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市高中语文9赤壁赋(第1课时)学案2.

合集下载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第一课时一、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内容结构表: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第二段:主客异现---主人:乐甚、歌之、美梦客人:呜然、舞蛟、泣妇第三段:乐极生悲---生活空虚生命短暂欢乐难久第四段:因悲生悟---变换角度摒弃贪欲及时行乐第五段:随遇而安----嬉笑、不知学习第一段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明确:(l)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 第1课时 学案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   第1课时   学案

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学案1、了解作者及背景.2、积累文言知识。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一、预习新课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

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到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这里。

这时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尚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览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

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证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总体感知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泛舟赤壁。

第二部分:放歌奏萧。

第三部分:主客问答.第四部分:主客喜笑。

四、导读理解学习第一段:1、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地点。

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1)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1)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探讨等。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唐宋八大家”第五节“苏轼与《赤壁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赏析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以及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赋》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课文学习:(1)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教师进行解答。

(2)课文朗读: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内容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第一课时2. 内容:(1)作者:苏轼(2)背景:北宋时期,赤壁之战遗址(3)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情感变化:怀古→伤今→乐观→奋发(5)主题思想:人生如梦,珍惜当下,奋发向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中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文章内容: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作者情感变化。

高中语文9赤壁赋(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9赤壁赋(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赤壁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关于“赋”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熟读成诵,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4.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一、目标定向:1、了解关于“赋”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并能够正确识别出四六骈句;2、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做到知人论世。

3、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二、自学指导:(一)、背景材料关于“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它以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

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作者及背景:文学常识: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1
2
3
4
关于导学案的说明
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是教师为学生做的每节课的学习设计。

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内容和训练巩固、课后反思。

导学案设计要坚持问题化原则,要从教学内容中提炼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看书,去思考,去动笔。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5
导学案设计要坚持指导性原则,通过导学案提示学生应知道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该干什么,怎么干,从而提高导学案的实用性。

导学案可以课前发,可以当堂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定,但课后要收批,达到督促与检查的目的。

导学案应一课一案,不应一案多课。

复习课、习题课应按导学案模板来设计,只不过内容和格式与新授课有所区别。

复习课是在“学习与探究”环节改为“复习与总结”,习题课是在“学习与探究”环节改为“题例与训练”。

导学案反映了教师备与教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对平日教学后用过的导学案进行收集、整理,一是进行教学积累,二是以备教务处及上级领导检查。

要求:整体(宋体)标题(三号)设计人…课后反思(小四)其余的11号字,再有其余情况自己酌情而定,对个别老教师打字困难可以手写,然后复印。

教务处
2015.12
6。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 第9课(赤壁赋)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内容】【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二十一岁中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人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

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2.文体知识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是由先秦的诗歌派生出来的。

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它侧重于写景,借景生情。

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骚赋”,到了汉代便正式确立了赋的体制,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赋体转入律体,谓之“律赋”。

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3.文题背景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已年过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

《赤壁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word文档

《赤壁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5.知识与技能(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四)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

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

(板书题目)(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四)苏轼及“乌台诗案”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

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

最新赤壁赋教案及板书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赤壁赋》,主要讲解第一课时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作者简介、课文朗读与解析、段落大意梳理、名句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 通过课文朗读和分析,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层次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名句的赏析。

重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层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的韵味,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赤壁赋》的背景,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

3. 课文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层次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名句赏析:挑选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第一课时2. 主要内容:作者:苏轼背景:赤壁之战结构层次:起、承、转、合修辞手法:对偶、排比、夸张、拟人等3. 名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赤壁之战的背景和经过。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名句,进行赏析。

2. 答案:赤壁之战背景:曹操率军南下,刘备、孙权联合抗曹。

经过:周瑜、诸葛亮策划火攻,曹操败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篇章。

高一语文(《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教师用)

高一语文(《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教师用)

高一语文(《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编制人: 苏桂军审核人:谭晓春编制时间2010-10-25学生所需时间45 班级姓名第小组【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轼《狱中寄弟子由》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

文章位唐宋八大家之列,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巅峰人物之一;辛弃疾苏辛(词)3、赋的介绍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征,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讲究文采和韵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的方式阐述观点【学习内容】1、听录音:播放《前赤壁赋》的录音,感受苏轼的文风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2、翻译课文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

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圈画并识记赋文体常识及作者苏轼相关常识。

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自主学习】1关于赋文体常识。

(见材料补充)2苏轼简介:(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登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

(4)苏黄: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和黄庭坚。

(5)苏辛:指宋代豪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6)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且诗文成就极高,故而得其名。

3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4古汉语知识梳理(1)注音壬戌.水波不兴.窈窕..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溯.流光倚歌而和.之幽壑.嫠.妇(2)通假字举酒属.客冯.虚御风(3)实词积累泛.舟举酒属.客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击空明兮溯.流光倚歌而和.之(4)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古今异义望美人..兮天一方白露..横江凌万顷之茫然..(6)古汉语句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7)文化常识望既望晦朔(8)熟语积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9)名句默写并翻译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教案(通用12篇)

《赤壁赋》教案(通用12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导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赋》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赤壁赋》的字词解释、句式结构。

2. 文中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名句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5. 名句背诵与默写(1)挑选《赤壁赋》中的名句,让学生进行背诵。

(2)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名句默写测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赤壁赋》,巩固字词句式。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名句背诵与默写:评估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检验对名句的记忆。

4. 心得体会:通过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赤壁赋》的感悟和收获。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赋》的古文原文及其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2. 通过创设情景,如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赤壁赋》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9 赤壁赋》教学设计(河北省省级优课)

《9 赤壁赋》教学设计(河北省省级优课)

赤壁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

2、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

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二、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0《赤壁赋》学案2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0《赤壁赋》学案2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自题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学案1(无答案)2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学案1(无答案)2

赤壁赋(1)【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2、诵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3、依照教材和工具书,完成自主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完成知识积累。

4、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自主学习】1、书写苏轼的两首诗词2、概括写下两个你积累的关于苏轼的故事、典故、成语。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

《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赋”这种文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

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赤壁赋的学案设计

赤壁赋的学案设计

赤壁赋的学案设计赤壁赋的学案设计第一课时【识记积累】字音:属(zhǚ)窈窕(yǎotiǎo)少(shǎo)焉酾(shī)冯(píng)倚歌而和(hè)之袅袅(niǎo)嫠(lí)妇愀(qiǎo)然缪(liáo)舳(zhú)舻(lú)槊(shu)糜(mí)扁(piān)舟渚(zhǔ)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御,驾。

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课文初探】1.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2.作者在这四段中阐述的哲理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堂上演练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舳舻千里()()酾酒临江()举匏尊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七月既望()举酒属客()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倚歌而和之()山川相缪()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山川相缪()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体悟情感和哲理。

2、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知识链接】
1、课内名言名句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③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苏轼其他名句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②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⑤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合作探究】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为什么?
2、客人的箫声因何而悲?
3、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是否产生了共鸣?苏子是怎样从眼前的水月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去
开导客人的?他又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了何方?
【小结延伸】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

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