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学案1(人教版必修2)
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自主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3)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和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8年)内容①主要矛盾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八字方针(1960年)①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②意义: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1958年)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①“大跃进”A、内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B、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B、影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后果: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 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调整(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合作探究】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思路引领:清楚这一时期经济工作失误的具体所在,理解失误的根源所在。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背景分析本节课所讲述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0年,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计划的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曲折。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转变,经济建设体制的改革,这都是本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
难点•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现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
第二步:阅读教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本节课的教材,着重掌握以下知识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第三步:课堂探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总结归纳老师可以梳理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在教学中,我把小组讨论等活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换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了解不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方法和特点也理解不透彻。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会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设置更具针对性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一、“一五”计划1. 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________国家。
2. 时间:1953—1957年。
3. 方针: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________。
4. 成就:________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
二、三大改造1. 时间:1953—1956年。
2. 内容(1) 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______社,走集体化道路。
(2) 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________。
3. 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________。
4. 意义:标志着________经济体系(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中共八大1. 时间:________年。
2. 内容(1)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________之间的矛盾。
(2)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 意义: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 “大跃进”(1) 内容: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几年内赶超英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__________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民公社化运动(1) 内容:建立____________;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2) 评价: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五、国民经济调整1. 背景: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________;为了纠正农村工作中“________”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书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的第二课,主要讲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整体发展过程,线索明了,脉络清晰,相对好把握。
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整体发展过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其原因。
难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发展或衰落的原因。
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本国企业的发展。
探究学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方法:传统的板书教学。
概括归纳知识,阐释历史,历史比较。
三、教学过程(一)回忆上课内容,以最后一个标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导入新课。
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学生既可根据课文标题回答,也可以根据标题自己归纳。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到消亡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19世纪六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世纪初短暂的春天来临,一战后迅速萧条,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了较快发展,抗战时受到残酷打击,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融入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通商口岸设厂利润丰厚,受此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此产生。
(学生随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内容)。
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原因有两个方面,(学生归纳列强和清政府双方的原因),列强这一时期对中国已开始了“资本输出”,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相对,是列强从自已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之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以中国为例,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都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以利于他们向中国倾销商品,《马关条约》要求沙重苏杭建厂,以转移列强国内过剩的资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课教案_6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历史活动的主体,本课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来体会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体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
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活动不能离开时间,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为学生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
(二)设计特色:1、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2、体现历史学习三部曲:“走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二)课程标准: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地位分析:本节是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节。
本单元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介绍了毛泽东时代即计划经济时代和邓小平开启的新时代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情境导入上面两幅图分别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图中配诗为“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和建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
从这两幅图,你可以看出中国在50—70年代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吸取那些经验和教训?新知自主探究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背景: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原因:,,)意义:工农业生产,为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背景:我国现代工业。
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由此。
成就: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地区,代表企业有意义:我国改变的面貌,为奠定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年起,我国开始对、、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转变为,标志着___________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内容:大会指出,我国主要矛盾: ; 我们的主要任务: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
、、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指导思想:年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从主观上说,它反映了,从客观上说,它违背了表现:“大跃进”片面追求;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在农村建立,是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评价:危害:到年,国家和人民面临3.国民经济的调整背景:内容:首先从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的八字方针。
成果: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1966年,中国爆发。
1966—68年,国民经济急剧恶化。
原因:的扩展。
(2)1973年,国民经济。
原因:。
(3)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原因: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形势又陷于混乱。
重难核心突破1.全面把握第一个五年计划(1)“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考纲考点解读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注意高考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二.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949—1952)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③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国民经济的起步(1953-1956)①起步标志——“一五计划”(1953-——1957)A.背景: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B.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C.内容(一化三改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D.成就:①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E.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初步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1953-1956):A.状况:1953 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工商业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工商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消失。
B.内容: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方式(三大改造中最具创造性的措施)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 1956 年)内容:A.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2)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设计
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过渡:可惜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坚持下来,在八大召开后不久,我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政策的失误而出现困难。
问题情境5: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自主学习:(1)其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情境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
【课堂小结】
两大运动相互推动酿成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些严重失误,最终导致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作业布置复习本课内容,简述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
板书设计教学反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国民经济(1)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第一个五年计划1.(判断)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着重发展农业生产。
(×) 2.(判断)“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3.(思考)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种现象,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实行“一五”计划。
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中的失误3(1)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成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预习评价】1.(判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因此得以长期贯彻执行。
(×)2.(判断)“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都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思考)“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
”“这一运动”指什么?提示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点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2013年高一历史精品教案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
1、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2、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3、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4、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5、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6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8.三大改造完成〔材料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
正如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我们经过15年左右的紧张工作和刻苦建设,可能在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努力,譬如说,要有四、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3)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4、影响: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958
出现失误
总路线
1、背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62--1965
恢复和发展
原因: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2
巨大损失
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1973--1976.4
复苏与回升
原因:
1、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工作,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2)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促进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的建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时间:1956年秋
3、内容:
(1)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全面整顿
1976.4---10
陷入混乱
原因: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失误的原因
1、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精品学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2.理解中共八大。
3.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二、学习重点1.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决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三、学习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概况:(1)恢复国民经济①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②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时间:1953—1957年。
③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④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⑤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1956年底。
②过程:a.农业: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③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判断了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国民经济调整①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③成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1)1958年总路线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效学习指导案】【分层学习目标】A级能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的国民经济等基本史实。
B 级能识记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基本史实,并能分析其原因。
总结经济建设经验和教训。
C 级能归纳概括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的知识结构图,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能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重点学习内容:】“一五”计划、“八大”的正确决议。
【难点问题预习】(1)对三大改造的理解。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概念理解,对其错误的分析和教训总结。
【高效预习探究案】【预习思考选题】1.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的文字和插图,了解经济建设起点的背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各自的改造的途径是什么?3.请阅读第二目,了解经济建设中有哪些成功和失误,各自的原因是什么?4.阅读第三目,了解“文革”中经济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进行了哪些调整?【重点合作探究】1.结合“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在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原因:苏联的援助大多在东北;交通条件较好,煤、铁等资源丰富,历史上工业基础较好。
2.请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1)“大跃进”运动涉及生产力方面,它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它是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预习探究自我评价】1.“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
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
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阅读1952年和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简表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C.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4.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大跃进’’运动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5.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26.1:52.1;1962年是33.3:30.3:36.3。
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导学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探究导航】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年—年)任务:优先发展;有步骤的进行影响: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奠定了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内容(对象):业、业、业实质:使生产资料由转变为影响:标志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年)(1)内容主要矛盾:其实质:先进的与落后的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2)意义: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2、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倾冒进思想倾向)(1)大跃进特点:(超英赶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过失:忽视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2)人民公社特点:“”过失: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相适应原理后果: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教训:要尊重规律;要与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成功的探索:“”计划;改造;中共“大”;农村中的“”“方针”失误的探索:年的总路线、、运动、十年。
【当堂达标训练】1、新中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决定:A、优先发展轻工业B、优先发展重工业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信息产业2、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工业基础落后②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主③我国将大量进口汽车、飞机、坦克和拖拉机④我国的轻工业和农业发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根本任务是: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C、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4、上海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
高中历史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原因: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一五计划”(1)任务之一:工业化:原因:①历史:重工业基础差;②现实: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③外部:苏联经验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方式:农业、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时间事件背景成就或影响1956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对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分析是正确的1958总路线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958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60-1966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1965年取得重大成就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总体损失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部回升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中有哪些成功探索和失误,可从中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课标解读】考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考点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实行(1)时间:1953年。
(2)措施:优先发展。
(3)成果: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表现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
(2)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的要求,同落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评价: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和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其路线未能坚持下来。
2.探索失误(1)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内容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大办。
②“人民公社化":一切财产由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
(3)评价①两者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3.政策调整(1)内容:在农村对国民经济实行“、巩固、、提高"方针。
(2)成效: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领域。
2.表现(1)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2)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恢复(1)1971年,主持中央工作。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明确提出的思想,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重点难点突破】(09辽宁文综)(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
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
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
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
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山东省德州市2008年高三质量检测)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织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3、(福建龙岩一中2009年模块考试)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B、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左”倾思想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4.(广东省2009高三六校联考)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
当时人们这样做A、表达了渴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B、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C、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体现D、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5、(南通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
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A、抗美援朝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大跃进时期6、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A、“人民公社好”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7、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庆祝公私合营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8、(广东省中山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测试题)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B、对农业进行改造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二、非选择题9、(广东省中山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测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新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考真题再现】1、(09广东文基)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
其目的是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答案】D【解析】题眼:“1960年底”。
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2、(09福建文综)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答案】A【解析】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
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参考答案【考点知识梳理】一、重工业长春沈阳集体化手工业公私合营公有制{二、社会主义工业国农业国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多快好省工业农业公社公共食堂客观规律经济调整充实三、经济周恩来邓小平全面整顿【重点难点突破】(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发的相关内容。
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