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动员”与“政治家办报”新论——以《中央日报》和《大公报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不同国家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不同国家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不同国家媒介与政治的关系◆黄文龙罗安平:《试论政府议程与媒介议程关系——对苏联新闻体制再思考》.作家杂志.2007 No.11.摘要:虽然苏联已在历史中定格,但它在新闻领域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来剖析苏联新闻体制,解读其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为探讨我国新闻媒体与政府关系提供思路。

文章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再思考,认为苏联的新闻体制构成的拟态环境主要呈现两种关系模式,媒介议程等同于政府议程,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博弈。

获得的启示是,政府议程要把握方向,起主导作用,媒介议程还应兼顾公众议程,提供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发挥监督效能。

◆吕林:《中西媒介管理体制浅析》.研究生学苑.摘要:由于中西方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父母的差异,传媒管理体制自然不同。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国家和社会对媒介活动的制约机制。

通过参照西方国家媒介管理体制和媒介管理自身的特性,启示我国媒介管理体制。

文章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因而更多的强调依靠社会力量调节媒介活动,即通过较为完备的立法、经济政策和社会中介组织来间接管理新闻媒介。

我国媒介至今在管理上依然带有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导致的管理的尴尬和实践领域的某些混乱,以及当今社会对媒介抱有的太多期待都给媒介管理主体提出了种种挑战。

再加上媒介管理自身带有的务虚性和业务性,启示我国媒介管理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面参与的管理主体体系。

◆杨泽娟:《论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Sep2006.V ol.7 No.5.摘要:西方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的“第四等级”,尤其是新闻媒介,越来越多的渗透和介入到政治领域,被比喻为政府的“第四权力”。

思考和探究它们的互动关系,以及出现的正负效应,对我国新闻媒介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通过西方国家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西方国家政党、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利用两方面探究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

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

82学术探讨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王添帅(山西大学 新闻学院,山西 太原 032600)摘 要:《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大公报》,并创造了辉煌的新记时期。

新记《大公报》的成功离不开其副刊的发展。

丰富多样的副刊不仅是其在报业竞争中的经营手段,也满足了读者对副刊阅读的需求,更是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本文以《大公报》“新记时期”的副刊为研究对象,梳理副刊的种类与内容,分析副刊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探讨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记《大公报》;副刊;“四不”方针;京派文学;西方思潮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3-0082-021902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的《大公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方汉奇先生曾评价《大公报》是“中国新闻界含金量最高的世界级品牌报纸”。

在《大公报》“新记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日渐繁荣,其丰富性和多元性也从侧面透视出当时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1902年6月,英敛之创办《大公报》,其名字来源于“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为“开风气,牗民智”。

之后,《大公报》还经历了安福系王郅隆及新记公司等阶段,见证了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代变迁。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时期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人论政与“四不”方针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历代文人都心存报效祖国的政治理想。

但在新记《大公报》之前,国内只有鼓吹党派利益的政党报纸和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报纸。

胡政之曾说过,文人办报就是论政而不参政,经营而不营利,以言论报国,代民众讲话。

在民国初年,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潮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渴望用报纸启迪明智,创造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新记《大公报》正是开创了文人论政新局面。

以《西安事变》一课为例谈历史细节的运用

以《西安事变》一课为例谈历史细节的运用

以《西安事变》一课为例谈历史细节的运用作者:钟小敏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年第03期关键词:演历史细节,学生智慧,西安事变作为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北师大版初中教材《西安事变》的陈述往往是重事略人,重结论轻情节,对时局的反应,以一句“对待西安事变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蜻蜓点水而过。

西安事变由剑拔弩张到化干戈为玉帛,多方力量的博弈扣人心弦,而“新闻舆论是整个西安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在教学中应该可开发出更多的教学价值。

本文尝试根据事件发生时各方的鲜明反应,借助旧报纸新闻报道中的细节诱思释疑,进一步认识西安事变。

细节一:据闻此次兵变之近因,系由于某军队有通共嫌疑之故,张学良致电政府□□□□□□□□□□□□□□□□□□□□,张氏此举是否处于自动,抑或被动尚不可知。

又闻张氏已有致电现在上海之蒋夫人宋美龄女士,保证蒋氏的生命安全。

——《申报》1936年12月13日细节二:西安的贼首张学良,他是绑匪,他是草寇,祖宗是马贼,子孙还是马贼……——《中央日报》1936年12月17日细节一是西安事变发生次日,中国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的报道,文中措辞慎重,出现的“□”为未通过国民党政府新闻检查而删去的张学良的“救国八项主张”。

本来新闻检查对删削之处是不许留下空白的,为什么《申报》此处不按规定特意留下空白的悬念?张学良致政府的通电到底要表达什么?细节二作为中国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的评论,感情色彩明显,“绑匪”“草寇”“马贼”等字眼十分生猛,这般人身攻击的语句,颠覆了学生关于报纸的认识,也让学生对张学良、杨虎城的压力有所感受。

教材对西安事变及张学良均是正面评价,为什么当时的媒体却或讳莫如深,或恶毒谩骂?当时民众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此处以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激起学生疑问,作为点燃思维火花的火引。

在释疑的同时,解决事件背景、主张及张学良身世等内容。

学生认知上受到冲击,开始不满足于课文的表述和既定的评价。

试论《大公报》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试论《大公报》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姓疾苦 , 客观 、 公正 地帮助社会 弱势群体 利益维护 自身权益 ; “ 不盲 ” 以不愿 陷于 盲从 、 盲信 、 盲动 、 盲争 为根 本 , 不放弃报
纸 的社 会 责 任 , 发 表深入 、 独 到 的 见 解 和 评论 , 不 盲 目发 表 意 见 , 重 视 多 元 化 的 意
【 关键词 】 大公报》 四不方针
《 大公报 》自 1 9 0 2年创刊至今 , 历经 百余年沧桑 巨变 ,依然活跃在 中国报界 。
1 9 2 6年 9月 , 吴鼎 昌 、 胡政 之 、 张 季 鸾 j
的政治性 报纸 旨在宣传其代 表政 党的利 益, 无论是早期 外国传教 士在 中国创办的
蓑 W O R L D I 媒介纵横
试论 《 大公报 》 在近代 中国新 闻史上 的地位
O张 宁
【 摘
要】 大公报 自创刊以来, 受到海 内外的广泛 关注。 不止 由于其为民族解放和独立 所表现 出的爱 国情怀, 更因为它 关注新 爱国抗战 人才培养
闻本质 的专业精神 。 一份 ( ( 大公报 留给 中国近代新 闻事业许 多可借鉴的瑰宝, 受人传颂 。
治, 不关心 国事 , 而是单纯 地站在公 民的 立场上发表意见 ,还 原事 实的本来 面 目, 没有成见 ,没有 背景 。“ 凡其行为利 于国 者, 吾 人拥护 之 ; 其害 国者 , 纠 弹之 。 ”从 中立的角度 ,以利于 国人的方式 来言政 治 ,就与商业性报纸有 了根本上的区别 ; “ 不卖 ” 就是 “ 不受一切带有政 治性质之
1 9 1 9年 , 胡政之作为唯一 的中同记者采访
了 巴黎 和会 , 以 中国人 的视 角 , 记 录 下 当时
中国外交的无能 。 抗 日战争时期 , 新记 《 大 公报 》 更是在吴鼎 昌、 胡政之 、 张季鸾的领

几种办报模式理解

几种办报模式理解

几种板报模式的理解中国近代报业史中,报业的最初发展是由国外商人开办,因而是以最大理论为母的的办报模式。

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涌现了一系列优秀的报人和报纸。

综合来看这些报纸无非可以分为四种:即文人办报、商人办报、报人办报以及政治家办报。

下面就分别介绍下我个人对这几种模式的理解。

文人办报的模式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国内外的变化。

晚清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的凌辱侵略使当时的一些杰出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

他们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苦于没有适合的环境场所,但是报纸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我们所提到的文人论证就是指一群知识分子议论政事,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评论朝政,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比较有名的论证阵地就是王韬的《循环日报》。

这份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的报纸创刊之初就确立了言论在报纸中的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份政论报纸。

当然我们还必须了解下文人办报所需要的条件。

一方面利用民间报纸的空间去发表政论,再加上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以及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这三个条件对文人办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文人办报在后期发展中又出现了新记《大公报》。

这是由开明人士黄敛之创办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创刊号上发表的《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

这在当时其实已经跟现代的新闻专业理论十分接近了,这也是其后来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原因之一。

新记《大公报》开创了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史上文人办报的一大成就。

关于商人办报,顾名思义商人办报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商人利益。

商人办报的典范之一便是英国人美查1872年创办的《申报》。

申报的创办背景就是美查看到当时的《上海新报》取得的巨大商业利益。

美查的经营策略我们也可以看出其绝对的商业化。

比如一改由外国人主持的策略全用国人主持,在版式上保持中国特色同时与中国本地文化接轨;采用低价策略大打价格战;为了吸引眼球又采用娱乐化策略,重视社会新闻,在报纸上登广告;重视刊载文艺作品;重视言论及发行;重视塑造自身形象从事公益事业及自我宣传。

《新闻学概论》(第六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学概论》(第六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商品与物质商品的区别:
传媒产品的商品性既有独立于物的意识形式, 又有和物结 合在一起的介质形式, 而且只有借助于物才能进行交易, 任何一条新闻离开一定的实物(介质)。我们无法得到它, 但人们消费新闻绝不是消费这一实物, 而是享用实物传递 给我们的信息。介质与新闻相比, 新闻及其他信息成为绝 对的消费品, 而介质仅仅是相对的消费品。这是新闻这种 商品与物质商品的明显区别, 新闻是一种精神产品, 其商 品使用价值, 取决于媒介工作者的劳动。精神产品具有不 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 优秀的精神产品的直接经济效 益可能不大, 但它们的创新价值或积累价值对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和社会其他进步有很大作用;相反, 一些迎合庸俗 甚至低级趣味的传播内容, 有一定的受众面, 同样可能获 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它们在内容选 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 众不同之处。
1.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2、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3、已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 目
4、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 抢眼
5.以社区新闻、或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 来显示个性的
如何显示新闻媒介的个性
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共性gòngxìng :
指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普通性质。
新解释: 形容事物的共同性质结构。 一般、普遍、概括的 性质或状态;统统适用,完全的可应用性语言的共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
性和个性的关系。——毛泽东《矛盾论》
新闻事业的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的所共有的基本特点;
2 公营: 由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大多数国家都有公营电台、电视台,还没有公
营报纸,以BBC为代表。 特点: 由各阶层代表组成 管理机构,不受政府控制;半官方机构;以视听费 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3 国营: 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一、名词解释:定本: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2、近代:《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由传教士威廉•米怜始办于马六甲的一份中文月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其性质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内容。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发表《新闻纸略论》这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万国公报》:该刊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

后所刊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1874年9月5日,该报自301期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也改以时事政治为主。

《字林西报》:1856年由北华捷报关增出的英文广告日刊,原名《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更名,被视为“英国官报”。

1864年7月1日,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

此时,报馆组织以改组为字林洋行,故名曰《字林西报》。

《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第5号起出日报。

由英国商人美查同伍华德、普莱尔、麦基洛等人合资创办,最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

商业化程度高,以营利为目的。

《申报》的办报方针“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鄂之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还向社会征集“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等各类稿件;重视刊载文艺作品;1884年增办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万斋画报》,1872年出版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记》,1876出版了中国最早的白话通俗副刊《民报》。

我国近代报刊的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申报》已完全具备。

《新闻报》;《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他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第一炮,梁启超人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

(NEW)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19中外新闻传播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NEW)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19中外新闻传播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14年黑龙江大学819中外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2013年黑龙江大学819中外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2007年黑龙江大学819中外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2014年黑龙江大学819中外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学科、专业:新闻传播学新闻学传播学考试:中外新闻传播史一、填空(每题1分,共计20分)1.孙樵的文章证实:( )代确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2.( )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1898年11月京师强学会成立,该会决定将《万国公报》改名为( )。

4.《东方杂志》1904年3月11日在上海创刊,由大型出版机构( )编辑出版。

5.鲁迅给《新青年》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6.1926年10月1日,( )开始广播,这是我国由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7.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建立了以《中央日报》、《扫荡报》为中心的党、政、军报纸网和以( )为中心的广播网。

8.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在( )创刊,这是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

9.1947年10月31日,国民党政府公布( ),规定报刊等出版物违法,均按《刑法》规定惩罚。

10.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 )其服务对象也扩展为全国人民。

11.被恩格斯赞誉为“熊熊的火焰,宛若狂飙,喷射而出”、使得“欧罗巴吵吵嚷嚷”的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是( )的应用和推广。

12.19世纪英国最为著名的廉价报纸是( )。

13.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报业的骨干和核心是( )。

14.十月革命胜利时,列宁发表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首先刊登在(《》)。

15.南非历史上经常抨击种族主义并获得美国出版协会颁发的“世界新闻成就奖”的报纸是( )。

16.不甘于从属地位,于1912年宣告不受“三社四边协定”约束的通讯社是( )。

《大公报》的办报经验

《大公报》的办报经验

《大公报》的办报经验作者:崔小丽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7期摘要:中国不缺乏报纸,但缺少具有世界影响的大报,面对传媒“入世”的不期到来,以及电视和网络对报纸的冲击,报纸将如何突出重围。

也许,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份百年大报,也是中国唯一一份享有世界级盛誉的报纸,《大公报》的办报经验会使现今的报纸媒体受到启发。

关键词:《大公报》?摇“四不”方针 ?摇副刊独家新闻在中国报业史上,名噪一时的报纸可谓多矣,但能历经百年而不衰,能见证中国近现代复杂多变的历史,能保持其宗旨、风格始终如一者,唯百年《大公报》是也。

《大公报》犹如中国近现代一百年历史的缩影,在风云变幻的年代与时俱进,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动荡的政局,而今它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堪称中国报业史上的奇迹。

宗旨高而稳在中国报业史上,宗旨高尚的报纸并不多见,而能稳定保持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

《大公报》就是这样一份以高而稳的宗旨闻名遐迩的报纸。

《大公报》在创刊时,创办人英华称:“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开宗明义,表明其以天下为己任,甘愿为国为民吃苦操心,希望国强民慧的办报意图,明确宣称它所刊登的文字要从大处落墨,说长道短,形成了《大公报》的独有风格。

它敢言,在办报第五日便公开要求慈禧撤帘归政,并指斥刚毅等后党为“国贼”,指责反对慈禧归政的大臣为“谄媚之小人”;它爱国,1905年5月23日率先参加抵制美货的群众运动以后,不仅以身作则,“停刊美商告白”,而且正确评价、引导群众和政府合理行动;它严肃,停刊“一切吟咏娼妓之作”,“乖谬偏激之言,非所取焉,猥邪琐屑之事,在所摈也”。

这样一份于国于民高度负责的报纸,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3个月即发展为华北地区的一份大报。

新记《大公报》明确提出办报“四不”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阐明《大公报》政治中立、经济自存、不谋私利、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的社训,将该宗旨充实并发扬光大,深入人心。

复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1999—2011)1

复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1999—2011)1

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沉默的螺旋2、知识沟假说3、新闻专业理念4、时务体5、每周评论6、中国报学史7、洋旗报二、简答1、宣传的七种策略2、大众媒介的受众分类3、1927年国民党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4、简述邹韬奋的六刊一报三、论述1、以网络推手为例,论述新闻炒作的表现,成因和危害,并谈谈如何整顿2、结合中国新闻实例,及拉斯韦尔和赖特的大众媒介功能学说,谈谈大众媒介的功能的理论3、1942年解放日报的《致读者》和1956年《人民日报》的《致读者》的发表背景,主要内容及异同2010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编码·解码2.《大清报律》3.《每周评论》4.《热血日报》5.汉斯·希伯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新闻生产研究的目的和途径是什么?3.简述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的修正和延续?2. 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经过和意义。

3.请阅读下列文字,阐述网络和舆论的关系。

公众最愿意川什么渠道参与反腐?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网络曝光”,75.5%的人选择此项。

接下来依次是:“举报”(58.2%)、“媒体曝光”(53.8%)、“信息公开”(48.0%)、“信访”( 30.6%)、“审计”(30.0/0)。

“惩治已经很严厉了,为什么有人不怕?”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蔡定剑发现,现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腐败官员中被抓的比例太小,让贪腐分子抱着侥幸心理。

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需公众参与,而且必须要有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与监督。

2009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1、时务体2、《中国日报》香港3、每周评论4、《与大公报论国是》5、法兰克福学派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新闻选择对新闻工作的意义2、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时期的新闻法制原则,简述之3、邹韬奋主编的7大主要报刊,具体时间地点。

解析出版媒介场域对抗战歌谣的传播

解析出版媒介场域对抗战歌谣的传播

解析出版媒介场域对抗战歌谣的传播=“news_bd”>一、引言场域,是人类行为模式的一种描述概念,是社会学家用于研究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关系范式。

法国最富盛名的人类学界大师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认为: 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network) 或一个构型( configuration) 。

出版媒介场域则是以图书、期刊、报纸等各类出版传播媒介为主体,由与传播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如出版物、创作者、阅读者等共同构成的一个逻辑及运行规律的客观关系网络。

抗战时期,出版媒介场域作为一种文献载体,承载了抗战歌谣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是记载抗战歌谣的原始资料,也是研究抗战歌谣及抗战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出版媒介场域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演绎了抗战歌谣创作传播的历史状况,成为抗战歌谣作为文艺武器产出的输出渠道。

出版媒介场域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反映了抗战歌谣创作者、出版者、阅读者、传唱者等社会各个群体,以及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经济状况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历史场景。

二、出版媒介场域对抗战歌谣的传播在出版媒介场域的生成过程中,出版物、创作者、阅读者等几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他们之间的运作形成了出版媒介场域的各个传播链条,以一种双向循环传播的方式,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抗战时期,抗战歌谣出版媒介场域的形成,为抗战歌谣创作出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抗战歌谣得以广泛传播的有力保证,给抗战歌谣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一) 抗战歌谣创作者的广泛性与一般性的文艺创作相比,歌谣的创作相对简单。

传统意义上的歌谣多是口头创作,而后集体流传。

在抗战歌谣出版媒介场域中,歌谣创作不但有民间民众的创作者,更有大量的音乐家、诗人、作家等各类文艺工作者深入其中,还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各种军政教人员也都参与了创作。

可以说,抗战歌谣的创作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面、广泛。

新媒体传播与政治动员的关系研究

新媒体传播与政治动员的关系研究

新媒体传播与政治动员的关系研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对政治动员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新媒体包括社交媒体、网络新闻等,这些平台给予了人们更多的交流空间和自由,极大地推动着政治议题的传播和形成。

然而,新媒体传播与政治动员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一、新媒体传播对政治动员的推动在过去,政治动员通常通过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来完成,这些媒体在播出、发行上有明显的限制。

然而,新媒体传播的出现缓解了这种限制,针对特定的群体、目标民众,新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达的信息更加直接,更加立体化,更加快速。

在政治动员方面,新媒体不仅提供了新的传播空间,也为政治动员寻找更广泛的目标民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讯和渠道。

例如,政治主张、社会事件、经济趋势等等,这些信息只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就能够迅速地获得广泛的关注度。

在政治节点上,这种传播的能力可以为政治动员提供更加直接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传播的负面影响然而,新媒体传播并不一定只有正面作用,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并不具有明显的筛选能力,即使是虚假或是歧义的信息,也会被广泛在网络上传播。

在传播政治信息时,由于政治信息具有争议性和情绪的引导性,新媒体传播往往会引起争端或情绪化的反应。

政治事件的演变可能引发新媒体上的声讨、指责或攻击,进一步为政治动员和政治吵架提供了平台。

三、新媒体传播的改进考虑到新媒体对政治动员的影响存在正面与负面之分,我们需要在新媒体传播中加入相应的措施,降低新媒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具体措施包括。

1. 强化新媒体信息审查和管理。

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应该对涉及政治信息的发言和评论进行审查和管理,避免出现恶意造谣或互相攻击的行为。

然而,这种管理也需要谨慎应对,因为若管理过度或管理不当,有可能会引发社会反弹。

2. 鼓励全民参与,增强政治理性。

对于政治事件或议题,新媒体传播中鼓励群众参与、表达观点、互相交流和沟通,增强政治理性。

这也能够帮助特定的政治群体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权益。

组织“连接”的新理路重思列宁“报纸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

组织“连接”的新理路重思列宁“报纸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

出版史研究093组织“连接”的新理路:重思列宁“报纸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 邓绍根 丁丽琼今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建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灵魂、核心和骨架,[1]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创始奠基,列宁继承发展,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创新的三个历史阶段。

[2]其中,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对列宁的“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论断耳熟能详,传之久远。

列宁这一论断从20世纪20年代末传入中国,到40年代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始终是党经常宣传的重要指导思想。

[3]尤其“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不仅是列宁首创,也被认为是区别于资产阶级报刊的、中国共产党党报观念的特性之一,[4]常被单列出来专门讨论。

然而,围绕着如何理解该论断尤其是“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含义,以及如何看待其现实意义,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5]争论本质上是关于报纸的功能定位。

有时越是老问题,越容易陷入思维的惯性,更易受限于媒介中心主义视角。

本文拟对该论断的提出重新进行历史的考察,挖掘潜在含义,分析其运作的内在机理,追溯其发展进路,深化对其的认识和定位,并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时代党媒组织“连接”的新理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史起点:“办报—建党”创办全俄政治报被列宁视为建党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和党组织“向深广发展的基线”。

[6]“办报—建党的着手点”[7]既概括了这一论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又是学者们质疑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摘要:本文突破媒介中心主义视角,对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重新进行历史的考察,分析其运作的内在机理,追溯其发展进路,认为这一论断不仅是列宁党报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基于关系视角下集合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洞见,包含了对报纸作为媒介建立联系这一本质特性的把握、报纸服务于超越自身价值目标的定位以及报纸组织动员一体化运作机理的揭示。

《中央日报》社长:国民党最难当的官

《中央日报》社长:国民党最难当的官

视野往事《中央日报》是国民党的机关报。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组建了南京国民政府,并掌握了实权。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蒋介石以“首都设中央日报”为由,将汪精卫一派所控制的《中央日报》从武汉迁往南京,然后通过一套眼花缭乱的空手道,将汪派《中央日报》变成了蒋派《中央日报》。

不过,担任《中央日报》社长一职显然有巨大的压力。

或许正因为此,从复刊之后,到抗战胜利,《中央日报》居然走马灯换了五位社长。

《中央日报》社长也被戏称为国民党内最难当的官。

“你是国民党党员,为什么不给党报写文章?”程沧波是《中央日报》首任社长,也是第一个中枪的社长。

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又是江南大儒钱名山的乘龙快婿。

1932年,他担任《中央日报》社长一职时年仅29岁。

应该说,蒋介石一度对程沧波寄予厚望,要求已经迁到重庆的《中央日报》能够与《新华日报》打擂台,改变后者一家独大的状况。

但是,被各种条款捆住手脚的《中央日报》,可以发挥的空间有限,在气势和水准上都难以与《新华日报》匹敌。

在重庆,媒体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还不错,有时候甚至会互相约稿表示支持。

比如,程沧波就偶尔应《大公报》之约,为“星期论文”专栏撰稿。

这事被人告到蒋介石那里去了,蒋很不高兴。

有一次,蒋介石出席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讲话,碰到了程沧波,突然大发雷霆,斥责他给《大公报》撰稿,“你是国民党党员,为什么不给党报写文章?哪里像一个国民党员?”与蒋介石打交道不多的程沧波当时就蒙了。

蒋介石其实不知道,程沧波不仅经常给《中央日报》写文章,很多文章在当时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挨了蒋介石的训斥后,程沧波感觉很委屈,立即辞职离去,后来在于右任的介绍下,到监察院担任秘书长。

程走后,《中央日报》的总编辑、总主笔、总经理等都先后辞职。

接替程沧波的是原任三青团宣传处长的何浩若。

何浩若比程沧波大了4岁,从政多年,比之程沧波又多了几分政治经验。

他非常清楚,蒋介石把《中央日报》掌控得太严,期望值又太高,社长这碗干饭不好吃啊。

香港大公报电子版

香港大公报电子版

香港大公报电子版【篇一:香港大公报2月20日发表文章】香港大公报2月20日发表文章:朝敢对中国下注,中国制裁不能跟西方跑摘录如下:朝鲜2月12日悍然进行第三次核试,震惊世界。

美、日、韩发出严厉制裁朝鲜的信号,欧盟率先在十八日公布对朝制裁的追加措施,联合国安理会也已开始审议对朝新一轮的制裁措施。

中国在制裁朝鲜问题上不应该跟西方跑,力度要加强,但措施应该审慎。

西方媒体和以往一样,要求朝鲜的“最大援助国”中国对朝施加强大压力,要求中国切断提供给朝鲜的原油和粮食,认为这样“效果立竿见影”。

这种说法很不妥当。

朝鲜一旦断粮断油,受苦最大的还是平民百姓,军队有储备粮油,短期不会受到冲击(另据韩媒报道,朝鲜今年粮食会增产,不怕制裁),一九九五年开始的数年中,朝鲜曾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不得不“苦难行军”,结果老百姓并没有起来造反,朝鲜更乘时提出“先军政治”、“建设强盛大国”等政治口号。

朝鲜核试之时,肯定已把机会成本算进去了,它也肯定估计了最大的制裁的结果,它不顾核试可能对中国造成核污染,把核试地点设在了距离中国边境约一百公里试验场进行,而二六年和二九年的核试分别距中国一百三十七公里和一百三十公里。

光从它核试地点离中国越来越近这一点看,朝鲜就不惧中国,它敢于在中国身上下注,赌中国不会对它有大行动。

中国当然应该制裁朝鲜,力度要加强,但措施应该审慎。

推进朝鲜半岛的无核化、防止核扩散、维护东北亚的和平稳定,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朝鲜既然一意孤行要发展核武,违反了安理会的有关决议,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可能纵容它肆意妄为。

不久前,中国就曾在安理会罕有地投票支持对朝鲜“射星”采取制裁,尽管通过中国的努力,决议中的“牙齿”基本都给拔掉了,但朝鲜不理会中国良苦用心,仍进行了核试,之后又扬言今年还要再进行一至两次核试,中国为了加强警告力度,制裁措施应该会有所增加,但不会比西方的措施激烈。

朝鲜要通过“拥核”对外加强其对敌对国家的“威慑”,对内则巩固“先军政治”的合法性,所以其“拥核”决心不会变,但应该看到朝鲜内部也发生积极的变化,一些经济改革措施正推出,中朝边境自由贸易区日趋开放。

从《大公报》看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办报宗旨

从《大公报》看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办报宗旨

从《大公报》看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办报宗旨
李嘉
【期刊名称】《中国商界》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商业性报纸的办报宗旨是要体现报纸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中国商业性报纸,兴起一时.<大公报>复刊时宣布的"四不主义"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在抗日战争期间,坚持"国家中心论",进行维护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有力宣传和报道,都体现了商业性报纸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同时,它以商业报的"文人论政"风格,开创了中国专业主义商业报纸的新范式.
【总页数】2页(P174,176)
【作者】李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6
【相关文献】
1.坚持办报宗旨做目标受众喜爱的报纸——《晚霞报》实现办报宗旨的路径探索[J], 但羚
2.媒介·人物——从《大公报》专题教学看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 [J], 卢迎安
3.论东北亚早期商业报纸的办报宗旨\r——以《大公报》为例 [J], 刘子佳
4.论东北亚早期商业报纸的办报宗旨——以《大公报》为例 [J], 刘子佳;
5.左中右三家报纸抗战苦难动员报道分析——以《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为例 [J], 郭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柳亚子《沁园春》

柳亚子《沁园春》

柳亚子《沁园春》柳亚子《沁园春》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正因为这样,这一词作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文人的猛烈攻讦。

毛泽东词中讲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句,报上就有文攻击他有“帝王思想”,“欲专制独裁”。

《新民报晚刊》和《大公报》刊登词作时,未能注明写作年代,有人就以为是毛泽东重庆之行的新作,更是大做攻击文章。

1945年12月,王若飞将搜集到的攻击《沁园春·雪》和柳亚子和词的文章寄往延安,毛泽东阅后评论道:“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尽管国民党当局组织一些文人在报刊上大肆攻击毛泽东的这一词作,但私底下又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在词中表现出的气势和文采。

于是,他们便在国民党内暗中布置,要求能作诗填词的人,以《沁园春》词牌填词,企望从中选出几首佳作,以国民党领导人的名义发表,将毛泽东的词比下去。

哪曾想,征得的尽是些平庸之作。

始终也没有搞出一首能与《沁园春·雪》一比高下的词。

柳亚子《沁园春》(二)《沁园春·雪》赏析《沁园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牌名,这自然要归功于毛主席这首大名鼎鼎的《沁园春·雪》,但是《沁园春》这一词牌却是历史悠久。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格外宠爱其第五女沁水公主刘致而赐建的陪嫁园田,故名沁水园田,又称沁园,外戚窦宪倚仗权势、巧取豪夺沁水公主田园。

后来的文人墨客感叹其事,多咏叹之。

到唐代后,“沁园”已成为典故见诸于文人墨客笔下,并且被引作曲调名,成为诗词用韵题材。

2 现在传世最早的《沁园春》词据考证当是宋代词人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但是这一首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之下无论艺术水平还是影响力均尚显薄弱。

所以后人再以《沁园春》词牌填词之时,多以苏词为参照。

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渐彰显,占领华北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

论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广告业兴盛的成因

论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广告业兴盛的成因

摘要:Ak 20世纪30年代初到抗战前夕,是旧中国广告业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广告业兴盛的 经济基础;广告新技术发展、新材料的运用为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前提;广告媒介的不断丰富为中国广告
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中外企业之间激烈的广告竞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繁荣。
关键词:广告业经济基础广告理论广告媒介 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9)03—224一03
告,几乎全由荣昌祥所包办[9]。1935年,荣昌祥广告社又把
世界广告新技术、新材料与中国传统广告画相结合使我 国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广告作品和高水平的广告人才。如 上海鹤鸣鞋帽商店的“天下第一厚皮”的皮鞋广告,梁新记牙
刷的“一毛不拔”配画广告以及象征4万万同胞的电话号码
“40000”广告,都是创意奇巧的佳作。30年代初,随着广告业 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广告设计人 才,如:杭稚英、李慕白、金雪尘等。 以广告公司等形式成立起来的广告组织机构,是现代广
生产“时髦”牌卷烟,推出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广 告,与洋烟品牌进行广告大战;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成立广告 部,特聘专业画家设计广告,他们以高度的爱国热情表现中
国的历史人物,在广告的设计、绘制、印刷上绝不逊色于英美
烟公司。中外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使广告成为企业开拓市 场,赢得公众的第一法宝,国内外卓越的企业往往得益于一
224
万方数据
新闻・出版 告文化中心之一,成为各国商人经商的基地,旧上海发达的 广告业正是旧中国广告业繁荣的缩影。
业。[7]30年代中国的广告公司已遍及上海、北京、天津、武汉 等大城市,广告公司运作趋向专业化。当时上海30多家广 告社和广告公司中,华商、联合和克劳及美灵登是其中的4 大广告公司。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推联合广告公司,在经营 上很重视画稿设计和文案撰写,聘请了10多位有才能的画 家。他们在绘画上各有专长,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增强了广 告公司的竞争能力。华商广告公司的客户以外商居多。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传媒
2 0 1 4 年第 1 2 期
传 媒 大讲 坛
媒 介 赫 员 与“ 政 治寐办报 新论
以 中央 日报 》和 大公报 》“ 管制物价 宣传 周” 为例
刘泱育
( 南京财经大学 新闻学院,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摘 要 :论文 以 Ⅸ 中央 日报》和 《 大公报》1 9 4 3 年“ 管 制物价 宣传周” 报道为例 ,聚焦媒介在面对“ 动员” 问题时如何 发挥 自身
《 中央 日报 》《 大 公 报 》等 报纸 对“ 管 制物 价 宣传 周” 活 动

方 面学 , 自然有 进步 。 认 定管 制物 价 是一个 行 政技术 问
均进 行 了系 列报 道 。但 民国政 府 此 时开展 “ 管制 物价 宣 传 题 ,所 以我 们情 愿 多讨论 各种 细 目,揭 举 各种 事实 ,来帮 p j 。 周” ,按 照报 纸 的报道 ,其 核心 要 旨,并 非完全 是 为 了“ 管 助政府 推 行这 一件 大政 ” 在进 行 “ 管 制 物价 宣 传周 ” 报 道 时 ,《 大 公报 》 和 《 中 制物价 ” ,毋 宁说其 “ 醉 翁之 意不 在酒’ , _—j ‘ 管 制物 价宣 传 英 雄所 见 略 同” ,都 持 论此 番 民 国政府 “ 管制 物 周” 活动 的出 台 ,最重 要 的 目标乃 是 检测 战 时政 府 的施 政 央 日报 》“ 能力 。 价” ,是 为 了检测 施 政能 力 。而 政府 的施政 能 力包 括 方方
由此重 新审 思“ 政 治家 办报 ” 。
我 们希 望全 国 同胞 、各级 政府 对这 个重 要试 验 ,要 以
必成 的决心 ,合作 努力 。今天 是 限价实 施之 日,希 望今 天 就 是我 们战 时经 济步 入稳 定 阶段 的开始 !” 【 2
— —
“ 管制物价 宣传周” 报道的核 心要 旨: “ 检 测施政能 力”
中图分类号 :G 2 1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1 2 2( 2 0 1 4 )1 2 - 0 0 0 8 — 0 3
美 国著 名社 会 学者托 德 . 士特 林 ( T 0 d d G i t l i n )认 为 ,

‘ ‘ 这 次限价 办法 有一特 点 ,即 办法虽 由中央决 定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管制 物 价 是 内政上 行 政技 术 的 重大 试 验 。我 们
不讳言 中国行政 技术 上 的许 多短处 ;然决 不能 因为 有短 处
“ 管制 物价” ,是 民国政府 实行 的一 项 战时经 济政 策 。 便不 管制 。不 管制 与管 制而 不生效 ,要 影 响抗 战与 建 国。 尽 管这类 经 济行 政 的技术 人员 十 1 9 4 3年 1 月1 1日至 1 月l 6日,此 时抗 日战争 处于“ 相 持 尽管行 政技 术 上有 短处 , 分缺 乏 ,我们不 能不 照 已定 的政策 ,向前迈 进 ;一方 面做 , 阶段” , 民国政府 在“ 全 国各 地 一律举 行 管制 物价 宣传 周” 。
独特的功能? 由此重思“ 政 治家 办报” , 将“ 政治家办报” 划分 为“ 创新型政治家办报” 和“ 学 习型政治家办报” , 提出 “ 历 史的经验” 乃是
最聪明的人 当年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经验,“ 历 史” 因之并不是一个 时间论域的概念。
关键词:媒介动 员;政治家办报;管制物价;《 中央 日报》 ;Ⅸ 大公报》
动” 是因何种特别事件而触发或者 围绕何种特定主题而展 这次 实施 限价 ,更是行 政 能力 的一个 试金 石 。从这 一试 验
开。 “ 动员” 如果 是一 种“ 运 动” , 那么 按照 吉特 林 的观 点, “ 动 中,可 以实进 测 量 出各省政 治 的真 实进度 。哪一 省 的基层 员” 的成 败与 大众 媒介 的功 能发挥 便存 在密 切 关联 。然而 , 组 织最 严密 , 政 治效率 最强 韧 , 政 府与 民众 的合 作最 圆满 , 大众 媒介 在 一次“ 动 员” 之 中应 该发挥 功 能 ,与 ,大众 媒介 政 风吏 治最 清 明, 都可 从这 次 限价 的成绩 上看 出来 。 所 以, 在 一次 “ 动员 ” 之 中功 能发 挥 得如 何 ,存 在 着“ 应 然” 与“ 实 这 次实 施 限价 ,从另 一方 面可 以看作 地 方政 治 的测验 ,也 然” 的 分野 。本文 以抗 战 时 期 《 中央 日 报 》和 《 大 公报 》 可 看作 各省 政治 效能 的竞 赛 。 的“ 管制 物价 宣传 周” 报道 为例 ,聚 焦媒 介如 何“ 动 员” ,并
“ 所有 的运 动 ( 或许 是 所有 的 政治 )面临 的一 个 决 定性 的 实行 则责 成地 方 当局 。 而 中央 所决 定 的, 也 只是基 本原 则 ,
因素便 是对 大众 媒介 的依 赖” L 1 】 , 此种 论断 的前提 预 设是 大 执行 时尽有 因地制 宜 的余地 。过 去物 价 的管制 ,都 由中央 众媒 介的功能发挥与“ 运动” 的成 败 存 有 密 切 关 联 。“ 动 负责 推行 , 而 地方 实 际未尝 负责 , 那 也许 是所 以未 能 成功 员” — — 就 发动 人参 加 某一 活 动而 言 ,无 论 和平 时 期 的动 的一 个 原因 。现 在 ,这 责任 已落 在地 方 当局 的肩 上 。抗 战 员抑 或 战争 期 间 的动 员 ,都 是 一种 “ 运动” ,无 论这 种“ 运 五六 年 来 ,中枢 政治不 断进 步 ,地方 政 治也有 显著 进步 ,
对 此 ,《 中央 日报 》 与《 大公 报》 的评论均 “ 直 言不 讳” 。 面面 , 其 中,政策执行能力是政府施政能力的重要构成部
收稿 1 3期 :2 0 1 4 — 1 0 — 1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