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导学案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导学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2、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3、说出“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4、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学习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学习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学生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仔细阅读课本,勾划要点并完成学案上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用红笔标出,准备讨论时解决。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3 “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2 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二、合作探究A、小组合作学习(对桌一对一讨论交流自己的问题及答案,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确定小组的最佳成果,并派一名代表准备展示成果。

)B、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小组讨论思考:1、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回答:(1)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成就中的“第一”。

(任意三个)(2)你怎么看待这些成就?快乐演练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这里的一化是()A工业化 B农业化 C现代化 D城市化2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3毛泽东主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是为()而写的。

初一上册思想品德第四课第三框导学案

初一上册思想品德第四课第三框导学案

初一思想品德《学会学习》导学案主备人:级部负责人:一、学习目标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转变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1、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是本课的重点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课的难点三、课前预习1、预习课本46页材料,回答:“我们”为什么会赢得胜利?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2、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教材47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影响?3、预习教材48页材料,回答:孩子为什么不要金山,而要点金术?4、教材48页两位同学的问题出在哪儿?请帮助两位同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材49页)6、教材50页读一读的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7、教材50页比一比,说一说中,哪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它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什么好处?8、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教材51页)四、课内探究1、怎样才能学会学习?2、学习方式、方法和刻苦学习之间的关系3、光明中学七年级一班小青同学在小学阶段成绩中等,进入中学后,他下定决心要迎头赶上。

下面是小青同学的一份学习计划。

为了取得优秀的成绩我计划如下:课堂认真听讲,遇到问题马上问老师,课下制定自学进度,看班上学习好的同学怎么学自己就怎么学。

早上5点就起床读书,中午不休息做作业,晚上不到12点不睡觉。

为争取学习时间,尽量少参与学校安排的集体活动,不参加学习小组组织的实践活动。

请你对小青制定的这份学习计划给予评价。

五、课堂达标1、“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说明()①学会学习是一个人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本要求②学会学习比获取知识更重要③学会学习是人生的关等大事④学会学习是受益终生的大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现阶段我们需要的学习方式是()①机械型②自主③合作④探究式⑤被动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②③④3、下列关于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正确说法是()A、只要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就一定是好的学习方法B、只有适合自己,能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才是好的学习方法C、好的学习方法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用不着摸索尝试D、用小学的方法也一定能学好中学的各门功课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②让学习更有条理③成为神童④提高学习效率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非选择题:观察下边漫画,回答问题:(1)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六、课后提升下面是七年级学生小强和小明的一段对话:小强:“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要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只有勤奋。

第四课_安东诺卡夫苹果教师版导学案

第四课_安东诺卡夫苹果教师版导学案

第四课安东诺夫卡苹果【学习目标】1、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思考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起来的,概括每个部分场景的主要内容。

3、分析本文场景描写特点和作用4、把握文章的主题【学习重点、难点】1、思考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起来的,概括每个部分场景的主要内容。

2、分析本文场景描写特点和作用3、把握文章的主题【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勾画重要字词及疑难语句。

2、以“话题”引领“阅读”,以“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

第一学时学习目标:了解场景知识,掌握场景功能分析《炮兽》的三个场景,能说出场景的描写方法,体会场景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文学常识:(划出重点内容,将在黑板上脱稿展示)1、作者简介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由于家道中落,他15岁就辍学,19岁外出谋生。

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

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

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

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浦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

早期作品主要描写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唱挽歌,如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的苹果》(1900)、《田间》(1892)等。

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浦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

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

1933年蒲宁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获诺贝尔文学奖。

蒲宁的创作风格: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

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第四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导学案

第四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导学案

民族构成
民族分布
和睦民族 大家庭
民族政策
民族风情
2
万善初中八年级上期地理导学案
主备教师: 申丹丹 ,审核领导: 班级
教学内容 知识与 技 能 教 学 目 标 1、 2、 3、 4、
,执教: 申丹丹 , 姓名
第 4 课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1 课时) 知道我国民族构成状况,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熟识我国民族的分布、民族分布的特点。 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 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过程与 方 法
1、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读图找出 我国民族的构成及各民族的分布并分析讨论得出各民族分布特点,培 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协作和表达能力。 2、通过赏析图片和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少数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的风土 人情。
情感、态度、 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价值观 培养爱国热情。 重 难 点 重点 难点 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多媒体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 【导入新课】 [活动]说一说 学生结合生活中所见所闻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民族或民族风俗习惯等。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学习流程】 一、民族构成[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 2.[活动]看一看 学生阅读 55 个少数民族人口数表格,找出特点。 【能力拓展】学生思考如何识记特殊少数民族的人口数。教师引导分析。 二、民族分布[小组合作探究] 1.[活动]找一找 多媒体展示问题及《中国民族分布图》 ,教师引导分析读图。 【能力强化】教师协助学生回忆、巩固读图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读图分析问题。 2.[活动]“送少数民族回家” ,找到少数民族对应分布的主要区域。 3.[活动]想一想 (1) 学生结合课本 19 页内容及 《中国民族分布图》 分组讨论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探究成果。 旁批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洋务运动》 公开课导学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洋务运动》 公开课导学案_2

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运用分组讨论评价洋务运动,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图片等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要点图片导入展示李鸿章的图片并介绍,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一下李鸿章领导的这场洋务运动。

引发学生疑问,思考直接进入主题,创设意境精讲点拨【教师提问】什么是洋务?什么是洋务派?什么是洋务运动?环节一、【审时度势的李鸿章】1.洋务运动开始的19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况? 国内有没有动荡或者什么大事啊?有没有受列强欺负?2.图片展示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3.请同学阅读课本找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目的,代表人物。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环节二【踌躇满志的李鸿章】展示探究问题:1.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口号是什么?企业名称?2. 对比洋务运动前后军事生产方式有什么变化?3.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4.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内容和目的比较,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新变化?5.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口号是什么?企业名称?6.洋务派怎样建立新式海陆军的?创办了哪几支海军?7.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思考洋务派为什么发展海军?分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板书设计】第四课洋务运动。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导学案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导学案

初一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请认真默读课本P20-24,要求:(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6题答案, 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1、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2、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3、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4、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5、“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你得到什么启示?6、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思考第7题,总结一下,夏商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准备口答。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四,先学。

(一)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教师巡视,做适当点拨,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二)检测过渡语:第1-6题找到答案能准确记忆的请举手! 找到了,我们来讨论第7题。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等,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7题答案要点:理解关键词“腐败”,“暴虐”腐败:行为堕落,制度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

第四课 幸福和睦的家庭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四课 幸福和睦的家庭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2024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教学设计
课题
4.2让家更美好
主备人
审核
七年级备课组
课时
1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本与《导学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1.道德修养:学会孝亲敬老,弘扬家庭文明新风尚。
2.健全人格: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化解矛盾,增进情感,孝亲敬老。
2.如何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
采用提问学生或齐读等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间:3分钟左右)
第二环节:
自主与合作学习
1.什么是家庭?/含义P27
2.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有哪些?P27
3.家庭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意义/影响P27-29
用幻灯片展示本课时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导学案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要求学生把问题标注在书本上,并勾画出答案。让学生熟系内容,加强感知认识。(时间:10分钟左右)
3.责任意识:树立树立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的意识,学会对家庭负责。
4.政治认同:认识到家庭对社会的作用,提高政治认同。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教学难点: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
教学方法或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复习巩固
1.☆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结构,重难点。
第二环节:
自主与合作学习
1.辨析: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都是相同的。
2.▲如何建设美好的家庭?/做法/举措、建议P30-32
3.如果你和家人发生爱的“碰撞”,你会怎么做?/P31

第四课导学案

第四课导学案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军机处内景请回答:
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二、合作探究2【学思之窗】
思考:(1)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2)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知识点拨通过材料可以反映出,这位学者把明朝中后期太监乱政的原
17
因,归结为废除宰相制度,观点有些片面。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导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导学案

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第1课时和朋友在一起【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我们交友的范围在日益扩大。

2、认识友谊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初步认识和怎样的人交往才能发挥友谊的作用。

能力目标1、认识友谊的力量让我们成长。

2、初步认识我们需要怎样的朋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注重友谊的美好情感。

2、在集体生活中体会友谊的美好,乐意为友谊的获得付出实践和努力。

重点认识友谊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初步认识我们需要怎样的朋友。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阅读P40的探究与分享,思考:(1)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找友谊更难了吗?(2)你会因为怕麻烦而拒绝友谊吗?为什么?2、请讲述一个朋友对你产生影响的故事。

3、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怎样的作用?【随堂巩固练习】1.被称为个人电脑软件之父的比尔•盖茨,在中学时结识了比他高两个年级的保罗•艾伦,两人很快成为朋友,他们一起钻研计算机技术,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这说明( )A.友谊能调节情感B.友谊给人智慧和力量C.友谊给人以朋友D.友谊是相互理解2.“朋友是雨中的伞,有你不凄惨;朋友是雪中的炭,有你无严寒;朋友是被中的棉,有你才温暖;朋友是菜中的盐,有你才香甜。

”这告诉我们( )①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②在人生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③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④朋友会为我们提供一切需要,满足我们所有的要求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材料一:学生时代的同桌应该让很多人都记忆深刻,同桌是你在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陪伴。

“同桌”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材科二 : “中国好同桌王小虎是海口灵山中学的一名初中生,他的同桌冯贻崇患有小儿麻痹症,在学校行动很不方便,王小虎于是主动当起了同桌的“脚”。

两年来,王小虎坚持背患病同桌上课风雨无阻。

王小虎用脊背背起了同桌的未来上学之路,他帮助同桌驱走黑暗,他温暖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和的统一。

生产力是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的经济关系......。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总之,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观点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显著的变化。

()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第一单元第四、五课导学案学生版

第一单元第四、五课导学案学生版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一、自学内容:科举制的创立二、自学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掌握隋朝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及作用。

2、掌握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三、自学重难点: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四、自学过程:(一)阅读教材20页,第一标题“科举制的诞生”完成练习: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的人,却不能到和担任高官。

2、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的过程:①帝开始用的方法来官员。

科举考试对考生没有特别的___________,只要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②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选拔人才。

我国正式诞生。

3、科举制度的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做官;选拔的,也从集中到。

(二)阅读教材21页,第二标题“科举制的完善”,完成练习:1、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

其中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

2、、、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3、科举制完善的历程:①唐太宗时,扩充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开创了和__________。

③时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4、三省六部制是在_______确立,_____得到完善。

“三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决策,______主管审议,________负责执行。

(四)阅读教材22-23页,第三标题“科举制度的影响”,完成练习:1、科举制改善了,使得有进入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士人用功读书的盛行。

3、科举制也促进了,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大大有利于的繁荣。

4、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亚洲的______、_______、______,欧洲的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1、如何评价科举制度?2、请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出科举制的形成与完善的历程表。

3、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有怎样的想法?4、请看材料: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第四课:《黄山松》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四课:《黄山松》导学案第二课时

课题:4.《黄山松》第二课时导学案编号:0608 主备人:马建班级:六二班使用人: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熟读课文,品味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3、体会课文象征手法的运用4、体会作者豪迈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1、品味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体会课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知识链接:黄山,在安徽省南部,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黄山的景色以“奇”著称,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称。

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颗颗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战旗。

作者:丰子恺(kǎi)(1898----1975):原名丰润,号子恺,字仁,浙江省崇德县人。

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猎人日记》等。

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获取新知。

1.读下列词语:描摹.石罅.囫囵..摇曳.娉娉.婷婷..臆.测窈窕坚劲.丘壑.偎.傍谛.视铁铸.蒲.团松小阜.耽.搁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描摹:臆测:窈窕:摇曳:娉娉婷婷:坚劲:丘壑:谛视:小阜:耽搁:3. 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合作交流(一):1.第三自然段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怎样理解“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

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这句话?合作交流(二):1.第四自然段写了黄山松什么样的特点?2.把文中写蒲团松的这一段文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三、拓展延伸:1.丰子恺先生为我们介绍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点?2.从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以及丰子恺先生的笔触中,你想到了什么?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听别人描摹(mó mú),总不得要领。

所谓“黄山松”,一向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mó mú)糊的概念而已。

用散(sàn sǎn)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fèng féng)生。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导学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习重难点体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统一性。

知识准备(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学习内容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含义。

2.辨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二者没有区别。

3.课堂探究(P30):(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4.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5.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知识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➊学习目标一、了解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一般性规律,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将这些改革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和爱国情怀三、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培养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➋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2)内容: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3)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1)时代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政权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2)内容:迁都洛阳、改革官制、建立士族阶层、均田制、禁胡语、改汉姓(3)影响:推动了民族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3、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时代背景:三冗问题、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庆历新政(2)内容·富国强兵: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影响:实现了富国但强兵效果不好;加重人民负担,引发党争4、明朝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1)时代背景: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2)内容:考成法、一条鞭法(清丈土地;将田亩税、人头税和役银合并折银征收)(3)影响: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废止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维新变法·1898年(1)原因: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的发展(2)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开放言路、精减机构、鼓励民资发展废八股、派遣留学生、设武备大学堂(4)结果:变法失败,慈禧临朝训政,光绪帝被囚禁,康梁逃亡,戊戌六君子被杀(5)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皇帝未掌握实权(6)意义:推动了日后清政府自我改革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901—1911年)(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重危机(2)内容:改总理衙门、编练新军、1905年废科举与预备立宪(3)实质:是戊戌维新变法的延续并深入,目的是遏制革命势力,维护清政府统治3、民国时期的经济改革(1)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的鼓励性经济政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进行币值改革(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白银国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第二春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过渡时期(1)三大改造(1953—1956年):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2)民主改革·构建三大政治制度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良好开端: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与中共八大召开(2)曲折探索:1958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3)总结经验: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4)取得成就: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4、改革开放时期·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乡镇企业、乡村振兴战略(2)城市改革: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对外开放: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加入世贸、自贸试验区(4)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毫不动摇(5)全面改革: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6)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➌框架梳理(完成以下填空)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2、3、4、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2、3、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过渡时期: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4、改革开放时期:➍思考:从古至今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根本因素)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这两方面又具体可以从内外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➎课后习题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孙权劝学》梳理知识小窗1.《孙权劝学》选自《》,这是由______(填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填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_通史。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由此定名。

3.此书与西汉司马迁的《》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两书作者并称“史学两司马”。

二、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卿()涉猎()孰()遂()三、解释画线的实词,翻译全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耳.()。

卿..()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蒙乃.()始就.()..()大有所益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文记事简练,只写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片段,寥寥数语,就让读者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其中,______________这个片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从中获得了启示:______ _____四、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1.成语:①刮目相待:②吴下阿蒙:五、解释下列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六、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今义:2.见往事耳古义:今义:3.担当涉猎古义:今义:4.即更刮目相待古义:今义:七、解释下列两组一词多义当:①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大:①与蒙论议,大惊曰()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见: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八、文言句式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创新导学案

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创新导学案

第四课文化创新【课堂目标】1、理解、识记和应用“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2、理解、识记和应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知识归纳】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是什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2)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提示:注意区分“源泉”和“动力”的区别(看课本)。

“源泉”强调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动力”强调社会实践推动和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条件。

“动力”体现在:一方面:另一方面:2、为什么——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2)3、怎么做——文化创新的要求(1)文化创新的主体是(2)文化创造者应该怎样做:〖合作探究——重点突破〗: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讴歌新时代和新人物,中国作协和有关地方作协组织开展“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大型采风活动。

组织作家亲身体验长征的艰难险阻,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征沿途各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积累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多出精品力作。

结合“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大型采风活动,谈谈你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关系的认识。

考点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具体要求:(2)具体要求:3、具体要求:(1)把握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把握的关系,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我们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总结升华】结合第五课所学知识,概括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文化创新可以〖合作探究——活学活用〗号称“高密四绝”之一的扑灰年画是山东高密一地仅存民间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成化年间,盛行于清代。

时至今日,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乏人。

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艺,有必要对其进行拯救和挖掘,使其焕发生机活力。

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

一轮复习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导学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知识归纳】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提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典例】2012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 563周年的日子。

孔子的思想智慧、人格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是随着历史变革和进步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 )。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思想地位举例2、为什么——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双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么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①态度:②做法:③关系:考点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根本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是从文化自身角度讲的,属于内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属于外部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夏王桀B、商纣王C、周幽王D、周武王




数轴
-3-2-1 0 1 2 3
年代轴
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公元公元公元
3年2年1年1年2年3年4年
小组讨论
三、检测环节
1、在我国的成语中,把帮助坏人作坏事叫做“助纣为虐”,其中,“纣”是()
A、夏朝国君B、商朝国君C、周朝国君D、秦朝国君
2、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重点
夏朝的建立
难点
分封制






一、自学环节
1、夏朝的兴衰
(1)建立:约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夏朝,都城在________。
(2)夏朝的统治:禹死后,________继承王位,从此,________代替了________,“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商汤灭夏
(1)建立:约________年,________战胜________,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008年广东省中考题
开学了,同学们各自进行自我介绍,第一个同学说:“我姓张”,第二个同学说:“我姓李”,第三个同学却说:“我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同姓”,这一下子难倒了许多人。那么,你能猜到他到底姓什么吗?()
A、唐B、秦C、周D、夏
☺2007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酒池肉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3)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西周的灭亡:
a.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
b.________年,西周灭亡。
基础知识补充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
分封制在短期内对巩固政权很有成效,但从长远上看,会对中央构成威胁,分散国家权力。
鸡西市第四中学导学指南
学科
历史
年级
初一学年
课题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授课模式
四环教学模式
课型
预展型




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纪年法是以传说中耶稣出生年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
(2)公元前与公元后:发生在公元元年之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用“公元前××年”表示,如,夏朝建立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070年。发生在公元元年之后的历史事件的时间,用“公元××年”表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公元1949年,在书写或口述时,“公元”二字可以省去。
(2)盘庚迁都:商朝建立后,因政治动乱及水患,曾几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到________,都城才稳定下来。此后,商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武王伐纣
(1)背景
a.商纣王的暴政
b.周文王重视农业,任用贤能,国力逐步强大
(2)经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大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定都________,又称________,历史上叫做西周。
4、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________,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________把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分给________、________等,封他们为________。________必须服从________的命令,向________交纳________,平时_______________,战时________________。
(3)世纪:公元纪年法以100年为一个世纪,如公元1年至公元100年为1世纪,公元101年至公元200年为2世纪,以此类推。
(4)年代:公元纪年法以10年为一个年代,如公元20年至公元29年,为公元1世纪20年代。
(5)无公元0年:数轴有0,而年代轴无0年。因此,计算跨越公元前后的历史经历的时间,要特别注意。从下面的图示可以看出数轴与公元纪年法年代轴的区别。
A、郡县制B、分封制C、禅让制D、中央集权制
小组做题
四、总结环节
1、夏朝
2、商朝
3、西周
小组总结




周幽王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庸的末代天子。周幽王即位后,相继发生的地震和旱灾,使周朝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昏庸的周幽王对此竟然不闻不问,终日沉醉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他十分宠爱妃子褒姒,在她生下儿子伯服之后更加宠爱,他废了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周幽王和褒姒不仅日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而且还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为了享乐,还加重了剥削,激起民众的普遍不满。申侯对自己的女儿申后被废十分恼怒,他联合犬戎对周幽王兴师问罪,共同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周幽王虽然点燃烽火报警,但各国诸侯害怕再次被戏弄,都没有发兵前来援助。镐京被攻下,周幽王带着褒姒逃到骊山,被犬戎部下杀死,褒姒被抓,从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周幽王被杀,统治了二百七十多年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