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传播_大众影像话语与文化
DV模式下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多元化研究
赵 维 良
科
D V模式下中国独立纪录片的 传播渠道多元化研究
( 白城师范学院 , 吉林 白城 17 0 ) 3 00
摘 要: 随着 D V在百姓 生活中的普 及 , 在越来越 多的人 拿起 D V开始 了纪录片的创作 , 而那些对纪 录片有 着执 着追求的人 们 , 也就是我们所 说 的独 立纪录片翻作 者来说 其成 功的作品有 着怎样的受众群体, 在传播 渠道 上的延伸就不得不成 为我们 关注的问题和研 究的方向。怎样让这些具 有“ 大众意识流” D 的 V纪录片更好的传播 出去也成 为当下我们要 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
— —
一6 5—Fra bibliotek关键词 : DV模 式 ; 立 纪 录 片 ; 独 传播
独立纪 录片简单来 讲更 多是 从创作 者的 众进行交流 。 此类展映交流活动—般规模较小 , 完成后以此种方式先在私人交际 圈中传播 。由 角度来说的,是具有个人独立性质的纪录片制 但 由于其 数量多 、 分布 广、 频率高 , 加之观众 的 于很多影 像作品都以 V D D D光盘为媒介形 G 、V 作—类 人 的简称 ,他们往往 有着独立的创作 参与热情高 , 独立纪录片作 品的传播 、 群 对 推广确 式 , 品的复制变得简单和快捷 , 作 影迷间的人际 和制作环境 , 很少受到制作公司和团体 的影响 , 实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 传播——互换影片也趋于频繁。 而D V由于其以小机型 、轻体重和 简便易拍 的 除 了举 办一些 短期 、小 型 的观影交 流活 近年来 , 独立 纪录片的影碟发行渠道正逐 特点 ,使更多的独立纪 录片制 作者们有 了更 广 动 ,一些 民间电影组织还和其他社会团体联合 步拓展 , 由于—些发行商和代理公 司的介人 , 一 阔的制作空间和{作条 件,掀 起了民问影像 制 举办—些大 型的影像活动 。 0 1 , V运动风 些独立纪录片作 品得以公开发 行 , < 5 | 20 年 D 如 流浪北 作 的浪潮 , V模式 下 的独立 纪 录片作 品的海 起云涌之时 , D 北京 “ 实践社 ” 合< 联 南方周末 > 和 京>< 、老头》< 、群众演员)《 、姐妹) 等等 。另外一 量增加 , 客观上要求—个更大 、 更合理 的传播空 北京 电影学院举办 了 “ 首届中国独立映像展” 些纪录片发行公 司、音像店或影像资料 中心等 , 问, 去争取—个面对大众 的更加广 阔的空间 , 接 这是 中国独立影像第一次大规模 地从地 下浮出 与作者达成协议 ,按受众需求小规模地刻录和 受大众的f-r推动 自身的发展 。 fb , ' 水面 , 共征集了 自 19 年 以来 的一百多部 民间 售卖一些 独立作 品。由于独立纪录片没有广泛 90 随着信息传 播 的“ 全球化 ” 和国家媒体 政 影像作品参 展。 0 3 , 2 0 年 第二届“ 中国独立 映像 的受 众群体 ,通过这些渠道发行和销售的作品 策的 1渐宽松 ,独立纪录片的传播 有了更 好的 展” 非典 ” 3 ‘ 因“ 而流产后 , 践社前首脑之一 的张 数 量很有 限。 实 外部环境 。 影像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 也 亚璇 于当年 9月 和南京 方面 的独立 策展 人曹 通过 以上叙述我们 不难 看出 , 中国独立纪 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技 术条件。外 部环境 和内 恺、 黄小璐一起催 生了“ 第一届 中国独立影像年 录片在海外正得到 越来 越多的青 睐和认可 , 它 在需求 ,促成了中国独立纪 录片传播渠道 的多 度展” 截至 20 年, 中国独立 映像年度展” 在 国内的传播渠道也渐趋宽阔和通 畅。但需要 。 07 “ 已 样 化扩 展 。 成功举办了四届 ,成为了 中国本土推广独立纪 提 的是 : 独立制作的纪录片本质是 电影 , 从其 1海外传播 录片作 品的重要平台 。此外还有北京现象工作 艺术性和思想性所达到的高度上都应该到院线 参加 国际电影 节评奖 或展 映活动是 中 国 室主办 的“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也为中国独立纪 播放, 中国的艺术 院线还不成熟 , 但是 独立纪录 独立纪录片在海外传播 的最主要方式 。如果获 录片提供 了—个开阔的交流空间。 片的院线播 放渠道存在缺失 。 另外 , 相对于业界 奖 ,这些独立制作 的纪录片作品可以赢得观众 2 . 2电视台栏 目 放 播 创作的旺盛增 长势头 ,学界对独立记录片创作 和认可 , 作者能够获得名誉和奖金 , 起到 良好 的 响应 D V掀起的 民间影 像制作 的热潮 , 一 的关注 还不够 ,理论研究工作远远落后于当前 宣传和推介作用 。如果作品在电影节上被西方 些 电视台相继开办了面向社会普通创作者 的纪 的创作实践 。学术界 的漠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 买家收购更是可 以收 回创作成本 ,获取后续的 实类栏 目。 凤凰卫视于 2 0 年推 出新栏 目( V 响了大众对独立纪录片的关注 ,阻碍了独立纪 02 D 拍摄资金 和市场 。 新世代 >又名 “ , 中华青年影像 大展” 因广告投 录片 的健康成 长。对 于 D ( V模式下 的中国独立 国际电影 节一直是 中 国独立纪 录片 的福 放率低 , 已于 2 0 年停播 )为 D 04 , V作品提供 了 纪 录片 的传 播渠 道我 们仍需 不断 的拓 宽和思 地。 参加国际电影节 , 不仅让中国独立纪录片宣 个展示平 台,大展联合 了全 国 2 多所高校 , 考 。 0 传了 自己,也让世界通 过纪录片了解 了改革 变 先后向民间投入 了 10多万元的设备 ,从节 目 0 参 考 文 献 化中的中国,更是为中国独立纪 录片作者开启 的播出量 和影响力上讲它都十分引人注 目。类 [ 荀洁. 立制 片 D I I 独 V记 录: 多欢喜几 多忧田. 几 了一个认 识和学 习 国外 纪录 片创 作经 验的 窗 似的栏 目还有上海 电视台纪实频 道的 ( V新 福 建师 范大 学福 清分 校 学报, 0 , 总第 6 D 2 41( 0 3 口。独立作者凭借参赛机会 , 观摩大量作 品, 或 生代 》 《 V 6 > 中 国教 育 电视 台的 《 视 期 1 9 及 D 35 、 国 - . 4 通 过研讨 会等交流活动和 国外 作者进行 切磋 , D )北京电视 台的《 录》 v、 纪 等等 。 【 吕新雨. 2 】 中国新 纪录影像 的力与痛 [】 J. 读书 , 了解海外创作的历史和现状 , 从而开阔视野 , 更 2 网络传播 3 2 065 1 , 0 ,, 5 新创作理念 , 高创作水平 。更重要的一点 , 提 海 最近几年 , 以博客 、 客、 2 播 P P等为核心 概 【】 3晏礼 中.独 立纪录片 : 不能承受之轻哪 . 经济 外 的电影节都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 。尊重和提 念 的 We . b 20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只要有一 台 观察 } 2 o — — f BJ 】 臣 039 8 o . ’ 跹 倡文化、 艺术多样性 , 可使独立作者们 获得极大 联 网的电脑 ,每个人都 可以在 网络上发布 自己 [】 鸿. 越 百年 : 4伊 跨 全球 化背 景 下的 中 国电影 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 的影像作 品 , 或通 过 B 、 T 电骡 等工具进 行点对 【 . : h 北京 清华 大学 出版社 ,0 7 15 q 2 0 :9 . 2本土传播 点 的影片传输 ,加之 以前 的网络视频上载和点 [】 5朱靖江 , 冰. 国独 立纪 录 片档案 『1西 梅 中 M. 2 . 1各种 民间社团或官方半 官方组 织的展 播 、 T P和 F P 件传输 等方式 , H F r文 独立纪录片 安: 陕西师 范大学 出版社 。04 15 20 : . 0 映 活 动 作者和爱好者们可 以轻松实现在整个互联网上 作者简 介: 维 良, 赵 工作单位 : 吉林省 白城 D V促使了民间纪录片创作力量 的蓬勃 兴 进行影 片的上传 、 搜索 、 在线观看和下载。 由于 市白城师 范学院教育技 术 系。 起, 独立纪录片作品的广泛传播 , 也培养 了越来 D V制作 的独立作品本身 就是 数字格式 ,它更 越多的观众 。 出于爱好和交流的需要 , 独立纪 录 适 合于网络传播 ,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 片作者和民间的纪录片爱好者们 自 发成立 了许 网络带宽 的进一步提高 ,民间影像的网络传播 多影迷俱乐部性质的社 团组织 ,如上海 的“0 空间将会无限扩展。 11 工作 室” 北京的“ 、 实践社 ”南京的 “ 、 后窗艺术 电 24其他传播方式 . 影 观摩会” 郑州边缘社 、 、 等等 , 这些社团组织经 在独立纪录片创始之初 , 由于其“ 地下 ” 身 常在酒吧 、 咖啡馆等场所组织影片放映活动。 观 份 的限制 , 作品的传播渠道 十分有 限, 限于少 仅 影 活动除了放映国内外经典影片供观众观摩学 数 “ 圈内人” 之间手递手 式的人际传播 , 时至今 习外 , 也播出一些独立作者的新作品 , 供影迷欣 日, 这种传播方式依然是独立 纪录片最常见 、 最 赏、 讨论 , 而且常常把创作者请到活动现场与观 自由的传播方式 , 创作者常常会在 自己的作 品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时代,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信息产品的生产主体——传媒必定要按 照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进行经营,以工 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 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和传播者即传媒组织成为文化工业生产 的主体,而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成为消 费对象,传递信息的文化产品成为客体。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就是说不用公开镇压,大众文化即把广 大居民的意识和政治状况的命令连接起 来”。即使某些“工业化的文化可以像 民族文化一样,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愤 怒”,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 制度。
约翰约翰费斯克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唱对台戏的构建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文化 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1947年出版的《 启蒙的辩证法》一 书中最早提出“文 化工业”一词。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是德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 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 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 研究批判。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把传媒视为统治阶级的工 具,以及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 当代最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家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路易斯· 阿尔都塞。 上层建筑(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 响到了个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这种上层建筑是 由压制性的国家机器及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组成,前 者如军队和警察,后者如教育、宗教和大众传媒。当 统治阶级受到反叛行为的威胁时,它会调动压制性的 机制来把自身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大众。
电影中DV影像的创作思考
化 是它的本体特性 之一中的 D 影像可 以类 比为一种 “ V 引用 ” 修辞格 。
古德一一施拉姆 的循环形模式 。D V影像 的个体化表达 在 文字语言 中, “ 引用就是在 自己的话语 中插入现成
艺科论坛
亓 而
电影中 D V影像的创作思考
衣 凤翱 盐城 师范学院文学院
摘 要 :电影 中的 D V影像作为一种媒介 中的媒介 是 它的最 主要 的本 体特 性, 因此 ,无论 D V影像所 展
形式 ,其传播 学形态具有完整 性,但它 的这种 寄生关 现 的信 息是纪录性强 的 内容 还是抽象性 强的 内容,其 系决定 了它 在寄主媒介 中不 可能将其传播特性完 全展 都带有创 作者强烈 的主观 意念,是创作者主观 思想的 现 出来 。电影 中的 D V影像 正在创 造着 另一种 具 有表 影像化展现 ,其 中包含着创 作者 的人文 思想理念。视
一
、
D V影像 :媒 介中的媒介
始终 ” 15 V影像 的个人 化表 达主 要体现 在 内容 4 。D
电影是 1 9世纪 末诞 生 的一种 艺术 传播 媒介 ,到 的 自由性上 。随着 D V摄影 机 的普及,D V影像 的创 作 2 0世 纪 中叶诞 生 了一种 日后逐渐 成 为传 播主 流 的媒 群体越来越 呈现 出大众化 的趋势 。 介形 式 一一 电视 ,当人 类进 入 2 0世纪 末 ,一 种全 新 其次 ,电影 中 的 D V影 像作 为一 种媒 介 中的媒 介
47
艺术科技 2 1 年第 3 01 期
话或故 事等 ,以达到提高表达效果 的 目的 ” 3 3 1 。在 巧 的运 用,使 电影 中 D V影像 的运用 在形 式上 更接近 文字语 言 的句子 中所 引用的部分本身 就是一个语义完 了引用修辞 。在 电影 《 国丽人 》中,瑞奇拍摄莱斯 美 整 的整 体 ,引用 的 目的是为 了使语 言充实有力 ,增加 特 在厨 房 向女儿道 歉 时,在 D V影像 进行 的过 程 中导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的全部内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
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
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
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
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浅谈数字艺术领域中Dv作品的影像空间特点
浅谈数字艺术领域中Dv作品的影像空间特点摘要:纪实美学中最新兴的dv,是多元文化的时代产物,使传统的纪实美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中国影视艺术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们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影视的社会文化功能都具有很远的意义。
关键词:数字艺术;dv;影像空间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29-01当今社会的数字艺术和影像艺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
影像艺术不但更加全方位的冲击着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文化形态,也改变了原有的艺术形态,是艺术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综合。
深刻的影响着几代人甚至是将来人们的生活、语言以及思维逻辑等诸多方面,此外影像作为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折射着民族文化精神与文明的进程。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影像作品的种类繁多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数字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艺术的制作流程,从而改变了影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让艺术作品数字化、多元化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多媒体技术的超强功能影响着声光电等多种艺术品的制作,也影响着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的帮助增进其作品的品质,数字合成可以让设计者利用器材、工具等声音画面输入,然后进行剪接、编辑、制作不合乎现实的夸张绚丽的特殊效果。
dv作品是电影对于新元素的吸收,同样也是新兴的影像形式。
无疑是当下数字艺术领域的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
它已经悄无声息的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
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它在众生喧哗中“各说各话”,已经成为了高科技与新文化的潮头。
从摄像设备演化为社会热潮与生活时尚。
它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带给了人们更直接、更方便的接纳着技术及艺术、日常生活及社会文化的广泛话题。
它就是现代高科技与影像艺术的结果。
DV传播_大众影像话语与文化
数字媒体时代,随着DV 的普及,加之其内容传播的网络化、个人媒体化催生了“大众DV 影像时代”的降临。
无论是DV 的物质形态、DV 影像话语权限,还是DV 影像的文化形态都发生着变化。
广大影像爱好者用DV 记录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情感、传播意义、顿悟生活,影像传播走下了“精英之塔”,开始了“大众之掌”上的狂欢。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DV (digital video )是一种微型数码摄像机,摄操作的简便,后期剪辑、传播的便利,这些是促成“大众DV 影像时代”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复制现实、转移时空、再现“完整现实”始终是人们的幻想与欲望。
幻想与欲望的实现,影像传播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1作为影像传播工具的DV满足人类的传播需要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影像传播是“高效能”的方式之一。
影像传播,“一般包括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传播两种基本形式。
静态影像传播伴随着纸质媒体充满我们的生活,如报纸上的摄影图片等。
动态影像传播则伴随着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围绕着我们。
”本文所说的DV 影像是数字化时代,众多动态影像形式之一。
数字化时代就是以数字0和1的方式处理、传播、消费信息的时代。
从影像传播对人们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的冲击与改变的现实中,我们可以深切感知到影像强大的传播功能。
影像为何在信息传播中拥有如此强大的魔力?让我们从影像传播的起源与传播特性进行简要分析。
从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的起源考察:视觉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最基础的方式之一。
人类第一次睁开眼睛,世界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大脑之中的。
人类史前时代的岩画是人类以影像的形式认识世界的见证。
我国的象形文字最初就是一幅幅简笔的静态影像。
影像先于文字。
然而,当初影像生产与传播的技术不能满足人们传播活动的需要,文字取而代之。
文字成为了人类传播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载体。
数字时代,影像和文字并驾齐驱成了人们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
人们的传播活动是建立在双方共有意义空间基础之上的。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大众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了解大众传播学导论是了解现代传媒和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大众传播学导论,其背景、目的以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一、背景大众传播学导论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通常被概括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传播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传播的各种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传播学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大众传播学导论成为了这个学科领域的核心部分,因为它研究了大众传播的各种类型及其影响。
二、目的大众传播学导论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和意义。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传媒都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商业和社会团体等重要组织机构也需要有效地运用传媒来宣传其活动和产品,影响世界的舆论和思想趋势。
大众传播学导论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信息和工具,以便他们可以全面了解大众传播的各种类型,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三、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在大众传播学导论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和影响。
其中包括:1.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各种能够进行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机构,通常包括电视、收音机、报纸、杂志、互联网和手机等。
这些媒介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商业和政治目的。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和处理信息。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与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知识相联系,来处理他们从大众传媒和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3. 媒介影响:大众传媒的内容、格式和方式均会对其受众产生影响。
媒介影响理论研究了传媒如何影响受众,以及受众如何在其影响下行动。
四、总结大众传播学导论研究了现代传媒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大众。
它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都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大众传播学导论,是许多学生和专业人士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必修课程。
DV是什么.doc
DV是什么?DV的图像和声音质量与专业DVCAM相当☆DV(DigitalVideo)数字格式一体化摄像机,是在现有模拟摄像一体机的基础上研制出的更高质量的数字摄录一体机。
由于其格式是世界各地主要生产厂商一起商定的,所以,不同厂商DV的录像带都是通用的。
DV标准在1993年9月由世界主要录像机生产商组成的“高清晰度数字录像机协会”联合制定。
DV标准的国际统一格式已得到全球60多家公司认可。
☆DV采用1:5压缩比的MPEG-2数字视频编码来记录现行电视信号。
DV的基本技术规格符合未来HDTV(高画质电视)的规范。
DV有两种格式:一是SD规范,符合现行的电视系统;二是HD规范,符合未来的HDTV规范。
☆DV数字格式的磁带宽度为1/4英寸(6.35mm),体积小,仅有VHS-C盒带的1/3大小。
彩色带宽为1.8MHZ,为模拟机的3倍,可再现更丰富的色彩和更细腻的图像内容。
另外,音频记录直接采用PCM(脉码调制方式)编码,声音质量与CD(光碟唱片)相当,图像信噪比高达54db,水平解像力达到500线水平或以上,接近和达到广播级的机种。
☆DV数字摄录一体机采用的高性能磁带,体积不到模拟机小型化盒带的一半,走带机构相应缩小,更加精密,加以采用小型化光学系统和高密度表面安装技术的配合,使DV数字摄录一体机在提高性能、增加功能的同时,得以大幅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
☆2002年5月,中国国家广电总局计量检测中心和北京贝尔联合开发的DV产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主要视音频指标和同步特性基本符合GY/T152-2000《电视中心制作维护规程》的技术要求”;该系统编辑出的节目“图像和声音质量与专业DVCAM的图像和声音质量相当,可以用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制作。
”☆同年同期,中国国家电视专业委员会也同意接受DV节目技术质量评比,从另一个解度给DV在广播市场和地位和作用给予了认可。
DV系统易于掌握,投资不多☆DV是一种易于普及的数字摄录一体化的视听工具。
影像的建构名词解释汇总
影像的建构名词解释汇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影像已经成为人们交流与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古至今,影像的概念与技术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许多与影像相关的建构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影像建构名词进行解释与汇总。
一、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形象来表达、传播和塑造特定社会群体的观念、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文化形态。
它既包括电影、电视剧等大众文化作品,也包括绘画、摄影、广告等艺术形式。
视觉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费的方式,更是反映社会文字和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指通过图像和符号进行交流和传达信息的一种特殊形式。
与口头语言相比,视觉语言更加直观、快速,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通过摄影、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人们可以用图像和符号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批判社会现象。
三、影像建构影像建构是指在影像制作过程中,通过选择、排列和处理影像元素,创造出特定的意义和感知效果的过程。
影像建构依赖于摄影、色彩、构图、镜头语言等技术手段,旨在通过视觉形象来诠释现实、传达主题和创造情感共鸣。
影像建构可以是现实的再现,也可以是主观观点的表达和批判。
四、语境语境是指在特定背景下,影响影像理解和解释的各种因素。
语境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它决定了影像被视觉者所理解的范围和深度。
同一个影像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解读。
因此,在进行影像分析和批评时,要考虑到影像的语境因素。
五、视觉想象力视觉想象力是指通过对影像的观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构建虚拟的图像和情境的能力。
它是人们进行艺术创作、影像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也是影像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视觉想象力的发挥需要培养和锻炼,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提升。
六、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影像中传递的特定政治、经济、社会等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观。
影像是一种强有力的塑造和传播意识形态的方式,它可以通过表面上的视觉形象,间接地传递和强调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权力结构。
DV传播:大众影像话语与文化
操作 的简便 , 后期剪 辑 、 传播 的便利 , 这些 是促 成“ 大
众D V影像 时代 ” 的物质 与技术 基础 。复 制现 实 、 转
移时空 、 再现 “ 完整现 实 ” 始终 是人们 的幻 想与 欲望 。 幻 想与欲望 的实现 , 像传播 是最有 效 的工 具之一 。 影
字化时代 就是 以数字 0和 1的方式处理 、 传播 、 费 消 信息 的时代 。 影像传 播对人 们价值 观念 、 想信仰 从 思 以及生 活方 式 的冲击与改 变的现 实 中,我们可 以深 切感 知到影像 强大 的传播 功能 。影像 为何 在信 息传 播 中拥有如此 强大 的魔力 ?让 我们从 影像 传播 的起 源与 传播特性 进行简要 分析 。 从人 类 的信息 传播 活 动 的起 源 考察 :
影像 的形式认 识世 界的见 证 。我 国 的象形 文字 最初
广大 影像 爱好 者 用 D V记 录多 姿 多彩 的生 活 , 表达 情感 、 播 意 义 、 悟 生 活 , 传 顿 影像 传 播 走 下 了“ 英 精 之塔 ”开始 了“ . 大众 之掌 ” 的狂欢 。从 技术层 面上 上 来 说 , V(ii l ie ) D dgt d o 是一 种 微 型 数码 摄 像 机 , av 摄
视觉传 播是人 类传播 史上最 古老 、最基 础的方 式之一 类第一 次睁 开眼 睛 界是 以影像 的方式 人 世
呈现 在大脑 之 中的。人类 史前 时代 的岩 画是人 类 以
时代 ” 的降 临 。无 论 是 D 的物 质形 态 、 V影像 话 V D
语权 限 。还是 D V影 像 的 文化 形 态都 发 生着 变 化 。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一、传媒与社会传媒与社会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这个领域中,研究者关注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传媒的反馈。
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对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传承等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者通过对传媒内容、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反馈的分析,探讨传媒如何反映社会现象,如何塑造和影响社会认知和行为。
二、传播技术与创新传播技术与创新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技术在不断更新和创新,对传播方式和传媒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传播技术的研究和分析,探讨技术革新对传媒内容、传播方式以及受众行为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对传媒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媒介效果与受众研究媒介效果与受众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
研究者通过对传媒对受众的影响进行观察和实验研究,探讨传媒对受众的态度、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方法,分析传媒对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塑造作用,以及不同受众对传媒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差异。
四、媒介内容与文化研究媒介内容与文化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者通过对传媒内容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传媒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作用。
媒介内容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载体,也是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媒介。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广告、电影、电视剧等传媒内容的分析,揭示其中隐藏的文化符号和意义,探讨传媒对文化认同、文化冲突等方面的影响。
五、传播与公共政策传播与公共政策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最后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者通过对传媒的分析和评估,探讨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传播对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政策又会对传播产生影响。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传播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改善传播环境和促进传播发展的建议和策略,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大众传播学研究涵盖了传媒与社会、传播技术与创新、媒介效果与受众研究、媒介内容与文化研究以及传播与公共政策等五大领域。
新闻中的独立制片——DV原创影像有感于中央十套的《人与社会》栏目
新 闻中的独立制片——D 原创影像 V 有感于 中央十套 的 《 人与社会 》栏 目
于海 燕定 0 10 河 70 0)
随着 大 众 社 会 的深 入 发 展 和 以人 为 本 思想 的 曰益 渗 透 , 贴 者 之 中, 没有任 何 一方 ,视 频新 闻能够 通过 网络 广为 传播 这个 命 近 社会 、 关注 民生越 来越 成 为我 国 电视纪 录片 创作 的重 要取 向。 题 都不 成立 。 近 几 年 ,纪录 片的创 作视 点 更加 贴近 百姓 ,体 察 生活 ,产 生 了一 我 们现 在一 打开 电视 ,可 以看到 很 多节 目都 在对 一个 不久 前 批 为底 层 受众喜 闻乐 见 的优秀 作 品 。中央 十套 的 《 人与 社会 》栏 的新 闻事件 进行 故事 性 的报 道 , 电视 新 闻故 事化 是一类 注 重 民生 目就 为此类 纪录 片提 供 了传播 平 台 。经过 仔细 观察 可 以发现 , 即 的节 目形态 ,无 论是 《 人与 社会 》还 是 t ̄ t 会记 录》 ,都 是 以关 便 是如 今在 《 与社 会 》栏 目上得 到播 放 的D 原创 影像 ,也 多数 注 民生 为 己任 。 由于 传 统的 电视 新 闻一般 不注 重细 节 ,只 是简单 人 V 是 在此 之前 已经 由 网络发 布过 的 片子 。只 是一 经发 布到 电视 节 目 地传 递 信息 ,所 以在 很 大程 度上 给人 的感 觉 是枯燥 无 味 的信 息 的 上 ,这段 民众 影 像 的影响 力又 ~ 次扩大 了,至 少是扩 大 到 了并不 堆砌 。 是 网 民的这一类 人群 。 但是 ,电视 新闻 故事 化在 很大 程度 上 改变 了这 种状 况 。如今 人 人物 》这 些栏 目,基 本上 都 以专题 片 的形式 《 与社 会 》 推 出 的D 原创 民众 影 像 征 集 先 后推 出 了 《 人 V 暑 诸如 《 与社 会 》 《 期 大 学 生D 作 品展 播 》 《 们 的 故事 》 《 最 有 才 》 《 岁D 来报 道 一个 事情 、一 个人 物或 者 一个话 题 ,一 个 片子基 本上 都在 V 我 我 贺 V 秀 》等一 系列 节 目。他 们 的 口号就 是 :拿 起D 自己来 ,我 们 的节 2 分 钟 、3 分钟甚 至4 分 钟 以上 ,充足 的时 间给 编 导们 提供 了很 V O O 5 目大家拍 。不 但 内容新 颖 ,搭 建草根 自拍D 的展 示平 台 ,而 且演 好 的创作 空 间,这 样就 可 以在 细节 上下 工 夫 ,这 里 的细 节不 仅包 v 播 室也焕 然一 新 !这些D 原创 民众影 像使 普 通 “ V 拍客 ”称 为 电视 括 生动 的事 例 、优 良的情节 ,还 包括 画面 细节 。 纪录 片 的制作 者 ,他们 关注 大众 生 活 的点滴 变化 ,展 示大 众视 角 仔 细 查找下 来 ,其 实有 很 多这 类报 道早 些 时候 都是 通过 最简 下 的社会 变迁 , 引领 大 众文 化 ,倡 导社会 新 风 ,在广 大观 众 中引 单 的 口头传 播来 使 新 闻工作 者 获得 这个 新 闻信息 从而 与被 访 人联 起广 很大 反响 。充 分表 现 出平视 社会 人 生 、尊重 草根 百姓 的创 作 系进行 采访 最 终公 布上 电视 台的 。然而 一旦 有 了 网络 ,通过 网络 态度 ,使 得普通 人成 为被 记 录 的荧屏 主角 。也因而 出现 了很 多炙 的强大 力量 ,能够 在把 人与 人 的距 离拉 近 的同时 , 也缩 短 了一段 手可 热的 拍客 ,如 朱兰庆 、 申瑞 芹 、辛秀 梅 ,还 登上 了 “ 拍客 英 新 闻 出 炉 的时 间长 度 。 当成 都 的9 路空 调 车 当街 着 火 时 ,~位 无 雄 ”的前 三 甲。 名 的路 人用 手机 拍摄 下 了全 程 同时 发布 到 了网络 。我 就是 通过 网 传 播学 的奠 基人 加拿 大 人麦 克卢 恩 ,在他 的代 表作 《 的延 络 在第 一 时间看 到 的这 一幕 ,许 久之 后 ,相 关 的正式 新 闻报道 才 人 伸— — 媒介 通论 》 中,振 聋 发聩 的告 知我们 :在我们 一 般人 的看 陆 续被 人们 发布 到 网络 上 ,我注 意 到他们 中 的一 些也 引用 了最 早 法 中 ,媒介 仅仅 是 形式 ,是信 息 和知 识 内容 的载体 ,媒 介本 身 是 传 播在 网上 的这 段视 频 。在 事故 发 生的 同时 , 网络上 有十 几万 人 空洞 的、静 态 的、消 极 的 ,其 功 能在 于完 成媒介 内容 的传达 ,但 都 是因着 这 段最 早 的视频 来 与受 害人 同 呼吸共 命运 的。人 们都 在 事 实上 ,媒 介对 媒介 所传 达 的信 息和 知识 内容 有强 烈 的反作 用 。 惊 叹事 故 的惨烈 ,都在 寻找 事发 原 因和 结果 ,态度 都 是认 真 负责 从 媒介本 身 来看 ,媒 介 的形式 是媒 介 ,媒介 的内容和 信 息 以及知 的 。当然 随着 讨 论 的 日渐 激 烈 ,各 种 不 同的尖 锐看 法浮 出,有 人 识 恰 又 是 另一 种 形 式 的媒 介 ,作 为 形 式 的媒 介 是 积 极 的 、 能动 认 为拍摄 者 冷血 无情 , 眼睁 睁看着 事 发袖 手 旁观 ,他应 该放 下 手 的、对信 息 、知 识有 重大 的影 响 ,并决 定着 信息 的清 晰度 和 结构 中 的机器 去砸 玻璃 救 人 ,也许 能够 换 回一 两个 人 的生命 ;也 有 的 方式 。 征讨 声 是冲着 司机 与 交通 公 司 ,说是 事发 前有 人提 醒车 身在 冒烟 人 与社 会 因为 理 解 而 变得 相 处 和 谐 。最 新最 快 的讯 息 ,往 而司机 却毫 不在 意 。 往 需要社 会 上每 一个 人敏 感 的新 闻嗅觉 ,迅 速利 用 手 中利器—— 正是 在这 种 网络 的关注 之 下 ,相关 的新 闻也得 到关 注 ,政策 通常 是数 字摄 像 设备 ,加 以记录 ,再 用 人尽 皆知 的传 播平 台 ,让 也不 得不 做 出向着 有利 方面 的修改 ,比如各 个 城市 公交 车上 不得 公众 都 能 了解 与 获得 。 自从上个 世纪 末 有 了网络 ,它 便 以人们 不 取 下 安全 锤 ,空调 车 的玻璃 也 不 能设计 成全 封 闭的 ,必 须 留有一 能小 视 的速 度 迅速 壮大 起来 ,没 有 网络 的时候 ,我们 没有 Q ,没 两 个手 动车 窗 之类 的安 全规 定 ,公 交安 全知 识 也在 随时 随处 灌输 Q 有M N 没有 每个 公 司 的第 二 种身 份象 征— — 官 方 网站 , 没有 大 给 人们 。 S, 型游 戏这 种互 动平 台 ,当然 也不 能像 现在 这样 在 线看 电影 ,看相 D 作 品不 仅 仅 代 表 着 一种 “ 余 影 像 ”的 色 彩 ,更 重 要 的 V 业 关视 频 。进 入2 世纪 D 技 术 的不断 成 熟 以及 配 套设施 的逐 步完 是 ,它 所 关 注 的题 材 : 日常 化 的 生 活 图景 , 已经 由 “ l V 革命 ”与 善 ,使 得个 人 影像传 播 风潮 在文 化传 播领 域广 泛地 蔓延 。除 了一 “ 历史 ”的官 方大 叙事 转变 成坦 率 的个 人化 的语 言 ( 显然 , 比栏 般 的 记录功 能之 外 ,借助 后期 P 电脑 的 强大功 能 ,用D 拍摄 的剧 目化的 电视记 录片走 得更 远更 彻底 )。 c V 情 小短 片 非常走 俏 。这 些拍摄 手 法、叙 事 风格 不 同于主 流媒 体 的 D 不是作 为一种 国家和政 治的工具 ,而是作为 一种游戏和批 判 v 短 片迅 速受 到人 们 的关注 。信 息 时代传 播途 径 的多 样化 更为D 影 的工具 ,往往脱 离官方发 行渠道 、审查程序 的约束 , “ v 自由” ( 自
DV路昆明人逐影狂奔
达 自我 的最佳 出口。 了像多数 D 除 V族一样 . 对某些媒介表示不屑与嘲
讽 的同时. 廖桦还具有一个清醒 的头脑 。 “ 拍摄期 间会遇 到各种 在策划 中想象不 到的事情 .鱼》 在 《 最终剧
本并不 是原版 .开拍前写好的剧 本在晚 上修改时一不 小心 和蜡烛 、 被
子一同化为灰烬。 由于 没有 D , V 导演 罗家海 只能四处蹭 , 但每次借 来 没几 天就得归还 . 这样前前后 后换 了 8 D 。没有后期制作软 件 . 部 V 他 向文法学 院的老师 求援 . 了不 少 E舌 , 了不 少好话老 师才 同意 将 废 l 说 影视实验室借他用 。这 些跌宕起伏的事件 . 使得 整个拍摄过程 比剧 本 更像是一部 电影。”鱼》 《 之后 , 廖桦 的大学生活 中正式开始 了“ 电” 触 生 涯— —试验动画 , . MV 企业宣传片 ……“ 这是个边拍 边学的过程 , 准备
片。 确实让 人吃惊 。
量的创意 : 只搞纯创作 , 只在朋友问传播 . 为要 因
避免商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看完这段户外运动的 他 的影像剪辑之路是这样开始 的. 一次偶 然的机 会 . 学设计 的小脸 . 短 片 . 他 得 意 地 告 诉 我 们 。 它 还 曾 在 公 交 电 视 上 播 放 从 女友的大哥李敏 那儿 接触 到了影视拍摄和后期 制作 。 李敏 开了一 家影 过 。 ( 张悦 / 摄影) 文 视公司 . 小脸便常常到他 的公司里参加拍片和后期制作 。公 司和中国著
认识小脸 多年 , 才知道他还会这一手 。一次朋 友
学习的便是 这些手法 . 至于技术 上的 问题 . 我都
是通过网络和书籍 自己解决。” 小脸道 出了他做 影像剪辑的诀窍 :学 习并不是一定要有人指点 。 “ 多看一 些 M V 形 象片 、 T 、 公益 广告 . 分析 确定影 片 中最 吸引 自己的场景 、 特效 手法等 元素 。 用 运 到 自己具有相 同感情色彩和氛 围的影片 中 , 那就 肯定成 功. 因为这些都 是大师们 的精 华。”
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中的dv创作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一、赢丽丽谣矿丽而丽@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中的D V创作张娜娜(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江西南昌330031)摘要:目前,D v短片、D v记录片尤其是D v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不断获奖,在国内却呈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从生产角度看,文化创意产业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道路上,不应忽视日益繁盛的D v文化和D v影像。
本文试图把D v文化和D v影像置身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探讨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D v创作D v文化D v影像文化创意产业21世纪,文化经济日渐发力,文化生产、传播、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围绕文化价值的开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D V文化、D V影像早已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大多数媒介只简单介绍,把D V定位于家用消费品。
但D V却呈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的远景,D V短片、D V 记录片、D V电影正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凯夫斯(C aves)对创意产业给出以下定义:创意产业提供我们宽泛的与文化、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价值相关联的产品和服务。
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或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或游戏。
∞处于探索阶段的D V创作能不能把握住中国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机遇,驶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呢?本文试以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分析D V创作产业化的可行性及运作模式。
一、D V创作的现状:从商业和大众媒体的裹挟下“出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D V创作正在从初期的躁动走向理性的发展道路。
但历史往往是:一旦一种工具首先在民间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顺应发展潮流走向大众化的语境时,其自身的内涵与观念架构必将受到主流意识的“审判”和冲击。
D V 创作想要在大众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下获得长足的发展,是被改造、融合,还是特立独行7这是每一个D V创作者需要理清的问题,考验着主流媒体对新事物发展潜力的辨析能力,也拷问着文化体制是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合。
DV的媒介文化分析
关键词 :媒介文化;D ;D V V文化
中 图分 类号 : :10— 9 (06 404- 071 2 20 )0- 8 3 7 0 0
D V是数码视频摄像机——Dg a Vdo it i 的英 文缩写 。我 国至 20 il e 02年为止 D V拥有量 已超 过 50万台,并且以每年 1 %的速度递增。围绕着这一 由个人兴趣 引发 的社会 实践 ,已然形 0 0 成 了一种新兴的文化样式——D V文化。它 口 渐嵌入现代人的生活流程 ,内化 为大众文化 的有 机组成部分。作为媒介文化的新的分支,D V文化的生发 因袭 了媒介 文化生发的机理 ,同时它 也是由个人兴趣发展为社会实践运动的典型媒介文本 。
收 稿 日期 :
+
作者简介 :
中南民族 大学新 闻系讲 师 ,武汉 大学新 闻与传播 学院
维普资讯
因素。D V与主流媒体话语 已由逆反走向交融 ,主流媒体 的有 识之 上也很早 就对 D V的发展给
予了充分地关注,给予一定的空间。现在许多电视 台都开辟有专门的播放 D V作 品的栏 门,像 中央电视台 《 我看 见》 、北京电视 台 《 间看点》 晨 、上海 电视 台 《 新生代》 .安微 电视 白 《 观 众与屏幕》 、风凰电视台 《 V新世代》 等 ,都为 D D V作 品开辟 _交流渠道 。还有如江苏电视 r
大众的DV
大众的DV
朱炯
【期刊名称】《当代美术家》
【年(卷),期】2005()6
【摘要】DV,这个简约、上口的词,是DIGITAL VIDEO,数字录像的缩写。
因为数字技术的参与,使动态影像的技术,比如电影。
电视制作简便化,成本降低。
这样,动态影像就渐渐地走出少数制作人特有的生产范團,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用来抒情表意的一种方式。
因此,DV摄像机就如同乐器、画笔、钢笔一样。
人们可以记录所见所闻。
表达所思所想。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朱炯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DV大众信息传播的社会价值观
2.DV传播:大众影像话语与文化
3.个人DV纪实作品的大众传播之路--从《DV新世代》到《DV讲述》
4.DV文化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5.大众DV节目对电视传媒的助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媒体时代,随着DV 的普及,加之其内容传播的网络化、个人媒体化催生了“大众DV 影像时代”的降临。
无论是DV 的物质形态、DV 影像话语权限,还是DV 影像的文化形态都发生着变化。
广大影像爱好者用DV 记录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情感、传播意义、顿悟生活,影像传播走下了“精英之塔”,开始了“大众之掌”上的狂欢。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DV (digital video )是一种微型数码摄像机,摄操作的简便,后期剪辑、传播的便利,这些是促成“大众DV 影像时代”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复制现实、转移时空、再现“完整现实”始终是人们的幻想与欲望。
幻想与欲望的实现,影像传播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1作为影像传播工具的DV满足人类的传播需要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影像传播是“高效能”的方式之一。
影像传播,“一般包括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传播两种基本形式。
静态影像传播伴随着纸质媒体充满我们的生活,如报纸上的摄影图片等。
动态影像传播则伴随着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围绕着我们。
”本文所说的DV 影像是数字化时代,众多动态影像形式之一。
数字化时代就是以数字0和1的方式处理、传播、消费信息的时代。
从影像传播对人们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的冲击与改变的现实中,我们可以深切感知到影像强大的传播功能。
影像为何在信息传播中拥有如此强大的魔力?让我们从影像传播的起源与传播特性进行简要分析。
从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的起源考察:视觉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最基础的方式之一。
人类第一次睁开眼睛,世界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大脑之中的。
人类史前时代的岩画是人类以影像的形式认识世界的见证。
我国的象形文字最初就是一幅幅简笔的静态影像。
影像先于文字。
然而,当初影像生产与传播的技术不能满足人们传播活动的需要,文字取而代之。
文字成为了人类传播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载体。
数字时代,影像和文字并驾齐驱成了人们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
人们的传播活动是建立在双方共有意义空间基础之上的。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是建立在视觉传播基础上的,也就说人们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一系的观察与感知之后,才能认识其特性并抽象成与一定意义相联系的符号,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事物与人之间,以视觉(影像)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符号抽象与意义赋予过程。
从影像传播的特性来考察:一是动态影像具有动静结合、视听兼备的形象冲击力。
“一图胜千言”是强调影像所提供信息的直观与丰富性。
运动的影像能给观众的以“和活着的一样”的真实感,静态(定格画面)的影像能给观众留以仔细观察、深入思考的时空感。
动静结合的影像能创设更为逼真的传播与接受的环境,置于此境中的观众,在既有认知视界的基础上会轻而易举理解影像所传播的“意义”。
“耳听为实”、“眼见为实”是影像传播“真实意义”、再现“现实世界”的双重保证。
对于DV 传播:大众影像话语与文化史剑辉(池州学院信息传媒系,安徽池州247000)[摘要]文章从考察影像传播起源出发,界定影像传播形态分析影像传播特性,进而对D V 影像传播从:作为影像传播工具的D V ,作为大众影像话语权的DV ,作为大众影像文化的D V 等三个方面,对其特性及表现形态进行了深入解析。
[关键词]影像;D V 影像话语;D V 影像文化[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10)04-0105-03收稿日期:2009-12-08作者简介:史剑辉(1978—),男,甘肃平凉人,池州学院信息传媒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创意与传播。
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2010年8月第24卷第4期Aug.2010Vol.24No.4远离诸如9.11等重大事件现场的人们,在听到消息的同时,更想通过影像感知事件的全部。
二是影像传播具有多种符号同现的综合展现力。
影像传播中既有语言符号又有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中的文字语言、声音语言,非语言符号中的形体符号、色彩符号、空间符号、音响符号等诸多手段综合展现同一事物所承载的全部“意义”,这些意义因其直观性而强烈地刺激观众的视听感官,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是“影像的视觉直观性、现场可证性与语言、文字的逻辑性、阐述性和说明性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够同时作用于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充分发挥人的左右脑和其他感觉器官的作用,调动人们的经验、知识积累和文化背景,整合成为完美的、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
影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是建立在此特性之上的。
DV作为影像传播工具,它对使用者的吸引力就如同当初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在大众中普及之际,人们对其所寄托的期望一样,渴望用运笔墨纸张作为自由地描绘生活、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传播工具。
当作为影像传播工具的DV在大众中逐渐普及,人们为之欢呼雀跃的动力之一,就是洞察展现现实、关注表现自我等传播话语的拥有。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一些距离,这才是真正的现实。
拥有了影像传播的工具,如何拥有影像传播的话语权,这是DV影像“传受”者(传播与接受)关注的另一面。
2作为大众影像话语权的DV话语权是个体向群体传播信息控制舆论的权力。
传播媒介掌握在谁的手中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传统的大众媒体诸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其话语权并不在大众手中,而是由其拥有者控制,它们的声音总是和利益集团或者是权力机构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诸如:手机电视、博客、播客等个人体媒体的发展,大众媒体的话语霸权现状有所改观,或者为大众行使话语权开辟出了一片希望之田地。
DV影像以其制作成本的低廉性;思想传达的自由性;网络传播的广域性快捷性;现场纪录的实证性;声画融合的逼真性等赢得了广大传播及接受者人青睐。
在个人媒体传播环境中,传播者接受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的,这为大众影像话语权的实现开拓出了一定的市场。
法国学者布迪厄指出,语言的社会使用是在语言市场中进行的。
所谓语言市场是指,“无论什么时候,当有人发言,其接受者能够对其发言进行评估、赋值并确定价格的时候,就可以说存在着一个语言市场。
既然有了市场就离不开资本。
“语言资本是控制语言价格塑形机制的权力,这一权力使得价格塑形的法则以符合人有利条件的方式运作,以及以能够获取特定剩余价值的方式运作”[6]。
显然语言资本是同发言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就当下各大众媒体来说,他们总把目标受众定位于拥有一定经济政治权力或有较强消费能力社会阶层。
大众媒体对经济利益的优先追逐桎梏了媒体定位的范围和方向,客观上造成了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排斥,使他们基本上处于失语的状态,在媒介话语权的争夺中被边缘化。
数字化传播环境为DV大众影像开拓了广阔的传播市场。
当前,DV影像既在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中找到了话语空间,也在校园、酒吧、社区等场所拥有一席之地。
随着DV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影像爱好者加入了影像生产与传播行列,大众影像时代悄然来临。
大众在占有DV投入生产、传播的同时,也就真正拥有了影像传播的话语权。
据统计,我国广播影视行业从业人员300多万人,其中影视拍摄制作人员占30%以上,以DV制作人员占1/10估算,DV制作人员总数为10万左右。
在DV机使用群体中,包括个人使用群体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在一些大专院校、公检法、纪委、检查部门更是将DV设备配备到了科室。
一些企事业单位更是把DV作为企业形象宣传的一种手段。
3作为大众影像文化的DVDV文化构建就是世界视觉化的实践活动。
人们用DV直接去纪录和呈现社会、家庭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生活,其文化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DV文化的特征是大众化、草根性。
DV让影像传播由专业圈扩展到了平民圈;DV影像传播呼唤那种高高在上的影像“布道者”,流变为关注生活本身、关注人自身的“述说者”。
大众DV影像时代,就是大众运用DV自由书写的时代。
DV影像的生产与传播,已成了大众记录时空、评判现实的有效方式。
DV影像的文化构建是创作者对“身边事物、心中意义”视觉化的过程。
DV 创作是对世界的剪辑与重组,是用影像去实践价值判断的一种手段。
大众DV影像是当下文化生产力中的新元素,它的趋动力并不只是有权的变更,而是自下而上来自大众的话语的生长力,这股力量是来自大众中心灵与思想深处,鲜活、普遍而广博。
就发展现状而言,还需给它一种有机的扶持,提炼形态、挖掘灵魂,(下转第135页)池州学院学报第24卷1063.3网络痴迷类群体对痴迷网络学生,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为学生做到健康上网创造条件。
同时,我们必须尽自己的全力来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使他们远离网络游戏,科学地认识和使用电脑,投身于火热的学习生活中去。
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利用课外时间。
疏导他们心中的压力与痛苦,就是要他们暂时忘记那些真实厚重的期望,放下包袱,自由成长,他们才会为人生为社会奉献出自己全身心的聪明才智。
3.4家境特殊类群体对这些学生,要加强引导,平时要多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家庭环境、理解家长。
同时,也要积极地做好家长的工作,用亲情以及积极的教育方式感化学生,以便最大程度上弥补学生心灵的缺陷。
要处理好不可改变的自我与可改变的自我之间的关系,不可改变的自我包括自己家庭目前的境况、父母的关系等,可改变的自我就是如何面对现实,要自尊、自信、自强,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人。
3.5学习就业困难类群体对学习困难学生,实行帮扶制度,确定一名朋辈学习伙伴,为他们提供学习上的指导与帮助;学校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开设就业心理学、求职技巧等课程,对就业困难学生采取“一对一”跟踪服务,积极疏导和化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西部就业和担任志愿者。
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4结语高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社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高校学生涉及千家万户,家长时刻牵挂,社会普遍关切,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
特殊学生群体是高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必须紧紧围绕特殊群体的特点,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学生群体问题,尽管学校和学院制定了很多关于学生工作的制度、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应当根据这些特殊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实际情况和环境因素来开展工作。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需要我们要拥有足够的耐心、热情和灵活机动的工作模式,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不断加强学习,克服各种困难,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1]王玉国.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6(4):61-62.[2]张国忠.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28-30.[3]罗永剑.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促进高教改革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7):36-38.[4]中南大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与思考[N].湖南日报,2000-09-15.[责任编辑:束仁龙]逐渐构建一个关注人与社会本真的DV影像文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