
血浆D-二聚体检测
解读: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
解功能。
增高或 阳性
DIC

血凝报告单解析

血凝报告单解析

血凝报告单解析1. 背景介绍血凝报告单是根据患者血液凝固功能检测的结果而生成的一份报告。

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可能暗示某些疾病的存在,因此对血凝报告单进行解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血凝指标解释在血凝报告单中,常见的指标包括凝血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TT)等。

2.1 凝血时间(PT)凝血时间(PT)是衡量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常用于评估血友病、肝功能异常等疾病。

正常成人的PT一般为11-13秒,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2.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常用于评估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单纯性血友病等疾病。

正常成人的APTT一般为25-38秒,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2.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PLT)反映了人体内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常成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为150-450×10^9/L,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2.4 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异常、肝功能异常等疾病。

正常成人的TT一般为14-18秒,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3. 血凝报告单解析步骤根据血凝报告单的指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解析:3.1 查看指标数值首先,查看血凝报告单中的各项指标数值。

根据上述的正常范围,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3.2 分析指标变化趋势除了单纯比较指标数值与正常范围之外,还需要关注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患者之前的血凝报告单,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了解凝血功能的发展情况。

3.3 综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血凝报告单解析不仅需要关注指标的数值变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患者是否有异常出血、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凝血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

凝血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

凝⾎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凝⾎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曾经有⼀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

如果患者没有做凝⾎检查,⽽直接⼿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凝⾎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凝⾎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功能的⼀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功能异常,应当引起⾜够的重视。

也就是说,患者住院做⼿术前,医⽣总会要求患者取⾎做凝⾎4项检查,凝⾎四项包括凝⾎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APTT)、凝⾎酶时间(TT)、纤维蛋⽩原(FIB),⽬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功能有⽆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术中⼤出⾎⽽措⼿不及。

凝⾎四项+D⼆聚体项⽬属于医院⾎液检查项⽬之⼀,归属于⾎栓性疾病检查。

为⼿术前必查项⽬、⾎栓前检查项⽬及监控临床⼝服抗凝药物患者。

注:由于检测⽅法或试剂不同,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别,请以各医院报告单参考值为准。

1凝⾎酶原时间1、正常参考值:9.6-15秒。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60-160%凝⾎酶原时间的报告⽅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凝⾎酶原⽐值报告之待检⾎浆的凝⾎酶原时间2、临床应⽤:凝⾎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因⼦的⼀种过筛试验,是⽤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原、凝⾎酶原、和凝⾎因⼦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于监测⼝服抗凝剂的⽤量,是监测⼝服抗凝剂的⾸选指标。

在⼝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3、临床意义:主要反映外源性凝⾎系统状况,其中INR常⽤于监测⼝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因⼦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原缺乏,后天凝⾎因⼦缺乏主要见于维⽣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液⾼凝状态和⾎栓性疾病等;2国际标准化⽐值(INR)1、正常参考值:0.8-1.1。

凝血五项结果解读

凝血五项结果解读

凝血五项结果解读
凝血五项结果解读如下: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使用肝素等。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无特殊临床意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血友病等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常见于高凝状态。

•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栓性疾病。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常见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肝炎等,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无特殊临床意义。

1。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日期:2010—11—08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2。

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

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

8—1。

5用药维持范围2。

0-4.0.)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正常参考值:0。

8—1.5.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凝血五项 要求

凝血五项 要求

凝血五项要求
凝血五项是一组检测血凝过程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纤维蛋白原定量和D-二聚体检测。

这些检测项目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风险。

在临床应用中,凝血五项的检测可以用于以下情况:
1.手术前评估:对于需要牵涉到手术的患者,凝血五项的检测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2.出血倾向检测:对于易出血的患者,凝血五项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血栓疾病风险评估:凝血五项的检测也可以用于评估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血栓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4.肝功能异常:因为肝脏是合成血液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所以凝血五项的检测可以用于发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总之,对于需要评估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的患者,凝血五项是非常重
要的检测项目。

同时,医生也应该将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凝血五项的检测时,医生应该遵守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患者也应该遵照医生的嘱托,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检测。

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误诊,提高治疗效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凝血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检查方法,常见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和D-二聚体,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凝血因子的功能和活性是否正常,为临床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栓性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凝血检查还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可用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下面就凝血检查结果的解读进行相关说明。

1、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特别是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

它的临床意义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检测凝血功能异常或凝血疾病。

当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时,可能是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多因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导致凝血因子Ⅶ的活性增加,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也可能是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如凝血因子Ⅶ活性增高导致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当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可能是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多因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治疗导致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活性降低,从而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也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缺乏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还可能是使用抗凝药物肝素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抑制了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评估凝血功能方面有一定的重叠,但它们也有一些区别。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凝血通路的凝血因子活性,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凝血通路的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

因此,在某些凝血因子异常的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是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指标,有凝固血液的作用,参与机体的凝血功能。

当血小板计数增多时,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疾病的一种,导致血小板过多;②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炎症、感染、贫血、肿瘤、手术、创伤等均可诱发,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增多。

【干货】“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

【干货】“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

【干货】“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 症状。

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少患者手术前,医生都要求患者做凝血四检查,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凝血四项检查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它呢?01凝血四项凝血四项+D二聚体项目属于医院血液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

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

由于检测方法或试剂不同,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别,请以各医院报告单参考值为准,但是结果都是有临床意义的。

02参考值PT(单位秒S):9-15S,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PTA) 70-130%INR:国际标准化比值0.8—1.2APTT(单位秒S):20-40S,正常对照超过±10S以上异常TT(单位秒S):14-21S,正常对照±3S以上异常FIB(单位g/L):2-4D-二聚体(单位ug/ml):0-0.503临床应用血凝四项的检测现主要运用于:1、手术前患者2、产前孕妇凝血功能筛查3、某些凝血因子异常疾病的检测4、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如今病人住院做手术前医生都会要求患者抽血做凝血四项的检查,目的是在于手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好事先做准备,如果凝血功能不健全者手术中可能会出现大出血而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04结果解读1.PT、APTT都缩短PT、APTT缩短,FIB升高:表明患者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具有血栓形成高发风险。

可结合高凝状态监测D二聚体等指标。

临床上,建议医生防范血栓风险。

2.PT、APTT都延长FIB水平低、患者使用将纤维蛋白药物均可导致PT、APTT延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五项报告结果解读
前言
日常工作和考试中,不管是检验医生还是非专科的临床医生看到凝血结果(PT、APTT、TT、FBG和DD),往往都是如盲人摸象般,一脸的懵。

而凝血结果在临床诊疗中又非常重要。

不会正确分析异常结果,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误诊。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教科书上对凝血的讲解方式不当有关。

翻开这部分内容,往往都是从“瀑布学说”开始的,之后是通篇的A因子如何激活B因子,B因子又如何激活C因子的,对凝血五项也都是分开来讲的。

这种文字看上几行,大多数初学者都合上书,直接去找周公解读化验单了。

其实对一般的检验医师和临床医生来说,系统的掌握这些凝血理论,并不是必需的。

我们完全可以在不怎么了解凝血理论的情况下,看懂一般的凝血报告。

凝血五项的结果,与其他检验报告的解读是一个道理,我们不可能单纯只去分析某一项为何异常,而是要综合分析,整体解读。

如乙型肝炎结果中,存在“大三阳”、“小三阳”等固定的模式。

而凝血五项的结果中,也有很多类似模式。

只要我们熟悉了常见的凝血结果模式,那解读起来就会易如反掌
1:PT明显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这种模式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存在轻度的维生素K缺乏。

因为PT检测中涉及的VII的半衰期很短,所以患者的凝血结果仅表现为PT升高,且通常其PT结果不会超过参考上限的一倍。

造成这种模式的另一种可能是,患者先天性缺乏VII。

当然,这是十分罕见的情况。

2:APTT明显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当APTT明显升高时,根据患者有无出血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类情况:
(1)患者存在出血。

那最可能的是先天性缺乏VIII、IX、XI 因子,也就是先天性血友病。

或者患者体内存在因子抑制物,最常见的是VIII因子抑制物,也就是获得性血友病。

要初步的鉴别这两类疾病,可采用血浆混合试验。

此外,血管性血友病的患者,APTT也可能单纯升高
(2)患者不存在出血表现时,APTT升高可能是患者体内存在的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导致的。

此外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K)缺乏也会导致APTT升高,但这些情况极为鲜见。

3:FBG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因为FBG不仅是一种凝血因子,同时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因此,在一些炎症、创伤和妊娠等情况下,它都可能升高。

4:PT和APTT明显升高,其余三项正常
出现这种模式的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缺乏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特定类型的鼠药中毒。

而这三种情况都与维生素
K有关。

因为,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活化十分重要。

因此,当患者由于摄入不足,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杀灭了可以合成维生素K的肠道菌群时,就会出现出血和PT/APTT升高。

而抗凝药华法林和一些灭鼠药(如溴敌隆、溴鼠灵),则是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使上述四种因子活性降低。

当凝血标本采血量明显不足,或患者的红细胞压积明显增高时,导致抗凝剂与血浆比例失衡时,也会出现PT和APTT假性偏高,这类情况要与病理性增高相区别。

另外,如果护士妹妹,“神不知鬼不觉”的把紫头管中的血(含络合剂EDTAK),偷偷倒进了蓝头管送检,那也会出现这种结果。

此时,测一下血浆中的钾离子浓度,就真相大白了。

此外,先天性缺乏因子X、V、II中的一种时,也会出现PT和APTT的共同延长。

当然,这是十分罕见的情形。

5:APTT和TT明显升高,其余三项正常
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凝血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中混有肝素导致的。

因为PT的试剂中,含有能中和肝素的组分。

而FBG检测一般是对血浆10倍稀释后检测的。

所以,肝素对这两个项目一般无干扰。

6:PT、APTT和TT明显升高,FBG偏低,DD正常或升高这种模式,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病(如肝硬化),导致肝脏合成的各种凝血因子不足。

此外很罕见的情况是,先天性缺乏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原结构异常。

7:PT、APTT和TT明显升高,FBG偏低,DD明显升高
出现模式7时,意味着患者凶多吉少——发生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常见于产科意外、脓毒血症、恶性肿瘤等患者中。

要鉴别模式6和7,除了DIC时,DD结果往往更高外。

还可结合患者基本情况和病史进行判断。

8:前四项均无法测出,DD可测出
遇到这种情况,你就有必要睁大眼睛,重新审视一下这份凝血标本了。

这种情况下,多半是标本已经凝固了。

当然,遇到一份异常的凝血结果,且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符时,我们都有必要再次确认标本是OK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