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之三
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之二
第36卷第3期2019年6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Vol.36 No.3June,2019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之二刁美林(故宫博物院 图书馆,北京100009)[摘要]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中颇见著称,为中国古代地记中之佼佼者。
然是书久散失闻,约在唐宋时期即已亡佚。
清代学者陈运溶曾对其进行辑佚,有《麓山精舍丛书》本流传于世,与引源文本契合度较高,价值很大。
然笔者研究发现,此辑本文本仍有诸多讹误,包括错辑、误辑、衍辑、漏辑及字形、字音相似误等各种情况,不利于后人利用。
本文即在查阅各种相关文献基础上,订误正讹,还盛弘之《荆州记》本来面目。
此麓山精舍辑本分为三卷,篇幅较大,笔者将其分为三部分进行考订,本文为卷二部分。
[关键词]《麓山精舍丛书》;盛弘之《荆州记》;《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中图分类号] K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722(2019)03-0071-07本文为《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系列论文①的第二篇,主要是对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卷二部分佚文进行考订,总计二十三条,②体例仍一前篇。
1.南县、修县北有熊耳山,山东西各一峰傍竦,南北望之若熊耳。
上多漆,下多,浮豪之水岀焉,西流注于洛。
又案,山书谓此山上有青丹之树,得而服之,成仙。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四二,麓山精舍辑本《荆州记》卷二③)按:“山书”当作“仙书”,指道教论神仙之书。
形似误。
据汉刘向《列仙传》:“仙书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
”④唐李白《李诗选注》:“仙书云眼方者寿千岁,陶弘景晚年一目有时而方。
”⑤唐罗隐《广陵妖乱志》:“仙书云有一宝剑在盐城井中,须一灵官取之以胜。
”⑥《太平御览》卷四二原文为:“南县、修县北有熊耳山,山东西各一峰傍竦,南北望之若熊耳。
盛弘之《荆州记》中的山水散文
旧云,自三峡取蜀数千里中,恒是一山。此盖好 大之言也。唯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日月。至 于 夏 水 襄 陵,沿 沂 沮 绝。 或 王 命 急 宣,有 时 朝 发 白 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 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騋多生怪 柏,悬流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雅趣。每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岫 传响,哀转 久 绝。 故 渔 者 歌 曰:“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10]259
作为一部记述荆州地理风物的地志,《荆州记》 的内容包括山川形胜、风俗物产、神话传说、名人轶 事胜迹及历史遗存考索等五个方面。据陈运溶《麓 山精舍丛书》辑本统计,《荆州记》条目共 155条,其 中描 述 山 川 形 胜 的 有 46条,几 近 辑 本 的 三 分 之 一。[7]17-33这近辑本三分之一的内容就是山水散文, 也即本文考察对象。
于今可见最 早 著 录 盛 弘 之 《荆 州 记》的 是 《隋 书·经籍志》,至唐末,其书已佚。[6]但是,《荆州记》 后世辑本 存 世 有 十 种[7]10,有 清 人 陈 运 溶 辑 并 集 证 的《麓山精舍 丛 书 》本、清 人 王 仁 俊 辑 《玉 函 山 房 辑 佚书补编》本、民国曹元忠辑《笺经室丛书》本、民国 叶昌炽辑 《誃 淡 庐 丛 藁 》本 等,《说 郛 》《五 朝 小 说 》 《五朝小说大观》等也均有收录。同时,《荆州记》条 目多被各种史书地志征引,类书亦多辑录。本文所 引盛弘之《荆 州 记 》内 容 多 引 自 时 代 相 对 较 早 的 类 书。
盛弘之《荆州记》成书年代考
《
》
年 以 前殆 无 疑 义
《
”
、
。
盛弘 之 荆 州 记 中 有 长 沙 湘 东 零 陵 桂 阳 四 郡 分 别 见 于 太 平 御 览 之 服 用 部
》
、 、 、
“
《
》
八
“
“
人事 部 二十 九
“
:
”
、
“
百卉 部 三
”
、
“
地部 二 十四
” )
,
但 宋 志 中 它 们 皆 隶湘 州 而湘 州
《
》
,
叙 称
,
宋书
,
文 帝 纪 载 罢 湘州 还 并 荆 州 是 元 嘉 八
,
年 十 二 月 刘 义 庆 为 荆 州 刺 史 是 在元 嘉 九 年 六 月 而 分 荆 州 置 湘 州 是 在元 嘉 十 六 年 正 月
,
刘 义庆改授江 州是在元嘉 十 六年四 月 这 样 刘 义庆镇 守荆州 后于 省湘
,
,
一
年 其 镇 守江 州
,
只 后于复湘两 月
,
,
既 如 此 那 么 盛 弘 之 以 临 川 国 侍 郎 的 身 份 从 其 王 莅 临 荊 州 进 而 记述 荆
》
》
卷
湘 州 叙 称 晋 怀帝 以 江 州 桂 阳
, , ,
郡及 荆州 七 郡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湘州 又 据 晋书
《
成帝纪 称 咸和 四 年 以 湘 州 并于荆 州 不 言割 桂 阳 还并江 州 说明 桂
,
, ,
阳 由 江州 隶 属 湘 州 之 后 最 终 复 隶 荆 州
实 始 于 晋 成 帝 并湘 州 人 荆 州 之 时
盛弘之《荆州记》神话考论
盛弘之《荆州记》神话考论作者简介:刘书陶(1987-),女,四川绵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断代研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摘要: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
它是人类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的艺术结晶。
作为地理方志的《荆州记》,在描写山川地理的同时,也记录了大量瑰丽而生动的神话故事。
本文拟从其书载录的神话入手,探讨其地理书的人文色彩。
关键词:地理书;神话;人文色彩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盛弘之,始末未详。
撰《荆州记》。
据姚氏《隋书·经籍志考证》:“《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
盛弘之,始末未详。
”,知乃南朝刘宋人,尝为临川王侍郎。
沈约《宋书》不见其传。
盛弘之《荆州记》作为一部典型的地理著作,却通过各个层面反映出它浓厚的人文色彩。
本文拟从其书所载的神话入手,浅谈其地理书的人文色彩。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
它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
它反映了初民们对变化多端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分类,可以把神话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四类。
这里作者对盛弘之《荆州记》中的神话故事的探讨也依循此分类方式,以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为例。
一、自然神话盛弘之《荆州记》中所载录的自然神话不同于古代创世神话的磅礴凌厉,且大多与创世有关。
它是作者在游历某处时所见所闻的文字记录。
它发生在某一个具体的地理方位,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地理风光相结合,呈现出浓厚而神秘的艺术气息。
这些神话故事大多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代代流传。
每一段神话都是有关当地自然风物的一段佳话。
这里,以阳石、阴石神话为例浅论之:《北堂书钞》和《太平御览》中都收录了盛弘之在《荆州记》中对阳石、阴石传说的材料:“佷山下有山独立峻绝,西北石穴以烛行百许步有二大石,其间相去一丈许,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南北朝〕原文衡山有三峰极秀。
一峰名芙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
峰上有泉飞流。
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曰月出没其中。
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为名。
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
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绿城边堤,悉植细柳。
绿条散风,青阴交陌。
雁塞,北接梁州汶阳郡。
其间东西岭,属天无际,雁飞翥,至此即回翼。
唯一处稍下,每雁飞达,则矫翮裁度,下处而过,故名雁塞。
武陵武阳县有石帆山,若数百幅幌。
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
又云浚一井,则众井水皆动。
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十围。
传云是公孙述楼柱破之,血出枯而不朽。
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也。
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今犹存。
狠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
西北有石穴,以独行百步许二大石,其门相去一丈许。
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
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
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
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末阳县有雨濑。
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降,应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
相传秦人於此而学,因留故梁湘东王云访酉阳之逸典,是也。
南阳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
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
上寿百二十三十,中寿百馀,七十犹以为夭。
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三十馀石,饮食澡浴悉用之。
太尉胡广父患风羸,南阳恒汲饮水,此疾遂瘳。
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异於馀菊。
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置之。
筑阳县粉水,源出房陵。
取其水为粉,鲜洁异於馀水矣。
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
楚谚曰:“洲不满百,故不出王者。
”桓玄有问鼎之志,乃增一为两,以克百数。
僭号旬时,身屠宗灭,及其倾覆,洲亦消毁。
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龙飞江表。
元凶之祸,此洲还没。
新阳县惠泽中有温泉,冬月未至,数里遥望,白气浮蒸如烟,上下采映,壮若绮疏。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摘要:
一、荆州地理位置及重要性
1.位于南徼要冲
2.连接三湘险要
3.舟车汇集、货物充盈
4.战国至汉代的重要地区
5.荆州牧历代重镇
二、荆州历史变迁
1.晋设刺史治武昌
2.宋、齐荆州重镇
3.梁末降魏,设立郢州
4.周设立总管府
5.隋恢复荆州,唐改为南郡
6.五代马殷据有荆州,称楚王
7.宋荆湖北路、荆湖南北路变迁
8.绍兴改为荆湖南、北路
三、荆州现状
1.湖北荆州府
正文:
荆州,位于我国南方的交通要道,是北方水乡的都会。
这里地理位置重
要,南接蛮荆的荒野,北邻三湘的险要之地,襟靠着江湖,与吴越接壤。
因此,荆州舟车汇集,货物充盈。
自战国时期至汉代,这里一直是重要地区。
荆州牧历代为重镇,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荆州的历史变迁丰富多样。
在晋朝,荆州设立了刺史,治所在武昌。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摘要:
一、介绍《荆州记》的作者及背景
二、概述《荆州记》的内容及特点
三、分析《荆州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总结《荆州记》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一、介绍《荆州记》的作者及背景
《荆州记》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部地方志著作,作者是盛弘之。
盛弘之,字茂道,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出身于士族家庭,曾任荆州刺史。
他鉴于当时荆州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治理经验,撰写了这部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
二、概述《荆州记》的内容及特点
《荆州记》共分为三卷,卷一主要介绍荆州的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卷二详细描述了荆州所属各郡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卷三则着重讲述了荆楚历史人物的事迹和传说。
这部著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资料丰富: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地方志、碑刻等资料,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史实依据。
2.文字优美:作者盛弘之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书中文字简洁明了、典雅古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纪实性:作者以荆州刺史的视角,真实反映了当时荆州地区的实际情
况,具有较高的纪实性。
4.地方特色:书中强调荆楚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特色,彰显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分析《荆州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1.历史价值:《荆州记》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著作,为研究东晋时期荆州地区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2.文化意义:通过对荆楚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梳理,弘扬了荆楚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地理学价值:书中对荆州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描述,为后世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摘要:
1.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背景和意义
2.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主要内容
3.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籍。
荆州记是南北朝时期盛弘之编写的一部地方志,记载了当时荆州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人物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南北朝时期荆州地区历史的重要文献。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荆州记的注释和补充。
注释部分主要是对荆州记中的古文、古籍、地名、人物等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补充部分则是对荆州记中未记载或记载不全的内容进行补充,包括荆州地区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价值和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荆州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它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著作,对于了解荆州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它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古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的出版和流传,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荆州记是一篇记述荆州地理、历史、风俗等内容的古籍,作者为南朝梁代的魏收。
其中记载了盛弘所注释过的内容。
盛弘是东晋末年至南朝梁时期的学者,他对《荆州记》进行了精细的注释。
他注释的内容涉及到荆州地理的详细信息,如地理位置、山川河流、土地利用等;荆州历史的相关记载,如所属政权的变迁,名人事迹等;以及荆州的风土人情,如居民的习俗、节日等。
盛弘的注释主要是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补充,对于一些不明确的地名、人物、事件等进行澄清说明。
他在注释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地理知识,使原文更加详细、准确。
同时,他还在注释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评价和解读。
盛弘的注释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荆州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研究荆州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原创版)
目录
一、荆州地理环境概述
二、荆州的历史沿革
三、荆州的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
四、荆州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正文
荆州,位于我国湖北省中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自古以来,荆州就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有着“江汉明珠”的美誉。
盛弘之的《荆州记》为我们详细描绘了荆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
首先,荆州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东临长江,西靠巫山,南濒洞庭湖,北依汉水。
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河网密布,湖泊星罗,因此被誉为“水乡泽国”。
其次,荆州拥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荆州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争都发生在这里。
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在此大败曹操。
此外,荆州还曾是楚国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楚文化底蕴。
再者,荆州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
荆州自古人才辈出,如屈原、宋玉等脍炙人口的诗人就诞生于此。
这里还拥有许多名胜古迹,如荆州古城、凤凰山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最后,荆州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荆州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同时,荆州还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丰富的历史
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总之,荆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底蕴和美好发展前景的城市。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摘要:
1.概述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概念和作用
2.介绍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成果资料内容
3.分析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应用价值
4.总结我国在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正文:
一、概述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概念和作用
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是矿井测量中的两个重要基桩点。
近井点是井口附近的一个固定基桩点,用于测量井口附近的地形和地貌。
井筒十字基桩点是在井筒周围布置的一个十字形基桩点,用于测量井筒的方位角和倾角。
二、介绍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成果资料内容
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成果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布点图:描述了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在井口和井筒周围的布置情况。
2.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测量数据:包括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坐标、方位角、倾角等测量数据。
3.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精度分析:对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测量数据进行了精度分析,评估了其测量精度。
三、分析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应用价值
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在矿井测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为矿井的开采和建设提供准确的地形和地貌数据,有助于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同时,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测量数据还可以为矿井的灾害预测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四、总结我国在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我国在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近井点和井筒十字基桩点的测量、处理和分析
技术体系。
李清照在逃亡过程中家中珠宝被金兵抢走的文言历史原文
李清照在逃亡过程中家中珠宝被金兵抢走的文言历史原文金石录后序①(节选)(宋)李清照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
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
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到越,已移幸四明。
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
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
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
忽一夕穴璧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
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
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
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
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
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
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注】①《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
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荆州记》的主旨
荆州记《荆州记》的作者是南朝宋的盛弘之。
此书南北朝齐、梁、西魏间著述中颇见注称,唐、宋地理典籍中尤多征引。
区域志。
三卷。
宏之,曾官侍郎。
原书已佚,辑本约二十四万字。
正文依巴东、南郡、江夏、襄阳、南阳、顺阳、宜都、武陵、长沙、衡阳、桂阳、豫章、始安、始兴等郡,各郡分县记述境内名胜古迹、洞穴矿泉、地方特产、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高山大川等。
尤以泉水、洞穴居多,也是荆州地质一大特征,仍可供开发旅游、发展工农业参考。
所引民歌民谣,颇有文学价值。
然是书亡佚既久,盛弘之生平行状亦不可考。
唯《隋书· 经籍志》云:“ 《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 。
清曹元忠据《宋书· 州郡志》比照《荆州记》,认定成书时间当在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 年) 左右,[1] 大致不误。
大约在唐宋间即已散佚。
宋初《太平御览》征引此书最详。
清人辑录佚文,有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及善化陈运溶《荆湘地记》辑本,并分为三卷。
然所谓诸条恒多稗贩,多有并非出自盛弘之《荆州记》者,需加详审。
是书之价值,在于补证《晋书·地理志》及《宋书·州郡志》之记载,而于山川景物、风俗掌故之描述,则殊非二志所能比,于研究荆楚史地大有助益。
除盛弘之《荆州记》外,此一时期内以《荆州记》为名者还有如下五种:(1) 晋范汪《荆州记》。
范汪,字玄平,颍川人,历吏部尚书、徐兖二州刺史。
《晋书》有传。
《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北堂书钞》诸书多有称引。
今有《汉唐地理书钞》及《荆湘地记》辑本。
(2) 宋庾仲雍《荆州记》。
《文选》注、《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寰宇记》等有征引。
今有清人《荆湘地记》辑本。
(3) 宋郭仲产《荆州记》。
《唐书· 艺文志》谓为2 卷。
据唐余知古《诸宫旧事》,郭仲产为南郡王从事,宅在江陵枇杷寺南,元嘉末起斋屋,以竹为缅,竹遂渐生枝叶,仲产以为吉祥。
俄而预义宣之谋被诛焉。
按:南郡王反事在孝武帝孝建元年(454 年) ,据此则仲产是元嘉孝建间人。
郦道元的《三峡》?盛弘之的《荆州记》?
郦道元的《三峡》?盛弘之的《荆州记》?近日看《世说新语》,在黜免第二十八中,看到了一段关于桓温伐蜀的故事。
在这其中,正文的注解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段看起来极为类似于郦道元所写《三峡》的文字,被注明为引用自《荆州记》。
《荆州记》是什么文章,与《水经注》有什么关系呢?查阅相关资料,我得到了以下文字。
署名“郦道元”的《三峡》,被选入中学课本多年,这篇选自《水经注·江水》的短文只有一百多字,写得极美。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其实,郦道元根本没有到过三峡。
郦道元(约470—527),生活于南北朝的北魏,当时南北朝对峙,北魏的势力从来没有达到三峡一带。
北魏最强大的时候也是“遗之度外,吴蜀而已”,也就是说,北魏没有占领包括三峡的长江流域。
郦道元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没出使过南朝,他是不可能到过三峡的。
没到过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答案是,这些文字不是他的作品,是别人写的。
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收集了大量前人的资料,达437种之多,而多不说明出处。
现在看到的《三峡》一节,即是引自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
郦道元只是对盛弘之的文字做了小小的改动,就是“惟三峡七百里中”、“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凡一千二百余里,虽飞云迅鸟,不能过也”等几处。
唐朝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御览》早已经指出《三峡》一节并非出自郦道元之手。
遗憾的是,中学课本还是标明作者是郦道元,侵犯了盛弘之的著作权。
盛弘之是南朝刘宋临川王的侍郎,他写的《荆州记》是一部地理著作,主要是记载荆州与古代楚国的地貌及其变迁,兼及各地的乡情、盛物、人事典故、名胜景点。
荆州府部艺文
荆州府部艺文二《荆州方舆书》明·雷思霈《山海经》曰:景山东北百里,曰荆山。
荆及衡阳维,荆州盖即荆山之称,而荆州名矣。
荆州诸山水,皆出自嶓冢、岷山。
禹平水土,嶓冢导汉,过三澨,至于大别。
岷山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
江汉朝宗于海,沱潜既导云土,梦作乂下,逮《周官·职方氏》辨九州之国,正南曰荆州,薮曰云梦,川曰江汉,而荆州之山水,始可考而原也。
至汉武侯称荆州,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利尽南海,北据汉沔,盖用武之国云。
而祝融降生于江水孟,司神于巴人,藩屏提封于丹阳,羽猎奓言于云梦,非独其形势胜也。
抑亦神明之奧区矣。
荆州辖州二,县十一,附郭为江陵。
盖自荆山逶迤而南,曰纪山,纪山去城四十里,为荆南之纪。
上有龙湫,而雩雨焉。
纪山之东南二十里,曰龙山。
山蜿蜒犹游龙,高岭二道,西北而来,其支为白马山、为蛇山、为鸡山、为摩旗冢、为龟冢。
东至于大晖山,又东尽于落帽台。
晋桓温参军孟嘉九日登龙山,落帽处也。
台畔有龙王宫,总之皆龙山也。
龙山西北隅,曰掷甲山,汉关公弃甲于此,故名。
今有关庙在城东五里,曰岳山。
又东三十里,曰诸倪冈。
五代高季兴赐将军倪福可田,后子孙家焉。
城东南十五里,镇流砥在沙市,澉激江声,一名象鼻嘴,今已淤矣。
江水自枝江内沮沱水,会于逍遥湖,过虎渡口,迳干龙洲。
洲周三十里,晋李衡隐居种橘柚于此洲。
东有宠洲,二渊之间多鱼,渔者投罟历网,往往断绝。
有潜客泳而视之,见水下有石牛,尝为罾害。
渔者莫不击浪浮舟,鼓枻而去矣。
其下谓之邴里洲,洲有高沙湖,齐聘士文范家于此。
湖东北有小水,通江,名曰:曾口。
江水又出李家埠、石马头,绕天鹅洲。
石马头疑即马头,昔陆抗屯此,与羊祜对垒。
江水又经御路口,东播于沙市津巷口,即古江津口。
《家语》曰:江水至江津北,非方舟避风,不可涉也。
又东出柳林黄潭堤,过油河口、郝穴,又过獐浦穴,过文村,达于荆江。
过鲁洑口,与夏水合流。
江水枝流,又由逍遥湖,分入梅槐港,达秘师桥,过石斗门,直过太晖观,至于城西之隍。
盛弘之《荆州记》翻译
荆州记
江湖上有一个叫荆州的地方,它位于江南,毗邻荆江。
它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滚滚长江,茂密的森林,湖泊和溪流,以及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山脉。
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荆州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拥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英雄吴起,笃行的陆游,智慧的苏轼,以及英勇的黄忠。
荆州也是一个文化的中心,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这里诞生的,如《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荆州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曾在这里活动,如魏征,黄忠,孙权等。
荆州也是一个经济中心,这里有许多农业和工业企业,如棉花,糖,铁矿,以及纺织业等。
荆州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里的城镇也变得越来越繁华。
荆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以及蓬勃发展的经济。
它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地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荆州记原文及翻译盛弘之
摘要:
一、荆州地理环境概述
二、荆州的历史沿革
三、荆州的名胜古迹
四、荆州的风土人情
五、荆州的特产美食
正文:
荆州,位于我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特产美食。
首先,荆州地处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优越,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它北临汉江,南濒长江,东邻岳阳,西接宜昌。
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其次,荆州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九州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荆州就是楚国的发源地。
秦汉时期,荆州设立为郡,自此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时期,荆州更是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焦点。
在荆州,有着许多名胜古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荆州古城。
这座古城墙保存完好,规模宏大,见证了荆州历史的沧桑变迁。
此外,还有张居正故居、荆州博物馆等文化景点,都是了解荆州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荆州的风土人情独具魅力,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例如,荆州的民间舞蹈“龙船调”和“草把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富有节奏感。
而在饮食方面,荆州美食众多,如鱼糕、藕粉等都是当地特色小吃,味道地道,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荆州物产丰富,特产美食众多。
其中,洪湖莲藕、菱角、荆州鱼糕等都是荆州的特产,深受人们喜爱。
荊州記(盛弘之)
荊州記(盛弘之)荊州記(盛弘之)《荊州記》的作者是南朝宋的盛弘之。
此書南北朝齊、梁、西魏間著述中頗見注稱,唐、宋地理典籍中尤多徵引。
區域志。
三卷。
宏之,曾官侍郎。
原書已佚,輯本約二十四萬字。
正文依巴東、南郡、江夏、襄陽、南陽、順陽、宜都、武陵、長沙、衡陽、桂陽、豫章、始安、始興等郡,各郡分縣記述境內名勝古跡、洞穴礦泉、地方特產、歷史典故、神話傳說、高山大川等。
尤以泉水、洞穴居多,也是荊州地質一大特徵,仍可供開發旅遊、發展工農業參考。
所引民歌民謠,頗有文學價值。
綠城邊堤,悉植細柳。
綠條散風,青陰交陌。
雁塞,北接梁州汶陽郡。
其間東西嶺,屬天無際,雁飛翥,至此即回翼。
唯一處稍下,每雁飛達,則矯翮裁度,下處而過,故名雁塞。
武陵武陽縣有石帆山,若數百幅幌。
隨郡北界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
又雲浚一井,則眾井水皆動。
巴東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十圍。
傳雲是公孫述樓柱破之,血出枯而不朽。
湖陽縣,春秋蓼國樊重之邑也。
重母畏雷,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為階砌,今猶存。
狠山縣有一山,獨立峻絕。
西北有石穴,以獨行百步許二大石,其門相去一丈許。
俗名其一為陽石,一為陰石。
水旱為災,鞭陽石則雨,鞭陰石則晴。
湘東有雨母山,山有祠壇。
每祈禱無不降澤,以是名之。
末陽縣有雨瀨。
此縣時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
若一鄉獨壅,雨亦偏降,應隨方所,其信若符刻。
小酉山石穴中,有書千卷。
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故梁湘東王雲訪酉陽之逸典,是也。
南陽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極甘馨。
又中有三十家,不復穿井,即飲此水。
上壽百二十三十,中壽百餘,七十猶以為夭。
漢司空王暢、太傅袁隗,為南陽令,縣月送三十餘石,飲食澡浴悉用之。
太尉胡廣父患風羸,南陽恒汲飲水,此疾遂瘳。
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異於餘菊。
廣又收其實,種之,京師遂處處傳置之。
築陽縣粉水,源出房陵。
取其水為粉,鮮潔異於餘水矣。
枝江縣,西至上明,東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
楚諺曰:“洲不滿百,故不出王者。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荆州记盛弘之注释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荆州记盛弘之简介
二、荆州记盛弘之的主要内容
三、荆州记盛弘之的注释
四、荆州记盛弘之的历史价值
正文
荆州记盛弘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地理志书,由南朝刘宋时期的盛弘之编撰。
盛弘之是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荆州任职期间,对荆州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史料编撰了这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地理志书。
《荆州记》主要记录了荆州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情况。
其中,地理部分包括了荆州的地理位置、山水形势、气候条件等;历史部分则详述了荆州地区自远古至南北朝的历史变迁,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人文部分则着重描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
这部书对后世的地理学、历史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荆州记盛弘之的注释,主要是对其中的史料、地名、人物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这些注释既包括对古籍史料的引证,也包括对地名、人物的考证。
这些注释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使得荆州记盛弘之这部地理志书更加完善。
荆州记盛弘之在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荆州地区历史地理资料,为研究荆州地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荆州记盛弘之的注释方法对后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最后,荆州记盛弘之的成书,也反映了当时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高度成就,具有重要
的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荆州记盛弘之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地理志书,它的成书对后世历史地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4期2019年8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Vol.36 No.4August,2019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之三刁美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100009)[摘要]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中颇见著称,为中国古代地记中之佼佼者。
然是书久散失闻,约在唐宋时期即已亡佚。
清代学者陈运溶曾对其进行辑佚,有《麓山精舍丛书》本流传于世,与引源文本契合度较高,价值很大。
然笔者研究发现,此辑本文本仍有诸多讹误,包括错辑、误辑、衍辑、漏辑及字形、字音相似误等各种情况,不利于后人利用。
本文即在查阅各种相关文献基础上,订误正讹,还盛弘之《荆州记》本来面目。
此麓山精舍辑本分为三卷,篇幅较大,笔者将其分为三部分进行考订,本文为卷三部分。
[关键词]《麓山精舍丛书》;盛弘之《荆州记》;《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中图分类号] K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722(2019)04-0044-07本文为《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系列论文①的第三篇,主要是对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卷三部分佚文进行考订,总计二十九条,体例仍一前篇。
1.长沙郡有贾谊所穿井,旁局脚石床,一床可容人坐,其形古制,传云谊所坐床也。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七〇六,麓山精舍辑本《荆州记》卷三②)按:据文义,“人”前脱“一”字。
《太平御览》原文为“一床可容一人坐”。
清华希闵《广事类赋》:“湘州南寺有贾谊所穿井,井旁有局脚石床,容一人坐,形制甚古,相传谊所坐床也。
”③清张英《渊鉴类函》:“湘州南寺贾谊所穿井,井旁有局脚石床,可容一人坐,形制甚古,相传谊所坐也。
”④2.《湘州记》曰州故大城内有陶侃庙,地是贾谊故宅,谊特种甘,犹有存者。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九六六)按:此为陈氏注语。
据文义,“特”当作“时”。
《御览》原文作“时”。
宋晁载之《续谈助》:“谊宅今为陶侃庙,时种甘,犹有存者。
出庾穆之《湘州记》。
”⑤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元胡古愚《树艺篇·果部》卷七、清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三、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卷六五均作“时”。
宋吴淑《事类赋》卷二七作“尝”,亦通。
3.盛弘之《荆州记》曰:“巴陵县僧寺床下忽生一木,不旬日势凌轩栋。
道人移居避之,木即长遟,但极晚香。
有西域僧见之,曰娑罗树也。
彼僧所憇之荫,常著花。
至元嘉十二年,忽生一花,状如芙蓉。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九六一)按:《御览》原文为“元嘉十一年”,即公元434年,元嘉乃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五一、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四三、清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娑罗树》、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卷八〇、清佚名《清凉山志》卷一九、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二四三均作“元嘉十一年”。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三作“永嘉四年”:“梁伍安贫《武陵记》云:巴陵郡西有寺,寺房廊林下忽有树生,众僧移屋避之,晚更滋茂,莫有认者。
外国沙门云是波罗蜜树,常着花,细白。
永嘉四年,忽生一花,状似芙蓉。
”⑥永嘉为西晋怀帝司马炽年号,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
4.长沙湘乡连水边有石鱼,形若鲤,相重沓,如云母,炙之作鱼腥。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九三六)按:“连水”当作“涟水”,音似误。
明朱谋《水经注笺》:“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也,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⑦明杨林《(嘉靖)长沙府志》:“观涟亭在湘乡县东涟水侧,景奉初建,相传涟水涌出,其年多出举子,因作此亭。
”⑧清王夫之《姜斋诗文集》:“涟水东流落[收稿日期] 2019-06-06[基金项目]故宫博物院2013年度科研课题“清代方志文献与方志学研究”。
[作者简介]刁美林(1981-),男,山东平阴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清代文献学。
刁美林: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之三第4期45月横,浮湘亭上似三生。
汉庭旧节归华表,粤道旌旗乱早莺。
酒侣垂杨悲墓合,世情蛱蝶到春惊。
如君豪气矜淮海,恨到消沈泪亦倾。
”⑨“湘乡”,《御览》原文作“湖乡”,误。
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浮湘)亭在湘乡涟水西南,郭天门司马建,今毁。
”⑩5.《郡国志》云:“湘水边有木鱼山,本名立石山,高八十丈,阔十里,石色黑而重迭,毎发一重则有自然鱼形,女人多刻画为戏,长数寸,烧之,鱼膏腥。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六五)按:“木鱼山”当作“石鱼山”。
《御览》原文为“水鱼山”。
二者皆误。
《御览》卷四三则因《水经注》作“石鱼山”:“《水经注》曰:石鱼山,本名立石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有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五、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五九皆因《水经注》作“石鱼山”。
三者记载皆因《水经注》而来,则以《水经注》记载为是。
6.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盖,毎见有双白鹤回翔其上。
一峰名石菌,下有石室,寻山径,闻室中有讽诵声。
一曰芙蓉,上有泉水飞流,如舒一幅白练。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三九)按:“菌”当作“囷”,意为古代一种圆形的谷仓。
《御览》原文为“囷”。
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石囷峰有二石,形圆,中有石室,在幽谷之上,采药人尝闻室中有诵经之声,又有石乳,得饵之,长生。
或云石囷附石廪峰,东有太清观,基在玉清观之东北,今无考,据有基址,旧有庵宇。
”11明龚黄《六岳登临志》:“石囷在山后,中有二石,形圆如囷,在幽谷中。
《六帖》云衡山三峰,最秀一曰紫盖,有双白鹤回翔其上。
二日石囷,下有石室。
三日芙蓉,上有飞泉如练。
”12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一、清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八、唐骆宾王《骆丞集》卷四、唐徐坚《初学记》卷五、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八、明龚黄《六岳登临志》卷二、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卷九、清吴士鉴《晋书斠注》卷九四、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二七、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卷二均作“囷”。
7.……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有未登其峰者。
(辑录于《水经注·湘水注》)按:此为陈氏注语。
据文义,“有未”当作“未有”。
《水经注》原文为“未有”。
明周圣楷《楚宝》卷三七、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三七〇、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五、清许鸿盘《方舆考证》卷六二、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一九均作“未有”。
8.桂阳郡有国水,水一边冷,一边暖,冷处青且清,暖处白且浊。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九)按:“国水”当作“圆水”。
圆水,水名,位于湖南郴州。
《御览》原文为“圆水”。
明陈耀文《天中记》:“郴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
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无底。
暖处水白且浊。
”13明胡汉《(万历)郴州志》:“郴阳郡有圆水,一边冷,一边暖,冷处清且绿,暖处白且浊。
吾郡圆泉水外别无圆水,水今无,此异岂水脉今与昔不同邪?”14清来集之《倘湖樵书》:“冷暖泉。
《水经注》含洭县南湘陂村有圆水,圆广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
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无底。
暖处水白且浊。
玄素既殊,温凉亦异。
”15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圆泉在州南十五里,一名除泉。
《水经注》:除泉水出郴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
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无底。
暖处水白且浊。
元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
”16明周圣楷《楚宝》卷三八、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八、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末均作“圆”。
9.桂阳郡西南五十里有万岁山,有石室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
(辑录于《艺文类聚》卷七)按:据文义,“室”后脱“出”字。
《御览》卷六七作“有石室出钟乳”。
10.桂阳郡界有温泉,其下流有田,恒资以浸灌,常十二月种,至明年三月新榖便登,温液所州,正可数亩,过此水气辄冷,不复生苗。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八二一)按:据文义,“州”当作“周”,圈子之意。
音似误。
《御览》原文作“周”。
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三五五亦作“周”。
元安止斋《详明算法》:“今有圆仓一所,周二丈四尺,高一丈,积米几何?”17清赵一清《水经注释》:“陂在泚阳县五十里,盖地百顷,其所周溉田万顷。
”1811.耒阳县有雨濑。
此县时旱,百姓同壅之,则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偏。
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一一)按:据文义,“偏”当作“徧”,通“遍”,普遍之意。
“偏”后脱“降”或“应”字。
“其”当作“祈”,此处作“祈第36卷46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雨”之意。
《御览》原文为:“耒阳县有雨濑。
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则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偏应。
随方所祈,信若符刻。
”宋李昉《太平广记》:“耒阳县有雨濑。
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则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徧应。
随方所祈,信若符刻。
”19明杨佩《(嘉靖)衡州府志》:“雨濑滩在县西南耒水中。
《荆州记》:岁早百姓壅塞之,则雨。
若一乡独壅,雨亦偏应。
”20明陈耀文《天中记》:“来阳县有雨濑。
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降应。
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21“降应”二字衍其一。
“来”误。
清许鸿盘《方舆考证》:“耒阳有雨溂。
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
若一邑独壅,雨亦徧降。
应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22“溂”误。
12.桂阳耒阳县有雨濑,毎县,百姓共壅之,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徧应。
东有博望滩,张骞使外国经此船没,因以名滩。
滩下接鱼复县界,有羊肠虎臂滩,阳亮为益州,至此复没,人至今犹名为使君滩。
(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六九)按:据文义,“每县”后脱“旱”字;“复”当作“覆”;“阳亮”当作“杨亮”。
《御览》原文为:“桂阳耒阳县有两濑,毎县旱,百姓共壅之,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徧应。
东有博望滩,张骞使外国经此船没,因以名滩。
滩下接鱼复县界,有羊肠虎臂濑,阳亮为益州,至此覆没,人至今犹名为使君滩。
”“两”及后一“濑”误。
清陈祥裔《蜀都碎事》:“使君滩在夔州府之云阳县治东大江中,昔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
张骞奉使西域,于此舟覆,亦名博望滩。
”23清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使君滩,《寰宇记》在县东二里,《类书》在云阳县西。
晋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波澜为静,蜀人至今犹名使君滩。
张骞奉使西域,于此覆舟,亦名博望滩。
”2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三、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注》卷一三、唐徐坚《初学记》卷六、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三、清杨伦《杜诗镜铨》卷九、清胡渭《禹贡锥指》卷一四均作“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