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1 专题1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一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14张PPT)
考点4:选官制度
2、结合教材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选官制度 盛行朝代
夏商周时期 汉朝
选官方式
世袭 举荐
选官标准
血缘关系 孝廉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元明清ຫໍສະໝຸດ 评定授官参加考试门第出身
考试成绩
考点4:选官制度
演变特点(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 才能。
1、郡国并行制; 2、三省六部制; 3、行省制度; 4、选官制度。
考点1:郡国并行制
1、汉朝初年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 弊矣。” ——《西汉纪要》
考点1:郡国并行制
2、如何评价郡国并行制? (1)积极:有利于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 意: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无为而治‛在政治上的体现) (2)消极:地方封国势力日益膨胀 ,出现‚七国之 乱‛ 。 3、面对地方封国的威胁,西汉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
3、据上表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 为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 公开、科学。
考点4:选官制度
4、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 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这一制度为后世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1)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思想,打击进取 精神和创造意识。 (2)“官本位”思想严重,教育、读书的目的 史料研习:阅读 P8史料三分析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度的实 只是为了“做官”,阻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阻碍 质是什么? 社会进步,造成落后西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新人教必修1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 (1)①地方权力的膨日胀就会困导弱致。国”家分裂—。—中②《央 武朱将子权语力类过》大容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中
央
地方
集
权
君权
相权
君
主
专
制
课标1、要中求央: 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1.列举汉(代解郡决国中并央行与制地和方元矛朝盾行)省制度等史实,说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强
汉初 郡国并行
巩固
武帝
推恩令
削弱 加强
趋势: 中央权
完 唐 节度使,发展
善
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力不断 加强;
加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积贫积弱 力不断
新元
发
行省制,宣慰司,
B 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
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 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中
央
地方
集
权
君权
相权
君
主
专
制
课标1、要中求央: 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1.列举汉(代解郡决国中并央行与制地和方元矛朝盾行)省制度等史实,说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强
汉初 郡国并行
巩固
武帝
推恩令
削弱 加强
趋势: 中央权
完 唐 节度使,发展
善
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力不断 加强;
加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积贫积弱 力不断
新元
发
行省制,宣慰司,
B 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
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 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学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29张PPT)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各掌什么权,分析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唐 朝中央机构的哪些特点,有什么影响?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影响: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
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17
两个“趋势”
三个“创新”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 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 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人事的任免)
阅读教材P14-15第三目,补充完整图表。
方式:分科考试
方式:世袭
演变趋势:
(1)选拔方式:由举荐到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②措施 削实权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权:______ 设通判负责监督 控财权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钱:______ ③集权 利弊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弊:造成“冗官” “冗兵” “冗费” 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问题: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元朝行省辖区广阔,是否会对中央造成威胁?
皇 帝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专题一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49张ppt)
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元代
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2)发展:宋代二府三司制形成,继续分割宰相权力 ①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 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 和财权。 (3)元朝废除:一省二院,相权反弹 ①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 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 藏地区。 ②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3、 (2017·全国Ⅰ卷,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
C 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 于泾州,败绩。”
唐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地方分设监察区,形成严密的 监察网
宋元 御史台为宋元时的最高监 察机关
宋在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常派 遣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到各 地区巡察;元在地方设行御史台, 统辖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
明清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清 朝沿袭;明在中央设厂卫 特务机构和锦衣卫监视官 民
明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 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 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朝基本 沿用明制。
史学常识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 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和基 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带有主观性;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 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 和客观评判。
元代
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2)发展:宋代二府三司制形成,继续分割宰相权力 ①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 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 和财权。 (3)元朝废除:一省二院,相权反弹 ①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 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 藏地区。 ②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3、 (2017·全国Ⅰ卷,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
C 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 于泾州,败绩。”
唐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地方分设监察区,形成严密的 监察网
宋元 御史台为宋元时的最高监 察机关
宋在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常派 遣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到各 地区巡察;元在地方设行御史台, 统辖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
明清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清 朝沿袭;明在中央设厂卫 特务机构和锦衣卫监视官 民
明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 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 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朝基本 沿用明制。
史学常识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 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和基 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带有主观性;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 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 和客观评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剑 南 节 度 使
陇 右 节 度 使
平 卢 节 度 使
范 阳 节 度 使
河 东 节 度 使
朔 方 节 度 使
河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安 西 节 度 使
广 四 青 辽 北 山 宁 甘 新 新 东 川 海 宁 京 西 夏 肃 疆 疆
“ 安 史 之 乱 ” 平 定 后 , 星 罗 棋 布 的 藩
朝代 汉朝
制度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方式
察举制举荐品评 来自试魏晋南北 九品中正制 朝 隋唐 科举制
古代选官制度有什么演变规律?
1)标准:由门第到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2)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反映了中央集权。 3)方式:由举荐到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贡院内的号舍
科举考场
材料: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 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1)冲破士族垄断仕途局面,起到了抑制士族 的作用 (2)扩大了官吏来源 (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5)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书法、唐诗)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 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
视。
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 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 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 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 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 别的护膝。
镇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 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 原任北平王.河东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同步课件: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阅读教材简述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变化过 程?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魏晋
依靠门第, 不注重才能
科举制 隋唐
科举考试
才
能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 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隋朝: 首创科举制
宋太祖像
宋太祖陵墓——永昌陵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 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发动陈桥兵变,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 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 匡义加害,篡夺帝位。死后葬于河南巩 县永昌陵。
永昌陵石刻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C
A B C D
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
加强中央 削弱地方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唐朝三省六部制;
宋朝分割宰相的措施
元朝的行省制度。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该诗歌反映 了哪些矛盾?
2、唐朝: 设藩镇----节度使权力?
影响?
起初加强地方统治 后期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边镇兵 : 中央军
49万 : 9万
岭 南 五 府 经 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极品课件(共31张PPT)
C
李启铭 ,官二代,
名言:我爸是李刚。
李晨 ,演艺圈十大孝子之一
李泽 ,2012年北京理科状元
阅读教材P14-15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演变趋 选官依 势 选官制度 从 朝代 据
汉 南北朝 隋唐
世卿世禄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血缘 品行 门第 才学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中央集权加强; 消极:形成了“三冗”局面,积贫积弱
4.元朝: 行省制度
(1)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2)地方上设行中书 省(简称行省或省)
平章政事(由 蒙古贵族担任)
路、府、州、县
(3)宣慰司
边远民族地区
看教材P13《元朝行省图》,思考: (1)行省有哪些权力? 经济、军事大权 (2)这种做法是否对中央产生了威胁?
没有,因为行省受到了中央的限制。行省长官由中 央任免且无任免下级官吏的权力;经济上,赋税70 %上缴中央;军事上,调兵遣将需得到中央军事机 构枢密院的批准。
(3)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从 汉 至 元 中 央 集 权 的 发 展
朝代 西汉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发展趋势
郡国并行 汉初: 武帝: 推恩令
削弱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中 央 集 权 不 断 加 强
唐 宋
节度使,发展为藩 削弱中央集权 镇割据 军事:收兵权建禁 加强中央集权; 军 政治:派文官设通 但导致三冗, 积贫积弱 判 经济:掌控赋税 行省制 加强,重大变 革,省制开端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 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 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 越小力量削弱。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4张PPT)高中历史精品公开课
五、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转向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为公开考试; (3)人才选举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
公开、客观的原则。
汉初在
地方上实行郡国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 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 然是有限的!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称
时期
世卿世禄制 先秦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宋元
标准 世袭 品行 门第 才学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背景: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门第高低成
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2、最大特点:自愿报名考试
3、发展过程:
作用: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办事效率。
宋朝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皇帝
财削政 弱行宰政相权军利事 度支(三盐铁皇司)户 部帝参 政 知 事总中 书 省揽(二大府枢密院权)
时空穿越
情景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 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 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隋文帝:自愿报名,分科考试 隋炀帝:开设进士科(开始形成) 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 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 宋元明清:进一步完善
4、评价:
积极: ①扩大官吏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官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
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
①明清的八股取士,束缚了人的进取和创造精神。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1张PPT)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代的二府三司”
皇帝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行 政 军 事 财 政 (二府)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三司)
分割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学思之窗】 •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 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 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 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 线发展。
王国问题的彻底解决方法:推恩令
2.唐朝的藩镇割据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代建立者简历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后梁:朱温, 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 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 ,其道何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如?”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后周: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 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边镇兵 : 中央军 则天下自安矣。” 49万 : 9万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 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1)措施 ●稍夺其权:文官任地方行政长官,置通判监督 ●制其钱谷:设转运使,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中央。 ●收其精兵:杯酒释兵权,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 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散。” ——朱熹
3、宋代的二府三司”
皇帝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行 政 军 事 财 政 (二府)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三司)
分割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学思之窗】 •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 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 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 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 线发展。
王国问题的彻底解决方法:推恩令
2.唐朝的藩镇割据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代建立者简历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后梁:朱温, 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 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 ,其道何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如?”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后周: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 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边镇兵 : 中央军 则天下自安矣。” 49万 : 9万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 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1)措施 ●稍夺其权:文官任地方行政长官,置通判监督 ●制其钱谷:设转运使,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中央。 ●收其精兵:杯酒释兵权,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 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散。” ——朱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 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官职,进一
步削弱相权。
元朝
设立中书省,废除三省 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地方制度的演变
01
02
03
04
汉朝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制,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
宋朝
实行路州县制,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财政控制。
总结词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 权力的垄断。
详细描述
科举制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 官职。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活力。
均田制
总结词
均田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细描述
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可获得土地90亩,女子减半。这些土地 为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03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特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
汉朝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 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
察举制注重德才兼备,选拔标 准包括品德、才能、功绩等多 个方面。
察举制的实施拓宽了官员选拔 的渠道,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 体素质。
02
隋唐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共16张PPT)
作用
【课堂训练】
1.(2015· 北京高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
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
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解析 B.宋朝的枢密院 D.清朝的军机处 )
A
解读材料可知皇帝下诏让王锷兼任宰相,被给事中李藩驳
【疑难点拨】
时期 与中央
疑难突破
分封制 郡县制 几乎整个封建时代 行省制 元朝
5.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察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长官举荐 “人、门兼美” 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 科举制 “以文取士” 自由报考 “取士不问家世” 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 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
D
解析 察举制“人、门兼美”,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由此可知察举制 注重人品和门第,而科举制不再注重世袭、门第,故A项不符合题意; 察举制由地方长官举荐,科举制自由报考,故B项不符合题意; 察举制选拔官员标准为“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多项素质,而科举制“以 文取士”,主要以知识为标准,故C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任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 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 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 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元 代 行 省 制
③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唐
武
太
则
宗
天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长恨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恨歌》
藩镇与节度使
唐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
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
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 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地方
集中 权央
君权
相权
专君 制主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刘邦建汉后,为 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采取了哪些措施?效 果如何?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郡国并行的制度。刘 邦分封同姓王,以为 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 格局,就能巩固皇权, 稳定天下,他分封给 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 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 辖的土地面积。结果 他死后不过18年,诸 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①相权得到强化,皇权受到种种限制。 ②三司使掌握全国的财权。 ③贤明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有 助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 4、元朝:中书省权力的新发展
元朝的中书省
皇帝
相权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
安 禄
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
山
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
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
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在唐后期150年 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 度使中,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 镇,各占一方,唐朝 统一局面破坏,形成 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31张PPT)
A.实行察举制度 难点突破 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及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B.独尊儒家学说 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群臣奏章。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人仕
C.实行郡国并行制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D.全面推行郡县制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 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统合的功能。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的主流 地位;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史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
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
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汉
内外朝制度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中书省 :决策
唐 三 省 六 部 门下省 :审议
制
尚书省:执行。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
宋 中 书 门 下 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权 (东府) 枢密院(西府):枢密使、军权 三司:三司使、财权 二府三司
元 中书省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
行使宰相之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3、(2018年,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皇帝直接发出诏令是违制的。
2、(2017年,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B.独尊儒家学说 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群臣奏章。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人仕
C.实行郡国并行制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D.全面推行郡县制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 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统合的功能。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的主流 地位;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史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
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
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汉
内外朝制度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中书省 :决策
唐 三 省 六 部 门下省 :审议
制
尚书省:执行。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
宋 中 书 门 下 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权 (东府) 枢密院(西府):枢密使、军权 三司:三司使、财权 二府三司
元 中书省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
行使宰相之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3、(2018年,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皇帝直接发出诏令是违制的。
2、(2017年,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
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课件: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2.“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 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的产物。 3.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 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1)措施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地方设立 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 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 (2)意义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 ②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省制 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 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4.隋唐:实行科举制 (1)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 进士科 ;唐宋元各朝继 承并完善。 (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文化素质 ;大 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2.“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 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的产物。 3.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 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1)措施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地方设立 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 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 (2)意义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 ②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省制 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 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4.隋唐:实行科举制 (1)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 进士科 ;唐宋元各朝继 承并完善。 (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文化素质 ;大 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完整)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汉书·贾谊传》
——《汉书》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削弱 2、措施:实行推恩令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通过“推恩令”和“酎金夺爵”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将全国 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1、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
2、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
3、宋代应该如何克服?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三)宋:文臣、通判、知州
1、背景:唐中期以来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特点:强干弱枝,重文轻武
【行政】 由中央派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 同时设通判负
责监督
【经济】 地方赋税一小 部分作为地方 开支,其余全 部由中央掌控
利:改材变料了四唐:末本以朝来鉴长五期代藩藩镇镇割之据弊的,分兵裂也局收 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伟大创举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面了,加财强 也了 收中 了央 ,集 赏权 罚刑,成政功,地一防切止都了收地了方,割州 据郡的遂局日面就。 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 弊溃散:造。成“三冗”、“二积”的局面。
3、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
岭 剑陇平范河朔河北安 南 南右卢阳东方西庭西 五 节节节节节节节节节 府 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 经 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略
广 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 东 川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中国论文网《元朝行省制为什么能加强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
温故而知新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秦 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先河。
• 由此,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围绕着两对矛盾而进 行了不懈的努力。
皇权
相权
中央
地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趋势
加强
(1)汉高祖: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任免权收 归中央
(2)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即尚书、中书、门下)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4)宋朝: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5)元朝: 设中书省,相权得到强化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隶属关系
皇帝
皇权独尊
三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决策) (执行) (审议)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一分为三)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 的独尊,是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帝
(总揽大权)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军权) (财权)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参政 知事
中 书 门
下
(三司)
枢 密 院 (二府)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构与新时期的发展
政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制度
发展历程
初期建构
温故而知新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秦 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先河。
• 由此,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围绕着两对矛盾而进 行了不懈的努力。
皇权
相权
中央
地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趋势
加强
(1)汉高祖: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任免权收 归中央
(2)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即尚书、中书、门下)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4)宋朝: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5)元朝: 设中书省,相权得到强化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隶属关系
皇帝
皇权独尊
三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决策) (执行) (审议)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一分为三)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 的独尊,是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帝
(总揽大权)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军权) (财权)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参政 知事
中 书 门
下
(三司)
枢 密 院 (二府)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构与新时期的发展
政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制度
发展历程
初期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作用: ①三省六部的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三省相互牵 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宋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2)措施:
①形成“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 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②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 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 体制逐步形成。
3.隋唐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
(1)内容: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 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 令;尚书省下设吏、户(民)、礼、兵、刑、工六部, 负责执行政令。
(2)运作程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 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 为平章政事,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掌管地方大权。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 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 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③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便 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
(1)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①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 出现了“王国问题”。
③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 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刺史制度: ①实行: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 区,置刺史一名。 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③发展: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 拥有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 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使地方制度由两级制 (郡、县两级)变为三级制(州、郡、县三级)。
④实质: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后来演变 为地方行政制度。
2.隋唐时期: (1)州、县两级区划,后在州县之上设带有监察性的 “道”,并逐渐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划。 (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安史之 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 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 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 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代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 结果。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 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 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 ——《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 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 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 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 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 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 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点3:选官和监察制度 【3—1】(2013· 福建文综)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 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 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 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 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C。材料是对有些学子一直坚持科举考试 的原因的分析。A项作者否定“功名利禄”但并没 有对其批判;B项把学子的坚持视为愚昧无知,说 法错误;科举制下的选官依据是才学,D项表述错 误;因此选C。
【3—2】(2013· 四川文综)(节选)权力监督与制约是 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 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 “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 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 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 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 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 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 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 虽百代可知也。
【参考答案】 (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 实行行省制。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 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 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 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 成,威胁中央集权。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Hale Waihona Puke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时期:
(1)西汉实行中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自己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 军国大事)。目的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作用是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盛。
(2)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 尚书台的权力,使其成为决策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 分权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开始出现集权趋势,清朝的军 机处更是把集权发展到顶峰,故应排除A和D;而西 周宗法制是在家族内部依据血缘关系区别亲疏,故 也应该排除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工协作提高了 办事效率,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分权制衡政体有相 似之处。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实行更戍法;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选 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 武将的权力。在地方,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知州,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报。
(3)控财权: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 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 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 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 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 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参考答案】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 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 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作用:有利于监 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局限:在皇权专制制 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考点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1】(2013· 山东文综)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 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A。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 相之后,排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 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 秦朝开始被打破,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实现 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汉朝时颁布“推恩 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 权、控财权”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元朝实行 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正确。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A。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由材料“未经政事 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 被认为违制的”可知A符合题意。
【1—2】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 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 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A.西周分封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B.西周宗法制 D.清朝军机处
三、选官和监察制度 1.古代选官制度:
2.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考点1: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1】(2013· 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 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 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3)作用: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消除了唐末五 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 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地方势力已经无力改变整 个中国一统的局面,但却造成了“冗官”、“冗 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 祸根。 5.元朝主要机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相 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 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