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

合集下载

宏观调控效果分析

宏观调控效果分析

宏观调控效果分析在过去几十年中,宏观调控一直是中国经济管理的核心议题。

作为一种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宏观调控旨在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宏观调控的效果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重点分析宏观调控的效果,并从多个角度探讨其利与弊。

首先,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之一是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增速。

例如,在经济增速过快时,政府可以加大货币政策的收紧力度,以降低投资和消费的热情,防止经济过热;而在经济增速过慢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刺激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这种方式,宏观调控有助于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其次,宏观调控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手段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以推动经济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外贸政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贸易平衡,以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这种方式,宏观调控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还可以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然而,宏观调控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宏观调控的效果往往存在滞后性。

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产生作用,而这个过程往往并不是即时的。

因此,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应对来自经济市场的变化和波动。

其次,宏观调控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往往需要依赖经济数据和市场信息来做决策。

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政府可能无法准确地获取市场的信息,从而导致宏观调控政策的失灵。

因此,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时,需要加强与市场的沟通,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另外,宏观调控还需要考虑到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

虽然通过宏观调控可以实现短期经济增长的稳定,但如果过度依赖宏观调控,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关键词: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经济民主/GDP增长目标内容提要: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为了稳定经济发展,提出了2009年GDP增长8%的目标,并为此采取了以扩大公共投资和拉动消费为核心的一系列调控措施。

对于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存在不同的看法。

以法律制度分析为框架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8%增长目标有合法性基础、有法律机制和民主机制的保障,是可以实现的。

同时,从经济民主和法治的角度提出政府为保持经济增长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值得思考和探讨。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提出2009年GDP增长8%的目标。

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因素很多,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判断。

在现有条件下,2009年能否实现8%的增长目标关键在以扩大投资为核心的政府宏观调控措施是否有效。

对于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而言,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及运行机制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从我国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的角度判断,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

一、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8%的增长目标具有合法性基础从市场经济确立之日起,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一直致力于寻找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建立政府与市场互动的法律制度。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正式走上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强政府、弱市场”的格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多年里,这种经济体制对我国的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靠政府命令已经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此后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都没有绕开这一核心问题。

论财政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

论财政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

论财政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财政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总体调节和控制的重要方式,对于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为了确保财政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

财政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旨在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并非总是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少,此时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如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刺激经济复苏。

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措施,抑制经济过热。

然而,财政宏观调控并非是随意进行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和程序。

首先,法律规制能够保障财政宏观调控决策的科学性。

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可以要求政府在进行调控决策时,充分考虑经济形势、政策目标、调控手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

同时,法律还可以规定建立相应的决策咨询机制,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主观性。

其次,法律规制有助于确保财政宏观调控的公平性。

在财政宏观调控过程中,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不同的群体和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某些税收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加重某些企业或个人的负担,而某些财政支出项目的安排可能会使某些地区受益更多。

通过法律规制,可以明确规定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尽量减少对不同群体和地区的不公平待遇,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再者,法律规制能够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透明度。

财政宏观调控涉及大量的财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通过法律规定,要求政府及时、准确地公开调控政策的制定依据、实施过程和效果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能够有效防止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效果

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效果

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效果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政府扮演着宏观调控的重要角色。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对经济总量、结构和分配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调整,以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探讨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些主要手段以及这些手段带来的效果。

第一,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动。

通常情况下,当经济需求低迷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和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而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则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和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压力。

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可以调整经济总量,维护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

在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以增加有效需求和促进经济复苏;而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公共支出和增税,以降低过多需求压力。

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调节经济结构、促进就业和社会公平。

第三,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政策旨在引导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整体经济质量和效益。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和技术支持等措施,来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产业政策的实施可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国家竞争力。

第四,就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政府通过就业政策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业和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竞争力;制定和实施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促进就业弹性和流动性。

就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监管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之一。

宏观调控法价值的认识

宏观调控法价值的认识

宏观调控法价值的认识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宏观调控法是指通过国家或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意识的干预和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宏观调控法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工具,旨在引导和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宏观调控法在国家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它既是一种政策工具,也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有力控制手段。

宏观调控法的核心是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调节投资、消费和货币供应等方面的政策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调控法的作用不容忽视。

首先,它可以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它可以平衡经济周期波动,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保持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

再次,它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

此外,宏观调控法还可以应对外部冲击,增强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然而,宏观调控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制度和机制建设亟待加强,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和决策执行机制。

二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关系,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

三是应强调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综上所述,宏观调控法在国家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通过科学、稳健的宏观调控,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提供更加稳定、公平、持续的发展环境。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和优化宏观调控法,以应对新的经济形势和挑战,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宏观调控法的定义和背景。

通过对宏观调控法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宏观调控法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通过介绍宏观调控法的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宏观调控法的发展历程和形成原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和意义。

论宏观调控的绩效评估、法制建设与行政问责行

论宏观调控的绩效评估、法制建设与行政问责行

论宏观调控的绩效评估、法制建设与行政问责刘瑞周人杰崔俊富关键词:宏观调控/绩效评估/宏观调控法/行政问责/法制建设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宏观调控”日益成为“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与创新。

绩效评估、法制建设、行政问责是宏观调控制度建设与创新的主要任务。

绩效评估应以政策程序为评估内容、以程序成本为评估方法、以地方政府为评估对象;法制建设应从宏观调控法和绩效管理法两个进路出发;行政问责应以科学评估和法治调控为前提。

由此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仍要以宏观调控法治化为终极取向。

面对国内经济在通胀与增长之间的艰难徘徊、以及国际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中央政府毅然启动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二轮宏观调控。

相对于2003 —2004年首轮调控而言,本轮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条件更为困难、争议更为激烈。

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来看,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不仅在于政策的选择、更在于政策的施行。

本文试图就宏观调控的绩效评估、法制建设、行政问责等问题展开讨论,相信此种讨论既可为当下调控建言献策,亦可为“中国模式”拾薪添火。

一、宏观调控的绩效评估作为典型的中国化国民经济管理术语,“宏观调控”有别于日常的政府经济管理行为[1],对其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然也应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绩效评估相区别。

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不胜枚举,但迄今为止尚未有直接针对宏观调控进行的绩效评估,此中难处一方面在于作为“例外行动”的宏观调控_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在于评估内容、方法与对象的模糊性。

(一)评估内容:实体与程序之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行为当然具备实体与程序的双重属性,调控实体主要指具体的政策选择,调控程序主要指具体的政策实施。

关于调控实体的绩效评估本质上属于目标绩效评估,也即对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关系的考察[2],经济学界对此已经有着较为充分的讨论,例如丁伯根法则、政策损失函数等政策评价的技术方法[3]。

宏观调控效果显著

宏观调控效果显著

宏观调控效果显著近年来,宏观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和调节,我国经济实现了较为平稳的增长,同时也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本文将就宏观调控的背景、政策工具以及实施效果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宏观调控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存在一些固有的不完善和失灵。

市场无法全面反映需求和供给的真实情况,经济波动也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当经济增速过快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投资或增加税收来抑制过热经济;当经济增速过低时,政府则可以增加公共支出或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调整利率、调节货币供给等手段来影响经济。

当经济需求不足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当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时,则可以收紧货币供应以控制通胀。

宏观调控的实施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宏观调控对于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的成就。

宏观调控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稳定经济,政府使得社会各界对于经济未来的预期更加确定,从而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意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宏观调控对于应对经济波动和防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波动和风险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范经济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通过调整政策来稳定市场,保障经济的安全运行。

最后,宏观调控对于改善民生和保障社会公平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调控经济,政府可以分配资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宏观调控可以防止经济的过度集中和资源的不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宏观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论宏观调控权的法定化运行

论宏观调控权的法定化运行

论宏观调控权的法定化运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宏观调控权的行使对于保障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宏观调控权的法定化运行,意味着将这一权力纳入法治的轨道,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其权力的来源、范围、行使方式以及监督机制,从而确保其科学、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

宏观调控权法定化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能够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经济发展往往会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冲击,如市场波动、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

通过法定化的宏观调控权,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它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经济并非完全自由放任,而是需要在一定的规则和框架下运行。

宏观调控权的法定化可以避免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或不当干预,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再者,它增强了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当宏观调控权的行使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程序时,市场主体能够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从而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要实现宏观调控权的法定化运行,明确权力的来源是首要任务。

宏观调控权应当来源于法律的授权,而不是行政机关的自行设定。

法律应当对宏观调控权的主体、权力的具体内容以及权力的行使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

例如,在财政政策方面,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政府在税收、财政支出、国债发行等方面的权力边界;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当明确中央银行在货币供应量、利率调整等方面的权限。

只有权力来源明确,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宏观调控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此外,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权的监督机制也是法定化运行的关键环节。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宏观调控权也不例外。

监督机制应当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

内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内部的自我监督,通过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审计制度等,对宏观调控权的行使进行约束和规范。

外部监督则包括立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

立法机关应当通过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审查和监督,确保其符合法律的规定和人民的利益。

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价值

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价值

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价值
宏观调控法是指政府机构通过调整国民经济总量的各项政策手段,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和社会福利改善的目标。

它是一种经济管理方法,旨在引导整个经济系统朝着政府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维护就业水平、调节收入分配、稳定金融市场等。

通常,宏观调控法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汇率等来影响经济活动。

例如,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投资和消费水平,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则通过政府的税收和支出来调节经济。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或者调整政府债务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并支持社会福利项目。

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在于能够平衡经济的发展,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以及社会不稳定的情况。

它可以帮助政府应对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宏观调控法也为政府提供了调节收入分配、改善社会公平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机会。

然而,宏观调控法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政策制定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决策能
力等。

此外,不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能会导致市场扭曲、资源配置不当以及资产泡沫等问题。

因此,宏观调控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试论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调整

试论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调整

试论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调整《价格法》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一部重要的法律,它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政府利用价格杠杆调控经济运行、规范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在深化价格改革、保障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稳定价格总水平方面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价格法》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实施现状、完善思考等方面对《价格法》的宏观调控功能进行了论述。

一、《价格法》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价格法是指一切调整基于价格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及政府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价格作为商品社会一切经济利益关系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微观经济运行的基础,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因为价格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起交换双方利益关系的转换,从而影响市场和社会的相对稳定。

虽然价格机制的运行离不开以公平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环境,但由于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着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价格机制本身无法解决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控制垄断价格等问题,为了弥补价格机制自发调节的不足,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法律准许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适度的调控和干预。

例如韩国,除了制定《物价安定法》、《限制垄断与公平交易法》等专门的价格法外,还在《防不正当竞争法》、《出口保护法》等法规中包含了有关规范价格行为的条款;而法国和德国政府在积极主张市场价格由私有经济体或国有经济体自由竞争决定的同时,都还设有专门的价格调控机构,法律准许政府在自由竞争调控市场价格受到限制时,根据国家行政法院的法令制定措施禁止价格过度上涨。

可见,价格法律及相关手段的有效运用是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调控功能是其他法律法规所无法取代的。

(一)价格法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需要。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引导实现的。

形成合理价格的基本条件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必须通过法律进行规范。

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分析

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分析

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政府宏观调控旨在调节经济社会运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繁荣和人民幸福。

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究竟如何?其优缺点又有哪些?本文将从多角度出发,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分析进行探讨。

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政府宏观调控,顾名思义,是一种国家对整个经济的整体调控手段。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货币、信贷、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达到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目的。

具体而言,政府宏观调控主要包括经济运行调节、结构优化调整、政策效果评估等方面。

在经济运行调节方面,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汇率水平、经济增长等方面实现。

例如,当我国经济持续下滑时,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减轻企业贷款负担,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在结构优化调整方面,政府宏观调控可以实现整合资源、促进转型升级的目的。

例如,我国在经过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开始重视“绿色发展”,政府宏观调控开始注重绿色产业的扶持,优化经济结构。

政府宏观调控的优点政府宏观调控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能有效地减少经济周期的波动。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政府宏观调控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能够有效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经济景气度。

其次,政府宏观调控能够引导企业合理投资,从而实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进而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第三,政府宏观调控还能够协调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

例如,当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出现时,政府宏观调控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政府宏观调控的缺点然而,政府宏观调控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缺点。

首先,政府宏观调控有时过于依赖于政治意味,而非科学理性。

政府宏观调控往往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来支撑。

但是,在某些时候,政府宏观调控会出现滥用的情况。

例如,政府可能为了拉高与其他国家的GDP竞争,过分强调GDP增长,而忽略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质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市场失衡。

谈对我国宏观法治制度的认识

谈对我国宏观法治制度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宏观法治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宏观法治制度是指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依据法律规范的原则和方法,加强对经济社会运行的调控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以下从宏观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金融监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是宏观法治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政策调节、市场调控等手段,引导经济发展,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决策、预警预测、调控执行等三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建设都是依据法律规定和程序来实现的。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方面,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务院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体系。

国务院制定的经济政策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如《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法》等。

此外,政策制定过程中也需要建立起与法律规范相适应的程序,如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听取专家建议等。

其次,预警预测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国务院领导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究小组和国家统计局等机构,负责对经济形势进行预警预测。

这些机构依据法律规定和程序,组织开展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及时发布有关经济形势的信息和预警报告。

最后,调控执行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通过政策工具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政策的具体执行要求也要依据法律规定和程序来实现,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需要遵循《我国中央银行法》等法律规定。

二、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是指在全国范围内由国家控股或者投资的所有权益,国有资产的管理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治理和国有资产划转等三个方面。

首先,在国有资产监管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负责对中央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

此外,地方国资委也相继成立,对地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

国资委依据法律规定和程序,对国有资产的流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宏观调控指的是国家对经济全局的调整和控制,以达到经济平衡和发展的目的。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成为了衡量政府经济政策应对挑战能力的关键指标。

下面,本文将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外开放等方面谈谈如何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节预算支出与收入的平衡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

在财政政策中,关键的调控手段就是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

在当前情况下,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国政府都出台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

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政策的力度。

要综合考虑支出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适度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同时要防范“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现象,加强财政监管和风险防范,杜绝财政资金被挪用和浪费。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汇率、信贷等手段,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水平,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

要想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就需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

首先是要合理设置利率,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其次是要控制信贷规模,避免过度放松信贷政策,以免引发债务风险。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市场风险的发生。

对外开放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

开放政策不仅可以促进贸易往来和国际资本流动,还可以加强技术合作和人文交流。

在当前情况下,国家不仅要仍然坚持对外开放,而且还可以在政策方面增加力度。

可以进一步降低关税、推进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加强投资促进等措施,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国内市场。

同时,也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打击非法投资和假冒伪劣产品。

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对于经济的平衡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政策的适度和有效性。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包括了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外汇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多个方面。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来调整和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

例如,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和提高个人所得税,可以鼓励企业投资扩大生产和个人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政府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消费水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和创新,以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

外贸外汇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政策和外汇政策来调整国际贸易平衡和国际收支状况。

例如,对一些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或限制进口,可以促使国内企业增加生产,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同时,通过调整汇率政策,可以影响出口和进口的价格,从而调整国际收支状况。

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还包括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保障等政策。

这些政策为民众提供了社会福利保障,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感。

同时,这些政策也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环境保护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可以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政策,限制和规范污染物的排放和废物的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这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能够有效地引导和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公平与稳定。

但是,宏观调控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市场化原则、法治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

同时,还需要与其他政府政策和制度相互配套,形成系统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

总之,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社会管理方式,它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律规定和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宏观调控法的作用与影响

宏观调控法的作用与影响

宏观调控法的作用与影响宏观调控法是指政府通过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调整和引导,以达到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经济的目标的一整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它的作用和影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宏观调控法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宏观调控法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体系中存在着周期性波动,宏观调控法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可以对经济进行适时的干预和调整,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维护经济的平稳运行。

比如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财政政策等措施来降低经济过热的风险;而在经济放缓时期,政府可以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次,宏观调控法在调整结构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而宏观调控法可以通过引导资源的流动和优化产业结构来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政策、扶持新兴产业、调整税收政策等手段,引导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流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宏观调控法还可以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次,宏观调控法对促进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和就业是密切相关的,而宏观调控法通过改善经济环境、鼓励企业投资和消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可以推动就业增长。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措施,创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居民收入增长。

同时,宏观调控法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安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而宏观调控法可以通过改善收入分配、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教育和医疗改革等方面的措施,促进社会公平和安定。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义务教育普及等措施,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宏观调控法在经济稳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和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宏观调控在国家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不仅是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概念、内容、机制以及绩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概念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对经济社会运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控和管理。

它的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人民福祉。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包括了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和行政管理办法。

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内容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产业结构调整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等。

其中,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是宏观调控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产业结构调整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而制定的相关法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保障目标而制定的法律;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则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三、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机制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机制主要包括法律体系的建立、法治观念的培育、法律实施的监督等。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文件等,确保调控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培育全社会的法治观念,提高公民、企业和政府的法律意识,使其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最后,要加强对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四、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绩效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绩效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方面。

首先,在经济增长方面,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稳定金融市场,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路径与效果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路径与效果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路径与效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是指国家在宏观经济层面采取的调整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等。

在实践中,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政策的相关调整来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

下面将从政策路径和效果两个方面来探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问题。

一、政策路径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税收、支出等方面来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政策。

在实践中,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两种方式。

积极财政政策是指采取财政支出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增加国内市场需求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策略强调加大财政投资、扩大支出规模等。

稳健财政政策则侧重于利用财政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等问题。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适用货币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影响经济的利率、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方面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的调控主要由央行采取货币补给和价格引导等方式实施。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主要包括紧缩政策和宽松政策两种方式。

紧缩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等方式,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的一种手段。

其调控目标主要是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大小、调整银行贷款利率、调整贷款和储备准备金,间接地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投资等方面。

宽松货币政策则强调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准备金和货币贬值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针对特定产业或行业的政策法规调整,为当地经济和就业创造有利环境的一种经济政策。

在实践中,产业政策包括构建特定产业的规划、考察行业的经济效益和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调整。

4.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国家采取的具有推动创业和促进就业的一种政策。

在实践中,就业政策主要包括建立强大的就业服务网络、创业扶持政策、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等一系列工作。

二、效果分析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虽然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可预知性,但是其效果还是较为显著和助力的。

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及其限制

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及其限制

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及其限制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节和管理,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社会就业状况,以及保持通货稳定等目标。

这种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方式在各国已经被广泛采用。

然而,尽管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它的有效性和限制也备受关注。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是主要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手段来控制经济的波动。

财政政策则包括各种税收和政府支出,如果经济出现衰退,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少税收来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并非总是显著和可预测的。

有效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经济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可以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防止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经济衰退。

政府通常会制定维持物价稳定、保持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政策措施。

2. 促进有效资源配置宏观经济政策也可以促进经济的有效资源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利率、税收、政府支出等政策工具来鼓励或抑制特定的经济活动,从而调整资源的使用和配置,达到整体效率的提升。

3. 保障经济安全宏观经济政策还可以保障经济的安全。

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等问题,防止经济风险和危机的出现。

限制然而,宏观经济政策并不是完美的。

它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1. 缺乏精确性宏观经济政策很难精确地预测和控制经济波动。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信息不完全、因素复杂多样等原因作出判断和决策,很难制定出完全准确的政策。

2. 滞后性宏观经济政策还存在时间滞后性问题。

当政策制定者发现经济出现波动时,他们制定的政策还需要经过实施和反应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政策实施的效果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3. 国外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也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

由于全球经济的相互联系,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这也可能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4. 意识形态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还受到意识形态和制度因素的影响。

试析宏观调控权的监督机制

试析宏观调控权的监督机制

试析宏观调控权的监督机制引言宏观调控是指通过调整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指标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就业等宏观目标的一种手段。

在现代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宏观调控的核心是宏观调控权力,而宏观调控权力的行使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其公正、透明和有效性。

本文将试析宏观调控权的监督机制。

宏观调控权的行使及其重要性宏观调控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它涉及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问题。

在宏观调控中,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手段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就业等宏观目标。

虽然宏观调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调控的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执行不力、信息不对称、市场变化等因素。

由于宏观调控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政府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诸如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的困扰,因此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调控工作的公正、透明和有效性。

监督宏观调控权力的法律基础为保证宏观调控权力的公正、透明和有效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对宏观调控实施监督。

主要法律规定如下: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法律制度的最高法律。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机构的建立、国家权力的运行等方面。

其中第四章第37条规定:“国务院领导人民政府工作”,国务院是全国各项行政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它制定和颁布行政法规、实行行政管理等职责,因此在宏观调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同时,宪法第15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证了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保证了宏观调控工作的公正性。

2.行政法律法规行政法律法规是指制定者是行政机关,有权管理和调整公共事务的法律规范。

宏观调控工作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是国务院颁布和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决定。

3.立法法律立法法律是指制定者为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通过的法律规定。

在宏观调控中,还与立法法律相关,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银行法》等。

浅谈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论文

浅谈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论文

浅谈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论文浅谈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论文1宏观调控法的概述宏观调控法的实质是确保社会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其定义为宏观调控时,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又名为宏观经济调控。

它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因为中央政府既能反映经济要求,又能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以防社会需求与供给间失去平衡。

它主要是一种以经济政策来影响市场主体经济的法律手段、宏观调控时,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外贸管制、价格、金融和计划,这些手段普遍具备的特点是具有综合性。

2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GDP增长目标具有合法性基础、灵活的法律机制保障和具有民主机制保障,但是,宏观调控时存在一些问题。

2.1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GDP增长目标具有合法性基础19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正式走上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并出现了一种格局,即“强政府、弱市场”,这种格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此阶段主要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

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强政府、强市场”的格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实践证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了保证发挥良好的调控能力,制定了一些约束条件,如尊重市场自身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等。

如今,宏观调控制度已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做的一个必然选择是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调控的合法性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保障、任何国家都应在法律和宪法的授权和规定下采取和实施相应的措施、宏观调控的合法性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保障、其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国家与政府具有双重性,宪政与法治相当于一把钥匙,解开两者间存在的悖论,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

2.2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GDP增长目标具有法律机制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回应型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它强调的是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和法律所服务的目的,具有开放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社会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 调 控 它 的 主 体 是 中 央政 府 . 因为 中 央 政 府 既 能 反 映 经 济 要 复 杂 的 讨 论 和 一 系 列 的 程 序 。 - 3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 G D P增 长 目标 具 有 民主 机 制保 障 求. 又 能 制 定 一 系 列 的 制 度 以防 社 会 需 求 与 供 给 间 失 去 平衡 。它 2 主要 是 一 种 以经 济 政 策 来 影 响 市 场 主体 经 济 的 法 律 手 段 宏 观 调控时 . 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外 贸管制 、 价格、 金 融和计划 , 这 些 手段 普遍 具 备 的特 点 是 具有 综 合 性 宏观调控实质上也属于公共政策 . 需 要 得 到 公 众 的支 持 和 民 主参 与 机 制 民众 的 参 与 有 利 于 保 证 调 控 的 合 法 化 和符 合 民 意 。
些 问题 。 度、 决策论证制度。 如 今社 会处 于一 个 网络 化 和信 息 化 的时 代 , 借 助 网络 。 建立了一个平台 , 使 得 民众 广 泛 并 方 便 地 参 与 政 治 , 激 发 2 . 1 政 府 通 过 宏 观 调控 实 现 G D P增 长 目标 具 有 合 法 性 基 础 1 9世 纪 5 0年 代 . 社会 主义改造 完成后 。 我 国 正 式 走 上 社 会 民众 参 政 的积 极 性 第 二 . 与 多种 民 主制 度 相 结 合 的宏 观 调 控 具
2 01 4年 1 1 月
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
Ch i n a Ma n a g e me n t I n f o r ma t i o n i z a t i o n
N o v . , 2 01 4 Vo I _ 1 7. No . 21
第 1 7卷第 2 1 期
浅谈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施行及其绩效

[ 摘 要] 宏观 调 控 法 又 称 宏观 经 济调 控 , 是 指 宏 观调 控 时 , 调 整 经 济 关 系的 法律 规 范 的 总称 , 主 体 为 中 央政 府 , 是为 ̄i z , P 2济
稳定所采取的一种法律制度. 具有合法性 、 法 律 机 制 保 障l 和 民 主机 制保 障 , 因此, 利 用宏 观 调 控 的 法律 制度 , 政 府 可 以 实 现
[ 中图分类号】D 9 2 2 . 2 9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0 1 9 4 ( 2 0 1 4 ) 2 1 — 0 o 5 9 — 0 1
调控程序 、 规范调控决策时 , 我 国 主要 选 择 了弹 性 制 度 建 构 , 对 调 宏 观 调控 法 的概 述 政 府 具 宏 观 调 控 法 的 实 质 是 确 保 社 会 需 求 与 供 给 的 平 衡 ,其 定 义 控 效 率 的 提 高 起 到 促 进 的作 用 。依 据 宏 观 调 控 法 律 制 度 。 为宏 观 调 控 时 . 调 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 又 名 为宏 观 经 有 自主 和 灵 活 的 调 控 权 . 根 据 实 际情 况 制 定 调 控 措 施 , 可 以 省 略
为 了确 保 宏 观 调 控 措 施 的顺 利 实 施 . 政 府 需 扩 大 公 民 的参 与 范 围
和 积极 了解 公 民 的意 见 。第 一 . 政 府 需 依 据 民众 的意 见 制 定 宏 观 2 宏 观 调 控 法 律 制 度 的 施 行 及 其 绩 效 政府通过 宏观调控实 现 G D P增 长 目标 具 有 合 法 性 基 础 、 灵 调 控 的重 要 政 策 、 方案 、 规定和措施 。 为 了确 保 宏 观调 控法 律制 度 政 府 制 定 了相 应 的 措 施 . 如社会听证制度 、 社 会 公 示 制 活的法律机制保 障和具有民主机制保 障 . 但是. 宏 观 调 控 时 存 在 的 民 主性 ,
G DP增 长 本 文 主要 从 宏观 调 控 法 的概 述 和 宏 观调 控 法律 制 度 的 施行 及 其 绩 效 两 方面展 开论 述 。
[ 关键词 ]宏 观 调 控 法 : GDP: 增 长 目标
d o i : 1 0 . 3 9 6 9 i f . i s s n . 1 6 7 3—0 1 9 4 . 2 0 1 4 . 2 1 . 0 4 5

主 义 制 度 的道 路 . 并 出现 了一 种 格 局 , 即“ 强 政府 、 弱市场” , 这 种 有 多样 性 . 它 形 成 多 种 宏 观 调 控措 施 、 实施监督与信息反馈制度 ,
格 局 促 进 了社 会 的 发展 和 建 设 .此 阶 段 主 要 实 行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使 其具 有 民 主性 。 如 社 情 民意 反 映 制 度 、 公 民批 评 制 度 、 信 息公 开 制 。但 改 革 开 放后 .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取 代 了计 划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制 度 : 同时 。 一些调控 措施也纳人 了民主互动程序 , 如汇 率改革 、 核 心 问题 是 市 场 与 政 府 的 关 系 . 形 成了一种 “ 强政府 、 强市场” 的 产 业 振 兴 计 划 、 价格调整 、 利率调 整 。 等等 , 使 得 宏 观 调 控 法 律 制 格局 . 并 随 着 经 济 的发 展 . 形 成 了政 府 宏 观 调 控 和 市 场 调 节 相 结 度 具 有 代 表性 和 群众 性 2 . 4 宏 观调 控 时存 在 的一 些 问题 合 的 经 济 体 制 实践证 明 . 政 府 的宏 观 调 控 可 以促 进 经 济 增 长 . 为 了保 证 发 第一 , 宏观调控 的民主商谈机制 不健 全 , 需 要进行完善 。第 挥 良好 的 调控 能 力 , 制定 了 一 些 约 束 条 件 , 如 尊 重 市 场 自身 的 要 二 , 在 公 共 预 算 和公 共 投 资 两 方 面 . 需要建立法律制度约束条件 。 一 求、 符 合 社 会 发 展 的 基本 要 求 等 。如 今 , 宏 观 调 控 制 度 已形 成 一 宏 观 调 控 法 律 制 度需 进 入 法治 化轨 道 .其 原 因主 要 有 两 方 面 : 套 相 对 比 较 完 整 的 法 律 体 系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所 需 要 做 的一 个 必 方 面 . 公 共 权 力 的制 衡 和 政 府 行 为 的法 治 化 是 现 代 民 主 政 治 与 法 然 选 择 是 宏 观 调 控 法 律 制 度 . 调 控 的 合 法 性 已 经 成 为 宏 观 调 控 治 的基 本 要 求 ; 另一 方 面 , 宏 观 调 控 本 身 就存 在 一 些 风 险 因素 , 这 的基 本 保 障 。 任 何 国家 都 应 在 法 律 和 宪 法 的 授 权 和 规 定 下 采 取 些 因 素 要 求 宏 观 调 控 实 现 法 治 化 。 第三 。 民 主 参 与 制度 需 要 完 善 。 和 实 施相 应 的 措 施 。 宏 观 调 控 的合 法 性 成 为宏 观 调控 的基 本 保 障 。 激 发 民众 参 与 的 积极 性 和 热情 。 目前 , 参 与 的 渠 道 比较 单 一 , 需 要 其 原 因在 于在 经 济 发展 中 . 国家 与 政府 具 有 双重 性 。 宪政 与法 治 相 开 发 更 多 的渠 道 . 提 高 民 众 参 与 的热 情 . 使 宏 观 调 控 法 律 制 度 科 当于 一把 钥 匙 . 解 开 两 者 间存 在 的 悖论 , 找到 它 们 之 间 的平 衡 。 学化 、 民 主化 和合 法 化 。 只 有 以 民主 参 与 机 制 为 基 础 , 才 能 确 保 宏 2 . 2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 G D P增 长 目标 具 有 法 律 机 制 保 障 观 调 控 民主 化 的 建 立 。 第四 , 要具备监督机制 。 保 证 法 律 得 到 有 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