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单位

合集下载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社区或居住区域内,居民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这些原则对于维持友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1. 尊重与沟通:邻里单位应相互尊重,并保持积极的沟通。

每个人应该倾听并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关切。

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解决问题,避免误解和冲突。

2. 社区参与:邻里单位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事务。

这包括参加社区会议、志愿者服务、邻里招待会等。

通过积极参与,居民有机会与邻居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共同为社区做出贡献。

3. 照顾和关爱:邻里单位应该关心和帮助彼此。

在有需要时,提供帮助,比如看护邻居的孩子、照管家中的宠物、分享食物等。

这种关心和关爱的行为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互信和友好关系。

4. 共享资源:邻里单位应该合理共享共有资源,例如停车位、共用设施和社区公园。

大家应该互相尊重并遵守相关规定,以确保公平和和谐的使用。

5. 环境保护:邻里单位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和改善居住环境。

这包括妥善处理垃圾、节约能源、减少噪音和尊重环境保护法规。

通过共同关注环境问题,邻里单位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居住环境。

总之,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是以尊重、沟通、参与、照顾、共享和环境保护为核心价值,通过遵守这些原则,可以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以及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

居住区发展历程-1

居住区发展历程-1

中国住区规划发展60年历程与展望开彦赵文凯摘要:中国住区规划60年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有着紧密的关系。

早期50-60年代受西欧和前苏联的影响,邻里单位理论逐渐由扩大街坊演变成以小学半径为规划范围小区概念。

但是,在“先生产、后生活”原则下,住区规划发展几乎停滞。

进入70-90年代社会经济复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模式。

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的研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小区的模式发展。

98年的商品房市场的推进使住区规划呈现了多样化、多极化和多品种的局面,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前言中国住区规划发展经历了早期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逐步演变为完整的小区开发模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赋予了住区规划新的创新活力,住区环境和居住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我国大多住区规划设计受市场的控制影响,只重视外表而不关注内在,只讲花园而不重视室内性能。

希望本文能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1.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78)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因人的社会属性而聚居在一起,形成居住区。

居住区的形态受到生产力水平、地理气候条件、家庭结构、建筑技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受到巨大威胁,19世纪末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开始针对居住拥挤、日照通风不良、环境恶化、卫生设备落后等问题相继颁布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法案,有关学者也开始寻求对策,逐步形成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的理论。

1.1邻里单位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1929年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图1),试图以邻里单位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态和构想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邻里单位的基本特点有: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和生活服务设施结合的中心广场或绿地布置;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

邻里中心综述

邻里中心综述

邻里中心综述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邻里中心综述一、起源与发展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首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

邻里单位的规模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为原则,邻里单位内配置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中心。

1933年8月,勒·柯布西耶主持通过的《雅典宪章》把“邻里单位”原则作为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思想。

邻里单位思想在20世纪中叶影响甚广,直至60年代,一些社会学家提出来,人们的活动并不只限于邻里。

于是,邻里单位理论逐渐发展为社区规划理论,即根据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把住宅区作为社会单位加以全面规划。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邻里中心的概念在新加坡得到了延续,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新加坡城市规划成功的写照,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即一个分层次、配套的居住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概念。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依其服务范围从大到小,包括区域中心、镇中心、居住区中心、邻里组团中心及各自周围的其他配套设施。

参照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于1997年11月成立。

公司在开发、运营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中国式“邻里中心”完整、独特的经营理念,将商业和公益项目有机结合,完善和优化商用产业组合,努力实现“消费者、经营者、股东”三满意,得到中新两国政府的一致肯定,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成功典范之一。

“邻里中心”自2000年成功商标注册以来,成功入选“2008中国最具成长性商业品牌”。

二、概念、模式、功能与定位邻里中心是一个社区服务概念,在新加坡盛行,指在3000户至6000户居民中设立的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商业、服务、娱乐中心。

它能妥善地解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中的若干实际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素质提高起到根本的保障作用。

作为一种社区商业服务模式,邻里中心成为以房屋租售为基础、以日常需求作功能定位、以房东身份进行管理的区域综合性商业模式,被专家称为不同于百货零售、超市、大卖场、专卖店的第五种“商业业态”。

城市规划原理2014

城市规划原理2014

2)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 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放射出六条大 道,由内向外依次为:中央公园 (20hm2)——公共建筑(市政厅、 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医院等)—— 公园(58hm2)——商店和商品展览 馆——住宅——林荫道( 宽128m,中 间有学校、儿童游戏场、教堂等)—— 花园住宅——永久绿地
1-图书馆 2-医院 3-博物馆 4-市政厅 5-音乐厅 6-剧院 7-水晶宫 8-学校运 动场
“300万人城市”: ——中央为商业区,有40万居民住在24座60 层摩天大楼; ——高楼周边有大片绿地; ——周围的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的多层 连续板式住宅楼; ——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平面是现代化的几何形构图,矩形与对 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 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2.康帕内拉——太阳城
城市结构为7个同心圆,财产公有制。
3.罗伯特· 欧文——新协和村
欧文提出以“劳动交换银行”和 “农业合作社”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 费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1817年提出 “新协和村”的示意方案,居住人口 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和幼儿园。 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 一分配。
4.傅立叶——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
傅立叶1829年在“工业与社会的新 世界”一书中,提出以名为“法朗吉” 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由1500—— 2000人组成公社,实行有组织的大生产。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西方早期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 1.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发表著作 《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1902年再版 时以《 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 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城市发展史考试重点

城市发展史考试重点

城市发展史考试重点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3、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三种设想是乌托邦、欧文的新协和村、傅之叶的公社。

4、《建筑十书》的作者是维特威。

5、卡洪城是古埃及时期建设的城市。

6、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的城市中心的主要建筑是教堂7、今天规划界一般都把“田园城市”理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8、柯布西耶1922年发表了《明日的城市》一书,其中阐述了他的规划思想。

9、公园前6世纪末希腊城市也开始形成,古希腊是个城邦国家,当时的城市设计经典当属雅典卫城,当时雅典卫城是宗教的圣地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10、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是巴洛克风格的城市设计典范。

11、美国建筑师F.C.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是广亩城市。

12、城市的职能①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场所。

②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

③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④商品交易的场所。

⑤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13、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规划特点①明显是中轴线、整齐归一。

②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齐。

③开创中国都城整齐归一的新规划。

14、邻里单位理论的主要内容①邻里单位作为小区的“细胞”。

②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

③内部设置服务设施。

④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一起,改良主义。

15、元大都规划的特点①三套方案,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的布局(继承了唐宋以来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②把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划的园圃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完善的上下水道。

④系统、细致、完善的规划与建设。

16、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

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一个城市。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主群。

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

“邻里单位”理论在我国产业园区中的实际应用

“邻里单位”理论在我国产业园区中的实际应用

“邻里单位”理论在我国产业园区中的实际应用摘要:伴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提升,产业园区也逐步进入了转型提升的阶段,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布局失衡、商品供应缺失、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也应运而生。

怎样处理好上述问题,并同时反映企业对引进高新产业技术和高科技人才进入企业的核心需求,是本文的关键性议题。

同时规划企业引入邻里概念,并研究这一概念在中国国内产业园区实际运用的案例,并以宽甸城南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研究产业园区内的公共服务配套对策与园区活力增强途径。

关键词:邻里中心;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1邻里单位的概念在产业园区规划中的实践应用1.1概念起源社会邻里关系的定义,起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年由美籍现代社会学理论家C.A.佩里指出的"邻里单位",它是一个具有丰富现代社会学理论知识奠定基石的学说研究思路,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居住区建设之中,并形成了范式。

从早期流行欧美到后来欧洲城市的引入,在持续的经验摸索与理念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其概念,核心是在城市规划单元内进行基本的生活配套,以降低城市日常大量性通勤交通。

1.2理论拓展新加坡政府于一九六五年实施的租屋项目,是利用邻里理念对高种群人口密度区域的社区规划与服务管理的最佳应用,它所衍生出的"邻里中心"的商业模式,在新政府的租屋区向居民住户提供了完备的日常生活配套服务。

组团式的产业布局方式,可以推动公司内部的协同,联合各行业,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2产业园区传统工业园区的功能布置方法较强调在工业生产结构与空间上的协调性,包括工业生产工艺对空间结构的布置要求、城市交通对路网体系的布置要求等,因此较少将数产业园进一步发展成为工业都市的有机组成单元。

这些布局方案,在给工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时候,也形成了若干问题。

2.1传统功能分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不同要求传统产业园设计思想在工业园区功能布置中特别注重空间划分:在工业用地与住宅、公共服务机构等的主要功能之间保留适当间隔,同时建立必要的隔离绿地。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

组成原则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 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 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3)开放空间:应 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 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5)地方商业:与服务 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 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 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大街坊概念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Radburn)最为著名。雷德朋的设计 (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就是以 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 的居住环境。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 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 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这种人行交通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通常被称作“雷德朋人车分流系统”。
出现原因
邻里单位是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产生的,是居住区的规划理论。其基本出发点一是以邻里单位为细胞来组织 居住区,二是力图解决现代机动车交通对居民,特别是对小学生上学的安全的影响。美国人佩里于1929年首先提 出了邻里单位的名称,并由建筑师斯坦确定了邻里单位的示意图式。这一图式首先考虑小学生上学不穿越马路, 以小学为半径,以1/2mile(1mile=1.6093km)为半径来考虑邻里单位的规模,在小学校附近还设置日常生活所 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邻里单位内部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静谧、优美的步行环境,把机动交通给人造成的危害 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2016年湖南省注册城市规划师:邻里单位六条基本原则考试试卷

2016年湖南省注册城市规划师:邻里单位六条基本原则考试试卷

2016年湖南省注册城市规划师:邻里单位六条基本原则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1、根据影响人群生活生产活动的因素,环境的构成包括。

A:自然环境和经济因素B:思想文化因素和人口因素C: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D: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E:经济政策2、建设项目各组成功能部分之间有机联系的骨架是。

A:空间组织B:交通组织C:流线组织D:群体组织E:经济政策3、在公共设施开发的阶段,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城市规划中所确定的各项公共设施分步骤地纳入到各自的建设计划之中,并予以实施,尤其是对于发展性公共设施开发。

A:项目设想B:可行性研究C:项目决策D:项目实施E:综合治理4、根据,热网可分为蒸汽管网、热水管网和混合式管网三种。

A:输送介质的不同B:平面布置类型的不同C:热源与管网之间的关系D:用户对介质的使用情况不同E:经济政策5、污染极其严重,一般布置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地段上的工业类型是工业。

A:隔离B:严重干扰和污染的C: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D:一般E:综合治理6、在城市中相比而言最不常用的护坡类型是。

A:干砌石护坡B:草皮土质护坡C:混凝土护坡D:浆砌石护坡E:经济政策7、根据城市特点,城市排涝标准中的降雨历时一般不超过h。

A:8B:12C:18D:24E:经济政策8、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中,把城市发展问题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并且将城市物质环境的建设和对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结合在一起,由此引起了社会改革家和工程师们的热情和想象的是。

A:法国巴黎改建B:城市美化C:空想社会主义D:公司城建设E:综合治理9、一般应设在城市郊区、水陆交通条件方便的地方,有专用的独立地段的是仓库。

A:储备B:转运C:收购D:供应E:综合治理10、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是。

A:行政体系B:公共卫生事业体系C:法律法规体系D:管理体系E:综合治理11、通过,可以避免数据的重复建设,降低政府信息化成本。

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

为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建筑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800~1 000m,居住小区级400~500m,居住组团级150~200m 。

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

各类建筑服务半径小区内商店300米托儿所300米小学500中学 1000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须设置在车站、码头、机场、大型旅馆、商店、体育场、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医院、旅游场所、商业街等公共建筑附近。

其服务半径为100~300m。

城市公共设施集中地段,公用汽车库库址距主要服务对象不宜超过500m。

详规原理——四、居住区的组织思想、规划结构等第四章居住区的组织思想、规划结构、类型、规模及规划形式组织思想、规划结构、规划形式是一组概念相近的名词。

是与居住区规划相关的内容。

组织思想--可以理解为一种理论和方法。

即居住区的理论和方法。

规划结构--主要是指规划用地的结构,也就是在一定的组织思想指导下的用地与用地之间的关系。

规划形式--即规划结构的表现形式。

包括组织思想上的和空间形态的表现形式。

组织思想、规划结构、规划形式都是说明要从“整体”上把握城市规划,把握居住区的规划。

没有整体的规划是不成为规划的,没有整体的规划不可能指导城市建设,一定意义上说,规划就是站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城市的规划结构是一样的概念:城市的规划结构应该包含有规划对象全部的构成要素,反映各系统的构成在构成配置与形态方面的内在的和相互的基本关系(包括基本规律与要求),同时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图形来表现。

(参考书P30)整体的观念反映在很多方面。

工程、艺术等。

同样,结构的概念也是非常的重要,结构合理就意味着整体的合理科学性。

而规划结构的不合理,将是规划布局上的至命缺陷,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居住区组织思想的演变(一)古代城市中的组织思想1.居住用地的组织,随城市出现形成,我国周代有“里”,古希腊与罗马时代有“坊”就是例证。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第一篇:《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

在著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

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

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

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

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

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

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

邻里单位名词解释

邻里单位名词解释

邻里单位名词解释邻里单位是指在社区或小区内相互关联的社会组织或机构。

这些单位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各种服务、提升社区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助和社会融入。

常见的邻里单位包括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等。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专业性,共同构成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

首先,社区居委会是邻里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居民选举产生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社区的日常事务。

居委会可以代表居民向政府反映问题和诉求,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居民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居委会也可以提供居民服务,如咨询、申请公共服务等,使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社区政策、规划和资源。

其次,物业管理处是负责社区维修和维护的机构。

它负责社区内公共设施的管理、保养和维修,如道路、绿化、电梯、供水和供电等。

物业管理处还负责管理社区的安全,维护社区的良好秩序。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管理处能够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体验。

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

它承担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职责,如健康宣传、健康咨询、预防接种、家庭医生签约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如门诊治疗和基本的医学检查。

通过提供便捷、高效和质量可靠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

最后,社区教育中心是提供教育培训的机构。

它可以提供各类教育和培训服务,如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文化娱乐等。

社区教育中心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社区活动,如读书俱乐部、美术班、舞蹈团等,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

邻里单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们居中于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和高质量的服务,是社区良好运行和居民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加强和完善邻里单位的建设和运作,居民将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社区服务和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社区也将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合集

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合集
地租的概念包括两个因素,即转换收益和经济租金。转换收益是指土地持有者将土地供给不同的活动使用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经济租金代表了高于转换收益的溢价,所以能获得这个溢价是由于存在着竞争以取得稀缺的土地。
在城市中,区位是决定土地租金的重要因素。W·伊萨德认为,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主要有:(1)与中心商务区(CBD)的距离;(2)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3)竞争者的数目和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法国人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
柯布西埃的理论面对大城市发展的现实,承认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他认为,大城市的主 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 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 展,增加人口密度。
他们的位置;(4)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现在比较精致而且也是比较重要的地租理论是W·阿隆索于1964年 提出的竞租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根据各类活动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或所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这些活动的位置。所谓竞租,就是人们 对不同位置上的土地愿意出的最大数量的价格,它代表了对于特定的土地使用,出价者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量的租金以获得那块土地。根据阿隆索的调查,商业由于靠 近市中心就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随后依次为办公楼、工业、居住、农业。根据该理论,在单中心城市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城市同心圆而已的结论。
。大 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开放空间—邻里单位2013.08.26

开放空间—邻里单位2013.08.26

目录1.对开放空间的认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开放空间的定义 (5)1.2.多角度分类 (3)1.3.开放空间的特点 (4)1.4.开放空间的功能 (5)2.绿地开放空间 (5)2.1.城市绿地定义 (6)2.2.绿地开放空间定义 (6)3.目前海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所存在的问题 (6)3.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 (7)3.2.城市绿地可达性不足 (8)3.3.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单一 (9)4.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功能 (9)4.1.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 (10)5.村庄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12)5.1.区域位置 (12)5.2.资源条件分析 (12)5.3.现状用地分析 (12)5.4.自然村分布 (13)5.5.产业基础分析 (14)5.6.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14)5.7.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14)5.8.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15)5.9.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16)5.10.现状综合条件优、劣势分析 (16)6.村域发展规划 (18)6.1.村域发展思路 (18)6.2.产业发展规划 (19)6.3.空间发展结构 (20)6.4.村域发展规模 (22)6.5.村域土地利用规划 (24)7.村域各专项规划 (27)7.1.村域用地三区管控 (27)7.2.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7)7.3.村庄建设风貌引导 (28)7.4.基础设施规划 (29)7.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3)7.6.防灾减灾规划 (35)7.7.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38)8.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39)8.1.近期建设整治规划 (39)8.2.规划实施管理建议 (44)1.居住区类型与规模1.1.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
德雷朋系统
1928年建立的雷德朋(Radburm)社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的设计师是美国的斯泰恩和赖特"该社区最大的特点是其/人车分流0路网系统"它设计了一个与汽车道路分隔的步行道路,通往每户住宅的后门,这种步行道路经过住宅之间的绿地,然后再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路"机动车道路按照道路分级的原则设计,形成/干路一一支路一一尽端路的模式,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口袋状"后来,人们将这种由车行和步行分别组织的道路系统称之为/雷德朋系统〔"这种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後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後﹐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二战之后,西方许多大城市纷纷以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指导,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伦敦规划和大巴黎规划。1945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对以伦敦为核心的大都市圈作了通盘的空间秩序安排,以疏散为目标,在大伦敦都市圈内计划了10多个新镇以接受伦敦市区外溢人口,减少市区压力以利战后重建。而人口得以疏散关键在于这些新镇分解了伦敦市区的功能,提供了就业机会。后来,伦敦政府换了许多届,但这个规划没有变,建成了一系列的新城。
新城市主义者在上述核心思想的主导下,分别推行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住区模式,
一种是杜安尼夫妇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另一种是彼得来自尔索普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
TND模式主张向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学习,试图打破简单的功能分区,重塑邻里空间,回归传统的社区生活方式,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其主要内容是.以邻里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每个邻里以400m左右为半径,规模约为16一80hm2"邻里内有多种类型的住宅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大部分家庭到邻里中心的距离都在smin左右"公共设施围绕邻里中心进行布置,住宅后巷作为邻里间交往活动的场所等,以网格状道路系统来组织邻里单元,增

城市规划与设计创新考核试卷

城市规划与设计创新考核试卷
B.工业区附近
C.靠近公园和学校
D.商业区中心
5.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是()
A.创造美观的建筑
B.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C.营造宜居的城市空间
D.提高城市绿化率
6.以下哪项不属于城市设计的范畴?()
A.建筑设计
B.景观设计
C.交通规划
D.城市规划
7.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是()
A.绿地系统
B.街道空间
C.广场设计
A.展览展示
B.座谈会
C.网络投票
D.专家评审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协调发展。
2.城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__原则、______原则和______原则。
3.城市交通规划中,道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等级。
2.城市设计仅限于建筑外观设计,不包括街道和公共空间设计。()
3.城市交通规划应优先考虑机动车出行,忽略行人和非机动车。()
4.生态城市的设计重点在于提高城市绿化率,不考虑节能减排。()
5.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美化城市环境,不涉及生态保护。()
6.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依赖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关系不大。()
B.苏州
C.扬州
D.镇江
(以下为其他题型,本题仅要求输出单项选择题,故不再继续编写)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
A.可持续发展
B.人本原则
C.综合协调
D.经济效益

邻里中心综述

邻里中心综述

邻里中心综述一、起源与发展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C.A.佩里首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

邻里单位的规模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为原则,邻里单位内配置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中心。

1933年8月,勒·柯布西耶主持通过的《雅典宪章》把“邻里单位”原则作为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思想。

邻里单位思想在20世纪中叶影响甚广,直至60年代,一些社会学家提出来,人们的活动并不只限于邻里。

于是,邻里单位理论逐渐发展为社区规划理论,即根据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把住宅区作为社会单位加以全面规划。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邻里中心的概念在新加坡得到了延续,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新加坡城市规划成功的写照,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即一个分层次、配套的居住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概念。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依其服务范围从大到小,包括区域中心、镇中心、居住区中心、邻里组团中心及各自周围的其他配套设施。

参照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于1997年11月成立。

公司在开发、运营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中国式“邻里中心”完整、独特的经营理念,将商业和公益项目有机结合,完善和优化商用产业组合,努力实现“消费者、经营者、股东”三满意,得到中新两国政府的一致肯定,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成功典范之一。

“邻里中心”自2000年成功商标注册以来,成功入选“2008中国最具成长性商业品牌”。

二、概念、模式、功能与定位邻里中心是一个社区服务概念,在新加坡盛行,指在3000户至6000户居民中设立的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商业、服务、娱乐中心。

它能妥善地解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中的若干实际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素质提高起到根本的保障作用。

作为一种社区商业服务模式,邻里中心成为以房屋租售为基础、以日常需求作功能定位、以房东身份进行管理的区域综合性商业模式,被专家称为不同于百货零售、超市、大卖场、专卖店的第五种“商业业态”。

岁月枯荣“邻里单位”下的百万庄与曹杨新村

岁月枯荣“邻里单位”下的百万庄与曹杨新村

规·划·说P L A N N I N G岁月枯荣“邻里单位”下的百万庄与曹杨新村S U I Y U E K U R O N GN L I D A N W E I X I A D E B A I W A N Z H U A N G YC A O Y A N G X I N C U N文字统筹_刘 珺(本刊记者)“邻里单位”是城市规划中特别能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

它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城市规划推行的重要理论,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把“邻里单位”规划理念带到中国。

理念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及建筑师佩里针对当时大城市人口密集、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实,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并设置有小学和一些为居民服务的公共建筑及设施。

中国自古便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但此邻里非彼邻里,其描绘的是田园牧歌时代的居住关系,佩里的“邻里”则是城市化背景中的生存法则,其概念中的“邻里”,旨在强调“在社区中,重新发现那些随着城市尺度增大和交通的快速化而消失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北京的百万庄和上海的曹杨新村,就是中国“邻里单位”规划理念下的一南一北两个典范。

_ 北京百万庄。

北京百万庄:“新首都第一住宅区”百万庄小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首都第一住宅区”,基本建成于1953年,其位于北京的三里河,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仅一路之隔,它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街坊式居住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人居环境变迁的里程碑,它探索的居住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居住形态发生了一次剧烈变化——住宅小区成为统治性的居住样式。

在此之前,胡同、里巷式的合院住宅是中国人惯常的居住环境。

近代以来,在沿海或内地的开埠城市,西洋式独幢住宅、公寓楼渐次出现,却并不能根本改变中国人传统的居住理念。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摘要】本文主要对邻里单位理论(neighborhood unit theory)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的产生的背景、其发展与实践及其影响作个较为系统的阐述、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邻里城市规划社会居住区the emerge,development and effection of neighborhood unit theory and radburn principleyao sima ping yao siwei cao【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emerge, development and effection of neighborhood unit theory and radburn principle.【key words】neighborhood city planning society residential areas一、社会背景进入20世纪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很难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如面积很小的街坊内很难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生活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和速度。

另外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的影响着那些沿街周边布置的住宅的安宁和卫生,使居住环境质量明显地下降。

二、理论背景20世纪初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高潮时期,美国人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建设“郊区花园城市”的尝试,实践中认识到不仅要设计一个美丽的环境,还必须创造更适合于人们居住的生活社区(commun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邻里单位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

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特点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

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连通性。

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

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

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功能混合。

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多样化的住宅。

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

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

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

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传统的邻里结构。

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

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高密度。

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精明的交通体系。

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

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可持续发展。

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

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追求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宪章的制定1996年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召开的第四次大会上通过了《新都市主义宪章》(Charter of New Urbanism)田园城市定义: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基础是建立一个既有方便、高效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优美自然环境的新型理想城市模式。

虽然还不是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但代表了对未来城市新秩序的一种创造。

“田园城市”理论是近现代城市设计重要思潮之一。

田园城市的设想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他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

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

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

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

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

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

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 个区。

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著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於农业。

田园城市示意图田园城市之间关系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

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集中主义”理论勒·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位大师,他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方面,主张依靠现代技术,更集中建设城市,可以解决资本主义大城市的种种弊端,他是从技术角度探索如何建立人类理想的新秩序。

在城市设计思想上,柯布西埃有以下一些特点:1) 承认大城市,特别是它的中心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重要性。

2) 现代化城市是一个高效的城市,是一个交通、信息十分发达的地区,因此新的城市设计要体现出这一特点,效率和速度就是城市的生命。

3) 现代化大城市拥挤、环境差,故要增加城市绿地,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密度解决城市住宅的拥挤问题。

4) 现代化大城市在空间艺术上要有新的追求,要寻找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城市风貌和象征。

光明城市理论法国勒·柯布西耶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描绘出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光明城市”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现有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他还认为,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为是由内向外发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张中心空地,绿地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光明城市的规划思想逐渐表现出其不足,被认为是割裂人类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发展模式。

欧美现在还存留的一部分按照光明城市理论规划的居住区大多数被当作贫民窟和廉租房使用。

现在比较成熟的模式是混合居住社区与共享空间模式。

有机疏散理论为解决城市膨胀而产生的“城市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

他从生物有机体的细胞成长现象中受到启示,认为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他是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把密集地区分为一个个的集镇或地区,彼此之间用绿化带分隔,以便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宣言1922年柯布西耶写了《明日的城市》一书,提出了巴黎改造方案。

主张减少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增加人口密度。

建筑向高层发展,增加道路宽度及两旁的空地、绿地,大胆改变大城市的传统形式的结构布局。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后称为《雅典宪章》。

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

1977年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重新审视了功能理性主义的思想,宣扬社会文化,强调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个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文化、社会交往和政治结构,从而更多的考虑了城市的文化功能和“人文关怀”,并提出了“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

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经历了44年。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从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功能理性思想,逐渐转变为注重城市人文生态功能的理念,规划的实施应能适应城市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每一特定城市和区域应当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标准和方针,要为人们创造适宜的居住空间,追求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统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城市的日益发展和城市问题的复杂化,使人们认识到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区域、国土的范围来研究有关社会、经济、资源、交通等各方面问题。

从地区着眼,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分布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调节。

西方区域规划理论从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英国盖迪斯提出了集合城市(组团城市)和区域规划概念。

美欧一些国家实行了经济区规划,大城市也把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社会单位和城市体系来研究,并进行了大城市地区的规划。

凯文.林奇的规划思想:《城市意象》一书日本“新陈代谢”学派1960 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设计会议上,丹下健三事务所提出一套新的理论模式,他们借用了生物学上“代谢”这一名词来概括他们的理论,设计师的任务是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积极运用这种规律。

他们提出东京地价高昂可设想到海上去发展,而海上油井建设也为这一设想提供了技术经济依据。

其次,建设一个体现流动、生长的开放型城市结构。

第三,在建设上考虑一种比较永久性的支撑体系和可变性的生活体系。

第四,设想更大胆,是一种更富幻想的未来城市模式,是技术主义城市设计在新时期更彻底的表现。

可持续发展理论精明增长2000年,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Smart Growth America),确定精明增长的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