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导航人民必修2创新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参考学案1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链接】1、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2、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3、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4、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学科网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基础过关】1、过渡时期是从____ 成立,到____ 基本完成,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对____ 和对____ 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____和____并举的路线。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____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生产资料____ ),初步建立了____ 基本制度,进入了____ 阶段。
2、____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 的要求同落后的____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____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____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 变为先进的____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展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 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一)破坏及影响:
1、直接损失5000亿元; 2、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3、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 机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实行改革开放
(三)意义 伟大转折: “ 1决3转2新”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 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 发展缓慢。 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人口总数80%,农业不发展, 农村就不稳定。 ③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根本条件。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 容:一化三改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
过渡的含义:
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 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半殖半封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主义社会1840
①内容(一化三改):
1949 1956
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主
体”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变革生产关系)
高一下学期历史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重工业基础差 苏联经验
F g 乌鲁木齐 h
北京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天津
兰州 武汉 上海
一五时期的主要 建设成就
(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 (1953—1956)
(变革生产关系)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F g 乌鲁木齐 h
兰新铁路 包头
大庆油田 大庆 包头钢铁公司 北京 大港油田 天津
东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兰州 包兰铁路 胜利油田 上海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武汉 武汉钢铁公司 贵阳 柳州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 建设成就
黔桂铁路
铁人王进喜
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
大庆油田
1959年试制成功的中国第 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计 算机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集 体所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集 体所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土 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53年
56年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建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
C、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完成
探究: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 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提示: 认 大跃进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清 国 人民公社化运动 情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 实 文革 防止阶级斗争扩 事 大化,以经济建 求 认清主要矛盾 设为中心 是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解析: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图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工业基础极端薄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实施“一五”计划,故选C项。
答案:C3.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联欢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材料所呈现的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1949年B.1953年 C.1954年D.1956年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史实。
答案:D4.右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幅宣传画,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不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答案:C5.“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内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二、过渡时期
⒈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
1953—1956
⒉三大改造
三、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 1956—1966 四、“文革”十年 1966—1976
经济建设在曲折中 迅速发展
经济建设受到 严重破坏干扰
材料
项 目
1949单位
比历史最
高下降
1952 产量
比1949增 比历史最
加
高增加
粮 食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百分之一百二的假英家国伙《,卫报吹》牛20皮13!年
2月16日报道,印度 一位名叫苏曼特库马 尔的农民所种植的水 稻产量达到每公顷 22.4吨(约合每亩 2986斤),打破“中 国水稻之父”袁隆平 的杂交水稻创下的每 公顷19.4吨的世界纪 录。
——《漫谈毛泽东时代的天安门阅兵》,《兵器知识》2009年第11期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时间
71年 73年 75年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在曲折中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
时期
概况
一、建国初期 1949—1952
河水急,江水慢,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 走,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 发电。
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炼出 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有 什么影响?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1949年开国大典 之日,……广场上万 众欢腾,毛泽东的表 情却始终凝重,此刻 的心情按他自己说是 “又愉快又不愉快”。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导航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到1952年底,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
(2)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3)土地改革后开展的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成为引导个体农民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这就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1956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3.三大改造(1)概况:从1953年开始,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1)召开:1956年在北京召开。
(2)内容:①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的主要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背景: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认识。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21703100296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 疏导引导1.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任务是“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
③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④1955年下半年,三大改造出现高潮。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⑤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宣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2.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含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
(2)背景:到1952年底,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实际上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加强;土地改革后,各级政府积极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倡导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3)内容: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4)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比喻为“一体两翼”,“一体”指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两翼”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体”与“两翼”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并举。
3.三大改造①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②性质:社会主义③具体步骤: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人民版必修
史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开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开 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立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立力量,首先 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根本建立。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方案及五年建立方案纲要的指示? [史料解读] 从史料一可以看出“一五〞方案的主要工业成就分布在东北,从图中 给出的成果可以看出主要是重工业。 史料二划线句子说明优先开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 防建立的需要。
[问题思考] (1)据史料归纳“一五〞方案时期大型企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造成这种 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 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原因:①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 路交通十分兴旺。 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根底。 ③由于当时这些工程主要由苏联援助建立,东北地区与苏联距离较近, 比较方便。
3.“一五〞方案 (1)根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开展 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根底;有步骤地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展社会主义改造 。 (2)工业化成就 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方案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建立起 飞机 制 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 厂、 长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3)意义:新中国开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开展 打下了良好的根底。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开场: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场纠正 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 调整、稳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 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开展。
4.十年建立成就 (1)工业 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 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根底行业。 (2)交通: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 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完毕。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途径和过程、中国十年探索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了解文化大革命十年对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本基础知识掌握本章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图片和材料了解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过程,通过调查访问的形式了解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⑴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2年,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⑵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⑴过渡形式: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⑵政策:采用“赎买”的政策。
⑶意义: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4、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
1.背景:(新中国成立,经济的恢复) 2.指导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化三改) 3.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 (2)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内容:1953年到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 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 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 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 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 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
1.背景:(新中国成立,经济的恢复) 2.指导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化三改) 3.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 (2)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 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 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 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 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 义的开始。 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二是加快推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斯大林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中斯大林所说的中国的相关情况得到改变是在( )A.抗日战争时期B.抗美援朝战争时期C.“一五”计划完成后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一五”计划。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企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演变。
天津老字号“盛锡福”建于1911年,始叫“盛锡福帽庄”,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为盛锡福制帽厂,60年代中期又改为红旗帽厂和前进帽店,而80年代它已经成为“盛锡福帽业有限公司”了。
50年代中期易名的主要原因是( )A.为适应新中国建立的政治形势B.为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对企业进行公私合营C.在中共八大指导下对企业进行改革D.害怕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易名解析:选B。
把握关键词“50年代中期”可知原因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选择B项。
3.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解析:选A。
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符合题意。
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
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
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
4.“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②“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选D。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人民版必修2
验教训。
公社化、“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等史实,
总结探索经验教训。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条件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 恢复 与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 (2)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 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4.三大改造
(1)措施
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 集体化 道路;对手工业:手工
全行业 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_______
公私合营 的高潮。
(2)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
本上建立起来。
(3)评价 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 简单划一 等 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
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主要任务
③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 的初步成果。
2.探索失误 (1)表现 ①“大跃进”: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 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2)危害:“左”倾错误泛滥,对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 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到1952年底,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
(2)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3)土地改革后开展的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成为引导个体农民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这就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1956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3.三大改造
(1)概况:从1953年开始,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
(1)召开:1956年在北京召开。
(2)内容:①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的主要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认识。
(2)过程: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3)结果: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4.中共中央的调整
(1)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
5.经济建设成就
(1)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工业基地。
(2)石油实现全部自给,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1.1966年5月,“文革”爆发。
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再次提出要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使经济形势迅速出现好转。
4.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知识导学
1.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简单记为“一化三改”。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
“三改”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2.注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异同:前者涉及生产力方面,后者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另外也要重视掌握人民公社化与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异同:两者都是公有制,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但前者公有化的程度更高,其特点是“一大二公”。
3.周、邓的整顿,反映了他们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斗争。
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实际上是系统地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并不是“文革”的成就,而是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抵制“左”的错误,以及周、邓主持工作时的积极努力的结果。
疑难突破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剖析: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得以实现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即按行业,不分企业大小同时实行公私合营。
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结果,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二是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三是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四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的成功实践,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重要发展。
2.关于十年建设时期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剖析:我们应该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对待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失误出现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2)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的组织形式,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