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讲 传播导论
传播学讲义全文版
传播学概论导言一、传播学研究什么?信息是一种传播材料。
(施拉姆)信息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事物或因素。
(申农)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之中。
社会信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息、讯号和知识的总称。
社会信息含有社会意义。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的传播机制和沟通效果的学问。
第一章、传播的定义、类型与历史第一节“传播”的含义1、如何理解Communication2、本课对“传播”的界定传播是人们利用符号并借助媒介工具沟通社会信息并产生某种效果的活动和过程。
(1)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人;(2)传播的工具是符号;(3)传受双方都是积极主体,相互作用;(4)传播会产生社会效果。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1)自我传播(内向交流):I—ME之间(2)人际传播(人际交流):(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大众媒介作用突出,影响力巨大。
*传者是个组织机构。
*受众数目庞大,背景复杂。
*传播效果多样化。
(6)跨文化传播:(7)计算机网络传播:第三节传播的历史1、符号的产生:语言;文字2、古代典籍著作的流传,譬如:*《吠陀》(Veda,智慧),公元前1500年以前;*《亡灵书》,公元前400年以前;*《圣经》;*《周易》,《论语》,《道德经》;*《对话录》、《理想国》(柏拉图);《形而上学》、《工具论》(亚里斯多德);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传播史。
3、大众媒介的形成与发展*传播媒介是承载与传输信息的物理形式。
*大众媒介(Mass media)是指向社会大众传播传播信息的媒体及媒介组织。
可分为: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约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
*约450年,中国发明雕版印刷术;最早的印刷媒介出生于中国。
*约1040年,毕升发明活版印刷术。
*现存最早的印刷图书——《妙法莲花经》,印于公元684年-705年间,吐鲁番出土,日本藏。
*西方第一本印刷书,1456年印的《圣经》,德国美因茨市的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概述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概述1.1传播的含义1、传播1400年前出现,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2、传播的特点: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3、传播的形态/类型: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4、传播的本质:极端重要性5、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6、传播是传授信息的行为(过程)7、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8、传播:广义。
传播是系统(自身以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狭义。
传播是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1.2传播的类型1、传播的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2、传播的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3、自我传播是最小的一种传播4、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传播活动。
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四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5、群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家庭、社团、民族等6、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如政党、工厂、学校、公会等7、大众传播:从受者角度看,包括这样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读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大众传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传者、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网站等。
8、各类传播的特点:【周期】传播的节奏、频率。
人际传播:为偶发、最没有规律的传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每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大众传播:最有规律,凡有媒介都必须顶起发送信息,并严守规律【角色】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还是受者人际传播:传者和受者,可随时交替,机会均等组织传播:对传者和受者有所规定,机会往往不均等大众传播:传者和受者大体固定,机会完全不均等【反馈】: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这与角色密切相关人际传播:反馈很容易,可随时作出灵活反应组织传播:反馈比较困难大众传播:反馈更加困难【信息】:指表达规范不规范人际传播:表达最不规范,只要双方领会即可组织传播:表达则有所规范,因为必须使团体或本组织成员都能了解大众传播:表达最为规范,因为它面向大众,非如此不可。
8-《传播学原理》第八章
第一,对认识来说,媒介信息源最重要;
对评价来说,人际信息源最重要 第二,全国性信息源在认知阶段最重要; 地方性信息源在评价阶段最重要
“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
在创新扩散研究中,罗杰斯根据新事物普及 过程调查的结果,把大众传播过程分为两个 方面: 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这可 以是“一级”,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 向一般受众。 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 响流”,这是多级,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 环节的过滤
机构的影响;对整个社会或整个文化的影响
3、美国传播学者杰克〃麦克劳 对传播效果的划分:
(1)微观效果和宏观效果 (2)改变的效果和稳定的效果 (3)积累效果和非积累效果
(4)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5)态度、认知和行为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
英国学者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个 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下图
例如: 美国学者多伊奇曼和达尼尔森,选择了三条 重大新闻——艾森豪威尔前总统心脏病发作 (1957)、人造地球卫星“电讯1号”上天、 阿拉斯加州升格(1958)进行调查。结果发 现,人们获知以上新闻的第一信息源,媒介 为88%,人际为12%。 如今我们得知的重大新闻如奥运、地震等等 都从大众媒介上得知,那么,“两级传播” 模式是否被推翻了呢?
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本章重点、难点
• 1、传播效果的内涵、层次和类型 • 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 • 3、各个传播效果理论的具体概述
第一节 效果概述
传播效果的内涵和层次
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 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一、传播效果的内涵和层次
1、(大众)传播效果的含义:
一般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 (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者的思想(包括 认知、态度、情感等)与行为造成的影响。
融媒体传播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融媒体传播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融媒体传播是指利用多种传媒方式和渠道,将信息以多种形式传播给受众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融媒体传播已成为当今媒体领域的热门话题。
通过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融媒体传播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和更深入的传播效果,为受众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融媒体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多平台传播,融媒体传播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将信息以多种形式同时传播给受众,实现了媒体之间的互联互通。
其次是多媒体融合,融媒体传播不再依赖于某一种传媒形式,而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融合,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呈现。
此外,融媒体传播注重用户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工具,鼓励受众积极参与其中,创造互动性更强的传媒环境。
融媒体传播的发展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传统媒体面临着发行量下降和受众流失的困境,而融媒体传播则能够更好地适应受众的需求和媒体环境的变化。
通过融合多种媒体形式,融媒体传播能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报道,满足受众对于多元化信息的需求。
综上所述,融媒体传播是一种以多平台传播、多媒体融合和用户互动为特点的传播方式。
它在传媒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融媒体传播不仅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为媒体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因此,研究和探讨融媒体传播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概要。
在融媒体传播导论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如下所示:1. 引言1.1 概述:对融媒体传播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进行简要介绍。
1.2 文章结构:解释文章的组织结构,并展示各个部分的内容概要。
1.3 目的: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 正文2.1 融媒体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介绍融媒体传播的基本定义,阐述其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区别,并列举其特点和优势。
传播学教程ppt全书
约哈里窗格
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经给文化下 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为 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 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 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 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现代商品的象征意义:可口可乐→青春、活 力;耐克→运动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 (symbol)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 表象的载体。”
(通)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 口语的局限性:近距离传播;记录性差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 播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篇:传播学教程笔记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A、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什么是传播制度?传播制度即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的起着制约作用的部分,传播学教程笔记。
2、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传播活动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它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群体及广大受众的关系。
言论自由与权利、言论出版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传播制度也有不同的性质。
3、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控制目的: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控制性质:直接控制(主要方面,而非唯一)控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控制范围:(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势。
(取决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2)对传媒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媒事业的发展做出总体规划或国家援助。
4、分析经济势力和利益群体的控制控制目的:通过媒介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控制手段(资本主义):(1)以强大资本后盾成立超大型传媒企业,实行垄断。
(2)通过其控制的议会党政团体对公营媒介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赞助、广告来间接的控制中小媒体。
5、分析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控制目的:行使受众的正当社会监督权利,保证传播活动的真实、健康、使受众的利益不受到伤害。
控制手段:(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3)诉诸于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B、几种传播制度规范理论1、众传播规范包含什么内容?(1)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认识(2)对大众传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期待(3)基于这种期待对传播制度的构想。
2、分析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定义:从外部权力的关系上考虑问题,主张社会事物必须一切以权力为转移,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的绝对支配与服从。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
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历程
学科背景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 20世纪初的美国,其发展受到了心 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 影响。
发展历程
传播学经历了从初创期、成型期到发 展期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经验学派
以实证主义为研究方法,强调对 传播现象的客观分析和经验验证 ,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霍夫兰
01
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环境影响传播
02
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环境因素对传播内容和方式
产生影响,制约信息的流动和传播效果。
传播与社会稳定的互动
03
传播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社会的稳定也为传播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电视的特点
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传递速 度快,覆盖面广,但需要特定接收设 备。
互联网的特点
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01
02
03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 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 兴起。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出 现了许多新的媒体形态和 传播方式。
01
02
03
04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 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
发展。
《网络安全法》:保障网络安 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
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 理暂行规定》:规范计算机信 息网络国际联网及其相关活动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 定》: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信息
传播学导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传播理论 整理
1)传播模式所谓传播模式,是一种旨在再现现实的传播理论的简化形式。
通过模式化的结构和过程,描述人类如何进行传播,尤其是如何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
传统的线性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都认为,传播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后来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概念,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性、循环性的过程。
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把传播现象放到更加宏大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指出了社会系统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可见,传播模式是随着传播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趋向完善,并对传播理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美国的“议题设置”与我国的“舆论导向”有什么不同?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2、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3、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议程设置研究在知晓层面上肯定了媒介的效果,对效果研究摆脱了“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新闻媒介凭借其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中。
主要体现在:反映并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引导舆论。
其中舆论导向就是新闻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作为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
这种引导,一是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舆论导向”是我国新闻媒介所肩负的特殊任务,即新闻媒介要坚持社会主义立场,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使之健康发展。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八讲 认同的建构与影响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闺阁制(Purdah):
防止男性窥视,用面纱、帷幕 等将妇女身体遮掩起来,最终让 女性与公共生活隔绝起来。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2.关于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指的是人们对 自身性别角色的意识和接受的程度。与前 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形成不同,性别 认同是在男女两极的相互参照中形成的— —男女双方各自的认同构成双方可相互对 照的“镜子”,男女群体正是通过这一 “镜子”塑造起与对方相对的性别认同。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性别角色的文化属性:
朱莉娅· 伍德:文化是通过在两性间随意分配某些品质、 行为和识别方法等属性来构建性别的,然后再把这些属性 记入社会生活的构造上。 自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每个人就被性别文化所规 定的、所谓对性别而言是自然和正确的传播方式包围着。 从很多医院使用粉色和蓝色的毯子包裹女婴和男婴开始, 性别的社会化通过同父母、老师、朋友和媒体的接触所产 生的影响和作用持续进行着。在我们与其他人交往的整个 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接收信息,增强了我们认为女性是阴 柔的及男性是阳刚的信念,这表明了“性别”是社会的产 物,而不是个人的品质。 ——朱莉娅员确立自身的认同,规范 着文化成员的态度,并潜在地对人们的行 为构成约束。 分享相同的文化认同,就意味着要使 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 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认同的功能:
人类学家厄内斯特· 盖尔纳 (Ernest Geller):人们 的确热爱自己的文化,因 为他们现在可以感知到文 化的氛围,他们知道自己 离开了文化就不能呼吸, 不能保持自己的身份的完 整性。 社会批评家里夫金 (Jeremy Rifkin):文化 认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 令自己的声音被人听见、 在新的多层世界里保证拥 有一片安全避难所的方 式”。
传播学教程ppt 全书
口语传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 语言传播的深远意义:
• 口语的特点:最基本、最重要、最常 (通)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 口语的局限性:近距离传播;记录性差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 播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三、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 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 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 是一种系统。
人类传播 • 传播 社会传播
• 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 (symbol)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 表象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 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 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 固定对应关系。
施拉姆
二、传播与信息 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 或关系的东西都叫信息。信息可分为物 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信 息是指跟人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学导论
第2阶段: 40年代 —
60年代
主要论点:有限效果论
首先宣告子弹论破产的是美国
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1.拉扎斯菲尔德的工作及论点
工作
1940年俄亥俄州伊里县进行“关于大众
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调
查.
结果: 对8%的人有效果。
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论”
——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强化:占50%, 巩固既有效果; 结晶:占28%,使原有意向明确化; 改变:占8%, 改变初衷。
2. 克拉帕的“有限效果论”
约瑟夫·克拉珀1960年在《大众传播的效 力》的著作中对效果研究作了总结,指出了大 众传播产生效果通常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 发生作用。
这些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传播主体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传播效果的发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制约;
气”的研究;
实验方法:
实验组:看宣传影片;
一周后问卷调查;
实验结果:
对了解战况有明显效果;
对激励战斗意志效果不明显;
霍夫兰1953年出版《传播与劝服》 一书,提出一系列说服策略。
研究内容
“信源对受众的说服效果” 信源具备什么特征可以改变受众的态
度,使他们接受信源的传播意图。
基本概念
说服
通过接收他人的信息产生态度的改变。
产生背景
技术 60年代电视成为主导地位的媒介;
90年代高新科技发展。卫星、计
算机、网络、数字电视„„
认知心理学受到重视
强调人的思维过程;
第3节 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态度改变”与说服效果的研究 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 耶鲁大学教授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课件
导论:传播与文化
• 为何学习跨文化交流学? • 传播与文化 •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与发展
第9页/共67页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一个多样化世界中的互动
•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第10页/共67页
Exp1:People in Global Village Pictures of the open ceremony of Olympic Games 2008,
在电视新闻愤世嫉俗的评论中, CNN反而窃喜于卡弗蒂的言论所激 发的强烈回应,及人们对CNN持久 的关注度。
第16页/共67页
卡弗蒂言论中英文对比
节目主持人: 刚才谈到了一些支持中国的因素。Jack ,今日的中国和10年前,20、30年前的 中国很不同吗?今天的共产党政权几乎 就像是个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是一个如 此庞大的经济超级力量,我们也有很多 利益在其中。 Jack(卡弗蒂): 嗯,我不知道中国是否有些不同,但是 我们和中国的关系肯定是不同的。因为 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我们欠了中国很多 债。他们现在持有价值几千亿美元我们 的债券,在我们继续进口他们含铅颜料 的垃圾以及有毒宠物食品的同时,我们 和他们之间还存在几千亿美元的贸易逆 差。你知道,在那些你可以一个月付工 人一美元工资的地方,生产出了你从沃 尔玛买到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我们和中 国的关系显然已经改变了。我认为他们 基本上是和50年前一样的,一帮暴民和 匪徒。 节目主持人: 好吧,Jack,我们还有很多要谈,包括 一些……
Host: Mentioned said that some of the pro-China elements is making, Jack, is that this is a very different China today than existed 10 years ago, certainly 20 or 30 years ago. This communist regime today is almost like a capitalist regime. They are a huge economic super power that we have a lot at stake in maintaining this economi c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Jack: Well, I don’t know if China is any different, but our relationship wit h China is certainly different. We're in hock to the Chinese up to our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10数媒张水生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广义:人类一切传播行为狭义:大众传播传播学产生的因素:商业、政治、战争传播学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第一节传播学界说传播学五大先驱:美国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美国库尔特-卢因美国卡尔-霍夫兰美国威尔伯-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开山鼻祖传播学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播学两大主要研究学派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实证学派)其实验室研究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二、批判学派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看待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一种是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用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理解;另一种是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待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三大领域: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大众传播功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1、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第一代,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本雅明、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倾向: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著称。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代戈尔丁、表人物:物霍尔、莫利、费斯克等3、政治经济学派代表是李斯特大学大众研究中心的默多克、威斯特嘉特、等人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两方面的:第一是传播体系所有制结构;第二是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
政治经济学派偏重于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化的传播体系及其带来的后果。
4、多伦多学派创始人是著名的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和英尼斯。
批判学派就其历史来说走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
传播学导论
传播学导论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不仅包括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还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以及传播意义等方面。
传播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它主要探讨人类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和心理,以及各种传播媒介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内容,如新闻、广告、宣传、文化、娱乐、教育等;传播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接收者、信息传递途径等;传播效果,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传播意义,指传播对于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在传播学中,有多种理论模型,如以信息传输为基础的传播模型、以人口学因素为基础的传播模型、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传播模型和以文化和语义学为基础的传播模型等。
这些模型对于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传播学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于新闻媒体、广告宣传、公共关系、市场营销、政治宣传、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
对于媒体及市场营销人员,了解传播学的理论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并增强传播效果。
同时,传播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时代中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传播学教程专业课件
❖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2021/7/222021/7/222021/7/22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7月 2021/7/222021/7/222021/7/227/22/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7/222021/7/22Jul y 22,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7/222021/7/222021/7/222021/7/22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 传播学的任务: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 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 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 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 的健全发展。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7/222021/7/222021/7/22Jul-2122-Jul -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7/222021/7/222021/7/22Thursday, July 22,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7/222021/7/222021/7/222021/7/227/22/2021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 本问题
欢迎下载 可修改
1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
规律的科学 ❖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欢迎下载 可修改
2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符号学的传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问题•传播符号学研究什么内容?–非传播符号学研究什么内容?–传播学研究什么内容?•传播符号学研究有什么意义?•传播符号学还有什么可以做的?一、传播学研究什么?•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弗兰克·丹斯:•发现了构成传播的基本维度的三点“关键的概念性差异”。
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观察的层面(抽象的层面),例如:“把现存世界中不相联系的部分连接起来的过程”或者“通过诸如电话、电报、无线电、信使等发送军事情报、命令的方式”•第二维度:意图,例如:“传播是一个使某(些)人独占的信息为两个人或几个人所共有的过程”。
•第三维度:标准化判断,例如:”传播是一种思想或观点的语言交互“或”传播是信息的传说。
•总结: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作用,可以让理论家去做不同的事情。
于是,定义便成了应该灵活运用的工具。
二、传播学研究的困境•“众所周知,我国的传播研究肇始于美国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威尔伯•施拉姆所推崇的“四大先驱”,在1980年代仿佛成为传播学的标志。
所谓经验主义传统,乃指以功能应用为导向、以实证科学为方法、以琐细问题为对象的“传播学”。
此路研究虽有其科学性与必要性,但也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的反思与质疑。
”•李彬:《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第68-73页。
•李杰:传播学研究常常表现出“内眷化”趋势—论题老化,结论重复。
一些耗资巨大的实证研究过程繁琐,而结论却是一些常识的东西,看似创新却难掩理论的贫乏和精神的苍白。
•李思屈、刘研:《论传播符号学的学理逻辑与精神逻辑》,《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8期,第29-37页。
李金铨•从字源分疏,“传播”有三层意义:沟通、交通以及媒介。
施拉姆受“统一科学”的影响,企图建立广义的“沟通学”而终告失败,由此反映了“沟通学”和“媒介研究”的张力。
我将分析美国早期媒介研究两个学术范式的兴衰轨迹,即哥伦比亚学派逐渐取代芝加哥学派成为主流。
美国主流传播研究日趋“内卷化”,对内求窄深,误以为本学科自给自足,不假外求,以致技术愈来愈精良,却缺乏思想创新,甚至逐渐脱离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主要关怀。
国际传播并不太“国际化”。
发源于冷战格局,国际传播长期被视为美国传播在海外的思想延伸或经验应用。
许多非西方学者以美国主义的片面世界观为依归,而且视之为当然。
我们一方面必须拒斥这种“美国放大就是世界”的观点;一方面必须反对“文化民族主义”,即是假借文化无法兼容,或以文化优越感为由,而一笔勾销美国或西方的学术成果。
“国际传播”若要国际化,绝不能落入偏狭的泥淖,而必须秉持开明的世界主义为起点。
李金铨:《传播研究的典范与认同》,《书城》2014年第2期•“上世纪70 年代,我初入研究院就读时,新闻系内部密集出现以下的“理论”:议程设置、知识鸿沟、使用与满足、沉默的螺旋、认知共同适应、第三者效果、涵化、框架和铺垫、创新扩散等。
这些“理论”的生命力不等,有的一开始就有气无力,有的刚提出时颇有新意,但因为长期孤立使用,过劳而透支,很快呈现疲态。
几十年后,我都快退休了,看过各种走马灯似的流行,抓住几个老题目不断再生产,固然资料累积很多,但见解增加几许?何况连这类“内部理论”也长久不见有人提出,而整个学科生态又满于划地自限,不作兴跨学科互动,其理论贫瘠的尴尬境况可想而知。
坦白说,今天在美国有些大学博士课程,可以狭窄到从上述的“理论”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不痛不痒的论文,就可以拿到学位了。
”三、国内传播符号学研究现状•传播符号学是国际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的论题,也是中国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有专著也文章,国内的学者李彬、丁和根、陈力丹、李思屈(李杰)、隋岩、曾庆香、余志洪、胡易容、吴文虎等,就这个论题做了阐述。
李彬•李彬是国内传播符号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他撰写了专著《符号传播论》,已经出过两个版本(原书名叫《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书中,李彬认为符号理论“可以大略区分三个透视层面:一个是涉及符号构成的形式层面;二是涉及符号内涵的意义层面;三是涉及符号理解的解释层面。
在当代的研究中,形式层面以结构主义为代表,意义层面以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为典型,解释层面则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位主干。
”•但总体上看,符号学在传播学领域还属于一种方法论。
也就是说,它多被用作一种解剖传播文本、透视传播内涵、探究传播意图的研究工具。
如果说实证研究及其来源——行为主义是经验学派的方法论,那么可以说符号研究及其流变结构主义就是批判学派的方法之一。
由于经验学派擅长在于在具体情境中解释传播活动的操作性规律,面对传播内容不免动用就事论事的‘内容分析’方法(内容分析属于行为主义在文本方面的应用);而批判学派倾向与在辩证的前提下思考传播的总体性意义,面对传播内容往往借助由此及彼的‘结构分析’方法。
•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基本形成两种取向,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取向与方法论取向。
前者探究传播符号自身的基本问题,包括传播符号的本质及其分类(如能指与所指、空间符号与时间符号等)、符号与意义解读(如广告与电视方面的有关研究)、文本与阐释、文本的内在构成、叙事的脉络与逻辑关系、话语与意识形态以及符号在各种传播实践中的呈现与运用(如流行文化与消费主义)等。
方法论取向的传播符号学,则通过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矩阵分析、神话分析等符号学方法,对各种传播现象进行解析。
•如果说经验传播学侧重于知识层面——实际的功用,批判传播学侧重于思想层面——深度的见识,那么符号传播学则侧重于理论层面——有机的体系。
李彬:传播符号学=符号学丁和根“将大众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内容也看成是三个维面的综合体。
•第一个维面是大众传播的语法学, 它主要研究大众传播中符号与符号的组织关系, 如大众传播语言组织规律, 文本和话语的结构,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搭配等等。
•第二个维面是大众传播的语义学, 它主要研究大众传播符号(既包括语言符号系统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系统) 的意指作用, 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发生即意义的生成和传达等问题。
•第三个维面是大众传播的语用学, 它主要研究大众传播符号与符号使用主体之间的关系, 着重探讨媒介话语背后所隐含的社会认知和意识形态因素。
如此划分, 其优点是十分明显的, 因为以上三个维面之间是紧密联系着的, 既分工清楚, 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人对大众传播符号学研究的学科框架有一目了然之感。
•在大众传播的符号学研究中, 如何找到一个适当的切入口, 将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维面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实践“使传播学的研究在广泛性之上又呈现出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的构想, 这是我们所面对的首要问题。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1952,Z. Harris)。
进入70 年代后, 随着对叙事、本文、话语研究的逐步深入, 出现了一门专以话语篇章为对象的新学科, 在英、美、法等国家, 它被称作“话语分析”, 而在德国, 则叫做“本文科学”。
•本文所构拟的大众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工作分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属于基础性的工作, 主要介绍与研究大众传播学、符号学以及话语分析的基本原理, 探讨大众传播的符号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途径和方法。
第二部分以报纸、电视、广告三种大众传媒作为典型, 对大众媒介话语(着重是新闻话语) 的组织系统和内在结构机制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从宏观上分别研究大众传媒话语在社会中的认知功能、交往功能和权力功能。
这三个部分既互为区别, 又互相补充; 既可独立研究, 亦可齐头并进。
”•丁和根:《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符号学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第82-87页。
李杰(李思屈)•符号是传播的基础,因此也是理解传播问题的一大关键。
无论是从传播学的深入还是符号学的发展来看,传播符号学的出现都是一种合规律的学科运行的结果,传播学与符号学必然会在传播符号学里相遇。
•首先,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必然会产生借用符号学资源的压力。
传播是社会的基础,媒介是人的延伸。
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发展,传播现象怎样纷繁复杂,人与符号的互动都是传播行为的基本结构。
当我们从纷繁的现象不断深入到时这一基本结构时,传播符号学的诞生就成为必然。
•其次,传播问题先验地构成了符号学的基本问题。
符号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播意义,不同的符号系统其实就是不同的传播系统。
因此,乔治•穆南(Georges Mounin)等符号学家就明白地把符号学的范围限定为传播学,认为符号学只是传播学的一部分。
其依据为,凡是符号都是传播信息而用,“不用于传播目的的自然标志(动物的踪迹、自然标志、人的某些动作)则算不上符号”(吉罗,1988:7-8)。
•再次,大量的新闻传播研究个案明显呈现传播学与符号学的交集特征。
如“形象、符号与身份”这样的研究选题,近来常在中国大陆的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物中出现,而在美国,也许在符号学刊物中更容易找到。
至于像《理解媒介符号》(Understanding Media Semiotics)、《媒介符号学》(Media Semiotics)、《广告符号学》等著作,则从书名到内容都很难在传统的传播学或符号学中找到定位了,也许只有“传播符号学”才是最合适的称谓。
•第四、东方传播符号学:•日本:2001年8月,日本《广告科学》第42期发表了福田敏颜的《试论广告阴阳理论》。
这篇论文是作者长期研究中国阴阳理论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的总结性和纲领性报告,集中体现了学术界把东方智慧应用于传播学、符号学研究在当时的水平。
•用传统表示阴阳变化的太极图来反映这种“言——象——意——道”的整体性及其变化规律,构成了形象(“言”,Discourse)、形象(“象”,Image)、理解(“意”,Meaning)、和作为宇宙人生最高意义之源的“道”(Tao)四大要素有机统一、相为消长的“DIMT模式”,用于分析中、日广告符号系统的特征和规律•第五、与应用性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科际融合。
对传媒经济问题的关注形成了与传媒业相关的符号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研究专题,对传媒新业态的关注推动了传媒技术研究的深入,对认知神经科学的尝试性引进丰富了对符号主体的研究。
曾庆香•第六章个案分析:西方媒体建构的“3?14”事件的幻象第一节话语包与框架一、机智的隐喻二、典型的案例三、生动的描写四、醒目的形象第二节思维方式与言语表达第三节话轮与话语权的转换第四节框架与话语包效应第七章个案分析:兽首拍卖事件的西方意识操纵第一节纵容反道德:从道德到法律第二节事件奇观化:从“强盗”到“讹诈”到“无赖”再到“报复”第三节科学编制思维程序:从“怒贝”到“讽蔡”•符旨篇:巫术的争夺第八章话语事件: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第一节别名与内涵第二节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第三节脚本的认知震撼或道德震撼及其三种基本模式第四节真相的逼迫出场与公众的话语抵制第九章文化公民身份及其建构第一节文化公民身份呈现的语境第二节文化公民身份的内涵第三节原型:召唤“文化公民”认同第四节价值观:召唤“文化公民”行动•第十章个案分析:认同?娱乐?迷思——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符号分析第一节具象与认同第二节仿像与娱乐第三节奇观与迷思专论篇:图像化生存与仪式化传播第十一章图像化生存:从迹象到拟象,从表征到存在,从规训到展演第一节视觉中心主义与图像化生存第二节图像作为符号:从迹象到拟象第三节图像对真实的殖民:从表征到存在第四节观看与凝视下图像:从规训到展演第十二章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第一节模拟与“互渗”:仪式符号的像似性第二节所说之话:从施为话语到陈述话语第三节仪式符号及其组合:形式主义与召唤结构一、仪式的形式主义二、仪式的召唤结构•第十三章个案分析:《感动中国》的仪式符号特征与召唤结构第一节《感动中国》的仪式类型一、《感动中国》是典礼和庆典的变异融合二、《感动中国》是历年再现仪式第二节《感动中国》作为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一、《感动中国》的形式主义和操演特性二、《感动中国》的隔离、重整作用与反结构特征三、《感动中国》的象征意义第三节《感动中国》仪式的召唤结构一、《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一:融入榜单文化的仪式符号形式二、《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二:英雄的草根化三、《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三:故事的选择与叙事的技巧传媒符号学•代序被扭曲的中国符号上篇理论篇第一章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演变就是符号的社会化过程一、符号、能指、所指及所指事物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从任意性到理据性三、能指与所指关系演变的社会性四、从“对比替换法”看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文化意义第二章含蓄意指和元语言对意义建构与传播的不同方式一、直接意指、含蓄意指及元语言二、能指的丰富性与含蓄意指的历史性第三章含指项的本质:借力传播一、含指项中的意义移植二、借力传播是本质,合力传播是境界第四章含蓄意指和元语言与隐喻和换喻的对应关系一、质疑罗曼雅克布逊二、隐喻是符号的含蓄意指的所指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三、换喻是符号的所指事物之间存在着实质的相关和逻辑延伸四、隐喻与换喻都是人类的认知视角五、含蓄意指和元语言就是隐喻和换喻两种话语轴向的等值•第五章符号制造、传播“神话”的机制一、机制一:自然化机制二、机制二:普遍化机制三、神话的两个层面:隐喻/含蓄意指/自然化机制与换喻/元语言/普遍化机制四、明星梦的神话——用符号学解析选秀节目•第六章传媒借助符号生产舆论的机制一、语言想象艺术与电视视觉艺术的不同缘于符号二、电视画面符号能指与所指及所指事物的相似三、引得符号制造的“真实”四、传媒借助自然化机制言说世界五、传媒借助普遍化机制生产一致舆论•下篇实践篇第七章所指的多义性:被历史语境汰选的含蓄意指层面的中国所指一、含蓄意指层面的所指及其历史语境性二、天安门:中国百年沉浮见证者的含蓄意指层面所指三、丝绸之路:中外交流变迁之路的含蓄意指层面所指四、孔子:儒家文化波动起伏的含蓄意指层面所指第八章能指的选择性:负面能指对认知近代中国的作用一、近代中国的符号记忆二、负面能指意指近代中国的落后与腐朽三、能指选择性的历史原因第九章元语言机制:以民间符号传播开放、文明、和谐的当代中国一、碎片化时代的国家形象二、元语言机制下象征国家符号的传播过程三、元语言传播机制中符号的选择性•第十章中国媒体的能指系统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一、媒体符号的两种能指系统二、两种能指系统下的媒体形象三、打造中国媒体的强符号形象第十一章以强符号传播中国一、强符号的特性二、打造代表中国、传播中国的强符号的途径参考文献后记四、国外学者对传播符号学的研究•约翰·菲斯克•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过程学派(Process school):视传播为讯息的传递,关注的焦点是传播效果和正确性;Key word: intention;•符号学派(Semiotics school ):则视传播为意义的生产与交换,关注的是讯息以及文本如何与人们互动并产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