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变化的说课教案

合集下载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生活化教学:本节课以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昼夜长短变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定义和原因,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变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实践性教学: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记录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昼夜长短变化,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认真对待。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昼夜长短变化的定义和原因;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3)昼夜长短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第一篇: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三地理备课组吴盈利老师【教学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相互交流。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其成因及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搞不清,感到抽象。

【重难点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刚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多媒体演示、比较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能够说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能够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九月开学到现在白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变化有什么规律?(学习新课)学生对照课本17页第一段内容完成学案1、2两题。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6:规律总结。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简述为:点哪哪昼长,越高越长向哪哪增长,二至最长。
7:当堂检测。思考今天你所在的地方昼夜长短是什么状态呢明天将如何变化呢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昼夜变化的现象进行导入。
再回顾相关知识: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然后利用动态的光照图逐步分析:(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然后对分析出的规律进行总结。
最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得出的规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5: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左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右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由以上观察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另一半求反之。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王丽云
课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Hale Waihona Puke 用具课件ppt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夏季天亮得早,黑的晚,昼长夜短;冬季天亮得晚,黑的早,昼短夜长。说明昼夜长短是在变化的,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知识回顾:晨昏线,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观察动态图会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分割昼弧和夜弧的晨昏线发生不同情况的倾斜,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掌握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4. 分析和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景象,引发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昼夜的长短会有变化?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知识讲解:3. 通过简单的讲解,介绍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地球倾斜对昼夜长短的影响等。

词汇学习:4. 教授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日出、日落、黎明、黄昏、极昼、极夜等。

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操练。

观察实验:5. 分组进行昼夜长短变化的观察实验。

要求学生在一周内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并绘制成图表或图像。

数据分析:6. 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小结和总结:7.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拓展活动:8.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实验,比较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和影响。

教学评估:9.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表现,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10.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或作业,检验他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景象。

2. 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教学材料。

3. 观察实验记录表和绘图工具。

4. 数据分析的教学材料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掌握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将运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展示不同地区昼夜变化的图片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现象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验,如体育课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本章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学生们可以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地理知识。此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对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地理现象的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们探索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现象,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为背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观察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差异。

4.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观察。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手段
1. 实验仪器和模型
2. 多媒体课件
3. 学生讨论和展示环节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总结归纳的成果
3.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005昼夜长短的变化

005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对比冬季和夏季日出早晚的变化,引出昼夜长短的变化。
观察图片
从生活实际情景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
(1)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读图思考
引导学生读图探究二分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的变化。
(3)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冬至日和夏至日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4)引导学习
启发引导学生,以北半球为例,讲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读图并思考
小组讨论探究
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阅读和提取知识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分析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让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
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路。
新课总结
总结回顾知识与方法,加深对知识理解与记忆,学会学以致用。
2Hale Waihona Puke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和小组讨论,分析探究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法
讲授法 读图法
学法
小组讨论法 探究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作业布置
探究以南半球为例,探究其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对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不够了解。
2.在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

初中昼夜更替现象教案

初中昼夜更替现象教案

初中昼夜更替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的影响。

2. 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灯光,提问: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明亮的灯光,而不是黑暗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我们的教室被灯光照亮了,而灯光是从光源发出的。

3. 提问:那么,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二、探究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昼夜更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的照射造成的。

3. 展示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

4. 提问: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有什么影响?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三、实验验证(15分钟)1. 教师演示昼夜更替实验,如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思考实验结果与昼夜更替现象的关系。

3. 提问:实验中地球的自转是如何影响昼夜更替的?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提问:除了地球自转,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昼夜更替现象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太阳光线的照射角度和大气层对光线的影响也会影响昼夜更替现象。

3.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原理等。

4. 提问: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有什么影响?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公转和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明白昼夜长短的形成原因。

2. 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能够描述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能够描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 地球仪和模型2. 实验器材:手电筒、小球、地图等3.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资料4. 教学实验设计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的原因。

第二步:理论学习通过地球仪和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的形成原因。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第三步: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小球和地图等器材,观察和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从而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四步:拓展应用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探讨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五步:总结复习对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相关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2.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有关。

3. 掌握如何使用日晷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2. 日晷制作材料(卡纸、铅笔、剪刀、刻度尺、图钉等)3.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概念和实例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5. 计时器或钟表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影响?探究(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解释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3.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图钉和卡纸制作日晷。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间段,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讲解(10分钟):1. 回顾小组活动的结果,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太阳位置的变化。

2. 解释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的原因,并与学生讨论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如何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再次观察日晷,比较不同时间段太阳的位置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会发生变化?3.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倾斜的概念,解释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2.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和使用日晷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太阳位置的变化,加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观察并记录太阳的位置变化情况,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检查学生完成的观察报告是否准确描述了太阳位置的变化情况。

昼夜长短变化说课稿

昼夜长短变化说课稿

昼夜长短变化说课稿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本次说课中,我们将探讨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并掌握不同季节昼夜变化的基本特点。

首先,我们将介绍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称为昼半球,背太阳光的一面称为夜半球,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更替,形成了昼夜交替。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进行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略微椭圆形的轨道,这个轨道决定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中会有所变化。

然而,这个距离的变化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并不显著,因为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平面,而是有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

这个倾斜角是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几乎等长。

而在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甚至会出现极昼现象,即昼长超过24小时。

相反,在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会出现极夜现象,即夜长超过24小时。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但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季节相反。

昼夜长短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昼夜长短的变化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

例如,长昼有利于某些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而短昼则可能抑制某些作物的生长。

在动物界,昼夜长短的变化也会影响动物的繁殖和迁徙行为。

此外,昼夜长短的变化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长昼意味着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而短昼则可能导致人们减少户外活动,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在极昼或极夜的地区,人们需要适应长时间的光照或黑暗,这可能会对生物钟造成干扰,影响睡眠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表和视频,来直观地展示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1章第2节教学设计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探究二:昼夜长短的计算四、学习效果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图示分析,理解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2.根据日常观察,掌握日出日落方位规律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3.根据相关资料,掌握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二、必备知识(一)读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示,总结规律。

(1)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弧、夜弧①形成:晨昏线将所经过的纬线分割而成。

②特点:除赤道和春、秋分日,各地昼弧和夜弧不等长。

③意义:表征昼夜长短。

若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3)变化规律2. 教材P11图1.16,该图展示出:(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3)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的地方时也相同);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二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4)纬度相等的不同纬线在同一天中昼长之和等于24小时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大于夜长。

(√)(2)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三、情景探究探究一:昼夜长短的变化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降时间,是根据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确定的。

日期不同,国旗的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

每年1月11日到6月6日,升旗由早晨7时36分逐渐提前到凌晨4时36分,平均每天依次提前约1分钟;6月22日至12月30日,升旗时间由4时46分逐渐推迟到7时36分,平均每天推迟52秒钟。

1.2.1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1.2.1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5.反思与评价: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行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鼓励了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关爱、尊重、引导为原则,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案例亮点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在我国北方冬季会出现严寒天气?”“为什么沿海地区夏季较为凉爽?”等。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如“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否适用于其他行星?”等。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巩固所学知识。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态图像,引导学生关注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日出日落的声音效果,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感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韵律。
3.设计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如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旅游季节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讲授新知

昼夜长短变化及应用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及应用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及应用教案昼夜长短是指一天内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变化,即白天的长度和黑夜的长度。

这种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向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天。

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交替。

当地球自转时,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开始昼间,然后慢慢升高到最高点,这时是正午,白天最长;接着太阳开始下降,直至在地平线上落下,进入黑夜。

地球的公转会导致昼夜长度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所以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公转速度就相对较慢,导致白天变短,黑夜变长;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公转速度就相对较快,使得白天变长,黑夜变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有一些实际的应用。

首先,昼夜的长短影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

在天长夜短的夏季,由于白天时间长,人们活动时间增加,精力充沛。

而在天短夜长的冬季,由于黑夜时间长,白天短,人们会感到疲惫、倦怠,情绪较低落。

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导致季节性情绪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一种与光线不足有关的情绪障碍。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人们可以利用人工光源,例如光疗仪,来提供光线,缓解症状。

其次,昼夜长短还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地区的昼夜长短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

例如在极夜和极昼地区,由于黑夜时间过长或白天时间过长,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来调整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措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对能源的利用和节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夏季昼长夜短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更长的白天时间来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节约能源;而在冬季昼短夜长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采用合理的采暖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昼夜长短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应用。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并标注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2.提交的作业需字迹清晰,绘图准确,论述合理。
3.小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切勿抄袭。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3.教师简要回顾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阐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结合教材,讲解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天文望远镜、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验证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动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昼夜长短变化的说课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的说课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的说课教案刘婷婷一、说教材(一)教材结构、内容和地位分析“昼夜长短变化”位于人教版必修一内的第一章第6节里,是1.6的第一个知识点。

“昼夜长短变化”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里的昼夜概念,太阳高度,地方时和区时,地转偏向力,以及1.6课里的正午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变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课程标准,这个知识点的特点,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季节变化规律及原因2、了解昼夜长短变化时间的计算(2)技能目标1、能准确判断一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昼长和夜长的时间、并能准确画出昼长随季节、纬度变化图。

2、学习判断昼夜长短变化的侧视图和俯视图等3、学习利用昼夜长短变化计算公式计算具体地点的日出、日落等(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2、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3、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是1.5课里昼夜变化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后面四季和五带划分的重要依据,同时又与后面章节里太阳辐射,温度,热量,气候等内容息息相关,所以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重点。

学生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倾斜的空间想象、计算昼夜时间的季节和纬度分布,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学生已在1.4课学习中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并且在1.5节中学习的昼夜的基本概念,了解了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划分。

初中地理昼短夜长教案

初中地理昼短夜长教案

初中地理昼短夜长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短夜长的现象及其成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的理解和绘制。

2. 昼短夜长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昼短夜长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空,注意观察太阳的位置和亮度。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每天太阳的位置和亮度都在变化?这是为什么呢?二、讲解昼短夜长现象(15分钟)1. 解释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3. 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三、观察和解释昼短夜长现象(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昼短夜长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注意观察太阳的位置和亮度。

2. 提问:你们观察到太阳的位置和亮度有什么变化吗?这是为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

四、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注意标注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展示和解释自己绘制的示意图。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太阳的位置和亮度,思考和解释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昼短夜长现象的成因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绘制示意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长短变化”的说课教案
刘婷婷
一、说教材
(一)教材结构、内容和地位分析
“昼夜长短变化”位于人教版必修一内的第一章第6节里,是1.6的第一个知识点。

“昼夜长短变化”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里的昼夜概念,太阳高度,地方时和区时,地转偏向力,以及1.6课里的正午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变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课程标准,这个知识点的特点,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季节变化规律及原因
2、了解昼夜长短变化时间的计算
(2)技能目标
1、能准确判断一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昼长和夜长的时间、并能准确画出昼长
随季节、纬度变化图。

2、学习判断昼夜长短变化的侧视图和俯视图等
3、学习利用昼夜长短变化计算公式计算具体地点的日出、日落等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2、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1.5课里昼夜变化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后面四季和五带划分的重要依据,同时又与后面章节里太阳辐射,温度,热量,气候等内容息息相关,所以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重点。

学生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倾斜的空间想象、计算昼夜时间的季节和纬度分布,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已在1.4课学习中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并且在1.5节中学习的昼夜的基本概念,了解了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划分。

而这节课的内容涉及的想象空间要求高,但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

此时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上、生理上逐渐向成熟阶段发育的过渡时期,又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比较差,可学校的竞争性强、活动时间不足,学生的学习压力、人际问题等问题给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老师要再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析,以及学生的情况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解法,图画分析法,比较法、总结归纳法,案例分析法。

对课本有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利用课本插图和板书在黑板上的昼夜长短变化的俯视,侧视图,引导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动态过程。

通过列出表格,比较不同季节、纬度昼夜长短的时间,从而分析归纳出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举出昼夜长短变化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上台画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图,进一步加深昼夜长短变化的印象。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初步了解了昼夜、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地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地理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来算算我们所在地的白天时间。

【讲述新课】:
一,对这节课的整体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对这节内容形成整体概念,了解昼夜长短变化在这节内容中的地位。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然后再昼夜长短变化的几个知识点分辨进行讲解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首先、我会在黑板的第二块画出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不至于不知所措,盲目不解。

其次、我会提问“为什么昼夜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

最后进行总结,是同学们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个了解,培养学生因果联系的辩证思维,同时还可回顾1.4和1.5课的知识点。

总结了昼夜长短纬度变化的形式后,我会再次给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动态时间按变化图,让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动态形式,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总结如下:
1.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在南北纬23.5度之间移动
②晨昏线总是和直射点与地心的连线垂直。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晨昏线以地心为中心的来回摆动。

③任何时候晨昏线总是把全球分为面积相等的昼半球和夜半球,但就南半球和北半球来说,在多数时间里半球内的白昼面积和黑夜面积大小不等,就表现为昼夜长短的变化。

2、昼夜长短变化的形式
春分夏至秋分
冬至
夏至日
在了解了昼夜长短变化的形式后,我会带动学生一起来分析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从而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知识有个系统的了解,总结如下:
①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②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③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越大
④同度数,不同半球的两条纬线的昼长与夜长正好相等
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在他们自己阅读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我会给出新的知识点,有关昼夜长短的计算,并通过视运动图,让同学们理解这些计算的含义
五、昼长变化的应用
给出昼夜长短变化的问题,巩固学生的新知识点,让同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学习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方法论。

(1).写出下列节日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和变化情况
A、植树节:北半球昼短夜长但昼逐渐增长
B、劳动节: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增长
C、教师节:北半球昼长夜短但昼逐渐缩短
D、国庆节: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缩短
(2)、夏至日,下列四地昼夜时间差最大的是D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弧的经度差/15
=24—夜长
=(日落时间—12)×2
=(12—日出时间)×
夜长= (24—日落时间)×2
=夜弧的经度差/15
=24—昼长
=日出时间×2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A 海口
B 温州
C 杭州
D 北京
(3),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 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

据此判断1—2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 地的地方时为 C
A .22时
B .14时
C .20时
D .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A
A .16 小时
B .14小时
C .10小时
D .12小时
(4)、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1-3
【新课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同时提醒学
生对下节课的知 识点进行预习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D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B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D )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