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
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农业害虫,被认为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烟粉虱MEAM1隐种是一种常见的亚洲型烟粉虱,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烟粉虱MEAM1隐种与一些内共生菌建立了共生关系,这些内共生菌在烟粉虱的生命周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影响着烟粉虱的生长发育、繁殖能力、抗病能力等方面。

研究发现,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是一种被称为“Portiera”菌属的细菌。

这种细菌主要存在于烟粉虱的体内,特别是烟粉虱的消化道中。

研究还发现,这种细菌布局于烟粉虱的头部、背部和腹部等部位,以及烟粉虱的卵巢内。

烟粉虱MEAM1隐种还与其他一些内共生菌建立了共生关系。

一种被称为“Cardinium”菌属的细菌也被发现与烟粉虱MEAM1隐种共生。

这种细菌主要分布在烟粉虱的生殖系统中。

研究还发现,烟粉虱MEAM1隐种可能与其他一些细菌种类建立了共生关系,这些细菌的定位和分布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

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对于了解它们共生关系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对作物的危害程度,进而为烟粉虱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研究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也有助于寻找新的防治策略,例如通过干扰内共生菌与烟粉虱的共生关系,来控制烟粉虱的繁殖和传播。

黑蜈蚣叶属(蜈蚣衣科)_地衣一新种

黑蜈蚣叶属(蜈蚣衣科)_地衣一新种

㊀Guihaia㊀Apr.2024ꎬ44(4):621-628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11012蒋树浩ꎬ贾泽峰ꎬ2024.黑蜈蚣叶属(蜈蚣衣科)地衣一新种[J].广西植物ꎬ44(4):621-628.JIANGSHꎬJIAZFꎬ2024.AnewspeciesofthelichengenusPhaeophyscia(Physciaceae)[J].Guihaiaꎬ44(4):621-628.黑蜈蚣叶属(蜈蚣衣科)地衣一新种蒋树浩ꎬ贾泽峰∗(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山东聊城252059)摘㊀要:该文基于形态学㊁解剖学㊁化学及分子系统学的方法ꎬ对采自中国泰山的黑蜈蚣叶属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ꎬ发现了1新种ꎬ即泰山黑蜈蚣叶(Phaeophysciataishanensis)ꎮ该新种的主要特征为地衣体上表面末端具稀疏的皮层毛ꎻ髓层白色ꎻ下表面黑色ꎬ裂片末端处呈灰白色或浅褐色ꎻ盘托上部偶有白色或浅色的皮层毛ꎬ常常稀疏可数ꎻ子囊孢子褐色ꎬ厚壁ꎬPhyscia型ꎬ孢子大小为(18.0~20.5)μmˑ(9.0~10.0)μmꎮ该文还基于表型特征讨论了新种与相似种的异同ꎬ并基于分子数据以ITS序列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且进行了序列分析ꎬ同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及特征图片ꎮ该新种的发现为蜈蚣衣科地衣生物多样性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ꎮ关键词:地衣型真菌ꎬ粉衣目ꎬ蜈蚣衣科ꎬ系统发育ꎬ分类学中图分类号:Q949.3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24)04 ̄0621 ̄08AnewspeciesofthelichengenusPhaeophyscia(Physciaceae)JIANGShuhaoꎬJIAZefeng∗(CollegeofLifeSciencesꎬLiaochengUniversityꎬLiaocheng252059ꎬShandongꎬChina)Abstract:BasedonmorphologicalꎬanatomicalꎬchemicalandmolecularsystematicmethodsꎬataxonomicstudywascarriedoutonthelichengenusPhaeophysciacollectedfromMountTai.OnespeciesꎬP.taishanensisisreportedasnewtoscience.Itischaracterizedbythefollowingcharacters:whiteorhyalinecorticalhairssparselyontheuppersurfaceofthemarginalperipheralzonesofthelobesꎻwhitemedullaꎻblacklowersurfacewithsometimeswhiteorpalebrownendsꎻsparsecorticalhairsoccasionallyonupperportionofthallinemarginꎻandascosporesbrownꎬPhyscia ̄typeꎬsized(18.0-20.5)μmˑ(9.0-10.0)μm.Basedonphenotypicalcharacteristicsꎬ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thenewspeciesandsimilarspecieswerediscussed.themaximumlikelihoodphylogenetictreewasconstructedwithITSsequenceꎬandthesequenceanalysiswascarriedout.Adetailedmorphologicaldescriptionandpicture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isnewspeciesareprovided.ThediscoveryofthisnewspecieshasaccumulatedbasicdataforthestudyofPhysciaceaebiodiversity.Keywords:lichenizedfungiꎬCalicialesꎬPhysciaceaeꎬphylogenyꎬtaxonomy收稿日期:2024-01-18㊀接受日期:2024-02-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150001)ꎮ第一作者:蒋树浩(2000 )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地衣生物学ꎬ(E ̄mail)jsh20000522@163.comꎮ∗通信作者:贾泽峰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地衣生物学ꎬ(E ̄mail)zfjia2008@163.comꎮ㊀㊀黑蜈蚣叶属(PhaeophysciaMoberg)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ꎬ粉衣目(Caliciales)蜈蚣衣科(Physciaceae)ꎬ全世界有66种ꎬ中国已报道21种(魏江春ꎬ2020ꎻ陈健斌和胡光荣ꎬ2022ꎻWijayawardeneetal.ꎬ2022ꎻ陈健斌ꎬ2023)ꎮ黑蜈蚣叶属(Phaeophyscia)是Moberg于1977年以Phaeophysciaorbicularis(Neck.)Moberg为模式建立的ꎬ除强调皮层结构㊁地衣化学之外ꎬ他还强调分生孢子在地衣分属中的重要性ꎮ于是ꎬ从蜈蚣衣属Physcia中分出该属ꎬ包括原蜈蚣衣属中那些皮层K-ꎬ不含atranorinꎬ下皮层为假薄壁组织ꎬ个别为假厚壁长细胞组织ꎬ分生孢子为近椭圆形且小于4μm长的类群(Mobergꎬ1977)ꎮ后来ꎬEsslinger承认且沿用了Moberg的黑蜈蚣叶属Phaeophyscia分属观点ꎬ在此基础上将蜈蚣衣属中地衣体上皮层K-ꎬ不含atranorinꎬ下表面为淡白色ꎬ下皮层为假厚壁长细胞组织的几个种组建了新属PhyciellaEssl.ꎬ包括Physcielladenigrata㊁P.melanchra和P.nepalensis(Esslingerꎬ1978)ꎮ但是ꎬ其观点并没有被地衣学家们广泛接受ꎮ黑蜈蚣叶属地衣的主要特征为叶状地衣体ꎬ上皮层K-ꎬ不含atranorinꎬ髓层白色或橘红色ꎬ下皮层为假薄壁组织ꎬ个别为假厚壁长细胞组织ꎬ茶渍型子囊盘ꎬPhyscia型或Pachysporaria型子囊孢子ꎬ分生孢子近椭圆形且小于4μm长ꎮ该属地衣的生长基物多样ꎬ包括树皮㊁枯木㊁苔藓㊁岩石㊁土壤(Mobergꎬ1977ꎻAptroot&Sipmanꎬ1991ꎻLiu&Hurꎬ2019)ꎮ该属地衣的整体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北温带性质ꎬ分布或主要分布于北温带或北方植被带ꎬ东亚和北美洲是该属地衣两个重要的分布区域(陈健斌ꎬ2023)ꎮ本研究对保存于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地衣标本馆(LCUF)的地衣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时ꎬ发现了黑蜈蚣叶属地衣1新种ꎬ现予以报道ꎮ1㊀材料与方法1.1研究标本采自山东泰山的地衣标本ꎬ现保存于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地衣标本馆(LCUF)ꎮ1.2形态特征观察在OLYMPUSSZX16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地衣体的外表特征ꎬ并拍照ꎮ徒手纵切子囊盘ꎬ选其薄片置于配备有OLYMPUSDP74数字相机的OLYMPUSBX53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解剖特征ꎬ并拍照ꎮ1.3化学物质检测使用试剂K(10%氢氧化钾水溶液)㊁C(次氯酸钠饱和水溶液)和P(对苯二胺在95%乙醇中的饱和溶液)滴加在地衣体皮层或髓层上进行颜色反应(CT)ꎬ并综合薄层层析法(TLC)判断地衣所含次级代谢产物ꎬ所用溶剂为C系统(甲苯ʒ乙酸=20ʒ3ꎬ比值为体积比)(Culberson&Kristinssonꎬ1970ꎻCulbersonꎬ1972ꎻOrangeetal.ꎬ2001)ꎮ使用浓度为0.3%~1.0%的Lugol s溶液对子囊盘纵切薄片进行染色ꎬ观察子囊孢子淀粉样蛋白反应ꎮ1.4基因组提取、PCR扩增及测序从标本中选取适量地衣体ꎬ使用Sigma ̄AldrichREDExtract ̄N ̄AmpTM试剂盒ꎬ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地衣型真菌总基因组的提取ꎮ使用引物ITS1F和ITS4(Gardes&Brunsꎬ1993ꎻWhiteetal.ꎬ1990)扩增内源转录间隔区(ITS)片段ꎬ采用Zhao和Jia(2022)的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扩增ꎬ使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ꎬ送由铂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济南)进行测序ꎮ1.5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测序返回序列使用软件Geneiousv.9.0.2(BiomattersLtd.ꎬAucklandꎬNZ)进行拼接ꎬ并将序列上传至GenBank(OR769731)ꎮ自测序列与从GenBank中下载的37条序列ꎬ如表1所示ꎬ使用MAFFTv.7(Katohetal.ꎬ2009)进行多重比对(使用 L ̄ING ̄i 运算法则ꎬ其他参数为默认值)ꎮ使用GblocksV0.19b(Castresanaꎬ2000ꎻTalavera&Castresanaꎬ2007)对矩阵中首尾及中间的模糊序列进行消除ꎮ使用PhyloSuitev.1.2.2(Zhangetal.ꎬ2020)进行系统发育分析ꎬ利用ModelFinder(Kalyaanamoorthyetal.ꎬ2017)的AIC准则分别为最大似然法(ML)分析和贝叶斯法(BI)分析选择最优模型ꎬML分析的最适模型为TIM2e+R2ꎬBI分析的最适模型为SYM+I+Gꎮ在TIM2e+R2模型下ꎬ使用IQ ̄TREE(Nguyenetal.ꎬ2015)进行5000次ultrafast(Minhetal.ꎬ2013)ꎬ以及Shimodaira ̄Hasegawa ̄like检验(Guindonetal.ꎬ2010)构建ML树ꎻ在SYM+I+G模型下ꎬ使用MrBayesV.3.2.6226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表1㊀系统发育所用的物种及序列信息Table1㊀Speciesandsequenceinformationusedforphylogeneticanalysis物种Species标本号VoucherNo.采集地LocalityGenBank序列登记号GenBankaccessionNo.颗粒芽黑蜈蚣叶Phaeophysciaadiastola中国ChinaAY498670P.cernohorskyiVAL_Lich32599西班牙SpainON831578睫毛黑蜈蚣叶P.ciliataChen&Hu21851中国ChinaAY498676睫毛黑蜈蚣叶P.ciliataTehler7892bAY498675P.constipata瑞典SwedenAF224374白腹黑蜈蚣叶P.denigrata14-0109中国ChinaMN103153白腹黑蜈蚣叶P.denigrataHan2021093005-1中国ChinaOM065431裂芽黑蜈蚣叶P.exornatula 中国ChinaAY498668裂芽黑蜈蚣叶P.exornatula 中国ChinaAY498669P.hirsutaLeavitt19089美国USAMZ922172P.hirsutaLeavitt19094美国USAMZ922171皮层毛黑蜈蚣叶P.hirtella中国ChinaAY498659皮层毛黑蜈蚣叶P.hirtella17-0256中国ChinaMN103154白刺毛黑蜈蚣叶P.hirtuosa 中国ChinaAY498662白刺毛黑蜈蚣叶P.hirtuosaD4_PYPE1英国UKKU862992毛边黑蜈蚣叶P.hispidulaHP ̄20L印度IndiaOK577906毛边黑蜈蚣叶P.hispidula 中国ChinaAY498673P.imbricata 中国ChinaAY498661P.kashmirensisLAH37160巴基斯坦PakistanON640614P.kashmirensisLAH37161巴基斯坦PakistanON640615P.limbataYO6846日本JapanLC669665P.limbataYO6842日本JapanLC669664P.microsporaLAH37623巴基斯坦PakistanOQ024192P.microsporaLAH37622巴基斯坦PakistanOQ024193P.orbicularisVondrak24003捷克共和国CzechRepublicOQ718018P.orbicularisMP49瑞典SwedenKX512876刺黑蜈蚣叶P.primaria 中国ChinaAY498663刺黑蜈蚣叶P.primaria 中国ChinaAY498660P.pusilloidesPalice30896捷克共和国CzechRepublicOQ717560P.pusilloidesVondrak26103捷克共和国CzechRepublicOQ717563火红黑蜈蚣叶P.pyrrhophoraHur060573韩国KoreaEU670228美丽黑蜈蚣叶P.rubropulchra141271韩国KoreaMN150493P.spinellosaFL ̄41438日本JapanLC547498泰山黑蜈蚣叶P.taishanensisTS18074中国ChinaOR769731载毛黑蜈蚣叶P.trichophoraHur041524韩国KoreaEU670216载毛黑蜈蚣叶P.trichophoraHur050006韩国KoreaEU670218PhysciellamelanchraYO6835日本JapanLC669676P.melanchraYO6819日本JapanLC669674㊀注:本研究自测序列加粗表示ꎮ㊀Note:Thenewsequencesgeneratedinthisstudyareindicatedinboldface.3264期蒋树浩等:黑蜈蚣叶属(蜈蚣衣科)地衣一新种(Ronquistetal.ꎬ2012)运行两次并行的马尔科夫链(MCMC)ꎬ每条链200万代ꎬ舍弃最初25%的样本数构建BI树ꎮ使用Figtreev.1.4.4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查看和调整ꎮ2㊀结果与分析2.1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系统发育分析所用序列来源于自测序列BLAST结果以及相关文献(Fayyazetal.ꎬ2022ꎻNiazietal.ꎬ2023)ꎬ以Physciellamelanchra为外类群ꎬ共包括ITS序列38条(表1)ꎮ基于IT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ꎬ结果显示ML树和BI树拓扑结构一致ꎬ文中仅展示ML系统发育树ꎬML系统发育树图见图1ꎬ同时将ML树和BI树的后验概率值及自检举值标注在每一个分支上ꎮ系统发育结果显示ꎬ泰山黑蜈蚣叶(Phaeophysciataishanensis)与白腹黑蜈蚣叶(P.denigrata)聚在了一支ꎬ支持率为89%ꎬ形成姐妹群ꎬ说明这两个种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ꎻP.microspora与P.kashmirensi聚在了一支ꎬ支持率为92%ꎬBI后验概率为1ꎬ形成姐妹群ꎬ与Niazi等(2023)的结果一致ꎻ泰山黑蜈蚣叶和白腹黑蜈蚣叶所在分支与P.microspora和P.kashmirensis所在分支形成姐妹分支ꎬ支持率为89%ꎮ2.2分类单元PhaeophysciataishanensisSh.H.Jiang&Z.F.Jiasp.nov.Fig.2Fungalnames:FN571697Diagnosis:ThisnewspeciesisdistinctlyseparatefromthecomparablespeciesPhaeophysciadenigratainthattheupperportionofthethallinemarginoftheapotheciaoccasionallyhavesparsecorticalhairsꎬandthelowercortexisparaplectenchymatousꎬascosporesareonlyPhyscia ̄type.Etymology:Thespecificepithet taishanensis referstothetypelocalityofMountTaiꎬShandongProvinceꎬChina.Type:ChinaꎬShandongꎬTai anCityꎬMountTaiꎬBuyunBridgeꎬ36ʎ14ᶄ51ᵡNꎬ117ʎ06ᶄ23ᵡEꎬ940malt.ꎬonthebarkofUlmuspumilaL.ꎬ8November2020ꎬM.L.ZhuTS18074(holotypeꎬLCUFꎬGenBankOR769731).Description:Thallusfolioseꎬnearlyorbicularorirregularꎬmorethan7cmindiameterꎬcloselyadnatetothesubstratumꎻlobesdichotomouslytoirregularlybranchedꎬseparateꎬsometimesimbricateꎬ0.6-1.1mmwideꎬterminallyobtuseꎻthallus187.8-273.0μmthickꎻuppercortexgrey ̄greentoolive ̄greenꎬflatoroftenslightlyconcaveꎬoccasionallyhavewhiteorhyalinecorticalhairsontheuppersurfaceofmarginalperipheralzonesofthelobesꎬwhichsometimescanbesparseꎬlackingmaculationꎬsorediaꎬisidiaꎬorlobulesꎻuppercortex26.1-39.7μmthickꎻalgallayercontinuousꎬ53.3-85.8μmthickꎻmedullalooseꎬwhiteꎬ70.3-109.5μmthickꎻlowersurfaceblackꎬsometimeswhiteorpalebrownonthelobeendsꎬrhizinateꎻrhizinesdenseꎬblackꎬtheendsaresometimeswhiteꎬabout0.5mmlongꎻlowercortexparaplectenchymatousꎬ28.6-38.4μmthick.Apotheciacommonꎬsessileꎬusually0.5-1.5mmindiameterꎻdiscred ̄browntoblackꎬepruinoseꎻmarginentireꎻtheupperportionofthethallinemarginoftheapotheciaoccasionallyhavesparseandcountablecorticalhairsꎬusuallyfoundintheimmatureapotheciaꎬmostoftheapotheciumdonothavecorticalhairsꎻepitheciumbrownꎬ10.7-13.3μmthickꎻhymeniumhyalineorslightlybrownꎬ80.5-93.6μmthickꎻhypotheciumlightbrownꎬ26.5-30.3μmthickꎻasciclavateꎬeight ̄sporedꎻascosporesbrownꎬPhyscia ̄typeꎬ(18-20.5)μmˑ(9.0-10.0)μmꎬI+blueꎻpycnidiacommonꎬimmersedintothallusꎬbrowntoblackꎻconidiaellipsoidꎬ(2.6-3.3)μmˑ(0.9-1.7)μm.Chemistry:ThallusK-ꎻmedullaK-ꎻnosubstancesweredetectedbyTLC.特征提要:该新种与白腹黑蜈蚣叶相似ꎬ区别在于该新种盘托上部偶有白色或浅色的皮层毛ꎬ下皮层组织为假薄壁组织ꎬ子囊孢子仅为Physcia型ꎮ词源:种加词 taishanensis 表示该物种被发现的产地山东泰山ꎮ主模式:山东泰安市ꎬ泰山ꎬ步云桥ꎬ117ʎ06ᶄ23ᵡE㊁36ʎ14ᶄ51ᵡNꎬ海拔940mꎬ2020-11-08ꎬ朱孟丽TS18074ꎮ426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每个分支的数值表示贝叶斯后验概率(PP)和自展值(BS)ꎬ仅显示自展值大于75或后验率大于0.95的数值ꎮ新物种和新生成的序列用粗体表示ꎮThenumberineachbranchrepresentsposteriorprobability(PP)andbootstrapsupport(BS)values.PPvalues>0.95andBSvalues>75areplottedonthebranches.Thenewspeciesandnewlygeneratedsequencesareinbold.图1㊀基于ITS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Fig.1㊀MaximumlikelihoodtreeillustratingthephylogenybasedITSsequences㊀㊀地衣体叶状ꎬ近圆形或不规则状ꎬ直径大于7cmꎬ较紧密地贴生于基物ꎻ裂片二叉至不规则分裂ꎬ分离ꎬ或有时重叠ꎬ0.6~1.1mm宽ꎬ末端常钝圆ꎻ地衣体厚187.8~273.0μmꎻ上表面灰绿色至橄榄褐色ꎬ平坦或常常稍凹ꎬ末端具稀疏的皮层毛ꎬ无白斑㊁粉芽㊁裂芽和小裂片ꎻ上皮层厚26.1~39.7μmꎻ藻层厚53.3~85.8μmꎻ髓层疏松ꎬ白色ꎬ厚70.3~109.5μmꎻ下表面黑色ꎬ裂片末端处呈灰白色或浅褐色ꎬ具假根ꎻ假根单一不分枝ꎬ黑色ꎬ末端有时呈白色ꎬ约0.5mm长ꎻ下皮层厚28.6~38.4μmꎬ皮层组织为假薄壁组织ꎮ子囊盘常见ꎬ贴生ꎬ直径通常0.5~1.5mmꎻ盘面红褐色至黑色ꎬ无粉霜ꎻ盘缘完整ꎻ盘托上部偶有白色或浅色的皮层毛ꎬ常常稀疏可数ꎬ见于未成熟子囊盘ꎬ大部分子囊盘不具皮层毛ꎻ囊层被褐色ꎬ10.7~13.3μmꎻ子实层清晰状ꎬ稍带褐色ꎬ80.5~93.6μmꎻ囊层基清晰状ꎬ浅褐色ꎬ26.5~30.3μmꎻ子囊内含有8个孢子ꎻ子囊孢子褐色ꎬ厚壁ꎬPhyscia型ꎬ为(18~20.5)μmˑ(9.0~10.0)μmꎬI+ꎬ蓝色ꎻ分生孢子器常见ꎬ埋生于地衣体中ꎬ孔口凸起于地衣体上表面ꎬ棕色至黑色ꎬ圆点状ꎻ分生孢子椭圆形ꎬ(2.6~3.3)μmˑ(0.9~1.7)μmꎮ5264期蒋树浩等:黑蜈蚣叶属(蜈蚣衣科)地衣一新种A.地衣体和子囊盘ꎻB.裂片ꎻC.末端皮层毛㊁分生孢子器和假根ꎻD.盘托上部白色刺毛ꎻE.子囊盘纵切ꎻF.子囊盘纵切(偏光镜下)ꎻG-I.子囊ꎻJ.分生孢子ꎻK-O.子囊孢子ꎮ比例尺:AꎬB=2mmꎻC=0.5mmꎻD=1mmꎻEꎬF=0.5mmꎻG-I=20μmꎻJ=5μmꎻK-O=10μmꎮA.HabitofthallusꎻB.LobesꎻC.WhiteorhyalinecorticalhairsontheuppersurfaceofthemarginalperipheralzonesofthelobesꎬpycnidiaandrhizinesꎻD.TheupperportionofthethallinemarginoftheapotheciaoccasionallyhavesparsecorticalhairsꎻE.ApotheciasectionꎻF.Apotheciasection(inpolarizedlight)ꎻG-I.AsciꎻJ.ConidiaꎻK-O.Ascospore.Scalebars:AꎬB=2mmꎻC=0.5mmꎻD=1mmꎻEꎬF=0.5mmꎻG-I=20μmꎻJ=5μmꎻK-O=10μm.图2㊀泰山黑蜈蚣叶(M.L.ZhuTS18074ꎬLCUF)Fig.2㊀Phaeophysciataishanensis(M.L.ZhuTS18074ꎬLCUF)626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㊀㊀化学反应:地衣体K-ꎻ髓层K-ꎻTLC未检测出地衣化学物质ꎮ分布:该种产自中国东部山东省中部ꎬ该地区地带性森林类型为落叶阔叶林ꎬ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ꎬ为北温带成分ꎬ其生长基物为榆树(UlmuspumilaL.)树皮ꎮ截至目前ꎬ该种仅在标本模式产地发现ꎮ其他研究标本:山东泰安市ꎬ泰山ꎬ步云桥ꎬ117ʎ06ᶄ23ᵡE㊁36ʎ14ᶄ51ᵡNꎬ海拔940mꎬ2020-11-08ꎬ朱孟丽TS18071㊁TS18072㊁TS18073ꎮ3㊀讨论本种的主要特征是地衣体上表面末端具稀疏的皮层毛ꎬ髓层白色ꎬ下表面黑色ꎬ裂片末端处呈灰白色或浅褐色ꎬ盘托上部偶有白色或浅色的皮层毛ꎬ常常稀疏可数ꎬ子囊孢子褐色ꎬ厚壁ꎬPhyscia型ꎬ(18~20.5)μmˑ(9.0~10.0)μmꎮ在形态及化学上ꎬ本种与皮层毛黑蜈蚣叶(Phaeophysciahirtella)㊁白刺毛黑蜈蚣叶(P.hirtuosa)和P.esslingeri相似ꎮ本种与P.hirtella和P.hirtuosa相比ꎬ后两者子囊盘基部都常具有黑色的假根ꎬ而本种子囊盘基部无假根ꎮ与P.esslingeri相比ꎬ后者地衣体上表面有白斑ꎬ盘托上部皮层毛较多ꎬ孢子较宽ꎬ为[(17~)18~25]μmˑ[10~12(~14)]μm(Kondratyuketal.ꎬ2016)ꎻ但本种地衣体上表面无白斑ꎬ盘托上部偶有白色或浅色的皮层毛ꎬ常常稀疏可数ꎬ孢子较窄ꎮ在系统发育上ꎬ本种亲缘关系与白腹黑蜈蚣叶(Phaeophysciadenigrata)㊁P.microspora和P.kashmirensis相近ꎮ本种与P.denigrata相比ꎬ后者地衣体下表面灰白色ꎬ盘托上部不具皮层毛ꎬ子囊孢子为Pachysporaria型或Physcia型ꎻ而本种地衣体下表面黑色ꎬ裂片末端处呈灰白色或浅褐色ꎬ果托上部偶有白色或浅色的皮层毛ꎬ子囊孢子仅为Physcia型ꎻP.denigrata曾置于PhyciellaEssl.中ꎬ下表面灰白色ꎬ皮层组织是假厚壁长细胞ꎬ通过对本种裂片进行横切㊁纵切观察发现ꎬ本种下表面皮层组织为假薄壁组织ꎬ对于搭建Physciella与Phaoephyscia之间 桥梁 关系具有重要意义ꎬ仍需进一步研究ꎮ与P.microspora相比ꎬ后者子囊盘基部有黑色假根ꎬ孢子较小ꎬ为(14~17)μmˑ(6.0~8.0)μmꎬ未见分生孢子器(Schumm&Aptrootꎬ2019)ꎻ而本种子囊盘基部没有假根ꎬ孢子较大ꎬ分生孢子器可见ꎮ与P.kashmirensis相比ꎬ后者地衣体边缘具有大量的粉芽堆(Fayyazetal.ꎬ2022)ꎬ未见分生孢子器ꎻ而本种无粉芽堆ꎬ分生孢子器可见ꎮ致谢㊀感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健斌研究员在标本鉴定方面以及本文内容提供宝贵建议ꎬ感谢本课题组硕士生朱孟丽协助采集标本!参考文献:APTROOTAꎬSIPMANHJMꎬ1991.NewlichensandlichenrecordsfromNewGuinea[J].Willdenowiaꎬ20:221-256.CASTRESANAJꎬ2000.Selectionofconservedblocksfrommultiplealignmentsfortheiruseinphylogeneticanalysis[J].MolBiolEvolꎬ17(4):540-552.CHENJBꎬHUGRꎬ2022.ThelichenfamilyPhysciaceae(Ascomycota)inChinaⅦ.FivespeciesnewtoChina[J].Mycosystemaꎬ41(1):155-159.[陈健斌ꎬ胡光荣ꎬ2022.中国蜈蚣衣科地衣Ⅶ.五个新记录种[J].菌物学报ꎬ41(1):155-159.]CHENJBꎬ2023.FloralichenumSinicorum.Physciaceae:Vol.20[M].Beijing:SciencePress:1-262.[陈健斌ꎬ2023.中国地衣志.蜈蚣衣科:第20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262.]CULBERSONCFꎬKRISTINSSONHDꎬ1970.Astandardizedmethodfortheidentificationoflichenproducts[J].JChromatogrAꎬ46:85-93.CULBERSONCFꎬ1972.Improvedconditionsandnewdataforidentificationoflichenproductsbystandardizedthin ̄layerchromatographicmethod[J].JChromatogrAꎬ72(1):113-125.ESSLINGERTꎬ1978.StudiesinthelichenfamilyPhysciaceae.Ⅲ.AnewspeciesofPhaeophysciafromHawaii[J].Mycologiaꎬ70:1247-1249.FAYYAZIꎬAFSHANNSꎬKHALIDANꎬ2022.Phaeophysciakashmirensissp.nov.(LecanoralesꎬPhysciaceae)fromAzadJammuandKashmirꎬPakistan[J].Lichenologistꎬ54(6):355-361.GARDESMꎬBRUNSTDꎬ1993.ITSprimerswithenhancedspecificityforbasidiomycetes-applicationtotheidentificationofmycorrhizaeandrusts[J].MolEcolꎬ2(2):113-118.GUINDONSꎬDUFAYARDJFꎬLEFORTVꎬetal.ꎬ2010.Newalgorithmsandmethodstoestimatemaximum ̄likelihoodphylogenies:assessingtheperformanceofPhyML3.0[J].SystBiolꎬ59(3):307-321.KALYAANAMOORTHYSꎬMINHBQꎬWONGTKFꎬetal.ꎬ2017.ModelFinder:fastmodelselectionforaccuratephylogeneticestimates[J].NatMethodꎬ14(6):587-589.7264期蒋树浩等:黑蜈蚣叶属(蜈蚣衣科)地衣一新种KATOHKꎬASIMENOSGꎬTOHHꎬ2009.MultiplealignmentofDNAsequenceswithMAFFT[J].MethodMolBiol(CliftonꎬN.J.)ꎬ537:39-64KONDRATYUKSYꎬLÖKÖSLꎬFARKASEꎬetal.ꎬ2016.Phaeophysciaesslingerisp.nov.(Physciaceaeꎬlichen ̄formingAscomycota) anewlichenspeciesfromEasternAsiaꎬwithaworld ̄widekeytothehairyspeciesofthegenus[J].StudBotHungꎬ47(2):251-262.LIUDꎬHURJSꎬ2019.RevisionofthelichengenusPhaeophysciaandalliedatranorinabsenttaxa(Physciaceae)inSouthKorea[J].Microorganismsꎬ7(8):242.MINHBQꎬNGUYENMATꎬVONHAESELERAꎬ2013.Ultrafastapproximationforphylogeneticbootstrap[J].MolBiolEvolꎬ30(5):1188-1195.MOBERGRꎬ1977.ThelichengenusPhysciaandalliedgenerainFennoscandia[J].SymbolaeBotUpsaliensesꎬ22:1-108.NGUYENLTꎬSCHMIDTHAꎬVONHAESELERAꎬetal.ꎬ2015.IQ ̄TREE:afastandeffectivestochasticalgorithmforestimatingmaximum ̄likelihoodphylogenies[J].MolBiolEvolꎬ32(1):268-274.NIAZIARꎬAFSHANNSꎬNASEERAꎬetal.ꎬ2023.AnewspeciesandanewrecordofthegenusPhaeophysciaMoberg(LecanoralesꎬPhysciaceae)fromPakistansupportedbyphenotypicandmolecularphylogeneticanalyses[J].CryptogMycolꎬ44(4):51-59.ORANGEAꎬJAMESPWꎬWHITEFJꎬ2001.Microchemicalmethodsfortheidentificationoflichens[M].London:BritishLichenSociety:1-101.RONQUISTFꎬTESLENKOMꎬVANDERMARKPꎬetal.ꎬ2012.MrBayes3.2:efficientbayesianphylogeneticinferenceandmodelchoiceacrossalargemodelspace[J].SystBiolꎬ61(3):539-542.SCHUMMFꎬAPTROOTAꎬ2019.VirtuellesHerbariumderFlechtengattungenHyperphysciaꎬPhaeophysciaꎬPhysciaundPhysconia[M].Norderstedt:BooksonDemand:1-632.TALAVERAGꎬCASTRESANAJꎬ2007.Improvementofphylogeniesafterremovingdivergentandambiguouslyalignedblocksfromproteinsequencealignments[J].SystBiolꎬ56(4):564-577.WEIJCꎬ2020.TheenumerationoflichenizedfungiinChina[M].Beijing: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1-606. [魏江春ꎬ2020.中国地衣型真菌综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606.]WHITETJꎬBRUNSTꎬLEESꎬetal.ꎬ1990.AmplificationanddirectsequencingoffungalribosomalRNAgenesforphylogenetics[M]//INNISMAꎬGELFANDDHꎬSNINSKYJJꎬetal.PCRProtocols.SanDiego:AcademicPress:315-322.WIJAYAWARDENENNꎬHYDEKDꎬDAIDQꎬetal.ꎬ2022.Outlineoffungiandfungus ̄liketaxa-2021[J].Mycosphereꎬ13(1):53-453.ZHANGDꎬGAOFꎬJAKOVLIC'Iꎬetal.ꎬ2020.PhyloSuite:Anintegratedandscalabledesktopplatformforstreamlinedmolecularsequencedatamanagementandevolutionaryphylogeneticsstudies[J].MolEcolResourcꎬ20(1):348-355.ZHAOYFꎬJIAZFꎬ2022.Astrotheliumsubsiamensesp.nov.fromFujianꎬChina[J].Mycotaxonꎬ137(3):477-484.(责任编辑㊀蒋巧媛㊀王登惠)826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

真菌分类汇总

真菌分类汇总

真菌分类汇总之勘阻及广创作Ainsworth & Alexopoulos系统真菌界 Fungi真菌门 Eumycota(1.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 2.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3.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4.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5.半知菌亚门 Deuteromycotina)1.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壶菌纲 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为单鞭毛,后生尾鞭壶菌目 Chytridiales油壶菌科 Olpidiaceae 绵壶菌科 Achlyogetonaceae 集壶菌科Synchytriaceae 泡壶菌科Phlyctidiaceae 根壶菌科Rhizidiaceae 歧壶菌科Cladochytriaceae 节壶菌科Physodermataceae 壶菌科Chytridiaceae 大壶菌科Megachytriaceae肋壶菌目 Harpochytriales肋壶菌科 Harpochytriaceae芽枝菌目 Blastocladiales雕蚀菌科 Coelomomycetaceae 链枝菌科 Catenariaceae 芽枝菌科 Blastocladiaceae单毛水霉目 Monoblepharidales单毛水霉科Monoblepharidaceae 节水霉科Gonapodyaceae丝壶菌纲 Hypho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为单鞭毛,前生茸鞭丝壶菌目 Hyphochytridiales异壶菌科Anisolpidiaceae 根前毛菌科Rhizidiomycetaceae丝壶菌科 Hyphochytriaceae原质团菌纲 Plasmodiophoromycetes原质团菌目 Plasmodiophorales原质团菌科 Plasmodiophoraceae卵菌纲 Oomycetes游动孢子为双鞭毛,前茸鞭,后尾鞭链壶菌目 Lagenidiales拟油壶菌科Olpidiopsidaceae 链油壶菌科Sirolpidiaceae链壶菌科 Lagenidiaceae水霉目 Saprolegniales硅藻壶菌科 Ectrogellaceae海壶菌科 Haliphthoraceae 破囊壶菌科 Thraustochytriaceae水霉科 Saprolegniaceae小细囊霉科 Leptolegniellaceae水节霉目 Leptomitales水节霉科 Leptomitaceae根壶菌科 Rhipidiaceae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白锈科Albuginaceae霜霉科Peronosporaceae2.接合菌亚门 Zygomycotina接合菌纲 Zygomycetes毛霉目 Mucorales笄霉科 Choanephoraceae小克银汉霉科 Cunninghamellaceae双珠霉科Dimargaritaceae内囊霉科Endogonaceae卷头霉科Helicocephalidaceae梳霉科Kickxellaceae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毛霉科 Mucoraceae水玉霉科 Pilobolaceae头珠霉科 Piptocephalidaceae辐枝霉科 Radiomycetaceae瓶霉科Saksenaeaceae共头霉科Syncephalastraceae枝霉科Thamnidiaceae虫霉目 Entomophthorales虫霉科 Entomophthoraceae捕虫霉目 Zoopagales捕虫霉科 Zoopagaceae旋体霉科 Cochlonemaceae毛菌纲 Trichomycetes钩孢毛菌目 Harpellales钩孢毛菌科 Harpellaceae侧孢毛菌科 Genistellaceae 内孢毛菌目 Asellariales内孢毛菌科 Asellariaceae外孢毛菌目 Ecerinales裂丝毛菌科Palavasciaceae附丝毛菌科Parataeniellaceae外孢毛菌科 Ecerinaceae变形毛菌目 Amoebidiales变形毛菌科 Amoebidiaceae3.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东床囊菌纲 Hemiascomycetes无子囊果,子囊裸生内孢霉目 Endomycetales浆霉科 Ascoideaceae酵母菌科 Saccharomycetaceae内孢霉科 Endomycetaceae蚀精霉科 Spermophthoraceae 原囊菌目 Protomycetales外囊菌目 Taphrinales外囊菌科 Taphrinaceae不整子囊菌纲 Plectomycetes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解散囊菌目 Eurotiales暗膜菌科 Amorphothecaceae裸囊菌科 Gymnoascaceae红曲科Monascaceae爪甲团囊菌科Onygenaceae假散囊菌科Pseudeurotiaceae嗜热囊菌科Thermoascaceae发霉科Trichocomaceae散囊菌科Eurotiaceae黄丝菌科Cephalothecaceae核菌纲 Pyrenomycetes子囊生在孔口有的子囊壳内,或有规律地排列在无孔口的闭囊壳基部形成子实层白粉菌目 Erysiphales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小煤炱目 Meliolales小煤炱科 Meliolaceae冠囊菌目 Coronophorales球壳目 Sphaeriales长喙壳科 Ophiostomataceae 里孢壳科 Melanosporaceae 球壳科Sphaeriaceae肉座菌科Hypocreaceae疔座菌科Polystigmataceae棒囊菌科Coryneliaceae粪壳科Sordariaceae间座壳科Diaporthaceae海壳科Halosphaeriaceae蕉孢壳科Diatrypaceae圆孔壳科Amphisphaeriaceae炭角菌科Xylariaceae疣衣菌科Verrucariaceae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疣孢壳科Hypomycetaceae腔菌纲 Loculoa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座,子囊是双层壁的多腔菌目 Myriangiales酵孢腔菌科 Atichiaceae多腔菌科 Myriangiaceae格孢腔菌科 Saccardiaceae毛生腔菌科 Saccardinulaceae 座囊菌目 Dothideales毛盾壳科 Trichothyriaceae刺盾炱科 Chaetothyriaceae 广口盾壳科 Parodiopsidaceae胶皿炱科 Englerulaceae假球壳科Pseudosphaeriaceae煤炱科Capnodiaceae座囊菌科Dothideaceae小穴壳科 Dothioraceae格孢腔菌目 Pleosporales二孢炱科 Dimeriaceae黑星菌科 Venturiaceae饰孢腔菌科 Mesnieraceae葡萄座腔科 Botryosphaeriaceae扁孔腔菌科Lophiostomataceae荚孢腔菌科Sporormiaceae格孢腔菌科Pleosporaceae圆孔腔菌科 Mycoporaceae缝裂菌目 Hysteriales缝裂菌科 Hysteriaceae星裂菌科 Arthoniaceae船裂菌科Opegraphaceae小歪盘菌科Phyllipsiellaceae胶皿菌科Patellariaceae隔孢皿科 Lecanactidaceae半球腔菌目 Hemisphaeriales小盾壳科Microthyriaceae拟小盾壳科Trichopellinaceae隔孢盾壳科Munkiellaceae星盾炱科Asterinaceae管腔菌科Aulographaceae厚圆盾壳科Brefeldiellaceae多腔盾菌科Parmulariaceae射盾菌科Stephanothocaceae裂盾菌科Schizothyriaceae细盾菌科Leptopeltidaceae微盾菌科 Micropeltidaceae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子壳果是子囊壳,营养体简单,大多无菌丝体,不发生无性孢子,均为节肢动物的寄生菌虫囊菌目 Laboulbeniales角霉科 Ceratomycetaceae虫囊菌科 Laboulbeniaceae 多精虫囊菌科 Peyritschiellaceae角盘纲 Di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盘梭梭盘菌目 Medeolariales梭梭盘菌科 Medeolariaceae瘿果盘菌目 Cyttariales瘿果盘菌科 Cyttariaceae块菌目 Tuberales大团囊菌科 Elaphomycetaceae地菇科 Terfeziaceae囊被菌科 Geneaceae块菌科 Tuberaceae盘菌目 Pezizales肉盘菌科 Sarcosomataceae肉杯菌科 Sarcoscyphaceae 粪盘菌科Ascobolaceae盘菌科Pezizaceae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马鞍菌科Helvellaceae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星裂盘菌目 Phacidiales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鲜色盘菌科Cryptomycetaceae星裂盘菌科 Phacidiaceae厚顶盘菌目 Ostropales点盘菌科 Stictidaceae展盘菌科Ascocorticiaceae贫盘菌科Hemiphacidiaceae地舌菌科Geoglossaceae核盘菌科Sclerotiniaceae圆盘菌科 Orbiliaceae皮盘菌科 Dermateaceae 晶杯菌科 Hyaloscyphaceae锤舌菌科 Leotiaceae4.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含冬孢菌纲、层菌纲和腹菌纲3纲)担子菌中既有严重危害粮食作物和林木的病原菌,如黑菌粉、锈菌、木腐菌等,也有很多是著名食用菌,如蘑菇、口蘑、香菇、侧耳等,还有中国传统的贵重药材,如黑木耳、银耳、茯苓、灵芝等,有些大型菌类还含有抗癌物质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锈菌目 Uredinales栅锈菌科 Melampsoraceae鞘锈菌科 Coleosporaceae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黑粉菌科 Ustilaginaceae菰黑粉菌科 Yeniaceae腥黑粉菌科 Tilletiaceae层菌纲 Hymenomycetes银耳科 Tremellaceae链担耳科 Sirobasidiaceae明目耳科 Hyaloriaceae木耳目 Auriculariales木耳科 Auriculariaceae锤耳科 Phleogonaceae 隔担子菌目 Septobasidiales隔担子菌科 Septobasidiaceae外担子菌目 Exobasidiales外担子菌科 Exobasidiaceae座担子菌目 Brachybasidiales座担子菌科 Brachybasidiaceae花耳目 Dacrymycetales花耳科 Dacrymycetaceae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非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伏革菌科 Corticiaceae钉菇科 Gomphaceae点革菌科Punctulariaceae韧革菌科Stereaceae革菌科Thelephoraceae裂褶菌科 Schizophyllaceae(担子果初为杯状后变成盘状,菌盖表生绒毛,与一狭窄的基部相连,子实层体为假菌褶,从基部辐射而出,假菌褶纵裂而向两边反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生殖生态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生殖生态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开花物候 开花同步性 座果数 小种群 害虫综合防治 孑遗植物 大小级结构 四合木 呼吸速率 同株异花自交 同域分布 准噶尔无叶豆 光合速率 信息化学物质 作用机理 传粉生态 传粉 产卵忌避信息素 中国植物迁地保护 丝带蕨 btex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科研热词 鱼类 飞行肌 长颚斗蟋 遗传控制 进化 萼花臂尾轮虫 花对称性 翅二型 粉煤灰污染 空间分布 种群 种复合体 生理生态学 生殖力 生殖 生态意义 洄游准备 洄游 星星草 数量特征 寿命 发育 割草
科研热词 飞行肌 领导力机制 闽江口 长尾小蜂 银沙槐 萌生苗 花部特征 节肢动物 自组织机制 翅二型 群居 组织结构 繁育系统 种群坐果率 相对开花强度 生理权衡 生物防治 生殖调控 生殖系统 生殖发育 濒危植物 水平传播 朴树 早熟素 开花物候 开花同步性 座果数 小种群 宿主 实生苗 头足类 天然更新 向川安瘿蜂 准噶尔无叶豆 共生菌 共同决策 保幼激素 传粉适应 丽斗蟋 wsp基因 wolbachia cardinium

常住菌名词解释

常住菌名词解释

常住菌名词解释常住菌,又被称为“共生菌”或“宿主菌”,是指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持续存在的微生物。

常住菌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它们可以相互受益并协同作用。

本文将对常住菌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常住菌是指那些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的微生物群落。

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常住菌与宿主之间建立了一种稳定而持久的生态系统,它们共同维持着生物体内的平衡状态。

常住菌对宿主有很多益处。

首先,它们可以帮助宿主体内的消化道维持正常的功能。

常住菌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和其他难以消化的物质,从而帮助宿主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

此外,它们还可以合成一些必要的维生素,如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供宿主体内吸收利用。

其次,常住菌还对宿主的免疫系统有重要的影响。

它们能够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增强宿主的抵抗力。

常住菌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维持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从而预防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来说,常住菌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肠道常住菌与肥胖、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这种关联,并尝试利用调整常住菌群落的方式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和维护常住菌的生态平衡。

一些因素,如不良的饮食习惯、滥用抗生素、应激等,都可能对常住菌的群落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营养均衡的饮食,减少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避免过度应激,以维持宿主体内常住菌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总之,常住菌是存在于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的微生物群落。

它们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对宿主的消化、免疫和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保持常住菌的平衡和多样性对于宿主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常住菌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维护宿主体内的微生物群落。

块菌的国内外研究及其有效活性成分的应用

块菌的国内外研究及其有效活性成分的应用
块 菌 的 国 内外 研 究及 其 有效 活 性 成 分 的应 用
王福 强 ,张世 奇 一 ,
(. 南 大学 食 品科 学 学 院 ,重庆 1西 40 1; 0 7 5 4 0 1) 0 7 5 2 重 庆 市 农 产 品 加 工及 贮 藏 重 点 实 验 室 ,重庆 .
摘 要 :块 菌是 与树 木共 生 的外 生 菌 根 型药 食 两 用 真 菌 ,它 所 发 出 的香 味 独 特 ,含有 某 种 性 激 素 。块 菌 的 主要 活 性 成 分 有 a 烷 醇 、神 经 酰 胺 、块 菌 多 糖 等 。 介绍 了 国 内外 块 菌 的研 究 进 展 、现 状 ,块 菌 的生 理 特 性 和 品 质 一雄
K y w r s t f e ; p y ilgc l h rc e s c ; a t e i ge in ;c e c l o o i o e o d  ̄ r l s h s o ia aa tr t s c i r d e t h mia mp s in;a t t mo e e r h u o c i i v n c t n i u rrs ac —
W a gF q a g ’2 Z a g S ii’ n u i h n h q n
( . olg fF o ce c ,S uh etU ies y h n qn 0 7 5 hn 1 C l eo o d S in e o tw s nv ri ,C o g ig4 0 1 ,C ia; e t
S X h r n . h i c ie ig e i ns h v r c n a o a u , n u a h h lc a i e a n , p l a c a d s e o mo e T e man a t n r d e t a e a ti o tn l k z o v a e r l p t ao y nn mi e oy s c h f e , i

内共生菌cardinium在中国叶螨地理种群中的分布和对叶螨的生殖调控作用

内共生菌cardinium在中国叶螨地理种群中的分布和对叶螨的生殖调控作用

内共生菌Cardlnlum在中国叶蝻地理种群中的分布和对叶蝻生殖调控作用的研究图1—1节肢动物体内Bacteroidetes内共生菌的电子显微结构图Fig·1-1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graphsofarthropodsymbiontsintheBacteroidetes.(A)Ixodesscapularis细胞质中的棒状细菌Bar,0.5mm(KurttietaL,1996);(B)内共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质膜结构,示微管状平行结构由细胞质膜向细胞液延伸。

Bar,O.06mm(Kurttietal·,1996);(c)Encarstapergandlella滋养细胞中的Cardlnlum,箭头示微丝状结构。

Bar,0.25mm(Zchori-Feineta1.,2004)内共生菌Q矾踟枷在中用叶螨地理种群中的分布和对叶螨生殖调控作用的研究以上的热带区域用1月平均气温进一步划分,将我国划分为9个气候带,并将气候独特的青藏高原单独处理(陈咸吉等,1984)。

根据此划分标准,我们发现这6个种群分别位于2个温度带中,Ilp=IL亚热带(包括安徽安庆、江苏南通和河南新野种群)和暖温带(包括陕西西安、山西运城和甘肃兰州种群)。

而苗慧(2005)的调查数据显示,感染Wolbachia的朱砂叶螨种群从中温带到边缘热带都有分布(图2.1)。

2.2Cardinium在我国朱砂叶螨种群内的感染率Cardinium在6个种群内的感染率各不相同,表现出不均匀的分布,但随着各种群在地理上的分布位置似乎有从南至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从表2.2中可以看出,Cardinium在山西运城种群内的感染率最高,达到65.0%,而在安徽安庆种群内的感染率最低,只有12.5%。

图2—1Cardinium和1VolbacMa在中国朱砂叶螨地理种群问的分布n昏2-1DistributionofCard/n/,,喇mandWolbaeMaamongpopulltionsofT.d棚彻西∞蛔inChina。

【地球生物全系列——真菌篇】真菌界—壶菌门

【地球生物全系列——真菌篇】真菌界—壶菌门

【地球生物全系列——真菌篇】真菌界—壶菌门真菌界—壶菌门真核生物域真菌界壶菌门壶菌(英语:Chytridiomycota)是一类具有动孢子(英语:zoospore)的真菌。

其名称来源于希腊文χυτρίδιον(chytridion),意思是“小壶”,因其产生动孢子的结构动孢子囊而得名。

壶菌是真菌演化的过程中,最早分支出去的类群之一。

壶菌多为腐生,释放酵素分解环境中的腐烂的有机物,再以渗透营养(英语:osmotrophy)取得养分,也有一些壶菌寄生在别的生物中,例如造成两生类壶菌病的蛙壶菌。

壶菌门真菌称为壶菌,是真菌界中唯一在生活史中的某些阶段产生能动细胞的成员。

壶菌多水生,大多腐生在动植物残体上或寄生于水生植物、藻类、小动物和其他真菌上,少数寄生于高等种子植物上。

大多数种类能分解纤维素和几丁质。

壶菌门菌物的营养体形态变化很大,从呈球形或近球形的单细胞至发达的无隔菌丝体。

比较低等的壶菌是多核的单细胞,具细胞壁,大多呈球形或近球形,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的,其营养体在发育的早期没有细胞壁,有的壶菌单细胞营养体的基部还可以形成假根;较高等的壶菌可以形成发达或不发达的无隔菌丝体。

壶菌门菌物无性繁殖时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有的有囊盖,成熟时囊盖打开释放游动孢子;有的无囊盖,通过孢子囊孔或形成出芽释放游动孢子。

每个游动孢子囊可释放多个游动孢子。

有性生殖大多产生休眠孢子囊,萌发时释放1至多个游动孢子。

壶菌门菌物有性生殖方式有多种,大多是通过两个游动孢子配合形成的接合子经发育形成休眠孢子囊;少数通过不动的雌配子囊(藏卵器)与游动配子(精子)的结合形成卵孢子。

壶菌门属于真菌界(Fungi),只有一个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分为5个目,112属,已记载的有793个种,其中只有少数壶菌目(Chytridiales)真菌是高等植物上的寄生物,较重要的如引起玉米褐斑病的玉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引起马铃薯癌肿病的内生集壶菌(Synchytricum endobioticum)和引起车轴草冠瘿病的车轴草尾囊壶菌(Urophylactistrifolii)。

共生菌Wolbachia和Cardinium对中国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生殖的影响

共生菌Wolbachia和Cardinium对中国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生殖的影响

共生菌Wolbachia和Cardinium对中国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生殖的影响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和二斑叶螨T.urticae Koch 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真螨目Acariformes、叶螨科Tetranychidae,是农林生产中十分重要的害螨。

Wolbachia和Cardinium是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两种共生细菌,均可通过宿主卵的细胞质进行母系遗传,并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调控寄主的生殖以实现在宿主种群中的稳定存在和扩散.Wolbachia以诱导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诱导雌性化(feminization)、诱导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和杀雄作用(male-killing)四种方式调控寄主的生殖,而Cardinium能够引起雌性化,诱导孤雌生殖,诱导胞质不亲和,影响宿主适合度和改变寄主的产卵行为。

在我国,二斑叶螨仅感染共生菌Wolbachia,而朱砂叶螨中同时感染Wolbachia和Cardinium这两种共生菌。

本文以中国二斑叶螨四个地理种群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共生菌Wolbachia对中国二斑叶螨生殖和适合度的影响以及影响Wolbachia调控寄主生殖的因子。

本文以朱砂叶螨为实验材料,深入研究寄生菌Cardinium 和Wolbachia对生殖和发育的共同调控作用,以及寄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研究掌握了这两种寄生菌的感染进化规律和彼此的协同作用,明确了双重感染对叶螨生殖调控作用的机理,揭示了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繁殖和发育的规律,并对利用这两种寄生菌有效控制朱砂叶螨、二斑叶螨和其它害虫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为检验Wolbachia对中国二斑叶螨生殖的影响,根据中国区域的划分以及Wolbachia的感染情况,选择以二斑叶螨辽宁兴城(LN)、江苏徐州(JS)、上海闵行(SH)和湖南长沙(HN)四个地理种群为实验材料,通过孤雌回交和四环素处理分别筛选完全感染和完全不感染Wolbachia的品系后进行杂交实验。

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

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

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庞淑婷,江婷婷,汪亮,施祖华3(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摘要:共生菌在节肢动物中普遍存在,与寄主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协同进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对寄主的生长、生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Cardinium是最近定名的、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共生菌,可以通过诱导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和雌性化等方式调控寄主生殖,改变寄主适应性,以利于其分布和传播。

本文综述了Cardinium研究的基本概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Cardinium;共生菌;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雌性化中图分类号:Q14312;Q9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9261(2010)022******* An Overvie w of R esearch on Symbiont Cardinium in ArthropodPANG Shu2ting,J I ANG T ing2ting,W ANGLiang,SHI Zu2hua3(Institute of Insect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9,China)Abstract:Symbionts are very comm on in arthropod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ecology and ev olution of their hosts.They symbiose with hosts,affect the growth and propagation of hosts,and benefit from each other.Cardinium is a recently described bacterium from the Bacteroidetes group,widely distributed in arthropods.It is inv olved in diverse reproduction alterations of its hosts,including cytoplasmic incom2 patibility,parthenogenesis and feminization.The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h progress and potential appli2 cations of Cardinium.K ey w ords:Cardinium;symbionts;cytoplasmic incom patibility;parthenogenesis;feminization共生菌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中,可以影响寄主生态互作,供给寄主食物中缺乏的营养,调控寄主生殖方式,对寄主的生态学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1,2]。

绿僵菌开题报告

绿僵菌开题报告

绿僵菌开题报告绿僵菌开题报告一、引言绿僵菌(Cordyceps militar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真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等领域。

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蛋白质和生物碱等,对人体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保健作用。

本报告旨在探讨绿僵菌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以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绿僵菌的研究现状1. 绿僵菌的生物学特性绿僵菌属于虫草菌科,寄生于昆虫体内,主要以蛾科昆虫为宿主。

其子实体呈圆锥状,表面呈橘红色,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绿僵菌的生长环境要求较为特殊,通常在高海拔地区的寒冷环境下生长,因此采集较为困难。

2. 绿僵菌的化学成分绿僵菌含有丰富的多糖、蛋白质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

其中,多糖是绿僵菌的主要功能性成分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此外,绿僵菌还含有一些特殊的生物碱,如虫草素和虫草嘧啶等,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作用。

3. 绿僵菌的应用研究绿僵菌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等领域。

在食品领域,绿僵菌可以作为一种天然食品添加剂,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

在药品领域,绿僵菌可以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免疫调节剂和抗氧化剂等。

在保健品领域,绿僵菌可以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和改善睡眠质量等功能。

三、绿僵菌的应用前景1. 食品领域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绿僵菌作为一种天然、营养丰富的食品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绿僵菌可以应用于各类食品中,如饮料、面包、糕点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 药品领域绿僵菌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特别是对肿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绿僵菌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绿僵菌的抗肿瘤机制和药物开发。

3. 保健品领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保健品市场迅速发展。

绿僵菌作为一种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天然材料,可以应用于保健品中,如保健食品、保健饮品和保健药品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绿僵菌的保健机制和产品开发。

多种蜘蛛体内细菌多样性研究

多种蜘蛛体内细菌多样性研究

多种蜘蛛体内细菌多样性研究节肢动物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其体内细菌类群对宿主的生殖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蜘蛛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作物害虫的一类重要的捕食性天敌。

目前对蜘蛛体内细菌类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共生菌的检测及其对宿主生殖行为的影响,而对蜘蛛整体内、肠道内菌群多样性的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研究野生、成熟的多种蜘蛛整体内、肠道内细菌类群的多样性,分析不同种蜘蛛体内不同细菌类群的分布及其相对丰富度的差异,预测肠道菌群的功能。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蜘蛛体内细菌类群与宿主的相互关系、更加有效地利用蜘蛛进行有害昆虫生物防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蜘蛛整体内细菌类群分析选取拟水狼蛛Pirata subpiaticus、白斑隐蛛Nurscia albofasciata、条纹嫡花皮蛛Dictis striatipes、迷宫漏斗蛛Agelena labyrinthica、机敏异漏斗蛛Agelena difficilis、二齿幽灵蛛Artema atlnta、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用Illurnina的Hiseq平台对以上8种蜘蛛整体内细菌的16S rRNA的高可变V3-V4区进行测序,检测蜘蛛整体内细菌类群的多样性(以相对丰富度值表示各细菌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在整个菌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结果表明,蜘蛛整体内的细菌类群的多样性高,共检测到221个属,隶属123个科,18个门。

在门分类学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细菌为蜘蛛整体内最主要的优势菌群,其在不同种蜘蛛体内的相对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细菌在蜘蛛整体内菌群分布中次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内共生菌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内共生菌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科研热词 褐飞虱 wolbachia 解脂假丝酵母 致害性 精氨酸 类酵母共生菌 类酵母 米蛾 离体培养 生态系统 玉米螟赤眼蜂 烟粉虱 氮素利用 横向传播 寄主种群 嗜盐梗孢酵母 丛枝菌根真菌 三重感染 wsp基因 rflp图谱 pcr-rflp 26srdna 16s rdna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科研热词 wolbachia 雄性原核 荧光原位杂交 胞质不亲和 绝对定量 细胞质不亲和 硫酸卡那霉素 皮氏叶螨 白蜡虫 烟粉虱 氨苄青霉素 次生内共生菌 杀雄菌属共生菌 性比 守门员模型 大蜡螟 原生内共生菌 利福平 免疫抑制 伯氏致病杆菌 idp16蛋白 hira基因 cardinium 16s rdna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共生菌 3 多样性 2 高级阶元 1 问题 1 过氧化物酶 1 褐飞虱共生菌 1 褐腐菌 1 蚜虫 1 蚜茧蜂 1 菌胞数量 1 菌胞体积 1 胞内共生 1 细菌菌群多样性 1 系统发育关系 1 研究进展 1 真菌区系 1 白腐菌 1 生殖调控 1 横向转移 1 柑桔木虱 1 敏感菌株 1 抗氧化酶活性 1 抗吡虫啉菌株 1 平行演化 1 展望 1 实蝇 1 多孔菌 1 基因组 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1 华山松大小蠹 1 分节丝状菌 1 分布 1 共生 1 免疫 1 健康与疾病 1 wolbachia 1 rflp分析 1 buchnera 1 16srdna 1

块菌的国内外研究及其有效活性成分的应用_王福强

块菌的国内外研究及其有效活性成分的应用_王福强
维 生 素 的 含 量 共 测 7 种 (带 皮), 分 别 为 VA 641.0 VU/100 g, VD 0.148 6 mg/100 g, VE 42.7 IU/100 g,VK 600.0 ug/100 g,VC 4.63 mg/100 g, VB1 0.35 mg/100 g, VB2 26.3 mg/100 g, VB11 70.68 mg/100 g。中国块菌的维生素种类比较丰富, 而且有些含量 (VA 、VB) 2 比一般食用菌的含量都 高,这说明中国块菌是很好的维生素来源。
氨 基 酸 的 含 量 除 膀 胱 氨 酸 (CYs) 和 精 氨 酸 (Arg) 外,中国块菌均不低于黑孢块菌。
中国块菌与黑孢块菌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游 离,干样) 见表 1。
3 块菌的品质特征及其及其生理特性
块菌子囊果呈球形、半球形或块状,幼时浅黄
64 农产品Biblioteka 工·创新版 01/ 2011X 学 术
性月经周期、引起女性性兴奋的功能;神经酰胺具 有保湿 (可以作为皮肤屏障)、诱导细胞凋亡、抗 肿瘤、免疫调节等功能;块菌多糖具有抗肿瘤并参 与免疫调节等功能。块菌的种种功能显示了其潜在 的巨大市场和重要的营养保健价值。国外的研究表 明,在新鲜块菌所发出的独特香味中,还含有某种 性激素[4]。由于块菌具有这些一般食品所没有的特点, 其商业价值为世人所瞩目。在国际消费市场上,黑块 菌和白块菌的鲜售价格高达 1 764~2 205 美元 /kg。 但因产地少、产量有限,故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 价格十分昂贵,每年仅欧洲市场的可食用块菌交易
2 块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块菌的研究历史 国外块菌的研究历史悠久,关于块菌最早的记
载 始 于 公 元 前 160 年 左 右 。 从 1792 年 植 物 学 家 Mieheil 首次记载块菌属 (TuberMieet F) f ,到 1823年 菌物学家 Fires 确认其在真菌分类学的地位,也已 有数百年的历史。欧洲地区是块菌的发祥地,全球 80%以上的块菌种类分布于此,法国、意大利、西 班牙等为块菌的主要分布区。迄今全球描述的块菌 属真菌在 60 种以上。19 世纪初便开始了对块菌的 形态学描述,块菌的生活史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20 世纪 90 年代,Trappe 等人对世界范围内的菌物 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 章,对发现的新种及命名的错误进行了报道。与西 欧、北美相比,我国对块菌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escherichiacoli名词解释

escherichiacoli名词解释

Escherichia Coli名词解释引言E s ch er ic hi ac ol i(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动物和人类肠道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

它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E s ch er ic hi ac ol i的相关信息,包括其基本特征、生长环境、病原性及预防控制等内容。

Esche richia coli的基本特征E s ch er ic hi ac ol 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杆菌,通常为直杆状,有一定的运动性,常具有鞭毛或附着体。

其细胞内含有单环D NA分子,可以通过快速繁殖形成菌落。

E sc he ri ch ia co li还具有以下特点:1.好氧细菌:E sc her i ch ia co li属于好氧菌,对氧气的要求较高,可以在富含氧气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2.可变性:E sc he ri c hi ac oli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条件。

3.原核细胞:E sc her i ch ia co li是一种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真核细胞的核膜和细胞器。

Esche richia coli的生长环境E s ch er ic hi ac ol i存在于各种环境中,主要集中在动物和人类的肠道中。

在肠道中,E sch e ri ch ia co li能够与宿主共生,发挥有益作用,例如帮助食物消化、合成维生素和抵抗有害菌的入侵。

此外,E s ch er ic hi ac ol i还可以在水体、土壤、食品等环境中生长繁殖。

Esche richia coli的病原性尽管大部分E sc he ri c hi ac ol i对人类和动物是无害的,但某些菌株具有致病性。

这些致病菌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如腹泻、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Es ch er ich i ac ol i致病菌株:1.肠毒素产生菌株(E nt er ot ox ig en ic E.c ol i,简称ET EC):E TE C 菌株是引起旅行者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通过产生肠毒素引发腹泻症状。

人工转染获得稳定感染Cardinium的褐飞虱新品系的方法[发明专利]

人工转染获得稳定感染Cardinium的褐飞虱新品系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人工转染获得稳定感染Cardinium的褐飞虱新品系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洪晓月,李同浦,龚君淘,周迎春,查思思
申请号:CN201910576367.0
申请日:20190628
公开号:CN110283849A
公开日:
2019092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人工转染获得稳定感染Cardinium的褐飞虱新品系的方法,属于农业生物技术范畴。

该方法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新产出的卵分别作为人工转染的供体和受体,利用显微注射仪吸取供体的细胞质成分,同时快速的注射到受体卵中。

受体的卵经培养发育为初代母成虫(G),将它们与不感染的雄虫交配产生第一代(G),从中筛选感染的阳性雌虫继续与不感染的雄虫交配,产生第二代(G)。

多代检测均表现为阳性,从而成功获得稳定感染Cardinium的褐飞虱新品系。

本发明所述方法可以快速建立感染Cardinium的褐飞虱新品系,它们的繁殖力和孵化率均显著降低,从而有利于控制褐飞虱的危害;本发明也为其他共生菌的转染提供了模型。

申请人:南京农业大学
地址:211225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国家农业科技园南京农业大学基地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植物微生物学

植物微生物学

Teleomorphs of Ascomycetes 子囊菌有性阶段
– Teleomorph begins when hyphae
anastomose (= fuse together), become dikaryotic and aggregate into compact maum Zygomycota
wide, thin-walled multinucleate coenocytic hyphae 粗大的薄壁多核无隔菌丝 limited ability to digest complex substrates

sexual spore = a thick walled zygosporangium (接合孢子) - germinates by meiosis to form new hyphae.
catchall group for species without sexual stages
most Lichen fungi are Ascomycetes 大多数地衣真菌是子囊菌纲

Holomorph = Anamorph + Teleomorph 生活史分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Anamorph = asexual stages - mitosis usually haploid 无性阶段,有丝分裂,通常是单倍体 Teleomorph = sexual stages - involves dikaryons, diploidy and meiosis 有性阶段,涉及二核阶段、二倍体阶段和 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Chytrid fungi on decaying leaf in river
This type is eucarpic(分体产果) having separate rhizoids and reproductive parts. Others are holocarpic(整体产果) only have reprod. parts

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拉丁文

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拉丁文

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拉丁文【实用版】目录1.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概述2.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拉丁学名3.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分类和特征4.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正文1.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概述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Gelsenkernia nocardiae)是一种属于诺卡氏菌属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它是一种非发酵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中。

该菌可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活,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2.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拉丁学名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拉丁学名为 Gelsenkernia nocardiae,其中“Gelsenkernia”是该菌属的专有名词,而“nocardiae”则来源于法国微生物学家亨利·诺卡德(Henri Nocard),以表彰他在细菌学研究领域的贡献。

3.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分类和特征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属于诺卡氏菌科,诺卡氏菌属。

该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具有分枝杆菌样的形态。

在营养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乳白色。

在液体培养基中,该菌可形成浮于液面的菌膜。

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活,对常用的消毒剂和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4.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在医学、兽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该菌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感染,尤其是对免疫抑制患者和动物具有较高的致病性。

因此,研究该菌的病原特性、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盖尔森基兴诺卡氏菌具有较强的抗生素耐受性,可作为研究抗生素耐受机制的模型菌。

最后,该菌在环境中的长期存活和传播特性使其成为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的研究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庞淑婷,江婷婷,汪亮,施祖华3(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摘要:共生菌在节肢动物中普遍存在,与寄主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协同进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对寄主的生长、生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Cardinium是最近定名的、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共生菌,可以通过诱导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和雌性化等方式调控寄主生殖,改变寄主适应性,以利于其分布和传播。

本文综述了Cardinium研究的基本概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Cardinium;共生菌;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雌性化中图分类号:Q14312;Q9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9261(2010)022******* An Overvie w of R esearch on Symbiont Cardinium in ArthropodPANG Shu2ting,J I ANG T ing2ting,W ANGLiang,SHI Zu2hua3(Institute of Insect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9,China)Abstract:Symbionts are very comm on in arthropod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ecology and ev olution of their hosts.They symbiose with hosts,affect the growth and propagation of hosts,and benefit from each other.Cardinium is a recently described bacterium from the Bacteroidetes group,widely distributed in arthropods.It is inv olved in diverse reproduction alterations of its hosts,including cytoplasmic incom2 patibility,parthenogenesis and feminization.The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h progress and potential appli2 cations of Cardinium.K ey w ords:Cardinium;symbionts;cytoplasmic incom patibility;parthenogenesis;feminization共生菌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中,可以影响寄主生态互作,供给寄主食物中缺乏的营养,调控寄主生殖方式,对寄主的生态学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1,2]。

昆虫中的共生菌根据其在寄主体内的分布和与寄主的进化关系可以划分为两类,原生共生菌和次生共生菌。

原生共生菌分布于特化的寄主昆虫细胞———含菌细胞内,一种昆虫只有一种原生共生菌。

次生共生菌与共存的原生共生菌相比,感染寄主的历史较短,和寄主的协同进化关系更短暂、更松散,除分布于含菌细胞,还分布于寄主多种细胞内;一种昆虫可以有多种次生共生菌[3]。

与节肢动物密切相关的次生共生菌有Wolbachia、Cardinium、Ar senophonus和Spiroplasma收稿日期:2009210213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DA5B06,2006BAD08A02)作者简介:庞淑婷(1985-),博士研究生,E2mail:s ophy5069@1631com;3通讯作者,E2mail:zhshi@。

712ixodetis等[4]。

其中Cardinium hertigii是2004年Z chori2Fein等[5]根据该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AY331187)、gyr B基因序列(AY332003)和超微结构而定名的一种共生菌。

它属于革兰氏阴性菌,隶属于拟杆菌门,鞘氨醇杆菌纲,鞘氨醇杆菌目,屈挠杆菌科。

该菌有一个显著特征,即胞内具有明显的微丝状结构,例如Z chori2Fein等[6]和Hunter等[7]分别在恩蚜小蜂(Encar sia per2 gandiella)中发现的共生菌、Weeks等[8]在西方盲走螨(Metaseiulus occidentalis)体内发现的共生菌、以及在其他节肢动物中发现的共生菌[9~12]也都有这种明显的结构,表明这种共生菌可能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

已有研究证明Cardinium可以改变其节肢动物寄主生殖方式及生殖力[1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Cardinium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Cardinium对寄主生殖的影响,并展望了其在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中的应用前景。

1 Cardinium的形态和分布111 Cardinium的形态Cardinium呈杆状,最显著的形态特征就是胞内平行排列的微丝状结构(microfilament2like structures,M LS)[5],也有人称为微管状结构(microtubule2like structures)[14]。

微丝状结构大部分与细胞纵向垂直,呈整齐平行排列,约跨越细胞的一半,而有的则连接细胞的两侧,少数M LS 位于细胞底端(图1)。

Cardinium个体大小差异很大,长度0142~2135μm,宽度0131~0166μm[5]。

a.Encar sia hispida滤泡细胞内的Cardinium;b2d.有性生殖E.pergandiella滋养细胞内的Cardinium;e. E.hispida卵母细胞内的Cardinium;箭头所指的即为微丝状结构;I.卵母细胞内充满脂质的液泡;m.线粒体;p.蛋白质。

标尺0125μm。

a.Bacteria in a follicle cell of E.hispida;b2d.Bacteria in sexual E.pergandiella nurse cells;e.Bacteria in an E.hispida oocyte; Arrowheads point to the m icrofilament2like structures;I.Lipid2filled vacuoles in the oocyte;m.M itochondrion;p.Protein;Bars,0125μm.图1 电子显微镜下Encarsia寄生蜂卵巢内的Cardinium[5]Fig.1 E lectron micrographs of Cardinium in ovaries of Encarsia p arasitoid w asps[5] 812 第2期 庞淑婷等: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 112 Cardinium的分布Cardinium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存在,寄主包括膜翅目、同翅目昆虫及螨类和蜘蛛类等蛛形纲动物[13,15~17],在样本中的感染率约为6%~712%。

在 E.pergandiella、黄蚜小蜂(Aphytis sp.)、常春藤圆盾蚧(Aspidiotus nerii)以及紫红短须螨(Brevipalpus phoenicis)中均能检测到Car2 dinium。

在中国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27个地理种群中,有6个种群检测出Car2 dinium,这6个种群同时也感染了Wolbachia[18]。

Cardinium不仅寄主范围广,而且在同一寄主内还可分布于不同的组织、器官。

在 E. hispida和E.pergandiella的卵巢滋养细胞、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内均发现Cardinium[5],在短须螨(Brevipalpus)的表皮、复眼、卵母细胞、卵、盲肠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各个部位中也都能分离到Cardinium[14]。

Cardinium还存在于葡萄带叶蝉(Scaphoideus titanus)的脂肪体中[19],可能参与代谢作用。

Cardinium的浓度在寄主的不同部位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在Plagiomerus dias2 pidis(一种四索跳小蜂)卵巢原卵区就明显高于滤泡细胞和成熟卵[20]。

2 Cardinium的检测技术目前对Cardinium的检测技术已比较成熟。

首先提取样本的DNA,利用根据已知的Car2 dinium16S rDNA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Car2sp2F(5’2CGG CTT ATT AAG T C AG TTG TG AAAT CCT AG2 3’)和Car2sp2R(5’2T CCTT CCT CCCG CTT AC ACG23’),进行PCR扩增;反应体积为20μl,包括dNTP各0116mm ol/L,引物各015mm ol/L,015U Taq酶,2μl DNA模板以及1×bu ffer;反应条件为95℃1min;95℃30s,57℃30s,72℃1min,扩增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21];然后取适量PCR产物,用11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最后在凝胶成像系统下观察结果,即可检测出样本中是否存在Cardinium。

3 Cardinium对寄主生殖的影响Cardinium伴随着雌虫的繁殖通过卵传给子代,但不能通过父本传播,这在寄生蜂E.per2 gandiella中已通过杂交试验得到证实[22]。

透射电镜显示在葡萄带叶蝉胚胎和若虫的卵巢原始细胞中都发现了Cardinium,表明Cardinium经卵巢垂直传播;另外还在葡萄带叶蝉卵巢顶端发现了含有大量Cardinium的类噬菌体[19],这些类噬菌体可能在共生菌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Cardinium感染可以影响寄主的生殖力[8,22],还可通过调控寄主生殖方式来增加寄主感染率。

研究发现,Cardinium能引起雌性化[22];导致某些种群细胞质不亲和[7];诱导孤雌生殖[5,6,24]。

Wolbachia除了这3种功能外,还能造成雄性死亡,但在Cardinium中,至今还没有发现这个功能。

311 细胞质不亲和性(Cytoplasic I ncompatibility,CI)细胞质不亲和是指感染雄虫与未感染雌虫或与感染不同Cardinium品系的雌虫之间出现生殖隔离或生殖力下降的现象[7]。

感染雄虫会通过不成功交配降低未感染雌虫的适应性。

至今已报道Cardinium感染能引起E.pergandiella[5,7]、桑始叶螨(Eotetranychus suginamensis)[25]和苔螨(Bryobia sarothamni)[26]的细胞质不亲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