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灯笼年级下册《灯笼》导学案
【自主学习】
1.基础字音
岁梢()神龛()
斡旋()怅惘()静穆()
【整体感知】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合作探究】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特色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精品导学案

【学习目标】1.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

3.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学习重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

3.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学习难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3.文体知识: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学习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熙熙然()褪色()怅惘()锵然()燎原()马前卒人情世故暖融融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思慕:熙熙然: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整体感知】认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2. 哪几段回忆了关于灯笼的事?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在文中概括)【合作探究】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紧扣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

难点: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有关灯笼的视频。

岁月如水,在不经意间流淌;当我们回首过去,往事如过眼云烟,随风而散:但总有一些物件,如串起珍珠的丝线,勾起我们对旧日难忘时光的怀恋,记忆起那些岁月中的美好。

今天,我们就通过“灯笼”,来了解著名作家吴伯箫难忘的旧日时光。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1)作者作品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人。

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

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曾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灯笼简介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灯笼最早的功能仅仅是照明,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没到节日,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3)重点字词①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sòng)斡.旋(wò)静穆.(mù)怅惘..(chàng wǎng)锵.然(qiāng)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②解释下面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线索,梳理与“灯笼”相关的记忆脉络。

2.感受作者典雅蕴藉的语言风格,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灯笼”中寄寓的不同情感,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字词检测1.标注正确的读音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恐吓()神龛()犬吠()磷()火司马懿()乡绅()姊()妹幽悄()2.解释词语的含义熙熙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前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学校拟举办“物微情浓”民俗物品展,我们班将展出的物品是“灯笼”,请结合吴伯萧的《灯笼》一文,化身为展会工作人员,介绍“灯笼”中蕴含的情缘。

任务如下: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任务三:挂灯笼·写灯语请大家做好充分准备,展会马上开始。

(二)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在文章的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一串灯笼便有一个故事。

1.请结合阅读提示,为前来观展的同学们讲述与灯笼有关的美好故事。

(温馨提示:带灯字的10字以内短语)故事一祖父夜行,提灯相迎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故事五故事六故事七故事八2.了让前来观展的同学更清晰地了解灯笼的故事,展览区划分了不同板块,请你为以上事件分类。

预设:板块事件板块一:板块二:板块三:板块四:(三)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一串灯笼便有一段情缘。

1.展会上拟为每一串灯笼贴上标签,每个标签上都有一段文字,展现灯笼情缘。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王平【学习目标】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目标达成: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创境激趣】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自学导航】1、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文本链接灯笼,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举例:文中“灯笼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照亮了我们的路”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灯笼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灯笼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和俗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文素养。
举例:如“摇曳”、“斑斓”、“寓意”等词汇,以及“灯火阑珊”、“光明磊落”等成语,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灯笼》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散文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对文章的脉络把握不够清晰,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散文的特点和魅力,但效果似乎还有待提高。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丰富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描绘事物。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了解灯笼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5.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的寓意、制作工艺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散文写作技巧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练笔活动,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4课《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的结构与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具体内容包括: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知作者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象征意义。灯笼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象征着团圆、喜庆和温暖。它在我国的节日、庆典等场合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关于灯笼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灯笼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理解课文《灯笼》的整体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认识作者通过对灯笼的描述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写作手法分析:学生应掌握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词汇运用:学生需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表达和写作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的灯笼。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灯笼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在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感到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对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可能了解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参考模板学科:语文授课年级:八年级讲课题目:灯笼章节名称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时1课时课标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内容与学情分析内容分析这篇散文以“灯笼”题,回忆早年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了一个序列,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了一条线索,“事”与“情”交织在一起。

本文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

文本的语言与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短句多且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2、作者文中表达了的情感。

3、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学习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2、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散文已经有所了解。

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从字里行间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用于品味课文语言,启发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本课是自读课,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要联系本单元前几课所学内容和知识要点,加深巩固,并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的自学落到实处。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吴伯箫。

(知人论事)2、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3、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标好自然段的序号,借助工具书解决“读读写写”中的字音和词义。

学习策略1、学会默读、勾画理清文章思路。

2、反复默读关键语句,体会字里行间中的情感。

3、跳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体味的作者情思。

学习环节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落实目标质疑导入,走进灯笼活动:1、检查预习2、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读了以后有没有一些疑问呢?1、学生在书边勾画或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疑问。

4《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4《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灯笼一、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想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生们前面刚学习了《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对于散文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展开学习,通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掌握多种方法的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感知文章内容。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把握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散文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情景激趣新课导入】猜谜导入:口抹胭脂一点红,任你万里到西东,竹丝皮纸虽然密,只怕旁人口吐风。

谜底:灯笼ppt展示灯笼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就灯笼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第二板块【预习检测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神龛()争讼()斡旋()熙熙然()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褪色()明确:kān sònɡwò xī mù mù wǎnɡqiānɡtuì·词语释义神龛:争讼:斡旋:掌故:熙熙然:静穆:灯学:怅惘:金吾不禁:亲事官:垂珠联珑:未始:幽悄:明确:神龛:供奉神像或祖宗牌位的小阁子。

争讼:因争执而相互控告。

斡旋:调停,调解。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静穆:安静庄严。

灯学:有些地方称早起去学校或晚上到学校上自习为上灯学。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无精打采。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

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亲事官:宋代禁军军卒,负责警戒、防卫等事物。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第三板块【文学常识素养积累】·走近作者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主备教师:课题灯笼课型新授课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就阅读与鉴赏维度做出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材分析《灯笼》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以“灯笼”主线,勾起了自己关于灯笼的诸多记忆,从文化、情感等多种角度表达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在结尾处更是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阅读策略,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思而采取的不同表达方式。

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灯笼的功能、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加上文章发表的时间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理解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思。

为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拓展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浓浓家国情。

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网络。

2、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在“灯笼”身上寄寓的情思。

3、审美创造: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网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导学案设计

4灯笼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学习重难点:重点: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难点: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法指导:1、本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指导学生围绕“灯笼”叙写了哪些事,分析“灯笼”蕴含了哪些文化意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

2、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第1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二)灯笼简介。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除了元宵节挂灯外,古代的私塾(学校)开学时,父母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灯笼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

第4课 灯笼 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 灯笼 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班级:姓名:编号:课题 4.灯笼课型阅读课主备审核学习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生字词,了解作者。

2.掌握文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赋予灯笼的双重意义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作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伯箫选集》。

2.内容主旨《灯笼》以散文的笔法书写了作者关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面表达了灯笼对个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情感丰富。

二、预习检测,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争讼( ) 领域( ) 斡( )旋静穆 ( ) 思慕( ) 怅惘( )神龛( ) 锵( )然霍骠( ) 姚()燎( )原幽悄( )熙熙( )然司马懿( )2.根据释义写词语斡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垂珠联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情世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感知: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导学案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中国新年期间的重要装饰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以灯笼为主题,通过描写一个家庭因制作、购买和观赏灯笼而团聚的故事,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观。

下面是一份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的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关于元宵节和灯笼的基础知识。

2. 导入活动:播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眼前的画面进入课堂主题。

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灯笼》。

2. 讨论问题:a. 灯笼在中国春节期间起到了什么作用?b. 你感受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c. 小宇的父母一开始反对他去云南,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d. 父亲送给小宇灯笼的寓意是什么?e. 小宇通过一次亲身经历明白了什么?三、词语学习(15分钟)1. 学习生词:遥远、飞舞、璀璨、欣赏、悄悄、磨损、曙光、晃动。

2. 运用词语:给出词语的汉语或英文解释,让学生写出对应的词语,并举例造句。

四、文学常识(15分钟)1. 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元宵节的历史典故,并进行简要讲解。

五、写作练习(30分钟)1. 要求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题目:“我和灯笼的故事”、“我最喜欢的灯笼”或“我家的元宵节习俗”。

并记录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写出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 分享写作成果: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10分钟)1. 小结内容: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本课相关的习题,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通过以上的导学案设计,学生在阅读课文、学习生词、了解文化背景以及写作练习等多个方面都能够全面地参与学习,充分体验课文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导学案

《灯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二、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

1982年8月病逝。

三、写作背景:四、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五、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五、自学指导一1、读准字词,流利地朗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语感斡旋( )幽悄( )霍骠姚( ) 怅惘( )斡旋:家来:垂珠联珑:幽悄:2、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六、自学指导二,思考以下问题。

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8、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04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04灯笼(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教学设计
课题
《灯笼》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叙述的事件,理解“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思。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
概括文章叙述的事件,理解“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思。
难点
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文章第2段,作者运用排比,写了提起灯笼让他想起的各种声音。请你也运用排比,写一写你听过的声音。
课后反思
亮点: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不足之处:习题较少。
课堂教学建议:增加习题数量。
1.“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3.将本文的标题改成“童年趣事”好不好?为什么?
4.文中的“灯笼”具有哪些民俗文化的意义?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述进行品析。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
五、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本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语句,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中“灯笼”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去理解文章于事中所陈之情、于景中所融之情,使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得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本环节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2022年统编版语文八下《灯笼》导学案

2022年统编版语文八下《灯笼》导学案

审核人: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 帮扶对子签名:______1.斡旋: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未必。

4.幽悄:幽深寂静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第一局部〔①〕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二局部〔2—1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三局部〔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答案】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防止表达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表达喜爱灯笼作铺垫。

7.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答案】此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8.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答案】1.有行好的意思。

2. 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9.“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答案】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鼓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5. 【答案】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灯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学习重难点1.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书写着繁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

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

《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

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雏形。

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

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流行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二)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三、导读理解1.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何作用?明确:在结构上,灯笼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文中的内容都是由灯笼引发的想象和联想。

在内容上,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有亲情,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有温情,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有历史沧桑,宅第红灯高挂,显示着主人的地位与权势。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明确: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4.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明确: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5.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明确:(1)有行好的意思。

(2)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6.“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明确: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7.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自我检测1.下列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B.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D.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2.给加粗的字注音。

焚身(_______)溺爱(_______)神龛(_______)结缘(_______)斡旋(_______)燎原(_______)贪婪(_______)懦弱(_______)食盒(_______)椽子(_______)翰林(_______)瞭望(_______)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斡旋:__________________(2)怅惘: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温和欢乐的样子。

(4)__________________: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

4.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著名的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家。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照灯,数liáo原的一把烈火!5.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塞外________霍骠姚________星1án________liáo原________6.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阅读《灯笼》选段,回答各题。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

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宇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7.文中写到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怎样的深意?8.选文划线的句子引用的典故,有何作用?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从感情色彩上看属于褒义词,用在此处是感情色彩不当;B.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赞美传诵。

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C.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使用正确;D.望文生义: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使用语境错误;故选C。

2.答案:fén;lán;nì;ruò;kān;hé;yuán;chuán;wò;hàn;liáo;liào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3.答案:(1)调停,调解。

(2)惆怅迷惘。

(3)熙熙然(4)人情世故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斡旋:调停,调解。

4.答案:吴伯箫;散文;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灯笼》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吴伯萧,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逝于北京。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5.答案:sài;piào;阑;燎解析:本题考查注音写字。

塞.外(sài):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塞,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读音“sài”。

霍骠.(piào)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

骠,勇猛,读音“piào”。

星阑.(1án):夜将尽。

阑,将尽。

燎.(liáo)原:(大火)延烧原野。

燎,延烧,烧。

6.答案:对英雄的敬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情感理解。

划线句“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是说英雄的故事着照亮了人们的耳目,结合上文“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以及后文“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可知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英雄的敬仰之情。

7.答案:东汉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险恶处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作答时,需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来谈。

《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

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都受制于他人,被人当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确实很可怜,联想到这位东汉末代皇帝,用他国破家亡的遭遇,暗示当时中国面临日寇侵略,国家危亡的险恶处境。

表现一片爱国之情。

8.答案:借李愬、蒙恬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热情赞颂了古代将军们英勇杀敌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表明自己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杀敌卫国的誓愿。

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文学知识及理解分析能力。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

宪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

这时,李愬自求参战。

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

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

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联系“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可知,前句表达对这些英雄的赞美和景仰之情,后句则表现作者要以英雄为榜样,奔赴战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念。

9.答案:表达了作者愿为马前卒,奋勇杀敌抗击日寇;体现了作者与时代、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