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人生境界》学案2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大学之道》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标要求】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了解《大学》、《礼记》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反复朗读本篇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对诗歌进行梳理,标注出不明白的字词,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前备知识一、《大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朱熹《大学章句序》“小学”主要教授8岁上15岁下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为人、治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治国、理政】二、《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人生的境界》教案评估与反思

《人生的境界》教案评估与反思

《人生的境界》教案评估与反思。

一、教案评估1.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该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不断的心态,了解不同的人生境界,并在成长中不断提升自我境界。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进行了一些测验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他们现在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2.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还需要优化?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尤其是课堂氛围,是我们还需改进的一个方面。

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更加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更加愉快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以便他们能在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优势方面实现自我提升。

3.是否需要更改教学方式?在这个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的时代,教师需要灵活应变,采取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辅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这个课程中,我们正在尝试采用数字化教育技术,将课堂交互设计与在线测试相结合,以便更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案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需要重新思考?即使在上一个教案评估中,我们的目标得到了满足,但在继续教育之后,我们仍然需要重新思考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形势和学生的需求。

这是因为学生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对于教师的教育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有助于建立一个生动活泼、有效的教学课堂。

2.教学内容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吗?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核心。

在继续教育之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学内容,以便配合教学目标的变化,同时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可能需要引入更多新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并将这些素材和方法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课程。

3.反思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是我们在进行反思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滕王阁序》三步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滕王阁序》三步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滕王阁序》三步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学习些对偶句。

(2)理解文中的典故, 加深做传统文化的了解。

(3)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4)背诵课文(3—4段), 背诵其中的主要名句。

2、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3、教学难点:(1)骈体文的特点;(2)背诵课文(3—4段), 背诵其中的主要名句。

4、教学课时:3课时。

5、朗读背诵与小组探究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疑问1如何让学生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2、如何扎扎实实地落实背诵并默写《滕王阁序》的教学目标。

学习建议1、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层逐段背诵默写。

2、注意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 帮助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意思。

【知识链接】一、作家及背景:王勃:(649--675), 初唐文学家。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麟德初应举及第, 曾任虢州参军。

后往交趾探父, 渡海溺水, 受惊而死。

少时即显露才华。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 并称“王杨卢骆”, 亦称“初唐四杰”。

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 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

其诗长于五律, 偏于描写个人经历, 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 风格较为清新流丽。

其文多为骈体, 重辞采而有气势, 以《滕王阁序》为较有名。

背景: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 适逢九月重阳之日, 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 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 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 借以标榜政绩。

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 他孤身作客, 内心戚戚, 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 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 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二、解题:《滕王阁序》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

1、本文是一篇骈体文, 其特点是:(1)讲求对仗, 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2)平仄相对, 音律和谐;2、多用典故, 讲求藻饰。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1《人生的境界》是人教版高中选修3中的一篇语文课文。

这篇教案设计将围绕着这篇文章来开展,旨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并掌握相关的情感、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学生能理解、分析、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短语和句式。

2.语言能力:学生在写作中能运用本篇文章中所涉及的词汇、短语和语言知识,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探讨如何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的真谛,通过思考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进入《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的话题。

2.阅读(20分钟)让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阅读这篇文章,并完成一些预备工作,如画出关键词、概括文章主旨等。

接着,让学生进行阅读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互相讨论,并汇报结果。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举一些例子来解释和理解下文中提到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感悟。

3.词汇和语言点梳理(20分钟)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分析,了解和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和短语,并掌握一些文章中出现的语言点,如比喻、排比、句式等。

4.写作(25分钟)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尝试写一篇文章,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假设王峰写了一篇文章,表现出他对“人生的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通过阅读王峰的文章,理解怎样表达才是深刻的表达。

然后,让学生在从王峰的文章中获得启示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写作能力。

5.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探讨,回顾了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并强化了学生对人生境界和人生感悟的理解。

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感悟,以此作为本次教学的结束。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如阅读、讨论、写作及分组活动等。

五上语文第四单元智慧课堂导学案[1]

五上语文第四单元智慧课堂导学案[1]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师生总结
课堂小结
施州民族小学五上语文第四单元智慧课堂导学案
课题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年级

学科
语文
课型
略读
主备
赵冬芳
课时
1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根据句子上面的词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让学生联系文章解释词语。
2.引导学生回答父亲带作者上塔顶的目的。
出示句子:分男女生读句子。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两件事例。
4.读课文4-13自然段,思考——这两件事情,“我”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交流。
(1)想一想,文中后一个“鱼”为什么加上了引号?
(2)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有哪些东西是你最想得到的?那么,这些你想得到的东西,就相当于我们这句子所说的什么?(诱惑人的“鱼”)
文中的我说不止一次遇到与其相似的“鱼”,成年后让他心动的会是什么?(汽车,洋房,金钱,名声等一切对他有好处的东西.)
三、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通往的路不止一条。)
5.通过汇报让学生明白父亲的教导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四、智慧冒险岛——拓展学习
1.体会文章的写法,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2.“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的确是一句让人终生受用的话,人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就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尽管我们还是学生,但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联来自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届高考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

2024届高考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

学案53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复习任务 1.积累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重点分析诗中所用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2.能够体会诗歌意境,初步分析意境特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 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①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

②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2018 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2016 全国乙卷《金陵望汉江》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概括画面(意境)知识图要活动一分析意象内涵和作用(一)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内涵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

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内涵。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与理解,填写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

类别意象内涵植物柳送别、留恋落花①动物鸿雁②子规(杜鹃) ③器物舟④笛声⑤地理三径⑥长亭(短亭) ⑦气象月亮⑧流水⑨露⑩春风⑪答案①失意、伤感②孤独、漂泊、思归③悲惨、乡愁乡思④漂泊、自由⑤思乡、思归⑥隐士之所⑦送别之所⑧思乡思亲、圆满⑨无情无奈、时光流逝⑩人生短促、生命易逝⑪美好、舒畅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二)分析意象内涵与作用Ⅰ.(202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病柏①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课 梦想始于当下 第2课时 学习成就梦想(学案课件)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课 梦想始于当下 第2课时 学习成就梦想(学案课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在学习的过程中挖呀挖呀挖,挖出了兴趣发展 它……”这句改编的歌词所蕴含的道理是( B ) A. 学会学习,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B. 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C. 善于学习,要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D. 中学生活中要多与同学、朋友交流
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 第三课 梦想始于当下 第2课时 学习成就梦想
1. 学习的重要性: (1)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 重要

基础 。 ⁠
(2)学习是我们现阶段的 基本任务 ,也是我们成就梦 想的重要路径。
(3)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增强能 力,增长 智慧 ,使我们面前的世界更广阔、更精 彩,让我们拥有实现梦想的持续力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 [2024·盐城中考改编]下面漫画的寓意是( C ) A. 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己 B. 乐于助人,参加志愿服务 C. 热爱学习,学习成就梦想 D. 学以致用,努力服务社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④发展兴趣爱好,不喜欢的学科可以少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某校七年级(3)班开展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过
程如下),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人生的境界》作业教案布置

《人生的境界》作业教案布置

《人生的境界》作业教案布置。

一、人生境界的内涵与意义人生境界是指个人对自己人生的全面认知和理解,表现在人们的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人生境界往往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

对于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来说,个人的人生境界应该打破这些地域和时间限制,追求更高层面的认知和生命的意义。

对于一位教育者来说,促进学生的人生境界提高是其教育工作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开始发现,“育人先育心”,也就是说人的电脑比流传所久的“铸魂”的重要性更为重要;而提高人生境界是开发学生内心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古诗词如何帮助提高人的人生境界?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

它们不仅有着优美动人的语言,而且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刻体验和颇有哲理价值的启示。

因此,应该适当地把古诗词文化纳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以帮助学生提高其人生境界和提升其人文素质。

古诗词能够帮助提高人生境界的常见渠道有以下几种:古诗词欣赏和诵读。

通过欣赏和诵读古诗词,学生可以品味到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和寓意,并更好地领悟这些诗人对生命的高度敬仰和深刻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生命的离奇和不可忽略的短暂引发了诗人的一系列思考,反映了艺术家的一些哲学印象,加深了读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理解。

采用古诗词进行创作。

利用古诗词的艺术语言,带领学生进行创作,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生境界。

例如,通过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技巧,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创作欲望,并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通过课外阅读和社区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社会和生命的真正意义。

三、教案技巧为了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教案,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等。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课程设计鼓励学生交流和讨论,开展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共同探讨他们的人生观和人生境界,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三课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三课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课标要求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知识梳理1.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请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总和吗?提示不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不是两者的机械(简单)相加,而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而创立的一种崭新哲学。

2.意义: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重点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作用表现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作指导科学知识条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条件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典例运用典例1 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的是( )A.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万有引力定律B.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D.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现代系统论答案 C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有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应选C。

《人生的境界》 (教师中心稿)

《人生的境界》 (教师中心稿)

《人生的境界》 (教师中心稿)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湖北省监利县汪桥中学(433318)张见亭--------------------------------------------------------------------------------教学设想程序安排延伸阅读学习卡片备课资料教学设想本篇课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

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学习它有助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

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

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

基于此,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

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

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

披文以人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这样就更要选好教学的切人点,点准穴道,实现一穴得气,百穴皆通。

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试图弄清文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势必要造成少慢差费。

事实上课文中有些东西,需要穷其一生的经历来体验。

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不必花用大量的课时。

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学案二 “据”与“理”如何建立关系.doc

学案二 “据”与“理”如何建立关系.doc

学案二“据”与“理”如何建立关系——把论据落在实处,把道理讲得清楚论据作为议论文三要素之一,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写作任务。

其目的是为论点服务,起到充实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若能够处理好“据”和“理”的关系,把论据用在实处,把道理讲得清楚,则可谓是抓住了议论文写作的关键处。

而在高三备考时,仅把关注点聚焦在审题立意上,对论据的使用要求和方法不去关注是不以的。

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对这些半成品毫无加工能力,只能平日里死记硬背,考场上生吞活剥。

因此,论据使用不当的情况在习作中屡见不鲜。

论据使用不当有四种情况:1.空无一物型论据匮乏,空谈道理。

满纸口号呼吁,缺少形象化的事实说理,致使文章内容空瘪,言而无力,行之不远。

举例:生活,总是离不开理想。

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

理想,能给天下失意者以振奋。

身处顺境,要拥有理想,因为没有理想,就没有了坚定的方向,就会失去现有的生活。

身处困境,也要拥有理想,因为在逆境中,理想便是希望和光明的存在。

我们一定要握紧手中的理想,不要轻易将其放弃。

没有理想,何来个人的成功?没有理想,何来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希望?所以,不要让理想之光暗淡,请守护好这份理想之光。

(《生活,要有理想之光》)点评:有些道理若不拿出事实依据是很难说服对方的。

人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胜于雄辩”,说的就是这番道理。

这段文字近200字,约占文章的四分之一,议论方式显然太过单一,很多重要的观点没有得到有力的论证,失去了使文章出彩的机会。

2.堆砌论据型文章东拉西扯,牵强附会,所用论据与论点貌合神离,根本无法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大量使用论据,却不做综合分析,妄图能“积土成山”,殊不知这种文章根基不稳,论据大而无当,多而无效。

举例:“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凡·高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种财富。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①道教也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②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③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④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⑤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1)核心:⑥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⑦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⑧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⑨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⑩存天理,灭人欲”。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⑪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宋明理学可归纳为“一、一、二、二、三”(1)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2)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3)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4)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5)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

知识点三陆王心学1.主张(1)陆九渊:把“⑫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⑬心外无物”“⑭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⑮致良知”和“⑯知行合一”的学说。

人生的境界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生的境界的概念和内涵;
2.探索人生的境界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教材准备: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人生格言、名人名言的卡片;
3.个人成长的演讲视频素材;
4.学生练习写作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列举并展示一些著名的人生格言和名人名言,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启发性问题:你认为人生的境界是什么?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关联?
二、概念解释(10分钟)
1.介绍人生的境界的概念和内涵,与学生进行讨论;
2.教师解读人生的境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境界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案例分享(20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个人成长的演讲视频,鼓励学生从视频中找到对个人成长和人生境界的启示;
2.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如何通过不断提高人生境界来克服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培养人生态度(30分钟)
2.学生两两合作,交流自己选择的名人名言或人生格言对他们自己的启示,分享交流结果。

五、写作练习(30分钟)
1.分发写作材料,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写一篇关于人生的境界的短文;
2.学生将作文交给教师,教师批改作文并提供反馈。

六、总结与延伸(10分钟)
1.总结人生的境界的重要性,并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

语文必修二优化学案电子版

语文必修二优化学案电子版

语文必修二优化学案电子版教学目标1、课前知识检测,落实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2、通过反反复复背诵,品析语言的绝妙,体会景情关系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一、教学重点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一词多义二、教学难点自主探究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兰亭集序》的价值三、教学课时 2课时四、教学工具1、课本2、辅助阅读资料3、多媒体ppt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

提出诉讼王羲之我们最先想起的就是他那“飞若游浮云,矫例如惊龙”的一笔不好字,可以谁还能够想起逸太少还写下得一手不好文章呢?如若不信,我们且随东晋名士同赴兰亭,看看羲之笔下宴会之盛况,品羲之绝妙之文笔,大赏羲之正直之胸怀。

二、课前学案检测验收1、文言科学知识检测分小组总结课前学案,小组同学派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同学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提出疑问,学生解答不全面的或是解答不出的问题,老师予以补充。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时检测验收,明确文言文学习重点之一在于重要字词)1.通假字虽趣舍万殊(“趣”通“取”,往,取。

)亦由今之视昔(“由”通在“犹”,例如,像是。

)2.词类活用例释(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带——像衣带一般环绕着)(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齐彭殇为德圣茹。

(魏——同样对待)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惹来以为流觞曲水。

(曲水——风道伸展)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兴怀——使怀兴。

即:使感叹产生) (3)数词的活用:数字活用为动词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4)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耳目)3.特定句式(1)省略句省主语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群贤)惹来以为流觞曲水省介词宾词惹来以(之)为流觞曲水省介词“于”①映带(于)左右②晤言(于)一室之内2.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状语后置)①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②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于4、点分析一词多义⑴、修成:例句:实乃重修岳阳楼,减其旧制《岳阳楼记》:修筑、兴修。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案(部编人教版)-教材习题答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案(部编人教版)-教材习题答案

教材习题答案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中学时代第1课时中学序曲1.教材P3上了中学,你觉得长大没有?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期待?【提示】(1)长大了。

(2)期待自己更遵纪守法,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道理等。

(可从德智体美等方面说)2.教材P4你在校园里还有哪些发现?你的中学生活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提示】(1)可如实作答。

如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友好相处的同学;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大楼及实验室;有标准的体育场等。

(2)学习的课程多了,内容深了,学习压力大,竞争力强,老师讲课的速度快,学习的方法更灵活了等。

3.教材P5请查阅相关人物资料或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提示】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可以调查三位不同年龄段的人,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的想法。

比如,爷爷、爸爸、哥哥等。

人物一记录爷爷:中学时期,国家比较贫困,上中学的同龄人很少,当时爷爷和他的兄弟姐妹六人,只有他自己上了中学,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看到祖国当时经济和科技落后,人才稀缺,于是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

他每天都会早起晚睡,认真学习。

多年后,爷爷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人物二记录爸爸:中学时期,国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了,爸爸和他的兄弟姐妹四人都能够上学了。

他们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他们都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大学。

人物三记录哥哥:今年上大一了,六年的中学生活,六年的努力拼搏,让他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培养了乒乓球、足球、绘画等多种兴趣爱好,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的发现:不管是爷爷、爸爸还是哥哥,不管他们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或者学习环境,他们都非常努力地学习,都想成为有用的人。

我的思考: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利用现在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4.教材P5你最想挑选哪类礼物?你希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礼物?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提示】答案开放。

《人生的境界》课堂教案设计

《人生的境界》课堂教案设计

《人生的境界》课堂教案设计。

本教案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

下面就针对四个方面,详细的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整体了解人生的境界的相关概念及其内容,明确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2、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和自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lesson plan的开头,要对导入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设计,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谚语、小故事等方式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主体部分本节课堂的主体部分主要围绕人生的境界这个核心概念展开。

通过PPT展示的方式,介绍人生的境界的定义和相关内容。

用相似的方式介绍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并在短时间内展示出所有小组的成果,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最好的那个小组的成果。

3、扩展环节在lesson plan的扩展环节,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和人生规划能力。

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讨论、作业等方式进行拓展。

四、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PPT、黑板、语音等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展现课程内容。

在二次课中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等方式,结合在线学习提供及时的串联服务。

教学材料方面,要准备充分的教材和相关资料,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各个概念。

教师在PPT上应该适当的加上一些pdf和自己的讲解,以便学生增加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在课程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这里,让我引用一位著名的学者的话,大家可以贴在课堂上进行激励:“当你在青年时期将人生目标定位到更高的位置,你的人生将会更加充实,你的发现将会更广泛,你的经历将会更加丰富,你的生命将会更加有意义。

人生的境界——精选推荐

人生的境界——精选推荐

《人生的境界》学案作者介绍: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

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

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文意概括:(板书)本文围绕“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人生的不同境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即教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并由此引出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贡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并简要作答,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阐述人生四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层(第2自然段):概述由于每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从低到高四个不同等级的人生境界。

第二层(第3—6自然段):分别阐述什么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层(第7自然段):综合评价人的四种境界。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照应第1自然段。

第一层(第8、9自然段):在明确什么是人生境界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哲学的任务,阐述实现哲学任务的方法,回答哲学任务的问题,指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第二层(第10—12自然段):中外哲学家对于如何到达天地境界的不同阐述以及由此引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展望。

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学案2: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学案2: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阿Q 正传(节选)【学习重点】1.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

2.概括阿Q 这一形象反映出来的主题及社会意义。

【链接作家作品】 背景展示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其领导阶级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决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革命者并未去唤醒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结果把革命政权拱手让给了原来的封建统治势力。

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掌握的革命政权去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 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

他无辜,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

《阿Q 正传》就是在这样的被颠倒了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阿Q 正传》,1921年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副刊》,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了阿Q 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

小说紧紧围绕阿Q 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 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 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

前三章写阿Q 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出阿Q 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 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 的性格,表现阿Q 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 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语言积累】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①土谷祠.( ) ②舂.米( ) ③撑.船( ) ④忌讳.( ) ⑤癞疮.疤( ) ⑥敌忾.( ) ⑦根柢.( ) ⑧下箸.( ) ⑨虫豸.( ) ⑩歌吟.( ) ⑪醉醺.醺( ) ⑫热剌.剌( ) ⑬穿凿.( ) ⑭虱.子( ) ⑮剃.头( ) (2)多音字①畜⎩⎪⎨⎪⎧畜.生( )畜.牧( )②场⎩⎪⎨⎪⎧散场.( )场.院( )③薄⎩⎪⎨⎪⎧鄙薄.( )薄.片( )薄.荷( )④剥⎩⎪⎨⎪⎧剥.削( )剥.皮( )⑤觑⎩⎪⎨⎪⎧小觑.( )觑.起眼睛( )2.辨形组词(1)⎩⎪⎨⎪⎧ 辫( )辨( )(2)⎩⎪⎨⎪⎧ 赢( )羸( )(3)⎩⎪⎨⎪⎧ 诧( )咤( )(4)⎩⎪⎨⎪⎧ 晦( )诲( )(5)⎩⎪⎨⎪⎧ 籍( )藉( )(6)⎩⎪⎨⎪⎧崇( )祟( )(7)⎩⎪⎨⎪⎧讷( )呐( )3.理解词义 (1)小觑: (2)口讷: (3)行状: (4)口碑: (5)出言无状: (6)深恶痛绝: 4.选词填空 (1)奚落·数落①王红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被妈妈________了几句,便离家出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对口语文
《人生境界》学案
姓名:班级:日期:编写:高亚飞
学习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
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学习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

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
境界。

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

”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

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

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

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

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

”(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

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

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

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