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七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条件教案

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条件教案

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条件教案1. 课程背景政治《哲学常识》是一门重要的政治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哲学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本课程第七课将讲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通过探讨哲学思想中的相关观点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目标•理解人生价值的概念和内容;•掌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规划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3.1 人生价值的概念•人生价值的定义和内涵;•人生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价值观。

3.2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社会条件:包括教育环境、职业发展机会等;•个体条件:包括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

3.3 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规划•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如何根据人生目标调整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4.1 讲授通过讲解人生价值的概念和实现条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相关理论的基本认知,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质疑。

4.2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即人生目标的制定和规划。

5.2 讲解人生价值的概念通过讲解人生价值的定义和内涵,向学生介绍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和实现的必要条件。

5.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和个体条件,并展示各组的思考结果。

5.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所涉及的人生目标和条件,并提出个人见解。

5.5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人生规划中。

6.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自己人生目标和实现条件的论文,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15哲学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复习导学案

15哲学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复习导学案

cxsz2017-2018学年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复习导学案编制人:苏长荣审核:高一政治备课组编号:15班级:姓名:小组:时间:2018年5月(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导学过程】核心考点二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类别整体部分区别内涵全局和全过程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地位功能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相互转化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2.正确表述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论角度原理方法论强调整体的重要性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强调部分的重要性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提醒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有三种情形:(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

(2)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014新版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2014新版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编制:审核:审批:评价:【目标导航】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内容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情参与,高效学习,认识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案通读教材,重点对哲学基本问題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教材基础知识。

2.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題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学习过程】【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认真阅读,看看你能采摘到什么?】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和的关系问题,即和的关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即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和,决定着它们对的回答。

【误区指正】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观点片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其中一方面内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3.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3、运用联系观,结合实例,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能力目标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正确分析和把握自身发展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学习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4—P57,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自主探究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二、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2、方法论要求:3、联系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三、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1、思考判断:联系的普遍性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吗?3、思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5分钟)【背景材料】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探究点一:人类的生态环境为什么恶化?探究点二: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有着怎样的关系?探究点三:人们如何处理好追求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拓展探究】材料一丝绸之路自古以来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5日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导学案“三驾马车”拉启活力课堂

导学案“三驾马车”拉启活力课堂

导学案“三驾马车”拉启活力课堂作者:党晶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7期摘要: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高中政治活力课堂导学案的设计,建构了预习案、探究案和拓展检测案“三驾马车”,以拉启活力课堂。

预习案主要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学法指导、知识准备和导学新知四个方面对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做了分析。

探究案主要从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和梯度训练三个方面对于学生课堂中合作探究和自我内化做了分析。

拓展检测案主要从拓展延伸和达标检测两个方面对于学生课后复习建构做了分析。

上述导学案的建构,力求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预习案;探究案;拓展检测案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73-0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学生知识的构建不是盲目的偶然的,而是在导学案的引导下系统的形成的。

广州市番禺区的新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即“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导学案贯穿学时始终,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设计优秀的导学案是教学优秀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水平为基础,对现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编排的学生学习方案[1]。

导学案教学模式主要是依靠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突出强调学生价值的体现。

预习案、探究案和拓展检测案共同构成了导学案“三驾马车”。

一、预习案拉开高中政治活力课堂的序幕预习案的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学习目标的设计、学法指导、知识准备和导学新知。

1.学习目标,要在导学案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是学案导学的前提条件以及方向性指导。

学习目标的设计需要转变以往教学目标设计的立场,以学生的角度设计具体可行、可操作性强的目标。

设置目标注重用显性词,具体明确的描述学生在接受教学后应该表现出的行为。

例如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的一个知识目标是“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学习目标应就具体课堂学习活动给予明确,“通过探究学习(一)的对比探究,①你(指学生)能复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第七课 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第七课 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第七课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一、引言本课程为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的第七课课件。

在这一课程中,我们将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并深入研究哲学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们将了解到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对人生的启示,以及哲学对于塑造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

二、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研究基本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真理、价值、意义等问题。

它通过系统的思考和理性的探索来寻找人类存在和行为的意义。

2. 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哲学与人生紧密相关,它帮助人们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目标、价值观、道德等。

哲学可以提供一种思维工具,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身处境,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3. 哲学对个体的影响•哲学能够开阔个体的视野,帮助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免一种狭隘的观点。

•哲学能够激发个体对于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哲学能够引导个体思考人生的目标与意义,帮助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哲学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提高其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

4. 哲学对社会的影响•哲学引导社会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价值观的发展与演进。

•哲学培养社会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更全面的视角。

•哲学推动社会正义和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哲学对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1. 思维方式的影响哲学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教会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陷入一种狭隘的观点。

它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分析问题和作出决策。

此外,哲学还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逻辑推理和推断来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行为方式的影响哲学不仅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

哲学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它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七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前延伸学案】【学习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二、明白得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是:。

2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此刻: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如此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②每一事物各个部份、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的。

(事物内部)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各类联系交织起来的丰硕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3)方式论:要求咱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二、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讲,能够分为(1)(2)3、联系的客观性方式论要求:(1)咱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能够依照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成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二、联系的多样性方式论要求:(1)要求咱们。

(2)咱们在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既要注重,又要适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熟悉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四、易错点明白得:、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明白得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当中。

从内部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进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以后的联系也是普遍的。

②联系这种关系活着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此是普遍的。

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的、相对的。

大学一年级哲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哲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掌握哲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方法;3.理解哲学思维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类思维中的地位;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5分钟)1.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关于宇宙和人类思维的学问,旨在追求智慧和真理。

1.2 哲学的基本概念- 道德:关于善恶、对错的思考;- 知识:关于真理和知识本质的思考;- 存在:关于宇宙和万物存在方式的思考;- 真理:关于真实的思考。

2.哲学的主要分支(20分钟)2.1 本体论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质,包括形而上学和存在论等。

2.2 认识论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来源、真理的本质和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3 伦理学伦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价值、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等。

2.4 逻辑学逻辑学研究思维规律、推理和判断等,是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

3.哲学研究方法(25分钟)3.1 观察法哲学研究中通过观察现象、事物的特征和关系来获取认识。

3.2 推理法哲学研究中通过逻辑推理和判断来获得理性认识。

3.3 实验法一些哲学研究可以用实验设计和实验验证等科学方法进行。

3.4 分析法通过对问题、概念的分析来获取认识。

4.哲学思维的重要性(20分钟)4.1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哲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准确地分析问题和判断事物。

4.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哲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严密性和逻辑合理性。

5.教学方法(15分钟)5.1 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哲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分支等知识点,提供学生必要的理论基础。

5.2 小组讨论法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5.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用一句哲学名言或者提出一个哲学问题,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

2.7《百家争鸣》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7《百家争鸣》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1.如图为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收集的两张学习卡片。

据卡片中的内容,判断他们正在研究的主题是(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老子论道 B.韩非讲法 C.墨家学说 D.先师孔子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
A.儒家 B.法家 C.兵家 D.墨家
4.《中国焦点》评出十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
A.主张“无为而治 B.主张“兼爱非攻
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D.提出“仁”的学说
5.孔子招生不分贫贱富贵,无品行高低之分;孔子的学生地域分布广,无明确国别划分。

这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2.认识不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3.探究哲学思想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哲学概念、基本问题和学科体系
2.不同哲学思潮的发展及其思想内容
3.思辨、批判、创新与人生实践的关系
4.哲学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课时: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2课时)
第二课时:人生观与世界观(2课时)
第三课时:辩证唯物主义(2课时)
第四课时:唯心主义哲学(2课时)
第五课时:存在主义哲学(2课时)
第六课时:科学技术与哲学思维(2课时)
第七课时:哲学与人生(2课时)
第八课时:哲学智慧与人生实践(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讨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维
2.学生小组合作调研和汇报
五、研究性研究任务
1.收集整理不同哲学思潮的主要观点
2.对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异同点
3.探究存在主义哲学对现代青年人的启示
4.探究哲学思维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5.结合现实社会问题分析哲学的实践价值
六、教材
1.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
2.《哲学家的沙发》
3.《哲♂学★葫芦》
七、参考网站
1.中国哲学网
2.国际哲学家协会网站。

大学一年级哲学课程教学案

大学一年级哲学课程教学案

大学一年级哲学课程教学案引言:哲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学案旨在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建立起对哲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提高其思维品质,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为大学一年级学生介绍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以及基本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通过学习哲学,学生将了解到人类思维的进程,思考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社会和个人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二节:课程目标1.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2. 掌握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基本方法;3. 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4. 培养对社会和自身价值观的深入思考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第一节: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哲学的概念和定义;2.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

第二节:主要流派概述1. 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2. 西方哲学:启蒙时代哲学、现代哲学等;3. 东方哲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

第三节:思维方式与方法1. 归纳与演绎;2. 分析与综合;3. 推理与论证。

第四节:现代哲学问题探讨1. 伦理学与道德;2. 形而上学与存在;3. 知识与真理;4. 社会与政治哲学。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2. 案例分析:教师针对特定问题设计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3.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任务,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4.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2. 作业评估: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思辨能力、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等方面;3. 小组合作作业:对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成果;4.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哲学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舍生取义”的内涵。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逻辑严密的特点。

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生活中践行“舍生取义”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欲”“得”“恶”“患”等。

(2)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论证来阐述这一观点。

2、难点(1)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2)将“舍生取义”的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当代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背景《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两人进行过多次辩论,《告子》记录的就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四、课文预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所欲:(2)得兼:(3)有甚于:(5)恶:(6)患:(7)辟:(8)如使:(9)何不用也:(10)由是:(11)是故:(12)非独:(13)勿丧:(14)箪:(15)豆:(16)羹:(17)呼尔而与之:(18)蹴尔而与之:(19)万钟:(20)何加:(2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3)乡为身死而不受:(24)已:(25)本心: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

五、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第7课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 人教部编版2024)

第7课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 人教部编版2024)

第7课母爱如莲自荫蔽化作金花昵母亲——《散文诗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任务群】任务一:读故事猜想人物任务二:品读·概括画面知写法任务三:研读·把握关键明主旨任务四:诵读·读出诗意韵味任务五:比读·感知散文诗特点【学习过程】用声音传递亲情,用视频感恩母爱。

在感恩节即将来临之际,学校拟举办以《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为蓝本的诵读活动,并录制短视频,请你参与完成相应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读故事猜想人物1.请同学们读下面故事,猜想故事中的世纪老人是谁?她的朋友又是谁?并查找资料,了解一下这两个人物。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远方的朋友写信: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无意中将你介绍给我,我读完了你的传略和诗文——心中不作别想,只深深地觉得澄澈……凄美。

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灵魂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发挥“天然的美感”的诗词,都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

★任务二:梳音晓义夯基础2.自由读两首散文诗,在课文中标注下列词语读音,并理解词义。

匿.(nì)笑:偷偷地笑。

沐浴.(yù):洗澡,洗浴。

祷.(dǎo)告:祝告鬼神,以求福佑。

《罗摩衍.(yǎn)那》:印度长篇叙事诗。

蒂.(dì):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把儿(bàr)。

姊.(zǐ)妹:姐姐和妹妹;对年辈相当的女性的通称菡萏..(hàn dàn ):荷花的别称,文中指红莲含苞待放。

2.1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2.1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2.1《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使自己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课前预习】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预习自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C.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各种哲学由于对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3.在实际生活中,古今中外,人们都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计划与实际的关系。

这说明A.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恩格斯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A.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问题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D.人们能不能改造世界的问题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和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①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③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哲学的一切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原子结构》 导学案

《原子结构》 导学案

《原子结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家们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实验和理论。

2、理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明确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

3、掌握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4、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常见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学习重点1、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学习难点1、理解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四、知识回顾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呢?其实,原子内部有着复杂的结构。

五、新课导入(一)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2、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3、 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4、 1911 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

(二)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相对质量约为 1。

2、中子:不带电,相对质量约为 1。

3、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三)质量数1、定义: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2、关系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例如,氧原子的质子数为 8,中子数为 8,其质量数为 16。

第7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7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7课 百家争鸣自主学习任务一 老子和《道德经》设问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道家学派的经典是什么?1·老子简介(2)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2.老子的思想主张(3)处世: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3.老子的地位(1)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东方智慧。

自主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设问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1.孔子生平·孔子是⑥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

·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问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宜扬自已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

·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⑦,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⑧”。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⑨积极意义: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孔子的教育成就(1)创办⑩,主张“有教无类”;(2)在教学中注重⑪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3)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4.孔子的文化贡献·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⑫》《礼》《易》《乐》(编订六经)5.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⑬》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设问3:何谓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有哪些影响?1.百家争鸣的定义“百家”:泛指数量多。

产生了儒、道、⑭、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导学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定义。

探讨这一概念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个人经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的形式,评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理论基础。

掌握相关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心理学和哲学中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相关的理论和观点。

分析不同理论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和理解。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实践案例3.1 教学目标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实践中的具体案例。

分析和评估案例中的行为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分析具体的实践案例,展示不同情境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表现。

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估案例中的行为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实践案例的理解和评估能力。

第四章:培养和应用4.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培养和应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探索在个人和社会中实践这一概念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介绍培养和应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方法和策略。

探讨如何在个人和社会中实践这一概念。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小组项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实践。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报告,评估学生对培养和应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总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展望未来,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广和实践这一概念。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探讨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广和实践“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精华回放
(二)合作自学
1、什么是联系?联系普遍性的表现及其方法论是什么?
2、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3、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是什么?
5、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方法论?
(三)质疑解惑
简要列出疑点,组内解决。

(四)互动探究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评析:事物的联系都是必然的。

3、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

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
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
(五)精彩展示
(六)迁移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
2、下列观点、做法中不能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

这表明
A.人类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6、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这句话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有前因后果的 B.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
C.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各个局部 D.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7、下列关于整体和部分区别的叙述中错误的有
A、整体就是部分相加的总和 B.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C、整体功能可以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D.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8、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整体包含在部分之中 B.局部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9、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安排开展工作。

这是因为
A.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B.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D.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0、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沿“大胜关水道”的造船厂、码头越建越多,私人采沙现象屡禁不止,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关系640万南京市民健康的饮用水源取水口水质受到严重威胁。

上述行为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忽视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区别
C.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割裂了整体和局部的联系
D.没有看到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11、青藏铁路被世界称之为与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长度与技术的先进,而且它是一条人和自然和谐的天路,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植被、湿地、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都得到了有效地保护。

由此可见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可以创造一切事物的联系
③在实践中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实现系统优化,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12、(2012•广东)“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

这体现了
A.系统优化的方法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
D.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13、(2012•江苏)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冶。

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14、(2012•大纲全国卷)物联网通过细心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换、共享。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

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 (2012•重庆)有人依据玛雅太阳历提出“2012世界末日说”。

科学界多年的观测与研究表明:2012年可能大规模爆发太阳耀斑,会影响地球通讯系统,但不会导致地球文明毁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末日说”对当代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B、“世界末日说”缺乏科学依据,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世界末日说”与太阳耀斑爆发的内在关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D、科学界对太阳耀斑的爆发及其后果的预测,反映了联系的客观性
判断:
16、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具体联系。

17、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18、联系和创新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9、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0、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附:考点背记:
考点104:(A)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考点105:(A)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考点106:(B)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
(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点107:(B)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原理内容:
①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
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被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
其为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多种多样的,但不都是必然的。

(3分)
(2)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无条件的,它总是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与一切毫不相干的事物并不存在联系。

同时,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6分)
(3)题目观点认为一切事物之间都必然地存在着联系,错误地理解了联系的多样性。

(2分)
26.(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项重大战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

(5分)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因此,应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5分)
BBDAC、DABCC、BADCD BABB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