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ADA指南中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一、指南编写的背景及特点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的流行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6年统计,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33亿,并每年新增700万。

为提醒全社会对糖尿病的高度关注,联合国大会于2006年12月通过决议,将每年11月14日的IDF国际糖尿病日确定为联合国糖尿病日(United Nation Day),而作为单一疾病通过的联合国决议仅有糖尿病和艾滋病两项。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据IDF估算2007年我国患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5930万,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患者绝对数量巨大,患病率也在迅速增加。

1980年以后全国性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过去20多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至少增长了4倍,并仍在快速增长。

最新资料显示北京等大城市和城镇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0%左右。

因此,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糖尿病防治策略已成为我国糖尿病学界的迫切任务。

2004年以来各国际组织以循证医学和医学科学研究为依据,颁布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例如2005年IDF《2型糖尿病指南》,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IDF–WPR)《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会(ADA–EASD)《高血糖管理共识》,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会(ESC–EASD)《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疾病指南》,2007年IDF《2型糖尿病预防共识》以及2007年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等。

这些指南达成了提倡综合管理、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等共识。

但在具体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例如正常空腹血糖值的界定、血糖控制的目标值、降糖药物的选择应用等。

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最新糖尿病研究结果,以IDF–WPR《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为基本模板,并且结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点、防治现状、卫生资源和经济基础等。

2007年 ADA 指南中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解读

2007年 ADA 指南中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解读

2007年ADA 指南中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解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纪立农在最新版(2007)美国糖尿病联合会(ADA)的糖尿病临床指南(以下简称为“ADA指南”)中,有关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备受医学界关注。

该治疗路径是ADA指南首次在控制高血糖的策略中,推荐具体降糖药使用的前后顺序和路径(图1)。

值得提到的是,该高血糖的控制策略是在2006年发表的ADA /EASD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基础上制定的。

对于一贯严格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的ADA指南而言,该高血糖治疗路径的出现标志着在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学上,已经有了大量循证医学数据来支持临床药物治疗路径的制定。

该高血糖治疗路径中,HbA1C≥7%被作为血糖控制不佳而需要采用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分界线。

即如果当前的治疗不能使HbA1C控制在7%以内,则需要启动治疗路径中下一步的治疗措施该高血糖治疗路径中,HbA1C≥7%被作为血糖控制不佳而需要采用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分界线。

即如果当前的治疗不能使HbA1C控制在7%以内,则需要启动治疗路径中下一步的治疗措施在以磺脲类药物、格列酮类药物为二线治疗的路径上,在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指以基础胰岛素和餐前胰岛素为主的胰岛素治疗)之前,可进行3种口服药物的联合治疗。

而在以基础胰岛素为二线治疗的路径上,则在基础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到胰岛素强化治疗。

殊途同归,各个治疗路径的终点是强化胰岛素加二甲双胍为主的治疗,加或不加用格列酮类解读1: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ADA指南突破了传统指南中2型糖尿病治疗的流程,把二甲双胍推荐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开始的一线治疗药物,建议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在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二甲双胍。

这是因为指南的制定者已经认识到:生活方式干预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药物联合治疗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解读2: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并贯穿治疗全程选择降糖药物是基于药物本身特点,包括:降糖效力,安全性、副作用、耐受性、依从性,病人负担、费用,降糖外的作用等,综合平衡多方面因素后才作出最适当的选择。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控制高血糖的策略是综合性的,包括生活方式管理、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措施。

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管理的始终。

二甲双胍是目前最常用的降糖药,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多种降糖作用之外的潜在益处、优越的费效比、良好的药物可及性、临床用药经验丰富等优点,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虽然二甲双胍缺乏安慰剂对照的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但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获益,而且目前已发表的显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 抑制剂(SGLT2i)和胰高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 ⁃1RA)具有心血管和肾脏获益的 CVOT 研究都是在二甲双胍作为背景治疗的基础上取得的。

因此,推荐生活方式管理和二甲双胍作为 T2DM 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有二甲双胍禁忌证或不耐受二甲双胍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SGLT2i 或GLP⁃1RA。

T2DM 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未达标,则应进行二联治疗。

二联治疗的药物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

如果患者低血糖风险较高或发生低血糖的危害大(如独居老人、驾驶者等)则尽量选择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TZD、DPP⁃4i、SGLT2i 或 GLP ⁃1RA。

如患者需要降低体重则选择有体重降低作用的药物,如SGLT2i 或 GLP⁃1RA。

如患者 HbA1c距离目标值较大则选择降糖作用较强的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

部分患者在诊断时HbA1c较高,可起始二联治疗。

在新诊断 T2DM 患者中进行的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用于 T2DM 早期治疗的有效性(VERIFY)研究结果显示,DPP⁃4i 与二甲双胍的早期联合治疗相比二甲双胍单药起始的阶梯治疗,血糖控制更持久,并显著降低了治疗失败的风险,提示早期联合治疗的优势。

最新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教学讲义ppt课件
应。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 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 肌酐水平男>1.5mg/dL,女>1.4mg/dL或肾小球滤 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 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 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 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 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 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临床试验显示,噻唑 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
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 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体重增 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 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 现更加明显。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 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在有心衰 (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的患者、有活动性 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 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 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 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 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 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 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 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 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 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护理版)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护理版)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等1.一般治疗:(1)糖尿病知识教育;(2)饮食治疗;(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1)口服降糖药治疗;(2)胰岛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5)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6)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 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 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 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 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 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 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 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 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 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 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 需皮下注射。在包括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 床试验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使HbA1c降低 0.5%-1.0%。 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 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 有显著的体重降低作用,单独使用无明显导致低 血糖发生的风险。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胃肠 道不良反应,如恶心,程度多为轻到中度,主要 见于刚开始治疗时,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少。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该继续坚持饮食控制 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鼓励和指 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 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所有开始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低血糖危险 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应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 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 胰岛素根据其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 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根据其作用特点 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临床试 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 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 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

美国糖尿病学会2007版糖尿病诊疗标准

美国糖尿病学会2007版糖尿病诊疗标准

-IGT一2hPG 140~199mg/dl
最近已将IFG与IGT正式命名为“糖尿病前期(Pre— diabetes)”,两者都是糖尿病与心血管病(cVD)的危险因素。 对没有明确的高血糖表现者,这些指标都必须在改日重 复,OGTT不推荐作临床常规检查,但在评价IFG或FPG正 常而仍疑为糖尿病者以及对GDM产后评价需要作0GTT。 表2糖尿病诊断指标
Medical
Diabetes——2007)
1.诊断与分型 A分型:ADAl997年发布了新的诊断与分型标准,2003 年进行了修改,提出空腹血糖受损(IFG)诊断标准。糖尿病
通讯作者:钱荣立,E—mail:journal@cds.org.cn
万方数据
生国塑垦龋蓥查!!!!至箜!!鲞箜!塑竺!!!!垡!!!!壁!!!!!!!!!!!!!:∑!!!!!堕!1 2.糖尿病筛查建议 ・年龄≥45岁特别是BMI≥25者、年龄<45岁和超重 并有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均需进行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 筛查(表3)。每3年定期复查(E) ・有高危因素但无症状和未诊断的成人和儿童保健对
象(E)
筛查效果差,因为对筛查阳性者的失访率高,也很难达到区 分高危者和低危者或已诊断者的目的。 根据专家意见白45岁起特别是BMI≥25者应由保健 机构每3年筛查一次,理由是遗漏者可在随后失访前得到复 查,而且即使遗漏,3年内也很少可能发生任何明显的糖尿 病合并症,对年青超重者及同时伴有一个或更多其他T2DM 危险因素者应进行多次筛查。
ical care in
Med—
Diabetes)和有选择的重要的立场声明,对其他内容则大量删简,目的在于突出“糖尿病诊疗标准”内容。应国内广
大读者要求,我刊决定继续翻译ADA 2007版糖尿病诊疗标准的重点内容,井从本期开始连载供广大读者参考。 一、有关ADA2007版糖尿病诊疗标准的科学循证评级 ADA第一次公布实用指南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科学依 据和循证基础,建立了支持ADA指南的循证质量评级系 统,适用于所有ADA新的和修订的立场声明,指南已标注 的A、B或c的分级决定于循证质量(表1)。

纵向解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引

纵向解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引

纵向解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金小岚2009-1-7 点击:3602007年《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中国指南》)的特点是在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主要参照了2005年《IDF 2型糖尿病指南》(以下简称《IDF指南》)、2005年《IDF-WPR 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以下简称《IDF-WPR指南》)以及国外近年来有关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的大型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而制定了更新、更严格地全面管理血糖、血压、血脂的靶目标。

该指南与《IDF-WPR 指南》在结构编排上相似,内容差别不大,可以说是《IDF-WPR指南》的中国版。

这两个指南都没有明确提出分级或分水平治疗。

《IDF指南》的最大特点是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和各国医疗资源状况,考虑到成本效益,将糖尿病的医疗保健分为三个水平:标准保健、高级保健和基本保健。

医师可以根据各国各地区的情况及病人的情况来选择相应水平的医疗保健。

基本治疗指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获得的最低级别的治疗,适应于卫生设施有限的国家和地区(如我国大部分县、市级城市和农村,特别是中西部);标准治疗是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和费用/效益比,适用于医疗服务发展良好和医疗保健系统具有一定基础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我国沿海发达城市);高级治疗则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为了保证最好的治疗结果而采用包括当前最新治疗手段在内的一切可能手段,适用于卫生保健设施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

一、关于诊断三个指南在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诊断上均采用WHO1999年标准。

但在空腹血糖受损标准上,《中国指南》仍采用WHO1999年标准,即空腹血糖≥6.1 mmol/L但<7.0 mmol/L,而另两个指南采用ADA标准,即空腹血糖≥5.6 mmol/L但<7.0 mmol/L。

三个指南都指出为防漏诊,应进行OGTT。

《中国指南》建议,只要是空腹或随机血糖为正常值上限的人群,均应行OGTT检查,以降低糖尿病的漏诊率。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策略和治疗路径(防治指南)、附路径图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策略和治疗路径(防治指南)、附路径图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策略和治疗路径(防治指南)、附路径图前文《什么是糖尿病》中已经讲述,2型糖尿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抵抗而导致高血糖为主要症状的代谢紊乱性疾病。

因此,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来降低血糖。

下面来看看《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提供了怎样的治疗策略和路径。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常需要多种手段的联合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贯穿始终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药物治疗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则启动药物治疗。

1、首先单药治疗首选:二甲双胍。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如果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a-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

2、二联治疗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进行二联治疗。

即:二甲双胍 + 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药物: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格列奈类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二甲双胍 +a-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二甲双胍 +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二甲双胍 +TZDs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二甲双胍 + 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坎格列净、恩格列净)二甲双胍 + 胰岛素二甲双胍 +GLP-l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度拉糖肽)3、三联治疗上述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可以三种药物联合使用。

二甲双胍 + 其他两种4、多次胰岛素治疗如三联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

特别提示:采用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2 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图糖尿病治疗常用药物介绍目前糖尿病治疗药物包括口服药和注射制剂两大类。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促胰岛素分泌剂、非促胰岛素分泌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

从ADA指南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2)

从ADA指南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2)
➢ 2型糖尿病患者摄入蛋白质可能有助提高胰岛素应答,却不提高血糖 浓度。 (B)
宏量营养素供能比
糖尿病患者摄入的总能量:碳水化合物45%,脂肪36– 40%,蛋白质16-18%
三大营养素的目标摄入量根据患者饮食、代谢目标做个体 化的推荐(E)

➢同普通人群一样,推荐糖尿病患者钠的摄入量不超过 2300mg/天(B)
➢ 注重食物的质和量,强调摄入多种适量的富含营养的食物来源,制定个 体化营养干预目标 • 血糖:HbA1C < 7% • 血脂:LDL-C < 100 mg/dL; 甘油三酯 < 150mg/dL; 男性HDL-C > 40mg/dL,女性HDL-C > 50mg/dL • 血压: < 140/80mmHg
– 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总能量的10% – 膳食胆固醇摄入量<300mg/天
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每增加摄入200mg胆固醇/1000千卡, 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上升37%
– 尽可能地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富含MUFA的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心血管疾病有益。 (B)
低血糖负荷
提高胰岛素 敏感性
2020/10/23
29
康全力降低HbA1C 0.7%,改善血糖控制
一项随机对照、双盲、平行研究,纳入2型糖尿病鼻饲患者共25例,维持原降糖治疗基础,并 随机给予康全力或标准营养制剂治疗12周。结果显示,康全力组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浓度 从6.9%降到6.2%,标准配方组HbA1C无降低,p=0.034 (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剂量无变化)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主要推荐
三大营养素供能比
碳水化合物
升糖指数和血糖负荷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 (五)进入路径标准。 •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E11.2E11.9疾病编码。 •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 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 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 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 (2009年版) • 一、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进行高 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 (二)诊断依据。 •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 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 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 •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 (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 ≥7.0mmol/L (126mg/dl); • (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 • .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 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 血糖波动较大者); (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果糖 胺); (5)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 (6)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医疗版)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医疗版)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等1.一般治疗:(1)糖尿病知识教育;(2)饮食治疗;(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1)口服降糖药治疗;(2)胰岛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4)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并发症相关检查:尿蛋白/肌酐、眼底检查、心脏超声、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降脂治疗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
糖尿病患者 是否在服用他汀药物 否 是 继续治疗
LDL-C<100mg/dl (2.6mmol/L) 否
强 化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不了解
检查血脂
• 他汀药物禁忌证 否

禁用他汀药物
他汀药物适应证 • 心脑血管病史 • 年龄≥40岁 • 年龄<40岁,合并≥1项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和治疗路径
要点提示
●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A);血压<130/80 mmHg; LDL-C<2.6 mmol/L(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1.8 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 管疾病);BMI<24 kg/m2 ● 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 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 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如<8.0%)更适合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 大血管并发症 ●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 糖控制达标时,应开始药物治疗 ●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 一种口服药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采用二种,甚至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如血糖 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 HbA1c控制目标为<7%。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
(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医疗版)36350知识讲解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医疗版)36350知识讲解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医疗版)36350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等1.一般治疗:(1)糖尿病知识教育;(2)饮食治疗;(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1)口服降糖药治疗;(2)胰岛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5)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6)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 综合控制指生活方式干预,及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微量白蛋白尿的 药物治疗和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综合治疗
2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目标应具有综合性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2型糖尿病理想的综合控制目标视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 异。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将有益, 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如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 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
近期目标 消除糖尿病症状 和防止急性代谢 并发症
远期目标
预防慢性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的临床 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 脂等水平的升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发展速度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尿病基于循证 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血糖、 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 措施。降糖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教 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为了避免低血糖,血糖值≤5.6mmol/L时,重新评估降糖治疗, 血糖值<3.9mmol/L必须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10mmol/L启用胰岛素,血糖保持在7.8-10mmol/L,不 建议血糖控制目标<6.1mmol/L
应该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 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 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在治疗 调整中,可将HbA1c≥7%作为 2型糖尿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 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 标准。血糖控制应根据SMBG 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合判 断。
生活方式干预3月*
药物治疗:首选ACEI/ARB#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在社区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 发现血糖异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确 ? 小于25岁及妊娠、哺乳期血糖异常 ? 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 反复或一次严重低血糖 ? 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和治疗有困难 ? 规范治疗后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达标 ? 血糖波动大或调整胰岛素有困难
转入 是
是 转回
上级医院: ? 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 ? 急、慢性并发症治疗稳定后 ? 调整治疗方案,血糖、血压、血 脂控制达标


继续治疗
继续治疗
小结
?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的控制目标, 应具有综合管理、尽早达标、持续控制及个体化治疗特性
? 2型糖尿病的降糖、降压、调脂、抗凝等临床治疗路径为糖 尿病患者的综合性、尽早、持续和个体化达标提供有力保 障
生活方式干预3月*
药物治疗:首选ACEI/ARB#
*饮食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限酒、心理平衡 #请注意各种减压药物的禁忌症
2型糖尿病降脂治疗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
糖尿病患者
是否在服用他汀药物


LDL-C <100mg/dl (2.6mmol/L)
不了解



? 他汀药物禁忌证





他汀药物适应证
为了避免低血糖,血糖值≤5.6mmol/L时,重新评估降糖治疗, 血糖值<3.9mmol/L必须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10mmol/L启用胰岛素,血糖保持在7.8-10mmol/L,不 建议血糖控制目标<6.1mmol/L
应该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 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 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在治疗 调整中,可将HbA1c≥7%作为 2型糖尿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 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 标准。血糖控制应根据SMBG 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合判 断。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订委员会委员∙• 目录∙• 序∙• 前言∙•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糖尿病的管理(基本原则、饮食、运动、血糖自我监测、教育)∙•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低血糖∙•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慢性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和失明∙• 肾脏病变∙• 糖尿病足∙• 大血管病变∙• 高血压∙• 脂代谢紊乱∙• 代谢综合征∙•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高危人群的筛查和2型糖尿病的预防∙• 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附录∙• 参考文献目录一序———————————————————————————————二前言——————————————————————————————三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四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五糖尿病的管理——————————————————————————六糖尿病的治疗——————————————————————————七糖尿病的特殊情况————————————————————————八低血糖—————————————————————————————九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十慢性并发症———————————————————————————十一代谢综合征——————————————————————————十二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十三高危人群的筛查和2型糖尿病的预防———————————————十四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十五附录—————————————————————————————参考文献—————————————————————————————序当今,全球人类的健康面临的糖尿病威胁正日益增重,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正在人类中快速增长。

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个人简化版本

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个人简化版本

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个人简化版本)流行病学: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同时调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在18岁以上的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为 2.6%,城市 4.5%,农村 1.8%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1T2DM为主,占93.7%,T1 5.6%,其它0.7%。

2经济发达程度和个人收入与患病率有关320岁以下人群T2DM显著增加4未诊断的DM比例高于发达国家5表型特点:我国T2DM患者平均BMI在24kg/m2左右,而白种人多超过30。

国人腰围男性>85,女性>80者常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诊断标准:我国采用WHO1999年标准。

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基本原则:因不能根治,要予以终身密切关注,近期目标:控制糖尿病,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HbA1C:正常4-6%,在治疗之初至少每三个月查一次,达标后可6个月一次。

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应以空腹和/或餐后血浆血糖为准。

血糖自我监测频率:血糖控制差的或危重者每天4-7次,直至稳定,之后每周1-2天。

INS治疗者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5次,达标后每日2-4次。

口服药者达标后每周2-4次。

血糖控制和目标值HbA1c(%) <6.5空腹/餐前血糖 4.4-6.1mmol/L(80-110mg/dl)餐后2小时血糖 4.4-8.0mmol/L(80-145mg/dl)血糖控制状态分类理想良好差血糖(mmol/L)空腹 4.4-6.1 ≤7.0 >7.0非空腹 4.4-8.0 ≤10.0 >10.0HbA1c(%) 6.5 6.5-7.5 >7.5营养治疗的原则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

营养治疗的目标■获得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维持合理体重:体重在3-6个月期间减轻5%~10%。

消瘦的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饮酒■限制饮酒量,不超过1~2份标准量/日(一份标准量为285ml啤酒,375ml生啤,100ml红酒或30ml白酒,约含10g酒精)体力活动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胰岛素的起始治疗:a1型糖尿病发病时b2型糖尿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仍未达标,即可口服药+胰岛素联合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ADA 指南中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解读
在最新版(2007)美国糖尿病联合会(ADA)的糖尿病临床指南(以下简称为“ADA 指南”)中,有关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备受医学界关注。

该治疗路径是ADA 指南首次在控制高血糖的策略中,推荐具体降糖药使用的前后顺序和路径(图1)。

值得提到的是,该高血糖的控制策略是在2006年发表的 ADA /EASD 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基础上制定的。

对于一贯严格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的ADA 指南而言,该高血糖治疗路径的出现标志着在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学上,已经有了大量循证医学数据来支持临床药物治疗路径的制定。

该高血糖治疗路径中,HbA1C≥7%被作为血糖控制不佳而需要采用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分界线。

即如果当前的治疗不能使HbA1C 控制在7%以内,则需要启动治疗路径中下一步的治疗措施。

指南明确推荐,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后立即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

在此基础上,如果HbA1C≥7%则可分别加用基础胰岛素(主要指睡前使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NPH)、磺脲类药物、格列酮类药物。

在以磺脲类药物、格列酮类药物为二线治疗的路径上,在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指以基础胰岛素和餐前胰岛素为主的胰岛素治疗)之前,可进行3种口服药物的联合治疗。

而在以基础胰岛素为二线治疗的路径上,则在基础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到胰岛素强化治疗。

殊途同归,各个治疗路径的终点是强化胰岛素加二甲双胍为主的治疗,加或不加用格列酮类(图1)。

解读1: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
ADA 指南突破了传统指南中2型糖尿病治疗的流程,把二甲双胍推荐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开始的一线治疗药物,建议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在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二甲双胍。

这是因为指南的制定者已经认识到:生活方式干预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药物联合治疗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解读2: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并贯穿治疗全程
选择降糖药物是基于药物本身特点,包括:降糖效力,安全性、副作用、耐受性、

从性,病人负担、费用,降糖外的作用等,综合平衡多方面因素后才作出最适当的选择。

二甲双胍是经历了50多年的临床使用被证明具有良好降糖效果且对体重无影响、安全的药物。

同时该药物还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是目前唯一一个既兼顾疗效,又兼顾费用及安全的降糖药物。

此外二甲双胍具有降糖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荟萃分析及UKPDS研究均显示,二甲双胍能更有效地改善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危险。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不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副作用,但通过指导调节剂量可以有效避免。

二甲双胍导致的乳酸酸中毒非常罕见,其发生率低于1/100000。

因此,对于同时具有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高危险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是目前最理想的首选降糖药物。

因此,几乎各个糖尿病指南均将二甲双胍推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

在ADA指南高血糖的各个治疗路径上,二甲双胍一直被保留到最后。

共识之所以不选择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作为高血糖起始治疗,是综合考虑了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首先,磺脲类、TZDs目前尚没有明确改善大血管并发症的循证医学证据。

其次,磺脲类药物降糖效力虽与二甲双胍相似,但其严重的副作用——低血糖会在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中表现的更为突出,特别是在老年人中。

再次,磺脲类治疗后常见体重增加,不利于已经处于超重和肥胖状态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控制。

解读3:基础胰岛素作为二线药物
在既往的治疗建议中,对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不能达标的患者,建议加用第2种降糖药物,胰岛素往往被用作三线或四线药物。

但在本指南中,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主要指睡前使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NPH)被提高至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相同地位的二线治疗。

ADA指南将基础胰岛素治疗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同列为可供选择的二线治疗的主要依据是,目前没有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在血糖控制、β细胞保护和大血管保护等方面,磺脲类和胰岛素增敏剂比基础胰岛素更优越。

相反,因新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NPH导致低血糖的副作用明显减少,在许多糖尿病患者中,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发生的前提下可以使空腹血糖实现正常化,胰岛素的强大降糖作用就可以得到更好发挥。

因此,随着甘精胰岛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HbA1c超过8.5%的患者中,基础胰岛素治疗往往比加用其他药物更能使血糖控制达标。

因此,在共识中,对基础胰岛素治疗的评价是“最有效”。

解读4:强化胰岛素+二甲双胍±格列酮类作为最终治疗
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两者在作用机制上有协同作用。

在临床研究中已经被证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胰岛素和口服药联合治疗方案。

首先,胰岛素直接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二甲双胍则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起作用。

其次,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的联合使用可以减少胰岛素导致体重增加的趋势。

此外二甲双胍还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降低大血管病变发生危险。

在强化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一种以上的口服药物治疗方案的费用/效益比尚未得很好的评估。

对于一些有严重胰岛素抵抗而需要大量注射胰岛素但血糖控制仍不满意的患者,可考虑加用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药物。

解读5:流程图中未出现格列奈类和糖苷酶抑制剂类
从指南中看到,在全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格列奈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类,是综合考虑到这两类药物降糖效力相对较弱、临床支持证据少以及价格相对较高等因素。

格列奈类需多次服用,这给使用带来了不便。

瑞格列奈几乎具有与二甲双胍或磺脲类相似的降糖效力,那格列奈的作用较弱。

在安全性方面,格列奈类与磺脲类有相似的体重增加危险,但低血糖发生率较磺脲类低。

α-糖苷酶抑制剂也需多次服用,降糖效力较二甲双胍和磺脲类低。

α-糖苷酶抑制剂不导致低血糖,但α-糖苷酶抑制剂发挥作用需要饮食中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比例,这也是该药物在以蛋白和高脂饮食为主的人群中降糖作用弱的原因。

α-糖苷酶抑制剂在心血管方面的潜在益处仍须临床试验证实。

此外α-糖苷酶抑制剂价格较高。

解读6:流程图中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流程图中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包括两个步骤,即前述的基础胰岛素治疗和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没有将预混胰岛素建议为主要的控制高血糖的手段。

有关详细的胰岛素治疗路径,ADA建议参考2006年ADA和EASD共同发表的共识。

在该共识中,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是指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根据餐前血糖的控制水平依次在每餐前加用常规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治疗方案。

该治疗方案血糖检测点为空腹、三餐前和睡前。

是否在餐前使用胰岛素应根据下一餐前和睡前血糖的水平而定。

该方案血糖检测点的设定是科学和合理的。

首先,根据餐前血糖水平和本餐计划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可以计算注射胰岛素的量。

其次检测餐前和睡前血糖可以发现在胰岛素治疗中常见的餐前和夜间低血糖倾向,通过调节餐前胰岛素量和饮食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相反,如果仅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并在此基础上决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则在追求餐后血糖达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餐前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因为目前的胰岛素制剂尚没有精确控制餐后血糖的能力,因此根据餐前和睡前血糖水平决定是否使用胰岛素和胰岛素剂量是实用和安全的。

预混胰岛素的概念起源于血糖的强化治疗时代之前,其主要的特点是每天只需注射两次胰岛素,适合于不能接受强化治疗的病人。

但是,因为在制剂中胰岛素的比例固定,因此无法做到胰岛素剂量的个体化。

此外,在晚餐前注射中效胰岛素也不符合中效胰岛素的药效动力学。

因此,使用预混胰岛素晚餐后和睡前血糖控制好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因此,在最近制定的加拿大糖尿病治疗指南中,预混胰岛素已经被禁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

ADA 指南是建立在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基础上的一级指南,在国际糖尿病界起到指南风向标的作用,相信在今后各个机构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ADA 指南中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将会被广泛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