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灯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书写着繁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
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

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

《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

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雏形。

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

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流行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二)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三、导读理解
1.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灯笼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文中的内容都是由灯笼引发的想象和联想。

在内容上,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有亲情,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有温情,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有历史沧桑,宅第红灯高挂,显示着主人的地位与权势。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明确: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4.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5.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明确:(1)有行好的意思。

(2)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6.“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明确: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7.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自我检测
1.下列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B.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D.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2.给加粗的字注音。

焚身(_______)溺爱(_______)神龛(_______)结缘(_______)斡旋(_______)燎原(_______)贪婪(_______)懦弱(_______)食盒(_______)椽子(_______)翰林(_______)瞭望(_______)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斡旋:__________________
(2)怅惘: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温和欢乐的样子。

(4)__________________: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

4.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著名的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家。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照灯,数liáo原的一把烈火!
5.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塞外________
霍骠姚________
星1án________
liáo原________
6.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阅读《灯笼》选段,回答各题。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

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宇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
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7.文中写到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怎样的深意?
8.选文划线的句子引用的典故,有何作用?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从感情色彩上看属于褒义词,用在此处是感情色彩不当;B.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赞美传诵。

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C.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使用正确;D.望文生义: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使用语境错误;故选C。

2.答案:fén;lán;nì;ruò;kān;hé;yuán;chuán;wò;hàn;liáo;liào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3.答案:(1)调停,调解。

(2)惆怅迷惘。

(3)熙熙然
(4)人情世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斡旋:调停,调解。

4.答案:吴伯箫;散文;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灯笼》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吴伯萧,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逝于北京。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5.答案:sài;piào;阑;燎
解析:本题考查注音写字。

塞.外(sài):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塞,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读音“sài”。

霍骠.(piào)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

骠,勇猛,读音“piào”。

星阑.(1án):夜将尽。

阑,将尽。

燎.(liáo)原:(大火)延烧原野。

燎,延烧,烧。

6.答案:对英雄的敬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情感理解。

划线句“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是说英雄的故事着照亮了人们的耳目,结合上文“最
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以及后文“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可知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英雄的敬仰之情。

7.答案:东汉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险恶处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作答时,需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来谈。

《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

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都受制于他人,被人当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确实很可怜,联想到这位东汉末代皇帝,用他国破家亡的遭遇,暗示当时中国面临日寇侵略,国家危亡的险恶处境。

表现一片爱国之情。

8.答案:借李愬、蒙恬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热情赞颂了古代将军们英勇杀敌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表明自己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杀敌卫国的誓愿。

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文学知识及理解分析能力。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

宪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

这时,李愬自求参战。

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

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

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
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联系“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
.......的”“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可知,前句表达对这些英雄的赞美和景仰之情,后句则表现作者要以英雄为榜样,奔赴战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念。

9.答案:表达了作者愿为马前卒,奋勇杀敌抗击日寇;体现了作者与时代、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

联系上一段“……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可知,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
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与时代、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