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单位、邻里单元

合集下载

中国城建史名词解释

中国城建史名词解释

居民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

各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点。

从本质上说,各种居民点都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们既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点,又是从事生产和其他活动的场所。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根据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

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的总称。

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

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

竖向规划竖向规划( site engineering ),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

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居住小区住小区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考研真题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考研真题

■《城市规划原理》历年真题2009年考研原理试题简答题(顺序不完全一致)1北宋城市革命的表现形式2欧斯曼巴黎改建的特点及其意义3居住小区小学设置应考虑因素4禁建区提出的根据5城市中心区设计商业步行街的选址考虑哪些问题?6居住小区是否可以户外路边停车并说明理由7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的作用8邻里关系与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哪些相关?9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依据的内容10城镇体系规划中城市化水平预测的主要思路是什么?论述题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重点2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进行功能分区的好坏3依据《城乡规划法》分析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特征2008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50分)一、简答1、解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及其含义。

2、评价国外战后新城建设的得失,可结合实例分析。

3、街坊式住宅区道路系统在结构上、功能上和景观上的特点。

4、居住区住宅建筑的朝向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5、计算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平均层数。

6、解释区域的系统性特点。

7、城乡统筹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和规划的意义。

8、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作用。

9、经济适用房的布局原则10、城市中心区采用一条街式布局和购物中心式布局的空间效应。

二、论述1、居住区公建配套的千人总指标、千人指标、分类指标和一般规模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一个浅丘岭地区的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为20万人,选择城市总体用地布局模式,并阐述布局主要原则。

3、结合《城乡规划法》,阐述我们城市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

2007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50分)一:简述题(每题9分,每道题不超过200字)1,划分居住区各种用地界线的一般规定是什么?2,简述住宅区中机动车停车的各类布局方式及其特征。

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确定“禁建区”主要包括的哪些内容?5,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规模的预测?6,在城市总体布局时,风玫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7,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中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中心城区规划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原理》样题

《城市规划原理》样题

《城市规划原理》样题(A)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道路红线2.雅典宪章3.城市4.商务中心5.绿地率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组织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大类。

住宅组团绿地属于用地(大类)。

3.烈度在度以上城市,建筑密度宜低于20%,100万人以上大城市,应有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路。

4.在我国,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属于第产业。

5.城市消防站一般的责任区面积应为km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城市市区土地属所有。

7.大于50万小于150万人口的重要城市防洪标准按年一遇的洪水位来确定。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A. 城市发展方面、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B. 城市发展规模、城市性质、城市型体建设空间C. 城市职能、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D. 城市性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产结构2.城市化的实质性含义是()A. 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B. 城市化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大,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C.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满足城市对劳动力的需要的过程D.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3.()是对扩展阶段中的城市做出全面的轮廓性、结构性的布置,它是一个空间结构的安排。

A. 远景规划B. 结构规划C. 竖向规划D. 总体规划4.一类用地指适于修建的用地,地形坡度一般应在()以下。

A. 8%B. 10%C. 12%D. 15% 5.历史街区的范围划定的原则不包括()。

A. 历史真实性B. 生活真实性C. 风貌完整性D. 建筑真实性6.《周礼考工记》体现()思想,《管子度地篇》体现()思想。

A. 皇权至上;自然至上B. 自然至上;皇权至上C. 皇权至上;皇权至上D. 自然至上;自然至上7.1898年英国人()写了一本书(),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考试】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4——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只有1999——2004年的有答案,答案为《城市规划原理》的页数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4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释义(20分)1、城市规划区2、邻里单元3、城市规模4、土地级差二、试对一个国外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述,并绘制总体规划简图。

(30分)三、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评述。

附简图。

(25分)四、试论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以及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25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5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释义(每个4分)1、可持续发展2、分区规划3、商务中心4、货物流通中心5、城市居住用地6、邻里单位二、简述题(每题12分)1、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3、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4、编制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什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6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1、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2、中心商务区(CBD)3、市域规划4、道路红线5、曰照间距二、简述题1、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2、城市土地经济研究对城市规划有何作用?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何要有“地块适宜性规定”?4、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5、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三、综合分析题试采用结构分析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分析某一位于城市边缘的居住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

(附规划总平面图)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7城市规划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1、城市规划区2、城市公共开发3、城市居住区4、曰照间距系数二、简述题1、城市远景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3、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概念、成果内容及其作用。

5、城市规划管理及其作用。

三、论述题1、试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中“两个根本转变”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关系。

苏州工业园案例分析

苏州工业园案例分析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4.弹性规划——预留用地
为了准备未来的发 展潜力,计划扩大 预留土地面积。例 如,不包括第二区 和第三区的15公顷 保留土地,每个街 区单位预留另外0.5 公顷土地。
指导意义: 合理划定弹性更新区域 前瞻性的预留规划衔接 合理确定土地使用年限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SIP的新城规划和工业规划都参考了新加坡 经验。除了建立一个合格的工业用地之外,乡 镇规划的应用旨在为生活在乡镇的工人创造一 个愉快的家园。
地块尺度:3>2>1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1.采用新加坡的新城规划经验
在规划SIP时,最初的概念是将工业园区分 为两个部分:一个自给自足的乡镇和一个独立 的工业区,目的是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环 境,中间有一个大型水体。根据这一想法,乡 镇在1994年的SIP总体规划中分为三个区:
指导意义:交通结构分级设置;不同功能沿 不同等级的道路布置;道路交叉口设置商业 核心;道路沿线建设绿化带,保障公共绿地 可达性。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3.交通规划——中央商务区
交通结构
计划密度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3.交通规划——中央商务区
交通组织
指导意义: 组织单向交通 沿次干道布置服务入口
案例分析——苏州工业园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1.采用新加坡的新城规划经验
在规划SIP时,最初的概念是将工业园区分 为两个部分:一个自给自足的乡镇和一个独立 的工业区,目的是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环 境,中间有一个大型水体。根据这一想法,乡 镇在1994年的SIP总体规划中分为三个区:
1.现代商业中心,平衡的职住和工业用地 2.高科技园区,优良滨湖居住环境 3.自给自足新城镇,轻工业用地

邻里单元理论

邻里单元理论

邻里单元理论【摘要】本文主要对邻里单位理论(Neighborhood Unit Theory)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的产生的背景、其发展与实践及其影响作个较为系统的阐述、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邻里城市规划社会居住区The emerge,development and effection of Neighborhood Unit The ory and Radburn PrincipleYao Sima Ping Yao Siwei Cao【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emerge,deve lopment and effection of Neighborhood Unit Theory and Radburn P rinciple.【Key words】Neighborhood City planning Society Residential areas 一、社会背景进入20世纪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很难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如面积很小的街坊内很难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生活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和速度。

另外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的影响着那些沿街周边布置的住宅的安宁和卫生,使居住环境质量明显地下降。

二、理论背景20世纪初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高潮时期,美国人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建设“郊区花园城市”的尝试,实践中认识到不仅要设计一个美丽的环境,还必须创造更适合于人们居住的生活社区(Community)。

1920年代初,在纽约进行了社区问题的讨论并与1923年成立了美国地区协会,对美国当时的社区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产生了许多理论。

邻里中心综述

邻里中心综述

“邻里中心综述一、起源与发展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C.A.佩里首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

邻里单位的规模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为原则,邻里单位内配置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中心。

1933年8月,勒·柯布西耶主持通过的《雅典宪章》把“邻里单位”原则作为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思想。

邻里单位思想在20世纪中叶影响甚广,直至60年代,一些社会学家提出来,人们的活动并不只限于邻里。

于是,邻里单位理论逐渐发展为社区规划理论,即根据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把住宅区作为社会单位加以全面规划。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邻里中心的概念在新加坡得到了延续,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新加坡城市规划成功的写照,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即一个分层次、配套的居住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概念。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依其服务范围从大到小,包括区域中心、镇中心、居住区中心、邻里组团中心及各自周围的其他配套设施。

参照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于1997年11月成立。

公司在开发、运营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中国式“邻里中心”完整、独特的经营理念,将商业和公益项目有机结合,完善和优化商用产业组合,努力实现“消费者、经营者、股东”三满意,得到中新两国政府的一致肯定,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成功典范之一。

邻里中心”自2000年成功商标注册以来,成功入选“2008中国最具成长性商业品牌”。

二、概念、模式、功能与定位邻里中心是一个社区服务概念,在新加坡盛行,指在3000户至6000户居民中设立的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商业、服务、娱乐中心。

它能妥善地解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中的若干实际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素质提高起到根本的保障作用。

作为一种社区商业服务模式,邻里中心成为以房屋租售为基础、以日常需求作功能定位、以房东身份进行管理的区域综合性商业模式,被专家称为不同于百货零售、超市、大卖场、专卖店的第五种“商业业态”。

居住区规划邻里单元

居住区规划邻里单元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 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ze)提出 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 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 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 文化、价值认同感。
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 4000户,用地10—35公顷。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3.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 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 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 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一、住宅区的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5.住宅群落
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 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 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城 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 形式。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 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 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 单位有一所小学。
第三层次:住户彼此偶尔见面但认为他或他们是属于 自己社区一部分的应该帮助型。

“邻里单位”理论在我国产业园区中的实际应用

“邻里单位”理论在我国产业园区中的实际应用

“邻里单位”理论在我国产业园区中的实际应用摘要:伴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提升,产业园区也逐步进入了转型提升的阶段,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布局失衡、商品供应缺失、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也应运而生。

怎样处理好上述问题,并同时反映企业对引进高新产业技术和高科技人才进入企业的核心需求,是本文的关键性议题。

同时规划企业引入邻里概念,并研究这一概念在中国国内产业园区实际运用的案例,并以宽甸城南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研究产业园区内的公共服务配套对策与园区活力增强途径。

关键词:邻里中心;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1邻里单位的概念在产业园区规划中的实践应用1.1概念起源社会邻里关系的定义,起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年由美籍现代社会学理论家C.A.佩里指出的"邻里单位",它是一个具有丰富现代社会学理论知识奠定基石的学说研究思路,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居住区建设之中,并形成了范式。

从早期流行欧美到后来欧洲城市的引入,在持续的经验摸索与理念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其概念,核心是在城市规划单元内进行基本的生活配套,以降低城市日常大量性通勤交通。

1.2理论拓展新加坡政府于一九六五年实施的租屋项目,是利用邻里理念对高种群人口密度区域的社区规划与服务管理的最佳应用,它所衍生出的"邻里中心"的商业模式,在新政府的租屋区向居民住户提供了完备的日常生活配套服务。

组团式的产业布局方式,可以推动公司内部的协同,联合各行业,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2产业园区传统工业园区的功能布置方法较强调在工业生产结构与空间上的协调性,包括工业生产工艺对空间结构的布置要求、城市交通对路网体系的布置要求等,因此较少将数产业园进一步发展成为工业都市的有机组成单元。

这些布局方案,在给工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时候,也形成了若干问题。

2.1传统功能分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不同要求传统产业园设计思想在工业园区功能布置中特别注重空间划分:在工业用地与住宅、公共服务机构等的主要功能之间保留适当间隔,同时建立必要的隔离绿地。

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
德雷朋系统
1928年建立的雷德朋(Radburm)社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的设计师是美国的斯泰恩和赖特"该社区最大的特点是其/人车分流0路网系统"它设计了一个与汽车道路分隔的步行道路,通往每户住宅的后门,这种步行道路经过住宅之间的绿地,然后再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路"机动车道路按照道路分级的原则设计,形成/干路一一支路一一尽端路的模式,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口袋状"后来,人们将这种由车行和步行分别组织的道路系统称之为/雷德朋系统〔"这种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後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後﹐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二战之后,西方许多大城市纷纷以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指导,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伦敦规划和大巴黎规划。1945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对以伦敦为核心的大都市圈作了通盘的空间秩序安排,以疏散为目标,在大伦敦都市圈内计划了10多个新镇以接受伦敦市区外溢人口,减少市区压力以利战后重建。而人口得以疏散关键在于这些新镇分解了伦敦市区的功能,提供了就业机会。后来,伦敦政府换了许多届,但这个规划没有变,建成了一系列的新城。
新城市主义者在上述核心思想的主导下,分别推行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住区模式,
一种是杜安尼夫妇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另一种是彼得来自尔索普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
TND模式主张向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学习,试图打破简单的功能分区,重塑邻里空间,回归传统的社区生活方式,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其主要内容是.以邻里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每个邻里以400m左右为半径,规模约为16一80hm2"邻里内有多种类型的住宅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大部分家庭到邻里中心的距离都在smin左右"公共设施围绕邻里中心进行布置,住宅后巷作为邻里间交往活动的场所等,以网格状道路系统来组织邻里单元,增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课历年试题参考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课历年试题参考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制作:DualChendualchen@重要说明1、本文件为制作者本人从多途径搜集历年真题资料以及回忆当年考题整理制作而成;2、非官方权威真题,不确保试题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3、本资料仅供本人内部参考使用,不得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

历年试题参考目录城市规划原理(1994-2009)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1994-2009)1994-2009年试题分类分析………………2-51994年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6- 71995年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8- 91996年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10-111997年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12-131998年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14-151999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16-172000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18-192001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20-212002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22-232003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24-252004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26-272005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28-292006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30-312007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32-332008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34-352009年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36-37附件:80年代部分试题1988年城市道路与交通………………38-391987年城市道路与交通………………40-411985年城市道路与交通 (42)1984年城市道路与交通………………43-45VeryCC制作VeryCC@1994年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试题(总分:100分)一、名词解释,并说明用途(每题5分,共50分)1.车流密度;2.车头间隔;3.竖曲线;4.视距三角形;5.匝道;6.加速度增加率;7.运营车速;8.港湾式停靠站;9.路拱;10.冲突点。

二、问答题(共38分)1.(18分)某市有一条交通干道与铁路平面相交,由于铁路行车频繁,经常关闭道口,就将铁路道口改为立体交叉,道路上跨铁路,其布置如右图。

邻里单位、邻里单元

邻里单位、邻里单元

邻里单元:“邻里单元”是组成居住区的“核心细胞”,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元”(Neighbourhood Unit)理论。

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科拉伦斯.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生态城市的空间及土地利用研究

生态城市的空间及土地利用研究

生态城市的空间及土地利用研究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口逐渐向沿海大城市集中。

由于城市人口过多造成了住房困难、用地紧张、交通拥堵、城市过饱和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人类的活动对城市生活环境以及城市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从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生态城市主要指环境污染少,城市环境整洁优美,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自然景观与城市空间结构融为一体的城市。

以系统的思维来看,生态城市的整体空间设计包含了连续空间层级上的物质空间设计,包含了从“单体建筑”到整个“城市”,甚至“区域”的空间规划设计,其内容包括:不同层级上城市空间的尺寸、形态、组合方式、影响因素等等。

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城市空间结构:微观城市空间:建筑—街区;中观城市空间:街区—邻里;宏观城市空间:邻里—城区—市镇—城市;宏观城市组合。

几个方面。

中国大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高于欧洲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欧洲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北美、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而与亚洲的大城市相比,人口密度处在中等的密度。

这反映在城市居住类用地类型的“建筑—街区”的空间层级上,表现为较高的经居住人口密度,建筑形式为多层、中高层的公寓,而独立式住宅、连排式住宅等建筑形式在中国大城市非常少见,只有在城市郊区中,作为社会富裕阶层的住宅形式而言。

邻里单位理论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居住地域为基本构成单元,以创造完备的基本生活环境为主旨,把居住的安全、宁静、朝向、卫生等功能放在首位,特别强调邻里的亲和氛围与社区活动,是一种理想的城市居住用地组织方式。

邻里单元理论进入中国后,与苏联的居住小区理论结合,形成中国的“居住区—居住组团—院落”为结构特征的居住规划模式。

在确定居住区的规模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居住区级别的商业、文化、医疗等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约800—1000m;城市交通的影响,我国城市干道的间距在600—1000m,因此干道之间的用地一般在36—100hm2;具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即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以3万到5万人为宜。

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

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

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克莱伦斯佩里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

他提出了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包括:
(1)邻里单位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的安全和安静;
(3)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中;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江门货架 dkmcxcbhsd23。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社区或居住区域内,居民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这些原则对于维持友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1. 尊重与沟通:邻里单位应相互尊重,并保持积极的沟通。

每个人应该倾听并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关切。

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解决问题,避免误解和冲突。

2. 社区参与:邻里单位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事务。

这包括参加社区会议、志愿者服务、邻里招待会等。

通过积极参与,居民有机会与邻居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共同为社区做出贡献。

3. 照顾和关爱:邻里单位应该关心和帮助彼此。

在有需要时,提供帮助,比如看护邻居的孩子、照管家中的宠物、分享食物等。

这种关心和关爱的行为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互信和友好关系。

4. 共享资源:邻里单位应该合理共享共有资源,例如停车位、共用设施和社区公园。

大家应该互相尊重并遵守相关规定,以确保公平和和谐的使用。

5. 环境保护:邻里单位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和改善居住环境。

这包括妥善处理垃圾、节约能源、减少噪音和尊重环境保护法规。

通过共同关注环境问题,邻里单位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居住环境。

总之,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是以尊重、沟通、参与、照顾、共享和环境保护为核心价值,通过遵守这些原则,可以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以及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

一个世纪城市理论总结

一个世纪城市理论总结

一个世纪城市规划理论总结近一个世纪城市规划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类: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

其他诸多规划理论的提出往往是以这三个理论为依托的。

1.田园城市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後﹐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其中主要有莱奇华斯田园城市,韦林田园城市等。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等颇有影响。

(1)卫星城镇理论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邻里单位名词解释

邻里单位名词解释

邻里单位名词解释邻里单位是指在社区或小区内相互关联的社会组织或机构。

这些单位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各种服务、提升社区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助和社会融入。

常见的邻里单位包括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等。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专业性,共同构成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

首先,社区居委会是邻里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居民选举产生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社区的日常事务。

居委会可以代表居民向政府反映问题和诉求,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居民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居委会也可以提供居民服务,如咨询、申请公共服务等,使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社区政策、规划和资源。

其次,物业管理处是负责社区维修和维护的机构。

它负责社区内公共设施的管理、保养和维修,如道路、绿化、电梯、供水和供电等。

物业管理处还负责管理社区的安全,维护社区的良好秩序。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管理处能够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体验。

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

它承担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职责,如健康宣传、健康咨询、预防接种、家庭医生签约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如门诊治疗和基本的医学检查。

通过提供便捷、高效和质量可靠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

最后,社区教育中心是提供教育培训的机构。

它可以提供各类教育和培训服务,如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文化娱乐等。

社区教育中心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社区活动,如读书俱乐部、美术班、舞蹈团等,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

邻里单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们居中于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和高质量的服务,是社区良好运行和居民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加强和完善邻里单位的建设和运作,居民将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社区服务和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社区也将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佩里邻里单位原则

佩里邻里单位原则

佩里邻里单位原则佩里邻里单位原则是一种管理原则,旨在促进邻里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推动整个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该原则强调邻里单位之间的互助与支持,通过相互借鉴和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整个社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邻里单位是指在同一社区内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各个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小区等。

佩里邻里单位原则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邻里单位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实现共同的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佩里邻里单位原则强调的是互助与支持。

在社区内,邻里单位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和困难。

例如,某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可以向其他企业寻求帮助和合作,共同攻克难关。

这种互助与支持的精神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问题,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

佩里邻里单位原则提倡的是相互借鉴和学习。

社区内的邻里单位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对方的经验和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例如,某个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可以与其他企业分享相关经验,提升整个社区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相互借鉴和学习,邻里单位可以共同进步,实现共赢。

第三,佩里邻里单位原则强调的是资源共享。

社区内的邻里单位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例如,某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某种原材料,而另一个企业恰好有多余的这种原材料,那么双方可以进行资源交换,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

通过资源共享,邻里单位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佩里邻里单位原则强调的是合作与协作。

社区内的邻里单位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和协作,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

例如,某个社区内的多个企业可以组成产业联盟,共同开展市场拓展、产品研发等活动,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通过合作与协作,邻里单位可以共同应对市场竞争,提升整个社区的综合实力。

佩里邻里单位原则是一种促进社区发展的管理原则。

它强调邻里单位之间的互助与支持,相互借鉴和学习,资源共享,以及合作与协作。

通过遵循佩里邻里单位原则,社区内的各个单位可以实现共同发展,提升整个社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里单元:“邻里单元”是组成居住区的“核心细胞”,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元”(Neighbourhood Unit)理论。

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科拉伦斯.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在邻里单元系统里,各部分被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邻里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城市邻里单位既被看做较大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其自身也应被当做一个单独的实体。

政府管理、消防、安全保卫及其它各种服务,都依赖于城市市政设施来提供。

大多数居民在邻里单位之外工作,同时为了投资证券、观看演出或参观博物馆,甚至是购买钢琴,他们不得不光顾城市中心区。

但是有一些功能设施确实是地方性的,并且专属于一处精心规划的社区。

其它邻里机构和服务只是偶尔出现,但以下服务设施却是非常普遍的。

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学校、小公园和游戏场地、小区商业和居住环境。

父母们对城市中的公共教育系统普遍感兴趣,但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上学的学校则尤为关注。

类似地,他们也非常关注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共同玩耍的庭院。

关于小商店,住户们只要求它们可以方便到达,并不要求它们一定紧邻自己的住宅。

商店应该相对集中且能满足多种要求。

在“居住环境”这个词中,包含着建筑质量、道路格局、街边和庭院绿化、建筑布局和后退距离及其与商店的关系等多方面内容。

居住区的汽车加油站和其它商业设施也都被列入居住环境,并且整体塑造着它的外部氛围。

这些,都构成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的特点。

邻里单位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目录
1简介
2创建者
3组成原则
4大街坊概念
5出现原因
1简介
编辑
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它针对当时城市道路上机动交通日益增长,车祸经常发生,严重威胁老弱及儿童穿越街道,以及交叉口过多和住宅朝向不好等问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

在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和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并以此控制和推算邻里单位的人口及用地规模。

为防止外部交通穿越,对内部及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

住宅建筑的布置亦较多地考虑朝向及间距,该理论对30年代欧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颇大,在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

2创建者
编辑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元”(Neighbourhood Unit)理论。

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邻里公共空间;邻
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
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C·A·佩里于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在同一邻里单位内部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增进理解人口交流。

3组成原则
编辑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
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
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
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4大街坊概念
编辑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Radburn)最为著名。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

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人车分流系统”。

5出现原因
编辑
邻里单位是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产生的,是居住区的规划理论。

其基本出发点一是以邻里单位为细胞来组织居住区,二是力图解决现代机动车交通对居民,特别是对小学生上学的安全的影响。

美国人佩里于1929年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名称,并由建筑师斯坦确定了邻里单位的示意图式。

这一图式首先考虑小学生上学不穿越马路,以小学为半径,以1/2mile(1mile=1.6093km)为半径来考虑邻里单位的规模,在小学校附近还设置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邻里单位内部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静谧、优美的步行环境,把机动交通给人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
缺失的邻里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流动人口增加,小区人口结构复杂化,邻里距离增大。

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年人儿童,行动方便,幼儿园服务半径5分钟25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