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教案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致空气》是语文版八年级必修阅读2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杨春良从感性到理性,从空气污染的现状到我们每个人应该为环保做到的细节方面,以及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方面,展开阐述和探讨,揭示出环保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环保献力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逐步理解“空气”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中的语义信息,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一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b)掌握环境保护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认识一些环保行动的意义,会运用相关知识作出环保行为。
c)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感受,感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扩展想象工具箱,拓宽思考视野。
2.情感态度与值观a)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使其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环保习惯,落实环保行动。
b)引导学生具有“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预习:师生探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意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每个人的责任进行探讨。
2.阅读理解: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空气污染、空气的质量及环保问题等方面展开阅读,同时根据课文提示,进一步掌握新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逐步提升语感和语丽度。
3.阅读讲解:教师对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或存在问题的词句、句子进行讲解,解释作者的表达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强调环保的态度和制定环保计划的必要性。
4.分析阅读策略:教师分析本文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目的和效果,可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操刀、格式模仿训练等形式进行。
5.思考与讨论:通过环境保护示例进行讨论,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需要我们做出哪些贡献,展开思考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方面。
6.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教师的指导,运用新的言语技巧和写作方式,完成书面表达训练。
四、教学实施1.针对理论知识和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同时操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致空气》这首诗,体会诗人对空气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阅读,理解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和环保意识的传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2. 运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致空气》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致空气》的创作背景。
b.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诗歌品读a. 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进行小组讨论。
3. 诗歌鉴赏a. 教师举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其他相关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4. 拓展延伸a. 教师提出与空气相关的环保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空气的措施。
5. 总结反馈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
6. 作业布置b. 选择一首与空气相关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
2.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来评估。
3.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通过作业和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空气措施来观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语文版
《致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2)掌握诗歌象征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感悟诗人精神上的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认为你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师:对,在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有亲情、友情……,今天我们来读读邵燕祥的诗歌,去感受一下他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二、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
1948年入北平中法大学学习,解放后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任编辑、记者。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请同学朗读,注意诗歌朗读的生意的节奏的把握。
3.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鼾.息(hān)垂拂.(fú)窒.息(zhì)鼻翼.(yì)厮.守(sī)闪烁.(shuò)摇曳.(yè)4.解释下列词语厮守:互相守着。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摇曳:摇荡。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四、合作探究1.理清结构层次。
师:这首诗根据诗人情绪发展,各节都写了些什么?第一部分(第1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5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
《致空气》教案
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查工具书等了解作品、作者、疏通生难字词。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熟悉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题。
3、通过互相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启示,学生质疑等方式分析小溪流的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本诗歌作者及其思想。
2、朗读、品味、感悟,在此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主旨。
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学习用象征手法练习写一首小诗。
2、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流程(一)课文引入1、课堂调查:你喜欢读诗吗?爱诗的同学如星原之火。
其实,不仅同学们,作为我们泱泱诗国,不少人对诗的钟爱正在逐渐减少。
网络上有人这样评价:“现代社会,‘诗的国度’那圈诱人的光环褪色了。
诗歌缩成一弯孤独的月,被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挤到浮云的暗影里,忧郁地注视着人间,注视着唐风宋韵浸润过的这片山河。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感受诗歌魅力。
在此之前呢,就请大家来猜一个谜语。
2、谜语导入: 同学们,我请大家猜个谜语:睁眼看不见,伸手模不着,天天跟着你,时刻离不了。
(打一气体)(可以抢答)对,这个谜语就是空气。
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板书:致空气(二)梳理文学常识1、解题题目就点明了歌颂的对象。
诗除了歌颂“空气”,还歌颂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进一步研析的内容。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
《致空气》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致空气》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空气的成分、作用以及与环境的关系;(2)认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3)学会用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表达对空气的感悟;(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介绍空气的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3 表达空气之美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对空气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2.4 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空气的成分、作用、污染及其危害等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空气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绘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绘画等作业,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4.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空气的成分与作用了解空气的成分,分析各成分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
5.2 第二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讨论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3 第三周:表达空气之美教授诗歌、绘画等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致空气 教学设计
致空气【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基本内容;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蕴涵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3.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难点】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中蕴涵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致空气》是写给空气的诗。
作者以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别具匠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
当代诗人。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4.学习生字:闪烁.(shuò)摇曳.(yè)踪.迹(zōng)窒.息(zhì)鼾.息(hān)污浊.(zhuó)染.(rǎn)嘘.(xū)面颊.(jiá)拂.(fú)厮.守(sī)5.理解生词。
三、指名读全诗,教师指导朗读。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致空气]教案2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致空气]教案2第 7 课、《致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 年出生,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 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 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 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
第7课《致空气》教案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4(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D)小结(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7致空气 教案
7致空气教案7、致空气教案7.“空中”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熟悉文本,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了解象征技巧在诗歌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对作者稍作介绍之后,从空气的象征意义人手进入本诗的学习,这一点主要通过学生讨论解决。
由学生先行探讨,教师再加以明确。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体会。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想法和感受。
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了解邵燕祥的生活和作品。
2.理解象征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标出理解困难的地方。
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过程一、导论1、谜语导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法分离。
学生们猜得太快了。
可以看出,空气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普通的物质,我们从不在乎它;诗人不是。
他敏锐地把握了空气的特征,赋予了空气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充满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象征性的抒情诗--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2、阅读1、教师范读。
23、学生在小组内朗4一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2(1)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师对现代诗歌阅读进行指导。
(2)快速阅读文本思考:a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当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这首诗说:“你不会抛弃我;你轻轻地在我的脸颊上嘶嘶作响;你向我吹拂丁香的芬芳;你永远不会离开我,我不能离开你?”“你”是什么意思?只是空气?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歌颂劳动人民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乡愁的《现代诗两首》,这节我们将学习现代诗人邵燕祥的名篇--《致空气》,这首写给空气的诗蕴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板书课题。
2.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作品。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致空气》教案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致空气》教案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致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
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7、[洋思]致空气 教案
7、致空气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人所抒之情,体会诗人所寓之理。
2、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
3、感悟诗人寄寓诗中的真情,产生联想,获得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这道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丰富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时间为1~2分钟)1、导入: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很重要但常常被我们忽视,空气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代诗人邵燕祥以《致空气》为题,写了一首抒情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来感受诗人对平凡的空气的深厚感情。
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生,当代诗人。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是:(小黑板展示)二、初读,整体感知。
1、放录音,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可能读错的字:邵shào 鼾息hān窒息zhì脸颊jiá3、鼓励学生发言,大胆谈对本诗的感受。
4、教师引导思考:诗人对空气是种怎样的感情?三、品读,感悟诗意。
1、教师引导品读第一节诗。
(1)请学生试读,学生评价。
(2)体会感情,确定朗读的语调、语速、轻重音。
2、归纳诗歌朗读方法。
(1)学生谈看法。
(2)教师归纳总结。
3、自由品读你最喜欢的一节诗。
思考可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么读。
第二课时一、美读,放飞诗情。
1、指定学生配乐朗读2——5节。
2、思考:你从诗中听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经历?提示:黑暗、孤独、窒息、被抛弃、地牢、自由。
3、诗人是否真的坐过牢?提示:联系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4、诗中的空气使你想到了什么?结合个人亲身体验谈谈。
提示:亲情、友情……5、人间有真情,面对生活大家有什么感悟?提示:要珍惜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二、再次齐读,总结主题。
1、学生齐读全诗。
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明确:象征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文简析:
《致空气》是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现代诗歌篇目之一,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
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在坎坷中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
它是继续教材中《雷电颂》《海燕》等的象征义感悟能力培养的好课文。
同时,诗歌的主题深刻含蓄,是倡导个性阅读的好教材。
二、教学设想:
以读为课堂线索,借助“读诗——读人——读情——读心”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读诗品诗方法;借助对空气的理解,倡导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三、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2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式,感悟象征义及诗歌主题。
3 道德、情感、价值观:感悟真情、理想、信念、希望和人生。
四、课时安排
1.一节课
2.预习作业
1)思考整首诗的结构,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2)思考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3)思考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堂调查:你喜欢读诗吗?
爱诗的同学如星原之火。
其实,不仅同学们,作为我们泱泱诗国,不少人对诗的钟爱正在逐渐减少。
网络上有人这样评价:“现代社会,…诗的国度‟那圈诱人的光环褪色了。
诗歌缩成一弯孤独的月,被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挤到浮云的暗影里,忧郁地注视着人间,注视着唐风宋韵浸润过的这片山河。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感受诗歌魅力。
在此之前呢,就请大家来猜一个谜语
2.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读诗
1.先听, 然后学生自读并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全诗情感基调比较深沉)
2、请同学齐读一遍
3、提出朗诵的方法: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三)读人
1.诗人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四)读情
1.梳理结构
我现在想问一下,全诗分为六个小节,是怎样的结构呢?那么它具体的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内容呢?它的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又该怎样把握呢?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诗人的生命饱受推残,却得以坚韧地生活下来,他所要抒写、所要感激的,就是在那样的年代中、那样的岁月里,给予自己鼓励与帮助的空气,但诗人所要倾诉、所要感激的,仅仅是空气吗?诗人的描述让你联想到什么?(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友谊、真情、信念、理想)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所理解的空气象征义。
并借助以往学过的诗句给予肯定: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友情的力量)
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亲情的力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理想的力量)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是信念的力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真诚的祝愿)
……
3.预习作业
1)思考整首诗的结构,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2)思考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
3)思考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
)
4.请大家思考,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用空气象征真情信念理想真理等。
5.当堂检测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
这首诗表面上讴歌空气,实际上讴歌的则是友谊与真情。
2. 第一节中,为什么把空气称做“我的……朋友”?(引导学生尝试改读诗歌的第一节——把“你”改为“他”。
)
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
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3.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
“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
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等等。
4.有些事物有固定的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梅-坚贞;兰-清新、淡雅;竹-谦虚;菊-高洁,不慕名利
小结: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板书致空气
邵燕祥
读读读读
诗= 人+ 情+ 心
“我”————“你”(空气)象征:亲情、真情、信念、理想……
(亲切)
(五)读心
诗人曾说:“做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诗歌其实不该远离我们,“诗”就是“人”在特定“情”经历中,用“心”抒写出来的。
它会让生命更诗意。
(六)作业
1.请以《致___》为题,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赋予它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150字左右,诗至少10行
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