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选修第3课《狂人日记》word学案

合集下载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对小说的背景分析、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解读以及重要语句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领会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3.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重要语句,探讨小说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引出《狂人日记》。

2. 背景介绍:介绍鲁迅先生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

3. 内容梳理:带领学生通读小说,讲解小说的重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选取小说中的重要语句,进行详细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狂人日记》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分析小说中的狂人形象,谈谈你对他的理解。

请举例说明小说的艺术特色。

作业答案:1. 《狂人日记》背景:小说创作于1918年,是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现实意义:小说通过对狂人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2. 狂人形象:狂人具有觉醒意识,对封建礼教提出质疑,但最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走向疯狂。

3. 艺术特色:小说采用日记体,以第一人称叙述,具有真实感;语言辛辣、讽刺,富有表现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狂人日记》,让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节,详细内容为《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的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文学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小说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狂人的形象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引出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狂人日记》,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同时注意不认识的字词。

3. 讲解课文:a. 分析小说的背景,阐述鲁迅先生创作《狂人日记》的动机。

b. 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狂人的心理变化。

c. 分析狂人形象的特点,探讨其象征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段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分析其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作者:鲁迅b. 背景介绍c. 情节结构d. 狂人形象特点e. 艺术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作业答案: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运用广泛,如狂人形象象征着觉醒的知识分子,狂人的病情象征着社会的病态。

在小说中,狂人看到人们吃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的批判。

通过象征手法,鲁迅先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强烈讽刺。

《狂人日记》》精品教案(选修精品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精品教案(选修精品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精品教案(选修精品教案设计《狂人日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狂人日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背景、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以及小说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狂人日记》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解《狂人日记》背景和作者鲁迅文学地位,掌握小说基本情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对现实深刻批判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狂人形象分析、小说艺术手法解读、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画像和简介,引出鲁迅文学地位,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解小说情节和人物。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析狂人形象特点,探讨小说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以狂人形象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6. 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小说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狂人形象、艺术手法、主题思想。

2. 黑板右侧:小说情节、人物分析、鲁迅文学地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人物形象,结合小说情节,探讨其主题思想。

2. 答案要求:要点明确,分析合理,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如《Q正传》、《呐喊》等,进一步解鲁迅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价值与挑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涵盖小说背景、作者简介、文本解读和主题探讨。

2016鲁人版语文选修第3课《狂人日记》word学案

2016鲁人版语文选修第3课《狂人日记》word学案

《狂人日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以及狂人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在阅读中体会鲁迅对国家现状和民族前途的忧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走进作者】一、读懂题目:明确: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自读导学】请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概括小说的内容?明确: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2、梳理课文结构:明确: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分为两个系统:(1)作为整理者的文言文题叙系统,在这里,交代了狂人发病的始末和这本日记的由来;(2)整理过后的白话狂人日记系统,这里记录了狂人在病中的种种独特的发现、思想挣扎和心灵感受。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该小说位于教材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小说内容解析及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认识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狂人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小说的结构、语言特色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狂人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阐述《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3. 内容解析:a.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

c. 结合课文,讲解狂人形象的意义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细节中把握狂人的心理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

6. 主题思想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内容:a. 背景介绍b. 小说结构c. 人物形象d. 语言特色e.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

b. 请分析小说中狂人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 答案:a.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人性的扭曲,表达作者对改革社会的渴望。

b. 狂人形象特点:言行举止异常,敏感多疑,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意义:狂人形象是作者借助小说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的载体,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分析小说结构、语言特色方面还有待提高。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狂人日记》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端之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及艺术特色。

具体章节内容为小说本身,重点段落包括狂人对周围人群的观察、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最终的觉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和象征意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如狂人的疯狂与觉醒的象征;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分析,狂人形象的理解,以及小说艺术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和简介,引出《狂人日记》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狂人形象,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一段象征描写,讨论其含义。

5.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狂人觉醒的过程,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7. 互动提问: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情节:狂人的观察与反思人物:狂人形象分析主题:反封建、求觉醒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狂人觉醒的过程,分析其心理变化。

从小说中选择一个象征,解释其意义。

2. 答案:狂人的觉醒过程:从恐惧、怀疑到的觉悟。

象征解释:如“吃人”象征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狂人日记》,学生对鲁迅的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部分,可布置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短篇小说,对比分析其主题和艺术手法,进一步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小说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吃人的现象,表达了对旧礼教、旧传统的强烈控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分析狂人这一人物形象,掌握小说通过狂人视角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3. 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形象的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难点: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对封建社会的深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4. 精读课文:分析狂人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b. 教师引导学生从狂人的视角,分析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小说中的其他精彩句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a. 背景介绍b. 狂人形象分析c. 小说主题探讨d. 鲁迅文学风格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谈谈你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形象的分析。

2. 小说主题的探讨。

3. 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三章“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节。

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文学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狂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掌握小说的文学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形象的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小说背景、文学手法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狂人日记》。

2. 背景分析:介绍小说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

3. 人物形象分析: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狂人的形象特点。

b. 教师讲解狂人形象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狂人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4. 主题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

5. 文学手法鉴赏:a. 分析小说的日记体结构,领会其独特之处。

b.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

6. 例题讲解:a. 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

b. 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7.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背景分析b. 人物形象:狂人的形象特点c. 主题:反封建、揭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d. 文学手法:日记体、象征、讽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b. 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2. 答案:a. 狂人形象特点:敏感多疑、恐惧不安、反叛绝望。

意义: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揭示了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b. 小说主题:反封建、揭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警惕封建思想的残余,关注社会进步。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第四章第一节,《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的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文章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迫害,批判了吃人的社会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狂人日记》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2.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狂人视角下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重点: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分析及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引出《狂人日记》;2. 情境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处于狂人的角色,感受狂人的心理状态;3. 原文阅读:让学生阅读原文,了解小说的情节;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狂人日记鲁迅2. 黑板右侧:情节结构:起、承、转、合人物形象:狂人、家人、邻居主题思想:反封建、揭示社会弊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狂人日记》的内容,谈谈你对封建礼教的认识。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狂人日记》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2. 教学难点中的“狂人视角下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结合《狂人日记》的内容,谈谈你对封建礼教的认识”。

一、理解《狂人日记》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的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高中语文 中国现当代小说 鲁人选修 狂人日记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中国现当代小说 鲁人选修  狂人日记 教学设计

《狂人日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揣摩体味小说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点目标1和2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约2课时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检查预习略。

二、导入新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作为五四悍将的鲁迅先生以小说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它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让我们切换视角,看看当时的社会在“狂人”的眼中是怎样的景象。

三、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作者在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

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而沉默。

正当鲁迅埋头在中国古文化中“钩沉”的时候,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虑的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鲁迅走出沉默,将已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与《新年青》同仁一起,站在了文学革命的最前沿,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

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以“处女作”成名的作家为数不少,但在37岁时才发表处女作,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成为大文豪的作家却为数不多。

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的机遇。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

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

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

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节《鲁迅》,详细内容为《狂人日记》的原文阅读、背景分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原文阅读、背景了解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让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个初步了解。

2. 原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3. 背景分析: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4.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关键句子,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5. 艺术特色:通过例句分析,讲解小说的语言、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角色,探讨小说中的社会问题。

7.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典型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句子,并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背景分析3. 主题思想4. 艺术特色5. 例句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的社会问题,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2. 答案:要求学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能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提高思辨能力。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狂人日记》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鲁迅全集》中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具体章节为第二章。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背景介绍、生字词解析、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精神。

3. 领悟鲁迅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讽刺等艺术手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课文情节的梳理,生字词的学习,以及鲁迅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b) 教师讲解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c)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a)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b) 讨论小说结尾的含义。

4. 随堂练习:a)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b) 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a) 人物形象:狂人、阿Q、小尼姑等。

b) 情节安排:日记形式,倒叙结构。

c) 主题思想:反对封建礼教,揭示社会黑暗。

d) 艺术手法:象征、讽刺、夸张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

b) 请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

c)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2. 答案:a)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主人公狂人在病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b)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有:狂人的病态象征了社会的黑暗,阿Q 的形象象征了国民的劣根性等。

c) 小说主题思想是反对封建礼教,揭示社会黑暗,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2.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4.提升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掌握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领悟小说的深刻内涵。

2.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狂人日记》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狂人日记》原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狂人日记》的背景。

2.预习检测教师提问:同学们预习了《狂人日记》,谁能简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分析小说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让学生关注狂人的心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狂人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5.分析小说艺术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心理描写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6.深入探讨小说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内涵,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狂人日记》的读后感。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狂人日记》的读后感。

2.深入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探讨其创作风格。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狂人日记》的内涵。

2.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狂人日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的能力。

3.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精品教学案:第二单元 3 狂人日记 Word版含解析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精品教学案:第二单元 3 狂人日记 Word版含解析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精品教学案内容概述学习指导从现代到当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与时俱进,感应社会脉搏的小说创作也记录着民族的历史、时代的声音与灵魂的歌唱。

他们有的踏着时代的鼓点,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吹响人民奋进的号角;有的躲开时代的风云,浅吟低唱,独行呓语,以各自的特色和魅力演奏着小说的交响曲。

当我们离开喧嚣,去谛听中国现当代小说走过的百年历程,有一种声音先声夺人、振聋发聩,那就是在灵魂的暗夜里,在人世无涯的苦难中,忧郁的歌者用悲怆、凄楚、嘲讽的沉浊嗓音唱出苍茫时分的黎明之歌。

鲁迅、史铁生、刘心武作为时代的先觉者,以向旧生活诀别的方式走向新时代。

他们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严峻的审判意识,而且还有对社会和自身命运的思索以及由此产生的既崇高又痛苦的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而本单元的两篇必读文本《狂人日记》《命若琴弦》和一篇扩展阅读文本《班主任》,自然凝聚着鲁迅、史铁生、刘心武对社会人生问题自觉而又深刻的思索,闪耀着烛照人类心灵的思想之光。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

一篇小说,除了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还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

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进行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

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

小说要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

同时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思想情感。

因此在小说学习中,应注重分析和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3狂人日记[内容简介]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

高中语文选修(鲁人版)中国现当代小说 狂人日记 导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鲁人版)中国现当代小说 狂人日记 导学案

狂人日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揣摩体味小说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点目标1和2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导学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候.补(hòu)撮.录(cuō)衙.役(yá)宛.然(wǎn)B.青面獠.牙(liáo) 鬼鬼祟.祟(suì)食肉寝.皮(qǐn)面面相觑.(qù)C.牵掣.(châ)痨.病(lào)椽.子(chuán)接洽.(qià)D.刽.子手(kuài)簿.子(bò)劝勉.(miǎn)佃.户(diàn)解析:B项中“獠”读“liǎo”;C项中“痨”读“láo”;D项中“刽”读“guì”。

答案:A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___________了。

(2)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_________是关了一只鸡鸭。

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3)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___________的睁着怪眼睛看我。

(4)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___________。

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A.妥当宛然吟吟接洽B.停当宛然呵呵接洽C.妥当宛然吟吟接触D.妥当宛然哈哈接洽解析:B项中“停当”指事情完成,并不代表事情完成好坏;C项中“接触”指刚开始谋面,还未谋划好;D项中“哈哈”指大笑,如仰天大笑,一般大笑时不会睁眼看人。

答案:A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不对?他们何以竟吃?!”B.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C.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D.“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解析:B项,句末的句号应换成感叹号,以表达狂人恍然大悟时的感叹。

高中语文选修(鲁人版) 中国现当代小说 狂人日记 导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鲁人版) 中国现当代小说 狂人日记 导学案

狂人日记导学案教学目的: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导学基础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佃()户刽()子手自()戕勒()死椽()子履()历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得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B.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C.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D.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已经明确地认识到,通讯的畅通与否,是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

B.目前,每年大学生毕业虽然不少,但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中央政府强调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并重的方式解决经济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它表明中国高层越来越善于吸取过去一段时期内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

D.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适当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互动空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落花枝头谢大光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

高中语文选修(鲁人版)中国现当代小说 狂人日记 导学案2

高中语文选修(鲁人版)中国现当代小说 狂人日记 导学案2

狂人日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揣摩体味小说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点目标1和2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导学基础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赝.品/梦魇.滂.沱/磅.礴调.和/调.控B.追溯./塑.料膻.味/檀.香店铺./铺.张C.蹩.脚/别.扭怆.然/创.伤拒载./刊载.D.拜谒./枯竭.盘踞./倨.傲屏.蔽/屏.气解析:A项,yàn/yǎn,pānɡ/pánɡ,tiáo;B项,sù,shān/tán,pù/pū;C项,bié/biè;chuànɡ/chuānɡ,zài/zǎi;D项,yè/jié,jù,pínɡ/bǐnɡ。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日前台湾公布了大学院校招收大陆学生的规定及其..简章,其中诸多的限制影响了台湾高校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

B.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工资低、待遇差,今年春节过后,众多服务业出现了一线员工紧俏..的状况。

C.在楼市处于非理性状态的今天,鼓励盘活存量,或许能够为市场提供源头活水,扼住信马由缰....般飞涨的楼价。

D.春天的白云山,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解析:A项,“及其”,意思是“以及它的”,“它”指代前面的“规定”。

规定与简章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这里应用“及”,用以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B项,“紧俏”,形容货物销路极好,不用于讲人。

此处应用“紧缺”。

C项,“信马由缰”,信马:随着马走去。

指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

也比喻无主见,随外力而转移。

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当代小说选读)教师用书:第2单元 3 狂人日记 Word版含解析

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当代小说选读)教师用书:第2单元 3 狂人日记 Word版含解析

3狂人日记本课话题——正气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真要令我笑死。

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

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

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

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点评】自古以来,“正气”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这是一种充塞乎天地之间的崇高美。

身有正气之人便会表现出凛凛气节,文中的老头子和大哥,均是被“我”的勇气和正气压住了。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

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

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誓死不降。

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

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

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

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慷慨就义,终年48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4.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杨泉5.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迂.道(yū) 笑吟.吟(yín) 肚兜.(dōu)刽.子手(guì) 蘸.血(zhàn) 履.历(lǚ)牵掣.(chè) 自戕.(qiāng) 肥瘠.(jí)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咽⎩⎨⎧ (yān )咽喉(yàn )咽气(yè)呜咽(2)嚼⎩⎨⎧(jiào )倒嚼(jiáo )嚼烂(jué)咀嚼(3)正⎩⎨⎧ (zhēn ɡ)正月(zhèn ɡ)正常 (4)吓⎩⎨⎧ (hè)恫吓(xià)吓唬2.语境辨析法(5)大家都劝他不要折.(zhē)腾,要善于理财,可他还是投资一家酒店,由于经营不善,折.(shé)本倒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以及狂人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在阅读中体会鲁迅对国家现状和民族前途的忧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走进作者】一、读懂题目:明确: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自读导学】请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概括小说的内容?明确: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2、梳理课文结构:明确: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分为两个系统:(1)作为整理者的文言文题叙系统,在这里,交代了狂人发病的始末和这本日记的由来;(2)整理过后的白话狂人日记系统,这里记录了狂人在病中的种种独特的发现、思想挣扎和心灵感受。

3、在文章中,最能够直刺你的心灵,引起你震撼甚至触目惊心的是什么呢?明确:——“吃人”。

这是作者在文字中所发出的最为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是“狂人”透过层层的历史和现实的烟云的独到而深刻地发现。

(有种说法就是:“对于疯子,他一定是看见了常人所没能看见的事理,或者在他疯之前,或者是他在疯之后)4、作者不仅提出了历史上“吃人”的存在。

在课文里,还写到狂人所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吃人”的事件,是哪两次呢?明确:——(1)狂人所遭遇的“吃人”的威胁和对将要“被吃”的恐慌,而这也就是他所真正生病和发狂的原由。

对于狂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家都把他看作是一个疯子,一个发了狂的人;但在理想的层面上,他却是一个无比清醒的“新人”,一个受到新思想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影响过的时代新青年。

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这样一个思想上高度清醒的觉悟者,一个新思想的启蒙者,他是改变社会现实的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叛逆的改革者却要遭遇被吃的恐慌和紧张。

而吃掉了他,就等于吃掉了民族的希望之光,也灭绝了民族前进的动力。

(2)已经吃过了的妹妹。

她是一个孩童,是社会新生的接班人,吃掉了她,等于吃掉了民族的未来。

5、是哪些人在吃人呢?明确:——1、大哥。

这是一个主谋者,他吃了自己的妹妹,又打算吃自己的兄弟。

狂人其实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他在反思中害怕自己也曾吃过人,尤其是曾经参与吃过自己的妹妹!因为“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狂人的怕:怕狗〈狗咬人〉—怕人—怕大哥—怕自己〈自己也可能存在“吃人”的历史〉)——2、陈老五和何先生。

帮凶。

——3、他们。

被压迫者。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这里面,对“他们”的发现,是最让人惊悚了。

可以说,他们是无意识的一群,是被启蒙者,在社会上处于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地位,个人的处境和命运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却也念念不忘要吃人,真是令人悲愤而苦闷。

(联系《药》)故此群众的极度不觉悟就成了革命者发狂的真正根源。

鲁迅也说:“群众的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6、对于将要被吃的人,这些吃人者又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呢?明确:——1、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这是社会上吃人的方法。

——2、愚民思想中的孝悌观念,这是家庭伦理中吃人的方法。

——3、巧立名目找口实:“发了疯了”。

一个社会和家庭都能够接受的妙法。

——4、历史的因袭,毫无原因,无须原因,只是有前例。

“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这可说是统治者更为厉害的“国粹”,即强权的专制主义原则。

鲁迅: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消以一语包括之,曰:“可恶罪”)明确:(1)礼教吃人;(2)制度吃人;(3)政治统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4)深刻的原因最终归结于文化吃人……(这里各要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交叉存在的的,而不是单一的内涵。

在《狂人日记》里,各方面都点到了一些,这第一部小说具有一种总纲的性质。

鲁迅后来的作品实际上都按照这里提出的思路写下去的。

)【走近权威】《狂人日记》解读第一、主题的警世骇俗,即“礼教吃人”——鲁迅小说的总主题。

首先是何谓“人”的问题?其次才是为何“礼教吃人”的问题。

何谓“人”呢?鲁迅早期的人学:第一“人”与“物”区别——人道主义;按:实际上就是康德在《道德理性批判》中所谓的“感官”与“理性”的统一。

第二、“灵”与“肉”的区别。

按:灵魂即是人的理性,即人区别于“物”或“兽”之处。

人道主义即是从此出发而被提出来的。

理性包括知、情、意三部分。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就是对人的三种高级能力即知、情、意进行批判,从而确立这三种能力的先天原则的;第三、“个”与“群”的区别。

《文化偏至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在“人”与“物”中,鲁迅强调“人”,是谓人道主义;在“灵”与“肉”中,鲁迅强调“灵”,是谓人文主义;在“个”与“群”中,鲁迅强调“个”,是谓“个人主义”。

《新青年》6卷6号,即1919年11月1日发表吴虞的《吃人与礼教》一文。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作的自评,更从根本上排除了被误解的可能。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许寿裳就谈到过鲁迅“利用了医学的知识写《狂人日记》,而归结善恶是非的判断”,“借了精神迫害狂者来猛烈地抨击过去传统和礼教的弊害”。

(《我所认识的鲁迅》)他在南昌第一次读到这篇白话小说,曾被那种对历史的严正指控,那种“于绝望中寓着希望”的人生态度所深深激动,“觉得这很快用豫才的手笔,而署名却是姓鲁,天下岂有第二个豫才乎?”(《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小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狂人形象,通过写狂人的遭遇和感受,彻底撕开了封建礼教虚伪的面纱,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文明)吃人的本质,鞭挞了吃人者的罪恶,提出“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理想和希望,呼吁人们觉醒起来斗争。

在当时,起了强烈的战斗作用。

《狂人日记》以“狂人”的病情和意识流动为具体内容,从三个层面上展开对于封建道德“吃人”本质的揭示:首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铁青的脸、路人的交头接耳及张开的嘴、女人“咬你几口”的话、联想中佃户讲过的人吃人的故事);第二,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这是小说的侧重点(对大哥平常的“吃人”言行以虚为实的描写);第三,从对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氛围对所有社会成员无形的同化、个人也便成了旧道德的罪恶的载体和导体。

可以说,最后这一层面的思考和剖露是最深刻、最犀利的,它也成为后来鲁迅创作思想中悲凉、孤独、绝望,“彷徨于无地”的生命感受的萌芽。

《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吃人”本质的揭示,实际上构成了领挈其后所有作品基本主题意向的总纲,成为其余各篇小说的总主题。

鲁迅以启蒙者的姿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予以全方位的观照,对构成现实社会关系的各类人物的灵魂进行了生动准确的刻画。

另外,鲁迅的杂文《灯下漫笔》,也是《狂人日记》主题的具体阐发。

那么,“礼教”为何“吃人”呢?这是个非常深刻、非常宏大的文化问题。

附件:礼——周礼——礼制——礼教——封建礼教关于“礼”的阐发:卜辞中已有酆、字,王国维以为即是“礼”字,它初指“奉神人之器”’“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就是说“礼”来源于祭祀。

近年来何炳棣继续发挥这说法:“最原始最狭义的礼是祭祀的仪式。

”杨宽认为:“礼”的产生关涉于“醴”:“敬献用的高贵礼品是‘醴’,因而这种敬献仪式称为‘礼’,后来就把所有各种尊敬神和人的仪式一律称为‘礼’了”。

文字学家的研究则提供了新的线索。

裘锡圭指出“酆字应该分析为从豆从珏”,“本是一种鼓的名称”;林酝说“酆”字从珏从豆,“这是因为古代行礼时常用玉和敲,孔子曾经感叹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至少反映古代礼仪活动正是以玉帛、钟鼓为代表物的。

”这颇能加深我们对“礼”的认识。

就“礼”字之初形专后世所谓“玉帛”、“钟鼓”的阐说而论,“礼”是个一脉相承的东西这样一点,已是昭然可见了。

虽侯外庐说“在《诗》、《书》中,礼字并不多见”;郭沫若谓:‘礼’字是后起的字,周初的铭鼎中不见有这个字”。

然而就《左传》、《国语》等书所见,春秋时论“礼”之语已渐多渐精。

《左传》中“君子”经常在讨论“礼也”、“非礼”、“知礼”、“有礼”的界限,其论“礼”处多达462处。

《论语》讲“礼”亦达75处。

今存之《仪礼》及二戴的《礼记》,记“礼”论“礼”细针密缕、条分缕析,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内容约成于春秋末年及战国时代。

并且在传世礼书制作之前,就己经存在着各种记“礼”之典籍了。

传世礼书的记述,不免踵事增华、编排损益的成分;但其对“礼”的细密记述,以及对之加以细密记述的浓厚兴趣,切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虽然“礼”的原初意义指的是作为“奉神人之事”的祭祀之礼,但据阎步克先生在《士大夫政治演生史》一书的解释:就其所对应的社会分化程度而言,“礼”是一种不同于“乡俗”、又不同于“法制”,它是“居于‘俗’、‘法’之间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见该书86页)。

所谓“周礼”,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一书中认为:一般公认,它是在周礼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本文认为,它的—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作为晚期奴隶制的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它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直接从原始文化延续而来。

“周礼”就具有这种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