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答谢中书书ppt
合集下载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6张ppt).ppt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 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三、品读,赏析写景之妙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在清流两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变幻莫测, 这奇幻瑰丽的颜色,呈现着大自然的奥秘。五色交辉四字, 高度凝练,又极富动感,美景更兼奇文,令人目眩神迷, 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竹树青翠欲滴,“俱”字写出终年常绿,霜压不弯腰, 雪欺不变色,朴素至极,却终岁不改。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 书,是谢征的官职。
答谢中书书
答复, 回复
陶弘景
书信
谢中书,即谢征(公元500~536年),字 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 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
文言文原本没有标点句读,是后人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加上去的,现在请同学们读屏幕上的文字,前后三句的标 点已标出,中间部分40字,努力读出正确的句读。
小结: 就像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
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40字的写景文字,在同学们的 品析之下,果真神韵不凡。眼中的美景,是作者心境的投射, 在他的笔下,一年四季,清晨黄昏,所有的山林溪水,虫鱼鸟 兽,都带着人格化的特征,好像是自己多年的老友一样,陶弘 景完全忘了自己,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以致梁武帝想请他出 山做官的时候,他赋诗一首拒绝: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可持赠君。成为当 时著名的“山中宰相”。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0张PPT).ppt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Βιβλιοθήκη 者。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 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 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 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 鼻祖的称号。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青 岸林 石翠 壁竹 ,, 五四 色时 交俱 辉备 。。
晓 雾 将 歇
, 猿 鸟 乱
鸣 ;
夕 日 欲 颓
, 沉 鳞 竞
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隐居避世的追求。
“欲界”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用“欲界”而不用“人间”?
时代背景
柔然
土谷浑
北魏 齐
注:仅作示意 非严格地图
南北朝时期,神州大地 群雄割据,生灵涂炭
不少文人骚客,士大夫,远遁山林, 寄情山水 文人在书信中描绘山水,寄托情思 本文就是其中名篇
课文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文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 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 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 的喜悦。
课文结构
总写 分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时之美 晨昏之美
抒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
看图背诵 注意骈文的节奏
山 川 之 美 , 古 来 共 谈 。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3、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 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 拟人化 了,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 力,表现作者对山川心驰神往并完 全融入的情感。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 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 伏的鸣叫声。
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 南京)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 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
作者简介补充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 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 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 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 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 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 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 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主旨)
字词句式
• 1、古今异义 •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歇息 • 2词类活用 •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总结
• 1主题、 • 本文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
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 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2、写作特点 • 1优美的意境 • 2缜密的结构 • 3宁静的语言
《答谢中书书》ppt优秀课件
了一个年轻人冒险历程中的艰辛和成长,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具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主人公出生及成长,
二是主人公历险得到真相,
三是主人公成功复仇。针对不同情节特点,我会提供互动和测试环节,在
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能增加趣味性。
#ABOUT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答谢中书书》中的主要人物分为两类:
一是作者自己,
来检验学生对于这些性格特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让
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深入思考这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价值观。
文学风格和写作手法
《答谢中书书》是一部以唐代题材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其文学风格
和写作手法独具匠心。作者巧妙地运用叙述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写手法,塑造了生
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是表现得入木三分
于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对于唐伯虎的写作流程,他通常会先酝酿灵感,再根据情
节和角色塑造进行构思,最后结合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写作成稿。为了更好地让你们了解唐
伯虎及其创作,《答谢中书书》ppt优秀课件将详细介绍。
答谢中书书的主要情节
本篇ppt以《答谢中书书》为主题,重点介绍该书的主要情节。该书讲述
,珍惜身边的帮助与支持,并在自己有能力时回报他人。
如果你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故事,可以设置互动环节:让他
们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感受主人公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唐伯虎。唐伯虎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才华闻名于世。他
在创作《答谢中书书》时,深受当时社会上层人士对文化和艺术的关注,同时也体现出他对
。此外,作者还运用反转手法,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并通过对细
节的精心描摹来营造出浓郁的唐代气息。
。具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主人公出生及成长,
二是主人公历险得到真相,
三是主人公成功复仇。针对不同情节特点,我会提供互动和测试环节,在
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能增加趣味性。
#ABOUT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答谢中书书》中的主要人物分为两类:
一是作者自己,
来检验学生对于这些性格特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让
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深入思考这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价值观。
文学风格和写作手法
《答谢中书书》是一部以唐代题材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其文学风格
和写作手法独具匠心。作者巧妙地运用叙述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写手法,塑造了生
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是表现得入木三分
于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对于唐伯虎的写作流程,他通常会先酝酿灵感,再根据情
节和角色塑造进行构思,最后结合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写作成稿。为了更好地让你们了解唐
伯虎及其创作,《答谢中书书》ppt优秀课件将详细介绍。
答谢中书书的主要情节
本篇ppt以《答谢中书书》为主题,重点介绍该书的主要情节。该书讲述
,珍惜身边的帮助与支持,并在自己有能力时回报他人。
如果你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故事,可以设置互动环节:让他
们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感受主人公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唐伯虎。唐伯虎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才华闻名于世。他
在创作《答谢中书书》时,深受当时社会上层人士对文化和艺术的关注,同时也体现出他对
。此外,作者还运用反转手法,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并通过对细
节的精心描摹来营造出浓郁的唐代气息。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共24张
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概括?
陶弘景认为,“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使性成真。”意 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率性而为是正道,只有率 性而为,才会找回自我,成就自我。陶弘景的本性是什 么呢?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坐卧其间,吟咏盘桓。 《南史·陶弘景传》。即喜欢游山玩水,如痴如醉。陶 弘景天性爱山水,十五岁著《寻山志》。他从小就喜欢 书法,6岁时书法就小有成就。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 传》,日夜研读,立志养生。他又喜爱医药学,亲自到 自然中去寻找药物,以实际的观察印证书中的内容。误 入尘网十几年后,他毅然决然跳出了华乐的欲界,迁入 山中,率性而为,生命之灯绽放光芒。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课文朗读
疏通文意
的
共同,一起。
耸入(进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 清澈见底。
交相。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3.听到“仙都”一词,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
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漫步山林中,眼前都是绿油油的树木,竹林,环境很清 幽,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真是人间仙境。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雾气将散未散,淡淡的晨雾在树林里若隐若现, 如梦如幻,还幽幽的传来猿鸟的叫声,显得宁静;
将要。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 出水面。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19张ppt)
将要
指水中潜游的鱼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消散
坠落 竞:争相,争着。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疏通文意
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
再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指谢灵运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美景共赏
“山川之美”美在何处。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我们 仿佛抬头看见高耸入天际的山峰,低头又 见清澈见底的水流。听山林间有“猿鸟乱 鸣”,看河流里有“沉鳞竞跃”,美景环 绕,美不胜收。
精读细研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俯仰结合,从仰视、俯瞰两种角度极力 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白云之缥缈灵动,境 界开阔、清新。
精读细研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何言外之意?
(1)康乐是“能 与其奇者”,表现 了作者对谢灵运的 钦佩;
(2)自谢灵运后, 不再有人能“与其 奇”,惋惜于世人 对秀美山水的无动 于衷;
(3)“我”是继谢 灵运后又一个“与其 奇者”,为自己的审 美情趣而自许,期待 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 于言表。
晨昏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变化
总写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知 沉音 醉共 山赏 水美 的景 愉的 悦得 之意 情之
感
链 体,多记事陈情。特征:以记事为
接 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山水小品是散文品种之一, 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可议论抒 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 所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 式。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36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7、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 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 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8、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 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山水相映 之美
• 高峰入云,仰
• 清流见底。府
本文是一篇美文。试分析 美在何处。
意境美 结构美 语言美
( 1) 意境 美 风光 绮丽, 融入 感情, 形成 优美 的意 境。
山水相映 之美
• 高峰入云,仰
• 清流见底。府
• 两岸石壁,
静
色彩配合 之美
• 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
相 衬 之 美 动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之美
• 猿鸟乱鸣;听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描 绘 景 色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感慨、议论 总括全文 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山水小品
陶 弘 景
答 谢 中 书 书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 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 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 体?
“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 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 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两岸石壁, 平视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静景
晓雾将歇, 听觉 通过描写朝夕变 化,生物的活动,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视觉 为画面增添了灵 动感,传达了生 沉鳞竞跃。 命气息。
动景
答谢中书书课件36张
第4页/共36页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第5页/共36页
让我们通过朗读领略文章的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 口齿清楚,缓急有序,轻重有度, 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第17页/共36页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散尽。
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坠落 潜鳞在,水 借中代的鱼鱼。。争相。跳出水面。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第18页/共36页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第6页/共36页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7页/共36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
一起。 谈论,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第16页/共36页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四季。 都。存在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第5页/共36页
让我们通过朗读领略文章的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 口齿清楚,缓急有序,轻重有度, 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第17页/共36页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散尽。
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坠落 潜鳞在,水 借中代的鱼鱼。。争相。跳出水面。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第18页/共36页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第6页/共36页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7页/共36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
一起。 谈论,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第16页/共36页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四季。 都。存在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2
诗词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 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3
谢谢欣赏
24
5
文题解读
“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 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 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故称。第二个“书”,即书信。文题意 为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共谈:共同谈论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8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9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 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 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说说文中景物的美主 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总括 前文。
13
整体感知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14
整体感知
3.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拟人
诗词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 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3
谢谢欣赏
24
5
文题解读
“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 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 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故称。第二个“书”,即书信。文题意 为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共谈:共同谈论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8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9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 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 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说说文中景物的美主 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总括 前文。
13
整体感知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14
整体感知
3.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拟人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28张PPT)
从欲界到仙都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后来辅佐梁武帝,当了宰相。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居山林,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出生到辞官之前的30多年时间,换了三个朝代,有 11 帝先后登场,其中仅仅有 4 帝算是善终,余者均死于非命。王室内部血腥屠杀。 宋明帝将孝武帝诸子全部处死,齐明帝则尽杀高帝、武帝子,设立典签严密监控诸王行动,以至于“无签帅之命,王欲忍渴半日”。
主旨思想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诗文,依稀触摸到历史深处古代名士的心境:一种心灵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敞亮与澄澈。希望今天的人也能在忙碌纷繁的生活中,保持一份自然宁静,让心灵自在而丰盈,让身心徜徉于青林翠竹,惊喜于沉鳞竞跃,不惶不惑,不惧不忧。最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制作的明信片寄送给自己的好友,去回味,去追寻山川之美与自然宁静。
拓展延伸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 展开想象翅膀,穿越时空,你认为陶弘景会将引谁为知己?这里提供了一些备选人物及其所写名篇,如果你替陶弘景找到了,就将 “陶弘景淡泊宁静欲界也有仙都”作为上联对出下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苍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白云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登江中孤屿》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陶渊明《饮酒》 周敦颐《爱莲说》刘禹锡《小石潭记》 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著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①表现出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 ②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③作者是继谢灵远之后,又一个能欣赏山川 之美的人,与谢灵运比肩,自许自己的审美情趣。
思想感情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及归隐林泉的志趣。
课后习题
如今,随着 科技的发展,我 们与远方的朋友 分享美景可以通 过发图片、发视 频等方式,那么 古人如果想与远 方的朋友分享美 景可以怎么做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文 言知识。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品读有关景物描 写的语句,把握景物特征,学习不同的写景技法。 3、结合关键语句,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 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探究文本
1.浏览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可以先找出文章写景的部分。
(一)抒发感慨,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二)分写山川之美:高峰如云……沉鳞竞跃。 (三)赞美感慨,总结全文:实是……与其奇者。
探究文本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每一句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 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业布置
(1)背诵《三峡》《答谢中书书》原文和注释 (2)一篇周记,写在作文本上,不少于水相映之美
石壁色彩斑斓 林竹青翠,四季都有
思想感情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及归隐林泉的志趣。
课后习题
如今,随着 科技的发展,我 们与远方的朋友 分享美景可以通 过发图片、发视 频等方式,那么 古人如果想与远 方的朋友分享美 景可以怎么做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文 言知识。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品读有关景物描 写的语句,把握景物特征,学习不同的写景技法。 3、结合关键语句,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 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探究文本
1.浏览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可以先找出文章写景的部分。
(一)抒发感慨,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二)分写山川之美:高峰如云……沉鳞竞跃。 (三)赞美感慨,总结全文:实是……与其奇者。
探究文本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每一句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 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业布置
(1)背诵《三峡》《答谢中书书》原文和注释 (2)一篇周记,写在作文本上,不少于水相映之美
石壁色彩斑斓 林竹青翠,四季都有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2、青林:青葱的树林。
3:翠竹:翠绿的竹林。
4、四时:四季。
5、俱:都。
我来解释课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
1、实:确实。 2、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 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 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 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我来解释课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我来介绍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 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 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 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 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 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我来学知识我来读课文Fra bibliotek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章以感概发端,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 全文的写景抒情基调。
从仰视、俯瞰两种角度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 境界开阔、清新。
我来研读课文
描写静景: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 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景象。
描写动景: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游鱼竞跃,表现 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欣赏到山 川风物的绮丽美妙,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隐含着作者的 自豪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期望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我来研读课文
(1)不好。 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
然景色以生命力,表现作者对山川心驰神往并完全融入的 情感。
我来研读课文
(1)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峻峭,水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 水相伴相映,情趣盎然。 (2)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 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蓝天做背景, 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15张PPT)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作者分别从
青青葱的树哪林,,四翠些绿的角竹。丛度,四季对都有景。 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时间上:早晚结合: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②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山
,古
。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三部分之
间有何联系? 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山
,古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山
,古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
全文可分三部分。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
背诵比赛
•山
,古
。
•高
,清
。
•两
,五
。
•青
,四
。
•晓
,猿
。
•夕
,沉
。
•实
。
•自
,未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河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作者分别从
青青葱的树哪林,,四翠些绿的角竹。丛度,四季对都有景。 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时间上:早晚结合: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②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山
,古
。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三部分之
间有何联系? 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山
,古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山
,古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
全文可分三部分。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
背诵比赛
•山
,古
。
•高
,清
。
•两
,五
。
•青
,四
。
•晓
,猿
。
•夕
,沉
。
•实
。
•自
,未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河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