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选修部分答题方法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选修题解答技巧和通用资料

高考历史选修题解答技巧和通用资料

高考历史选修题解答技巧和通用资料主要脉络:第一,任何答案都从材料中获取,包括结合所学知识都需从材料延伸。

第二,要具有精要概括能力,把握分值与答案的联系。

第三,材料的设问是得出答案与切合得分点的最关键处。

只要把握这三点,满分15获得13分以上问题不大。

注释:高考评分细则比较偏向一般学生思路。

但评分细则更像是一种施舍,即某些贴合关键点的给适当分数,较少有全额分数。

进一步讲,如果答案的思路完全贴合规范答案,难道判卷老师还会扣分?最重要的是,高考时间限制,其判卷速度快,长篇大论消耗时间,而判卷又不能保证老师每一点都看得清晰并给分。

所以,我研究的是标准的规范答案,并分析如何像高考答案确定人一般思考问题。

例一:(2017.全国卷3)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分)分析思路及答案:(1)第一问有两个设问,概括经济思想与时代背景。

首先谨记第一点,不要想当然地广泛答思想与时代背景。

其次,两个设问共8分,每个设问应在4分左右,2分一个要点。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选项,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下面是一些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审题方法1、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时间和空间范围。

2、认真分析选项,注意选项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确定选项的内容和含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

4、对于一些不太确定的选项,可以暂时放下,先做其他题目。

二、答题技巧1、排除法:对于一些明显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可以排除掉。

2、重点法: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史实,可以在选项中加以突出,以便更好地记忆。

3、对比法:对于一些需要比较的题目,可以通过对比不同选项中的内容,来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4、推理法: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推理的题目,可以通过推理来确定最符合逻辑的答案。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1、时间限制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一段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时间范围,要求考生根据时间范围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时间范围,并注意一些时间上的限制条件。

2、原因分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注意一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3、人物评价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注意一些评价标准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4、史实辨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几个史实或观点,要求考生辨析它们的真伪或关系,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史实或观点的真伪或关系,并注意一些逻辑关系和证据上的限制条件。

5、特点概括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的特点或趋势,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特点或趋势的内容和含义,并注意一些概括准确性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高三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大全

高三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大全

高三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大全高三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1)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

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高三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因果型历史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高中历史答题方法完整版

高中历史答题方法完整版

(一)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

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解题方法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

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

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

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8.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

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完整版)2017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完全版

(完整版)2017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完全版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

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

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

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

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把握六种题型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在平时的高中历史考试当中,好多同学总是抱怨所答内容不能得分,这是因为大家在答题过程当中,将时间用于无效信息的书写上。

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解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而把握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抓题干,就是要明确答题项(答案包含的项目)、主干语(选项论述的对象)和限定语(限定回答的内容)各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答题项中把握题目所属的基本类型及命题人考查的目的;从主干语中把握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及要求;从限定语中明确题目所限定的时空范围或特点。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准确把握选项中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而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

有些选择题在题干中的主干语部分,渗透了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观点、现象与本质等等。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要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进行推理、论证和分析。

有些历史选择题还特别注重于考查历史事物的时间、空间或特点,我们要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语提取出隐含着的历史信息,弄清历史事物的横向、纵向的历史时空和阶段特征,明确时空范围和特点。

以上《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由编辑整理,更多关于高中历史内容请关注!。

2017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之解题方法

2017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之解题方法

2017 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之解题方法1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之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1. 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

明确内涵外延。

2. 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 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2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之解题方法1. 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 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 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 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

这时, 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 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 , “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 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 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 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

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 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 题干还原法。

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

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8. 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

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 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 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 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 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勺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高三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三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三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历史选择题有知识面覆盖广,题量多的特点,所以想要在历史选择题上得高分,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一些答题技巧。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1.最佳型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4.推理型选择题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组合型选择题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历史选择题蒙题方法第一,与众不同法如果选不正确的,那么在四个选项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一个选项与其他三个选项明显不同,该选项一般为正确答案。

如果选正确的,先找出一个选项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先排除该项,然后在其他三个选项间再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一个与另外两个不同,则这个与另外两个选项不同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第二,自相矛盾法观察四个选项,并对选项进行横向比较。

如果出现两个选项的说法自相矛盾,则可以将其他选项排除,答案锁定在这两个自相矛盾的选项。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1.《汉书》记载,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时说: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
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由此可见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是( ) A: 君主要进行变革
B
B: 君主要实行仁政
C: 君主要知道自省
答案解析:B项, D项史实错误。C项,因果倒置。
六、选择题选项设置陷阱——违背常理类 题型解读:现在的高考试题常常考查史料与结论 的匹配性,进而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因此我 们应该坚持两个原则:(1)史无定论。随着新史 料的出现,结论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不能拘泥 于教材结论;(2)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 证据链方可成立,客观的历史结论是必须建立在 全面,丰富和真实的史实材料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又不能轻易推翻教材结论。此类题的干扰 性主要体现在题中背景材料和考生平时所学的内 容不符,排除此类干扰的方法就是认真解读背景 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论从史出。
例题(2015·全国1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 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 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 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如果题干材料能够进行对比,那么就可以得出绝 对化的结论。
例1(2016·全国1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 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 ,记录了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
C 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一、排除法在答历史选择题的时候可能无法直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但是能够一眼看出错误的答案,对于这样的习题我们就需要直接把错误的习题先排除出去,然后再在剩下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缩小选择范围从而能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在做选择题的时候都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正确率,还能够提高备考速度。

二、对比法在答历史选择题的时候适当地利用对比法,即使不会的选择题,有的时候也能够答对。

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选项之间相互对比,对于那些意思明显相反的选项,一般这两个选项中必有一个是正确选项。

然后对于那些三个选项的都是一个意思的选择,一般另一个必是正确答案。

三、筛选法筛选法是比较常用的普通的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了,一般都是经过审题之后,根据历史选择题的要求逐一阅读历史选择题选项,然后直到找出正确选项为止,但是也一定要看完所有选项,因为有的试题让选择最佳答案,一定要选择描述的最准确的一个。

四、替换法有的时候在阅读历史选择题题干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题读不懂的情况下,这样我们就要揣测出题人的出题意图,其实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像“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这样替换之后我们就清楚试题的考察范围了,这样答下来就更加简单了。

高考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一.最近原则:与平常知道的相关原理最接近的选项为正确1.考根本目的:统治者所采取的某项政策,根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统治基础。

2.以时间为突破口对应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3.题干中给的时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此时可以考虑所给时间最接近我们熟悉的时间及对应事件。

4.考查对外政策出发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二.相斥相性原则相斥相性原则:若四个原则如果有表述意思相近的选项,一般来说,若是单项选择题,这些选项都是排除的,如果多选题,要么几个选项都对,要么全错。

如: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解析:当看到此题时,与题干无关的就直接无视,所以d肯定是错的。

高考历史选做题(选修)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选修)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块内容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

●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

(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

(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分享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分享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分享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一)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

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

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

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

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例题:例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题思路此题的解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这时期显著的特征,即社会变革,在四个备选项中A、B、D都属于社会变革的体现,只有C不是。

二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了奴隶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统治正是奴隶制政权,所以不可能对它起到强化作用。

高考历史题型解题方法总结

高考历史题型解题方法总结

高考历史题型解题方法总结高考历史是考试中难度比较大的一科目。

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在历史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不仅需要掌握历史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本文将对高考历史题型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选择题: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给出某个事件、人物、时代等的具体情境下出题,考生需要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对题干进行分析,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解此类题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解题目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人物、时代等背景,对比选项中的观点、事实陈述等内容,尽量做到符合历史真实性。

(2)运用历史逻辑,从题干给出的信息出发,进行思维推理和判断,尽量找出正确答案。

(3)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限定词等,从字面直接推断出正确答案。

例如:“翰林”一词明显与文化有关,可以排除非文化类的选项。

2.判断正误题:历史判断正误题是根据给出的历史事件或事实陈述,要求考生判断其真实性,常用的表现形式为“是非题”或“正确/错误”。

解此类题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认真理解题目中的历史事实和事件,较为客观地分析其真实性,并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进行判断。

(2)在处理历史判断题时,还应该注意一些修辞语言,如“有可能”、“可能”、“或许”等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暗示了某种不确定性,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答案。

(3)对于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选项,考生应当通过排除法的方式来进行筛选。

3.填空题:历史填空题一般是在题干中留下一个或几个空位,要求考生填入正确的内容。

解此类题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首先,要认真理解题目中的背景和信息,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推测答案。

(2)在填空时,需要注意一些固定搭配、公式、数据等一些不能改变的因素,如公元、胡里改,千里马等历史知识。

(3)当出现多个空的情况下,要将前后两个答案综合考虑,以确保答案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4.简答题:历史简答题要求考生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简要的叙述或分析。

解此类题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需要对原文中时代、背景、事件和人物等内容进行全面地理解。

高考历史选做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做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做题答题技巧1500字高考历史选做题是历史考试中的重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选做题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应对高考历史选做题的答题技巧。

一、审题技巧1. 仔细阅读题目要求: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

读懂题目的前提是对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要有一定的掌握。

2. 辨析题目关键词: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我们要仔细辨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清楚题目所要求的是什么,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3. 分析题干提供的信息:仔细分析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从中找出一些线索,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时候,题干中的信息可能是隐藏的,需要我们通过合理推测来揭示出来。

二、答题方法1. 结合知识点答题:选做题多为开放性问题,需要我们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尽量触类旁通,通过类比、对比等方法将所学知识推广到其他领域,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

2. 建立论点与论证:在回答选做题时,要建立一个明确的论点,即你的观点或立场,同时要有充分的论证来支持你的观点。

论证的方法可以采用历史事实、统计数据、专家观点等来支持你的观点,使你的答案更有说服力。

3. 注意论证的层次和逻辑:在进行论证时,要注意逻辑的连贯性和论证的层次性。

逻辑连贯性主要指答案的结构和论证的连贯性,要有清晰的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使阅卷老师容易理解和接受;论证的层次性主要指论证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要有充分的论点,还要有切实可行的论证过程,能够回答问题。

4.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在回答问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即问题所要求的重点内容,集中精力来回答。

对于陈述类题目,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回答问题。

5. 结合历史资料回答问题:选做题通常会提供一些历史资料作为参考,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历史资料来回答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历史资料的选择和应用,并且要注意历史资料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高考技巧答疑:历史选择题答题方式+12种题型解答方法

高考技巧答疑:历史选择题答题方式+12种题型解答方法

高考技巧答疑:历史选择题答题方式+12种题型解答方法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学习吧!下面店铺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考技巧答疑:历史选择题答题方式+12种题型解答方法》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历史12种题型解题方法汇总基本方法: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2、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3、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比较项的确定方法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1、对等排除原则即在题肢中出现了一个与你想选的选项对等(即同义表述)的选项,根据单项选择题答案唯一原则,说明两个都不对。

2、时态一致原则即要分析题干中设问的时态,前因型是将来时,要求选项必须是将来才能实现的事情;后果型是完成时,要求选项必须是已经实现的事情。

3、就近原则它适用于设问是针对教材上的某一结论(特别是标志性的结论)、选项是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或依据这一类型。

4、感情色彩原则一个人或集团的言行总是代表自己所属的阶级、民族或国家的利益,这就给这个人或集团的言行赋予了感情色彩。

如果选项中出现了站在对方的阶级、民族或国家的立场上的言行,那么这个选项一般不正确。

5、第一印象优先原则即在凭第一印象选择某个选项后,在不能百分之百认定选错了的情况下,原则上不要改。

因为这符合记忆规律,记忆最深的东西,即似曾相识的东西总是最先从大脑中闪现出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高考试卷中的选择题对能力要求较高,有时需要多种方法并用,但是再好的方法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还是应该“以本(课本)为本(根本)”。

<<<返回目录历史选择题怎么做1.细看试题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

2.明确结构一般选择题的题干由选择项、主体知识和条件限定语构成。

选择项是指要求选择的内容,主体知识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史实或观点),条件限定语是对选择项在时间、程度、区域等方面的限定。

审题时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的选择项、主体知识和条件限定语。

3.联系知识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

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

4.辨析备选项现在的选择题,不仅难在对题干的理解与信息获取上,也难在备选项中的陷阱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

特别是有的备选项,无论是史实还是观点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因而具有较强的干扰性。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块内容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 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 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 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出现的)。

● 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

(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 “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

(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年高考技巧答疑:历史选择题答题方式-

年高考技巧答疑:历史选择题答题方式-

2017年高考技巧答疑:历史选择题答题方式导读:文综考试中的历史选择题是不是一直在困扰着你呢?在做历史选择题时,有没有通用的技巧呢?基础不好,如何提分呢?下面本文库的针对考生们常会遇到的这些问题,给你们带来了《2017年高考技巧答疑:历史选择题答题方式》,供考生们参考。

一、历史选择题问题1:请问老师历史选择题有没有通用的技巧?选择总是很难排除选项,错误率比较高。

我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不是太好,文综历史只有60分左右,我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请问现在这种情况是应该把重心放在知识点和书本上还是要大量做题总结方法?答:同学你好,老师今天其实想说:历史选择题没有所谓的技巧,也没有什么“方法”要总结。

如果有,那就是对知识点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换句话说--实力就是王道。

鉴于你已经高三了,我建议你回归书本,可以求助老师或同学,把所有知识点仔细地从头过一遍,查找漏洞,然后做考察基础知识的简单题,循序渐进,保证复习质量,稳扎稳打,一点点提高,其实时间还有,加油!问题2:请问老师答历史题是不是具有偶然性?出题者给出的答案会不会有时偏于主观?因为很多不会的题,老师也讲的很含糊。

有时说是因为题干里未体现,或者就是说题做的太少。

但我和同学们都认为并不仅仅是那样。

有的两个选项之间表达的意思很相似。

排除两个错误的之后,剩下的两个就很难判断了。

我觉得无论是答案还是老师们无论如何都应该给我们一个比较中肯的回答才对。

而不是一个“略”,或者告诉我们自己想就结束掉了。

如果无人解答,我们有怎么将所有题都研究透彻呢?答:同学你好,首先我们明确一点:高考、一模、二模以及省市一级统一命题的各种期中期末试卷在质量上都是基本可靠的。

只要是人出的题就有主观性,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但别忘了有两道紧箍咒在牢牢锁定着出题人:一是教材,二是高考大纲。

所以,正式出品的题目,每道题的答案一定是符合一种逻辑且唯一的。

换句话说,出题人一定会保证每道题目的正确选项他都能够自圆其说、错误选项都能够解释错误原因且不违背教材和高考的主旨。

-2017年历史选修一全国卷高考题解题技巧与真题汇编

-2017年历史选修一全国卷高考题解题技巧与真题汇编

2007-2017 年全国卷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技巧◎选修一题型特点(1)从考查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2)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

(4)从设问方式上看: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7分或6、9分),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内容、措施、特点、影响(作用、评价)为主;◎应对策略:(1)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四分法、四定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考查特点、内容、方式、设问等)(3)了解试题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4)注意史观(如唯物史观)、史法(如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史观引领法:新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强调的历史核心价值观是文明、发展、公平、进步、现代化、交流、融合,这在选修一高考命题中也有体现,如2010年高考刘晏改革体现公平、进步;2011年高考盟旗制度体现文明、发展;2012年高考王莽改制从反面体现进步、发展。

2013年高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体现现代化。

2014年高考魏晋法律改革体现法治……因此,在选修一的学习和解题中,不可忽视新史观的引领作用。

新史观视野下的选修一文明史观: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化史观:俄、日、中、埃的改革如何推进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原发型与传导型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视野下和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俄、日、中、埃改革)社会史观:改革对社会生活的改变与反思◎掌握学习方法,总结发展规律。

(1)如何认识改革的实质(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角度)(2)如何认识改革的历史背景(从社会发展趋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内部原因、外部因素、改革力量及其革新意识等方面)(3)如何分析改革的作用和影响(3个层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以及对外关系方面——对本国及世界方面——在当时及对后世方面)(4)如何判断一场改革的成败(2个标准: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5)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5个看:看历史潮流;看力量对比;看政策措施;改革者看素质;看内外环境)(6)如何评价改革(2个标准: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标准、历史的标准;1个观点:辩证观点)(7)你从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措施、用人、策略等)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考题怎么答——掌握答题范式,考场答题有“路”可循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考什么——5年考情分析][高考怎么考——2年真题感悟]1.(2016·全国丙卷)(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

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

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2.(2016·全国乙卷)(15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等概括回答。

第(2)问,可以从对皇室地位、政治秩序、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影响的角度回答直接与间接作用。

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3.(2016·全国甲卷)(15分)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6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第(1)问,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

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

第(2)问,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

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4.(2015·全国卷Ⅰ)(15分)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

第(1)问,依据材料“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信息作答。

第(2)问,从材料“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等信息以及币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角度作答。

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

5.(2015·全国卷Ⅱ)(15分)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这些银两……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引发民变”“雍正帝……决定改革”等信息概括。

第(2)问,养廉银制度的作用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考题怎么答——满分策略指导]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

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

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

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

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

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