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迅先生2型新授安排()分配建本依据学情分。
第一行自主学反及整体感知、构梳理。
第二行文详尽感知的交流显现及当堂。
可合适。
知与技术1.累,品味字里行含的思想感情。
教 2.认识本文作者和文章主人公迅先生。
学程与方法1.领悟多种描述手法的收效。
目 2.领悟作者通、平常生活点滴表人物的写作方法。
感情、度与感觉迅在平易平易的性格中含的深邃的国感情,以及价“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 1911—1942),原名迺, 1911 年出生于黑江省呼一个地主家庭,幼年母。
1930 年了抗争父亲母亲包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作者1932 年左翼作家并与之志同道合的伴。
1934 年在迅的帮介助下和一起抵达上海。
抗爆后,上海陷,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
主要作品有:《生死》《伯》《呼河》《小城三月》。
前本文自《全集》第二卷(黑江大学初版社2011 年版)。
有改。
迅先生:“想看好花,必然要有好土” ;他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花,就不如做做会朽的腐草” 。
了培育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写作文学园圃的奇葩,迅甘作春泥,甘人梯,在她的作品中注了大量心血;迅去世此后,从沉痛中振起来,初版和表了《伯》《回背景迅先生》《散文集》《呼河》等名篇佳作,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滋润着中国文的茂林佳卉。
迅和之的人情已成文佳,被千千千万的者⋯⋯在林林的迅回中,的《回迅先生》是一花独放。
它不是迅回中的珍品,而且可是中国代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的花圈。
由于作者跟回象迅之有着直接交往,回象充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因此作品不富于史性,而且也富准字音于文学性。
咳嗽(késou )..揩( kāi ).校( ji ào).羹(ti áo ..郁(yōu y ..安闲( yōu).ɡēnɡ)( hé).ù)喘( chuǎn).抹( mǒ).(nì).辨清字形理解喘( chuǎn)喘气揩(kāi)揩油踹( chuài)踹倒楷(kǎi)小楷湍( tu ān)湍急(xié)和抹:一概不,完好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设计:刘斌审核:黄海辛钰执教:七年级语文组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
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板书作者)萧红,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二、自主学习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教师核对。
)调羹.()草率.()舀.()揩.()咳嗽.()校.对()阖.()碟.()三、合作探究主问题一整体感知1.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2.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学法指导-------1.自学指导:(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
2.互学要求:组长主持有序交流。
最后组长归纳组员想法并督促组员整理笔记举手展示。
3.展学要求:身体立直,表达清晰,声音洪亮,观点合理,依据充分。
每位组员展学后邀请全班同学补充或者质疑。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默读课文,思考:主问题二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结合细节进行分析)过渡语: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能自主梳理文章内容,提升独立通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3.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ǎo( 舀 )汤gē( 疙 )瘩kāi( 揩 )桌子绞.肉( jiǎo )吩fù( 咐) láo( 唠 )叨调羹.( gēng ) 咳嗽.( sou )抹.杀( mǒ ) 草率.( shuài ) 校.对( jiào ) 深恶.痛绝( wù )2.根据意思写出字词。
____揩____:擦,抹。
____存心____:心里怀有的念头。
____悠然____:悠闲的样子。
____不以为然____: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____深恶痛绝____:厌恶、痛恨到极点。
3.文学常识填空。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萧红,原名____张迺莹____,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____生死场____》《____呼兰河传____》等。
写作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箫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萧红是鲁迅忠实的读者,对鲁迅有着浓厚的感情。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曾多次在文章中抒发对他的哀悼之情。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本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鲁迅先生的?答案:笑声明朗、走路轻捷、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
2.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琐事,从中表现了鲁迅先生哪些品质或特性?答案:乐观开朗、平易近人;自然朴素、人情练达;简单随和、体恤他人;不同寻常,忘我精神;幽默风趣、童心未泯;爱护青年;乐观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 他是在开玩笑。
笑——白薇《我对鲁
会心的笑。
迅先生的回忆和感想》
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 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 、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 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 ,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 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 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自题小像
①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 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 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②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 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③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她对鲁迅先生 工作的支持,尽管整天为家庭琐事忙忙碌碌,但却能让鲁迅 先生有更多的时间忙于工作。她的坚强也反映了鲁迅的坚强。
阖( hé ) 碟( dié )
轻捷:轻快敏捷。 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不济:不好,不顶用。 揩:擦,抹。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细节描写的魅力:细节,即细
小的动作或情节;文艺作品中描绘 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 社会环境等最小的单位组成;细节 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 思想的表达。
拓展延伸
鲁迅的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
工作上了。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
这两条路。
布置作业
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 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 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 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 花苑。成为中国 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
这些片段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萧红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但上一学期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很有趣,少年鲁迅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由此导入,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人物个性。
此外这篇文章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比较难理解,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感受鲁迅先生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感受鲁迅先生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重点)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少年的鲁迅有了初步的认识,谁能谈谈你印象中的少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成年后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里,被人们认为是写出了最真实的鲁迅,那真实的鲁迅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给重点字词注音。
舀揩调羹绞肉薪金校对抹杀深恶痛绝阖一阖眼睛三、关于作者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因反抗家庭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萧红辗转来到香港,1942年病逝于九龙。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素养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思考课文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3.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引细节描写及其作用1.含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2.作用:①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②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③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④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可以提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⑤环境的细节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
1.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
“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2.背景介绍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着重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鲁迅的形象,使鲁迅的形象既隐藏于字里行间,又鲜明可见、呼之欲出,具有感染力。
基础练习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ké sou()起来。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1.易错字舀(yǎo)轻捷(jié)校对(jiào)藤躺椅(téng)抹杀(mǒ)调羹(tiáogēng)绞肉机(jiǎo)悠然(yōu)喘着(chuǎn)腻(nì)摘掉(zhāi)阖一阖眼睛(hé)揩(kāi)疙瘩(gēda)深恶痛绝(wù) 2.多音字肋塞恶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吩咐①嘱咐;②口头指派或命令。
“吩咐”是指上级对下级交代的话。
“吩咐”侧重于上下级。
“嘱咐”无“口头指派或命令”这个意义。
嘱咐告诉对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嘱咐”是指长辈对晚辈交代的话。
5.词语释义安顿:安详,安稳。
揩:擦、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然,是,对。
旷代:历时长久。
抹杀:彻底勾销;完全去掉。
草率:(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校对:查对、订正。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疙瘩:①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等。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文题解说】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表明是一篇回忆人物的散文。
【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2. 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风格;3.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主旨和意义;4. 培养学生对伟人的崇敬和尊重之情。
【导学步骤】导学一:导入新课1. 老师与学生简单交流,了解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程度;2. 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主题和内容:这是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了他的形象、风貌,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贡献;3.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问题和疑惑。
导学二:阅读导引1. 给学生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 用简洁的词语描述一下鲁迅先生的形象和风貌,让学生对他的外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3. 引导学生阅读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描写文段,让学生对他的个性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4. 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阅读这篇文章有什么可以收获的地方?导学三:思考探究1.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形成自己对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感受和敬仰之情;3.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表达对他的敬意和尊重之情。
导学四:延伸拓展1. 学生可以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狂人日记》等,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学生可以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朗读鲁迅先生的名篇,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等,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受。
导学五:小结归纳1. 学生通过导学活动,对《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内容和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对鲁迅先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3. 学生通过延伸拓展,对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贡献有了更多的了解。
【课后作业】1. 跟家长和亲朋好友聊一聊鲁迅先生,了解他们对鲁迅先生的看法和评价;2. 回顾一下导学中提到的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选择一部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诸多生活场景,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鲁迅的病中生活。
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和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3.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合作讨论法。
学生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分享。
2.问题教学法。
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或提出的问题,给予指导,并进行答疑解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对鲁迅由衷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2.难点: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上下求索。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他就是鲁迅。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红的脚步,走近鲁迅,去了解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人物与写作背景。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在工作、生活和为人方面的特点,体现了鲁迅先生坚定的信念和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精神。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鲁迅先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语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欣赏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相关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用于拓展学生知识。
3.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先生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跟读结束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讨论下列问题:a.鲁迅先生的外貌特点有哪些?b.鲁迅先生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c.鲁迅先生对待工作和朋友的态度是怎样的?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入一(情境导入):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实际上,鲁迅先生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
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导入二(图片导入):鲁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上学期我们阅读他的《朝花夕拾》。
鲁迅的文字比较深刻含蓄,比如《无常》《狗·猫·鼠》,文字大多是批判反讽意味,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威严的愤怒相,有如佛教上所显现的降魔的佛像。
你是否对他有点儿敬而远之?请大家谈谈对鲁迅的印象。
今天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会看到另外一个鲁迅,相信你对鲁迅会有新的认识。
1.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知识链接鲁迅名言(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4)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7)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0)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积累字词(1)注音揩.(kāi) 碟.(dié) 捆.(kǔn)抹.杀(mǒ) 薪.金(xīn) 草率.(shuài)绞.肉(jiǎo) 疙瘩..(gēda) 校.对(jiào)调羹.(gēng)(2)解释词语①校对: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描写鲁迅先生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的文章。
文章通过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展现了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崇高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本课节选了文章的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能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难点:深刻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一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鲁迅先生的录音、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等,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解释生僻词语,概括段落大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_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3回想鲁迅先生 (节选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领会伟人鲁迅平时生活中平和平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擅长撷取生活杂事显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指引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只的精神。
要点难点要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领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作者浅白朴素、清爽隽永的写作风格。
教课方法朗诵法、导读法、合作沟通法。
课前准备课文朗诵文件、多媒体课件。
教课课时1课时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课方案_3回想鲁迅先生(节选)教课方案教课基本过程一、新课导入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好多词语:深沉、深重、严苛、倔强、勇毅、勇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往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那却不是他的所有,他活着的时候,四周有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密”他,萧红就是此中的一个,今日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认识一个不同样的鲁迅先生。
二、作者简介萧红 (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还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33 年与萧军自费第一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布了成名作《存亡场》 (开始用笔名萧红 ),蜚声文坛。
1936 年,为挣脱精神上的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单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布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有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 年 12 月 8 日,太平洋战争迸发,日军占据了香港。
大病的萧红塌陷在九龙,在一所暂时医院里逝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怀型的女作家,向来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行进,她用自己那些拥有独到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
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优秀的女作家。
三、文本链接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必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需能培一朵花,就不如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养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批心血;鲁迅逝世以后,萧红从沉痛中振奋起来,陆续第一版和发布了《马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课方案_3回想鲁迅先生(节选)教课方案 2乐》《回想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1.易错字舀(yǎo)轻捷(jié)校对(jiào)藤躺椅(téng)抹杀(mǒ)调羹(tiáogēng)绞肉机(jiǎo)悠然(yōu)喘着(chuǎn)腻(nì)摘掉(zhāi)阖一阖眼睛(hé)揩(kāi)疙瘩(gēda)深恶痛绝(wù) 2.多音字肋塞恶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吩咐①嘱咐;②口头指派或命令。
“吩咐”是指上级对下级交代的话。
“吩咐”侧重于上下级。
“嘱咐”无“口头指派或命令”这个意义。
嘱咐告诉对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嘱咐”是指长辈对晚辈交代的话。
5.词语释义安顿:安详,安稳。
揩:擦、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然,是,对。
旷代:历时长久。
抹杀:彻底勾销;完全去掉。
草率:(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校对:查对、订正。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疙瘩:①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等。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文题解说】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表明是一篇回忆人物的散文。
【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课外赏读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 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 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 实与虚伪, 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 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 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 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 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 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 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课外赏读
2.第二段,为什么详写鲁迅先生的相貌、声 音和姿势? _主__要___为__了__表__现__鲁__迅__先___生__平__凡__中__见__伟__大___。 _“__为___了__突__出__其__思__想__的___深__刻__”__或__“__作__者___ _特__别___熟__悉__鲁__迅__先__生__,___对__鲁__迅__先__生__情___感__ _真__挚__,__记__忆__深__刻__”__等__。__(_意__思__对__即__可___)___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课内精读
2.选文第一段用了7个“陪”,能否将其简化 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 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为什么? _不__能__简__化__,__连__用__7__个__“__陪__”__会__起__到__强__化__感__ _情__色__彩___的__作__用__,__给__人__以__更__深__的___意__境__,__使__ _读__者__对___鲁__迅__先__生__花__大__把__时__间__专___心__陪__客__人__ _产__生__更__强__烈__的__反__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词语理解
揩:擦,抹。 心境:心情,心绪。 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变幻无常: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简要概括。
(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势; (3)夜谈沉思; (4)饮食习惯 (5)鲁迅开玩笑;(6)读青年来信; (7)不在意校样;(8)看电影; (9)翻书休息; (10)夜里工作; (11)尝鱼丸; (12)包书; (13)病中工作。
鲁迅和许广平及儿子
鲁迅墓
1956年,鲁迅墓迁到上海虹口公园,由毛泽东题署墓碑。
鲁 迅 墓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 海逝世。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 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也来 电吊唁。22日,送葬群众多达数 万人。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民众 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于虹 桥万国公墓。
读准字音 迺( nǎi ) 舀( yǎo ) 揩( kāi ) 调羹(ɡēnɡ) 草率(shuài) 解剖( pōu) 咳嗽( sòu ) 薪金( xīn ) 抹杀( mǒ ) 校对( jiào ) 疙瘩(ɡē da) 悠然( yōu ) 阖眼睛( hé ) 深恶痛绝( wù )
起来。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 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敏捷、性急、坚毅
饮食起居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 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 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1.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 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形象。
2.品味语言,揣摩细节,感悟写法之妙。
3.体会人物精神品质,理解作者情感。
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
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1)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导学案: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导学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导学难点: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导学过程预习案一、课前导学1.复习有关鲁迅的知识。
2.查阅作者萧红的生平事迹,将主要内容整理在书上。
要点: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生字注音,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鉴.( )赏混.( )浊窘.( ) 掠.( ) 旷.( )代深恶.( )痛绝抽屉.( ) 阖.( )眼搭讪.( )了.( )然筵.()会解剖.()挟.()着紊.()乱虔.()诚踌.( )躇.( ) 堵塞.( ) 着.( )色校.( )样2.解释下列词语:鉴赏:虔诚:祈祷:抹杀:旷代:校样:3.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三、学生质疑在自读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产生了哪些疑问,把它标记在书上。
学习案一、合作学习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从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导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导学重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导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导学过程
预习案
一、课前导学
1.复习有关鲁迅的知识。
2.查阅作者萧红的生平事迹,将主要内容整理在书上。
要点: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鉴.( )赏混.( )浊窘.( ) 掠.( )旷.( )代
深恶.( )痛绝抽屉.( )阖.( )眼搭讪.( )
了.( )然筵.()会解剖.()挟.()着紊.()乱
虔.()诚踌.( )躇.( ) 堵塞.( ) 着.( )色校.( )样
2.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虔诚:
祈祷:抹杀:
旷代:校样:
3.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三、学生质疑
在自读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产生了哪些疑问,把它标记在书上。
学习案
一、合作学习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从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如: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二、品味探究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点:今天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三、问题质疑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
反馈案
一、积累运用
1.鲁迅,原名_______ ,浙江____ 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他的散文集有___________ ,小说集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萧红(1911-1942),中国___代女作家,原名_________,_______人。
代表作有《》、《》、《》等。
二、拓展延伸
1.上网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
2.学完本文,你觉得鲁迅先生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学习的?
三、会考对接
鲁迅先生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这句趣话妙在哪里呢?文中记述了好些鲁迅所说的话。
请再选择一例,谈谈其中的妙趣或隐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